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弓状纤维 • 钩束 • 上纵束 • 下纵束 • 扣带
Up
down
(3) 投射纤维—内囊 internal capsule
位置: 尾状核、豆状核与背侧
丘脑之间,水平切面呈 向外开放“V”字形。
分部 • 内囊前肢 • 内囊膝 • 内囊后肢
Up
down
通过内囊的纤维束
尾状核头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背侧丘脑 丘脑中央辐射
现。
分四部分: 前角— 伸向额叶 后角— 伸入枕叶 下角— 伸至颞叶 中央部— 位于顶叶内
尾状核 终纹 背侧丘脑 侧脑室脉络丛 胼胝体
中央部
借左、右室间孔 与第三脑室相通
后角
下角
前角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复习
• 间脑的组成。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和腹 后外侧核的作用。
•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 基底核的组成,纹状体。 • 内囊的位置、分部、通过结构、损伤表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施行对骨骼肌运动管理
2.第Ⅰ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3、1、2区)
特点: (1)上下颠倒, 但头部是正的; (2)左右交叉; (3)身体各部在 该区投射范围的 大小取决于该部 感觉敏感程度
接受背侧丘脑腹后和传入的对侧半身浅、深感觉。
3.视觉区: 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 (17区)
听觉传导中继站 视觉传导中继站
三、上丘脑
松果体 — 内分泌腺 缰三角 — 缰核 缰连合 丘脑髓纹 后连合
四、底丘脑 五、下丘脑
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漏斗、垂体、下丘脑沟、室间孔
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垂体束 — 垂体后叶(神 经垂体)加压素
室旁垂体束 — 垂体后叶(神 经垂体)催产素
结节垂体束 —垂体前叶(腺 垂体)促激素或抑制激素)
中央前沟中部水平 向前发出额上沟和 额下沟。
额上沟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中央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额下沟
2、顶叶的沟和回
中央沟后方有与之平 行的中央后沟,两者 之间为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上小叶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中央后沟的后部有前后方向行走的顶内沟。顶内沟以上的部分为 顶上小叶,以下的部分为顶下小叶,后者又分为缘上回和角回。
3、颞叶的沟和回
有与外侧沟相平行的 颞上沟和颞下沟。
自颞上回转入外侧沟的 颞上回
下壁处,有几条短而横 行的脑回,称颞横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上沟 颞下沟
颞横回
Up
down
(二)半球的内侧面
胼胝体沟 胼胝体 扣带回 扣带沟
中央旁小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海马沟
海马旁回
侧副沟
(三)半球的底面
钩
枕颞沟 海马旁回
枕颞内侧回 枕颞外侧回
侧副沟
Up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前穿质
down
二、端脑的内部结构
灰质--皮质 --基底核
白质--髓质 侧脑室
皮质 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Up
水平切面
(一)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1.第Ⅰ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
特点: (1)上下颠倒, 但头部是正的 (2)左右交叉, 一些肌则受两侧 运动区的支配 (3)身体各部分 投影区的大小取 决于功能的重要 性和复杂程度。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一、外形
(一)背侧丘脑 下丘脑沟、 前结节、丘脑枕 内髓板、丘脑间粘合、第三脑室
• 背侧丘脑的核群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二、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 下丘臂 — 下丘 外侧膝状体 — 上丘臂 — 上丘
三、小脑的机能分区、 纤维联系和功能
1、前庭小脑(原小脑) —— 绒球小结叶
保持身体平衡
2、脊髓小脑(旧小脑)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3、大脑小脑(新小脑) 控制上下肢肌的精确运动的 计划和运动的协调。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 diencephalon
书写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二)基底核Basal nuclei
• 纹状体 豆状核
尾状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壳 新纹状体
• 屏状核
• 杏仁体
Up
down
(三)大脑半球的髓质
(1)连合纤维 Commissural fibers • 胼胝体 • 前连合 • 穹隆连合
(2)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Up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豆状核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听辐射 视辐射
down
一侧内囊损伤,产生 “三偏” 症状: 1)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2)对侧偏瘫(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 3)两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
4.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下丘脑的功能: 1、内分泌中心。 2、内脏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如:体温调节、摄食、生殖、水盐代谢等。 3、与边缘系统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4、调节机体昼夜节律。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颅脑端的脑应用
解剖学 Telencephalon
一、端脑的外形
(一)半球的上外侧面
被3条沟分为5叶 • 中央沟 • 外侧沟 • 顶枕沟
Central sulcus
Lateral sulcus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5个叶: • 额叶: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之前; • 顶叶:中央沟与顶枕沟之间; • 颞叶:外侧沟以下部分 • 枕叶:顶枕沟以后部分; • 岛叶:隐于外侧沟深处的皮质。
顶叶
Up
1、额叶的沟和回
中央沟前方有与之平行的中央 前沟,两者之间为中央前回。
一、小脑形态及分叶
1、小脑蚓
2、小脑半球 •原裂 •后外侧裂 •小脑扁桃体 •绒球 •小结
3、三对小脑脚 :下脚 — 连延髓 中脚 — 连脑桥 上脚 — 连中脑
4、小脑分叶: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 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 绒球小结叶
二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皮质
•小脑髓质
• 四对小脑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一侧视觉区接受 双眼同侧半视网膜 来的冲动
5.语言中枢(左侧半球) 4.听觉区:
(1)运动性语言中枢:
颞横回 (41、42区)
额下回后部 -Broca 区(44、45区)
(2)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8区)
(3)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4)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角回(39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
Up
down
(3) 投射纤维—内囊 internal capsule
位置: 尾状核、豆状核与背侧
丘脑之间,水平切面呈 向外开放“V”字形。
分部 • 内囊前肢 • 内囊膝 • 内囊后肢
Up
down
通过内囊的纤维束
尾状核头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背侧丘脑 丘脑中央辐射
现。
分四部分: 前角— 伸向额叶 后角— 伸入枕叶 下角— 伸至颞叶 中央部— 位于顶叶内
尾状核 终纹 背侧丘脑 侧脑室脉络丛 胼胝体
中央部
借左、右室间孔 与第三脑室相通
后角
下角
前角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复习
• 间脑的组成。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和腹 后外侧核的作用。
•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 基底核的组成,纹状体。 • 内囊的位置、分部、通过结构、损伤表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施行对骨骼肌运动管理
2.第Ⅰ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3、1、2区)
特点: (1)上下颠倒, 但头部是正的; (2)左右交叉; (3)身体各部在 该区投射范围的 大小取决于该部 感觉敏感程度
接受背侧丘脑腹后和传入的对侧半身浅、深感觉。
3.视觉区: 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 (17区)
听觉传导中继站 视觉传导中继站
三、上丘脑
松果体 — 内分泌腺 缰三角 — 缰核 缰连合 丘脑髓纹 后连合
四、底丘脑 五、下丘脑
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漏斗、垂体、下丘脑沟、室间孔
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垂体束 — 垂体后叶(神 经垂体)加压素
室旁垂体束 — 垂体后叶(神 经垂体)催产素
结节垂体束 —垂体前叶(腺 垂体)促激素或抑制激素)
中央前沟中部水平 向前发出额上沟和 额下沟。
额上沟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中央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额下沟
2、顶叶的沟和回
中央沟后方有与之平 行的中央后沟,两者 之间为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上小叶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中央后沟的后部有前后方向行走的顶内沟。顶内沟以上的部分为 顶上小叶,以下的部分为顶下小叶,后者又分为缘上回和角回。
3、颞叶的沟和回
有与外侧沟相平行的 颞上沟和颞下沟。
自颞上回转入外侧沟的 颞上回
下壁处,有几条短而横 行的脑回,称颞横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上沟 颞下沟
颞横回
Up
down
(二)半球的内侧面
胼胝体沟 胼胝体 扣带回 扣带沟
中央旁小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海马沟
海马旁回
侧副沟
(三)半球的底面
钩
枕颞沟 海马旁回
枕颞内侧回 枕颞外侧回
侧副沟
Up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前穿质
down
二、端脑的内部结构
灰质--皮质 --基底核
白质--髓质 侧脑室
皮质 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Up
水平切面
(一)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1.第Ⅰ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
特点: (1)上下颠倒, 但头部是正的 (2)左右交叉, 一些肌则受两侧 运动区的支配 (3)身体各部分 投影区的大小取 决于功能的重要 性和复杂程度。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一、外形
(一)背侧丘脑 下丘脑沟、 前结节、丘脑枕 内髓板、丘脑间粘合、第三脑室
• 背侧丘脑的核群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二、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 下丘臂 — 下丘 外侧膝状体 — 上丘臂 — 上丘
三、小脑的机能分区、 纤维联系和功能
1、前庭小脑(原小脑) —— 绒球小结叶
保持身体平衡
2、脊髓小脑(旧小脑)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3、大脑小脑(新小脑) 控制上下肢肌的精确运动的 计划和运动的协调。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 diencephalon
书写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二)基底核Basal nuclei
• 纹状体 豆状核
尾状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壳 新纹状体
• 屏状核
• 杏仁体
Up
down
(三)大脑半球的髓质
(1)连合纤维 Commissural fibers • 胼胝体 • 前连合 • 穹隆连合
(2)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Up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豆状核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听辐射 视辐射
down
一侧内囊损伤,产生 “三偏” 症状: 1)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2)对侧偏瘫(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 3)两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
4.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下丘脑的功能: 1、内分泌中心。 2、内脏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如:体温调节、摄食、生殖、水盐代谢等。 3、与边缘系统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4、调节机体昼夜节律。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颅脑端的脑应用
解剖学 Telencephalon
一、端脑的外形
(一)半球的上外侧面
被3条沟分为5叶 • 中央沟 • 外侧沟 • 顶枕沟
Central sulcus
Lateral sulcus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5个叶: • 额叶: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之前; • 顶叶:中央沟与顶枕沟之间; • 颞叶:外侧沟以下部分 • 枕叶:顶枕沟以后部分; • 岛叶:隐于外侧沟深处的皮质。
顶叶
Up
1、额叶的沟和回
中央沟前方有与之平行的中央 前沟,两者之间为中央前回。
一、小脑形态及分叶
1、小脑蚓
2、小脑半球 •原裂 •后外侧裂 •小脑扁桃体 •绒球 •小结
3、三对小脑脚 :下脚 — 连延髓 中脚 — 连脑桥 上脚 — 连中脑
4、小脑分叶: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 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 绒球小结叶
二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皮质
•小脑髓质
• 四对小脑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一侧视觉区接受 双眼同侧半视网膜 来的冲动
5.语言中枢(左侧半球) 4.听觉区:
(1)运动性语言中枢:
颞横回 (41、42区)
额下回后部 -Broca 区(44、45区)
(2)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8区)
(3)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4)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角回(39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