高二政治-2018年高中政治资料[整理] 最新
2018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知识点汇总
2018年高二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商品:⑴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⑵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外汇和汇率:(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 单位外币兑换更多人民币,则外币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5、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C.(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其自身商品及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均成反比。
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变化规律:以家庭消费中牛肉、羊肉为例记忆)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变化规律:以汽油、汽车为例记忆)(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8、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
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1知识点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1知识点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政治必修1为高中文科基础学科之一,学生需学习相关知识点,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1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1知识点(一)1、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1)必要性和重要性①必要性:一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二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②重要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可以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
(2)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①经济手段:主要是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进行引导。
是一种间接调控;②法律手段:国家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进行间接调控;③行政手段: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控。
④三种手段各有所长,要综合运用,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注:2021年我国将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加强调控,要了解国家财政、税收、利率的变化)。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必要性(科学内涵)(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措施)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要与前面结合加上: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018版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三)1.4 国际组织概观
(2)有些大国倚仗实力,力图 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 行强权和霸权的工具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例1】 世界银行是政府间、全球性、专门性的国际组织。下 列国际组织与世界银行类型相同的是( )
A.联合国 B.欧盟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二三
三、中国与国际组织 1.中国广泛参加国际组织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 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但绝 不牺牲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广泛参加国际组织,积 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 展。 2.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 (1)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 (2)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二三
3.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 国际性、目的性、组织性、自主性。 4.国际组织的类型 (1)按照成员的性质,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 前者的成员是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后者的成员主要是团体或 公民等。 (2)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 际组织。 (3)按照职能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 际组织。前者的职能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 面;后者一般只具有专业技术职能,主要开展科技、文化、教育、 卫生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性活动。
一二三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2.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 (1)促进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 合作。 (2)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国际组织的局限性 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有些大国 倚仗实力,力图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和霸权的工具。
【精品】最新2018年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362页)
2.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遵循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与初中学生相比较,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高中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定阶段: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其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在结构安排、观点阐述和材料选择上始终体现循循善诱,以求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新教材的教与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同时,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力求在教材中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特点,使新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具体来说,教材的编写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为基础和指南,在编写中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生活领域应用学科知识、进行理性思考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的内在需要。同时,新教材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
高二政治-2018年高中政治资料[整理]最新
《哲学常识》知识网络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关系内容1、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发展的观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方法论:①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
①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论:正确对待矛盾,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②矛盾的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为什么、应用)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方法论:a ,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b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方法论:善于抓重点,学会统筹兼顾。
3、矛盾的观点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方法论:抓全面,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⑥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a 、个人成长中正确对待内外因;b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⑦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方法论:a 、坚持适度原则;b 、不失时机促成飞跃;c 、重视量的积累。
⑧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a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b 、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1、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2、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方法论:自觉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重视读书。
4、认识总是要发展的方法论: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②树立创新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人生价值的实现:①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②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一、唯物论(第一课)①把握物质和意识概念②辨证关系原理内容——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A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B 意识的反作用(促进或阻碍)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为什么、意义)①客观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②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第二、认识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法论:实事求是二、辨证法(第二、三、四课)(反对孤立的观点)(反对静止的观点)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什么是因果联系,方法论意义)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是什么关系,方法论意义)(反对片面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三、认识论(第五、八课)四、人生观(第六、七课)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方法论:a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b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c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方法论:a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b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最新】最新高二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5篇精选
最新高二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5篇精选高二政治在整个高中政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高二又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难点,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二政治知识点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基本特征、本质和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核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依据)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②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③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一单元理论依据:(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3)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单元综合探究必要性:第四单元第八课必要性: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必由之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主要内容: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18高中政治会考必背知识点汇总
经济常识1.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力脑力的消耗,可理解为平均成本)价值量的决定: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2.企业生产商品的目的:通过交换实现商品价值,获取利润。
手段:提高改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产量,扩大销售,降低成本。
3.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标示价格)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买卖商品)其它职能:③贮藏手段(必须是金银);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4.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X商品价格水平) / 货币流通次数(速度)。
抑制通胀,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一般采用经济手段,通过制定实施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和财税政策。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影响上下波动。
商品价值是其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
气候、地域、节日习俗等各种因素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价格。
7.价格波动的影响是什么?对生活的影响——影响市场需求。
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需要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②价格变化对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影响也不同。
(变化规律:以汽油、汽车为例记忆)价格变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①为获取利润自发调节生产规模;②为降低成本刺激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价格竞争是企业间竞争的基本方式之一,可以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2018新课标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知识点讲解
⎪⎪⎪⎩⎪⎪⎪⎨⎧⎩⎨⎧千差万别)使用价值(自然属性、)价值(社会属性、共同)基本属性(表的是生产关系)会劳动之间的交换,代(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社劳动产品)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商品211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考前复习纲要之“一网打尽”一、经济学基础理论 〖知识拓展〗判断商品的方法:①定义法: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②属性法: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③领域法虽为劳动产品,关键还要看是否已离开流通领域,离开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
2、货币P5⎪⎪⎩⎪⎪⎨⎧⇒⎪⎩⎪⎨⎧⎩⎨⎧间转手的次数)期内货币在买卖双方之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商品和服务价格总额(发行量的磨损,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优点:制作成本低,更强制使用的。
(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含义:当今,是由国家)纸币(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他职能:贮藏手段、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把尺子衡量其他一切商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一基本职能)职能()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般等价物的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含义:是从商品世界(X 4321※与纸币有关的两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P8◎通货膨胀:①含义: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一般说来,CP I ≥3即为通货膨胀)②治理措施(宏观调控)第一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严格控制信贷方向、数量和规模;第二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通货紧缩(刚好与上述现象相反)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共同原因: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严重不平衡。
(5)结算的两种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账结算(转账工具:信用卡、支票)(6)信用卡①含义: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不可以任意透支,只能在指定的场所消费,不是绝对安全的)②优点: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于一体,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1、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意义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意义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_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_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
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政治教育心得一、集体备课很重要它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018版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五)2.1 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1】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 素或条件,包括( ) ①权利 ②义务 ③主体 ④客体 ⑤内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变式训练1】 王某应刘某的要求到刘某责任田里打机井。王某 在打机井时意外地从地下挖出一坛银元。刘某认为银元是在自己 的责任田里,应该归自己所有。王某认为银元是他发现的,应该归 他所有,二人因此产生纠纷。最后刘某把王某告上了法庭。在这个 案件中,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 ) A.王某和刘某 B.银元 C.王某和刘某的行为 D.王某和刘某的人格利益 解析:民事法律关系包含三个要素,即主体、客体和内容。材料 中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王某和刘某;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因具体 的法律关系而不同,材料中涉及所有权关系,客体是物,即银元。 答案:B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
二
三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因具体的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提示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 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
二
三
二、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 1.民事权利的实现,除了必须具备法律依据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人们的实际行动。 2.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各项法律制度的逐 步完善,公民依法维护权利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最新整理2018年高中会考政治复习提纲资料
最新整理2018年高中会考政治复习提纲资料2018年高考政治复提纲一、2018年高中会考政治复提纲:经济生活第一部分经济原理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了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同时也为消费创造了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到导向作用,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真价实表明价值决定价格。
4.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一般来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物丰价廉、物以稀为贵表明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说明了市场形成价格。
5.价格变动影响生活。
某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一般呈反向变化(需求法则)。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弹性理论)。
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替商品与互补商品的变化规律——互替商品呈正向变动,互补商品呈反向变动。
6.价格变动影响生产。
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经营。
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7.税收的特点: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8.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9.我国税收的作用: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10.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不同。
11.自发性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别人利益。
12.盲目性是自己不了解市场的供求信息情况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13.滞后性造成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
14.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其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然而,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在于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它也会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正确态度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资料大全重难点汇总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③阶段:1、偶然的物物交换2、扩大的物物交换3、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4、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3、货币的职能①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形式: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商品价格总额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5、纸币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
(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纸币无价值)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经济衰退)6、电子货币:通过电子化方式支付的货币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高中政治知识点汇总
越努力、越青春!2018版高中政治知识点汇总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作者:Liu丶小珂Contents目录必修一 -------------- 03 必修二 -------------- 23 必修三 -------------- 37 必修四 -------------- 502018高中政治知识点汇总《经济生活》复习指南(标示★的为复习的运用内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
【2018届高三高考精品资料】高考政治:政治考点
《经济生活》考试说明解析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考点一:[A]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③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二:[A]货币的含义、本质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三: [B]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②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③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④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四:[A]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1.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考点五:[A]信用卡的含义、功能1.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功能及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考点六:[A]外汇与汇率: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则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
2018版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四)4.5 把握直觉、想象和灵感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
二
三
一、准确把握直觉 1.直觉的含义 直觉是指人们通过对认识对象的直接观察,一下子从其完整的 外在形象上觉察或领悟到其内在的某种特质。简略地说,直觉是一 种特殊的洞察事物的思维活动。 2.直觉具有的特征 (1)直觉具有敏捷性。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人们的直觉常在 一瞬间完成方案的构想。 (2)直觉具有总体性。直觉是对认识对象整体的洞察。 (3)直觉具有猜测性。直觉所作出的断定并不一定可靠,需要进行 认真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
二
2.要有必需的相关经验和知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是灵感产生 的基础。一般地说,思考者所拥有的经验和知识的丰富程度,同他 获得灵感的可能性、内容和水平是相对应的,有时甚至是成正比的。 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越丰富,思考问题时产生灵感的可能性就越大, 质量也会越高。同时,思考者头脑中经验与知识结构,同所产生灵 感的内容也是密切联系的。要有某种类型的经验与知识结构,才可 能激发出相应的某种灵感来。 3.要对问题作较长时间的反复思考。“不思而至”,这是灵感出现 时往往会具有的一种假象。实际上,没有一定时间的反复思考作前 提,灵感绝不会光临。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
二
二、为什么说“灵感不会光顾毫无准备的头脑” 灵感不会光顾毫无准备的头脑,是说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 要一定的主观条件。 1.要有必须进行创新思考的课题。思考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 什么问题需要思考,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灵感。需要进行创新思考的 课题,或者来自思考者主观上的某种好奇心、求知欲,或者来自客 观上的某一需要。一般地说,创新思考课题都是客观的实践需要和 主观的探索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2018年高中在校期间政治表现-优秀word范文 (2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中在校期间政治表现篇一: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知识点必修一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常识》知识网络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2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关系内容
1、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发展的观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①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
①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正确对待矛盾,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
②矛盾的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为什么、应用)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方法论:a ,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b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方法论:善于抓重点,学会统筹兼顾。
3、矛盾的观点 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 ⑥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a 、个人成长中正确对待内外因;b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⑦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方法论:a 、坚持适度原则;b 、不失时机促成飞跃;c 、重视量的积累。
⑧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a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b 、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1、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2、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①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自觉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重视读书。
4、认识总是要发展的 方法论: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②树立创新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人生价值的实现:①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②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一、唯物论
(第一课) ①把握物质和意识概念 ②辨证关系原理内容——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A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 意识的反作用(促进或阻碍)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为什么、意义) ①客观规律性 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认识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实事求是 二、辨证法 (第二、三、四课)
(反对孤立的观点) (反对静止的观点) 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什么是因果联系,方法论意义) 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是什么关系,方法论意义) (反对片面的观点)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认识论
(第五、八课) 四、人生观 (第六、七课)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方法论:a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b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c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方法论:a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b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4、理想与现实:①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②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③如何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