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必修1 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五)
内容:《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积累“略、诀、顾”等文言实词和“为、以、之”等文言虚词,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4.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略、诀、顾”等文言实词和“为、以、之”等文言虚词,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三、知识链接
1.解文题
文章记载了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荆轲,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人,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侠士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易县、霸县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后,荆轲刺秦王不中,被肢解而死。秦王,即后来统一六国的“始皇”嬴政。
2.识作者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文章的主要特色是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
3.知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晓常识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四、学习导引
1.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这显示了他怎样的性格?
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 ,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五、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目眩.( ) ②濡.缕( ) ③忤.视( ) ④变徵.( )
⑤督亢.( ) ⑥拊.心( ) ⑦燕.国( )
⑧戮没.( )
⑨箕踞
..( ) ⑩自刎.( ) 叱.骂( ) 卒.起( )
樊於.期( ) 被八创.(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谒: 瞋: 揕:
遏: 嗔: 湛:
碣: 滇: 堪: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秦王还柱而走
(5)卒起不意 (6)日以尽矣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8)请辞决矣
(9)图穷而匕首见 (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4.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
(1)顾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终已不顾.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见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乃遂私见.樊於期
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己④未尝见.天子
(3)深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夜深.忽梦少年事④桃花潭水深.千尺
⑤深.失所望
(4)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秦王还.柱而走
③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④计日以还.
⑤一尊还.酹江月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资①持千金之资.币物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④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⑤如姬资.之三年
5.解释下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①愿大王少假借之.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2)为①乃为.装遣荆轲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3)而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伏尸而.哭④图穷而.匕首见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以.次进④箕踞以.骂曰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6.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现象。
(1)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
长者
(3)仰天太息流涕.
涕
(4)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
(5)左右
..乃曰
左右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穷困
(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
(8)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
偏袒
(9)诸郎中
..执兵
郎中
7.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2)函.封之
(3)樊於期乃前.曰 (4)其人居远.(5)使使以闻.大王 (6)太子迟.之 (7)发尽上.指冠 (8)群臣怪.之 (9)箕.踞以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