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2) 最新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复习 最新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和成因1、现状: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2、原因:自然原因:我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多。
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①巨大的人口压力②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①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②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③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5、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①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②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③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④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⑤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⑥环境保护法制建设6、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2018年夏天,我国许多地方遭遇了少见的气候异常:北方的暴雨、南京的高温、云南的洪涝灾害等。
生活在欧洲的人们却感受到天如此寒冷。
在伦敦,人们穿上了毛衣,在德国,居然下了几十毫米厚的积雪。
有证据表明,气候变暖是诱因,它破坏了正常的大气环境。
在此情况下,《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显得那么迫切和需要。
据此回答1~2题。
1.《京都议定书》中有一条款是“碳汇”问题,允许森林茂密的工业化国家用森林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
因此下列哪个国家可从中受益?()A.美国B.加拿大C.法国D.意大利2.农民在温室大棚增施二氧化碳的目的是()①杀菌消毒②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③提高温室大棚的温度④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可见光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区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3.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化B.兴修水利C.战争破坏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4.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区为次生林比重最大的地区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5、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生态问题是A.沙尘暴B.泥石流C.水土流失D.台风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高中地理选修六《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件
长江上游工程 区
以三峡库区为界,包括云南、 四川、贵州、重庆、湖北、 西藏六个省区
以小浪底水库为界,包括陕西、 黄河上中游工 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 程区 山西、河南七个省区
出台国 家扶持 政策, 增加工 程建设 投资等
生态环境大为 改观,生物多 样性明显增加, 企业活力有所 提高,工程建 设已对区域经 济和林业发展 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4、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 湿地干涸
读 图 思 考
?
形成原因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森林破坏、土壤 侵蚀、草场退化 严重 土壤侵蚀 草场退化 土壤侵蚀严重
自然背景
降水较少 气候较干
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过度放牧
A
大兴安岭西侧
B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D E
西北干旱半干 旱地区 黄淮海平原区
云贵高原
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草场面积广阔,是我国的四大牧场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人口贫困、过 度放牧,草场退化明显
这里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分布区, 气候高寒是当地的显著特点
青藏高原地区
喀什农民在砍挖植被
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读案例5分析新疆经济损失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具体的影响怎样?
1、恶化原因 (1)人口压力 (2)不 合理的开 发活动 根本原因
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利用 主要原因
②环保意识弱 ③管理力度不够 ④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的投入不足
2.防治措施
重点生态 工程 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 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林工程 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重点保护 区建设 建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 林公园 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稳步发展 环保法制 建设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件
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 (2)长江、黄河上中游⑪
(3) 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 启动。 (4) 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 森林公园。 (5)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
(6)⑫ 环境保护 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合作交流 读“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逐点探究,逐级掌握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自主预习 1.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多,如① 森林面积缩小 、 草原退化、② 生物多样性锐减 、水土流失、湿地干涸等, 形势严峻。
2.我国存在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原因是地域广大,受季
风气候影响,由南向北、从东到西,③ 气候 和④ 地势 差 别明显。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
区域差异,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 密切相关。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 区属于季风区,暴雨发生的频率较高,还是我国重要的 农业区,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植被覆盖少、山地地 形等都是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条件。 答案 c d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风力作用。 ________ 解析 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属于我国的干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自主预习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⑥ 资源 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资源采取⑦ 掠夺 式、⑧ 粗力。
(3)由于⑨ 监管 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生态环 境破坏严重,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4)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⑩ 投入 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2.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1)重点生态工程取得进展,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 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2.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重点生态措施 植树造林、水__土__保__持__、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
重点防治工程 长江、黄河上中游水__土__保__持__工程
重点保护区建 设
重点地区天__然__林__资__源 __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建立不同类型的自__然__保__护__区__、风景名胜区和森林 公园
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 破坏严重,物种 灭绝和多样性
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 区、高原,地质
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 穷,过垦、过
伐严重
青藏高原
土壤侵蚀,草地 退化
高寒地区,生态 十分脆弱
受气候变化和 人类活动的影
响
2.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 是人为因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 问题
主要分 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封山育林、计划砍
森林 东北、西南、华南 中温带、亚热带边 伐、采育结合、退
破坏
林区
远山区
耕还林、改变林区
经济结构
草原 内蒙古、青海、宁 半干旱、干旱草原 退牧还草、封育草
退化
夏、新疆
区
场、舍饲养畜
湿地 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 海滨
A.缺乏分解者
B.缺少枯枝落叶
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解析:除草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下游地区、泥沙淤 积,河床升高易引起洪涝灾害。这种现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最 显著。
答案:(1)A (2)C (3)D
2.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 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课件
土壤侵蚀、 环境污染、 围湖造田、 引水灌溉、 河流改道
建立湿地自然保 护区、停止围垦、 退田还湖
生物 林区、草 物种都 多样 原、近海 有一定 性锐 海域 的寿命 减
扩大自然保护区, 人类的狩猎 建立生态走廊、 采集、 环境 采育结合、合理 污染和生态 放牧、实行禁渔 系统的破坏 期制度
降水季节 土壤 黄土高原、 人口稠密, 退田还林、植树 变化大且 侵蚀 东南丘陵 过垦严重 种草、改坡为梯 多暴雨
草原建设 、国土整治等。 ____________
(2) 水 土 保 持 重 点 防 治 工 程 全 面 实 施 : 如 长江、黄河上中游 水土保持林建设。 __________________ 天然林资源 (3) 重点保护区建设开始启动:如重点地区 ___________ 退耕还林还草 工程。 保护和______________ 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4) 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 _____________ 和森林公园等。 生态示范工程 建设稳步发展,如生态农业试点示 (5) _____________ 范、生态示范区建设。 环境保护法制 建设逐步完善。 (6) _______________
荒漠 化 西北、华 北半干旱 降水少、 气候干旱 解决当地群众生 过牧严重 活用能,严禁砍
主要原因。
4.针对我国的森林破坏问题,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提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
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等。
1.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分布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环 境问题 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过 气候较干, 度樵采、过度 降水较少 放牧严重 过度放牧严重, 气候较干, 水资源的不合 降水较少 理利用 降水较多, 人口稠密,过 且集中于夏 度开垦严重 季
高中地理选修课件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森林资源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 不均,且近年来森林砍伐、火 灾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破坏、过度开发等因 素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珍稀
濒危物种增多。
课件内容与结构
内容
本课件主要包括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 题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其防治途径 等方面的内容。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
保障人类健康
环境保护有利于减少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 质量。
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推 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
案例分析:某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
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成因
01
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等造成的
。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害
02
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对策
03
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提
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03
03
04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保护生物栖息地与生态系统
完整性。
迁地保护
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种质资 源库等,对濒危物种进行人工
繁育与保护。
法律法规保障
制定与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 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与
监管。
公众参与与教育
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保护行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ppt
三
草场面积广阔,是我国的四大牧场之一
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口贫困、过 度放牧,草场退化明显
这里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分布区, 气候高寒是当地的显著特点
青藏高原地区
读案例5分析 新疆经济损失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土地资源 破坏
土地沙化、耕地的次生盐 碱化、耕地面积减少
原 植被破坏 因
水资源破坏
问中
题国
及 其 防 治
区 域 生 态
第 五 节
途环
径境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面积缩小 草原退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水土流失 湿地干涸
(1).森林面积缩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减少,尤其是东北林区 和长江上游天然植被破坏最为严重。如东北林区是我国最 大的天然林区,目前天然林面积只相当于建国初的1/6。
(4).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各类水 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8.2%。 水土流失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造成下游 河道水库与航道港口的淤积,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 展。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太行 山区、南方低山丘陵区及长江上游天然植被遭受严重破 坏的地区等。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严重 原因?
C
自然原因: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严重 原因?
自然原因:丘陵山区,降水丰富 人为原因: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ED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物种 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原因?
自然原因:地质条件复杂、 地形崎岖、降水集中
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
3.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 主要分 境问题 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 治措施
封山育林、计划
森林 东北、西南、 中温带、亚热 砍伐、采育结合、
破坏 华南林区 带边远山区 退耕还林、改变
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 退化
内蒙古、青 海、宁夏、 新疆
属干旱半干旱 退牧还草、封育
草原区
草场、舍饲养畜
学以致用
1.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 确的是( ) 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 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 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 D.西北地区——矿产开采 【解析】选B。内蒙古草原、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的 原因为气候干燥和过度放牧;黄淮海平原生态环境 脆弱的原因为降水较少、人口密集和过度垦殖。
湿地 萎缩
三江低地、 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建立湿地自然保
湖泊海洋边缘 护区、停止围垦、
地区
退田还湖
生态环 境问题
主要分 布区域
自然背景
生物多 样性锐 减
林区、草原、物种资源丰 近海海域 富
土壤 黄土高原、 侵蚀 东南丘陵
荒漠化
西北、华北 半干旱区
半湿润、湿 润丘陵地区
属半干旱内 陆或春旱严 重地区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南方亚热
亚热带丘陵,
带丘陵地区 土壤侵蚀, 降水丰富
森林破坏严
人民生活贫
亚热带的横 断山区、云 贵高原
重,物种灭 绝和多样性 锐减
亚热带丘陵 山地地区, 地质条件复 杂
穷,过垦、 过伐严重
青藏高原
土壤侵蚀, 草地退化
高寒地区, 生态十分脆 弱
受气候变化 和人为活动 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严重 原因? 自然原因:丘陵山区,降水丰富 人为原因: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ED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 原因?
B
自然原因:降水少,气候干旱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严重 原因?
C
自然原因: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2).草原严重退化 我国现有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约有 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近 1.8亿公顷,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
(3).生物多样性减少 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高 鼻羚羊,白鳍豚,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生物分布区显 著减少,种群数量锐减。
4、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西北干旱半干 旱荒漠绿洲区
大兴安岭西侧, 内蒙古半干旱
草原区
B 西南横断山区、 A
青藏高原高 寒地区
云贵高原西部亚
热带丘陵地区 C
G FE D
暖温带 湿润半 湿润黄 淮海平
原因?
G
自然原因:高寒气候,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
人教版地理选修6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明白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散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缘故。
3.通过阅读文本和相关资料,深刻熟悉到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散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缘故及防治方法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缘故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式】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进程】
教学进程
2、特点:
3、形成原因;
4、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相关性
二、中国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
(1)退:(2)建:(3)改:(4)法:。
高中地理 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2)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过程: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1.巨大的人口压力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通过读图4.16,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1.大兴安岭西侧,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 .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D .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G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破坏给新疆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新疆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表现。
从而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②管理不力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2.防治措施:3.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阅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①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②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省市区分布范围。
高三地理最新-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件 精品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 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标要求 1.读图说出我国不 同区域的主要生态 环境问题。 2.针对某一生态环 境问题,说出生态 环境保护的主要措 施及其作用。
课标解读 知道: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 区域性特点及主要生态问题。 理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 原因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 应用:能根据资料分析我国 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 并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提 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人民生活 贫穷,过 垦、过伐 严重
青藏高原
受气候变 高寒地区, 土壤侵蚀, 化和人为 生态十分 草地退化 活动的影 脆弱 响
[活学巧用] 1.读下图,完成(1)~(2)题。
(1) 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 A.年降水量 400 毫米左右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反思归纳]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现状
非常严重,总体恶化,局部改 善,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生态赤字扩大
原因
地域广大,季风影响显著,气 自然 候和地势差别明显;地形复杂, 原因 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较小, 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 巨大的人口压力;不合理的开 原因 发活动
思考探究: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提示:自然原因: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地面植被少,固沙能力弱。人 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矿和一些 基础设施建设开挖地表土等。
[自主学习] 1.全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森林面积缩小、草原 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湿地干涸等。 2.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 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 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 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 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十章 生态环境保护 20.2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件
减少 造成荒漠化
湿地 萎缩
环境污
三江平 染、围湖
原沼泽、 造田、引
湖滨海 水灌溉以
滨
及河流的
截流改向
沉积 物自 然充 满湖 沼
调节气候、调蓄水 量、净化水体、释 放氧气等功能减弱
建立湿地自 然保护区、 停止围垦、 退田还湖
第十三页,共二十九页。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14-
素养(sùyǎng)
提升22
生态 问题
(2)对破坏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不合理的生产生 活活动;建立了多部门联合的长效监管机制;科学规划,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
第十九页,共二十九页。
素养(sùyǎng)
提升22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0-
图1
图2
简述绿洲边缘(biānyuán)的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并
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
第二十页,共二十九页。
素养
(sùyǎng)提
升22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1-
思路分析材料对灌丛沙堆不同发育时期的状况进行了描述,核心内容是早 期 固沙 ,晚期提供 沙源 。灌丛沙堆呈带状分布于绿洲边缘,其发育的早期具 有固沙的功能,也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 绿洲 免受周边 荒漠风沙 (fēngshā) 的侵袭;而在灌丛沙堆发育的晚期,当灌丛植物死亡时,其早期固定 下来的沙成为风沙活动的沙源,反过来威胁绿洲。灌丛荒漠生态的保护措 施主要从水分入手,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尽可能增加 水源 , 另一方面合理用水,减少 水的消耗 。当然采用工程措施,比如 草方格 固定 一些大型的灌丛沙堆,也是可行的办法。
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素养(sùyǎ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通过读图4.16,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受气候变化和人
1. 分析图中生态环境脆弱区A —G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
.大兴安岭西侧,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 .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D .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G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
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
生态破坏给新疆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新疆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表现。
从而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②管理不力
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防治措施:
3
.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①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
②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省市区分布范围。
③实施天然林工程的深远影响。
(提示:应指导学生结合中国地图阅读)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生物多样防治措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改:经济结构、生活用能、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如禁渔期制度、环保
板书设计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 2.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