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5篇变阻器可以调节电阻大小的装置,接在电路中能调整电流的大小。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

注意“匀速拉动”。

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

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

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

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

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

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缘由。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育肯定的试验技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技能。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培育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爱好,提高同学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试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同学的积极参加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同学感知物理与生活休戚相关,激发了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因此采纳自主探究、引导发觉、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同学自己动手试验,分组争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同学接受,从而带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测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同学做“模拟引力”试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缘由。

指导同学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缘由和施力物体,使同学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争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同学思索,小组争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同学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试验。

老师巡察,随时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实时予以援助。

做出图像,并沟通争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同学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出例如题〕两名同学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试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同学观测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

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同学观测: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同学自己去“发觉”: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初中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引言: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的科学,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而且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掌握基本的物理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平衡、机械能和机械功等内容。

2. 热学:包括热的传递、状态变化、热量和温度等内容。

3. 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成像等内容。

4. 声学:包括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音对物体的作用等内容。

5. 电学:包括电的概念、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流的特性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1. 示教法: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和实验操作。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3. 讨论法: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阶段: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阶段: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点和相关概念,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

3. 实验操作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4. 讨论解决问题阶段: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5. 知识运用阶段:通过练习和问题解答,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 拓展延伸阶段: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实践所学的物理知识。

五、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讨论和问题解答情况,进行个别评价和小组评价。

(新)人教版物理九上《16.3 电阻》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物理九上《16.3 电阻》公开课(教案)

16.3电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能画出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3.能在实验探究的根底上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理解电阻的概念。

2.通过探究实验更好的掌握控制变量法这个科学探究的方法。

3.通过探究实验能正确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2.在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新课导入问题:导线多是用铜、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电器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

铁也是导体,既多又廉价,为什么很少用它来做导线呢?进行新课一、电阻探究活动1:比较小灯泡的亮度。

把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

现象:接入铜丝比接入镍铬合金丝时灯泡更亮。

思考: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它们的电流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符号:R。

3.单位:〔1〕国际单位:欧姆(Ω)。

〔2〕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3〕换算关系:1 MΩ=106Ω;1 kΩ=103Ω。

4.在电子技术中,经常用到具有一定阻值的元件——电阻器,也叫做定值电阻,简称电阻。

定值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既然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猜一猜它跟哪些因素有关?你能不能设计一组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猜想与假设:(1)导体的材料; (2)导体的长度; (3)导体的粗细……设计实验:实验电路装置及器材如下列图。

A为细长的铜丝,B为细长的镍铬合金丝,C为粗长的镍铬合金丝,D为细短的镍铬合金丝。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节 电压》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节 电压》公开课(教案)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本章内容概述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建设都离不开电,这已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情了,但对电压、电阻的认识和理解还是个谜.本章的教学内容就是以电压、电阻为出发点,学习电压的概念、电压的测量以及串、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进一步利用控制变量法学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最后学习了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章共分4节:1.第1节“电压〞,本节教学可分成三局部:①初步认识电压的概念;②介绍电压的单位和符号并掌握它们的换算;③学习电压表的使用.要求学生明确电压的作用以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并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2.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本节教学可分成两局部:①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②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掌握前面第十五章“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根底上,设计实验方案,利用电压表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通过比较,明确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与电压规律的区别和联系.3.第3节“电阻〞,本节是在学生了解导体与绝缘体概念的根底上学习电阻的概念,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即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认真地从提出问题开始,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认真细致地操作实验、收集证据,经过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然后交流和评估实验过程和研究结果.4.第4节“变阻器〞,变阻器是电学中最常用的重要电路元件,是本章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知道变阻器的原理和构造,会正确地连入电路,知道它在电路中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两局部,一是变阻器的学习,二是电阻箱的学习,对于电阻箱,要求学生会把电阻箱正确地接入电路并能正确读出接入电路的电阻值.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知道电压的作用,能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和读数,能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探究电路.②利用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与各支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等;③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单位换算关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利用实验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④掌握变阻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①通过阅读电压表说明书,从中收集有关电压表连接方法和读数方法的一些信息,总结出电压表的使用方法;②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③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④通过理解滑动变阻器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了解科学创造创造、科技革新的过程,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明确实验探究目的,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7课时:第1节电压………………………………………………………………1课时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2课时第1课时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2课时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1.5课时第4节变阻器…………………………………………………………1.5课时本章复习训练…………………………………………………………1课时第1节电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3.能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以及人体平安的电压值.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和符号,会在电路中正确连接电压表,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电压大小的信息.2.通过阅读电压表说明书,从中收集有关电压表连接方法和读数方法的一些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实验探究,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出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实验探究,打破学生对电压的神秘感,增强实践能力,感受学习物理的愉悦,从而树立足够的学习物理的信心.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教学难点】电压表量程的正确选择,电压表的连接及读数.【教具准备】干电池假设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假设干、电压表、电流表、家用手电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章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新课引入】师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与电压有关的知识呢?生:〔踊跃地交流着自己的生活感受〕:雷电很厉害,可以击死人和牲畜;高压危险,不能靠近;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秋冬的晚上脱毛衣时可以看到摩擦产生的静电;有些生物体内可以产生较高的电压——生物电;自然课中,我们做了摩擦起电的实验……师非常不错.看来,学习“电压〞之前,大家就具备了相关知识.其实,很多电现象,都是电压在起作用.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从哪里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进行新课】知识点1 电压1.什么是电压?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小灯泡的工作情况.生:开关闭合后,小灯光发光.师如果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生:小灯泡不亮了.师请同学们思考:导线和灯丝都是由金属制成的,金属中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小灯泡不亮了呢?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并积极发言答复以下问题.教师总结: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教师引出电压的概念: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注:电压作用在某电路或用电器的两端〕教学提示:对于电压概念的引出,由于它很抽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板书: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的符号是“U〞.例题1〔多媒体展示〕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通过导体的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B.电源是产生电压的必要条件C.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只要构成通路,导体中就会有电荷通过D.电路中只要有电压就会有电流解析:电压只能说是导体两端的电压,而不能说成是“通过导体的电压〞,所以选项A错;对于C项,电路虽构成通路,但电路两端假设没有电压存在〔即没有电源〕,电路中是不会有电流的,所以选项C错;在一个电路里,即使有电源,即电路两端加上电压,如果电路不是通路,电路中也不会有电流,所以选项D 错,故应选B.答案:B2.电压的单位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56页《想想做做》,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灯泡的亮度相同吗?生:接入电路中的电池不同时,灯泡的亮度不同.接入两节电池时比用一节电池时灯亮.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师哪位同学还知道电压的表示符号及单位是什么?板书:电压的符号是U.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V=103V,1mV=10-3V,1μV=10-6V.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阅读P56页《小资料》,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将表中数据换算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的数值,选用适宜的单位进行换算.〔注意:人体的平安电压值为不高于36V〕.例题2〔多媒体展示〕以下单位换算的过程和结果都正确的选项是〔〕A.36V=36V÷1000V=3.6×10-2kVB.100V=100V×1000mV=105V·mVC.150mV=1500mV×1000=0.15VD.3V=3×10001kV=3×10-3kV 解析:单位换算的过程就是对数据后所带的单位变更的过程,正确的解答为: A.36V=36×1V=36×10001kV=3.6×10-2kV; B.100V=100×1V=100×1000mV=105mV; C.150mV=150×1mV=150×10001V=0.15V; D.3V=3×1V=3×10001kV=3×10-3kV. 答案:D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电压表的连接1.区分电压表师 请一位同学从这两个电表中选出电压表〔如图〕,并说出选择的依据. 生:观察表盘上标有的字母,可知左边的电表是电流表,右边的电表是电压表.因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标有“A 〞的是电流表.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标有“V 〞的就是电压表.师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电路中电压表又该如何表示呢?生:电路中电流表符号是,电压表符号应该是. 2.观察认识电压表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电压表〞,引导学生观察如投影所示的电压表,并根据以前学过的电流表的知识,说出电压表的结构特点.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积极发表意见:①该电压表的零刻度线在表盘的最左端.②该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个公共的“-〞接线柱和两个分别标有数字“3〞和“15〞的“+〞接线柱.〔有的电压表,有一个公共的“+〞接线柱和两个分别标有数字“3〞和“15〞的“-〞接线柱〕③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0~3V ,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1V 〞,每一小格表示“0.1V 〞;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0~15V ,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5V〞,每一小格表示“0.5V〞.3.电压表的连接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电压表.那我们应该如何使用电压表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去阅读P57页的电压表说明书,并在“使用说明书〞中找出关键词.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并请学生积极答复:问题1: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具体接法是什么?生: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具体的接法是:标有“+〞号的接线柱要靠近电源的正极,标有“-〞号的接线柱要靠近电源的负极.问题2:如何确定电压表要使用的量程?生1:电压表的量程必须大于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生2:如果能判定被测电压不超过15V,可以先用“0~15V〞的量程测;如果测出的电压不超过3V,可以改接“0~3V〞的量程,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师现在请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将电压表接入我们开始连接的串联电路中,让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另一位同学一起在原来画出的电路图〔如图〕上参加电压表,并在图中标出电压表的“+〞、“-〞接线端.学生在电路中接入电压表,认真检查电路无误后合上开关,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问题2: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会出现什么现象?生1: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指针会反向偏转,即向没有刻度的方向偏转.生2: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电压表的指针会超出刻度盘上的刻度线,测不出电压值.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进行实验演示〔注意不允许学生效仿〕,并肯定学生的答复.强调问题1、2两种情况的后果是不仅测不出电压值,而且电压表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损坏电压表.师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怎样选择量程?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教师总结:〔1〕在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情况下,可以用“试触〞的方法来选择量程〔连接好电路后,在合上开关时轻轻接触一下就断开〕,同时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偏转过激,指针超出了表盘刻度线,则电压表量程太小,应换用较大量程;如果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太小,则电压表量程太大,应换用小量程.〔2〕“试触〞的方法在电学中很重要,利用试触的方法不仅可以选择电压表的量程,还可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判断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连接是否正确.例题3〔多媒体展示〕如下列图的电路,能用电压表测出灯泡L1两端电压的是〔〕解析:当开关S闭合后,A中电压表与电源并联,所以电压表测的是电源两端的电压〔或者说是两只灯泡两端的总电压〕;B中电压表与L1并联,正负接线柱的接法也正确;C中电压表与L2并联,测的是L2两端的电压;D中电压表虽然和L1并联,但电流从电压表的负接线柱流入电压表,这样电压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不能测出L1两端的电压.答案:B教师总结并板书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板书:电压表的使用规则——二看、二要、一不准〔1〕二看: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2〕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3〕一不准: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3 电压表的读数师请大家回忆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生:①明确电流表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明确电流表所使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转了多少个小格.教师鼓励学生答复并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电压表的读数方法〞电压表的读数方法:(多媒体课件)①明确所使用电压表的量程.②认清所使用量程的分度值.③由指针所指的位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必要时,要进行估读.(如果指针没有指在刻度线上,而是指在两刻度线之间,测量时,指针更靠近哪个刻度线就以这根刻度线为准)例如,观察以下两个电压表,图甲所示电压表使用的量程为0~15V,刻度盘上每大格表示5V,每小格表示0.5V,指针示数为11.5V〔即2×5V+3×0.5V=11.5V〕.图乙所示电压表使用的量程为0~3V,刻度盘上每大格表示1V,每小格表示0.1V,指针示数为2.3V.例题4〔多媒体展示〕如下列图电压表,假设选用“-〞和“15〞两个接线柱,它的量程是,表盘上每一大格表示,每一小格表示,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假设选用“-〞和“3〞两个接线柱,它的量程是,表盘上每一大格表示,每一小格表示,电压表的示数是.解析: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对应着两个量程,如下列图.如果选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它的量程是0~3V,读数时要按表盘的下刻度来读,这时表盘上每一大格是1V,每一小格是0.1V;如果选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它的量程是0~15V.读数时要按表盘的上刻度来读,这时表盘上每一大格是5V,每一小格是0.5V.答案:0~15V 5V 0.5V 9V 0~3V 1V 0.1V 1.8V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继学习了电流概念之后,为了能揭示出电路中电流产生的原因,本课我们引入了电压的概念,知道其符号为U,单位为伏特,符号为V;电压的大小用电压表来测量,电压表使用时要并联在电路中,让电流从它的正接线柱流入,从它的负接线柱流出,被测电压值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如何才能判断出被测电压有没有超出其量程呢?一是估测,二是试触.读数时一定要先看电压表所接量程,明确每一小格是多少,视线与刻度盘是否垂直等,否则读数可能有错误.课后作业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根底的层面上进行实验探究,并突显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气氛;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物理;精心设计师生互动的活动,营造一种师生平等参与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愉悦,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2.通过学生对电压存在和大小的感知,引出度量电压大小的单位.再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电压值,进一步深化对电压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向学生介绍电鳐可以产生电压用来自卫的小知识.这些感性认识都是为建立初步的电压概念效劳的,教学中不可淡化处理,一带而过,而应让学生认真地体会和感受.“电压是某电路〔用电器〕两端的〞,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强调指出.3.电压表的学习可以用电流表来比照理解.课前发给学生电压表和电流表,指导学生找出电压表与电流表外形结构上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既认识了电压表,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电压表的使用规则可以让学生采用阅读说明书的方式完成.通过阅读说明书来学会使用仪器,这是学生应养成的一项重要的科学素养.4.《想想做做》这局部内容的处理,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与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思考:电流表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电压表是否可以?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电压表、电流表在使用上的区别的理解.第2节知识与技能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固有属性,且不受物体所在位置的影响。

2. 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

3. 认识和理解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

二、教学重难点:1. 质量的测量和计量单位的转换。

2. 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质量的概念介绍(1)通过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差异。

(2)讲解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固有属性,不受物体所在位置的影响。

(3)运用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和其他物理量的区别。

(4)引导学生思考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质量的测量方法(1)讲解质量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称量法和间接称量法。

(2)通过实际操作,指导学生运用天平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

3. 质量的计量单位(1)介绍质量常用的计量单位:千克、克、毫克等。

(2)讲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例题进行实际演练。

(3)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巩固学生对质量计量单位的掌握。

4. 质量守恒定律(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反思物质的变化。

(2)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3)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质量的物体,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入质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与讨论简要介绍质量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理解质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区别。

3.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体验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4. 计量单位的讲解和转换介绍常用的质量计量单位,并进行转换关系的讲解和练习。

5. 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与举例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和总结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质量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的转换,在班内进行相互交流和总结。

初中物理公开课

初中物理公开课

初中物理公开课篇一: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岚城中学崔永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插。

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

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

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插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初中物理,公开课)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初中物理功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功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及其在物理中的作用;2. 掌握计算功的方法;3.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2. 功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解决实际问题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2. 功与能量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介绍;2. 应用力和移动的方向一致时的功计算;3. 应用力和移动的方向相反时的功计算;4. 功与能量的关系的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体育运动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功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对功的理解。

2. 理论讲解(30分钟)a. 功的定义:对物体施加力使之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

介绍功的定义及其单位焦耳(J)的概念。

b. 功的计算方法:当力和物体的位移方向一致时,功可通过力乘以位移计算;当力和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反时,功可通过力乘以位移的负值计算。

c. 示范计算: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力和位移一致和相反时的功的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3. 实践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台弹簧秤、一段绳子和一个小木块。

给学生一份练习题,要求他们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力和物体的位移,计算出功,并进行实际操作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4. 整合应用(25分钟)通过多个实际场景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计算小车沿着斜面下滑时所做的功;计算人抬起物体所做的功等等。

5.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思考功与能量的关系。

通过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加深对功的理解,并与能量的转化进行联结。

六、教学评估:1. 完成课堂练习题的准确性和独立完成练习的能力;2.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能力;3. 对功的理解程度的表现。

七、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加深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拓展思考,探讨功与能量的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新)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4节 热机的效率》公开课(教案)

(新)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4节 热机的效率》公开课(教案)

第2节热机的效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能的本领不同。

了解热机效率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燃料燃烧时能量的主要流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热机的效率【教学难点】热机能量流失的方向【课前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什么是机械效率?2、新课引入: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课题:14.3热机的效率〔二〕进行新课(1)热机的能量损失教师:一辆汽车从身旁驶过,有时根据人的嗅觉就能知道它的发动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

这是为什么?学生:因为它们排出的气体的味道不同。

教师:说得很对。

但你们想过没有,排出的气体中仍有汽油或柴油味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汽油或柴油并未完全燃烧。

教师:既然燃料没有完全燃烧,就说明有一局部能量被白白地损失掉了。

板书:一、热机的能量损失1.燃料未能完全燃烧教师:再想想,除此之外还有些什么损失?学生:排出的气体中还具有内能。

教师:有人曾用汽车的尾气加热饭菜就说明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气缸壁等也会传走一局部内能。

板书:2.废气和散热带走一局部内能教师:以上这些都是没有转化成机械能的内能。

那么曲轴获得的机械能是不是全部做了有用功?学生:不是,有一局部要传给飞轮以维持其继续转动。

教师:除此之外,由于各零部件之间有摩擦,曲轴还需克服摩擦做功。

板书:3.克服摩擦做功(2)热机的效率由于以上原因,真正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只占燃烧燃料所能提供能量的一局部。

所占比例的大小,也就成了热机性能的标志。

为此,我们再介绍一个新的概念:板书:二、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局部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由于损失的原因比较多,所以热机的效率一般都较低。

(参阅课本中的几种热机的效率,内燃机的能流图以及火电站的能流图)教师:热机是人类使用的主要动力机。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2节 热机的效率》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2节 热机的效率》公开课(教案)

第2节热机的效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课件,让学生领悟以下对话,咨询学生,你们是否理解这段对话?为什么不同的燃料释放热量的本领不同?如何比较出它们释放出热量的多少?这节课我们就为大家揭开这些疑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燃料的热值活动1:让学生走进生活,交流、讨论说出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不同燃料所需要的质量大约是多少?根据学生说明的观点,得出结论。

结论:不同燃料释放热量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活动2:根据上面的论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出燃料释放出热量的能力呢?总结:〔1〕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让它们完全燃烧,比较释放热量的多少;〔2〕让不同燃料释放出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燃烧质量的多少。

活动3:根据比较方案,得出燃料热值的概念为: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作这种燃料的热值.活动4:自学课本22页到23页,交流分析出热值的单位、几种常见的热值的值及其代表的物理意义。

总结:〔1〕热值的单位是J/kg、J/m3;〔2〕煤油的热值是4.6×107J/m3,代表的物理意义是1kg的煤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4.6×107J.活动5:根据热值的概念和热值所代表的物理意义,交流讨论得出燃烧燃烧时释放热量的公式。

总结:Q=mq=Vq其中m是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是燃料热值,单位是J/kg、J/m3;V 是体积,单位是/m3.知识拓宽:学生讨论火箭升空,为什么往往以液态氢做为燃料?总结:因为氢的热值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烧中,氢释放的热量最多,故利用氢做燃料。

典例剖析〔2022•资阳模拟〕关于燃料的热值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有关B.容易燃烧的燃料的热值一定大C.煤的热值比干木柴的大,煤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干木柴放出的热量多D.0.5kg煤油和1.5kg煤油的热值一样大【点拨】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燃烧程度等均无关。

探究点二热机的效率活动1:从情景入手,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用煤气烧水时,煤气燃烧释放的热量能否被水完全吸收?有哪些能量损失?总结:〔1〕煤气不能完全燃烧,损失了一局部能量;〔2〕装水的容器吸收了一局部能量、煤气灶本身吸收一局部热量、高温的烟气带走了一局部能量、还有一局部能量散失掉了,只有水吸收的热量才是有效利用的。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一、课程背景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运动、相互作用以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作为初中科学课程的一部分,物理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档包含了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案列表以下是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的内容:1. 《平抛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了解平抛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掌握平抛运动的数学描述方法;- 理解平抛运动的轨迹。

- 教学内容:- 平抛运动的定义和特征;- 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

- 教学步骤:1. 引入平抛运动的概念;2. 讲解平抛运动的特征;3. 示范如何计算平抛运动的轨迹;4. 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5. 总结和讲解。

2. 《浮力和浮力原理》- 教学目标:- 了解浮力和浮力原理的定义;- 掌握计算物体浮力的方法;- 理解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

- 教学内容:- 浮力的定义和浮力原理的说明;- 计算浮力的公式;- 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

- 教学步骤:1. 引入浮力和浮力原理的概念;2. 讲解浮力和浮力原理的定义;3. 示范如何计算物体的浮力;4. 进行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5. 总结和讲解。

3. 《光的传播与折射》- 教学目标:-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 掌握描述光的传播和折射的相关规律;- 实验观察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 教学内容:- 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的介绍;- 光线传播和折射的相关规律;- 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 教学步骤:1. 引入光的传播和折射的概念;2. 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3. 示范如何描述光线的传播和折射;4. 进行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5. 总结和讲解。

以上是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的部分内容,供教师参考与使用。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第1节 电能 电功》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第1节 电能 电功》公开课(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电功和电功率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综合性强、定量规律多、探究内容多等特点.本章内容包括电功和电能、电功的测量、电功率、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电流的热效应等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内容和学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根底上学习的.本章共分4节:1.第1节“电能电功〞,本节先从生活中的微波炉、电风扇、白炽灯等消耗电能的事例来引入电能、电功的概念,并讲述了电能生产和应用中的能量转化情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帮助学生掌握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的运用;最后介绍电能表的使用及其相关计算.2.第2节“电功率〞,本节首先通过实验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比较不同用电器的电流做功的快慢,从而引入电功率的概念;然后根据电功率的定义,推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W/t=UI=I2R=U2/R,最后通过用电器的铭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和联系.3.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本节内容是一个纯粹而完整的实验探究.在进行实验前要求学生掌握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原理P=UI,要求学生会自己设计实验电路、选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有序地进行实验、读取数据、计算小灯泡的电功率.4.第4节“焦耳定律〞,本节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提出用电器为什么会发热,从而引入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并且展开了研究.本节内容可以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学习焦耳定律;第二局部学习电流的热效应在科研、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知道电功的公式〔W=UIt〕及单位,能正确使用电能表测电功.②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公式〔P=W/t=UI=I2R=U2/R〕,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③知道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原理,知道如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④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与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通电时间的定量关系;知道生活、生产中电流热效应的应用和防止.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①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②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比较和类比的科学方法.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处理数据能力.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通过评估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实验态度和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第1节电能电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2.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3.学会使用家庭电能表,能利用电能表做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电能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2.通过应用电能表,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充分认识电能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保护自然、节约能源的良好意识.2.通过了解各种各样的发电厂及新型的电力能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极大热情.【教学重点】从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各种应用来学习电能,电能表的使用.【教学难点】电能的单位、电功的概念,能利用电能表做简单的计算.【教具准备】电能表、电池、开关、假设干导线、电动玩具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新课引入】师上两章我们学习了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现在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电了,这些电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否也具有能量?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介绍各种各样的发电设施,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入电功和电能的课题.【进行新课】知识点1 电能1.电能的生产和应用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电在生活中充当一个什么角色,在电能的应用过程中有怎样的能量变化.生1:电可以让灯泡发光,电能通过灯泡转化成了光能.生2:电能还能转变成热能,如电饭锅、电炉、电热水器……〔教师演示实验:给电动玩具车装上电池,合上开关,电动玩具车会运动起来.〕生3:这是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师同学们答复得很对,电能可以转化成我们需要的能量,如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反过来人们也可以把许多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各种能量与电能间的转化.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各种能量与电能间的转化情况〞的图片〔如以下列图〕,并结合实际例子讲解.上图中左半局部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其中发电机、电池为电源,所以我们说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右半局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也就是电能的利用.例题1〔多媒体展示〕现代生活离不开电,因为电能可以极为方便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观察商场里的用电器,按以下要求各填一种用电器的名称.〔1〕电能转化为声能、光能的用电器:;〔2〕电能转化为热能的用电器:;〔3〕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用电器:;〔4〕电能转化为声能的用电器:.解析:电能转化为声能、光能的过程,对应的家用电器的特征是发声、发光,电视机符合这种特点;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对应的家用电器的特征是发热,电热毯符合这种特点;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对应的家用电器的特征是转动或运动,洗衣机符合这种特点;电能转化为声能的过程,对应的家用电器的特征是发声,收音机符合这种特点.答案:〔1〕电视机〔2〕电热毯〔3〕洗衣机〔4〕收音机教师总结: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的领域会越来越多,电对我们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大力开发无污染、低能耗的电力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板书:在现代社会中,电能来源广泛、应用方便.2.电能的单位师请同学们思考你家一个月消耗多少电能?电能的单位是什么?生:听爸爸说过这个月用了180“度〞电,电能的单位是“度〞吧.师“度〞就是电能的单位,它的学名叫千瓦时〔kW·h〕.物理学中更常用的电能单位是焦耳〔J〕.板书:1度=1千瓦时〔kW·h〕=3.6×106焦耳〔J〕教师总结1度〔1千瓦时〕电的作用:可以使电炉炼钢约1.6kg;采掘原煤约100kg;洗衣机工作约2.7h;电车行驶约0.85km;灌溉农田约330m2;电脑工作约5h.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电能的计量——电能表师电能的大小可以用专门的测量工具——电能表来测量.教师出示电能表的实物,介绍其大致的外形、表盘上各量的含义及在电路中的接法.〔可用多媒体展示〕电能表(多媒体课件)1.数字盘上一共有五位数字,但最后一位是在红色框里的,它和前面四位数字不一样,红框表示小数点,红框里面的数是小数点后面的数.2.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3.表盘上各个数字符号的含义:〔1〕“50Hz〞指电能表应在50Hz的交流电路中使用.它是一只交流电能表.〔2〕“10〔20〕A〞指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安培,额定最大电流为20安培.持续〔长时间〕使用时电路中的电流应不大于10安培.短时间使用时电流允许大一些,但不能超过20安培,否则会烧坏电能表.〔3〕“600revs/kW·h〞指电能表转过600转时,接在电路里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1kW·h.4.通过电能表求用电器消耗电能的方法:方法一观察电能表表盘上前后两次的示数,它们的示数差即是所求的电能值.方法二测出一定时间内电能表上转盘的转数,再算出电能值.此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明确电能表铭牌数据的含义,求出电能表转1转时消耗的电能值.例如,“3000r/kW·h〞的含义是,接在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3000转.故其转1转时消耗的电能为:1kW·h/3000=1/3000kW·h=1.2×103J例题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练习册中对应题目,并针对性地讲解.解析:电能表表盘上的示数单位是kW·h,把电能表接入电路中,电能表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的用电量.计算时需注意,读数的最右一位为小数,所以该家庭本月用电量为9695.9kW·h-9558.7kW·h=137.2kW·h=137.2×3.6×106J=4.9×108J,电费为0.60元/〔kW·h〕×137.2kW·h=82.3元.答案:137.2 4.9×10882.3例题4〔多媒体展示〕如果甲、乙、丙三位同学家的电能表上分别标出600revs/kW·h、1200revs/kW·h、3000revs/kW·h.则这三位同学家:〔1〕用电器均消耗1度电的时候,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分别是多少?〔2〕电能表均转一圈,消耗的电能分别是多少焦耳?〔3〕假设甲同学家单独让一用电器工作一段时间,他家电表转了20圈,则消耗了多少电能?学生讨论、演算,教师请三名同学上台板书,分别计算〔1〕、〔2〕、〔3〕问.解:〔1〕三位同学家用电器消耗1度电,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分别是600转、1200转、3000转.〔2〕电能表转过一圈,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分别是:甲:1kW·h/600=1/600×3.6×106J=6000J乙:1kW·h/1200=1/1200×3.6×106J=3000J丙:1kW·h/3000=1/3000×3.6×106J=1200J〔3〕甲同学家电表转过20圈,消耗的电能为:20/600×3.6×106J=1.2×105J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同学们对现在普遍使用的电能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翻开教材P89页了解另外一种电能表——IC卡电能表.IC卡电能表有许多优点,比方说它不用工人师傅每月查电表,节省许多人力,还能防止出错,省去了收电费时的许多麻烦.IC卡中的金额用完后,电能表便自动切断电源,能完全杜绝少数人光用电不愿意交电费的现象.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3 电功师人们利用电能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有时也用电功W〔即电流做的功〕来表示.因此,我们说消耗了多少电能,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或者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单位和电能一样,是焦耳〕教师总结:实验证明,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做的功〕跟它的通电时间、通过它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UIt.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电功的计算公式〞,并讲解.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能,认识到电能是连结其他形式能的纽带,电能的单位是“度〞即千瓦时,国际单位制中电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它们的换算关系为1度=1千瓦时〔kW·h〕=3.6×106焦耳〔J〕;电功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它的单位与电能的单位是一致的;电能的大小用电能表来测量,电能表上的一些符号表示的含义我们要搞清楚,这对正确使用电能的用途很大.课后作业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由于这是一章的开始,许多知识没方法说明理由,只能先硬性地记住就可以了,如电能的单位为什么是“度〞,它又为什么叫千瓦时等有待于我们以后通过学习解决,在此不必为了这样的问题而做过多解释.2.电能的概念学生有一定的实际根底,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也就在这里,所以关于能的转化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关键.3.本节教材中并未出现电能的计算公式,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例如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根底.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通过上网查阅《气候与热污染》的相关资料,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应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铁架台、电炉子〔或酒精灯〕、石棉网、火柴、干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手表、大烧杯、大试管、玻璃棒等.【教学课时】1.5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新课引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一天的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观察我国各省内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思考、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你就会明白.好,下面我们开始探究吧.【进行新课】知识点1认识比热容1.探究水吸收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提出问题:咱们同学当中有谁帮助妈妈烧过水?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回忆并思考,发表各自建议:①水多些时,加热时间要长些;水少些时,加热时间要短些.②加热时间长时,温度升高多些;加热时间短时,温度升上下些……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对答复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板书:〔1〕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2〕水吸收的热量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2.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类有关——比热容师是不是只要物体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等呢?或者说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制定方案与设计实验:〔1〕引导学生选择器材: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食用油或沙子三种物质,同学们可任意选择.〔2〕引导学生拟定方案: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或沙子〕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学生经过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运用“转换法〞把比较吸热多少转换为比较加热时间长短,更易于操作〕〔3〕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方案.教师参加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了解学生的思路,适时点拨.各小组学生派代表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教师收集、整理,点评引导,择优确定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实验.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如沙和水〕,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实验装置如下列图,注意使两个装置的热源相同且较稳定.〕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方案二: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实验装置上图同样适用〕.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学生设计、交流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如:a.你们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或沙子〕?b.你们怎样使食用油〔或沙子〕内、外温度到达一致?c.你们采用的热源是否稳定,怎样改进更好?〔4〕学生根据交流情况,适当修正自己的方案.教师提醒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①为节省实验时间,每小组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要适当的少一些,假设是选用热水做热源的小组可用暖瓶里初温较高的热水;②如果两种物质的初温不相等,可通过加热的方式调整一下.〔5〕学生选取自己方案中所需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6〕分析与论证:各小组根据实验收集的数据分析归纳,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不难得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的结论.师为了表示不同的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的多少,物理学中引进物理量——比热容.注意:要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度数也相同,故质量都取单位质量〔1kg〕,温度都取升高1℃,比较起来最为方便.〔让学生类比密度的定义方法,用比值定义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板书:(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 表示.(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3.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2页《小资料》并思考,可以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分析、讨论答复: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水与冰的比热容不同;水的比热容最大;泥土比水的比热容要小……板书: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即是物质的属性〕,物质种类不同,比热容一般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已经知道哪些物理量可以反映物质的自身性质,它们有什么特点?生:密度,密度不随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多少而改变,也不随位置变化而改变.师既然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那么,它同样也具有与密度相似的性质.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多少无关〔特别提醒,它还与温度变化无关〕.那么请大家思考:把一盆水倒掉三分之一,比热容有无变化?把这盆水由20℃加热到100℃,比热容有无变化?生:〔齐声答复〕不变.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水的比热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由之前探究煤油〔或沙子〕和水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由表一数据可知水的吸热能力〔或比热容〕比煤油〔或沙子〕强,要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则需对水加热久一些.生2:由表二数据可知加热相同时间时,水的温度变化慢些,煤油〔或沙子〕温度上升得快些.师同学们答复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2页的《小资料》和P13页的《想想议议》,说说在生活、生产中如何应用水的比热容.生思考、分析、发表看法:因为水的比热容与其他的液体相比要大得多,这样水在降低相同温度时,放出的热量多些.生活中汽车用水作为冷却剂.春天,农民伯伯育秧苗,每到黄昏往田间灌水,防止秧苗在夜间被冻坏;而白天放出秧田里的水,便于晒田,促进秧苗生长.师真棒!大家分析得很对,请大家课后阅读教材P12~P13页的最下面两段文字,思考为什么内陆地区的温差比沿海地区的大.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课堂交流、小结与延展】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了比热容的概念,学会了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还明白了比热容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呢?请相互交流、讨论.生1: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水的吸热本领最强.生2:通过学习,我们明白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生3:表示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用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它与温度、质量、体积都没有关系.生4: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经常用水作为取暖剂〔或冷却剂〕,原因是水的比热容最大,在质量相当,变化相同的温度时,水与其他物质相比,水吸收热量多;换句话说,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水放出的热量要多些.生5:质量相当的沙子和海水,接收太阳光的照射吸收的热量相同时,由于沙子的比热容大约只有水的1/4,因此,沙子升高的温度大约是水升高温度的4倍.所以,炎热的夏天,我们赤脚走在海滩上,感觉沙子热烫热烫的,而海水却是凉凉的,就是这个道理.生6:为了保护大自然,为了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防止热污染,我们要提倡低碳生活,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教师结束语】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不少知识.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知道了物质吸热的多少取决于物质的种类、质量和变化的温度.而且明白了水的比热容较其他物质的比热容大,这点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与这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课后作业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设计此课时,从市民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是从提出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引领学生走向科学知识的殿堂.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效劳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物理在身边〞的理念,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在推导热量计算公式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数据到归纳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容易。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2节 欧姆定律》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2节 欧姆定律》公开课(教案)

第2节欧姆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推导出欧姆定律.2.理解欧姆定律,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与论证过程提高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2.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科学家创造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推导和理解.【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计算【教具准备】电池组、电阻〔5Ω、10Ω、15Ω〕多个、开关、导线假设干、电流表、电压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5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新课引入】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我们在上节课中的探究实验,各组的探究结论,可以再讲讲吗?生1: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生2: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生3: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师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被德国的科学家欧姆发现的,所以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欧姆定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进行新课】知识点1 欧姆定律师由上节课的结论可知: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我们把它综合起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就是欧姆定律.板书: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如果用U 表示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R 表示这段导体的电阻,I 表示通过这段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可以写成如下公式: I=RU 式中的I 表示电流,单位是安培〔A 〕;U 表示电压,单位是伏特〔V 〕;R 表示电阻,单位是欧姆〔Ω〕.公式的物理意义:当导体的电阻R 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I ∝U).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这反映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I ∝1/R).公式I=U/R 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欧姆定律表达式I=R U 及其变形式U=IR 、R=I U 是电学计算的根本公式,应注意以下四点:〔1〕适用范围: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的导电情况,对非纯电阻电路,如含电动机的电路,欧姆定律不再适用.〔2〕同一性:I=RU 中的电流、电压、电阻是指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三者要一一对应,在解题中,习惯上把同一个导体的各个物理量符号的角标用同一数字表示,如下列图的电路,通过电阻R1的电流111R U I ,通过电阻R2的电流222R U I =,电路的总电流I=UR ,当电路发生变化时,电路中的总电流可以表示为RU I ''='. 〔3〕同时性: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间具有同时性,即在同一局部电路上,由于开关的闭合或断开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的移动,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从而导致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因而公式I=U/R 中的三个物理量是同一时间的值.不可将前后过程中的I 、U 、R 随意混用.〔4〕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即I 的单位是安培,U 的单位是伏特,R 的单位是欧姆.例题1〔多媒体展示〕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 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学生读题,根据题意老师板演,画好电路图.说明某导体两端所加电压的图示法.在图上标明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解:由题可知U =12V ,R L =30Ω,根据欧姆定律I =U/R=12V/30Ω=0.4A.教师归纳:〔用多媒体展示〕〔1〕解物理题的一般步骤:①题中找条件;②注意写出原始公式;③公式中物理单位要统一,对物理符号尽量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④代入的数值要带单位;⑤最后说明所求的物理量,不必写答.〔2〕解电学题审题的一般思路:①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②在电路图上标明量的符号、数值、未知量的符号;③利用相应公式进行求解.例题2〔多媒体展示〕如下列图.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为6V ,电流表的示数为0.3A ,求电阻R 的阻值. 教师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按例题1的要求解答,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演算过程.学生板演解题过程.解:电阻R 两端的电压U =6V ,通过电阻R 的电流I =0.3A.所以R =I U =A3.0V 6=20Ω 学生板演完毕,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正误.例题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练习册中对应题目,并针对性地讲解.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①电路图及解题过程要符合标准要求.②答题表达要完整.③解释U=IR 的意义:公式U=IR ,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导体的电流和该导体电阻的乘积.但要注意,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电流为零,但导体电阻依然存在.因此不能认为电压跟电流成正比,跟电阻也成正比.④解释R=U/I 的物理意义:对同一段导体来说,由于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所以比值是一定的.对于不同的导体,其比值一般不同.U 和I 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电阻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不能认为R=U/I 表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由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所以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中的电流也等于零,而这个导体的电阻值是不变的.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运用欧姆定律分析图象中电阻的大小师在理解欧姆定律的根底上,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欧姆定律分析图象中电阻大小的题目,下面我们就试着分析一个电学I-U 图象的例题.例题4〔多媒体展示〕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甲和乙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下列图,由图可知,元件甲的电阻是Ω,将元件甲接在电压为2V 的电源两端,则流过元件甲的电流是 A ,将乙接在电压为2.5V 的电源两端,则流过元件乙的电流是 A ,此时元件乙的电阻是Ω.解析:如下列图为导体两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象,我们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但我们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来求得电阻,观察元件甲的I -U 图象可知,电阻甲的电阻是固定不变的〔不受温度或电压大小的影响〕,可从甲上任找一对应点,然后利用其电压、电流值计算出电阻,如当加在元件甲两端的电压为1V 时,通过甲的电流为0.2A ,由欧姆定律可得A2.0V 1==甲甲甲I U R =5Ω.当元件甲接在电压为2V 的电源两端,I-U 图象上对应的电流为0.4A ,则通过元件甲的电流为0.4A 〔也可利用欧姆定律求得Ω==5V 2I R U =0.4A).观察乙的I-U 的图象可知,元件乙的电阻随着电压的增大逐渐增大,猜想可能是受温度的影响,当将乙接在电压为2.5V 的电源两端,此时对应的电流值为0.5A ,则此时,元件乙的电阻为A5.0V 5.2==乙乙乙I U R =5Ω 答案:50.40.55注意:教师在讲解该题时,速度尽量放慢,在分析乙的I -U 图象的变化情况时,教师要详细讲解,特别是要让学生理解乙元件电阻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电压增加时,使得乙电阻的温度变化了,从而导致电阻增加.同时要提醒学生在解答有关I-U 图象的题目时,一定要搞清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从图象中找出相关的有用信息,然后利用相应的规律进行求解.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欧姆定律的公式,并尝试利用欧姆定律进行了简单的电学计算,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谢谢!课后作业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在讲授欧姆定律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欧姆定律并不是两个实验结论简单地综合而成的,同时要强调欧姆定律应用时必须符合“同一性〞和“同时性〞.在讲解欧姆定律的公式I =U/R 和变形公式R =U/I 、U =IR 时,要将它们的含义区别开来,从物理意义上划清界限,这样可让学生从中加深对欧姆定律的认识和理解.在解题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2.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本课的内容可自行调节,讲得适中才好,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我认为还是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步子还是放慢一些,多举例多让他们上黑板板书演算过程,在众多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失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欧姆〔Georg Simon Ohm 1787-1854〕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辍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分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秒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如下的等式: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疑心和锋利的批评.研究成果被无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欧姆在自己的许多著作里还证明了: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和传导性成反比;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外表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第2节知识与技能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第1课时 电磁铁》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第1课时 电磁铁》公开课(教案)

第1课时电磁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电磁铁,知道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2.了解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3.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电磁铁的过程,体会控制变量的方法.2.在评估的过程中,体验评估和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乐于探究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2.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1.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2.电磁铁的优越性与应用实例.【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对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做出科学猜想.2.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电磁铁磁性与影响因素的关系.3.如何引导学生将电磁铁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让学生感知学以致用,即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具准备】干电池两节,螺线管,小磁针,铁棒,大铁钉两枚,导线(两根〕,大头针适量,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5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新课引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做实验时,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磁性比拟弱,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使它的磁性变强呢?生:增大电流;螺线管绕密些;给螺线管中间参加铁芯.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演示实验:先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再将铁棒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生:插入铁芯的通电螺线管磁性明显增强.师这种加了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就叫做电磁铁,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进行新课】知识点1电磁铁及其应用师我们把插有铁芯的螺线管叫做电磁铁.这种磁体,在有电流通过时有磁性,没有电流时就失去磁性.为什么插入铁芯后,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会增强呢?原理:铁芯插入通电螺线管,铁芯被磁化,也要产生磁场,于是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既有电流产生的磁场,又有磁铁产生的磁场,因而磁场大大增强了.用多媒体播放文件:生活及生产中电磁铁的应用实例.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电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请大家列举一下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电磁起重机、自动控制系统中的电磁阀门、电铃、听筒、电磁继电器等等.随堂演练教师引导学生做《状元成才路•创优作业》P15页“考点1电磁铁及其应用〞中的题目〔教师可选取局部题目请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针对性地讲解局部题目.知识点2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师既然电磁铁的磁性相对来说比拟强,那么,你认为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它的磁性强弱呢?学生进行猜想.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归纳,最后可以得到:电流的大小、匝数、铁芯可能会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师我们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呢?生:通过实验.师在实验时磁场的强弱怎么判定?生:大头针.(提醒生:有这么多变量都可能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强弱,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索?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师由于受器材的限制,先来探究电流和匝数这两个变量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将学生按座位分为A、B两个大组,分别分配任务进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制定方案与设计实验,并提出设计要求.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文件“制定方案与设计实验〞为例子,并讲解.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对学生实验方案进行优化.教师指导学生按设计方案的需求,领取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发现器材中缺少电磁铁,并提出以小组为单位,按探究目的绕制一个电磁铁,时间为3分钟.课件展示:电磁铁的绕制方法〔慢放〕.教师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积极参与,要求学生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标准的操作,使学生实验顺利进行.(提示:学生对制作的电磁铁的性能进行测试前方可连入电路.)指示首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入教师设计的表格中〔粘贴在黑板上〕.待大局部学生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对实验所得数据仔细思考,分析并表述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准确、科学、标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实验完毕,引导学生对所完成的实验进行评估:〔1〕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2〕测量结果如果不准确,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师拿出条形磁铁,请同学们说出电磁铁与永磁体相比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生:①电磁铁磁性有无,可用通断电来控制;②电磁铁磁性强弱,可用电流强弱和匝数多少来控制;③电磁铁的极性变换,可用电流的方向和线圈的绕法来实现.【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磁铁的有关知识,了解到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知道插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是电磁铁,它的磁场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关,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则电磁铁的磁场就越强.所以电磁铁比永久性磁铁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磁性有无可以由通电的有无来控制,它的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它的磁极可以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这大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不同磁性的.1.本节课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探究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了新课标的精神.2.考虑到探究实验课的弊端:即拖沓,冗长,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因素,采取在一定的探究环节中规定时间的方法,刺激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提高课堂效率.3.在评估交流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自由交流,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时有出现.4.课堂富有时代气息,与学生零距离探究,给学生创设平安、自由的思维想象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自主探究的全过程.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通过上网查阅《气候与热污染》的相关资料,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应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铁架台、电炉子〔或酒精灯〕、石棉网、火柴、干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手表、大烧杯、大试管、玻璃棒等.【教学课时】1.5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新课引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一天的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观察我国各省内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思考、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你就会明白.好,下面我们开始探究吧.【进行新课】知识点1认识比热容1.探究水吸收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提出问题:咱们同学当中有谁帮助妈妈烧过水?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回忆并思考,发表各自建议:①水多些时,加热时间要长些;水少些时,加热时间要短些.②加热时间长时,温度升高多些;加热时间短时,温度升上下些……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对答复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板书:〔1〕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2〕水吸收的热量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2.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类有关——比热容师是不是只要物体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等呢?或者说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制定方案与设计实验:〔1〕引导学生选择器材: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食用油或沙子三种物质,同学们可任意选择.〔2〕引导学生拟定方案: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或沙子〕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学生经过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运用“转换法〞把比较吸热多少转换为比较加热时间长短,更易于操作〕〔3〕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方案.教师参加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了解学生的思路,适时点拨.各小组学生派代表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教师收集、整理,点评引导,择优确定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实验.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如沙和水〕,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实验装置如下列图,注意使两个装置的热源相同且较稳定.〕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方案二: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实验装置上图同样适用〕.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学生设计、交流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如:a.你们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或沙子〕?b.你们怎样使食用油〔或沙子〕内、外温度到达一致?c.你们采用的热源是否稳定,怎样改进更好?〔4〕学生根据交流情况,适当修正自己的方案.教师提醒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①为节省实验时间,每小组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要适当的少一些,假设是选用热水做热源的小组可用暖瓶里初温较高的热水;②如果两种物质的初温不相等,可通过加热的方式调整一下.〔5〕学生选取自己方案中所需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6〕分析与论证:各小组根据实验收集的数据分析归纳,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不难得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的结论.师为了表示不同的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的多少,物理学中引进物理量——比热容.注意:要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度数也相同,故质量都取单位质量〔1kg〕,温度都取升高1℃,比较起来最为方便.〔让学生类比密度的定义方法,用比值定义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板书:(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 表示.(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3.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2页《小资料》并思考,可以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分析、讨论答复: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水与冰的比热容不同;水的比热容最大;泥土比水的比热容要小……板书: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即是物质的属性〕,物质种类不同,比热容一般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已经知道哪些物理量可以反映物质的自身性质,它们有什么特点?生:密度,密度不随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多少而改变,也不随位置变化而改变.师既然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那么,它同样也具有与密度相似的性质.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多少无关〔特别提醒,它还与温度变化无关〕.那么请大家思考:把一盆水倒掉三分之一,比热容有无变化?把这盆水由20℃加热到100℃,比热容有无变化?生:〔齐声答复〕不变.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水的比热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由之前探究煤油〔或沙子〕和水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由表一数据可知水的吸热能力〔或比热容〕比煤油〔或沙子〕强,要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则需对水加热久一些.生2:由表二数据可知加热相同时间时,水的温度变化慢些,煤油〔或沙子〕温度上升得快些.师同学们答复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2页的《小资料》和P13页的《想想议议》,说说在生活、生产中如何应用水的比热容.生思考、分析、发表看法:因为水的比热容与其他的液体相比要大得多,这样水在降低相同温度时,放出的热量多些.生活中汽车用水作为冷却剂.春天,农民伯伯育秧苗,每到黄昏往田间灌水,防止秧苗在夜间被冻坏;而白天放出秧田里的水,便于晒田,促进秧苗生长.师真棒!大家分析得很对,请大家课后阅读教材P12~P13页的最下面两段文字,思考为什么内陆地区的温差比沿海地区的大.课堂演练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堂练习.【课堂交流、小结与延展】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了比热容的概念,学会了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还明白了比热容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呢?请相互交流、讨论.生1: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水的吸热本领最强.生2:通过学习,我们明白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生3:表示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用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它与温度、质量、体积都没有关系.生4: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经常用水作为取暖剂〔或冷却剂〕,原因是水的比热容最大,在质量相当,变化相同的温度时,水与其他物质相比,水吸收热量多;换句话说,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水放出的热量要多些.生5:质量相当的沙子和海水,接收太阳光的照射吸收的热量相同时,由于沙子的比热容大约只有水的1/4,因此,沙子升高的温度大约是水升高温度的4倍.所以,炎热的夏天,我们赤脚走在海滩上,感觉沙子热烫热烫的,而海水却是凉凉的,就是这个道理.生6:为了保护大自然,为了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防止热污染,我们要提倡低碳生活,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教师结束语】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不少知识.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知道了物质吸热的多少取决于物质的种类、质量和变化的温度.而且明白了水的比热容较其他物质的比热容大,这点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与这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课后作业完本钱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设计此课时,从市民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是从提出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引领学生走向科学知识的殿堂.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效劳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物理在身边〞的理念,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在推导热量计算公式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数据到归纳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记住.利用水的比热容大来冷却或取暖〔1〕水冷系统的应用人们很早就开始用水来冷却发热的机器,在电脑CPU散热中可以利用散热片与CPU核心接触,使CPU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输到散热片上,然后利用风扇将散发到空气中的热量带走.但水的比热容远远大于空气,因此可以用水代替空气作为散热介质,通过水泵将内能增加的水带走,组成水冷系统.这样CPU产生的热量传输到水中后水的温度不会明显上升,散热性能优于上述直接利用空气和风扇的系统.热机〔例如汽车的发动机,发电厂的发电机等〕的冷却系统用水作为冷却剂,也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2〕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苗的时候,为了防止霜冻,农民普遍采用“浅水勤灌〞的方法,即黄昏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再把秧田中的水放掉.根据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在夜晚降温时,使秧苗的温度变化不大,对秧苗起了保温作用.〔3〕热水取暖冬季供热用的散热器、暖水袋.。

2022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焦耳定律》》教案(公开课)

2022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焦耳定律》》教案(公开课)

《焦耳定律》教学设计例:一根 60 Ω的电阻丝接在 36 V的电源两端,在 5 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解:根据欧姆定律,通过电阻丝的电流为I=U/R=36V/60Ω根据焦耳定律可得,电流产生的热量为Q=I²Rt=〔0.6A〕²×60Ω×5×60s=6480J三、电能与电热的关系1、电流通过导体时,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那么电流产生的热量等于消耗的电能,等于电流所做的功W,即Q=W=UIt2、当电扇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主要转化为电机的机械能:此时:W>Q热思考:电视机、电动机、电暖气都标有“220V,200W〞,把它们并联在220V的电压下,那么相同时间内产生热量Q最多是___________。

为什么?解:由W=Pt可知,消耗的电能一样多;电视机:W=Q+光能电动机:W=Q+机械能电暖气:W=Q所以,电暖气产生的热量多四、电热的利用和危害1、电热的利用:家里的电饭锅、电热水器、电吹风机等就是利用电热的用电器;2、电热的危害与防止:电热过多会烧坏用电器,产生很多平安隐患;电视机的后盖有很多孔,就是为了通风散热,电脑里安装了微型风扇及时散热。

所学规律,整理解题思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加深学生对焦耳定律的印象通过引入生活中常用用电器工作时电热与电能的关系,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用电器工作时电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关系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不仅仅存在于课本,更多的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

,课后设计1、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2、课堂检测3、布置作业: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10分梳理一节课的知识,让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收获,并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间不是孤立的,本节课直观表达电阻的改变影响着电路中的电流,为深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作思维的过渡。

同时,变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延伸和实际应用,它是电学中最常用的重要电路元件,是本章教学重点。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最新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教学难点】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教学准备】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件导入【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设疑引题】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二、新课讲授1.长度的单位(1)长度单位的符号(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3)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2.长度的测量(2)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过渡】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布置自学】1.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2.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时间2分钟)【提出问题】1.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反馈练习一】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1.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①中学生身高大约15.7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2、完成单位换算: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μm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nm【温馨提示】要注意换算格式,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示范如下:7×10-5m=7×10-5×106μm=70μm。

(新)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公开课(教案)

(新)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公开课(教案)

七、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2.了解导体电阻受温度的影响、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以及超导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开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进一步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2.通过了解物理学知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开展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知道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确认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知道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有无电压、电流均无关。

教具准备电流表,电源,导线假设干,开关,小灯泡,长度及横截面积相同的铜丝、铁丝、镍铬合金丝,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长度不同、横截面积相同的镍铬合金丝等。

新课引入从生活中观察,会发现常见的导线多是铜芯或铝芯,而很少用铁芯;有的导线芯比较粗;不同规格的灯泡,有的灯丝粗些,有的灯丝细些等。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小组猜想交流:因为电阻不同。

教师提问:那电阻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呢?知识点一常温下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2.猜想:小组讨论、交流,提出猜想: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有关。

3.制定方案:(1)如何判断导体的大小。

小组讨论后答复:可观察灯泡亮度或电流表的示数。

(2)列出所需的器材,画出电路图。

器材:导线,电流表,开关,电源,长度和粗细都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各一根,粗细相同但长度为原来一半的镍铬合金丝一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为原来2倍的镍铬合金丝一根。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控制变量法)。

学生讨论后设计实验步骤:①把两根材料不同,粗细、长度相同的电阻丝接入电路。

②把两根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电阻丝接入电路。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2课时 特殊方法测电阻》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2课时 特殊方法测电阻》公开课(教案)

第2课时特殊方法测电阻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伏阻法测量电阻会设计电路,利用安阻法测量未知阻值的电阻 2.安阻法测量电阻 会设计电路,利用安阻法测量未知阻值的电阻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小红准备测一只未知电阻〔R x =5~10Ω〕的阻值,手边有以下器材:电池组、电压表、电流表、开关、R 0=15Ω的定值电阻、最大阻值为20Ω的滑动变阻器和几根导线.当她准备实验时,发现电流表已经损坏,但一时又找不到新的电流表替代,小红顿时犯了愁,不知所措?怎么办?从学生的迷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伏阻法测量电阻活动1:针对导课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没有电流表的条件下,如何测量出未知电阻的阻值?设计出电路图?展示课件提示:〔1〕如何获取到未知电阻的电流?〔2〕要想让定值电阻的电流能够替代未知电阻的电流,这两个电阻如何连接比较好? 学生总结:〔1〕当给我们一只电压表和一个阻值的电阻R 时,可把电阻和未知电阻串联起来,分别用电压表测量出两者的电压U 1、U 2,再根据公式x x 00U R =R U ,算出未知电阻的阻值。

电路图如下列图。

〔2〕首先将开关S 、S 0闭合,读出电压表的示数,记为U ,断开开关S 0,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Ux ,则定值电阻R 0两端的电压为U-Ux ,则通过R 0的电流为00x x U U I I R -==,所以Rx 的电阻为:Rx=00x x x x x xU U U R U U I U U R ==--. 探究点二 安阻法测量电阻活动1:有了伏阻法的测量,师再进一步的拓宽延伸,在情景导课的问题中,如何损坏的不是电流表,而是电压表,又如何测量?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出电路图,并分析出未知电阻的表达式。

展示课件提示:〔1〕如何获取到未知电阻的电压?〔2〕要想让定值电阻的电流能够替代未知电阻的电压,这两个电阻如何连接比较好? 学生总结:电路图 表达式方法一0x 0XI R =R I 方法二0x 0XI R =R I方法三0x 00I R =R I-I 方法四 x 0X I R =R I -I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通过间接计算才能得出导体的电阻大小,这就是间接测量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班级: 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二、水平目标
1.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在实验中学会使用电流表。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得出准确结论。

教学用具:学生电源、开关、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电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规定。

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3)电流表的读法。

2.引入新课
从前面学过的知识知道,电路的组装分为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电路图并分别测出A 点B 点C 点的电流。

2)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实行实验。

3) 做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 A 点的电流I A B 点的电流I B C 点的电流I C ABC 点的关系
B
A
C
1 2 3 4
4)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

在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都相等。

I A =I B =I C (二)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1.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个点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电路图并分别测出A 点B 点C 点的电流。

2)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实行实验。

3)做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 A 点的电流I A B 点的电流I B C 点的电流I C ABC 点的关系 1 2 3 4
4) 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I A =I B +I C (三)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2.闭合开关时,电流表应用试触法选择量程。

3.要注意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三、知识应用,巩固提升 完成学案的部分练习题。

四、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1.学生谈一谈在本节课所学习到的内容。

2.教师补充,并对重点内容做进一步强调。

3.布置作业,完成学案的剩余题目。

B
A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