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引言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速度飞速发展。
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竞争已经不仅限于某个领域的竞争,而是国家的整体素质的竞争。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将步入一个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化社会"。
学习和不断提高素质将贯穿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和人生的全过程。
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各个环节,只有具备相当水平的科学素质的人才能胜任。
低科学素养水平的公众群体不仅无法承担本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而且将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1996年的调查是我国第三次(第一次1992年,第二次1994年)全国性的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
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20个县(城市区),覆盖面达到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
样本量为6000,约为我国人口的20万分之一。
收到有效问卷4465份,占总样本量的74.42%。
有效样本量达到社会学一般要求的有效数量。
这次调查是成功的,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本章将根据1996年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程度、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的差异等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国际调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1996年的调查中除了保持了原有的调查题目以外,又增加了对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迷信的程度和对未知现象的看法等的调查。
以便能够更全面第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第一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各国的专家学者逐渐地对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度标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不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有的科学技术状况具有非常高的水平的了解,而是指的基本的了解。
我国公共科学素养发展的基本状况
我国公共科学素养发展的基本状况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公共科学素养是指全社会公民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由于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为使我国的调查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我国也一直沿用这个标准对我国成年公众(18—69岁)进行科学素养调查。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作为一个公众调查项目,它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重要,要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要发展各种尖端科技,也必须重视科学普及,提高普通公众的科学素养。
因此,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了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不断监测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趋势,为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数据和量化依据,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从公众的角度看,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一个人可以不从事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但是却不能不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因为这关系到你的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人要适应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就不能不具备科学素养。
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应能读懂大众媒体上传播的科技信息,并能准确地判断科学技术发展将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因此说大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当前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十分迅速,定期进行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调查,对促进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这些意义都说明了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调查它们自己国家的公众的科学素养。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公众科学技术的素养方面。
公众科学技术的素养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而且影响了国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
一、研究概述
本研究是一项关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调查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相关建议。
本研究使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
二、研究背景
科技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应对社会发展,推动国家进步的必要手段。
三、研究内容
1.文献调研:通过国内外科学素质相关论文,概括科学素养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影响科学素养的因素。
2.问卷调查: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调查他们对科学素养的认识、看法和实际行为,以及影响他们科学素质的因素等情况。
3.专家研讨:通过研讨会形式,聘请科技教育专家,以及科学家、企业家、公众科技管理者等专业人士,就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及其提升措施进行针对性的研讨。
四、研究结果
1.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总体上较低,大众尚未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2.文化、教育以及社会阶层等因素影响科。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科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希望可以借此为提高科学普及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在线调查平台向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和职业等方面的人群发放问卷,收集其科学素养水平的相关信息。
共发放了2000份问卷,有效回收1200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1.科学知识掌握程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的受访者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能够正确回答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科学问题。
但仍有40%的受访者对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理解不深,特别是涉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新闻和研究成果方面。
这表明科学知识普及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于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
2.科学研究态度在调查中,我们通过一些问题来了解受访者对于科学研究的态度。
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科学研究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也有少数受访者对科学研究持怀疑和消极的态度,认为科学研究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这说明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需要加强,必须向公众传递更多的科学进展利好信息,并消除对科学研究的不信任。
3.科学常识运用能力调查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常识的运用能力。
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能够在面临科学问题时通过科学常识进行判断和解决。
但仍有一部分受访者在面对一些科学问题时表现出迷茫和不确定,说明他们对科学常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我们建议可以通过增加科学常识教育的方式,提高公众的科学常识运用能力。
4.科学传播渠道选择在调查中,我们还关注了受访者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
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通过互联网和电视获取科学信息,这符合现代社会信息获取的趋势。
但还有一部分受访者通过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等)获取科学信息,说明传统媒体在科学知识传播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提高科学素养,建设科学强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科学素养对于每一个公民都非常重要。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从全面的角度考察公民科学活动中的问题,并检测居民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尤其是建设科学强国。
那么,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意义是什么?又有哪些问题我们需要关注呢?一、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意义1.推动科学素养的提高教育方面,科学教育已成为普及教育的必需品,但实际上,科学素养是广义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举个例子,学界普遍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不仅应该知道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化、天文、地理等,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导航地图等常识。
通过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居民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敏反应公众对科学素养的需求,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和科普方案,全面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2.依托科技创新,加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关系到国家的整个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因此,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也有助于激发公民的创新意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只有建设科学强国才能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存在的问题1.科普和科学教育滞后现实中,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素养提高方面,教育和科普还存在许多问题。
对于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仅是一个侧面现象,在公众教育和培训中,应加强对科技和创新的科学普及,尽可能使更多的居民都能受益。
2.信息传递不够透明,科技界与公众缺少有效沟通过于专业的科技语言和常人无法理解的科学术语不利于真正传递信息。
只有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才可以对科技的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关注度。
同时,应该加强公众和科技界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公众了解科技界的成果和价值,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空间。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
2021年3-8月,中国科协开展了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调查范围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9月份,科协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
其中有一些数据值得我们关注。
1.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科学素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对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对基本科学方法的理解,关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能力。
像2011年日本地震之后爆发的抢盐风波以及各地“邻避运动”的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都与民众科学素质的缺失有关。
2.上海市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位居全国第一上海市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是18.71%,位居全国第一。
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北京和天津,这两个省市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是17.56%和12.00%,相当于美国和欧洲世纪之交的水平。
江苏(8.25%)、浙江(8.21%)、广东(6.91%)和山东(6.76%)四省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了全国总体水平。
其他省份尚需加油。
3.相关结构分析在不同分类群体科学素质水平普遍提升的同时,相关人群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更大。
从年龄分类来看,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18-29岁和30-3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分别达到11.59%和7.16%。
从性别看,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的比例、男性和女性的科学素养水平等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4.互联网的作用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中,高达91.2%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互联网已成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
5.科普场馆的作用公民通过科普设施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机会增多,科普设施的利用率较高。
在过去的一年中,公民参观过各类科普场馆的比例依次为: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22.7%),自然博物馆(22.1%)。
参观身边的科普场所的比例依次为:图书阅览室(34.3%)、科普画廊或宣传栏(20.7%)。
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对于科学素养的概念,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
科学素养的定义要求,每个人都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技能和对科学的支持态度。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这显示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在与2001年的欧盟15国、美日等国比较时发现,中国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排名倒数第一。
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以及应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
一、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偏低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体制性因素妨碍提高。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在我们的正规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环节太薄弱了。
”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新闻与科学传播系教授李大光,是我国第一批致力于科学素养研究的学者,早在1992年就开始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近日,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不是没意识到这些问题,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在实行过程中,有许多难以逾越的体制上的障碍。
”“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并不一定是因为对于调查中的问题,我们回答得不好。
像“地球围绕太阳转”等浅层次的科学知识问题,中国人答得比较好。
但涉及“辐射”、“抗菌素只能杀死病菌”、“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以及一些物理基本概念时,比如“电子”和“原子”,近年来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
各个国家对科学知识的提问,基本上都是围绕正规教育的内容,是学校里教的科学知识。
从这个角度分析,目前的变化趋势说明,我们的正规科学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
这些年来,中国科学素养水平最高的,正是18~24岁之间的人,但这个群体在整个国民群体中所占比例很低,而我们整体水平确实不高。
中国公众随着年龄增大,科学素养水平急剧下降,这和欧美国家以及日本形成巨大反差。
欧美国家科学素养分布比较平均,日本唯一例外,越老科学素养越高。
还有一个因素,我们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仅限于正规教育阶段,在工作中没有提高的机会。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
2、科技态度Biblioteka 大部分受访者(87%)表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积极态度,认 为科技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然而,也有部分公民(13%)对科技发展带 来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
3、科学教育和科普:超过60%的公民认为当前的科学教育存在不足,特别是 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此外,公民普遍希望 获得更多、更生动的科普资源。
总之,社会互动规则在出境旅游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公民在出境旅游时应 自觉遵守社会互动规则,展现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风貌。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 同加强素质教育和文明旅游的推广,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水平。通过“中国公民 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的引导,我们可以为中国游客树立正面的形象,为国家 赢得尊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文明行为!
总之,通过本次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科学阅读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加强科学阅 读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并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和教学 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未来发展。我们也希望教育界和相关 方面能够给予更多的和支持,为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三、调查结果
1、体育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体育有基本的了解,但深度和广度有待提 高。76%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对健康有重要影响,但只有35%的人能准确认识到体 育的多元益处,如提高心理健康、增强社会交往等。
2、体育态度
在对待体育的态度上,大部分被调查者积极向上,认为体育应成为生活中的 重要部分。6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体育活动有热情,但只有38%的人表示愿意为体 育付费。此外,被调查者对观看体育赛事的兴趣高于亲身参与。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 的态度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
专业:小学教育1202 学号:1912120211 姓名:刘晓楠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指向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
国际上普遍认为,基本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2)对科学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3)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科普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我国的公众科学素养的水平现状是:
1)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称
2)受教育程度水平低是影响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
3)我国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
4)我国公众对传统知识的了解程度之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了解程度之低形成了强烈反差
5)我国公众从总体上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6)我国女性公民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水平与男性公民相比,要低很多
国民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而科学素养又是国民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迎接新的挑战,顺利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
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国民科学素养还不高,因此重视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这就需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合乎实际的政策,做好科普工作,而制定政策的基础就是进行调查研究。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_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 国中中 家国国 科科科 委协普 社普研 会及究 发部所 展 司
26
○执笔 :李大光
国的科普理论研究工作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 而且对于我国有关决策构 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公众对各种科技发展动态的看法和舆论 , 保证决策的民主 性和科学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民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个国家的国民科学素 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可以说 , 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 民的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 。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国民不仅能增强国家的国际竞 争力 ,而且对于国内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的达到 24 .9 %。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 对科学
研究 不能进行 正确 解释 的公众
对科 学研究的 概念 只停 留在十
分浅显的层次 。相当高比例的农
村公众认为科学研究就是 “选育
优良粮食 品种 , 增加 粮食产 量” 。
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知识与受
教育程度分析显示 , 受教育程度 和科学知识的程度成正比 , 而且
未来各级政府的任何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政策都要在公众理解的基础上才能 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 。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 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公众的科学素养低下 , 就不能参与有关科学 技术政策问题的讨论和理解有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 。在一个国家中 , 没有相 当比例公众的参与讨论 , 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无法实现的 。
调查与研究
民主与科学 D EM OC RAC Y&SCI EN CE
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课组在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 、中 国科协普及部和 95 个县 (区)级科协的大力协助下 , 从 1996 年 11月起 , 到 1997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平提升速度较快;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及参与科技事务的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那么,我国公民仅 3.27%具备科学素养,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表示,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历次调查所采用的公民科学素养测度指标,本次调查从 3 个方面定量测度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对了解必要科学知识测度;对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测度;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
当一个被调查者同时通过以上 3 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任福君解释说,此次调查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
其中,满足这三者要求并形成交集的人占 3.27%。
由此,得出了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 3.27%的科学结论。
二、数字变化折射科学素养渐进此次调查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公民主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报纸、与人交谈、互联网、广播、一般杂志、图书和科学期刊。
2010 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2005 年的 6.4%提高了20.2 个百分点。
这表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在增多,但身边的科普场所在科学普及方面收效几何?本次调查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排在了2010 年公民参观的各类科普场馆之首。
54.5%的公民常去图书阅览室,48.7%的公民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与2005 年相比,公民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在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没有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回顾
D EMOCRAC Y &SCIENCE 民主与科学10INVESTIG ATION &RESEARCH调查与研究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回顾何薇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现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公众科学技术的素质方面。
公众科学技术的素质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而且影响了国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仅提出各种促进本国科学素养发展的措施和行动计划,而且还定期进行测量和调查,以便及时了解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美国从197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至今没有停止,其调查结果体现在《科学和工程学指标》(Science and En g ineerin g Indicators )中。
欧盟在1992年(欧共体)和2001年对其成员国进行了公众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技术态度调查,并于2001年12月4日正式制订了“科学和社会行动计划”(Science and Societ y Action Plan )。
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都先后采用了这个调查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对本国公众素养状况进行了经常或者定期的调查。
中国科协在20世纪90年代初借鉴国际通用的测试公众科学素养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于1992年、1994年、1996年和2001年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2003年进行了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由中国科协中国科普研究所课题组,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问卷的修改以及将近一年时间的调查实施,获得了大量的有价值基础数据,基本上了解了目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近十年发展情况和与发达国家对比情况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近十年发展情况和与发达国家对比情况一个国家的公众科学素质是衡量该国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远低于欧盟、美、日、加拿大等地区。
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高达17%。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总体偏低。
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还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科学和工程学指标(2006年)》(Science&EngineeringIndicators.2006)对中国(2001年)、美国(2004年)、韩国(2004年)、日本(2001年)、马来西亚(2000年)、欧盟(2005年)、俄罗斯(200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国际比较唧。
参与比较的调查均采用“科学技术的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对科学对社会影响的理解”这个三维指标.科学素养调查问卷项目和问题基本一致。
《科学和工程学指标(2006年)》表明,在美国,科学知识与接受正规教育时问、经济收入水平、接受过科学和数学教育课程多少直接相关。
另外,年纪越轻、家庭中孩子越少的人,科学素养水平越高。
男性比女性科学素养水平更高,2004年男性科学素养水平为65%,女性为55%。
中国1996年、2001年、2003年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同样的趋势和各个变量的直接相关性。
其中,受教育程度-5科学素养水平直接相关而且趋势明显.男性高于女性.城市公民明显高于农村公民,年纪越轻科学素养水平越高。
《科学和工程学指标(2006年)》数据显示,由于教育程度和文化属性的差异而导致的科学素养水平的差异十分明显四。
中国公众在需要经过正规教育才能习得的知识方面水平较低。
例如。
中国公众知道“激光是通过汇聚声波工作”是错误的比例仅为16%.远低于美国(42%)、欧盟(47%)、马来西亚(34%)、韩国(31%)、日本(28%)和俄罗斯(24%)。
在“宇宙产生于大爆炸”在“宇宙产生于大爆炸”(17%)、。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探究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探究作者:本刊记者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21期在生活不断富足的今天,考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于经济指标,科学素养更是一个重要的尺度。
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提出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基本理解。
根据测试指标和评估体系,达到这3个基本标准就被认为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水平。
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否也随着提高?本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传播中心主任李大光教授。
以下内容根据采访整理而成。
中国公众科拳素养水平达标率长期徘徊于1%~2%之间中国所有现代化的指标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比如通信程度、信息流通速度、公民受教育年限等等。
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仍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增长阶段,绝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
中国科普研究所于1992年开始利用米勒体系对全国的科学素养进行了连续的调查。
1992年,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1994年的普查结果仍是这个数字;1996年,我国公众素养的比例上升至1.4%:2001年为1.96%;2003年下降为1.4%:2007年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上升为2.25%。
由此可见,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稳步提高,但幅度很小。
虽然说,各国的调查都显示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素养水平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是,考虑到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时期。
经济正处于每年以将近10%的增长速度发展的时期,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却长期保持在1%~2%的水平,应该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此外,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也十分落后。
美国在2000年时。
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人就已经为17%:1992年,欧共体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1989年,加拿大达到4%:1991年,日本达到3%。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背景和意义
二、2020 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三、2020 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的相关情况
四、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及其应用
正文
一、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一项旨在了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状况的重
要调查工作。
开展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有助于更好地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二、2020 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2020 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将围绕公民对科学的认识、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应用、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展开。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公民进行抽样调查,以全面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
三、2020 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的相关情况
同时,为了解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情况和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在开展 2020 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评价我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工作和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政策的主要参考。
四、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及其应用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将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更好地评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公民科学素质的不足之处,为未来科学教育工作提供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引言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我国第三次(第一次1992年,第二次1994年)全国性的调查。
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20个县(城市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
样本量为6000,约为我国人口的20万分之一。
回收有效问卷4465份,占总样本量的74.42%。
有效样本量达到社会学一般要求的有效数量。
这次调查是成功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本文将根据1996年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及其它国家相比的差异等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国际调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1996年的调查除了保持原有的调查题目以外,又增加了对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迷信的程度和对未知现象的看法等的调查。
以便能够更全面第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第一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各国专家学者逐渐地对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度标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不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有的科学技术状况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了解,而是指基本的了解。
这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
如果一个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没有基本的了解程度,那么,就不能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科学技术进展的报道和科学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提高科学素养。
如果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了解,就不能分辨伪科学和科学之间的区别,从而也不可能具备科学精神。
如果一个公众不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就不能自觉和有效地认识科学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的局限性,从而也就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作用的理解,科学事业就又可能失去公众的支持。
在这三个标准的内容中,专家们又精心地设计了测试题。
公众科学素养的三项标准和这些相应的测试题目,已经构成从事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通用标准指标体系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调查能够得到国际的承认和便于与各国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国际间通用的调查标准和测试题目。
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也相应地设计了适合中国特点和我国公众比较熟悉的科学技术问题,用以测度科学素养的辅助试题。
为了能够观察我国公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素养的变化趋势,我们尽可能地保留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调查中做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根据1992、1994和1996年三次的调查结果和比较分析,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变化不大。
一、我国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科学知识的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对科学术语和了解程度。
第二是对科学概念的了解程度。
在这方面我们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指标体系。
在本次调查中,我国公众自报了解分子、计算机软件、DNA和科学研究这4个最基本的科学术语的比例分别为32.8%、15.8%、13.3%和6.3%,自报对这4个术语不了解的人分别达到39.6%、54.4%、37.4%和48.3%。
而从来没有听说过分子这个词的人达到25.6%;没听说过计算机软件的人达到27.0%;没有听说过DNA的我国公众竟然高达45.6%;没有听说过科学研究的达到45.4%(见表1)。
表1中国公众对基本科学术语的自报理解程度(%)(注:部分被调查者对某些问题没有回答,没有进行百分比统计,下同。
)公众自报的对于上述科学术语的理解程度与实际的理解相比往往有差距。
为了更精确地了解我国公众对这些基本科学术语的理解程度,我们在这次调查中设置了开放题,让那些自报对某个科学术语了解的人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解释一下该术语的意义。
结果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包括自报自己对上述术语了解的人都没能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对这个开放题的调查所获得的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基本科学术语的了解程度实际上是很低的。
能够说出分子(是由一定数量的一种或数种原子组成的粒子,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由它组成的这个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主要概念的比例仅达到3.7%;能够说明“电脑软件是计算机用来处理数据和编制程序的”这个概念的比例仅为2.2%;能够解释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人比例仅为3.6%。
接近上述3个术语主要意思或提到关键词的解释我们将其视为“了解一些”,其解释的比例只分别为11.8%、4.3%和5.8%。
对公众科学素养测量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对于科学研究的理解程度。
这是了解公众分辨生活中的科学与迷信活动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的速度在日益加快,与此同时,迷信也在打着科学的旗号蒙骗公众。
如果公众不了解科学与打着科学的旗号的迷信的区别,不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就不可能有效地防止伪科学和迷信学说的欺骗,公众就不可能有效地摆脱愚昧的束缚,不可能真正地崇尚科学和热爱科学,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国际上公认的对科学研究的定义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建立理论或模型以不断加深对自然的本质的理解(库恩,1962),二是与这个科学研究过程同样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理论对某些结论进行逻辑和实验上的证伪(波普尔,1959)。
因此,对科学研究概念理解的基本标准应该是:科学研究是以建立理论和运用实验的手段检验这些理论为目的的活动。
根据这些标准,科学和迷信具有根本的区别。
科学是经过严密的建立理论和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实验手段检验和反证理论的过程。
而“玄学没有实验室”,让公众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甚至比了解科学所取得的成果还重要(卡尔·萨根,1996)。
可以说,理解科学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水平是科学素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次调查中,自报自己对科学研究这个术语有清楚的了解的比例为 6.3%;自认为有一些了解的比例为42.0%;而认为自己对科学研究不了解的人的比例达到48.3%。
我国公众自报了解科学研究的比例是很高的,但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公众对科学研究的真正的理解程度,我们设置了这个问题的开放题。
让自报对科学研究的人用自己的语言作出简单的解释和说明。
对于在解释中提到建立理论、进行实验并验证理论的,我们都将其算作很了解科学研究的。
对于在解释中提到进行科学实验的,我们将其算作有点了解的。
在解释中没有提到这些重要的概念的,我们将其算作对科学研究不了解的。
开放调查题的结果与自报结果相比相差很远。
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很了解的人只有1.0%;有一些了解的只有3.4%;而完全不了解的达到25.6%;没有进行解释的达到71.0%。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科学研究不能进行正确解释的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概念只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次。
他们对科学研究的肤浅认识使得他们只能作出“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对问题本身进行重复的解释。
相当高比例的农民公众认为科学研究就是“选育优良粮食品种,增加粮食产量”。
(见表2)。
表2中国公众对科学术语的实际了解程度(%)自报了解基本科学术语的被调查者比例与实际理解程度之间的巨大差异似乎可以有两种解释:首先是被调查者可能认为自己经常见到这些词,并且有模糊的概念,因此,认为自己了解这些术语的意义。
但是在被要求进一步解释时,才发现并不能准确地进行解释。
另外,理解和表述能力有差距。
被调查者很有可能是了解这些术语或基本了解这些术语指的是什么,但是,由于受到表达能力的限制而不能清楚地进行表达。
我们在审查他们的答案时,对这一点给予了充分的注意。
但是,这样的回答所占比例很小。
科学概念与科学术语一样,也是衡量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公众及时有效地跟踪科学发展和了解科学报道和科学新闻的基本素养要求。
与以前的调查一样,了解公众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也是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
在这次科学概念的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包括物理、生物、医疗保健、地理、天文、医学、航天、数学、概率等方面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科学概念。
其中包括国际通用的调查问题,以便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公众的各类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是非常不平衡的。
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的公众所了解的科学知识局限在知识层次浅、相对容易的科学知识范围内。
而对于需要阅读更多的书和报刊才能了解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的公众的比例就很低了。
比如,超过半数的公众回答正确的问题有:吸烟导致肺癌(75.8%);光速比声速快(74.8%);皮球抛起后会落下是由于地球的引力(70.1%);月亮本身不发光(66.9%);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66.1%);就人类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生命进化而来(65.7%);人类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58.8%);热气流上升,冷气流下降(54.8%);植物在夜间的呼吸是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53.9%);对于辐射并不都是由人为造成的问题,我国公众中有52.8%的人能够答对;知道钻石是非金属材料的人的比例达到52.7%。
但是,只有不到半数(45.6%)的人知道肝不是制造尿的器官,答错和不知道的比例高达51.7%,说明我国公众医学知识的贫乏状况是十分严重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将在本报告中“关于公众感兴趣的科学新闻和对新闻内容的了解程度的调查内容中”进行讨论。
知道盐的成分不是碳化钙的人不到一半(45.2%),而不知道的人竟高达51.9%。
知道激光不是由汇聚声波而产生的人只有19.4%,回答错误和不知道的人高达77.5%;知道被辐射过的牛奶经过煮沸后不能饮用的人只有28.3%;知道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的人只有14.8%。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有,这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科学知识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各国测试科学素养普遍采用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地球围绕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能否写出圆周率;水的基本元素;地球、太阳系、银河和宇宙中哪个最大。
我国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很高(见表4)。
表4中国公众科学知识了解程度比例(%)从这些调查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公众对于这些普通的天文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还是很高的。
这也许是我国天文学科普工作做得比较好和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唯物主义知识的教育的成果。
对公众科学素养测量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对于科学研究的理解程度。
这是了解公众分辨生活中的科学与迷信活动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的速度在日益加快,与此同时,迷信也在打着科学的旗号蒙骗公众。
如果公众不了解科学与打着科学的旗号的迷信的区别,不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就不可能有效地防止伪科学和迷信学说的欺骗,公众就不可能有效地摆脱愚昧的束缚,不可能真正地崇尚科学和热爱科学,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