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风度的分期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玄学趣味
“玄”出自《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本义是黑色,作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 重要观念,有微妙深远、看不透的神秘意思。魏 晋思想家奉《老子》、《庄子》和《周易》为 “三玄”,崇尚以老、庄学说为依据而辨析名理 的“玄谈”,因此其思想学说被称作玄学。
阮籍的脱俗,不仅被时人所认识也被世人所接 受。脱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追求与道相契、与自 然一体的“大人”境界: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通体,天地并 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 不常其形。(《大人先生传》)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王仲祖有好仪形,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得生 如馨儿?”时人谓之达也。又酷贫,帽败,自以形 美,乃及帽肆,就帽妪戏,而得新帽。 —— 《裴启语林》一二七卷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清谈分为口谈和笔谈 自问自答
嵇康《声无哀乐论》 欧阳建《言尽意论》 嵇康作《养生论》 向秀作《难养生论》 嵇康又作《答难养生论》
张辽叔作《自然好学论》,嵇康持不同意见,便作《难自然好 学论》;时人有《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便作《难宅无吉凶摄生 论》,对方又作《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复作《答释难宅无 吉凶摄生论》。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一)注重养生,珍视生命——首先要活着
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 都,……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 “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 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世说新 语· 伤逝篇十五》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 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 《晋书阮籍传》

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阮籍与陶潜
陶潜:超脱尘世和阮籍的沉湎酒中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在外的现象。 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 他接触过上层社会和政治,但是他自觉地退了出来。(不同于儒家的 入世态度,选择了“处江湖之远”)他没有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 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然有很高的兴致, 关注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 一个真正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的诗人。
魏晋风度·阮籍与陶潜
阮籍与陶潜
社会背景:频繁的改朝换代,社会上层争夺砍杀,政治斗 争异常残酷。 “忧生之嗟”: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他们 的人生慨叹夹杂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
阮籍与陶潜
阮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隐而不显——欲写又不能写,隐含着巨大的矛盾和痛苦。 深沉美丽地、曲折而强烈地抒发受残酷政治迫害的痛楚哀 伤。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 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 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 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 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 流行起来了。
人的主题 文的自觉 阮籍与陶潜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魏晋风度·人的主题
人的主题
魏晋时期的背景—— 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兴起
结束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感谢聆听!
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统一 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
内在标准和外在要求:内在标准(个人内心对自己的道德标准、行为要求)、 外在要求(社会和他人对个人的道德标准、行为要求)
审美表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
人的主题
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统一 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

试述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

试述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

试述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
魏晋时期,名士文化风靡一时,形成了独特的风度与心态。

这些名士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者,更是社会中的精英群体。

他们的风度与心态,体现了魏晋时期社会的精神面貌。

魏晋名士的风度,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

他们注重礼仪,讲究仪态,有着独特的风度。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上表现出色,也注重修养自身,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另外,魏晋名士们还注重人际交往,善于结交朋友,建立人脉关系,为自身的事业发展增添了不少助力。

魏晋名士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思想与态度上。

他们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生活,倡导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反对权威和僵化的传统观念。

他们注重自我实现,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

此外,他们的心态还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社会民生的关心。

总体来说,魏晋名士的风度与心态,展示了一个独立、自由、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面貌。

他们的思想和活动,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不全是魏晋时代,但其中最丰富的一段内容便是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也叫做魏晋风度,是当时名士言谈举止的一个总括,而当时的名士风流主要表现为三个主要形式即饮酒服药清谈所谓饮酒即嗜酒,魏晋时代士人阶层嗜酒成风,而且从不加以节制,其世说新语中有多则关于劝人戒酒的记载所谓服药即服食类似于现在摇头丸之类的一种带迷幻性质的药物因为由五种金石类药调成,又因药性猛烈服后行走发散,古美其名曰:五石散;著名的竹林七贤便热衷于此种药物所谓清谈是当时名士或贵族相互交流谈天说道的场合,清谈谈的好的变可以做官,许多人无不想借此一举成名,当时的名士卫介,支道林都是靠清谈成名以上三点是魏晋时代名士风度总的表现是当时的一种时尚的指标,所谓名士无不精通以上三点,不通便是老土,落伍,但为什么魏晋时期的名士如此热衷于此等享乐,这和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有什么关系了?各位请听我一一道来,汉朝末年开始的社会动乱使久居乱世的人民毫无安全感可言,政令的朝令夕改,政权的频繁更迭,由其是晋自五马度江天下一分为二后;北方沃野千里的江山落入饮马黄河岸边的胡人之手,使偏居一隅的东晋小朝廷只能得过且过惶恐不可终日;在国家体制上是地方与中枢之争,在地理位置上是上游与下游之争,在人物上是士族与庶族之争.再加上当时又流行玄学,说到玄学那我就和大家略讲一下它的来龙去脉“自汉末以来儒学日渐衰落,为了弥补儒学的不足从汉朝的道家,黄老之学直接变异过来的一种进乎与消极的思想被称之为玄学后世则称之为老庄玄学或魏晋玄学,即以老子,庄子两本书来注解易经;本来老庄哲学就略带点避世,消极,讲究精神至上的享乐主义.再经过魏晋这一特殊时期的变异及曲解这种即时享乐思想更是达到顶峰.顺便说一下我前面说的清谈谈的就是玄学,当时的贵族名士无一不是玄学名家,在那个时期学玄学便是身份的象征,是智者的象征.而谈玄学的同时酗酒,服五石散以麻痹自身心理来达到物我两相忘的境界,以此来满足精神上的享受,回避身处乱世所带来的痛苦.正是这一种独特的历史背景加快了当时玄学的流行而行成了有别于其他时代的魏晋文化的魏晋风度”魏晋时代的风度之所以有别于中国其他时代,并不是我上文所说的三个表现形式,而是从中延伸并记述到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有人曾这样评价过这个时代“这里的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为什么这样说了?因为我国古代除了魏晋时代以外男人大都流行蓄须,人人都让为这样才有男子气概才够男人,在古代男人如果没有胡子,那不是太监至少也是先天发育不良,随手翻阅魏晋以前的古书记载所谓美男大概都是什么容貌甚伟,须长几尺等等,而不像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什么美姿容,面至白,你可能会问这像是在形容男的吗?是的这是形容的男的因为那个时代的名士,贵族,都不以为然的反其道而行,他们不爱粗犷爱秀气,不爱武装爱红妆;或者用现代的话来说他们流行中性美流行长的像韩国帅哥李俊基那样的美男。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反而是因音乐上的成就而为世人所认识。

颜延之说他:『达音何用深,识为在金奏』即是赞扬他在
竹林七贤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最重要是「冥圆融论」
这样「道」和宇宙万事万物便有一种本末轻重之别宇宙万事万物是「」,但是两者
「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才能显现而「」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
知识论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
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
NO.*
21N0.*。

魏晋名士风度的理解

魏晋名士风度的理解

魏晋名士风度的理解魏晋名士风度的理解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深刻变革的时代。

这个时代向人们展示了许多思想上的风云,成就了一些知名的文化名士,他们在文化的形态变革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魏晋名士的风度。

一、雅致的学术风范魏晋名士的风度表现在他们的学术风范。

他们多是文人、学者和政治家,热爱读书,善于写作,尤其对典籍的研究超乎寻常。

同时,他们也十分珍爱精神和审美上的品位,注重礼仪、舞蹈、音乐、诗歌等文艺活动,以及茶道、花道等生活美学的推崇,形成了“文人雅士”的风格。

他们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学问的传承和创新,而是将学问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言行、品位、风度等方面展现优雅风范。

二、延续的朴素生命态度魏晋名士的风度也表现在他们的朴素生命态度中。

在这个时代里,许多名士秉承着“清心寡欲”的原则,反对贪欲、奢侈和浮华的生活。

他们注重自由自在、清静淡泊的生活品质,强调人的生命智慧和生命力量。

大量名士崇尚道家思想,提倡淡泊名利,尊重自然,倡导人们寻求内在的心灵宁静。

他们追求的是朴素、自由和无为而治的生命境界。

三、独特优美的情趣风范魏晋名士的情趣风范也表现得非常独特优美。

他们善于遣词造句,读书偏爱诗词,讲究意境和韵律的音乐美感,同时也热衷于山水画、室内布置、园林规划等艺术领域。

名士们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呈现出了一定的超越性和非凡的审美品味,当时也非常被后人所钦佩。

这种独特的情趣风范,使得魏晋名士成为了中国文化内一种令人向往的审美风格。

总之,魏晋名士在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展现出了风度独特的个性和风范,当代也因此得以从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观念之中吸取启迪,在风度缺失、精神枯竭的现代社会中有所借鉴和启发。

魏晋名流魏晋风度PPT课件

魏晋名流魏晋风度PPT课件
山涛
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以其清廉自守和文学才华著称,对 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竹林七贤
向秀
魏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文 学家,以其对儒家经典的独 特诠释和文学创作而闻名。
刘伶
阮咸
王戎
魏晋时期著名的酒徒和文学 家,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 独特的文学风格而著称。
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和文 书法、绘画、音乐等 艺术形式表达个性和情感。
生活方式
魏晋名流以放浪形骸、不 拘小节的生活方式著称, 表现出对传统礼教的反叛。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个性解放
魏晋风度体现了个性解放 的精神,反对束缚和压制, 追求自由和独立。
人文精神
魏晋风度强调人文精神, 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表达,推崇个体价值和精 神意义。
个人修养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个人修养
魏晋名流和风度所体现的个人修养,包括品德、才华、气质等方面,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化传承
魏晋名流和风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传承和发展这一 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解和诗歌创作而闻名。
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 文学家,以其敏锐的政治 眼光和文学才华而著称。
谢安
• 谢安: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 和军事指挥能力闻名,对东晋王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羲之
• 王羲之: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以其独特的“王体”书法风格而著称,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史地位
魏晋风度在中国社会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对 后世社会变革和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汉末名士到竹林七贤_魏晋风度的渊源与形成历程

从汉末名士到竹林七贤_魏晋风度的渊源与形成历程

从汉末名士到竹林七贤:魏晋风度的渊源与形成历程□范毓周魏晋风度亦称魏晋风流,是魏晋之际自竹林七贤开始形成的名士风范。

究其要素,不过是服药、饮酒、清谈和雅量,但其本质却是追求理想化的人生,因而影响了其后千余年的士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向往不已的人格典范。

后世了解魏晋风度,大多是从《三国志》、《晋书》、《南史》以及《世说新语》等记载中获得印象。

然而,究其根源却是汉晋间复杂的社会递嬗给士人带来的影响。

中国士人自古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特征和理想追求,对社会的关注、对朝政的敏感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特有的心态,同时也形成士人在不同时期因政治问题带动社会风气的传统。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与外戚长期反复斗争,导致政治极端昏暗,社会空前腐败,到了桓、灵时期,宦官得志,肆无忌惮。

中原士人许劭、许靖兄弟,以“月旦评”的方式品评人物,遂开“清议之风”。

士族官僚以太学为中心,以品评人物的方式激浊扬清,臧否是非。

由于“清议”谴责腐败,揭露罪恶,赞扬敢于干犯专权宦官的士人,因而引发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和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两次收捕“党人”的“党锢之祸”。

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方才解除党锢之禁,诛徙之家,放归故郡。

经过两次“党锢之祸”,汉末士风大变,一改以前那种尊礼重经的常态,一方面转为注重清议,崇尚坚持正义、不畏强御的精神;另一方面,政治斗争的凶险,也使部分士人感到无奈,厌倦政治,逃避斗争,转而作私家讲学,归隐之风日盛。

这些不愿和腐败政治同流合污的士人,成为社会尊崇的楷模,并以“名士”的面貌登上时代的舞台。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兴起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自中平元年黄巾起义至太和三年三国鼎立, 45年间,征战未停,生灵涂炭。

士人流离转徙于割据势力之间,饱受痛苦磨难,尤其在汉魏转捩之际,社会发生剧变,士人更是感触颇多。

建安年间,曹操秉政,由于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均雅好文学,号称“三曹”。

围绕曹氏父子周围的士人孔融、陈琳、王粲、徐、阮、应、刘已“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

魏晋风度ppt

魏晋风度ppt

魏晋风度的特征
1. 自然的发现 2. 深情的发现
3. 玄谈
4. 越名教而任自然 5. 音容笑貌
1.自然的发现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 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登池上楼》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 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 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世说新语· 言语》
魏晋风度
第二小组
制作人:况艳
何为魏晋风度?
1.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 2.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 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 团的散漫心境 3. 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 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 4.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 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 中的风度。
清谈高手:
建安七子
正始名士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 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 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 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 将崩。”
——《世说新语· 容止》
在这里,即刻的感 受超乎一切,人们在这 里领悟,超脱,放纵, 一切都直逼本心,超然 物外,令人叹服。那个 时候的追求感观,心灵 享受绝非堕落淫靡,而 是一种自觉高尚情趣的 体现。就像山水画一样, 空灵而隽逸。
中 国错 的过 文魏 人晋 们, 再儒 不, 用释 效, 穷道 途, 之各 哭自 ;成 型 ,
有中 人国 说文 :化 史 上 鲜 有 如 此 放 旷 自 然 的 生 命 ,
那为一杯酒放弃生后名的 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的 坦荡,裸形体而法自然的放 浪,一任狂澜既倒宠辱不惊 的淡定,是处不拘小节的自 然,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 达。这一切无不让我们深深 震撼和景仰。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何为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又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骨”)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饮酒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所谓“竹林七贤”,是对三国魏末七位人士的称谓,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

当然,有些名士是想通过饮酒来醉生梦死,这是一种颓废,我们当然不能赞同。

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

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
• 背景:魏齐王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春,司马懿发动高 平陵之变,捕杀了执政的曹爽,魏国皇帝曹芳形同傀儡 ,大权尽归司马父子三人所有。这期间,属于曹氏阵营 的正始玄学名士何晏、夏侯玄相继遇害。
• 在当时的时局下,士人主要有两个选择,一是归附司马 父子,一是以不合作的方式默默对抗。其中,不合作的 方式,又包括隐逸山林,拒而不出,竹林之游有着以上 大的背景。
《世说新语·任诞》
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 刘伶时代的一升,大概相当 于现在的0.4升。一升酒的 重量大约就是0.4斤。
“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 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 刘伶三年整。”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唯一流传至今的 作品就是《酒德颂》。这有点让人不能服气,他 凭什么被破格评为七贤?有什么特殊本领?七贤 的标准是什么?
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代的名士恭曾说过:“名士不必 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 名士。” 闻一多先生更是把它改为“痛饮酒,熟读《离 骚》,方得为真名士”(《闻一多全集·年谱》)。
在可见成为名士的最基本条件有二:一是能喝酒,二是 会读书。而且这书不是散文体的《老子》、《庄子》,而 是诗歌体的《离骚》,说明诗与酒,是那个时代的主流。
各自结局:
• 嵇康被司马昭所杀;
• 阮籍放纵不羁,但未与司马氏公然作对,其行为被司马 昭所容,昭为晋王,加九锡,请阮籍写劝进文,后得以 善终;
• 刘伶和阮咸,一个纯酒鬼,一个酒鬼兼音乐家,后不知 所终;
• 向秀一度为官,但终于无为,后来的事迹也不甚清楚, 但为我们留下了《庄子注》;
• 王戎和山涛为仕途最显赫者,都官至丞相级别的三公, 成为西晋重臣。
• 《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jiong牖you,

从世说新语-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世说新语》又称《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他们以清谈玄理不问政事的生活方式,以清净明澈的心灵,以恣情任诞、率真放达、自然适意的性格演绎着千古流传的魏晋风度。

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一、清谈之风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从《世说新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清谈之主要特征:(一)互相辩难。

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

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他们一般采用辩难和讲座两种形式。

讲座的形式是指一人单独树义讲论,听者不与讲者辩论,气氛比较和缓。

辩难通常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一人对数人辩难,还可以数人互相辩难,甚至有一人自为客主,自己问难自己辩答的。

如: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

支为法师,许为都讲。

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

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

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世说新语•文学》第40 则)[1]这是两人之间的辩难,所谓“二家之美”,即是支、许二人清谈的风度之美,四座鼓掌欢迎,但共嗟咏,不辩其理之所在。

之所以产生这种效应,是因为他们完全陶醉在支、许谈玄论辩那种优雅风采的美感享受之中了。

其他如《文学》篇第55 则“支道林、许、谢盛德”条,则是一人对数人辩难,《文学》篇第6 则“何晏为吏部尚书”条,则是自己问难自己辩答,兹不赘述。

(二)追求优雅的风致。

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情趣,所以,仅有敏捷的才思是不够的;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术化的装饰,呈现一种优雅的美感。

[2]例如: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

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

大学语文魏晋风度

大学语文魏晋风度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2300万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1600万左右 东晋灭亡(420):1700万左右
死于战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 心在咸阳。……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 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节选)
死于瘟疫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 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 好竹: 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欣赏竹子、痴迷竹子
【译文】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 以“君”相待 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 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 —— 一往情深 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 没有这位先生!” —— 物我一体,无物我界限
谢安,挟妓东 山
“任诞”篇为第二十三,收集了魏晋文人 一些放纵不羁的行为。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①;北阮皆富,南阮 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②;仲容以竿 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③。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 聊复尔耳!”
任诞,指任性放纵。这是魏晋名士放 达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 愿得展功勤, 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 慷慨独不群。 ——《薤露行》
光耀千古的324个字: 永和九年,岁在癸gui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 )事 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 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 感于斯文。 (人的一生,有两种要求,对内实现报负,对外寄托山水。这两方面无所谓好坏, 却都会遇到是安静还是躁动的问题。想要安静,不陷于大喜大悲,就要选择一个 意念。常见的意念是把古人,今人,后人,看成是同一件事,而我选成是同一件 事。这么一想,今天的聚会也有意思了,我们把诗写在一起,如果后人看到了, 时间就会像眼下的流水一样贯穿起来。)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的是魏朝(220年-265年)和晋朝(265年-420年)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征。

这一时期的风度以其独特的氛围和艺术风格而闻名,对中国后世的文化、艺术乃至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风度中,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文化人才纷纷离开政治舞台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

这促使文化繁荣和风尚的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他们以趋避世间纷扰为目标,追求清静自在,提倡志向远大、吟咏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种追求单纯美的文化氛围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延续下来,使得魏晋风度成为一个区别于其他朝代的时期。

魏晋风度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艺术审美和士人风范三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方面,魏晋风度的文人雅士们以作诗为主要方式进行创作,并倾向于写景抒怀,叙述个人感受和哲理思考。

他们倡导清新淡雅、含蓄婉约的文风,追求自由自在、洒脱舒适的创作状态。

知名的魏晋文人有曹操、陶渊明、陶潜等。

在艺术审美方面,魏晋风度推崇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追求平淡自然、静谧雅致的审美情调。

这种审美观念在绘画、书法、音乐和园林设计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尤其是山水画在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以写意的笔墨表现自然山水景色,强调境界和意境,透露出一种淡然超逸的艺术追求。

在士人风范方面,魏晋风度强调士人的道德修养和儒家思想的传承。

他们追求礼仪、慎独、宽厚和谦虚谨慎等品质,抱持着忍辱负重、宁死不屈的精神。

这种士人风范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普遍推崇,成为了士人阶层的理想追求。

总而言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而独特的时期,其文化特征和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清新淡雅的文学创作、自然山水画的发展以及士人风范的推崇,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风度,也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文学史部分 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史部分 魏晋南北朝

一、名词解释1、魏晋风度:“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风度乃是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主题特征上表现为自然的发现、深情的发现、玄谈、越名教而任自然等。

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2、建安风骨: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创作上独辟蹊径,诗歌内容上,多反映社会动乱现实,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形成了一种“雅好慷慨”的时代风貌和刚健明朗的文风。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等。

3、玄言诗:魏晋玄学风盛,玄学影响文学,产生了玄言诗。

诗人以玄言入诗,诗述玄理,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艺术性较低。

西晋以玄言入诗者不多,玄言诗的代表诗人为东晋时期的孙绰、许询。

《诗品序》评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代表作如孙绰的《秋日》,由秋日之景引发逍遥淡远的人生怀抱,寓哲理于意象之中,是玄言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4、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其时,周颙发现汉语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自觉运用到诗歌格律当中,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句式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对的概念比较明确,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成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名士风度的分期
1.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魏晋风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嵇康“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

调和儒道即明教与自然。

2.竹林时期以嵇康(223-262)和阮籍(210-263)、向秀(227-280)为代表。

(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名教与自然未必相和,故崇无崇无,反对名教。

“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

”——嵇康《声无哀乐论》“聊以娱无为之心,而逍遥于一世。

”——阮籍《达庄论》“以无为用,不以人物为事”——阮籍《大人先生传》
3.元康时期以裴頠(263-300)、郭象(约252~312)为代表“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

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也。

”——裴《崇有》郭象的“内圣外王之道”,明教与自然不分,或说,本无所谓的明教与自然之分,天地魏晋风度代表人物东晋简文帝司马昱万物乃至人事,不过一“自然”耳。

自然即是性、命,故应“无待”、“适性”。

“命也者,言物皆自然无为之者也。

”——王《大宗师注》“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王《养生主注》“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

言自然则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者,故曰性。

”——王《山木注》“圣人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终日挥形而神奇无变”——王《大宗师注》圣人可以“戴黄屋,配玉玺”、“历山川,同民事”而无改其为圣人者。

“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

”——王《逍遥游注》魏晋玄学至郭象以至极致。

4.东晋时期以道安、张湛为代表。

张湛:“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

”——《例子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