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最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动机。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详细介绍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内容分析《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朗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包括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朗读练习。

4.3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朗读技巧。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2 教学内容教授诗歌的创作技巧,包括用词、句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创作练习。

5.3 教学方法采用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六章:故乡文化探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文化的内涵,认识到故乡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习俗、方言、历史、建筑等,引导学生思考故乡文化对自己的意义。

6.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故乡文化的特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七章:故乡人物描写7.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通过诗歌描写故乡人物,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月是故乡明(现代乡愁诗选读) 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文本

月是故乡明(现代乡愁诗选读)  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文本

月是故乡明——现代乡愁诗选读教学设计导入:说文解字,唤起身边乡愁1.重庆的火锅——舌尖上的乡愁篆书:2.乡音、乡情与乡愁乡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乡情: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乡愁: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蓉3.遥望未来的乡愁五年后,回望山城重庆,舌尖上的那道麻辣味就是最忧伤、最美丽的、最温暖的乡愁。

今天学习一组现代乡愁诗,饱尝一尝诗中蕴含的乡愁滋味。

一、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乡愁1. 文本1李广田《乡愁》老师与学生交替读。

请学生点评,与第二位学生合作读。

2. 文本2《一篇槐树叶》那女生交替读。

老师点评,再读一遍。

3. 文本3《北国之春》学生依次读,同学点评。

第二组依次读。

4. 文本4《黑翅膀》请一位男生读全诗,点评。

再请一位女生读全诗。

点评。

——读出感觉,读出基调,读出高潮。

二、整体比较,凸显诗意特性(一)把握每首诗的突出特点1.哪一首诗是表达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的?2.哪一首最能唤起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乡愁?3.哪一首诗中蕴含着较多的古典诗歌意象?4.哪一首诗的意象比较抽象、陌生和朦胧?(二)分析诗歌理解的难易程度前后桌讨论:请按照诗歌理解的难易程度,从易到难对四首诗进行排序。

一篇槐树叶北国之春乡愁黑翅膀三、欣赏探究,发现语词魅力(一)合作探究的问题:1.乡愁是由什么引起的?2.诗人思念的是什么?3.诗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打动你?4.有没有读不明白的地方?(二)深度探究1. 一篇槐树叶如果把诗的第一节改写成:这是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而又是最珍奇,最可宝贵的:全世界最美的槐树叶。

与原作比,在表达上有什么变化,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北国之春诗歌在整体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诗歌在每一小节内部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诗歌中的三组写景“意象群”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3.乡愁诗人思念的仅仅是“池塘两岸的芦与荻”吗?想象故园旁边小池塘两岸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触摸到了什么?4.黑翅膀从这首诗中,你觉得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黑翅膀”这个意象与前面几首诗中的“槐树叶”“北国春色”“芦与荻”等意象有什么不同?眺望北方海子我在海边为什么却想到了你不幸而美丽的人我的命运想起你我在岩石上凿出窗户眺望光明的七星眺望北方和北方的七位女儿在七月的大海上闪烁流火海子诗语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思乡曲》音乐,教师朗诵《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完后,谈谈你内心的感受。

(我听到了浓浓的乡愁。

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人间最是乡情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第六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前咱们同学进行了预习,请拿出预习卡。

整理知识。

、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且不说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无数离乡游子更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兵荒马乱的年代,家在哪里啊?只有一声孤雁,一抹白霜。

走遍天涯,还是家乡的月亮最明亮。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道尽了诗人苏轼对兄弟苏辙思念祝福的情怀。

明月千里寄相思。

三、1.在阅读本组课文时你感受到最深的情什么?思乡情。

2.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找出你最打动你的句子,细读品味,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边画句子,边写批注。

)四、全班交流1,从诗句中体会到乡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渺、篝”等 1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感受散文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首与故乡有关的歌曲,如《故乡的云》,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氛围。

2. 谈话导入: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让我们难以忘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故乡的课文——《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强调多音字“燕”的读音和用法。

3.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1.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故乡月亮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故乡月亮的句子。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故乡月亮的美丽和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领悟一方面和多方面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内容:《中秋月圆》《我的故乡在蓬莱》《祖母的芒果树1》《祖母的芒果树2》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领悟一方面和多方面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课件课前谈话:(3分钟)1、课前,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2、刚才你都看到了什么?(生说)这些美景、美食都是咱们蓬莱的。

其实所有这些,老师最感兴趣的就是海市蜃楼了。

咱们同学有谁亲眼见过海市的吗?(3生说)3、除了海市,咱们蓬莱还有一处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闻名的旅游景点——蓬莱阁。

说起蓬莱阁呀,就使人不由得想起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

都有哪八仙啊。

(生说)4、后来就有了一个歇后语,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今天这节课,咱们同学就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诗歌导入(2分钟)1、“露从今夜,月是故乡明”。

思乡,是所有游子共同的情怀。

通过第六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不断感受着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

那,思乡是什么呢?2、大屏幕出示:(一行一行出示)思乡,是外祖父慢慢地抹净墨梅图;(指名读)思乡,是回忆童年时代美丽的桂花雨;(指名读)思乡,是怀念家乡可爱的小桥;(指名读)思乡,是眷恋村旁潺潺的流水;(指名读)思乡,是热爱美好和睦的人家。

(指名读)3、真好。

联系着这一单元学过的课文,你能从这些诗句中想到哪些表达方法?(指名说)[第1句与《梅花魂》有关,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思乡之情的;第2句与《桂花雨》有关,是通过一方面来表达思乡情的;第3-5句与《小桥流水人家》有关,是通过多方面来表达思乡情的。

(板书:细节、一方面、多方面)]4、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将学习4篇思乡方面的文章,进一步领悟这两种表达方法。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案:《月是故乡明》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景引入、互动讨论、诗歌朗诵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增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互动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难点:领会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诗歌朗诵音乐。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故乡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故乡的美好。

同时,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

2. 诗歌学习(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发音、停顿和语调。

然后,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互动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故乡美好。

同时,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关于诗歌的疑问。

4. 诗歌朗诵(5分钟)挑选几位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感情去演绎诗歌,让其他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难点:领会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或者回家后向父母朗诵诗歌,分享学习成果。

《月是故乡明》这节课通过情景引入、互动讨论、诗歌朗诵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故乡的美好,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月是故乡明阅读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阅读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月是故乡明是我国古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而故乡的美好在其文字中得以描绘。

本次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这首诗词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领略到诗歌的魅力,理解故乡情感,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结合课堂实际,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1. 了解背景知识:通过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

2. 阅读诗词:让学生细读《月是故乡明》,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故乡情感,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3. 理解诗词内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4. 表达情感: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是书写文字、绘画、朗诵等形式。

三、教学过程1. 了解背景知识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

教师也可以展示苏轼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他有个直观的了解。

2. 阅读诗词教师将《月是故乡明》逐句朗读给学生听,然后再让学生自行阅读一遍。

教师指导学生注重体味诗句中的意境,感受其中传达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理解诗词内涵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例如,诗中的“月是故乡明”,通过对“月”与“故乡”之间的联系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教师也引导学生了解其中运用的类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4. 表达情感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可以是书写文字、绘画、朗诵等形式。

在表达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阅读时的情绪表现,是否对诗词中的意境有所把握。

2. 学生书写、绘画或朗诵的作品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否体现出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

3. 对学生的表达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熟悉的诗词或文字作品,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三首诗词。

2.通过借助想象进入意境,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品位诗句,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今天是阴历的八月初,还有几天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了,中秋之夜,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其实远离家乡的游子在这月圆之夜,常常会勾起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把这种思乡之情融进了诗歌,成为千古绝唱,就如今天我们品读的这三首古诗。

二、检测——初悟“思乡”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的自学导航卡(1)出示生字新词(2)读诗文2.通过初读,这三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呢?让我们把阅读的目光聚焦在《泊船瓜洲》这首诗上。

三、细读——感悟“思乡”1.我们知道学习古诗要把古诗读通、读懂、读美,指生配乐美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些零星的画面,把这些零星的画面拼接起来就像演电影似的演出来,你来说画外音好吗?3.假如是你站在这江南岸,遥望家乡,你会说什么?4.这诉说中充满了什么味道?这浓浓的思乡味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5.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

6.学习方法总结:想画面——明诗意——悟诗情——议表达四、得法——自悟“思乡”1.出示温馨阅读小贴士,学生自学另外两首古诗。

温馨阅读小贴士:想画面: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明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悟诗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表达:和同桌交流诗词的感情是借助什么表达出来的?2.学生汇报3.感情诵读五、对比——感悟表达1.通过填写表格你又发现这三首诗词有何异同?2.完成表格,小组交流。

3.出示诗歌配乐诵读:明月千里寄相思。

乡愁,在王安石眼里是一缕又绿江南岸的春风;在张籍眼里,乡愁是那封了要拆,拆了又封的家书;在纳兰性德眼里,乡愁化作阵阵风雪,化作夜深千帐灯。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1)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1)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月是故乡明》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掌握文中生字词,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并掌握文中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掌握文中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感受,进而引出课题《月是故乡明》。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b.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c.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段落中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月”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夜晚,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月光洒在我的窗前,让我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

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村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村后是一座座翠绿的山峦。

每当夜晚来临,月亮挂在天空中,整个村庄都被月光笼罩,显得格外宁静、祥和。

离开故乡已经多年,但我对她的思念从未减少。

每当看到天空中明亮的月亮,我就会想起故乡的夜晚,想起那熟悉的山山水水。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六、拓展练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练读,师正音。

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绘画、写作等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理解;2. 诗歌意境的描绘与分析;3. 诗歌创作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2. 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故乡的景色;3. 准备写作纸张和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诗歌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讨论或绘画等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诗歌创作(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让学生写一首关于故乡的诗歌或绘画一幅故乡的景色。

5. 分享与总结(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对其进行点评和总结。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朗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诗歌的意义。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2. 组织学生参观故乡的相关景点,加深他们对故乡的了解和感情;3. 开展以“故乡”为主题的写作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他们。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意义和内涵;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

1. 教师准备:《月是故乡明》诗歌文本和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月是故乡明》诗歌,了解诗人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预习内容,介绍诗人背景;(2)提问:你们对故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学生讨论诗歌的深层意义和内涵。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展示相关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欣赏;(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5. 创作练习:(1)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月是故乡明》诗歌内容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创意性、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情感的传达等方面。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

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意义和作用。

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1、运用析读法,按“初读、整体感知──精读、突出重点──训练、能力迁移”步骤学习,精读部分运用“以人物为中心”研读法。

2、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近鲁迅,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⑴鲁迅及作品简介。

⑵查资料,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3、问题与思考:初读全文,整体感知:⑴课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是什么?⑵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二、课堂学习1、导语2、师生讨论解决问题与思考中的题目。

3、精读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写部分,研习讨论:⑴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神情(对“我”)语言行动(对生活)性格给“我”的印象⑵朗读细节描写部分(外貌和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⑶讨论:作者揭示闰土的性格变化采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⑷总结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①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4、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精读“我”心理描写部分)第一步:速读全文,理清心理历程摘抄描写我心理活动语句。

(失望──希望)第二步:体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语句的意义和表达作用?问题讨论:⑴离乡20年,“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⑵看到故乡,“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⑶“我”希望的故乡是怎样的呢?⑷为什么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远?⑸细读“路”的文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5、总结:⑴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⑵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月是家乡明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其次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预备:同学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妙的情感。

2、回顾其次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观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防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珍贵到中苏边疆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沉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8篇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8篇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8篇以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能力,我们要认真写好详细的教案,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大要素。

能用连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故乡的亲人》和《故乡的小路》,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积极参与《思乡情》诗歌朗诵音乐会的表演和创作实践活动,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内容:1、复习《故乡的亲人》、学唱《故乡的小路》2、听赏《故乡的云》、《那就是我》3、学生创作和表演教学重点:感受、比较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对比、联想、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

走遍天涯海角,眷眷的思乡情意,总是常驻胸间。

唐朝诗人李白有这样一首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出示课件)生:跟着朗读师: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写过这样的诗,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放背景音乐)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思乡之作举不胜举,永唱不绝。

(二)复习《故乡的亲人》聆听歌曲,投影有关图片。

学生齐唱《故乡的亲人》师:这首歌曲该用哪种情绪来演唱?节奏怎样?生:回答。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情感?生:回答。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唱《故乡的亲人》。

生:深情、思念地唱《故乡的亲人》。

(三)学唱《故乡的小路》导入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故乡的亲人》,通过思念故乡的人来表现思乡之情,那么现在请你听一下这首歌曲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这种情绪的呢?生:聆听歌曲师:这首歌曲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情绪怎样?生:讨论后回答。

师:请你轻声跟唱。

生:跟唱《故乡的小路》。

师:你认为这首歌曲采用哪种演唱形式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独唱、齐唱、领唱合唱)生:回答。

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课方案张改霞教课目的:1、经过回首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怀”“借物抒怀”“叙事抒怀”写法的运用。

2、经过阅读“群文阅读”的 5 篇现代诗歌,深入领会“借景抒怀”“借物抒怀”“叙事抒怀”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类包括着感情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怀”“借物抒怀”“叙事抒怀”的写法适合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间。

教课要点:经过阅读“群文阅读”的 5 篇现代诗歌,深入领会“借景抒怀”“借物抒怀”“叙事抒怀”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类包括着感情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课难点:能把“借景抒怀” “借物抒怀”“叙事抒怀”的写法适合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间。

教课准备:学生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课方案: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晚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想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人间美好的感情。

2、回首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怀;《秋思》叙事抒怀;《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怀。

《梅花魂》:借物抒怀。

《桂花雨》:借物抒怀、叙事抒怀。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怀、叙事抒怀。

3、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感情,这类包括着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

这节课,我们就来持续赏识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觉作者是经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感情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资料1、学习第一篇歌曲《在那桃花绽放的地方》,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朗诵歌词,想想作者是经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乐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 年隆冬,瑰宝自反不久,沈阳前歌舞的作大与魏宝到中境瑰宝前体生活。

在采士突灵感,但是当由于“文革”的文制,没法作此抒怀歌曲。

直至 1980 年,源和大等人到宁丹的一支防部采,正赶河口地域桃花绽放,源与防士一同巡在桃林旁,不由被桃花沉醉了,他很快就写出了歌,作了《在那桃花绽放的地方》首歌。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重点段落。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爱家乡、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故乡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如《故乡的云》,营造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心中,故乡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故乡的印象。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如“徘徊”“旖旎”“耄耋”等。

3、精读课文分组讨论: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些关于故乡的人和事?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故乡月景的段落,品味作者笔下故乡月的特点。

对比分析作者在异乡看到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有何不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4、深入探究思考:为什么作者说“月是故乡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感情。

5、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故乡的特色,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泊船瓜洲》《秋思》《长
相思》三首诗词。

2.通过借助想象进入意境,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品位诗句,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阴历的八月初,还有几天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了,中秋之夜,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其实远离家乡的游子在这月圆之夜,常常会勾起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把这种思乡之情融进了诗歌,成为千古绝唱,就如今天我们品读的这三首古诗。

二、检测——初悟“思乡”
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的自学导航卡
(1)出示生字新词
(2)读诗文
2.通过初读,这三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呢?让我们把阅读的目光聚焦在《泊船瓜洲》这首诗上。

三、细读——感悟“思乡”
1.我们知道学习古诗要把古诗读通、读懂、读美,指生配乐美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些零星的画面,把这些零星的画面拼接起来就像演电影似的演出来,你来说画外音好吗?
3.假如是你站在这江南岸,遥望家乡,你会说什么?
4.这诉说中充满了什么味道?这浓浓的思乡味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
5.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

6.学习方法总结:想画面——明诗意——悟诗情——议表达
四、得法——自悟“思乡”
1.出示温馨阅读小贴士,学生自学另外两首古诗。

温馨阅读小贴士:
想画面: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明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悟诗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表达:和同桌交流诗词的感情是借助什么表达出来
的?
2.学生汇报
3.感情诵读
五、对比——感悟表达
1.
通过填写表格你又发现这三首诗词有何异同?
2.完成表格,小组交流。

3.出示诗歌配乐诵读:
明月千里寄相思。

乡愁,
在王安石眼里
是一缕又绿江南岸的春风;
在张籍眼里,
乡愁是那封了要拆,拆了又封的家书;
在纳兰性德眼里,
乡愁化作阵阵风雪,化作夜深千帐灯。

故乡,
不管何时何地,
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

六、推荐——拓展升华
那么乡愁在其他诗人的眼里又是什么呢?把补充的三首古
诗读一读,划一划。

《黄鹤楼》
唐朝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⑴·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⑵,
小桥流水人家⑶,
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