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组成
➢ 在物质运输的同时,还将内分泌器官和体内各处的内分泌 细胞所分泌的激素以及生物活性物质输送到相应的靶器官, 以实现体液调节。
➢ 此外,循环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以 及实现防卫功能等均有重要作用。
➢ 循环系统尚有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和内皮 细胞可产生和分泌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等多种生物 活性物质参与机体多种功能的调节。
第八章 循环系统
编辑ppt
1
循环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分布于人体 各部,包括:
心血管系统
循环系统 淋巴系 统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淋巴 液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后汇入静脉,故淋巴管道 可视为静脉的辅助管道。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
➢ 物质运输,即将消化系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运送 到全身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组织和细胞的代谢产物 及二氧化碳运送到肾、肺、皮肤,排出体外,以保证身体 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
1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面胸 肋
前、后室 间沟在心 尖右侧的 会合处稍 凹陷,称 心尖切迹
膈 面
房室交点 后房间沟、 后室间沟 与冠状沟 的相交处
(三)心腔:心有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有 房间隔,左、右心室之间有室间隔,故左右半 心不相通,但在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左心房 与左心室之间均借房室口相通。
1、右心房:
四、心的构造 (一)心壁的构造: 从内向外依次为: 心内膜(内皮、内 皮下层、内膜下层) 心肌膜(心房肌内 有心钠素) 心外膜(浆膜的脏 层、间皮)
心钠素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压的作用
(二)心纤维骨骼
在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支持性结构 叫心骨骼,是心肌纤维和心瓣的附着处。
循环系统
一底 :心底 一尖 :心尖
二面 :胸肋面、膈面
三缘 :下缘、右缘、左缘 三沟 :冠状沟、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前室间支/沟 胸肋面
心尖:左心室 心底:左、右心房 心尖切迹 胸肋面:右心房、右心室 膈面:左、右心室 心尖 左缘:左心室 右缘:右心房 下缘:右心室、心尖 冠状沟:心房、心室分界 房室交点 线 后室间支/沟 前室间沟、后室间沟
肺动脉口 肉柱
三尖瓣复合体 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 和乳头肌在功能上密切相 连,因此,将四者合称三 间瓣复合体。
隔缘肉柱 (节制索)
3、左心房
前部:左心耳
左肺上、下静脉开口 后部:五个开口 右肺上、下静脉开口 左房室口
左心耳
右 肺 上 、 下 静 脉 开 口
左房室口
4、左心室
入口:左房室口 二尖瓣
12
隔下静脉 肝静脉
肾上腺静脉
腰静脉 腰升静脉
肾静脉 睾丸静脉
4、肝门静脉
收集食管下段、胃、小肠、大 肠、胆囊、胰、和胰等腹腔不 成对器官的静脉血。 两端均与毛细血管相连, 特点:
胆囊静脉
胃左静脉 胃右静脉
且缺少功能性的静脉瓣, 肝门静脉压力过高时,血 液易发生倒流。
( 1 ) 肝 门 静 脉 的 主 要 属 支
功能 : 造血、滤血、清除衰老 血细胞、参与免役反应 脾门
第9肋 脾 切 迹
(三)胸腺 位置: 胸骨柄后方,心包上方,大 血管的前面。 形态 : 分成左右两叶,每叶呈 扁条状,新生儿和幼儿 的胸腺较大,性成熟时 最大,成人胸腺被结缔 组织代替。
二、淋巴管道
(一)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管 可分为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两种 ,管壁内有瓣膜,防止淋巴逆流 。
《空调工程(第3版)》第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8章空调水系统1.开式循环和闭式循环水系统各有什么优缺点?答:(1)开式循环系统优点: 该系统与蓄冷水池连接比较简单(当然蓄冷水池本身存在无效耗冷量)。
缺点:①水泵扬程高(除克服环路阻力外, 还要提供几何提升高度和末端资用压头), 输送耗电量大; ②循环水易受污染, 水中总含氧量高, 管路和设备易受腐蚀; ③管路容易引起水锤现象。
(2)闭式循环系统优点: ①水泵扬程低, 仅需克服环路阻力, 与建筑物总高度无关, 故输送耗电量小; ②循环水不易受污染, 管路腐蚀程度轻; ③不用设回水池, 制冷机房占地面积减小,但需设膨胀水箱。
缺点:系统本身几乎不具备蓄冷能力, 若与蓄冷水池连接, 则系统比较复杂。
2.两管制、四管制及分区两管制水系统的特点各是什么?答:两管制系统构造简单, 布置方便, 占用建筑面积及空间小, 节省初投资。
运行时冷、热水的水量相差较大。
缺点是该系统内不能实现同时供冷和供热。
四管制系统的优点是: ①各末端设备可随时自由选择供热或供冷的运行模式, 相互没有干扰, 所服务的空调区域均能独立控制温度等参数; ②节省能量, 系统中所有能耗均可按末端的要求提供, 不像三管制系统那样存在冷、热抵消的问题。
四管制系统的缺点是: ①投资较大(投资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各一套水管环路而带来的管道及附件、保温材料、末端设备、占用面积及空间等所增加的投资), 运行管理相对复杂; ②由于管路较多, 系统设计变得较为复杂, 管道占用空间较大。
由于这些缺点, 使该系统的使用受到一些限制。
分区两管制的基本特点是根据建筑内负荷特点对水系统进行分区, 当朝向对负荷影响较大时, 可按照朝向进行分区; 各朝向内的水系统仍为两管制, 但每个朝向的主环路均应独立提供冷水和热水供、回水总管, 这样可保证不同朝向的房间各自分别进行供冷或供热。
分区两管制系统与现行两管制系统相比, 其初投资和占用建筑空间与两管制系统相近,在分区合理的情况下调节性能与四管制系统相近, 可实现不同区域的独立控制。
循环系统
右淋巴导管
右上身的淋巴
二、淋巴循环的功能
1.回收蛋白质及运输营养物质 2.消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 菌、异物
1、毛细淋巴管
以粗大的盲端起于 组织间隙。比cap略粗2、
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在回流
过程中逐渐汇合形成淋
巴管.管径细、壁薄、
瓣膜多、外形呈串珠状。
3、淋巴干
全身的淋巴管道最后汇集成9条淋巴干:
左、右颈干(收集头颈部淋巴)
第四章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进行血液循环动力和管道系统。
循环系统的功能:物质运输,把消化器官吸收的营
养物质和肺吸进的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器官、组织和
细胞,同时又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保证新陈代谢
的运行。 循环系统 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静脉、毛细 血管
淋巴系统:淋巴管和淋巴器官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动脉:把血液带离心的管道,愈分愈细
终支为上颌动脉和颞浅动脉。 在颈部的分支有: 甲状腺上动脉 舌动脉 面动脉 颞浅动脉 上颌动脉
(2)颈内动脉
营养脑和视器
3、锁骨下动脉
左侧起于主动脉弓,右侧起于 头臂干,经胸廓上口到颈根部,至
第1肋外缘移行为腋动脉,主要分
支有:
椎动脉:分布于脑和脊髓 胸廓内动脉:分布于胸前壁
心包、膈和腹直肌
甲状颈干
肱 动 脉
桡 动 脉、 尺 动 脉
掌浅弓=尺动脉末端+桡动脉掌浅支 掌深弓=尺动脉掌深支+桡动脉末端
5、胸部的动脉
主干为胸主动脉 (1)壁支:分布于腹壁 (2)脏支:分布于胸腔内 的脏器
6、腹部的动脉
主干是腹主动脉 (1)壁支:分布于腹后 壁和膈等处 (2)脏支:分布于腹腔 内的脏器
循环系统
分类
血管球等处
心脏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微循环
3. 窦状毛细血管(血窦) 结 构 • 管腔较大且不规则
• 内皮细胞间隙较大,血细胞或大分子 物质可通过细胞间隙出入血液
• 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
耶纤维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 四类动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 毛细血管的一般结构,三类毛细血管的
结构和功能特点
图 1 心 室 壁 模 式 图
图2 心内膜模式图
图3 心内膜与心肌膜光镜图
图4 心肌膜光镜图
图5 心外膜模式图
图6 心瓣膜模式图
图7 房室瓣光镜图
图 8 心 脏 传 导 系 统 模 式 图
2. 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
心脏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微循环
3. 真毛细血管:中间微动脉分支形成的 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网,即通称的毛 细血管
4. 直捷通路:中间微动脉与微静脉直接 相通、距离最短的毛细血管
5. 动静脉吻合:微动脉发出的、直接与 微静脉相通的血管
6. 微静脉
本章重点
• 心壁的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结构 • 心瓣膜的结构和功能 • 心房肌纤维的内分泌功能 • 心脏传导系统的构成,起搏细胞、普肯
图9 普肯耶纤维光镜图
图 10 大 动 脉 模 式 图
图11 大动脉(局部横切面) 1内膜(含内皮与很薄的内皮下层) 2外膜(部分)
(
图 12
大 动 脉 弹 性 染 色 示 弹 性 膜
)
图13 中动脉模式图
图14 中动脉和中静脉光镜图(左:中动脉;右:中静脉)
图 ( 15
内科学重点知识总结---循环系统
【内科学】循环系统呼吸衰竭外呼吸功能障碍,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Ⅰ型呼衰(PaO2<60mmHg,PaCO2<50mmHg),Ⅱ型呼衰(PaO2<60mmHg,PaCO2>50mmHg)。
表现呼吸困难、发绀、二氧化碳潴留先兴奋后抑制,禁用镇静和催眠药(加重二氧化碳潴留,诱发肺性脑病),搏动性头痛,上消化道出血。
PH<7.35称为失代偿性呼酸中毒。
治疗原则治疗病因,去除诱因,保持呼吸道通畅(支气管扩张剂、湿化雾化、机械通气),纠正缺氧(氧疗),解除二氧化碳潴留,防治各种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发的症状。
呼吸兴奋剂的应用原则:①气道通畅②中枢功能良好(脑无缺氧水肿)③呼吸肌正常④不可突然停药本章重点多数情况都是结合病例考,但是要掌握两种呼吸衰竭的判断标准、简单的血气分析(病理生理学都讲过,不记得可以复习一下)、氧疗方法以及治疗原则。
另外,注意一下“肺性脑病”的名词解释就差不多了。
心力衰竭诱因“原病感染药物当,劳累激动律失常,输液太快血量多,酸碱利尿洋地黄”(原有基础心脏病;感染;抑制心力药物;劳累激动;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多;酸碱电解质紊乱;利尿剂和洋地黄药物的不当停用)。
左心衰表现肺循环淤血,心排血量降低。
1.呼吸困难(劳力性、夜间阵发性、心源性哮喘、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2.咳嗽咳痰咯血(白色泡沫浆液痰)3.乏力虚弱4.肾功能损伤(夜尿增多、少尿)。
5.听诊:肺底湿啰音,左心室扩大,第二心音亢进,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
右心衰表现体循环淤血。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心扩大,右室舒张期奔马律,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肝大压痛,重力性水肿。
NYHA分级,六分钟步行试验(重度<150m,中度150~425m,轻度425~550m)。
治疗方法病因治疗,减轻心脏负荷(休息、限制水钠摄入、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增加心排血量(洋地黄类),ACEI(难治性心衰),β受体阻滞剂(室性心率失常),醛固酮拮抗剂(与ACEI合用),ARB,胺碘酮(伴致命性心律失常)。
08第8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2018/10/24
10
8.2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类型与机制
三种循环类型(路径与范围):
• 地球化学循环(geochemical cycles)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 • 生物化学循环(biochemical cycles)
2018/10/24
11
2018/10/24
41
全球碳循环
2018/10/24
42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018/10/24
43
什么是温室效应?
2018/10/24 44
大气CO2浓度与温度变化(夏威夷)
2018/10/24
45
二 、氮循环
含氮物质种类
• ①大气中的氮 (氮气,N2) • ②氧化二氮 (N2O) • ③氨气(NH3) • ④NO及其反 应生成物
2018/10/24
27
(一)分解者生物
微生物 • 细菌和真菌是主要的分解者:主要分解氨基酸和糖类 动物类群 • 小型土壤动物:包括线虫、轮虫、螨:不能碎裂枯枝落叶, 属粘附类型。 • 中型土壤动物:包括蝉尾目昆虫、原尾虫、螨类、线蚓 类、双翅目幼虫和一些小型鞘翅目昆虫:调节微生物种 群的大小和对大型动物粪便进行处理和加工; • 大型和巨型土壤动物:主要包括各种取食枯枝落叶的节 肢动物,如千足类、等足类、端足类的蜗牛、蚯蚓等: 是碎裂植物残叶和翻动土壤的主力。对分解和土壤结构 有明显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是 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
• 死有机物质的逐步还原为无机物,释放能量。
20过程 • 破碎——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 • 异化(矿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 化学的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如纤维素降解为 葡萄糖)进而成为矿物成分(如葡萄糖降为CO2和 H2O)。 • 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完全是物理过程。
儿科第八,第九(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儿科第八,第九(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八九1. (第八章循环系统疾病)(第一部分护考实战)(A1/A2型题)1. (2011年)109. 患儿,6岁。
室间隔缺损,病情较重,平时需用地高辛维持心功能。
现在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后诱发急性心力衰竭,按医嘱用西地兰,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
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单选题] *A.调慢输液速度B.禁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C.密切观察患儿心率变化D.给患儿吸入乙醇湿化的氧气E.暂停使用强心苷并通知医生(正确答案)2. (2011年)常伴有杵状指的先天性心脏病是() [单选题] *A.室间隔缺损B.房间隔缺损C.动脉导管未闭D.法洛四联症(正确答案)E.风湿性心脏病3. (2012年)患儿,男,6岁。
患轻度室间隔缺损,尚未治疗。
现因龋齿需拔牙,医生在拔牙前给予抗生素,其目的是预防() [单选题] *A.上呼吸道感染B.牙龈炎C.支气管炎D.充血性心力衰竭E.感染性心内膜炎(正确答案)4. (2013年)属于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是() [单选题] *A.法洛四联症(正确答案)B.室间隔缺损C.动脉导管未闭D.房间隔缺损E.主动脉缩窄5. (2013年)患儿,5岁,在门诊诊断为“房间隔缺损”,拟择期手术治疗。
门诊护士对家属的健康教育要点,错误的是() [单选题] *A.本病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B.经过治疗,大多数情况下,预后良好C.治疗方案以手术为主D.男性多发病(正确答案)E.术前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感冒6. (2013年)护理法洛四联症患儿时,增加水分的主要目的是() [单选题] * A.预防形成脑血栓(正确答案)B.预防并发肺感染C.预防并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D.预防心力衰竭E.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 (2013年)法洛四联症患儿缺氧发作时,使用普萘洛尔进行治疗的目的是()[单选题] *B.减慢心率(正确答案)C.减少水钠潴留D.抑制呼吸中枢E.纠正代谢性酸中毒8. (2014年)患儿,女,3岁。
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知识点之第8章循环系统
第8章循环系统【学习重点】本章主要介绍了心脏壁的结构、各种动脉结构、毛细血管分类和微细结构,以及各种静脉的结构。
掌握心脏的组织结构;熟悉心脏传导系统的构成与组成细胞的结构;掌握大、中、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掌握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了解静脉和淋巴管的结构特点。
【主要内容】循环系统是一个封闭而连续的分支管道系统。
组成: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淋巴管系统:由毛细淋巴管及各级淋巴管组成。
功能:输送血液循环至全身,物质交换。
一、心脏(一)心壁的结构心壁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构成。
1.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下层分内外两层,内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外层又称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
2.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
心肌纤维集合成束,呈螺旋状排列,大致可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
在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心骨骼。
部分心房肌纤维含心房特殊颗粒,内含心房纳尿肽。
3.心外膜:为浆膜。
4.心瓣膜::位于动脉口和房室孔处,由心内膜向心腔内突出形成,表面为内皮、内部为结缔组织、基部含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可防止血液逆流。
(二)心脏传导系统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组成该系统的特殊的心肌纤维有三种,即起搏细胞、移行细胞和蒲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
二、动脉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四种,管壁均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
1.大动脉(弹性动脉):(1)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
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含W-P小体(Weibel-Palade body),尤其在大动脉内皮细胞中丰富。
(2)中膜:很厚,含40~70层弹性膜和大量的弹性纤维,其间有环行平滑肌。
血管的平滑肌纤维可分泌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
(3)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
2.中动脉(1)内膜:内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内弹性膜。
(2)中膜:主要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
第8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概述ppt课件
4. 系统中循环动力不同,可分为:
机械循环、 自然循环 5. 水平干管位置不同,可分为:
上行下给式、下行上给式
第8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概述
8.1 热水供应系统的分类和组成及供水方式
8.1.1 热水供应系统的分类和组成
总目录
本章目录
1a. 开式供水方式 特点:在管网顶部设水箱,管网与大气相通,系统水 压决定于水箱的设置高度,而不受室外给水管网的水 压的波动影响。 适用:室外水压变化较大,且用户要求水压稳定时采 用。 注意:该方式必须设置高位冷水箱和膨胀管
使部分热水经过循环水泵流回水加热器再加热。
第8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概述
8.1 热水供应系统的分类和组成及供水方式
8.1.1 热水供应系统的分类和组成
总目录
本章目录
1. 管网压力工况不同,可分为:
开式、闭式供水方式
2. 加热冷水的方式不同,可分为:
直接加热、间接加热 3. 管网设置循环管道的不同,可分为:
第8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概述
8.2 加热设备和器材
8.2.1 加热设备
总目录
本章目录
c. 半容积式水加热器
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是带有适量贮存和调节 容积的内藏式容积式水加热器。
优点:体积小、加热快、热交换充分、供水温 度稳定、节水节能。
缺点:但由于内循环泵不间断地运行,需要有 极高的质量保证。
第8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概述
8.1 热水供应系统的分类和组成及供水方式
8.1.1 热水供应系统的分类和组成
总目录
本章目录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 特点: 供水范围大,热水集中制备,管道输送到个配水点。 适用: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第8章 循环系统
名称
小动脉 微动脉
直径 内弹性膜
0.3-1mm 明显
<0.3mm 无
中膜平滑肌 3-10层
外膜
厚
1-2层 薄
四、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弹性A
心缩期:扩张 心舒期:回缩
保持血流连续性.
•肌性A:收缩和舒张, 调节分配各器官的血流量.
•小,微A:调节组织局部的血流量.
第三节 毛细血管
猴胰腺毛细血管网 (SEM)
走形: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然 后渐渐汇合形成淋巴管,最后汇合成左、右淋 巴导管,与大静脉连通。
淋巴管系统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 淋巴导管。
第一节 心脏
一、心壁 心壁由内到外依次分为心内膜、心肌膜
及心外膜三层
心壁的光镜结构
The wall of ventricle of heart
HE
心外膜
心
Epicardium
室
壁
的
结
心肌膜
构
myocardium
(
)
心内膜
Endocardium
层
第八章 循环系统
学习目标
掌握:大、中、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功 能。毛细血管的光镜结构和三种毛细血 管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分布;心壁的组 织结构特点
熟悉:静脉的结构特点 了解: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微循环的概念
循环系统概述
循环系统是密闭而连续的管道系统,包 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两个部分。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 和静脉。
组织处于静息状态时,大部分的微循环 血液由微动脉经中间微动脉和直捷通路 快速进入微静脉,只有小部分血液流经 毛细血管网。
当组织功能活跃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开放,大部分血液经真毛细血管网,可 使血液与物质间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第8章.血液
防止血液倒流的装置
பைடு நூலகம்
房室瓣——心房与心室:开向心室 右房室瓣——三尖瓣 左房室瓣——房室瓣(二尖瓣 ) 动脉瓣——心室与动脉:开向动脉 肺动脉瓣——右心室与肺动脉 半月瓣——左心室与主动脉 房室瓣、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半月瓣
三尖瓣
房室瓣
3、血液循环途径
• 体循环与肺循环呈8字型。 • 右心房、右心室内为静脉血、左心房、左心室内为动脉血。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 A、B指抗原 抗体—天然抗体
ABO血型的检测
(凝血因子)
输血与血型:血型相符
人的血型及安全输血的范围
血型
O型 A型 B型 AB型
红细胞上 的凝集原 无
A B A和B
血浆中的凝 集素 抗A和抗B
抗B 抗A 无
可输给对象
O、A、B和AB型 A和AB型 B和AB型 AB型
组成:心脏由纵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二半,
每半各分为心房和心室。由横中隔分为心房、 心室,上为心房,下为心室。 心房与心室之间有致密胶原纤维构成的房室环 相连接,而无心肌连接,故心房与心室可在不 同时间内收缩。心脏共有四个腔,即右心房与 右心室、左心房与左心室。每侧心房和心室借 房室口相通 。
心脏
可接受血液 的血型 O型和A型
O型和A型 O型和B型 O、A、B和 AB型
输血原则
• 血型鉴定:血型相符 • 交叉配血试验
Rh 血型系统 输血和妊娠
• Rh阳性:红细胞上含有D 抗原 • 我国汉族人中99%属Rh阳性 • Rh阴性:红细胞上缺乏D 抗原 • 我国汉族人中1%属Rh阴性 • Rh 血型特点 通过体液免疫获得Rh抗体—免疫抗 体。
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
第八章 循 环 系 统
E .内弹性膜明显,中膜无成纤维细胞
34 .管壁有较厚平滑肌的血管是
A .大动脉 B .中动脉
C .小动脉 D .毛细血管
E .静脉
35 .中动脉的内膜由哪几层组成
A .内皮、内弹性膜、内膜下层
B .内皮、内皮下层
9.外周阻力血管
二、填空题
10 .循环系统由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两部分组成。
11 .心血管系统由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组成。
12 .心壁的层次由内向外分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第八章 循 环 系 统
一、概念题
1.起搏细胞 2.移行细胞
3.束细胞( Purkinje 纤维) 4.心瓣膜
5.特殊心房颗粒 6.周细胞
7.血窦 8.肌性动脉
15 .中动脉又称 ___________ ,中膜主要由 ___________ 组成。
16 .静脉管壁的特点之一是中膜内 ___________ 少,大静脉的特点之一是外膜内有较多的 ___________ 。
17 .连续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是 ___________ 借 ___________ 形成一层连续的内皮,内皮外有 ___________ 。
E .结缔组织
45 .血窦存在于
A .肌组织 B .胃肠粘膜
C .肾血管球 D .肝
E .肺
46 .静脉瓣
A .将血液从心房引向心室
B .具有双向开放的功能
C .具有阻止血液回心的作用
第八章循环系统一、心壁的微细结构心壁从内向外依次由心内膜...
第八章循环系统一、心壁的微细结构心壁从内向外依次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组成(图8-1)。
图8-1 心壁结构仿真图1.心内膜(endocardium)是一层光滑的薄膜,与血管内膜相续。
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
内皮下层(subendothelial layer)可分2层:内层薄,为细密结缔组织,含有少量平滑肌纤维;外层靠近心肌膜,也称心内膜下层(subendocardial layer),为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小血管和神经。
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含有心传导系统的分支。
2.心肌膜(myocardium)为心壁最厚的一层,由心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组成,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心室肌层较心房肌层厚,左心室肌层最厚。
心房肌和心室肌不相连续,均附着于纤维环。
心肌纤维集合成束,呈螺旋状环绕,大致可分为内纵行、中环行和外斜行。
心房肌纤维比心室肌纤维短而细,电镜下可见部分心房肌纤维内有分泌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含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又称心钠素,有较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等作用。
3.心外膜(epicardium)为心壁外的浆膜,属心包膜脏层。
表面为间皮,间皮深面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细胞等。
4.心瓣膜(cardiac valve)位于房室口和动脉口处,为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的结构。
心瓣膜表面为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与纤维环相连。
其功能是阻止心房和心室舒缩时血液倒流(图8-2)。
5.心传导系统的细胞心传导系统的细胞有3种。
(1)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简称P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中心。
体积小,胞质内细胞器和肌原纤维均较少,糖原较多,染色浅淡。
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2)移行细胞(transitional cell):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细胞结构介于起搏细胞与心肌纤维之间,比普通心肌纤维细而短,肌原纤维增多,肌质网较发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第8章循环系统
第 8 章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是分布于全身各部密闭的管道系统。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司人体的血液运输并参与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
淋巴系统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可辅助静脉引流组织液。
第 1 节血管壁的微细结构一、动脉动脉按管径粗细分为大、中、小动脉和微动脉等。
动脉管壁分内膜、中膜和外膜 3 层,各层结构随动脉分支而变化,并以中膜变化最明显。
(一)大动脉是指靠近心的动脉干,如主动脉、肺动脉干、头臂干、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髂总动脉等。
因其管壁含大量弹性膜,又称弹性动脉(elastic artery)。
图 8 -1 大动脉和静脉的微细结构模式题1.内膜:
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内皮下层为结缔组织,内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图 8-1)。
2.中膜:
由 40~70 层弹性膜组成,较厚,其间夹有少量平滑肌、胶原纤维和基质。
1 / 8
在病理状态下,中膜内平滑肌纤维可迁入内膜增生,使内膜增厚,引起动脉硬化。
3.外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较薄,内有血管壁的营养血管。
大动脉在心收缩时管壁扩张,心舒张时弹性膜引起管壁回缩,使血液持续、均匀地向前流动,又称弹性贮器。
(二)中动脉除大动脉外,凡解剖学上命名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图 8-2),因中膜平滑肌十分丰富,又称肌性动脉。
图 8 -2 中等动脉和静脉的微细结构模式图 1.内膜:
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
内弹性膜是弹性蛋白构成的有孔均质薄膜,在血管横切面上常呈波浪状,可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界。
2.中膜:
较厚,主要由 10~40 层环行平滑肌组成,肌纤维间夹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相邻肌纤维间有缝管连接,能协调整个中膜平滑肌收缩。
3.外膜:
外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小的营养血管和神经纤维束。
近中膜处,有密集的外弹性膜。
(三)小动脉指管径在 0. 3~1mm 的动脉,属肌性动脉。
结构与中动脉相似。
---------------------------------------------------------------最新资料推荐------------------------------------------------------ (四)微动脉指管径在 0. 3mm 以下的动脉。
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有 1~2 层平滑肌,外膜较薄。
二、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直径一般 6~8m,表面积大、壁薄,是血液与组织间物质交换的主要血管(图8-3)。
(一)结构管壁由 1~3 个内皮细胞围成,内皮的基膜只有基板。
内皮和基膜间散在扁平有突起的周细胞(pericyte),当组织受损伤后,可分化成平滑肌纤维,参与血管的重建。
图 8-3 毛细血管的结构模式图(二)分类电镜下,根据内皮细胞和基膜结构等特点,分 3 类。
1.连续毛细血管:
有连续的内皮细胞,细胞间有紧密连接,胞质含直径 60~70nm 的吞饮小泡,基膜完整。
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胸腺、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2.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不含核处极薄,有直径 60~80nm 的孔贯穿胞质,孔由 4~6nm 厚的隔膜封闭。
细胞间有细胞连接,基膜完整。
有孔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大,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内分泌腺、肾血管球等处。
3 / 8
3.血窦:
也称窦状毛细血管,管腔大而不规则;内皮薄有孔,细胞间隙较大,无紧密连接,基膜不完整或缺如,窦壁和窦腔中常有巨噬细胞。
血窦通透性大,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三、静脉静脉管壁分内膜、中膜和外膜。
与伴行动脉比较,静脉腔大壁薄,弹性小,故在切片上,管腔常呈不规则塌陷, 3 层膜界限不清,管壁平滑肌和弹性组织不丰富,结缔组织较多。
内弹性膜不明显或无;中膜不发达;外膜则较厚,尤其大静脉,外膜中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无外弹性膜。
管径在 2mm 以上的静脉,腔内常有半月形静脉瓣(valve of vein),其根部与内膜相连,彼此相对,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表面覆以内皮,中间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能防止血液倒流(图8-4)。
管径在 0.2mm 以下的静脉,称微静脉。
图 8-4 静脉瓣第 2 节心一、心壁、心瓣膜(一)心壁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从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图 8-5)。
图 8-5 心壁的微细结构模式图 1. 心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组成。
内皮覆于腔面,与血管内皮相延续,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流
---------------------------------------------------------------最新资料推荐------------------------------------------------------ 动。
内皮下层位于内皮下,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少许平滑肌纤维。
心内膜下层位于内皮下层与心肌之间,为疏松结缔组织。
在心室心内膜下层含有蒲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
2. 心肌膜最厚,由心肌纤维构成,螺旋状排列,分内纵、中环和外斜 3 层。
肌束间有较多结缔组织和丰富毛细血管。
心肌纤维的组织结构参见第三章第五节心肌。
3. 心外膜有丰富的脂肪组织,最外层为心包的脏层,为浆膜。
在心房肌和心室肌间,有致密结缔组织环绕房室口和动脉口周围构成的支架,称纤维心骨骼,是心肌和心瓣膜的附着处。
包括左、右纤维三角、二尖瓣环、三尖瓣环、肺动脉瓣环和主动脉瓣环。
(二)心瓣膜心瓣膜包括房室瓣和动脉瓣,由心内膜向心腔内突出形成,表面被覆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能防止血液逆流。
五、心传导系心传导系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组成,位于心壁内。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图 8-6)。
5 / 8
图 8-6 心传导系心传导系的细胞可分 3 种:
1. 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简称 P 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较细小,包埋于结缔组织中。
起搏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中心,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2. 移行细胞细胞结构介于起搏细胞与心肌纤维之间,起传导冲动的作用。
3. Purkinje 纤维又称束细胞。
胞体短而粗,核小,胞质着色浅。
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位于细胞周边,细胞间有较发达的缝管连接。
该纤维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与普通心肌纤维相连,能将冲动快速传导至各部心肌,产生同步收缩。
第 4 节淋巴系统淋巴系统(lymphatic system)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构成。
一、淋巴管道淋巴管道(lymph vessel)依结构和功能不同,分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一)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lymphatic capillary)管腔大、形状不规则、壁薄,仅由内皮和极薄的结缔组织构成。
内皮间隙较宽,缺乏连续基膜,通透性大,大分子物质易进入。
毛细淋巴管为淋巴管道起始部,以稍膨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
---------------------------------------------------------------最新资料推荐------------------------------------------------------ 彼此吻合成网。
(二)淋巴管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由毛细淋巴管汇成。
结构与静脉相似,但腔大而壁薄,彼此间的吻合比静脉更广泛且富有瓣膜,外观呈串珠状。
淋巴管在向心行程中,一般经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
淋巴管以深筋膜为界,分浅、深两种。
浅淋巴管位于皮下,收纳皮肤、皮下组织的淋巴,多与浅静脉伴行;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收纳深部的淋巴。
浅、深淋巴管间有广泛交通。
第 5 节心和血管的老化随着年龄增长,心壁内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含量增加,心肌细胞相应减少,心肌内脂褐素增加,可见淀粉样变和嗜碱性糖原。
还可见到闰盘增多。
血管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分化形成,其管壁结构的发育成熟直到成年时期才能完全。
由于心和动脉永不停息地收缩和舒张,在发育的同时也发生生理性衰老变化。
到中年时期,血管壁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物质逐渐增多,平滑肌和水分减少,引起血管弹性降低,硬度逐渐增大。
到老年期,这些变化更加明显,血管壁增厚,血管内膜出现
7 / 8
钙化和脂类等物质沉积。
这种变化在弹性动脉表现更加突出,且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基底动脉等处变化出现较早较明显。
老年期动脉中出现的病理性动脉硬化表现也是如此,因此很难区分血管的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变化,当血管壁的变化超过同龄人血管老化范围时,才认为是病理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