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物理知识点细目表

合集下载

2018年高中物理高考物理总复习全套精品课件_收藏完整版

2018年高中物理高考物理总复习全套精品课件_收藏完整版

B
末位置
速度增量的定义: v = vt - v0
三种情况:大小变;方向变;大小、方向都变。
匀加速直线运动
v0 Δv
匀减速直线运动
v0
平抛运动
v0
vt
vt Δv
Δv
速度增运算遵从三角形法则,方向由初速 vt 度矢端指向末速度矢端。
3、质点运动变化快慢的描述
瞬时速度(矢量):反映质点位置变化的快慢。 定义:v=s/t(t趋近于0) 速度的方向 质点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率(标量)(瞬时速度的大小)
一、原子结构模型 二、光谱及光谱分析 三、原子核
第十四部分 物理实、高中物理分组实验(目录) 四、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模型化思维结构概述
一、物理模型
物理学是“模型”的科学。 物理模型,往往是在对一些现实物理过程或对象 进行科学地分析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性因 素),忽略次要矛盾(次要性因素)后得到的,它能 够更加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物理模型的建构 是在某些条件下抽象出来的简化近似结果。从某种意 义上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进化过程,就是物理模型 发展进化的过程。 物理学概念、规律都是对物理模型而言的。我们 在应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需要将实际问 题简化为物理模型,再运用相应的规律加以描述。
位置:三维空间中的点坐标A(x0,y0,z0)
z A(x0,y0,z0)
O
y
x
三维空间坐标系即运动参考系
2、质点运动变化的描述
位移(矢量): 反映质点空间位置的变化。P3.1
大小:由初末位置决定。
A
L
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初位置
路程(标量):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S

2018年高考物理全册公式汇总表(超强)

2018年高考物理全册公式汇总表(超强)

2018年高考物理全册公式汇总表(总表)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SV t=(定义式) 2.有用推论2202t V V aS -=3.中间时刻速度022t t t V VS V V t +=== 4.末速度0t V V at =+5.中间位置速度2S V =6.位移2012S V t at =+7.加速度0t V V a t-={以0V 为正方向,a 与0V 同向(加速)0a >; a 与0V 反向(减速)则0a <}8.实验用推论22132431n n S S S S S S S S S aT ''''''''-∆=-=-=-==-= {S ∆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 内位移之差}用逐差法加速度''2411''2522''26331233333S S a T S S a T S S a T a a a a -=-=-=++=()''2m n S S m n aT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0V :初速度(m s );a :加速度2()m s ;t V :末速度()m s ;t :时间()s ;S :位移()m ;S :路程()m ;速度单位换算:1 3.6m s km h =。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 0t V V a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S t -图、V 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00V =2.末速度t V gt =3.下落高度212S gt =(从00V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22t V gS =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229.810a g m s m s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两极处最大; 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2018届高考物理公式知识点完全整理

2018届高考物理公式知识点完全整理

2018届高考物理公式知识点整理一、力学公式粗细和,K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胡克定律: F = Kx 1、材料有关)) (g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 mg 2、重力:、的合力的公式:3 、求F22?COSFFFF?2?F= FF 21212合力的方向与F成?角:1αθF tg?= 1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F?? F? F +F 1 2 1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0 或?F=0 ?F=0yx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f= ?N说明: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2 ) 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O? f静? f (f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mm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c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浮力:F= ?Vg (注意单位)7、万有引力:F=G(1).适用条件(2) .G为万有引力恒量(3).在天体上的应用:(M一天体质量R一天体半径g一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G、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bmg = G g = Gc、第一宇宙速度V= mg = m(适用条件) 8、库仑力:F=K(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9、电场力:F=qE、磁场力:10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高考物理考点细目表

高考物理考点细目表

高考物理考点细目表一、力学1. 运动的基本概念• 1.1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1.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3 加速度和减速度的概念• 1.4 相关的路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1.5 加速度初速度关系式的应用• 1.6 相对论的运动2. 牛顿定律• 2.1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2.2 牛顿第二定律和质量• 2.3 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 2.4 阻力、摩擦力和万有引力• 2.5 弹力和受力分析• 2.6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3. 力学性质• 3.1 弹簧力和标准重力场• 3.2 弹簧的伸长量与质量的关系• 3.3 杠杆原理和力矩• 3.4 平衡问题和力的分解• 3.5 矢量和标量的区别及运算• 3.6 力学的单位制和换算二、热学1. 温度和热量• 1.1 温度的测量和比较• 1.2 热量的传递和计量• 1.3 热平衡和等温过程• 1.4 热膨胀的原理和应用• 1.5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节能2. 气体定律• 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2 真实气体的修正• 2.3 气体的状态变化和内能• 2.4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 2.5 气体的分子运动和压力• 2.6 气体的特性曲线和相变3. 热学性质• 3.1 能量守恒和功的概念• 3.2 理想流体的流动和伯努利方程• 3.3 热机热效率和热工关系• 3.4 热量传导、对流和辐射• 3.5 热力学循环和热量计算• 3.6 热学的实验和实际应用三、光学1. 光的基本性质• 1.1 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定律• 1.2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光速• 1.3 光的成像和反射定律• 1.4 几何光学和光的色散• 1.5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1.6 光的偏振和激光原理2. 光学仪器• 2.1 照相机和望远镜• 2.2 显微镜和投影仪• 2.3 光谱仪和光电效应• 2.4 多普勒效应和光的散射• 2.5 光学仪器的调节和使用• 2.6 光学仪器的原理和应用3. 光学现象• 3.1 短暂发光和发光材料• 3.2 透镜和透视的原理• 3.3 棱镜的折射和彩色图像• 3.4 光的反射和光线的追迹• 3.5 光学现象的实验和探究• 3.6 光学现象的实际应用四、电学1. 电荷和电场• 1.1 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 1.2 电场和电场线• 1.3 静电力和电场强度• 1.4 带电粒子的力和能量• 1.5 质点在电场中的运动• 1.6 电场的线性叠加和超导电性2. 电流和电阻• 2.1 电流和元件的材料• 2.2 电阻和电阻定律• 2.3 串联和并联电路• 2.4 电流的强度和导体的特性• 2.5 单电池电路的计算和测量• 2.6 电流的稳定和电功率3. 电磁感应• 3.1 磁感应强度和磁感线• 3.2 电磁感应定律和法拉第• 3.3 磁场的变化和电动势• 3.4 转动线圈的力和功• 3.5 感应电流和电磁波的基本原理• 3.6 电磁感应的实验和应用五、原子物理和核物理1. 原子结构• 1.1 原子的组成和核子的性质• 1.2 原子质量和质能关系• 1.3 勒让德模型和玻尔理论• 1.4 原子谱线和波尔半径• 1.5 原子轨道和量子数• 1.6 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的形成2. 核反应和核能• 2.1 平衡态核反应的原理• 2.2 裂变和聚变的比较• 2.3 核能的利用和核辐射• 2.4 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 2.5 活度和辐射剂量的计算• 2.6 核能的应用和安全性3. 基本粒子和宇宙物理• 3.1 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特性• 3.2 粒子的衰变和变换• 3.3 高能碰撞和粒子探测器• 3.4 引力和宇宙膨胀的原理• 3.5 宇宙射线和黑洞• 3.6 宇宙学理论和实验验证以上是高考物理的考点细目表,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以及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等多个章节的重要内容。

2018高考物理知识点【六篇】

2018高考物理知识点【六篇】

2018高考物理知识点【六篇】导读:本文2018高考物理知识点【六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质点(1)用来代替物体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2)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3)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物理学中引入了“质点”、“点电荷”的概念,从科学方法上来说属于( C )A.控制变量法B.类比法C.理想模型法D.等效替代法以下情景中,人或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是( D )A.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B.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发出的旋转球C.研究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挥动国旗的动作D.用GPS确定打击海盗的“武汉”舰在大海中的位置篇二:平抛运动基本实验要求1.实验目的(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2)用实验轨迹求解平抛物体的初速度.2.实验原理使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描迹法描绘小球的运动轨迹,建立坐标系,测出轨迹曲线上某一点的坐标x和y,由公式:x=v0t和y=gt2,可得v0=x.3.实验器材(以斜槽法为例)斜槽(带小球)、木板及竖直固定支架、白纸、图钉、重垂线、三角板、铅笔、刻度尺.4.实验步骤(以斜面小槽法为例)(1)按实验原理图甲所示安装实验装置,使斜槽末端水平.(2)以水平槽末端端口上小球球心位置为坐标原点O,过O点画出竖直的y轴和水平的x轴.(3)使小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滚下,把笔尖放在小球可能经过的位置上,如果小球运动中碰到笔尖,就用铅笔在该位置画上一点.用同样方法,在小球运动路线上描下若干点.(4)将白纸从木板上取下,从O点开始连接画出的若干点描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如实验原理图乙所示.5.实验注意事项(1)固定斜槽时,要保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保证小球的初速度水平.(2)固定木板时,木板必须处在竖直平面内且与小球运动轨迹所在的竖直平面平行,固定时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竖线是否竖直.(3)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为此,可在斜槽上某一位置固定一个挡板.(4)要在斜槽上适当高度释放小球,使它以适当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由木板左上角到达右下角,这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5)坐标原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出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6)计算小球的初速度时,应选距抛出点稍远一些的点为宜,以便于测量和计算.6.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1)平抛轨迹完整(即含有抛出点)在轨迹上任取一点,测出该点离原点的水平位移x及竖直位移y,就可求出初速度v0.因x=v0t,y=gt2,故v0=x.(2)平抛轨迹残缺(即无抛出点)如图所示,在轨迹上任取三点A、B、C,使A、B间及B、C间的水平距离相等,由平抛运动的规律可知,A、B间与B、C间所用时间相等,设为t,则Δh=hBC-hAB=gt2所以t=,所以初速度v0==x.考点一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多选)在做“研究平抛运动”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A.安装有斜槽的木板时,一定要注意检查斜槽末端切线是否水平、木板是否竖直B.斜槽必须光滑C.每次实验都要把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D.实验的目的是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分析平抛运动水平和竖直分运动的规律篇三: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轨迹1.曲线运动(1)速度的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2)运动的性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3)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或它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2.合外力方向与轨迹的关系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轨迹一定夹在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速度方向与轨迹相切,合外力方向指向轨迹的“凹”侧.3.速率变化情况判断(1)当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增大;(2)当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减小;(3)当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定变化的物理量是(B )A 速率B速度C加速度D合外力跳水运动是一项难度很大又极具观赏性的运动,我国运动员多次在国际跳水赛上摘金夺银,被誉为跳水“梦之队”,如图是一位跳水队员从高台做“反身翻腾二周半”动作时头部的运动轨迹,最后运动员沿竖直方向以速度v入水,整个过程中,有几个位置头部的速度方向与入水时v的方向垂直( D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A.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B. 物体受到的力不为恒力,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C. 初速度不为零,加速度也不为零,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D. 初速度不为零,且受到与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外力作用,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一质点做曲线运动,在运动的某一位置,它的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以及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的关系是( B )A.速度、加速度、合外力的方向有可能都不同B.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定相同C.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相同D.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其轨迹曲线上某一点的加速度方向( D )A.为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B.与物体在这一点时所受合外力方向垂直C.与物体在这一点的速度方向一致D.与物体在这一点的速度方向的夹角一定不为零(多选)质点在三个恒力F1、F2、F3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若突然撤去F1,则质点( AB )A.一定做匀变速运动B.可能做直线运动C.一定做非匀变速运动D.一定做曲线运动篇四: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篇五:动量、动量守恒定律篇六:运动分类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匀速直线运动F合=0 V0≠0 静止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 但F合= 恒力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点);匀速圆周运动(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简谐运动;单摆运动; 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物理解题的依据:力的公式各物理量的定义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几何关系ú F1-F2 ú £F£∣F1 +F2∣、三力平衡:F3=F1 +F2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多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高考物理知识点细目表

高考物理知识点细目表

201520162017√√√√√√√√√√√√√考点19.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能力要求Ⅰ)考点17.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能力要求Ⅱ)考点18.环绕速度(能力要求Ⅱ)考点15.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能力要求Ⅱ)考点16.离心现象(能力要求Ⅰ)考点14.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能力要求Ⅰ)考点7.矢量和标量(能力要求Ⅰ)考点8.力的合成和分解(能力要求Ⅱ)考点9.共点力的平衡(能力要求Ⅱ)考点10.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能力要求Ⅱ)考点11.超重和失重(能力要求Ⅰ)考点3.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能力要求Ⅱ)考点4.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能力要求Ⅱ)考点5.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能力要求Ⅰ)考点6.形变、弹性、胡克定律(能力要求Ⅰ)考点分布考点1.物理学史考点2.参考系,质点(能力要求Ⅰ)考点1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能力要求Ⅱ)考点13.抛体运动(能力要求Ⅱ)2018年物理知识点细目表必修一模块一、质点的直线运动二、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规律三、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四、万有引力定律对各部分的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表2中用罗马数字I 、Ⅱ标出。

I 、Ⅱ的含义如下: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

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定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过程中运用。

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

必修二模块分类√√√√√√√√√√√√√高一考点37.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能力要求Ⅱ)考点42.电阻的串联、并联(能力要求Ⅰ)考点43.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能力要求Ⅰ)考点4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力要求Ⅱ)考点38.示波管(能力要求Ⅰ)考点25.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能力要求Ⅱ)考点26.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能力要求Ⅰ)考点39.常见电容器、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能力要求Ⅰ)考点40.欧姆定律(能力要求Ⅱ)考点41.电阻定律(能力要求Ⅰ)考点33.电场线(能力要求Ⅰ)考点34.电势能、电势(能力要求Ⅰ)考点35.电势差(能力要求Ⅱ)考点36.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能力要求Ⅰ)考点28.静电现象的解释(能力要求Ⅰ)考点29.点电荷(能力要求Ⅰ)考点30.库仑定律(能力要求Ⅱ)考点31.静电场(能力要求Ⅰ)考点32.电场强度、点电荷的电场强度(能力要求Ⅱ)考点20.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能力要求Ⅰ)考点27.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能力要求Ⅰ)考点2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能力要求Ⅱ)考点24.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能力要求Ⅱ)考点21.功和功率(能力要求Ⅱ)考点22.动能和动能定理(能力要求Ⅱ)二十二、碰撞与动量守恒五、机械能引力定律六、电场七、电路选修模块3-1块选修模块3-5√√√√√√√√√√√√√十一、单位制√√实验三: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四: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五: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六:探究动能定理考点63.单位制(能力要求Ⅰ)实验一:基本仪器的原理及使用实验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考点59.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象(能力要求Ⅰ)考点60.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能力要求Ⅰ)考点61.理想变压器(能力要求Ⅱ)考点62.远距离输电(能力要求Ⅰ)考点54.电磁感应现象(能力要求Ⅰ)考点55.磁通量(能力要求Ⅰ)考点56.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能力要求Ⅱ)考点57.楞次定律(能力要求Ⅱ)考点58.自感、涡流(能力要求Ⅰ)考点51.洛伦兹力公式(能力要求Ⅱ)考点52.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能力要求Ⅱ)考点53.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能力要求Ⅰ)考点46.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能力要求Ⅰ)考点47.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能力要求Ⅰ)考点48.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能力要求Ⅰ)考点49.匀强磁场中的安培力(能力要求Ⅱ)考点50.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能力要求Ⅰ)考点45.电功率、焦耳定律(能力要求Ⅰ)选修模块3-2八、磁场九、电磁感应十、交变电流十二、实√√√√√√√十六、实验√高二考点79.简谐运动的公式和图象(能力要求Ⅱ)考点80.单摆、单摆的周期公式(能力要求Ⅰ)考点81.受迫振动和共振(能力要求Ⅰ)考点82.机械波(能力要求Ⅰ)考点70.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能力要求Ⅰ)考点64.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能力要求Ⅰ)考点65.阿伏加德罗常数(能力要求Ⅰ)考点66.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能力要求Ⅰ)考点75.热力学第一定律(能力要求Ⅰ)考点76.能量守恒定律(能力要求Ⅰ)考点77.热力学第二定律(能力要求Ⅰ)考点71.气体实验定律(能力要求Ⅰ)考点72.理想气体(能力要求Ⅰ)考点67.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内能(能力要求Ⅰ)考点68.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晶体(能力要求Ⅰ)考点69.液晶的微观结构(能力要求Ⅰ)实验十三、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考点78.简谐运动(能力要求Ⅰ)考点73.饱和汽、未饱和汽和饱和汽压(能力要求Ⅰ)考点74.相对湿度(能力要求Ⅰ)实验八: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实验九: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十: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十一: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实验十二:传感器的简单使用实验七: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十三、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验十四、固体、液体与气体十五、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选修模块3-3十七、机械振动与机械波√√√√√√√考点84.横波的图象(能力要求Ⅱ)考点85.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能力要求Ⅱ)实验十五:测定玻璃的折射率考点92.折射率(能力要求Ⅰ)考点93.全反射、光导纤维(能力要求Ⅰ)考点94.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能力要求Ⅰ)考点95.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能力要求Ⅰ)考点98.氢原子光谱(能力要求Ⅰ)考点99.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能级公式(能力要求Ⅰ)考点100.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能力要求Ⅰ)实验十六: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考点101.放射性同位素(能力要求Ⅰ)考点102.核力、核反应方程(能力要求Ⅰ)考点103.结合能、质量亏损(能力要求Ⅰ)考点104.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变反应堆(能力要求Ⅰ)考点96.质速关系、质能关系(能力要求Ⅰ)考点97.相对论质能关系式(能力要求Ⅰ)实验十四: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考点83.横波和纵波(能力要求Ⅰ)考点90.电磁波谱(能力要求Ⅰ)考点91.光的折射定律(能力要求Ⅱ)考点89.电磁波的产生、发射和接收(能力要求Ⅰ)考点88.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电磁波及其传播(能力要求Ⅰ)考点86.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能力要求Ⅰ)考点87.多普勒效应(能力要求Ⅰ)二十、相对论二十一、实验选修模块3-4十七、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十八、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十九、光二十三、原子结构二十四、原子核选修模块3-5√√二十六、实验考点105.射线的危害与防护(能力要求Ⅰ)共计107考点,17个实验考点106.光电效应(能力要求Ⅰ)考点107.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能力要求Ⅰ)实验十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原子核二十五、波粒二象性选修模块3-5。

2018届高考物理公式知识点完全整理

2018届高考物理公式知识点完全整理

冲刺2018年高考---《高考必胜》2018届高考物理公式知识点整理一、力学公式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3 、求F 、的合力的公式:F=θCOS F F F F 2122212++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tg α=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0 或∑F x =0 ∑F y =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μN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最新-2018高考物理科核心知识点解读 精品

最新-2018高考物理科核心知识点解读 精品

2018高考物理科核心知识点解读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1)力的基本特征:①物质性②相互性③矢量性④独立性(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分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②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力有支持力、拉力、压力、推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注意]性质相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2)重力的大小:G=mg,重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测出,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或者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所谓超重、失重指的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物体所受重力不变.(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①物体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几何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只有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在几何中心上,如果质量分布不均匀,即使是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也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对于薄板状物体,可采用悬挂法求重心.②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判断弹力是否存在最常见的两种方法①假设法:假设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解除接触,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存在弹力.②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判断.(5)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的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 进行计算,其中F N 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分析完受力要做一番检查.检查每个力能否找出它的施力物体,若没有施力物体,则该力一定不存在.特别是检查一下分析的结果,能否使对象处于题目所给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发生了多力或漏力现象.(4)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①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②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的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①同一个力,如果没有条件限制,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要得到确定的解,必须给出一些附加条件.②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线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4.速度和速率(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5.加速度(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6.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特点:a=0,v=恒量.(3)位移公式:S=vt.7.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2)特点:a=恒量(3)公式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8.重要结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ΔS=S i+l -S i=aT2 =恒量(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T为等分时间间隔):①从运动开始计时,在Ts末、2Ts末、3Ts末…nTs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 ∶v3 ∶…∶v n =1∶2∶3∶…∶n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在Ts内、2Ts内……nTs内的位移之比为:s 1∶s 2 ∶s 3 ∶…∶s n =1∶2 2 ∶3 2∶…∶n 2 .③从运动开始计时,在第1个Ts内、第2个Ts内、第3个Ts内……第n个Ts内的位移之比为:SⅠ∶S Ⅱ ∶SⅢ∶…∶S N =1∶3∶5∶…∶(2n-1)④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1∶t2∶t 3 ∶…∶t n =1∶(2 -1)∶(3-2)∶…∶(n -n-1 )9.自由落体运动(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3)公式:10.运动图像(1)位移图像(s-t图像):纵轴表示位移s,横轴表示时间t,它反映作直线运动的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①在位移图像中,可以直接读出每个时刻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知道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②利用位移图像可以求出运动物体每时刻的速度,它就是该时刻所对应于位移图像上那一点切线的斜率.③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④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2)速度图像(v-t图像):纵轴表示速度v,横轴表示时间t.它反映作直线运动的质点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三、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 =ma(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合 =ma,F 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4)牛顿第二定律F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6.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 =mg+ma.(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 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曲线运动(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3)曲线运动的轨迹: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①等时性;②独立性;③等效性.(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3)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3.平抛运动(1)特点: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2)运动规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①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 0 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②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如右图).4.圆周运动(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①线速度: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v=s/t(s是t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②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ω=φ/t(单位rad/s),φ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③周期T,频率f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⑥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大小[注意]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千万不可在物体受力之外再添加一个向心力.(2)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恒定不变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恒定不变的,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3)变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不仅存在着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且还存在着切向加速度(方向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用来改变速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合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圆心,合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合外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充当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在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4)离心运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情况下,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①离心现象是物体惯性的表现.②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如果所受的合外力突然撤去,物体将沿轨道的切线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合外力减小或速度增大,物体将作离心运动;如果合外力增大或速度减小,物体将作向心运动.5.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①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②天体质量M、密度ρ的估算:(3)三种宇宙速度①第一宇宙速度:v 1 =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3 =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4)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T=24h=86400s,离地面高度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五、动量1.动量和冲量(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2.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 或Ft=mv′-mv(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2)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3.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表达式:m 1 v 1 +m 2 v 2 =m 1 v 1 ′+m 2 v 2 ′(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②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外力比内力小得多,如碰撞问题中的摩擦力,爆炸过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起相互作用的内力来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③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的分量保持不变.(2)动量守恒的速度具有“四性”:①矢量性;②瞬时性;③相对性;④普适性.4.爆炸与碰撞(1)爆炸、碰撞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突然发生,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受的外力,故可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动能爆炸后会增加,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减少而转化为内能.(3)由于爆炸、碰撞类问题作用时间很短,作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把作用过程作为一个理想化过程简化处理.即作用后还从作用前瞬间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5.反冲现象:反冲现象是指在系统内力作用下,系统内一部分物体向某方向发生动量变化时,系统内其余部分物体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动量变化的现象.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实例.显然,在反冲现象里,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六、机械能1.功(1)功的定义:力和作用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是描述力对空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定义式:W=F·s·cosθ,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位移(对地),θ是力与位移间的夹角.(2)功的大小的计算方法:①恒力的功可根据W=F·S·cosθ进行计算,本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②根据W=P·t,计算一段时间内平均做功.③利用动能定理计算力的功,特别是变力所做的功.④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反过来可求功.(3)摩擦力、空气阻力做功的计算:功的大小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发生相对运动的两物体的这一对相互摩擦力做的总功:W=fd(d是两物体间的相对路程),且W=Q(摩擦生热)2.功率(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求功率时一定要分清是求哪个力的功率,还要分清是求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2)功率的计算①平均功率:P=W/t(定义式)表示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不管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都适用.②瞬时功率:P=F·v·cosα P和v分别表示t时刻的功率和速度,α为两者间的夹角.(3)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额定功率: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实际功率: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它可以小于额定功率,但不能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4)交通工具的启动问题通常说的机车的功率或发动机的功率实际是指其牵引力的功率.①以恒定功率P启动:机车的运动过程是先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以最大速度v m作匀速直线运动, .②以恒定牵引力F启动:机车先作匀加速运动,当功率增大到额定功率时速度为v 1 ,,而后开始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最后以最大速度vm作匀速直线运动,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表达式:(1)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2)动能和动量的区别和联系①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动量改变,动能不一定改变;动能改变,动量一定改变.②两者的物理意义不同:动能和功相联系,动能的变化用功来量度;动量和冲量相联系,动量的变化用冲量来量度.③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4.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1)动能定理揭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即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表达式中的“=”的意义是一种因果联系的数值上相等的符号,它并不意味着“功就是动能的增量”,也不意味着“功转变成了动能”,而是意味着“功引起物体动能的变化”.(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它也适用于变力及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3)功和动能都是标量,不能利用矢量法则分解,故动能定理无分量式.(4)应用动能定理只考虑初、末状态,没有守恒条件的限制,也不受力的性质和物理过程的变化的影响.所以,凡涉及力和位移,而不涉及力的作用时间的动力学问题,都可以用。

【推荐下载】干货来袭!2018年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汇总

【推荐下载】干货来袭!2018年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汇总

[键入文字]
干货来袭!2018年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汇总
时钟滴答,光阴如梭。

青春列车,即将再次出发。

承着恩师同窗的教诲与帮助,携着亲朋好友的祝福与期待,现在的你即将返校开始新学年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帮助你尽快步入学习生活,为您准备了2018年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

 干货来袭!2018年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汇总
 力和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分子动理论、热和功、气体磁场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波光的反射和折射
 常见易错易混问题
 考试中正确的态度是:遇到难题要沉着,遇到容易题不大意,往往沉着能降低“难”的程度,轻视会忙中出错。

解答时要反复审题,回归教材。

一般的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再就是换个角度对题中提供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

 (1)判断两个矢量是否相等时或回答所求的矢量时不注意方向;
 (2)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不注意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说明;
 (3)不管题目要求g值习惯取10m/s2;
 (4)受力分析时不完整,尤其是电学中重力的分析;
 (5)字母不用习惯写法或结果用未知量表示,大小写不分(如L和l);
 (6)不按题目要求答题,画图不规范;
 (7)求功时不注意回答正负功;
 (8)不注意区分整体动量守恒和某方向动量守恒;
 (9)碰撞时不注意是否有能量损失,两物体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时,动能(机械能)损失最多,损失的动能在碰撞瞬间转变成内能;
 (10)运用能量守恒解题时能量找不齐;
 (11)求电路中电流时找不齐电阻,区分不清谁是电源谁是外电阻,求通过谁的电流;
1。

2018最新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2018最新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AB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秘诀:“想”学好物理重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A(成功)=X(艰苦的劳动)十Y(正确的方法)十Z(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中要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物理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只要同学们在平常的复习和做题时注意思考、注意总结、善于归纳整理,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这样,同学们一定就能笑傲考场,考出理想的成绩!对联: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

(学习物理必备基础知识)对象、条件、状态、过程。

(解答物理题必须明确的内容)力学问题中的“过程”、“状态”的分析和建立及应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的前提是先规定正方向。

答题技巧:“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

“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

“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会做做对不扣分”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只记结论,还须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由来。

Ⅰ。

力的种类:这些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是受力分析的基础”力的种类:(13个力)有18条定律、2条定理1重力:G = mg (g 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2弹力:F= Kx3滑动摩擦力:F 滑= N4静摩擦力:O f静f m (由运动趋势和平衡方程去判断)5浮力:F 浮= gV排6压力: F= PS = ghs7万有引力:F 引=G221rm m 8库仑力:F=K221rq q (真空中、点电荷)9电场力:F 电=q E =qdu 10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F= BIL (BI) 方向:左手定则1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f=BqV (BV)方向:左手定则12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高考物理考点细目表

高考物理考点细目表

高考物理考点细目表高考物理考点细目表一、力学1. 运动的描述与分析- 物体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物体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等;- 物体运动的图像与图像分析;- 物体的相对运动。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的概念;- 牛顿第三定律与力的作用与反作用;- 物体的卫星运动。

3. 万有引力与运动的描述- 转动的描写与描述;- 转动动力学的基本定律;- 回转运动的基本概念;- 立体角与形心坐标。

二、热学1. 热学基本概念- 温度与热量的概念;- 热平衡和热容的概念;- 状态方程与状态方程计算。

2. 理想气体定律与理想气体模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理想气体的内能、热容和分子动能。

3. 热传递与热机热量转化过程- 热传递和热传递定律;- 热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热与功的相互转化。

三、光学1. 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平面镜和球面镜的成像原理;-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光的波动理论-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 衍射光栅与光的波长测量;- 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应用。

3. 光的光谱与色散- 光谱和色度的概念;-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特性;- 介质中的光的色散和光纤传输。

四、电磁学1. 电场与电势- 电荷与电场的作用与性质;- 电势与电势差的概念;- 电场中电势的计算与应用。

2. 静电场和静电场中电荷的运动- 静电场与静电感应;- 静电场中点电荷和导体电荷分布的计算;- 静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

3. 磁场和电磁感应- 环流和安培定律;- 磁场中带电粒子的受力与运动;- 电磁感应现象与电磁感应定律。

五、现代物理1. 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对称性- 原子、分子、原子核的组成与性质;-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 对称性在物质微观结构中的应用。

2. 物质的辐射性质-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 X射线的发射和吸收规律;- 中子、质子与重离子的辐射效应。

2018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2018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2018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资料概述与简介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一、能力要求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应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物理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导读】这是对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的最基本要求。

考生在复习备考当中,一定要做到透彻理解各个基本概念和熟练掌握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具体问题所给出的条件,想清楚其中的道理。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导读】刻意训练自己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能力,掌握方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结果答案,只有周密地思考,才能进行正确地推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注意学习用规范的、简明的语言将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导读】分析综合能力是层次更高的综合能力素质,是高考选拔功能重点考查的能力对象,是高考试题区分度的着力点,考生能力差异就是具体体现在分析综合能力的差异上。

考纲在三个层次上体现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分解和综合解答,即分析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这是顺利解题的基础;分解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方法、手段;综合解答完成整个答题过程是终极目的。

4.应用物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

2018年高考理综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2018年高考理综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2018年高考理综必须知道的知识点2018年高考理综必须知道的知识点【物理部分】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3、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

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

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4、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5、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6、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7、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8、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能增大;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减小。

9、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0、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11、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12、图上两图线相交的点,不是相遇点,只是在这一时刻相等。

13、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解题前先搞清两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混淆。

14、找准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如位移关系、速度相等等。

15、用速度图象解题时要注意图线相交的点是速度相等的点而不是相遇处。

16、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17、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既可充当阻力,也可充当动力。

18、滑动摩擦力只以μ和N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19、静摩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可变性,在分析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时容易出错。

20、使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细绳套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与木板面平行,避免弹簧与弹簧测力计外壳、弹簧测力计限位卡之间有摩擦。

21、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分力不一定小于合力。

22、三个力的合力最大值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和,最小值不一定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差,要先判断能否为零。

高考物理知识点2018

高考物理知识点2018

高考物理知识点2018高考物理考试是每位考生都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科目。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以下是2018年高考物理知识点的总结。

一、力学1. 运动与平衡a.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b. 牛顿第二定律:F = ma,物体受力与加速度成正比。

c.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不同物体上。

2. 动能、势能与机械能a. 动能定理:K = 1/2 mv²,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

b. 弹簧势能:PE = 1/2 kx²,势能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变形位置的平方成正比。

c. 重力势能:PE = mgh,势能与物体质量、重力加速度和高度成正比。

d.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不受非保守力(如摩擦力)阻碍的情况下,系统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3. 电磁场与电磁波a. 电场力:F = Eq,电场力与电荷大小和电场强度成正比。

b. 磁场力:F = Bqv,磁场力与磁感应强度、电荷大小和速度成正比。

c. 洛伦兹力:F = q(E + v × B),洛伦兹力受电场力和磁场力的合成作用。

d. 电磁波谱:电磁波按频率从低到高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a. 温标:摄氏度、华氏度和开氏度。

b. 热传递:传导、对流和辐射。

c. 热容与焓:Q = mcΔT,热量与物体的质量、热容和温度差相关。

d. 蒸发与凝结: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为蒸发,反之为凝结。

2. 热力学第一定律a. 内能:物质的内能与其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有关。

b.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 Q - W,内能变化等于吸热与做功的代数和。

3. 理想气体a. 状态方程:PV = nRT,理想气体的状态可以由压强、体积、物质的摩尔数和温度来描述。

b. 等温过程:T = 常数,气体与外界热源保持恒温接触。

c. 绝热过程:Q = 0,气体与外界无热交换。

2018高考全国理综卷物理部分双向细目表(一二三卷)

2018高考全国理综卷物理部分双向细目表(一二三卷)
2018年高考全国理
知识内容
必修1
必修2
选修3- 选修3- 选修3- 选修3-
1
2
3
4
14
6
15
6
开普勒 定律
16
6


17
6

抛体运 动
18
6
位移时 间图像
19
6
位移时 功和功 间图像 率
20
6
正弦交 变电流 的函数 表达式 、峰值 和有效 值
电磁感 应
21
6
动能
带电粒 子在电 场中的
运动
自由落

22
6 体运动

的应用

23
9
伏安法 测电阻
24 12
计 算 题
带电粒 带电粒 子在电 子在磁 场中的 场中的
加速 运动


运动的

25
20
力的合 成
分解、 圆周运 动、动
能定律
33 (1)
5

33 (2)
10
考 34 题 (1)
5
34 (2)
10
P-V图 像
等温变 化
机械振 动机械

光的折 射率的
运算
2018年高考全国理综Ⅲ卷物理部分 双向细目表
容 选修35
能力要求
难度 要求
理解 能力
核反应 方程

难度要求

√ 动量

难度要求 推理 分析 数学 能力 综合 运用

实验
难度要求 预测 统计 易

易√Biblioteka √中√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物理知识点细目表
对各部分的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表2中用罗马数字I 、Ⅱ标出。I 、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定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过程中 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
二十三、 原子结构
考点98.氢原子光谱(能力要求Ⅰ) 考点99.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能级公式(能力要求Ⅰ)
考点100.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能力要求Ⅰ)
考点101.放射性同位素(能力要求Ⅰ)
考点102.核力、核反应方程(能力要求Ⅰ)

二十四、 原子核
考点103.结合能、质量亏损(能力要求Ⅰ) 考点104.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变反应堆(能力要求Ⅰ)
选修模块 3-4
十八、电 磁振荡与 电磁波
考点88.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电磁波及其传播(能力要求Ⅰ)
考点89.电磁波的产生、发射和接收(能力要求Ⅰ) 考点90.电磁波谱(能力要求Ⅰ)
考点91.光的折射定律(能力要求Ⅱ)
考点92.折射率(能力要求Ⅰ)
十九、光
考点93.全反射、光导纤维(能力要求Ⅰ)
选修模块 3-5
√ √


二十四、 原子核
选修模块 3-5
二十五、 波粒二象

二十六、 实验
考点105.射线的危害与防护(能力要求Ⅰ) 考点106.光电效应(能力要求Ⅰ)
考点107.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能力要求Ⅰ)
实验十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共计107考点,17个实验
√ √
十一、单 选修模块 位制
3-2
十二、实 验
考点63.单位制(能力要求Ⅰ)
实验一:基本仪器的原理及使用 实验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三: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实验四: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五: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六:探究动能定理


十二、实 验
十三、分 子动理论 与统计观

十四、固
选修模块 体、液体
考点10.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能力要求Ⅱ)






考点11.超重和失重(能力要求Ⅰ)
考点1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能力要求Ⅱ)
三、抛体
考点13.抛体运动(能力要求Ⅱ)


运动与圆 考点14.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能力要求Ⅰ)
周运动
考点15.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能力要求Ⅱ)
五、机械
考点22.动能和动能定理(能力要求Ⅱ)

高一

考点2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能力要求Ⅱ)
考点24.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能力要求Ⅱ)

选修模块 3-5
二十二、 碰撞与动 量守恒
考点25.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能力要求Ⅱ) 考点26.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能力要求Ⅰ)
考点48.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能力要求Ⅰ) 考点49.匀强磁场中的安培力(能力要求Ⅱ) 考点50.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能力要求Ⅰ)
考点51.洛伦兹力公式(能力要求Ⅱ) 考点52.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能力要求Ⅱ)
考点53.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能力要求Ⅰ) 考点54.电磁感应现象(能力要求Ⅰ) 考点55.磁通量(能力要求Ⅰ)

考点94.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能力要求Ⅰ)
二十、相 对论
考点95.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能力要求Ⅰ) 考点96.质速关系、质能关系(能力要求Ⅰ)
考点97.相对论质能关系式(能力要求Ⅰ)
二十一、 实验
实验十四: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十五: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十六: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考点35.电势差(能力要求Ⅱ)
考点36.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能力要求Ⅰ)
考点37.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能力要求Ⅱ)
考点38.示波管(能力要求Ⅰ)
选修模块 3-1
考点39.常见电容器、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能力要求Ⅰ) 考点40.欧姆定律(能力要求Ⅱ) 考点41.电阻定律(能力要求Ⅰ)
考点16.离心现象(能力要求Ⅰ)
必修二模 四、万有 块 引力定律
考点17.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能力要求Ⅱ) 考点18.环绕速度(能力要求Ⅱ)
考点19.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能力要求Ⅰ)



必修二模 四、万有 块 引力定律
考点20.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能力要求Ⅰ)
考点21.功和功率(能力要求Ⅱ)
七、电路
考点42.电阻的串联、并联(能力要求Ⅰ) 考点43.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能力要求Ⅰ)
考点4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力要求Ⅱ)




√ √ √
√ √
七、电路
八、磁场
九、电磁 感应
考点45.电功率、焦耳定律(能力要求Ⅰ) 考点46.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能力要求Ⅰ) 考点47.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能力要求Ⅰ)
分类
考点分布
2015
2016
2017
一、质点 的直线运

考点1.物理学史 考点2.参考系,质点(能力要求Ⅰ) 考点3.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能力要求Ⅱ) 考点4.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能力要求Ⅱ)



必修一模 块
二、相互 作用与牛 顿运动规

考点5.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能力要求Ⅰ) 考点6.形变、弹性、胡克定律(能力要求Ⅰ) 考点7.矢量和标量(能力要求Ⅰ) 考点8.力的合成和分解(能力要求Ⅱ) 考点9.共点力的平衡(能力要求Ⅱ)
考点27.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能力要求Ⅰ)
考点28.静电现象的解释(能力要求Ⅰ)
考点29.点电荷(能力要求Ⅰ)
考点30.库仑定律(能力要求Ⅱ)
考点31.静电场(能力要求Ⅰ)

考点32.电场强度、点电荷的电场强度(能力要求Ⅱ)
六、电场
考点33.电场线(能力要求Ⅰ)
考点34.电势能、电势(能力要求Ⅰ)
考点56.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能力要求Ⅱ) 考点57.楞次定律(能力要求Ⅱ) 考点58.自感、涡流(能力要求Ⅰ)
考点59.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象(能力要求Ⅰ)







√ √

十、交变
考点60.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能力要求Ⅰ)
电流
考点61.理想变压器(能力要求Ⅱ)



考点62.远距离输电(能力要求Ⅰ)
考点74.相对湿度(能力要求Ⅰ)
考点75.热力学第一定律(能力要求Ⅰ)
考点76.能量守恒定律(能力要求Ⅰ) 考点77.热力学第二定律(能力要求Ⅰ) 实验十三、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考点78.简谐运动(能力要求Ⅰ) 考点79.简谐运动的公式和图象(能力要求Ⅱ) 考点80.单摆、单摆的周期公式(能力要求Ⅰ)
考点81.受迫振动和共振(能力要求Ⅰ) 考点82.机械波(能力要求Ⅰ)



√ √



十七、机 械振动与 机械波
考点83.横波和纵波(能力要求Ⅰ) 考点84.横波的图象(能力要求Ⅱ)
考点85.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能力要求Ⅱ)
考点86.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能力要求Ⅰ)

考点87.多普勒效应(能力要求Ⅰ)
3-3
与气体
高二
十五、热 力学定律 与能量守

十六、实 验
十七、机 械振动与 机械波
实验七: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八: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九: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十: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十一: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实验十二: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考点64.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能力要求Ⅰ) 考点65.阿伏加德罗常数(能力要求Ⅰ) 考点66.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能力要求Ⅰ) 考点67.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内能(能力要求Ⅰ) 考点68.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晶体(能力要求Ⅰ) 考点69.液晶的微观结构(能力要求Ⅰ) 考点70.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能力要求Ⅰ) 考点71.气体实验定律(能力要求Ⅰ) 考点72.理想气体(能力要求Ⅰ) 考点73.饱和汽、未饱和汽和饱和汽压(能力要求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