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与文化的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20世纪的文化趋同性趋势和传统文化消失状况成为了世界性文化危机,当代高层建筑呈现出的各种异化特征均是高层建筑人文尺度缺失的外在表现,是根本性的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危机。在我们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辉煌灿烂古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历史赋予建筑师的时代重任,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建筑文化;继承创新;高层建筑;内涵;高层建筑

建筑与文化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它已不止于建筑学的专业领域。无论是“建筑”和“文化”都属于人类的永恒主题,因此,它还应当更多地受到人文学科领域以至社会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当会不断产生新的理论创见,以指导人类的建筑实践。本文是将历次讨论会中许多学者关于此题的灼见以及笔者本人的一些观点疏理成篇,多有不足或谬误之处,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一、建筑与文化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作为人类劳动的主要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的文化价值,即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品质与精神,是建筑为社会创造的总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情境的人文写照。

1、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建筑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是文化的载体,建筑的文化意味即建筑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属性:(1 )物质文化方面的属性??具有提供人们享用的空间环境,同时也具有为实现这种目的而必须提供的经济技术手段;(2 )精神文化方面的属性??在空间环境创造中所渗透的来自哲学、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生活理想,以及来自民族意识、民俗风情方面的审美心态;(3 )艺术文化方面的属性??努力贯彻艺术审美方面的意念,及其拓展人文艺术的表现内容。

2、建筑与文化的不稳定性因素

构成建筑文化的诸多因素中,一方面相对具有相对稳定的因素,如建筑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意识等,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决定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活跃的因素,如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态,建筑功能与建筑技术等,这些相对动态的因素决定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变不造作。凡人工环境,集中体现在中国园林艺术,但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此外,中国建筑艺术最高的美学理想是对“诗意美”,“意境美”的追求,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染。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达到“大美不言”、“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

二、建筑文化的特质

1、开放性。

21 世纪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文化品格,既不是追随既定风格、流派的产物,也与哗众取宠、单纯寻求各种刺激的广告效应毫不相容。建筑24表现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绝不是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过程得到的,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多向联动的叠加结果。未来建筑的创作需要有这种走出风格与流派困惑的开放心态与自在精神。

2、兼容性。

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文化品格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艺术文化三大系统文化内涵整合的结果。未来建筑的主流,不是理所当然的现代主义原型范式,也不是理所当然的反现代主义变态范式。建筑文化特质的展现可以有取舍、有强化、有辐射,但总要兼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艺术文化三个方面的需求,并使之在文化内涵的外显系统,即艺术气氛、文化气质以及时代气息的整体把握中得到生动的体现。

3、创新性与标志性。

建筑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无论在理论和形态上。建构创新性的思想必须结合当代的文化诉求,从而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独特性。方法是多样的,对应多元的文化生态,而决不是唯一的,创新性和标志性即表现其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

4、适应性。

我们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文化品格,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必然反映,因此,它的本质就是建筑自身所具有的“适应性”。这是方方面面的适应性: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现状的;技术的,经济的;民族的,地域的等等。适应性是建筑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评价建筑创作质量的最高标准。优秀的建筑个性正是这种适应性的精确写照。建筑文化是建筑观的表现,也是创作观的反映。建筑观和创作观反映个人的特性,而创作是以个人的直觉的感觉为基础形成的,它应当而能够解决所提出的任务。

三、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前景

1、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与转型

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性的转型期。现代化将促使社会文明进入质的飞跃―加速摆脱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模式,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的模式迈进。伴随着的文化转型也已经开始,可以设想,未来的文化性质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满活力,勇于通过竞争来开拓局面,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勇于进取,对人生充满热爱,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文化;视野广阔,胸怀博大,关注局部,也关注整体,关注中国,也关注世界,关注现在,也关注未来,继承与包容并存的文化;对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有高度敏感,注重自身改造,达到与时共进,与世俱新的文化。以之汇成中国新文化的主流。文化精神是民族精神和社会精神的体现,强大的文化精神是推动社会走向兴盛的动力.中国新型建筑文化当是在这样一种文化大转型的背景中进行探索和创造。中国建筑文化发展之路实质上就是中国建筑发展之路。批判地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吸取西方进步的文化,前景是创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建筑文化。文化恒处于动态之中,它的擅变不断产生对自身陈腐“器质”的唾弃。对于旧文化中糟粕的决裂才能促使文化的新生变异。但以优汰劣,却又相引相融,否定之否定律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常亦表现其潜在作用。人们已难否定文化的多元存在,承认多元,多元中便有自己。

2、创造以“东方”为主体的中国建筑文化体系

中国的儒、道、墨、法,其流虽异,其“根”则同―人本思想。这种人本思想与2000多年后费尔巴哈氏(I-udwigAn一reasFeuerbach,1804一1872)所倡导的纯生物性人本主义没有相通共同之处。儒家倡导的伦理、人伦―人人关系在西方的近现代学术领域中有了实际上的渗透、转换、扩散,甚至把物物关系也延伸和归结到人人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赋予道德意义。因而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物态“伦理学”。《建筑艺术论》的作者邓众把“人、情、人性”视为建筑思想之本,就是建术论》的作者邓众把“人、情、人性”视为建筑思想之本,就是建目之为“为道”。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岸根作郎回顾了日本“为学”式的片面追求西方物质文明的建设历史和沉痛教训后,他诚恳地提醒中国不要步日本的后尘,而须密切注视和善于运用后发之利,以建设自己的融合社会。“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他相信拥有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高度文化的中国能够建成有特色的国家,开创世界大国―中国的洋洋未来。

结语:

建筑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活动的一种历史沉淀,它的组成要素有社会的、物化对象的.故此,它又是人类建筑活动的方式和建筑产品的总和,是社会文化总结构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受民族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民俗、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相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具有多元特点。建筑的文化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