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民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民居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总结高考地理中的民居知识点。
一、民居类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居住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各有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以院落式的四合院为主,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文化。
而南方水乡地区则以水上建筑为主,如江南的围屋和扬州的独院等。
西南地区以土坯房和木结构多见,而西北地区则以蒙古包为代表。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反映了当地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
二、民居与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海洋气候地区的民居常常采用木结构,并设置一些特殊的建筑形状,以抵御海风的侵蚀。
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常常采用深埋地下、建设密闭的特殊形式,以避免夏日的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袭。
不同的地理环境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这是民居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典型体现。
三、民居对文化的体现民居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民居中,往往构筑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如吉祥的门楼、传统的庭院、建筑物上的彩绘等。
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文化传承的意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民居与社会经济民居建设往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农业发达的地区,民居常常以农舍、农庄等为主,体现了农民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而在工业城市地区,高层建筑、公寓等则更为常见,代表着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趋势。
五、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考察民居知识点时,还需要关注城市规划、住房政策、居住环境等相关问题。
六、世界各地的民居中国民居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文化,但各国各地也有独特的民居风格。
例如,草原地区的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日本的传统民居“榻榻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非洲的茅草屋则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
高三微专题 自然环境对居民建筑影响的分析(有答案)
自然环境对居民建筑影响的分析思路 (1)核心思路:当地自然环境特点→“人类的某种建筑物有什 么功能可以适应”+“原料丰富,便于就地取材” (2)细分方面: ①气候: ●光照问题:可能为了遮挡强烈光照(夏季)或者增加光照(冬 季)。 ●温度问题:可能为了保温或者降温。
第1页
第7页
高考调研 ·二轮总复习 ·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 年 2 月 20 日,晴,我从智利的莲塔阿雷纳斯搭乘豪华 邮轮前往火地群岛探险旅游几个小时后,邮轮在蜿蜒曲折的海峡 内航行,海面上风大浪高。我看到处处是幽深的峡湾烟云缭绕, 两岸绿岛荒岩上栖息着无数海鸟、企鹅和海狮,远处一座座青山 雪峰,冰川遍布,蔚为壮观。邮轮到达乌斯怀亚港已然风平浪静, 大大小小的船只星罗棋布,海鸟自由翱翔,与岸上色彩鲜艳的小 木屋构成绚烂的画卷。——摘 H 游记《世界尽头·原始火地岛》
1.石头屋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 A.房屋低矮——便于保温 B.屋顶缓——防暴雨 C.窗户小——防外敌 D.石头压瓦——防大风
2.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地降水少主要是由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B.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 C.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D.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免遭台风灾害
第8页
高考调研 ·二轮总复习 ·地理
下图示意火地群岛位置及游记中的探险旅游路线。
乌斯怀亚民居多为低矮的小木屋,屋顶坡度大,说明当地民 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9页
高考调研 ·二轮总复习 ·地理
【信息获取】 1.文字信息: 森林覆盖率高,说明当地木材比较丰富;当地风力大,所以 房屋低矮,增强抗风能力。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河流,从西部的高山峡谷到东部的海滨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这种多样性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居建筑,使得不同地区的民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北方地区通常是寒冷干燥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北方民居更加注重保温和防寒。
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四合院,它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紧凑,庭院内有花草树木,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而建筑物的墙壁厚实,常常采用夯土墙和青砖,以保持室内的温暖。
此外,北方民居通常有一个独立的炕,用于供人们取暖和睡觉。
与北方相比,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南方的民居建筑更加注重通风和遮阳。
典型的南方民居是建在水面上的水乡民居,如江南的水镇。
水乡民居通常有一层或两层的木质建筑,底层用于存放货物和船只,上层是居住空间。
房屋的倾斜屋顶和悬挑的檐口可以有效地防雨和遮阳,同时也方便了水乡的交通和生活。
中国的西部地区多山且海拔较高,气候多变。
这种地理环境要求民居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和防震能力。
西部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石材和木材建造,墙体厚实且坚固。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以方便积雪和防止雨水渗透。
同时,民居的建筑也通常采用梁柱结构,以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沿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采光和通风。
典型的东部民居是具有悬山顶的建筑,即屋顶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山形结构。
悬山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还可以起到保护屋顶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此外,东部地区的民居通常有较大的窗户和阳台,以便更好地享受阳光和海风。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民居建筑在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这种地域特色使得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3.土楼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其主要目的是D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高考地理复习微专题-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共20张PPT)
2.降水少的地区,屋面多为平 顶或平缓的一面坡,建筑材料 也不是很讲究,多土质,屋面 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 ,如撒哈拉地区。
乡间房子半边盖, 省工省钱省木材, 遮风避雨又御寒, 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气温、光照
1.气温较寒冷的地区,如北方地区,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 建筑物墙壁较厚,多向院内开窗,其中南窗宽大,以便接受更多的 阳光,住宅封闭性较好,房屋进深较小,高度不大, 以紧缩室内空间, 室内普遍设有火炕、火墙,玻璃窗设双层,外形显得厚重。从宅院 结构上看,为避免建筑物相互遮挡 ,强调建筑物之间保持较大的间 距。
二、地形、水文
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 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
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 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 ,使 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 ,相互衔接。
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 面街背河 ,顺河展开。河谷平 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高三三轮复习微专题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考查方式: 结合传统民居特点考查当地的气
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或自 然环境对民居取材、布局、朝向、结 构的影响。
传统民居是指在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中, 受社 会因素制约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经长期 发展基本定型的民居建筑 。
当地冬季多暴雪,形成了造型独特(合掌 形)的建筑。(3分)当地森林茂密,使就 地取材建造木屋的传统得以保留。(3分) 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2 分)农田、房屋与山地、溪流、花草植物 等交织,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观。(2分)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然环境的关系2021届⾼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然环境的关系⼀、民居特点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们在适应改造⼤⾃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总结⼀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温,降⽔较少,黄⼟直⽴。
②北⽅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
反映的环境特点:⽓候⼲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阔,居民以游牧⽣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较多,便于排⽔),门窗多且⼤,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动物、⾍类多。
⑦青藏⾼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多⽊桩⽀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跟踪训练蒙古包能满⾜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
下图⽰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
据此完成下⾯⼩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A.⾼温B.暴雪C.酷寒D.⼤风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①所有部件组装均⽤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②门⼝较⼩且离开地⾯,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③门⼝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④最⾼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流通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的是改善采光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调整,最合理的是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答案】1.D 2.C 3.B【解析】1.内蒙古⾼原多⼤风天⽓,同样的风⼒,圆形的蒙古包受⼒较⼩,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原夏季⽓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BC错。
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对民居的影响
01
寒冷地区
02
炎热地区
在寒冷地区,传统民居通常采用厚重的墙体、小窗户、双层屋顶等设 计。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保持室内温度,防止寒风侵入。同时,房屋 内部通常设有火炕、火炉等取暖设施。
在炎热地区,传统民居通常采用通风散热的设计。房屋采用大窗户、 高挑檐、开放式庭院等设计,以增加通风和散热效果。同时,房屋内 部通常设有凉亭、水池等降温设施。
气候条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温带、热带、寒带等,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影响。例如,热带地区的传统民居 多采用通风设计,以适应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寒带地区的传统民居则多采用保温设计,以适应低温寒冷的气候条件 。
水文条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如河流、湖泊、海洋等,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影响。例如,沿江沿 海地区的传统民居多采用防水设计,以适应水文环境;内陆地区的传统民居则多采用排水设计,以适应 水文环境。
土结构民居
总结词
土结构民居是以土壤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 就地取材、施工简单、冬暖夏凉等特点的民 居形式。
详细描述
土结构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壤,房屋的 墙体和屋顶多采用夯实或堆砌的方式制成, 因此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冬暖夏凉等 特点。土结构民居的外形朴素自然,多采用 圆润的造型,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此 外,土结构民居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隔热
探讨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了解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和机理。
发掘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
传统民居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未来可以进一步发掘这些生态智 慧,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深远的课题。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住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这种风格与方式深受中国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积极适应和融合,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民居文化。
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给民居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山川、水域、林木等元素都在中国民居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居的位置、建筑形式、布局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同时,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敬畏,在民居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种美的追求和生态意识的体现。
中国人民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条件以及居住需求,创造出了适应性强、生态友好的民居形式。
比如,南方的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材建造,利用大量的开窗和通风设计,以适应湿润的气候和炎热的夏季;北方的民居则倾向于朝南建设,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室内温暖度。
中国民居的生态意识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环保的设计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土、石、木等天然材料,既具备了良好的透气性,又能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而现代的绿色建材,如节能玻璃、太阳能板等,更是使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密。
通过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还能够为当代的住宅设计提供借鉴和启发,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历史背景、融合方式以及生态意识,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写法: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地理高考民居知识点
地理高考民居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的民居知识在高考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了解民居的类型、特征、分布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于理解人类的居住行为和地域分布规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就地理高考民居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民居类型民居是指人类居住、生活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民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简住式民居: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地区,如丹麦瑞典、芬兰等地,它们通常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外墙通常涂抹着红色或者白色的颜料,给人一种朴素而又温馨的感觉。
2. 茅屋: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茅屋以其简单、廉价的特点而广受欢迎。
它主要由茅草、竹子等自然材料构建而成,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3. 石屋: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的一些山区和寒冷地区,如瑞士、挪威等地。
石屋以其坚固、耐寒的特点而闻名。
它们通常由石块堆砌而成,整体给人一种稳重、厚重的感觉。
4. 农舍: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农村地区,农舍是农民的居所,通常由普通的砖石和木材构建而成。
农舍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舒适实用。
二、民居特征不同类型的民居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居特征:1. 地理环境适应性:不同类型的民居建筑通常会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
例如,茅屋适应热带雨林的湿润气候,而石屋则适应高山寒冷的气候。
2. 结构稳固性:民居的结构稳固性是衡量其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一些地震频发地区的民居通常会采用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结构,以增加其抗震能力。
3. 空间布局合理性: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提高民居的使用效率。
例如,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国民居通常会将建筑物围绕一个庭院或者天井,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提供人们的休闲和娱乐。
三、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民居建筑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以下是一些民居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例子:1. 气候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建筑有所不同。
高考生活地理专题: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环境特征
高考生活地理专题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环境特征【解题通法】传统民居往往是当地自然环境的映射,根据民居建筑的用材墙体厚度、屋顶坡度、窗户大小、房屋朝向等,可以推知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判断气候特征①根据墙体厚度判断冷暖及昼夜温差一般来说,寒冷的地方,民居的墙体厚度大;温暖的地方,民居墙体厚度小。
另外,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墙体厚度大。
②根据屋顶坡度、房檐宽度判断降水量的多少一般来说,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有利于积水倾泻或积雪滑落,因此降雨量大或降雪量大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大;而在降水稀少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多为平顶。
房檐越宽,越利于遮挡风雨,因此我国北方地区的房檐宽度一般小于南方地区。
③根据窗户大小判断风力、风向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民居的窗户较小,且北窗较南窗小;南方夏季湿热,民居窗户较大以利于通风;风沙大的地方,民居窗户较小。
④根据房屋朝向判断气候特征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多坐北朝南,而南方地区则表现不明显。
原因:北方冬季寒冷,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民居多坐北朝南;南方夏季炎热,对日照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民居朝向一般更为自由。
⑤根据民居的用材判断气候特征以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来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偏少;以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气候湿热,植被茂盛;江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内部主体为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
例如,我国新疆地区多以黏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要材质的民居,说明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
二、判断地形特征根据房屋的进深以及院落的大小判断地形特征。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民居的房屋进深大,院落宽阔;而山区地形崎岖,民居进深较小,院落狭小。
●四合院分布地区: 北京、华北。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且多风沙。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保温防寒避风沙,冬季多纳阳光。
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有正房、厢房之分,长辈住正房,体现正统、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格归纳)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视。
如何在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归纳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希望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
1.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影响a. 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 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2.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a. 建筑的生态适应性b. 自然环境的建筑适应性3.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a. 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b. 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4.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改善a. 建筑生态环境改善措施b. 自然环境保护与改善措施5.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a.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模式b. 社会各界合力促进生态与建筑的和谐发展总结:在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建筑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建筑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建筑的生态适应性和自然环境的建筑适应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筑与自然环境能够相互适应,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也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如何打破建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共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除了建筑设计者、施工者等相关人员需要积极参与外,社会各界也需要关注并支持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只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我们才能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在总体上,我们要意识到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与促进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当今社会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特色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傣族竹楼
1)⻄居特点 傣族⻄楼是⻄种⻄栏式建筑,主要⻄⻄⻄建造,因⻄称为“ 楼 ”。⻄楼的平⻄呈⻄形,底层架空多不⻄墙壁,供饲养牲畜和 堆 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塘,是烧茶做饭和家 团聚的地 ;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天主⻄⻄作、吃 饭、休息和接待客⻄的地⻄,既明亮⻄通⻄;晒台是主⻄盥洗、 晒 、晾晒农作物和存放⻄罐的地⻄。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傣族多居住地区,⻄候湿热,常年⻄雪,⻄量充沛,年平均温度 达21℃,没有四季区分,⻄廊⻄台是⻄楼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 的⻄楼⻄防潮湿,⻄散热通⻄,三可避⻄兽侵袭,四可避洪⻄冲 击。因为这⻄每年⻄量集中,常发洪 ,楼下架空,墙⻄为多空 隙的⻄篾,所以很利于洪⻄的通过。
中国特色传统民居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湘西吊脚楼
1)特点 湘⻄吊脚楼,位于湖南 省湘⻄⻄家族苗族⻄治 州,属于古代⻄阑式建 筑。即是"体量较 ,下 屋架空,上层铺⻄板作 居住⻄的(庄裕光《 阑建筑》)⻄种房屋。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南地区⻄⻄、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湘⻄吊脚楼”是 乡少数⻄族如苗、侗、壮、布依、⻄家族等的传统⻄居样式。尤 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湘⻄吊脚楼极为常⻄。吊脚楼依⻄傍 ⻄⻄建,⻄当地盛产的杉⻄。因这些地域多⻄多⻄,空⻄和地层 湿度 ,号称“天⻄三⻄晴,地⻄三⻄平”,由于⻄阑式建筑是底 层架空,对防潮和通⻄极为有利,⻄可防⻄野兽和毒蛇的侵害。 于是⻄区先⻄创造出了独特的“湘⻄吊脚楼”。
四、骑楼
1)特点: 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道。是⻄种 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后退且留出公共⻄⻄空间的建 筑物。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 建、⻄东、⻄⻄等沿海侨乡地区。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候,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 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侵袭,挡避炎阳 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专题05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知识梳理】-七年级地理下期末专项复习(中图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各地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民居既是满足这总需求的建筑。
3、气候对民居的影响气候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这种情况在传统民居中反映得尤其明显。
(1)南方地区①气候特点:降水多,气温高。
①民居特点:屋顶坡度大,窗户较小。
①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利于排水,减少阳光照射、降低室内温度。
①代表:傣族竹楼,江南水乡民居。
(2)北方地区①气候特点:降水少,冬季气温低。
①民居特点:屋顶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窗户较小。
①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农民可以在上面晒粮食;利于在冬季获取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①代表:北京四合院。
4、地形对民居的影响地形对民居影响也非常大。
例如,在山区盖房时,要考虑坡向、坡度等因素。
(1)山区民居的特点:贵州和湘西的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因而顺山坡地势盖起吊脚楼。
(2)平原民居的特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较为规则,且多院落,如北京四合院。
5、就地取材人们在建房时,总是尽量就地取材,以降低造价。
例如:(1)山区人民充分利用岩石建造石屋。
(2)黄土高原的人们利用黄士建造窑洞。
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好、结构均匀、富含钙质等特点,在坚实的黄土沟谷的崖面上挖掘而成的。
它具有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等优点。
(3)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竹木建造竹楼。
(4)西部牧民逐草而居,放养牲畜,帐篷和蒙古包拆卸方便,便于运输,同时抗风能力强,牧民青睐。
建造蒙古包。
二、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1、服饰主要包括衣、裤、裙、鞋和袜等,也包括头、颈、胸和手等部位佩戴的各种饰物2、服饰的基本功能是抵御寒暑、减少日晒、遮挡风雨、防止蚊虫叮咬、美化自身等。
3、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服饰也各具特色。
(1)傣族妇女:窄袖短衣和统裙,乔其纱、丝绸等缝制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长裤,聚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2)藏族:传统藏袍,长袖、宽腰、大襟适应高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3.土楼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其主要目的是D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高考地理总复习 聚焦核心素养12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聚焦核心素养12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知识素材】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居文化也许最能反映地理环境特 征。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由于南北纬度跨度广,南北热 量差异明显,体现了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到寒 温带的过渡;东西经度范围广,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降 水差异十分显著,体现了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地 区的过渡。这种复杂、巨大的气候差异深刻地影响分布其中 的民居建筑。
• 以“一颗印”为例。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 多风,故房屋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 即 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正房常为楼房(由于地处山区, 地方小,气候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 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 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
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D项错误。
追踪命题•解密高考
【真题剖析】
•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下图)建立纯碱厂,采盐沼 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 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 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 (3)调动知识作答:第(1)题,由图可知,有利条件主要体 现在附近分布大量盐沼,就地取材,原料丰富;不利条件主 要体现在距离市场较远、附近城镇少、市场小、交通不便、 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等。
• 第(2)题,同意关闭主要从该地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工厂 因竞争力不足常年处于亏损状态等方面进行作答;不同意关 闭主要从当地经济发展角度来作答。
【预测演练】
• (2020年广东梅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材料 囊谦县位于青海省最南端,据《青海省志:盐业 志》记载,囊谦县已发现盐泉29处,其中有8处建为盐场,这 些盐泉矿化度极高,是世界上已发现矿化度最高的盐泉(下图)。 囊谦泉盐产区是青海省三大盐区之一,手工制盐技艺历史悠 久、文化深厚,是诞生于农业文明中的手工业瑰宝。但是近 年来,手工盐在市场经济中受到机器产品的挤压,囊谦盐工 收入不高,盐场经营惨淡,一些盐田面临着退化为盐碛荒地 的困境,制盐工具和技艺等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命 运。作为青海盐业体系中的瑰宝,囊谦泉盐亟待保护和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民居特点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
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答案】1.D 2.C 3.B【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
故选D。
2.蒙古包作为草原上一种特色民居,是适应内蒙古地区游牧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居,以木、毡为基本原料,同时,由各个部件组装而成,便于拆卸和组装,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①错;内蒙古地区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多暴雪天气,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一是有利于防止大雪封门,二是能够抵御严寒(与门口较小有关),②正确;冬季,该区域盛行西北风,且日出东南,所以门口朝向东南,既可以减少冬季风的影响,也能够获取更多的光照,③正确;蒙古包的门窗相对较少,最高点的天窗既能够改善采光条件,也能够起到通风作用,促进空气流通,④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门的中上部并没有开窗户并镶嵌玻璃,⑤错。
故选C。
3.各个季节的气候和牲畜的膘情不同,选择春、夏、秋、冬营地的条件也各不相同。
根据地形、不同季节的气候等条件选择牧地,每年在“春洼、夏岗、秋平、冬阳(或冬暖)”各地之间来回搬迁。
春季对牲畜是最为酷寒的季节,经过了寒冷、枯草、多雪的冬季,牲畜膘情大幅下降,抵抗能力减弱,因此春季要选择可以避免风雪灾害的草场,而内蒙古地区春季多大风,所以春季应选择避风地带,而不是向阳地,A错;夏天为了增加牲畜的肉膘,要选择在山阴、山丘等细嫩草场放牧,同时还要注意有山岗等以便乘凉,B正确;秋季为了增加牲畜的油膘,要选择在草质好、凉爽的草场,以增强牲畜的耐寒能力,秋季低洼地并不凉爽,C错;冬营地主要是为了保护牲畜安全过冬,要选择在山阳、避风地带,而不是平坦的地带,D错。
故选B。
台湾兰屿岛居民日夜与海共生。
岛上传统民居为独特的木石结构房——地下屋,这种房屋房顶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房体建在挖空的凹陷处,四周用石头垒成围墙,室内配有火堂。
下图示意兰屿岛位置及地下屋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兰屿岛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这里的“害”最主要是指A.地震B.风害C.暴雨D.风暴潮5.兰屿岛地下屋的突出优点类似于A.蒙古族蒙古包B.傣族竹楼C.福建土楼D.陕西窑洞6.地下屋室内火堂的主要作用是A.缓解阴暗潮湿B.提高冬季室温C.加热所需食品D.驱赶侵扰蚊虫【答案】4.B 5.D 6.A【解析】4.兰屿岛的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台风来时,风力大,破坏力强;台风过后,酷热难当。
当地达悟族人营造了这种“地窖式”民居,优点突出,可躲避台风,且住起来冬暖夏凉,能采光通风,排水良好,极具特色,是当地人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
所以兰屿岛地下屋是为了躲避台风而建,故选B。
5.由上题分析可知,兰屿岛地下屋既可以躲避台风,又能够冬暖夏凉,类似于陕西窑洞,D对。
蒙古包是为了便于迁徙,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傣族竹楼是为了防潮湿,适应当地的湿热环境,土楼是为了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ABC错。
故选D。
6.由材料可知,地下屋一半建在地面以下,室内建有火堂,可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特点,A对。
该地纬度低,冬季气温不会很低,B错。
加热食品没有必要配备专门的火堂,C错。
火堂没有特殊的味道,不会驱赶蚊虫,D错。
故选A。
木刻楞选材自然,以原木相互搭接,并排列在一起垒原木时一般都垫上苔藓。
木刻楞房门大部分朝北开,留出南墙多开窗户,以增加采光面积;连着房门均修建一间门斗。
据专家研究,木刻楞有调节温度、水分和平衡情绪的作用,冬暖夏凉,被誉为“长寿木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木刻楞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可能是下列哪个民族的传统住宅A.鄂伦春族B.彝族C.维吾尔族D.高山族8.在木刻楞建设过程中,叠原木时原木间垫上苔藓的主要目的是A.填充绿色植被,覆盖墙面,增加建筑美感B.苔藓稍有湿气就生长,逐渐填满空隙,增强保暖效果C.通过苔藓吸收湿气,提高室内湿度D.利用苔藓特殊生物性状,起到防虫防蛀作用9.木刻楞一般会连着房门修建门斗,门斗的主要作用是A.可在其中设置信报箱、送奶箱,有利于提高住宅公共服务性能B.使住宅的立面造型更加富于变化,便于人们识别C.起到分隔、挡风、御寒等作用D.可以增加室内空间,增加阳光射入【答案】7.A 8.B 9.C【解析】7.木刻楞冬暖夏凉,结实耐用,是东北地区的典型民居,主要分布在鸭绿江流域,结合各少数民族分布可知,A正确;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B错;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地区,C错;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地区,D 错。
故选A。
8.木刻楞选材自然,以原木相互搭接,木刻楞房门大部分朝北开,留出南墙多开窗户,以增加采光面积,冬暖夏凉。
因其所处地理环境可知更加注重防寒保暖,苔藓稍有湿气就生长,逐渐填满空隙,增强保暖效果,并不是为了防止虫蛀,B正确,D错;增加建筑美感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应该减小室内湿度,C 错。
故选B。
9.木克楞就地选材建造方便,是当地人适应环境的产物。
其房门主要向北开,连接门斗可起到分割挡风御寒的作用,C正确;该住宅一般为私人住宅,并不会起到公共服务性能的作用,A错;该区域的民居均在连接房门处修建门斗,因此并不是为了便于人们识别,B错;房门主要朝向北开,而增加阳光摄入主要是南墙窗户所起的作用,D错。
故选C。
地坑院是豫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面上,窑洞内冬暖夏凉,院落四周的窑洞上方黄土层经常需要压实。
通常人们会在地坑院院心挖一深4~6米、直径1米的深井,以蓄积雨水。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的地坑院正在消失,遭废弃或填埋。
下图为该地区地坑院景观图。
据此完成10-12题。
10. 地坑院院心天井通常会栽种一颗树,其最主要目的是A. 美化环境B. 夏季遮荫C. 安全警示D. 保持水土111. 夏季地坑院窑洞内空气湿度很大是困扰住户的难题,原因是A. 窑洞雨水下渗B. 院心天井积水C. 窑洞内气温过高D. 窑洞内外温差大12. 大量地坑院遭废弃或填埋,原因最可能是A. 建筑技术进步B. 缓解耕地紧缺C. 交通用地不足D. 生活条件改善【答案】10. C 11. D 11. B【解析】10.种在坑里对美化环境作用不大。
地坑是凹在地下,种树遮阳挡雨、保持水土的作用不大;“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人们在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地坑院”的正中面栽种一棵大树,树冠露出可防外人跌入,起到安全警示的作用。
11.豫西黄土高原降水较少,窑洞内冬暖夏凉,夏季窑内温度低,窑外温度高且有水井,水汽含量大,窑内外温差大;外面的热空气进入窑内遇冷凝结,使得窑内湿度增大。
12.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为缓解耕地紧缺,开始填埋地坑院。
建筑技术进步、交通用地不足、生活条件改善不是主要原因。
骑楼为底层沿街面后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其建筑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下图为骑楼建筑景观。
据此完成13-14题。
13. 下列地区中,最适宜修建骑楼的是A. 北美B. 东南亚C. 西亚D. 西欧14. 骑楼底层后退留出公共大行空间的主要目的是A. 为行人遮阳避雨B. 防御寒潮侵袭C. 减少蛇虫的影响D. 减轻风沙危害【答案】13. B 14. A【解析】13.从图中看出,骑楼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行走的长廊,该种设计的房屋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布局在类似印度这种气候湿热的地区。
北美、西欧、西亚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不需要修建骑楼。
第9题,东南亚地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降水量大,骑楼底部留出公共空间可以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
空间开阔,通风性好,无法抵御寒潮、沙尘暴和蛇虫。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
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 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A. 内蒙蒙古包B. 陕西窑洞C. 傣族竹楼D. 客家族土楼16. 土掌房反应的气候特点()A. 湿冷B. 湿热C. 干旱少雨D. 干热【答案】15. B 16. C【解析】15.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安装,故A错误;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与陕西窑洞效果类似,故B正确;傣家竹楼双层、尖顶,利于通风散热、防潮、排泄雨水,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故C错误;而客家土楼为圆形围屋,是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利于防御,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故D错误;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