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题解析版语文
高中地理高一必修一(人教版)练习:2.4全球气候变化_word版含解析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基础夯实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 ℃,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
据此完成第1~2题。
1.气候变暖的影响可能有()。
①冰川退缩②冻土融化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④高原内陆湖泊水量大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B.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湿润C.高纬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利大于弊2.A,完成第3~4题。
(导学号51340039)3.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情况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4.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海平面下降4.C,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和℃。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1.1~1.5 1.6~2.0(3)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能力提升据国际文传电讯报道,除了大气中CO2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外,封存于北极海底的甲烷由于冰层融化而被大量释放,题。
6.上述气体的共同性质是()。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7.近百年来,全球变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②人类大量消费能源,加热了近地面的大气③过度砍伐森林,削弱了绿色植物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④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增加了大气热量A.①②B.③④C.①③7.C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 ℃。
人教版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

第4课时全球气候变化(原创题)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 D )①太阳辐射的变化②海陆分布的变化③地形的变化④人类活动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原因,如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等;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2.读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图中A处为末次温暖期B.图中C处为现代温暖期C.图中B处为末次寒冷期D.图中D处表示未来2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温暖期解析从曲线波状变化可以看出,A处为温暖时期,C处气温较低为寒冷期,B处为现代温暖时期,而D处为下一次寒冷时期。
题组二:全球变暖的影响(2010·江苏盐城质检)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双选) ( AB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B.滩涂面积减少C.淹没部分耕地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解析根据题目条件,海平面若升高40~50厘米,则据图分析,农田地下水位会上升,加上海水盐度高,会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同时由于海平面上升,滩涂面积会减少。
从图上看,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不会淹没农田,但对港口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大。
4.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BC )A.臭氧层破坏B.森林被大量砍伐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解析全球变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CO2增多是最重要的原因,导致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人类目前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能燃料,燃烧时排放出大量CO2;另一方面,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吸收、固定CO2能力减弱。
题组三:全球变暖及其影响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材料二根据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同步作业与测评:2.4 全球气候变化 Word版含解析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对应学生用书P3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全球气候长期演变图,完成1~3题。
1.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全球降水量逐渐增加C.冷暖、干湿交替出现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答案 C解析从图中纵坐标及波状起伏的曲线可看出,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C项正确。
2.在M阶段,全球气候()A.由暖湿变为干冷B.由暖干变为冷湿C.由干冷变为暖湿D.由冷湿变为暖干答案 A解析在M阶段,读纵坐标可知气温由暖变冷,降水由湿变干,所以气候应该是由暖湿变为干冷,A项正确。
3.仅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在M阶段全球()A.蒸发量增大B.陆地面积扩大C.雪线高度上升D.海平面上升解析M阶段由暖湿变为干冷,蒸发量减少,A项错误;气候变干,水分减少,陆地面积扩大,B项正确;气温变低,雪线降低,C项错误;气候变干,水分减少,海平面下降,D项错误。
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
读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回答4~5题。
4.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有野象分布,而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据此推测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5.关于该历史时期(公元前500年~公元1830年)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解析从不同时期的野象分布地点可看出,图中所示历史时期野象分布北界不断南移,说明气温不断降低,是变冷的时期,与现代气候变暖恰好相反。
变冷时,雪线不断降低,我国1月0 ℃等温线位置不断南移。
高一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课后练习及解析2.4全球气候变化

2.4全球气候变化 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 1)答题规菇训练学习效果评估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们把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现代气候变化B .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C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D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化的冰壁内出现了一张可怕的脸,融水成为这张令人恐怖的脸流下的伤心泪。
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大面积融化的原因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B .臭氧被大量破坏C .排放S02过多D .以上都不对4•此现象的发生,产生的后果主要有 ( )A .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减少B .农作物生长期延长C .海平面上升D .臭氧被大量吸收 5. 下列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合理的是()A .加大海水淡化力度,控制海平面上升B .人类应停 止发展,避免人为原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C .全球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大,地球会变得更干旱,因此各地应该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大力 发展畜牧业D .沿海地势较低的国家修建拦海大坝,或将居民迁移到地势高处 【能力提升】 下图显示了 2001〜2005年格陵兰岛某冰川末端不断消融后退的 【基础过关】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2.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曾有过象、 水牛和竹等。
据此推断,当时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 •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 •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英国《每日邮报》 2009年9月3日公布了一张挪威北极地区冰川融化的照片 (右图),照片中融 “足迹”。
读图,回答6〜7题。
6•据上图中M、N两点量算,此期间该冰川末端年平均后退的距离约为()A . 0.4千米B . 0.5千米C . 1.2千米D . 1.5千米7.若全球冰川大规模融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A •极地高压增强B .沿海平原扩大C .陆地淡水减少D •植被类型增多国际能源机构(IEA)曾说,中国在2007年或2008年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4 全球天气变化同步测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据历史资料记录,黄河流域从前有象、水牛和竹等。
据此推断,当时的天气情况可能是 ( )A.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解析:本题是依照所供应的地理现象,反推气温特色。
由于象、水牛和竹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典型的动植物,所以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必然比现在高,降水也比现在多。
答案: D2.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由于 ( )A. 吸取太阳辐射时,使大气增温B.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C.强烈吸取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D.经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解析:本题观察了二氧化碳以致全球变暖的原理。
二氧化碳之所以能以致全球变暖,是由于二氧化碳自己虽不能够直接吸取好多的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但是却能强烈吸取地面放出的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尔后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能量反射给地面,进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答案: C3.全球变暖、海平面上涨、沿海低地上的水稻生产碰到直接威胁,对此最为担忧的国家是 ( )A. 中国B.印度C.印度尼西亚D.南非解析:本题本质观察了世界主要国家地形地势方面的地理特色。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涨,沿海低地首当其冲,中国、印度、南非诚然都是沿海国,但是他们好多国土的地势其实不很低。
而关于国土主要由岛屿组成的印度尼西亚来说,海平面的上涨必然淹没其特别多的国土面积。
答案: C4.19 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 ( )A. 颠簸下降现象B.颠簸上涨现象C.变化平稳D.变化不定第1页/共8页解析: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40 年代,是世界天气增暖的时期; 20 世纪 40 年代此后,全球天气逐渐变冷;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气温又逐渐上涨,并呈加速态势;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明显超出 20 世纪 40 年代,地球天气进入近来 1 000 年以来最为温暖的时期。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2.4+全球气候变化+Word版含解析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学习目标定位,1.运用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3.分类: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近现代气候变化。
4.近现代气候变化(1)变化特征: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2)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主要是CO2。
【思考】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冷冬天气,有人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是不对的。
你认可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不认可。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整体趋势,并不是说地球上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温度都在上升。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事件多发,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冷冬天气,这其实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易误辨析]1.全球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全球气候变化是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包括冷暖、干湿变化,并非只有气候变暖。
2.全球气温升高,意味着每一个区域气温都在升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并非每一地区都在升温。
知识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 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海水水位上涨后果:改变海岸线,淹没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 2.影响农业生产⎩⎪⎨⎪⎧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作物减产3.影响水循环[易误辨析]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是明显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海平面上升是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引起的,它是长期缓慢的过程。
知识点三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植树种草。
3.防止森林火灾。
4.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知识链接]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
主要内容有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必修一同步练习:2.4《全球气候变化》1 Word版含答案

《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近年来气候的变化规律是(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D.海平面下降解析:第1题,植物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植物的生长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植物生长越快,该树木年轮由里到外,依次是“疏—密—疏”,说明该树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温暖—寒冷—温暖的交替过程。
第2题,M时期树木年轮变密,反映该阶段气温变低,故引起雪线下降,海平面下降。
答案:1.A 2.D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
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
根据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极海冰范围达到自卫星时代以来历史第二低水平,表明全球变暖的速度已超乎我们的想象。
由于北极海冰大量融化,西北通道未来有望实现通航。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如果西北通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阶段,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 ) A.丹麦B.日本C.巴拿马D.加拿大4.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面临荒漠化的危险B.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C.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D.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解析:第3题,如果西北通道通航,往来于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船只就不必再通过航程较远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经济收入将减少。
第4题,全球变暖,北冰洋海冰减少,温带的范围向阿拉斯加高纬度扩展,会导致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
答案:3.C 4.B5.(2012·湖南学业水平测试)我国科学家发现长江源冰川30年来退缩了约1000米。
其主要原因是( )A.臭氧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气候严寒答案:B6.(2012·山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_1291

大学和研究机构中dSPACE的应用案例dSPACE除了在汽车和传统军工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以外,在一些通常的其他应用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这里选用了一些在教育领域和其他的研究机构应用的案例。
1.主动降噪控制使用机构:德国汉堡,联邦军事大学设计人员:Delf Sachau和Kay Kochan描述:采用dspace做主动降噪技术的开发平台。
主要研究如何降低由于螺旋桨飞机在提供动力的过程中,在飞机内部产生的,对飞行员和乘客来说难以忍受的高声压噪音。
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学校使用了几套dSPACE公司提供的ACEKits,其中处理器板使用的是DS1103。
而对于某些性能要求比较高的场合,则可以使用DS1005处理器板。
2.在智利的天文研究使用机构: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设计人员:Roland Lemke(波鸿鲁尔大学天文研究中心)描述:由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维护的,位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的天文望远镜,主要用于观察和研究Young星和恒星的爆炸。
根据需要,将另外增加三个更先进的望远镜,包括能够更方便观察的,具有六自由度转动控制的望远镜。
在这些具有六个自由度转动的望远镜中,采用了DS1103的PPC控制板来控制实现六个自由度的六个液压支脚。
3.音频回放控制器的开发使用机构:美国Delhpi公司美国Packer工程公司美国Purdue大学设计人员:Peter J. SchubertLev VitkinDavid Braun描述:音频播放器可以从存储媒介(比如CD,mp3等等)上读取信息,然后通过程序,将信息转化为音乐。
播放器需要随市场不断的变化,快速的升级其播放软件。
Delhpi的开发团队采用基于模型的开发方法,并使用dSPACE的TargetLink自动代码生成工具,可以在12个月内提供产品级代码。
4.自平衡滑板使用机构:澳大利亚,阿德来德大学设计人员:Ben Cazzolato描述:阿德来德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通常会在最后一年的毕业课题中承担一些实时控制系统的项目。
2019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2.4《全球气候变化》3(人教版)

《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把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现代气候变化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C.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D.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2.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曾有过象、水牛和竹等。
据此推断,当时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英国《每日邮报》2009年9月3日公布了一张挪威北极地区冰川融化的照片(右图),照片中融化的冰壁内出现了一张可怕的脸,融水成为这张令人恐怖的脸流下的伤心泪。
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大面积融化的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B.臭氧被大量破坏C.排放SO2过多D.以上都不对4.此现象的发生,产生的后果主要有( )A.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减少B.农作物生长期延长C.海平面上升D.臭氧被大量吸收5.下列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合理的是( )A.加大海水淡化力度,控制海平面上升B.人类应停止发展,避免人为原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C.全球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大,地球会变得更干旱,因此各地应该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D.沿海地势较低的国家修建拦海大坝,或将居民迁移到地势高处下图显示了2001~2005年格陵兰岛某冰川末端不断消融后退的“足迹”。
读图,回答6~7题。
6.据上图中M、N两点量算,此期间该冰川末端年平均后退的距离约为( )A.0.4千米 B.0.5千米C.1.2千米 D.1.5千米7.若全球冰川大规模融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A.极地高压增强 B.沿海平原扩大C.陆地淡水减少 D.植被类型增多国际能源机构(IEA)曾说,中国在2007年或2008年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一同步练习:2.4《全球气候变化》4 Word版含答案

2.4 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测)(解析版)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某岛国示意图”,完成1~2题。
1.有关该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北长约200多千米,东西宽约400多千米B.位于我国的东南、澳大利亚的西北C.冬季商贸船队可借助洋流更快地驶往红海D.位于板块边界,受地震、海啸影响大2.该国东侧冬季降水较多的原因是( )A.西南风影响,降水较多 B.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C.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D.赤道低压控制,形成对流雨答案 C C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地理概况。
根据遭受极端气候的频率、对灾害的敏感度(与贫困程度、人口数、国内稳定程度和对农业依赖程度有关)、对灾害的应对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一个国家的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
下列表示部分国家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情况(171个国家参与排名)。
据此回答3-4题。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极端天气在印度出现频率最高的可能是A.台风天气 B.干热天气C.寒潮天气 D.暴雪天气4.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气候变化脆弱指数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A.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极端天气较少B.纬度较高,气温变化较小C.人口稀疏和经济落后,对灾害的敏感度较低D.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答案 B D图2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
读图2完成5~6题。
5.该地冬季主要受A.东北信风的影响 B.东南信风的影响C.西风的影响 D.极地东风的影响6.利用典型的农产品,该地可发展的工业是A.甘蔗制糖 B.蚕丝纺织 C.甜菜加工 D.葡萄酿酒答案 C D2018年冬奥会计划于当年的2月7日至23日在俄罗斯黑海之滨的索契举行。
读“索契区域示意图”(图1)和“索契气候资料图”(图2),回答7-8题。
7. 索契1月气温高于0°C的原因是A. 纬度低,气温高B. 大高加索山对冷空气的阻挡和黑海的增温作用C. 北大西洋暧流的影响D. 地势比四周低,起保温作用8. 索契作为冬奧会举办地的优势条件主要是①冬季晴天多,阳光充足②冬季降水多③河网密布,便于开展水上项目④附近有高山,积雪多,利于冰雪项目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B D图4为全球气压带随季节移动示意图,图5为甲地各月降水量比值示意图,甲地年降水量670mm。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检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检测一、选择题读近百年来北半球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向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动摇上升B.20世纪80年代的气温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气温C.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向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添加的趋向分歧D.近百年来的气温清楚低于距今7万年到距今1万年的气温2.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气温降低将使森林树种少量添加B.平地冰川将改动规模,有些中央出现增加和畏缩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增加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生机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降低40~50厘米。
以下图为我国某地域海陆过渡地带表示图。
读图回答3~4题。
3.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增加③淹没局部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备树立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4.招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缘由有( )①臭氧层破坏②森林被少量砍伐③二氧化碳排放量添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添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以下图表示的是全球能够发作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5~6题。
5.该〝环境变迁〞最能够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D.臭氧层空泛扩展6.使图示〝环境变迁〞能够发作的基本缘由是( )。
A.冰川消融B.全球变暖C.海水收缩D.空中沉降读以下图近年来大气中CO2的增长表示图,回答7~10题。
7.图中正确代表近年来CO2增长曲线的是( )A.A B.BC.C D.D8.近年来CO2增多的主要缘由是( )①化石燃料的熄灭②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增多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人口的添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CO2增多,全球变暖惹起的结果有( )①喜马拉雅山雪线高度降低②温带地域粮食产量下降③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方向延伸④高纬度地域比原来降水更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增加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 )①提高动力应用技术和动力应用效率,采用新动力②制止熄灭矿物燃料③制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④增强国际间协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迷信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降低1.4 ℃~5.8 ℃,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 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曾经有象、水牛和竹等。
据此推断,当时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解析:本题是根据所提供的地理现象,反推气温特征。
由于象、水牛和竹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典型的动植物,所以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肯定比现在高,降水也比现在多。
答案: D2. 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 )A.吸收太阳辐射时,使大气增温B.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C.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原理。
二氧化碳之所以能导致全球变暖,是由于二氧化碳本身虽不能直接吸收很多的太阳辐射(短波辐射),但是却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然后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能量反射给地面,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答案: C3.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上的水稻生产受到直接威胁,对此最为担心的国家是( )A.中国B.印度C.印度尼西亚D.南非解析:本题实际考查了世界主要国家地形地势方面的地理特征。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首当其冲,中国、印度、南非虽然都是沿海国,但是他们很多国土的地势并不很低。
而对于国土主要由岛屿组成的印度尼西亚来说,海平面的上升必将淹没其非常多的国土面积。
答案: C4. 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 )A.波动下降现象B.波动上升现象C.变化平稳D.变化不定解析: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气候增暖的时期;20世纪40年代之后,全球气候逐渐变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气温又逐步回升,并呈加速态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明显超出20世纪40年代,地球气候进入最近1 000年以来最为温暖的时期。
答案: B5. 对于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科学家进行了预测,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A.1.4~5.8 ℃B.0.4~0.8 ℃C.2~10 ℃D.0.09~0.88 ℃解析: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 ℃,海平面上升0.09~0.88米。
答案: A6. 引起全球变暖的大气物质除二氧化碳外,还有( )①水汽②氟氯烃③甲烷④二氧化硫A.①②③B.①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为温室气体;氟氯烃、甲烷、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等也属于保温气体。
二氧化硫等气体会严重污染环境,但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不大。
答案: A7.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①动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加②森林遭到破坏,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减少③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④火山喷发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使森林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的总量迅速减少。
答案: C8. 二氧化碳的大规模排放开始于( )A.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B.工业革命时期C.新技术革命时期D.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解析: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与普遍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现代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因此导致了人类对煤等能源的大规模的开采和使用,结果是二氧化碳等保温气体的大量排放,从而带来了全球大气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激化。
答案: B9. 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①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②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③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④阿尔卑斯山雪线高度降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纬度温带地区会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由于全球变暖,高山冰雪融化增多,阿尔卑斯山雪线高度上升。
答案: A10.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A.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B.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C.气候变暖会使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减小D.全球变暖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解析:生物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全球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全球变暖,将会改变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也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由于气候变暖,物种将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袭击,一些物种将由于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生产率降低,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会增加。
答案: D11. 全球变暖趋势的发展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C.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D.台湾海峡将会变窄解析:全球变暖将会加速高山地区和两极地区的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因而某些岛屿以及陆地的沿海地区将被淹没,数量会减少;岛屿的面积会减小,台湾海峡将会变宽;高山的雪线会上升;同时气温升高还会使得我国华北地区蒸发加强,从而变得更加干旱。
答案: A12. 下列措施能有效控制全球变暖趋势的是( )A.政府禁止机动车使用含铅汽油B.推广使用绿色环保产品,不购买对环境有污染的商品C.推广使用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等D.大力进行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解析:控制全球变暖,主要是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加强植树造林,搞好绿化。
A、B两项主要是针对大气污染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意义不大;C项中水能不属于新能源,除这一说法错误外,这句话对控制全球变暖具有实际意义。
答案: D13. 全球变暖主要与二氧化碳的哪种性质有关()。
A.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B.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D.不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对短波辐射的吸收是有限的,但是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非常强烈,从而产生温室效应。
14. 关于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 B.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C.全球变暖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干旱现象D.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答案:B15.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B.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C.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 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答案:B16.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 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C.物种不易患病,抗害虫袭击的能力提高D.植物的生产率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答案:A解析:全球变暖将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植物的生产率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17. 地质时期的大冰期气候,气温呈现( )A.下降趋势B.上升趋势C.气温不变D.气温变化不定解析:每当冰期出现,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从高山向平原推进,冰川覆盖范围扩展,气候明显变冷,气温下降。
答案: A18. 500年来,我国气候的变化大约可以分为( )A.2个温暖时期和2个寒冷时期B.3个温暖时期和3个寒冷时期C.4个温暖时期和2个寒冷时期D.2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解析: 500年来我国气候比较寒冷的时期出现在15世纪、17世纪和19世纪,比较温暖的时期出现在16世纪、18世纪和20世纪。
答案: B19.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是()①全球地表径流增多②海洋蒸发量减弱,降水量增加③海水温度增高,海水膨胀所致④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它是长期缓慢进行的。
答案:D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20. 由于CO2的情况是()A.1月 0 ℃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B.东北山区河流的春季水量比现在大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 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小解析:全球变暖,则使得1月份 0 ℃等温线向高纬度移动,所以将移动到秦岭淮河以北,故选A不对。
全球变暖,则使得高山冰川融化高度升高,即雪线升高,这样便使得依靠高山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补给中断,使河流水量减小,故选项B、C都不对。
答案:D二、非选择题21. 读有关资料和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京都议定书》是2019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
该议定书规定,在2019年至2019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
世界各大洲工业CO排放量2排放量最多的十国世界CO2(1)图中CO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上图所示十国中,CO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__,最少的亚2洲国家是__________。
(3)你认为大气中CO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2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至少写出两条) (4)要降低大气中的CO2解析:全球变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和植被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国家,影响其经济发展。
由于全球变暖打破了地域和国家疆界,为了保护全球大气环境,制定和通过了《京都议定书》,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问题。
答案: (1)欧洲北美洲亚洲 (2)美国印度(3)沿海城市被淹,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4)减少CO排放,推广绿色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2的增长示意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22. 分析“近年来大气中CO2(1)图中代表近年来CO增长的曲线是__________。
2(2)计算一下1958~1968年十年间CO平均每年增加__________(ppm)。
2(3)为什么大气中CO2的含量与日俱增?(4)大气中CO2的增多对气候有何影响?为什么?(5)列举一二项事例说明由于CO2的增多,使气候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CO2增多引起的全球变暖等知识,同时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第(1)题,根据自1958年以来对大气中CO2浓度的直接监测表明,大气中CO2的浓度在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故为C。
第(2)题,读图得知1958年大气中CO2浓度为311 ppm,1968年为320 ppm,十年增加9 ppm,平均每年增加0.9 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