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筋的计算方法
(整理)配筋计算公式及配筋原则

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一)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1、钢筋工程,应区别现浇、预制构件、不同钢种和规格,分别按设计长度乘以单位重量,以吨计算。
2、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塔接长度的,按规定塔接长度计算;设计未规定塔接长度的,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不另计算塔接长度。
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3、先张法预应力钢筋,按构件外形尺寸计算长度,后张法预应力钢筋按设计图规定的预应力钢筋预留孔道长度,并区别不同的锚具类型,分别按下列规定计算:(1)低合金钢筋两端采用螺杆锚具时,预应力的钢筋按预留孔道长度减0.35m,螺杆另行计算。
(2)低合金钢筋一端采用徽头插片,另一端螺杆锚具时,预应力钢筋长度按预留孔道长度计算,螺杆另行计算。
(3)低合金钢筋一端采用徽头插片,另一端采用帮条锚具时,预应力钢筋增加0. 15m,两端采用帮条锚具时预应力钢筋共增加0.3m计算。
(4)低合金钢筋采用后张硅自锚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0. 35m计算。
(5)低合金钢筋或钢绞线采用JM, XM, QM型锚具孔道长度在20m以内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lm;孔道长度20m以上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1.8m计算。
(6)碳素钢丝采用锥形锚具,孔道长在20m以内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lm;孔道长在2 0m以上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1.8m.(7)碳素钢丝两端采用镦粗头时,预应力钢丝长度增加0. 35m计算。
(二)各类钢筋计算长度的确定钢筋长度=构件图示尺寸-保护层总厚度+两端弯钩长度+(图纸注明的搭接长度、弯起钢筋斜长的增加值)式中保护层厚度、钢筋弯钩长度、钢筋搭接长度、弯起钢筋斜长的增加值以及各种类型钢筋设计长度的计算公式见以下:1、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受力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并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2)处于室内正常环境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砼强度等级不低于C20且施工质量有可靠保证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中规定减少5mm,但预制构件中的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处于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的预制构件,当表面另作水泥砂浆抹面且有质量可靠保证措施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中室内正常环境中的构件的保护层厚度数值采用。
(整理)配筋计算公式及配筋原则

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一)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1、钢筋工程,应区别现浇、预制构件、不同钢种和规格,分别按设计长度乘以单位重量,以吨计算。
2、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塔接长度的,按规定塔接长度计算;设计未规定塔接长度的,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不另计算塔接长度。
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3、先张法预应力钢筋,按构件外形尺寸计算长度,后张法预应力钢筋按设计图规定的预应力钢筋预留孔道长度,并区别不同的锚具类型,分别按下列规定计算:(1)低合金钢筋两端采用螺杆锚具时,预应力的钢筋按预留孔道长度减0.35m,螺杆另行计算。
(2)低合金钢筋一端采用徽头插片,另一端螺杆锚具时,预应力钢筋长度按预留孔道长度计算,螺杆另行计算。
(3)低合金钢筋一端采用徽头插片,另一端采用帮条锚具时,预应力钢筋增加0. 15m,两端采用帮条锚具时预应力钢筋共增加0.3m计算。
(4)低合金钢筋采用后张硅自锚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0. 35m计算。
(5)低合金钢筋或钢绞线采用JM, XM, QM型锚具孔道长度在20m以内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lm;孔道长度20m以上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1.8m计算。
(6)碳素钢丝采用锥形锚具,孔道长在20m以内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lm;孔道长在2 0m以上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1.8m.(7)碳素钢丝两端采用镦粗头时,预应力钢丝长度增加0. 35m计算。
(二)各类钢筋计算长度的确定钢筋长度=构件图示尺寸-保护层总厚度+两端弯钩长度+(图纸注明的搭接长度、弯起钢筋斜长的增加值)式中保护层厚度、钢筋弯钩长度、钢筋搭接长度、弯起钢筋斜长的增加值以及各种类型钢筋设计长度的计算公式见以下:1、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受力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并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2)处于室内正常环境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砼强度等级不低于C20且施工质量有可靠保证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中规定减少5mm,但预制构件中的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处于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的预制构件,当表面另作水泥砂浆抹面且有质量可靠保证措施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中室内正常环境中的构件的保护层厚度数值采用。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参数有: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研制系数、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容许应力、起承载力等级、荷载计算值等。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根据工程要求确定,研制系数一般为1.1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根据相关规范确定,混凝土容许应力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材料参数计算得出,起承载力等级一般根据工程要求确定,荷载计算值根据结构设计计算得出。
基于上述参数,可以根据规范提供的公式计算出独立基础底板的配筋。
下面是常用的配筋计算公式:1.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最小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As,min = 0.0015 * b * h其中,As,min为最小配筋面积(单位为mm^2);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
2.最大配筋率计算公式最大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As,max = 0.04 * b * h其中,As,max为最大配筋面积(单位为mm^2);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配筋率。
一般来说,最小配筋率是不能少于最大配筋率的。
3.等效矩形计算公式be = (0.62 * b) + (0.15 * d)he = (0.62 * h) + (0.15 * d)其中,be为等效矩形宽度(单位为mm);he为等效矩形高度(单位为mm);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d为深度离底板底面的距离(单位为mm)。
4.配筋量计算公式配筋量的计算公式为:A's = My / (0.87 * fy * he)其中,A's为受拉筋面积(单位为mm^2);My为作用于底板的弯矩(单位为N·mm);fy为受拉钢筋的屈服强度(单位为N/mm^2);he为等效矩形高度(单位为mm)。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出的配筋面积,可以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钢筋规格进行配筋布置,同时还需满足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的要求。
混凝土施工方案中的配筋计算方法

混凝土施工方案中的配筋计算方法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它的强度和稳定性对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混凝土施工方案中,配筋计算是一个关键环节,它决定了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施工方案中常用的配筋计算方法。
1. 引言混凝土结构的配筋计算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来确定的。
配筋计算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满足设计要求。
2. 配筋计算方法2.1 弯曲构件的配筋计算弯曲构件是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一种构件形式,如梁和柱。
在弯曲构件的配筋计算中,需要确定受拉区和受压区的配筋量。
受拉区的配筋量可以根据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受拉区的受力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受拉区的配筋量应满足受拉钢筋的抗拉强度要求,并考虑混凝土的裂缝控制要求。
受压区的配筋量可以根据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受压区的受力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受压区的配筋量应满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要求,并考虑混凝土的压实性能。
2.2 剪切构件的配筋计算剪切构件是混凝土结构中承受剪切力的构件,如梁的剪力区。
在剪切构件的配筋计算中,需要确定受剪区的配筋量。
受剪区的配筋量可以根据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和受剪区的受力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受剪区的配筋量应满足混凝土的抗剪强度要求,并考虑混凝土的剪切传力性能。
2.3 柱的配筋计算柱是混凝土结构中承受压力的构件,其配筋计算方法与弯曲构件有所不同。
在柱的配筋计算中,需要确定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配筋量。
受压区的配筋量可以根据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受压区的受力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受压区的配筋量应满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要求,并考虑混凝土的压实性能。
受拉区的配筋量可以根据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受拉区的受力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受拉区的配筋量应满足受拉钢筋的抗拉强度要求,并考虑混凝土的裂缝控制要求。
3. 配筋计算的优化方法除了传统的配筋计算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优化方法来进行配筋计算。
梁的配筋计算过程

梁的配筋计算过程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l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
梁的配筋计算过程:
①荷载计算:确定恒载(如结构自重)、活载(如人群、家具等),计算总荷载。
②内力分析:应用结构力学原理,计算弯矩M、剪力V、轴力N,考虑支座条件和荷载分布。
③截面属性:选取或设计梁截面尺寸,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类别与直径。
④承载力计算:计算受弯承载力,求解所需受压区高度和受拉钢筋面积As。
⑤弯矩调幅:对计算弯矩进行调整,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优化配筋布置。
⑥配筋设计:依据计算结果,布置受拉、受压钢筋,考虑构造要求和锚固长度。
⑦安全校核:复核配筋是否满足最小配筋率,验算裂缝宽度和挠度限制。
⑧绘制施工图:将配筋设计结果反映在施工图上,标明钢筋位置、直径、间距等。
⑨文档记录:整理计算书和图纸,记录设计依据、假设条件,便于审核与存档。
遵循此流程,确保梁的配筋计算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满足结构设计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钢筋配筋原理与计算方法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钢筋配筋原理与计算方法一、前言混凝土结构是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结构设计中的钢筋配筋是一个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混凝土结构的力学原理入手,详细介绍钢筋配筋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二、混凝土结构的力学原理混凝土结构是由混凝土和钢筋组成的复合材料结构,其力学性质与各个组成部分的力学性质密切相关。
混凝土的力学性质主要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其中抗压强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其配合的水泥、砂子、石子的品种、配合比、养护条件等因素有关。
钢筋的力学性质主要包括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弹性模量等,其中抗拉强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
钢筋的抗拉强度与其材质、直径、表面处理、拉力等因素有关。
混凝土结构的力学分析主要涉及到静力学和力学平衡原理。
在静力学分析中,通常采用弹性理论或塑性理论,以确定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状态。
在力学平衡原理的应用中,通常采用受力平衡和变形平衡两个原理,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钢筋配筋的基本原理钢筋配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合理地设置钢筋,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
其基本原理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钢筋,以利用钢筋的高强度、高韧性来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承载能力等。
根据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求和受力状态,钢筋配筋可以分为受拉区钢筋、受压区钢筋、抗弯钢筋、抗剪钢筋等不同类型。
其中,受拉区钢筋主要用于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强度,受压区钢筋主要用于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抗弯钢筋主要用于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抗弯强度,抗剪钢筋主要用于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抗剪强度。
钢筋配筋的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原则:1. 钢筋应设置在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区域内,以发挥钢筋的最大强度和韧性;2. 钢筋应按照一定的间距和排布方式设置,以保证钢筋的均匀分布和最佳利用;3. 钢筋应设置在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方向上,以发挥其最大的强度和韧性;4. 钢筋应与混凝土结构紧密结合,以保证钢筋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充分粘结。
剪力墙配筋率计算

剪力墙配筋率计算
剪力墙配筋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1. 计算剪力墙的设计剪力V:V=W×h×S×Fs,其中W为剪力墙附近楼层的活载荷载,h为剪力墙高度,S为剪力墙面积,Fs为剪力墙处所在层的楼板荷载的设计荷载标准值。
2. 计算剪力墙的弯矩M:M=V×l/2,其中l为剪力墙的长度。
3. 计算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ρmin=0.002/αs,其中αs为钢筋的附加应力系数,一般取1.15。
4. 计算剪力墙的截面面积A:A=M/(0.9×fy×d×ρmin),其中fy 为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d为剪力墙的有效高度。
5. 计算钢筋的实际配筋率ρ:ρ=A/b×d,其中b为剪力墙的宽度。
6. 检查实际配筋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若实际配筋率小于最小配筋率,则应增加钢筋;若实际配筋率大于最大配筋率,则应减少钢筋。
以上是剪力墙配筋率的计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参数进行计算。
钢筋混凝土构件配筋计算方法总结

一、单筋梁:已知弯矩求配筋①先求截面抵抗矩系数;②然后求内力矩的力臂系数;③得;④在求得截面抵抗矩系数后,由公式可得到相对受压区高度,由可判断是否超筋,若为超筋,按双筋重新设计,此时,。
二、单筋梁:复核构件弯矩计算,,若及,则。
三、双筋梁:配筋计算当时,为最小值,对于HRB335,HRB400级钢筋及常用的,当时,可直接取值,对HPB235级钢筋,砼等级小于C50时,可取计算,此时,。
四、双筋梁:已知,求①,;②,,计算时,若,可按未知重新配筋,若,,若较大,出现时,按单筋计算的值小于按双筋计算的,此时应按单筋梁确定。
五、偏心受压:对称配筋计算,已知,N,M,砼标号,钢筋级别,求。
注意此时不能用M代入力矩平衡公式计算,须由M求,求,得e后用Ne代入力矩平衡方程。
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由公式求出x,与值比较,若,按大偏心计算配筋,反之按小偏心计算配筋。
②按大偏心计算时,取,由求得,再判断是否符合最小配筋率要求并验算短边方向轴心受压的稳定。
③按小偏心计算时,,由此求得,此处是砼结构设计基本假定中的矩形受压区高度与中和轴高度的比值,C50及以下,C80时,C50~C80内插。
④以上求时公式中的e是轴向力作用点至受拉钢筋合力点之间的距离,需考虑初始偏心距和二阶弯矩偏心距增大系数,可由下列公式求出:是附加偏心距,其值取偏心方向截面尺寸的和20mm中的较大值;是柱的计算长度;是偏心受压构件截面曲率修正系数,时取1,中的A对T形、形截面均取;是偏心受压构件长细比对截面曲率的影响系数,当时,,当时,。
六、偏心受压:不对称配筋截面设计①按上小节偏心受压构件对称配筋计算步骤中的公式计算二阶弯矩偏心距增大系数,当时按大偏心计算,反之按小偏心计算。
②若为大偏心,,。
若已知,求,可由公式和公式联立求出;若求得,应加大截面尺寸或按未知重新配筋;若,可直接计算实际配筋取由此求得的和按单筋梁计算的中的较小值。
③若为小偏心,按下列步骤进行:算出及,是距离轴向力作用点较远一侧(受拉区)钢筋也受压屈服时的相对受压区高度。
配筋的计算方法

配筋的计算⽅法配筋的计算原理柱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筏板基础〉2000mm时,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本层净⾼HN/3+⾸层楼层净⾼HN/3+与⾸层纵筋搭接LLE (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层:柱纵筋长度=⾸层层⾼-⾸层净⾼HN/3+max(⼆层净⾼HN/6,500,柱截⾯边长尺⼨(圆柱直径))+与⼆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中间层:柱纵筋长度=⼆层层⾼-max(⼆层层⾼HN/6,500,柱截⾯尺⼨(圆柱直径))+max (三层层⾼HN/6,500,柱截⾯尺⼨(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顶层:⾓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max(本层楼层净⾼HN/6,500,柱截⾯长边尺⼨(圆柱直径))-梁⾼+1.5LAE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max(本层楼层净⾼HN/6,500,柱截⾯长边尺⼨(圆柱直径))-梁⾼+LAE其中锚固长度取值:当柱纵筋伸⼊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弯锚,柱纵筋伸⾄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直锚:柱纵筋伸⾄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保护层,当框架柱为矩形截⾯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max(本层楼层净⾼HN/6,500,柱截⾯长边尺⼨(圆柱直径))-梁⾼+1.5LAE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max(本层楼层净⾼HN/6,500,柱截⾯长边尺⼨(圆柱直径))-梁⾼+LAE当框架柱为矩形截⾯时,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筋,b边⼀侧钢筋总数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筋,b边⼀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基础配筋价格计算公式

基础配筋价格计算公式在建筑工程中,配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加入钢筋,以增强混凝土的抗拉能力。
配筋的质量和数量对于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因此,对于建筑工程来说,配筋的价格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基础配筋价格计算的公式和相关因素。
基础配筋价格计算公式如下:总价格 = 钢筋单价×钢筋数量。
其中,钢筋单价是指每吨钢筋的价格,钢筋数量是指工程需要的钢筋总重量。
在进行基础配筋价格计算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钢筋单价,钢筋的价格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钢铁价格来决定的。
通常情况下,钢筋的价格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进行价格计算时,需要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以确定钢筋的实际单价。
2. 钢筋数量,钢筋的数量是根据建筑设计图纸和结构计算来确定的。
在进行价格计算时,需要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需要的钢筋总重量,以确保配筋的质量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3. 配筋形式,不同的建筑结构和用途需要不同形式的配筋,如受力柱、梁、板等。
每种形式的配筋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在进行价格计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配筋的形式和数量。
4. 劳动成本,除了钢筋的价格外,还需要考虑到配筋的安装和加工成本。
通常情况下,配筋的安装需要专业的工人和设备,因此在进行价格计算时,需要考虑到劳动成本的因素。
在实际工程中,基础配筋价格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为了确保价格计算的准确性,建议在进行价格计算时,可以参考多家钢筋供应商的报价,以获取更准确的钢筋单价。
同时,还需要与工程设计师和施工队沟通,以确定配筋的具体要求和数量,从而确保配筋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基础配筋价格计算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价格计算和配筋设计,可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希望本文介绍的基础配筋价格计算公式和相关因素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在实际工程中。
圈梁配筋计算公式

圈梁的配筋计算公式因具体的设计和要求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配筋计算公式:
1.主筋的计算方式是:(梁长+弯钩长+搭接长( 单根钢筋长每大于6米时))×
设计根数×钢筋的比重。
2.捆筋的计算方式是:梁长/设计箍筋间距×每个箍筋的长度×钢筋的比重。
3.当设计有外转角的附加钢筋时,按实际总根数×长度×比重即可。
4.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6.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7.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
固值。
8.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9.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公式仅供参考,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设计和要求进行计算,并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配筋计算公式

配筋计算公式配筋(计算规则)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 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 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
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的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面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
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总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高度与宽度的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根据配筋率的大小,其结构分为超筋、适筋、少筋截面。
钢筋面积/构件截面面积(全面积or 全面积-受压翼缘面积)梁的配筋率是梁的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总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行Ы孛媸歉纸詈狭Φ愕巾派厦娴木嗬搿?合力点:是梁宽乘有效高度,有效高度指梁下部筋为一排筋时用高减35,下部筋为两排筋时减60 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整个柱的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2、屋面框架梁(WKL)“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地梁配筋计算方法

地梁配筋计算方法
地梁配筋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需要确定地梁的截面尺寸和梁上荷载等参数。
假设梁的截面为200mm x 400mm,梁上承受集中荷载为300kN。
接下来,根据配筋要求,地梁箍筋直径为8mm,间距150mm;主筋直径为16mm,间距150mm 梁长度大于或等于10米时,主筋直径应为20mm)。
在假设集中荷载为300kN的情况下,需要配置弯锚18的钢筋作为架立筋。
在进行配筋计算时,需要考虑到地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设计值、钢筋之间的锚固和搭接长度等因素。
最后,根据以上假设和要求,可以开始进行配筋计算。
首先,将弯锚18的钢筋作为架立筋,放置在梁的下部;然后,按照箍筋和主筋的间距要求,放置箍筋;最后,根据梁上的荷载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确定所需的主筋数量。
经过计算,需要配置4根主筋和2个箍筋。
主筋需要采用直径为16mm的钢筋,箍筋需要采用直径为8mm的钢筋。
以上就是地梁配筋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地基土质条件、地震作用等。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配筋计算方法汇总

钢筋混凝⼟构件的配筋计算⽅法汇总⼀、单筋梁:已知弯矩求配筋①先求截⾯抵抗矩系数错误!未找到引⽤源。
;②然后求内⼒矩的⼒臂系数错误!未找到引⽤源。
;③得错误!未找到引⽤源。
;④在求得截⾯抵抗矩系数错误!未找到引⽤源。
后,由公式错误!未找到引⽤源。
可得到相对受压区⾼度错误!未找到引⽤源。
,由错误!未找到引⽤源。
可判断是否超筋,若为超筋,按双筋重新设计,此时错误!未找到引⽤源。
,错误!未找到引⽤源。
⼆、单筋梁:复核构件弯矩计算错误!未找到引⽤源。
,错误!未找到引⽤源。
,若错误!未找到引⽤源。
及错误!未找到引⽤源。
,则错误!未找到引⽤源。
三、双筋梁:配筋计算当错误!未找到引⽤源。
时,错误!未找到引⽤源。
为最⼩值,对于HRB335,HRB400级钢筋及常⽤的错误!未找到引⽤源。
,当错误!未找到引⽤源。
时,可直接取值错误!未找到引⽤源。
,对HPB235级钢筋,砼等级⼩于C50时,可取错误!未找到引⽤源。
计算,此时错误!未找到引⽤源。
,错误!未找到引⽤源。
四、双筋梁:已知错误!未找到引⽤源。
,求错误!未找到引⽤源。
①错误!未找到引⽤源。
,错误!未找到引⽤源。
;②错误!未找到引⽤源。
,错误!未找到引⽤源。
,计算错误!未找到引⽤源。
时,若错误!未找到引⽤源。
,可按错误!未找到引⽤源。
未知重新配筋,若错误!未找到引⽤源。
,错误!未找到引⽤源。
,若错误!未找到引⽤源。
较⼤,出现错误!未找到引⽤源。
时,按单筋计算错误!未找到引⽤源。
的值⼩于按双筋计算的,此时应按单筋梁确定错误!未找到引⽤源。
五、偏⼼受压:对称配筋计算,已知,N,M,砼标号,钢筋级别,求。
注意此时不能⽤M代⼊⼒矩平衡公式计算,须由M求错误!未找到引⽤源。
,求错误!未找到引⽤源。
,得e后⽤Ne代⼊⼒矩平衡⽅程。
应按以下步骤进⾏。
①由公式错误!未找到引⽤源。
求出x,与错误!未找到引⽤源。
值⽐较,若错误!未找到引⽤源。
,按⼤偏⼼计算配筋,反之按⼩偏⼼计算配筋。
混凝土梁配筋计算

四、结构梁配筋计算一)、储藏室~五层C20 HRB335 a s=30㎜根据前面计算结果取设计值计算:1.L01: b×h=150×250梁自重:1.2×25×0.15×0.25+20×0.02×[0.15+2×(0.25-0.1)]=1.31KN/m墙体重:1.2×22×0.12×(2.8-0.25)=8.08KN/m梯板传:(1.2×4.2+1.4×2.0)×1.4×1/2=5.49 KN/m井道传:(1.2×4.2+1.4×2.0)×0.42/2=1.65 KN/mq =16.53 KN/mM max=1/8ql2=1/8×16.53×2.62=13.97KN·Mαs=M/f cm bh02=13.97×106/(9.6×150×2102)=0.22γs=(1+(1-2αs )1/2 )/2=0.874A s=M/γs f y h o=13.97 ×106/ (0.874×300×210) =253.66㎜2选用2φ14 A s=308㎜22.L02: b×h=150×130为暗梁,根据构造配筋3.L03: b×h=150×130为暗梁,根据构造配筋4.L04: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 楼板传:(1.2×4.2+1.4×2.0)×(3.5+3.9)×1/4=14.50KN/mq =16.92KN/mM max=1/8ql2=1/8×16.92×2.62=14.30KN·Mαs=M/f cm bh02=14.30×106/(9.6×240×2602)=0.092γs=(1+(1-2αs )1/2 )/2=0.952A s=M/γs f y h o=14.30 ×106/ (0.952×300×260) =192.58㎜2选用2φ14 A s=308㎜25.L05: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墙自重:1.2×(22×0.12×2.5×1.2-0.9×2.1×0.5)÷1.2=6.98 (左侧有)楼板传:q1=(1.2×4.2+1.4×2.0)×3.6×1/4=7.06KN/mq2左=(1.2×4.2+1.4×2.0)×1.5×1/2=5.88KN/mq2右=(1.2×4.2+1.4×2.0)×2.4×1/4=4.70KN/mq左 =22.34KN/m q右=14.18 KN/mL01传集中力:L01自重:1.31KN/mL01上墙自重:1.2×22×0.12×2.55=8.08楼板传L01:(1.2×4.2+1.4×2.0)×1.5×//4=2.94 KN/mp =(1.31+8.08+2.94)×1.5×1/2= 9.25KNR A=[1/2×14.18×2.42+9.25×2.4+22.34×1.2×(0.6+2.4)]/3.6=39.85KNR B=1.2×22.34+9.25+14.18×2.4-R A =30.24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B支座x,则30.24-14.18x =0,得x=2.13 M max=30.24×2.13-1/2×14.18×2.132=32.24 KN·Mαs=M/f cm bh02=32240000/(9.6×240×2602)= 0.207 γs=(1+(1-2αs)1/2 )/2=0.883A s=M/γs f y h o=32240000/0.883×300×260=468 选用3φ18 As=763㎜26.L06: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楼板传:q1=(1.2×4.7+1.4×2.0)×2.1×1/4=4.43KN/mq2左=(1.2×4.7+1.4×2.0)×5.1×1/4=10.76KN/mq2右=(1.2×4.2+1.4×2.0)×3.6×1/4=7.06KN/mq左 =17.61KN/m q右=13.91 KN/mL04传集中力:L04自重:2.42KN/m楼板传L04:(1.2×4.2+1.4×2.0)×2.9×1/4+(1.2×4.7+1.4×2.0)×4.2×1/4=14.55 KN/mp =(2.42+14.55)×2.9×1/2=24.61KNR A=[1/2×13.91×0.722+24.61×0.72+17.61×0.6×(0.3+0.72)]/1.32=24.32KN R B=0.6×17.61+24.61+13.91×0.72-R A =20.87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A支座x,则24.32-17.61×0.6-24.61-13.91(x-0.6)=0,得x<0,则V最小处为x=0.6,此时M max= 24.32×0.6-17.61×0.6×0.6×1/2=11.42 KN·Mαs=M/f cm bh02=11420000/(9.6×240×2602)= 0.073 γs=(1+(1-2αs)1/2 )/2=0.962A s=M/γs f y h o=11420000/0.962×300×260=152.19 选用2φ16 As=402㎜27.LL01: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楼板传:(1.2×3.5+1.4×2.0)×1.5×1/2=5.25KN/mq =7.67KN/mM max=1/11ql2=1/11×7.67×3.92=10.61KN·Mαs=M/f cm bh02=10.61×106/(9.6×240×2602)=0.068γs=(1+(1-2αs )1/2 )/2=0.965A s=M/γs f y h o=10.61×106/ (0.965×300×260) =140.96㎜2选用2φ14 A s=308㎜28.XL01: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LL01传来集中力:p=1/2×7.67×3.9=14.96KNM max=1/2ql2+pl=1/2×2.42×1.52+14.96×1.5=25.16KN·Mαs=M/f cm bh02=25160000/(9.6×240×2602)= 0.162γs=(1+(1-2αs )1/2 )/2=0.911A s=M/γs f y h o=25160000/0.911×300×260=353 选用3φ18 As=763㎜2二)、六层C20 HRB335 a s=30㎜1.L01: b×h=150×250梁自重:1.2×25×0.15×0.25+20×0.02×[0.15+2×(0.25-0.1)]=1.31KN/m 楼板传:(1.2×4.85+1.4×2.0)×2.9×1/4=6.25KN/mL06传集中力p1:L06自重:2.42KN/m楼板传L06:q1=(1.2×4.2+1.4×2.0)×0.9×1/2=3.53KN/mq2左=3.53KN/mq2右=(1.2×4.2+1.4×2.0)×0.86×1/2+3.53=6.9KN/mp1 =[1/2×6.9×1.52+3.53×0.9×(0.9/2+1.5)]/2.4=5.82KNp2=6.9×1.5+3.53×0.9-5.82=7.71 KNq=1.31+6.25=7.56 KN/m p1 =5.82KNR A=[1/2×7.56×2.92+5.82×2.0)]/2.9=14.98KNR B=7.56×2.9+5.82-R A =12.76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B支座x,则7.56x=12.76,得x=1.69,此时M max= 12.76×1.69-7.56×1/2×1.692=10.77 KN·Mαs=M/f cm bh02=10770000/(9.6×150×2102)= 0.170 γs=(1+(1-2αs)1/2 )/2=0.906A s=M/γs f y h o=10770000/0.906×300×210=188.59 选用3φ14 As=461㎜22.L02: b×h=200×300梁自重:1.2×25×0.20×0.30+20×0.02×[0.20+2×(0.30-0.1)]=2.04KN/m 楼板传:(1.2×4.7+1.4×2.0)×(2.9/4+1.2/2)=11.18KN/m由前知,L06传集中力p2=6.9×1.5+3.53×0.9-5.82=7.71 KNq=2.04+11.18=13.22 KN/m p1 =7.71KNR A=[1/2×13.22×2.92+7.71×2.0)]/2.9=24.49KNR B=13.22×2.9+7.71-R A =21.56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B支座x,则13.22x=21.56,得x=1.63,此时M max= 21.56×1.63-13.22×1/2×1.632=17.58 KN·Mαs=M/f cm bh02=17580000/(9.6×200×2602)= 0.135 γs=(1+(1-2αs)1/2 )/2=0.927A s=M/γs f y h o=17580000/0.927×300×210=243.08 选用4φ16 As=804㎜23.L03: b×h=150×300梁自重:1.2×25×0.15×0.3+20×0.02×[0.15+2×(0.3-0.1)]=1.57KN/m楼板传:(1.2×4.85+1.4×2.0)×3.5×1/4=7.54KN/mL06传集中力p1:L06自重:2.42KN/m楼板传L06:q1=(1.2×4.2+1.4×2.0)×0.9×1/2=3.53KN/mq2左=3.53KN/mq2右=(1.2×4.2+1.4×2.0)×1.46×1/2+3.53=9.25KN/mp1 =[1/2×9.25×1.082+3.53×0.9×(0.9/2+1..08)]/1.98=5.18KNp2=9.25×1.08+3.53×0.9-5.18=7.99 KNq=1.57+7.54=9.11 KN/m p1 =5.18KNR A=[1/2×9.11×2.92+5.18×2.6)]/3.5=14.79KNR B=9.11×3.5+5.18-R A =22.28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B支座x,则9.11x=22.28,得x=2.45,此时M max= 22.28×2.45-9.11×1/2×2.452=27.24 KN·Mαs=M/f cm bh02=27240000/(9.6×150×2602)= 0.280 γs=(1+(1-2αs)1/2 )/2=0.832A s=M/γs f y h o=27240000/0.832×300×260=419.86 选用3φ18 As=763㎜24.L04: b×h=200×300梁自重:1.2×25×0.20×0.30+20×0.02×[0.20+2×(0.30-0.1)]=2.04KN/m 楼板传:(1.2×4.7+1.4×2.0)×(2.6/4+1.62/2)=12.32KN/m由前知,L06传集中力p2=7.99 KNq=2.04+12.32=14.36 KN/m p2 =7.99KNR A=[1/2×14.36×3.52+7.99×2.6)]/3.5=31.07KNR B=14.36×3.5+7.99-R A =27.18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A支座x,则14.36x=27.18,得x=1.89,此时M max= 27.18×1.89-14.36×1/2×1.892=25.72 KN·Mαs=M/f cm bh02=25720000/(9.6×200×2602)= 0.198 γs=(1+(1-2αs)1/2 )/2=0.888A s=M/γs f y h o=25720000/0.888×300×260=371.13 选用4φ18 As=1017㎜25.L05: b×h=240×300同前1~5层。
配筋计算公式

配筋计算公式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结构材料,它具有很好的强度和韧性。
在建筑、道路、桥梁等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广泛应用。
而钢筋则是钢筋混凝土中承受拉力的主要部件,配筋计算就是为了确定钢筋数量和配筋方式。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配筋计算公式及其具体操作方法。
一、配筋计算公式1. 正常配筋的计算公式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钢筋的截面面积要满足设计荷载的要求,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As = αs * b * h / fy其中,As为所需钢筋面积,αs为钢筋的配筋率(根据负荷强度等级和构件计算非等级确定),b和h分别为构件的宽和高,fy为钢筋的抗拉强度。
2. 剪力配筋的计算公式剪力配筋是指在构件的截面中,加入足够的横向钢筋,以增强其抗剪性能。
剪力配筋的计算公式为:Asw = V * C / (0.87 * fy * d)其中,Asw为横向剪力钢筋的面积,V为构件所受剪力,C为剪力系数,d为构件的有效深度,fy为钢筋的抗拉强度。
二、配筋计算的操作方法1. 计算所需钢筋的面积首先,要确定构件的尺寸和荷载数据,然后根据设计荷载和材料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配筋率。
根据所选取的配筋率和构件宽高,可计算得出所需钢筋的面积。
2. 确定钢筋的直径和数量钢筋的直径和数量应当合理搭配,以满足整体结构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钢筋的直径及间距计算出所需的钢筋数量。
3. 定义钢筋的位置和布置方式钢筋的位置和布置方式应当考虑到结构的受力特点,使其能够承受设计荷载,并且不会产生大的变形和裂缝。
通常情况下,采用对角、垂直或水平排布方式进行钢筋布置。
4. 完成构件的设计和计算在以上步骤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构件的设计和计算。
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结构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总之,配筋计算是钢筋混凝土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和技术难点。
掌握配筋计算公式和操作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设计的精度和实用性,为工程施工和使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钢筋配筋基本计算方法

钢筋算量的基本方法一、框架梁钢筋各种钢筋的计算公式:(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如下图所示)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配筋工程量计算

一、剪力墙配筋工程量计算基础插筋垂直钢筋中间层纵筋(变截面)剪力墙钢筋拉筋水平钢筋内侧纵筋外侧连梁钢筋箍筋剪力墙有哪些钢筋纵筋暗梁钢筋箍筋基础插筋暗柱钢筋纵筋中间层纵筋(变截面)箍筋顶层纵筋拉筋洞口加强钢筋暗柱钢筋:箍筋长(中心线)=(b+h)*2-8*c+4*d+1.9d*2+max(10d,75mm)*2箍筋长(外皮线)=(b+h)*2-8*c+8*d+1.9d*2+max(10d,75mm)*2拉筋长(主筋)=h-2*c+2*d+1.9d*2+max(10d,75mm)*2拉筋长(箍筋)= h-2*c+4*d+1.9d*2+max(10d,75mm)*2机械连接:纵筋=a+h+基础到楼顶-顶板厚+lae箍筋根数=(层高-50)/间距+1绑扎连接:纵筋=a+h+基础到楼顶-顶板厚+lae+n* lie箍筋根数=(搭接范围2* lie+500 -50)/加密区间距+1+(层高-搭接范围2* lie-500)非/加密区间距拉筋根数同箍筋连梁钢筋中间层纵筋一侧端部=洞口宽+ max(lae,支座宽-c+15d,0.4lae+15d)+ max(lae,600)中间层纵筋两侧端部=洞口宽+ max(lae,支座宽-c+15d,0.4lae+15d)*2中间层纵筋无端部=洞口宽+ max(lae,600)*2中间层箍筋根数=(洞口宽-2*50)/间距+1顶层箍筋根数={洞口宽+max(lae,支座宽-c+15d,0.4lae+15d)+ max(lae,600)}/间距+1 ={洞口宽+ max(lae,支座宽-c+15d,0.4lae+15d)*2}/间距+1={洞口宽+ max(lae,600)*2}/间距+1剪力墙钢筋:①垂直钢筋(遇到洞口弯15d)绑扎连接纵筋=a+h+基础到楼顶-顶板厚+lae+n* lie机械连接纵筋=a+h+基础到楼顶-顶板厚+lae②水平钢筋长=长-2c+15d③拉筋根数=长*宽/间距/间距暗梁纵筋=净长+2* lae箍筋根数=(洞口宽-2*50)/间距+1二、柱配筋工程量计算①拉筋①非纵筋②箍筋①基础插筋①中柱纵筋柱有哪些钢筋②中间层纵筋②边柱纵筋②纵向筋③屋面层纵筋③角柱纵筋KZ框架柱KZZ框支柱LZ梁上柱QZ剪力墙上柱GZ构造柱TZ梯柱Lie搭接长度= 1.2\1.4\1.6*Lae 25% 50% 75%基础插筋(搭接)=a+H-c+基hn/3+Lie 基础插筋(机械连接)=a+H-c+基hn/3基础层纵筋(搭接)=h-基hn/3+Lie+上层hn/3 基础层纵筋(机械连接)= h-基hn/3+上层hn/3 1层纵筋(搭接)=h- 本层hn/3+Lie+上层max(hn/6,b,500)1层纵筋(机械连接)= h- 本层hn/3+ 上层max(hn/6,b,500)中间层纵筋(搭接)=h- 本层max(hn/6,b,500)+Lie+上层max(hn/6,b,500)中间层纵筋(机械连接)= h- 本层max(hn/6,b,500)+ 上层max(hn/6,b,500)屋面层中柱(搭接)= h- 本层max(hn/6,b,500)-c+12d屋面层中柱(机械连接)= h- 本层max(hn/6,b,500)-c+12d屋面层边柱①=外边根数*65%= h- 本层max(hn/6,b,500)-h+1.5 Lae屋面层边柱②=外边根数*35%= h- 本层max(hn/6,b,500)-c+柱宽-2c+8d屋面层边柱③=钢筋总数-外边根数= h- 本层max(hn/6,b,500)-c +12d屋面层角柱①=两个外边根数*65%= h- 本层max(hn/6,b,500)-h+1.5 Lae屋面层角柱②=两个外边根数*35%= h- 本层max(hn/6,b,500)-c+柱宽-2c+8d屋面层角柱③=钢筋总数-外边根数= h- 本层max(hn/6,b,500)-c +12d基础层箍筋根数=(基础高-c)/500基础层箍筋(搭接)=(基hn/3+2.3Lie+本层max(hn/6,b,500)+梁高)/100+非加密区/200 基础层箍筋(机械连接)=(基hn/3+本层max(hn/6,b,500)+梁高)/100+非加密区/2001层箍筋(搭接)=(本hn/3+2.3Lie+本层max(hn/6,b,500)+梁高)/100+非加密区/2001层箍筋(机械连接)=(本hn/3+本层max(hn/6,b,500)+梁高)/100+非加密区/200中间层箍筋(搭接)=(2.3Lie+2*本层max(hn/6,b,500)+梁高)/100+非加密区/200中间层箍筋(机械连接)=(2*本层max(hn/6,b,500)+梁高)/100+非加密区/200屋面层柱箍筋(搭接)=(2.3Lie+2*本层max(hn/6,b,500)+梁高-c)/100+非加密区/200屋面层柱箍筋(机械连接)=(2*本层max(hn/6,b,500)+梁高-c)/100+非加密区/200拉筋根数=层高/200/2屋面层拉筋根数=(层高-c)/200/2三、梁配筋工程量计算①上部通筋①端支座①第一排①拉筋②支座负筋②中支座②第二排②箍筋①上部筋③架力筋梁有哪些钢筋②中部筋①构造筋③纵筋③下部筋②抗扭筋KL框架梁WKL屋面框架梁KZL框支梁L非框架梁XL悬挑梁直锚max(Lae,0.5hc+5d) 弯锚max(Lae,0.4Lae +15d,支座-c+15d)梁净高大于450时,有构造筋G和抗扭筋N,G=净长+15d 架力筋=长+0.15*2拉筋长=b-2c+4d\2d+1.9d*2+ max(10d,75)*2箍筋长= (b+h)*2-8c+8d\4d+1.9d*2+ max(10d,75)*2 加密max(2h,500);max(1.5h,500) 非框架梁:下通=L+12d*2 支座负筋=Lae+L/5XL: ①上= Lae+L-C+12d ②上= Lae+L+实长+10d ③上= Lae+0.75L ④下= L*系数+12d WKL:①上通筋通至梁底KL(3A):①上= L-C+12d ②上= L-C+12d+L/3 ③下= L*系数+12d四、板配筋工程量计算①X轴方向①底筋②Y轴方向板有哪些钢筋①支座筋①端支座①负筋②面筋②温度筋②中支座②分布筋LB楼板WB屋面板YXB延伸悬跳板XB纯悬跳板T上部钢筋B下部钢筋底筋=(hc/2+6.25d)*2+ L 负筋=h-2c+L+La+6.25d 分布筋= L+150*2YXB(2A):上X向= 6.25d +La +L +h-2c+5d+n* Lie 上Y向= 6.25d*2 +La*2 +L 悬跳板上筋= 6.25d +La +L +h-2c+5d 分布筋= L -2c +6.25d*2XB:上X向= 6.25d +La +L +h-2c+5d 分布筋= L -2c +6.25d*2阳台板:上X向= L +( h-2c) *2 分布筋= L -2c +6.25d*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筋的计算原理
柱
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筏板基础〉2000mm时,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 (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 (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顶层:
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
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中柱:纵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锚固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梁编号
2、截面尺寸
3、箍筋
4、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梁支座上部筋
8、梁下部钢筋
9、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LaE时,必须弯锚,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负筋: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
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
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当结构为二到四级时,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主梁高>800mm a为60度
主梁高<=800mm a为45度
板
底筋长度=净长+2*max(支座宽/2,5d)+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面筋长度=净长+2*la+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la:非抗震;lae:抗震
端支座负筋长度=净长+la+6.25d+(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左净长+右净长+2*(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分布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
根数=左标注/间距+右标注/间距(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不减1)
温度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2*6.25d(一级钢筋)
根数=(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间距-1(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减1)
板中开洞:洞口左端长度=净长-保护层+max(支座宽/2,5d)+6.25d+(板厚-2*保护层)+5d
洞口右端长度:同左端
根数=洞口宽/间距+1
悬挑:悬挑长度(一端在柱子里)=净长+la+(板厚-2*保护层) +6.25d(一级钢筋)
悬挑长度(两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护层)+净长+(板厚-2*保护层)+5d
剪力墙钢筋计算
1、暗柱钢筋计算
(A)纵筋长度计算:中间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1.2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500(B)顶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
(C)纵筋根数:按图数
(D)箍筋计算:(梁宽+ 梁高- 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E)拉筋长度:墙厚-保护层*2+2d+1.9d*2+max(75,10d)*2
根数:层高/拉筋间距+1(端柱同暗柱)
(2)剪力墙中的暗梁;暗梁纵筋长度=暗梁净长+两端锚固:
(3)箍筋长度=暗梁宽+暗梁高)*2-8*保护层+8*d+2*11.9*d;箍筋根数=暗梁净长/间距+1(4)剪力墙中的连梁
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左右两边锚固max(Lae,600)
中间层连梁箍筋根数=(洞口宽-50*2)/箍筋配置间距+1
顶层连梁箍筋根数(两端为直锚时)=(洞口宽-50*2/箍筋配置间距+1)+(连梁锚固直段长-100/150+1)*2
连梁箍筋的长度=(梁宽+ 梁高- 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5)拉筋长度= 梁宽-保护层+2*11.9*d+2*d;根数=排数*((洞口宽-100)/间距)
2、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暗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15d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端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内水平筋照设
墙身纵筋计算
基础插筋=弯折长度a+锚固竖直长度h1+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中间层纵筋=层高+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顶层纵筋=层高-板厚+锚固
根数=(墙净长(墙长-暗柱截面长)-2*s/2)/间距
3、墙身垂直钢筋
(1)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s/2(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
墙身垂直分布筋是从暗柱或端柱边开始布置
(2)遇有洞口时,需要分段计算根数
墙梁钢筋与墙身钢筋的关系
当设计未注明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应≥10mm,间距应≤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