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用干式恒温器不确定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偏差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
1 测量方法
温度传感器插入恒温器中心测量孔,设定校准点温度,待恒温器的温度达到 设定点温度并充分稳定后,分别测量并记录恒温器的显示值和实测值,每隔 2min 记录一次,测量 10 次。
分别取平均值作为显示值和实测值的结果。
2 测量模型
o o d d Δt -t -t =Δt (1)
式中:
——被校恒温器温度偏差,℃;
——被校恒温器显示温度平均值,℃;
——被校恒温器中心测量孔 10 次测量的平均值,℃; ——被校恒温器中心测量孔温度测量标准的修正值,℃
3 灵敏系数与方差
灵敏系数为:111321-=∆∂∆∂=-=∂∆∂==∂∆∂=
o d
O
d d d t t C t t C t t c ,,
、、
互不相关,根据不确定度传播率,其方差为:
)()()(22
322
222
12
o o d c t u c t u c t u c u ∆++= 4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4.1 被校恒温器示值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1d t u
被校恒温器示值分辨力为 0.1 ℃,其不确定度区间半宽为 0.05 ℃,按均匀分布计算,则℃029.03/05.0)(1≈=d t u 。
4.2 被校恒温器示值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2d t u
以校准 70.0 ℃为例,待恒温器稳定后,重复测量恒温器的示值 10 次,测量 数据如下:
d Δt d t o
t o
Δt d
t o t o
Δt
计算得到实验标准差为)(2d t s = 0.049℃,实际测量中取 10 次测量的平均值, 则℃016.010/)()(22==d d t s t u 。
4.3 温度测量标准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1o t u
温度测量标准的分辨力为0.01℃,其不确定度区间半宽为0.005℃,按均匀分布计算,则℃003.03/005.0)(01≈=t u 。
4.4 温度测量标准示值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2o t u
以校准70.0℃为例,将校准用温度传感器放入中心测量孔中,待恒温器稳 定后,重复测量该测量孔温度10次,测量数据如下:
计算得到实验标准差为)(2o t s = 0.058℃,实际测量中取 10 次测量的平均值, 则℃019.010/)()(22==o o t s t u 。
4.5 由温度测量标准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o t u ∆
由温度测量标准的校准报告可知,其70.00℃修正值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 度为U=0.10℃,包含因子k=2,则)(o t u ∆=0.05℃。
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5.1 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5.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以上各输入量互不相关,则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22
22
12
22
1o o o d d c t u t u t u t u t u u ∆++++==0.063℃ 5.3 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取包含因子k=2,则U =ku c = 0.13℃。
温度波动度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
1 测量模型
2/2/)(max min max o o o v T T T t ∆=-=∆ (1)
式中:
——被校恒温器温度波动度,℃/20min ;
——被校恒温器中心测量孔 10 次测量值中的实际最大值,℃; ——被校恒温器中心测量孔 10 次测量值中的实际最小值,℃; ——被校恒温器中心测量孔 10 次测量的最大差值,℃。
2 灵敏系数与方差
灵敏系数为:2
1
max =∆∂∆∂=
o v T t c
则方差为:)()(max 22
2o v c T u c t u ∆=∆ 3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的标准不确定度来源为其测量值的重复性和温度测量标准分辨力引
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3.1 由温度测量标准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max 1o T u ∆
以校准 70.0 ℃为例,将温度传感器放入中心孔中做 10 次重复测量,其每次的最大差值如下表示:
计算得实验标准差)(max 1o T s ∆=0.084℃,则)(max 1o T u ∆=)(max 1o T s ∆=0.084℃。
3.2 温度测量标准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max 2o T u ∆
温度测量标准分辨力为 0.01 ℃,则不确定度区间半宽为 0.005 ℃,按均匀分布计算,)(max 2o T u ∆=0.005/≈30.003℃。
v
t ∆m ax o T m in
o T max
o T ∆max
o T ∆
因以上两个分量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则由
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max 2
2max 2
1max o o o T u T u T u ∆+∆=∆=0.085℃。
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4.1 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4.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21
max o c T u u ∆==0.05℃
4.3 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取包含因子k=2,则U =ku c = 0.10℃。
max
o T ∆
温度均匀度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
1 测量模型
∑∑==∆=-=
∆10
1
max 10
1
min max
10110
)
(i i i i i u T T T
t (1) 式中: ——被校恒温器温度均匀度,℃;
——第 i 次测量时,测得的被校恒温器各测量孔中的实际最大值,℃;
——第 i 次测量时,测得的被校恒温器各测量孔中的实际最小值,℃; ——第 i 次测量时,测得的被校恒温器各测量孔温度的最大差值,℃。
2 方差
由于公式 E.1 中,各输入量max 1T ∆、max 2T ∆、……、max 10T ∆之间存在相关 性,对其求全导数,得:
∑=∆=∆10
1
max )(101)(i i u T d t d (2)
则其方差为:
∑=∆=∆10
1
max 2
2
2
)(10
1
)(i i u c T u
t u (3)
由于测量时使用同一温度测量标准,各)(max i T u ∆一致,则方差可以表示为:
)(10
1)(max 2
2
i u c T u t u ∆=
∆ (4)
3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max i T u ∆的来源为其测量值的重复性、温度测量标准分辨力以及温度测量标 准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3.1 由温度测量标准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max 1i T u ∆
以校准 70.0 ℃为例,将温度传感器放入测量孔中,从温度测量标准上读取 5 个测量孔温度的最大差值,重复 10 次,得到测量列如下表所示:
u
t ∆m ax
i T min
i T m ax
i T ∆
计算得实验标准差)(max 1i T s ∆=0.102℃,则)(max 1i T u ∆=)(max 1i T s ∆=0.102℃。
3.2 温度测量标准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max 2i T u ∆
温度测量标准分辨力为 0.01 ℃,则不确定度区间半宽为 0.005 ℃,按均匀分布计算,)(max 2i T u ∆=0.005/≈30.003℃。
3.3 由温度测量标准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max 3i T u ∆
标准器存在飘移,在校准周期内,各通道的温度飘移量之间的最大不一致性 取 0.05℃,服从均匀分布,由此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max 3i T u ∆=0.05/≈30.029℃。
因以上三个分量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则由max i T ∆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max 2
3max 2
2max 2
1max i i i i T u T u T u T u ∆+∆+∆=∆=0.107℃。
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4.1 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4.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10
1)(max 2
i u c T u t u ∆=∆=0.034℃ 4.3 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取包含因子k=2,则U =ku c = 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