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毕业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强势及优势学科 选留本校博士毕业生暂行

附件:
大连理工大学强势及优势学科选留本校
博士毕业生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促进我校青年教师开展国际交流,优化学缘结构,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拓展研究方向,培养国际化视野,对学校强势及优势学科选留本校博士毕业生做此暂行规定。
第二条强势及优势学科原则上应选聘国内外其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出站人员。
第三条对于特别优秀、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本校博士毕业生可以控制性选留,但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1)应具有两年及以上海外学习经历(含联合培养);2)没有满足两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选留师资需在留校后一年内,以博士后或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海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研修,达到海外学习研修两年及以上的要求。
第四条没达到海外两年及以上学习研修经历的本校应届博士毕业生留校后暂不享受学校引进人才的住房和安家补贴,在其达到要求回校履职后再行兑现。
学校与其签署为期三年的首聘期合同,如在合同期内没能达到两年及以上海外学习研修经历的要求,原则上不再续签聘用合同。
第五条派出研修人员应按照《大连理工大学教职工在职培训暂行规定》的要求,及时将其在海外的工作安排及进展情况向所
在单位报告,每半年向其所在学部(学院、部)提交海外研修工作总结。
第六条研修工作期满后,由学部(学院、部)对派出人员在海外期间的研修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报告提交人事处。
第七条本规定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第八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
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计划模板
一、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未通过考核者,可以转为硕士研究生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2、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按博士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未通过考核者,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
2、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分别按照所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分别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
三、直接选择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计划
分别按照硕士、博士一级(或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择课程
总学分不低于44学分;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
注:因硕博连读(直接攻博)涉及到跨学科问题,因此各一级学科不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本模板用于指导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100519_2010916102646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2010年5月修订)一、培养目标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动向;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四会(听、说、读、写)水平。
二、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
博士研究生导师可根据课题需要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协助工作,也可吸收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指导小组。
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考核、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进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博士研究生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及个人的特点适当安排学习若干课程,以拓宽专业基础、掌握开拓性、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方法。
鼓励博士研究生跨学科选修专业课程。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三、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3-4年,直接攻博研究生总学制为5年,硕博连读研究生总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在职博士研究生为5年。
在职博士研究生为5年。
如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答辩,研究生本人需在学制期满之前6个月向研究生院提交延期毕业申请。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时间),超过5年需向研究生院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
在职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8年,超过7年需向研究生院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
对于极少数特别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答辩,具体按照《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的要求执行。
四、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不低于6学分,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学术活动4学分。
硕博人才培养情况说明

硕博人才培养情况说明一、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有一级学科范围内的知识面;●熟悉所从事专业科学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至少熟练地掌握一一门外语,达到听、说、读、写四会的水平;●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这-一点是博士生与硕士生最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学位论文的创新点上。
二、学习年限基本学制:博:士生学制一般为3-4年。
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要求,学校必须规定学生在校的最长学习年限,我校《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上规定博士生的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统招统分博士生: 5年,在职博士生: 8年。
超过在校最长学习年限还不能完成学业的,学校不再保留其学籍,要求退学,.但可以以同等学力继续申请学位。
具体的后面还要提到。
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所提到的最长学制,都不含休学时间。
如有特殊情况办理休学,最长可休学2年。
三、培养方式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博士生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导师应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博士生的基础和特长,制定出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
四、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博士主要有四类,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提前攻博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
各类博士生学分要求为: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0学分;其他博士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一般专业为不少于14学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不少于18学分;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企业管理、环境管理专业要求不少于16学分。
.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提到的总学分要求,都包括必修环节“学术活动”的4个学分。
博士生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及学术活动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公共必修课,有: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3学分博士生第一外语3学分;第二部分是选修课:本专业博士生选修课: 2学分(管理科学与工程6学分,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企业管理、环境管理4学分)跨学科(跨院系)专业选修课: 2学分; (可以选择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跨专业选修课,也可以选其他院系的博士、硕士课程作为跨专业选修课;第二外国语课不能作为博士跨专业课)需要说明的是:硕博连读、直接攻博学生培养计划中,一定要选择跨专业选修课。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2010年9月修订)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申报条件我校各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均有资格申报本专业和跨专业的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申报分两种形式: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后经导师同意,可直接选择本专业或跨专业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制定硕士-博士培养计划,第四学期考核通过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学期学习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可在第四学期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考核,考核通过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二、申请及审批手续(一)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1、各学部、院系及时向新入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宣传学校有关硕博连读政策,新生需在入学三周内填报《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
2、各学部、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3、各学部、院系需在新生入学四周内将本院系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生名单及培养计划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二)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1、未在新生入学时选择硕士-博士连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在第四学期提出硕士-博士连读申请。
2、各学部、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的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三、学制与培养模式(一)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
博士阶段若在4年内不能完成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学习年限超过5年需向研究生院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
博士阶段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时间)。
(二)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博士毕业要求

博士毕业要求博士毕业要求是对研究生进行系统培养,要求其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
以下是博士毕业要求的相关内容。
一、学术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需完成规定学分的学术课程学习。
学生需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培养计划,修读相应的学术课程。
学术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如学术英语、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等。
研究生期间,学生需要按照学院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学术课程学习,并取得一定的学分。
二、学术研究任务: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一定的学术研究任务。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需选择研究方向,并展开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学生需要进行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工作,并撰写学术论文。
三、学术论文发表: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论文发表。
学生可以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学术报告等,与学术界保持紧密联系。
此外,学生需要按照学院要求,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数量,达到一定的要求。
学术论文需要通过具有一定评价权威性的学术期刊或会议进行发表。
四、学术论文答辩: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通过答辩进行学术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学生需按照学院的要求,准备论文答辩的相关材料,并筹备答辩的演讲内容。
答辩过程一般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最终答辩。
学生需要在答辩过程中,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有学术价值的,并能回答相关专家对于研究内容的提问。
以上是博士毕业要求的相关内容。
通过学术课程学习、学术研究任务、学术论文发表以及学术论文答辩,博士研究生可以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相关政策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2010年9月修订)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申报条件我校各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均有资格申报本专业和跨专业的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申报分两种形式: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后经导师同意,可直接选择本专业或跨专业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制定硕士-博士培养计划,第四学期考核通过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学期学习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可在第四学期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考核,考核通过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二、申请及审批手续(一)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1、各学部、院系及时向新入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宣传学校有关硕博连读政策,新生需在入学三周内填报《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
2、各学部、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3、各学部、院系需在新生入学四周内将本院系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生名单及培养计划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二)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1、未在新生入学时选择硕士-博士连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在第四学期提出硕士-博士连读申请。
2、各学部、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的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三、学制与培养模式(一)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
博士阶段若在4年内不能完成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学习年限超过5年需向研究生院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
博士阶段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时间)。
(二)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大连理工大学学硕研究生入学指南

大连理工大学学硕研究生入学指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入学指南第一节:申请条件1.1 学历要求:- 申请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具有本科学历;- 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具有硕士学位。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发表论文要求最新

大工管经发【2015】6号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标准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文件大工管经发[2015]6号关于印发《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学术论文发表标准》的通知学部各单位: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毕业学术论文发表,经学部学位委员会讨论,并经校学位委员会批准,通过《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学术论文发表标准》,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五年三月十三日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办公室2015年3月13日印发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学术论文发表标准一、博士研究生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正式答辩前,至少以第一作者或导师是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发表(其中1篇可以含正式录用)论文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在国际C类及以上期刊(见附件1),发表英文论文1篇;2)在国内A*(见附件2)发表论文1篇,并在国际会议发表英文论文1篇;3)在国内A类(见附件2)期刊论文2篇,并在国际会议发表英文论文1篇;4)在国内A类(见附件2)期刊论文1篇、国内B类(见附件2)期刊发表论文2篇,并在国际会议发表英文论文1篇;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管理与经济学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申请论文正式答辩前至少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发表(含正式录用)期刊论文1篇。
论文发表期刊范围包括学部公布的国际期刊(见附件1)、国内重要期刊(见附件2)、CSSCI(含扩展版)检索刊源、管理与经济学部认定98种期刊(见附件3)、英文working paper (英文的working paper由学部组织两位国内外同行评审,如通过评审视同于符合毕业标准)。
以上所提附件均已最新版为准。
各级学科可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更为严格的标准。
本标准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博士和硕士开始执行。
本标准解释权归管理与经济学部学位委员会。
2015年3月13日附件1:管理与经济学部认定的国际重要期刊目录(2014)说明:对于国际性会议全部收录至国际期刊的论文,此目录不予承认。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毕业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毕业要求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二OO七年四月修订)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本校暂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十一个学科门类授予硕士学位,按哲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五个学科门类授予博士学位。
第三条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由学校报请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条本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按博士级学位组织。
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由本校主要负责人和指导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教授25-27人组成,任期二到三年,学位评定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产生是根据各院、系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的多少,由院、系学术委员会提出候选人,经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征求意见和协商后,最后由校长审定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后公布。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下按相近和相关学科设若干学科评定组,学科评定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组长和副组长应是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
组员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聘任。
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由7-15人组成,任期二到三年,分委员会设正、副主席各一人,分委员会主席必须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担任。
分委员会的产生过程是:经院、系学术分委员会协商推荐,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最后由校长批准。
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教授组成,应为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有博士点的院、系,博士生导师应在分委员会成员中占较大比例。
第五条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一)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1、听取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位授予工作的汇报;2、作出授予学士学位的决定;3、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4、作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5、通过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人员名单;6、作出撤销已授予学位的决定;7、研究和处理有争议的问题和其他事项。
(二)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职责:1、审查申请学士学位者资格,组织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作出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2、审查申请硕士学位者资格,组织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建议;3、审查申请博士学位者资格,推荐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并组织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作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建议;4、审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荐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大连理工博士申请文章条件

大连理工博士申请文章条件
申请大连理工博士项目的条件
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其博士项目拥有严格的条件要求。
如果您想申请大连理工博士项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申请条件:
1. 学术成绩优异:申请者需要有优秀的学术成绩,在本科和硕士阶段表现突出,达到大连理工大学要求的最低学术标准。
2. 硕士学位:通常情况下,申请者需要持有硕士学位。
如果申请者没有硕士学位,但有其他相关资质和丰富研究经验,也可以被考虑。
3. 研究计划:申请者需要提交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确保其研究方向与大连理
工大学的项目需求相符。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研究背景、目标、方法和预期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4. 推荐信:通常情况下,申请者需要提供两到三封推荐信,推荐信应由有能力
评价申请者学术能力和潜力的教授或研究人员撰写。
5. 学术论文:申请者需要提交自己的学术论文作品,以展示个人学术研究能力
和成果。
6. 语言能力:申请者需要证明自己具备足够的英语能力,可以通过英语考试成
绩(如托福或雅思)或者英语作为母语的证明来满足这一要求。
7. 面试:根据项目的要求,申请者可能需要参加面试,以进一步评估其学术能
力和适应能力。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申请大连理工博士项目的条件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大连理
工大学还可能有其他特定的要求或限制,具体的要求请参考学校官方网站或相关招生通知。
祝您申请成功!。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2010年11月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和完善研究生的学籍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2005]第21号)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取得我校研究生学籍的全日制研究生。
第二章入学与注册第三条我校录取的研究生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和学校规定的有关证件,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期限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须凭有关书面证明向所在学部、学院(部)请假,所在学部、学院(部)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审批。
因病不能按期报到,应附医院的证明;其它原因不能按期报到,应附原所属单位或街道、乡镇的证明;请假时间不得超过两周(自规定报到之日起算)。
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事由以外,取消入学资格。
第四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入学资格进行复查。
复查合格者准予注册,取得学籍,发给研究生证。
复查不合格者,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第五条凡在入学后三个月内经校医院或学校指定医院诊断4、凡需缴纳培养费等费用的研究生,缴纳费用后方可注册。
研究生应当在每学年初按学校规定的缴费方式缴纳培养费用,取得注册资格。
5、研究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注册:(1)因病或事假休学,处于休学期间者;(2)新生复查不合格且保留入学资格者;(3)其它按规定不符合注册资格者。
第三章选课、重修、免修、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第八条研究生必须按学校研究生培养规定及所属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参加课程学习和各项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答辩情况表,并归入本人学籍档案。
第九条培养计划及选课要求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每位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的依据,培养计划是研究生选课的依据。
培养计划中的必修课一经确定必须全部修完,并不得更改;培养计划中的选修课程,可根据需要由指导教师登陆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调整。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2016.1)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我校按照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或备案的学科门类及专业授予学位,所授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第三条依据本细则申请学位者,应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相应学术水平。
第二章学士学位第四条攻读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达到下述学术水平准予毕业者,可授予学士学位:1.较好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生参照《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授予学士学位。
第五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予学士学位:1.在校期间受过留校察看(含留校察看)以上处分者。
2.在校期间受过两项以上(含两项)处分或处分未解除者。
3.未能获准本科毕业者。
第六条各学部(学院)审核其所依托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材料,对符合本细则第四条及有关规定的,经校学士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批准,授予学士学位。
第三章硕士学位第七条对取得我校入学资格的硕士研究生,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参加由研究生院组织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下述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者,在学校规定的申请学位年限内,可申请硕士学位: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2.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3.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具有面向特定职业领域需求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4.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经指导教师确认并署名,第一署名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
发表学术论文的具体要求由学部(学院)具体规定并报学位办备案。
第八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接受学位申请或取消申请学位资格:1.在校期间受过“记过”以上(含记过)处分未解除者。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毕业要求

1)复审专家一致认为达到硕士论文水平要求者,可按同期答辩申请人授予学位;2)若有一位复审专家有异议和修改意见,申请人须对修改意见进行书面答复并修改学位论文,由校学位委员会讨论是否授予学位;3)若有两位以上复审专家有异议,则本次申请无效,申请人可在一年内修改学位论文,并再次由研究生院送相关领域专家评审,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达到硕士论文要求后可申请答辩。
对修改后的送审论文,若仍有两位以上(含两位)评审专家有异议,则校学位委员会原则上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
博士学位第十三条课程要求博士生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国语、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和学术活动)并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考试、考查,成绩合格后取得规定的学分。
第十四条学术水平学位申请人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一)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二)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三)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四) 在本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第十五条发表论文要求申请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学位论文预答辩之前,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而且:(一) 博士学位申请人必须是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必须是我校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二)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大连理工大学。
(三)我校根据学科门类分为以下三类:1) 理科类学科各专业的博士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为SCI收录的外文期刊论文;2)工科类学科各专业的博士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为SCI或EI收录的外文期刊论文;3)人文、经管、建筑类学科各专业必须在本学科指定的核心期刊(由各分学位委员会指定并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和学位办备案)上发表二篇学术论文和一篇外文期刊或外文会议论文。
(四)各门类学科的博士学位申请人在本学科指定的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外一流期刊(由各分学位委员会指定并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和学位办备案)上发表一篇文章等同于本学科发表论文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规定。
一、报名条件我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均招收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这些专业录取的统考及应届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均有资格申报本专业的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二、申请及审批手续1.各院系应在开学后安排适当活动,使新入学的研究生能对本专业博士导师及其课题研究情况有较多了解。
符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愿意选择硕士-博士连读者需在入学后前三周内填报《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
2.各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研究生进行考核,并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3.各院系需在入学后前四周内将本院系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生名单及培养计划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三、培养方式1.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5年。
2.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一年半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三年至四年。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四学期享受博士生待遇。
未通过考核者,可以改做硕士学位论文。
3.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结合研究生本人的特点和科研、论文工作的需要,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导师签字、院系审核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执行。
四、课程学习要求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0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环节:学术报告4学分,主讲和参加学术活动次数与相应专业博士研究生相同。
在课程学习阶段,除了应完成本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和博士学位课程外,根据各学科拓宽知识面的要求和研究生本人的特点,还应该选修一定学分的跨学科课程。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第一章概述为规范大连理工大学对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提高学位授予的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章硕士学位授予工作2.1 硕士学位授予条件2.1.1 申请硕士学位者需为在职或全日制研究生,并完成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学位课程及相关学术论文。
2.1.2 硕士学位课程应包括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学期学分不少于18学分。
2.1.3 学位课程修完后,需通过学术论文答辩,并获得肯定的评价。
2.2 硕士学位授予程序2.2.1 学位申请:学生在修完学位课程,完成学术论文后,填写学位申请表,并提交指导教师和相关负责人审核。
2.2.2 学位论文评审:学位论文需由两名教师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
2.2.3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学生通过学术论文答辩,回答评委提问,并据此评定学位成绩。
2.2.4 硕士学位授予:学生在完成学位授予程序后,由学校授予硕士学位。
第三章博士学位授予工作3.1 博士学位授予条件3.1.1 申请博士学位者需为全日制研究生,并完成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学位课程、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
3.1.2 博士学位课程应包括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和研究生科研项目,学期学分不少于24学分。
3.1.3 学位课程修完后,需通过学术论文答辩,并获得肯定的评价。
3.2 博士学位授予程序3.2.1 学位申请:学生在修完学位课程、完成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后,填写学位申请表,并提交指导教师和相关负责人审核。
3.2.2 学位论文评审:学位论文需由三名教师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
3.2.3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学生通过学术论文答辩,回答评委提问,并据此评定学位成绩。
3.2.4 博士学位授予:学生在完成学位授予程序后,由学校授予博士学位。
第四章学位授予的补充规定4.1 异动情况处理:若学生出现重大学术不端行为,或在学位授予过程中发生重大违纪事件,学校有权中止或取消学位授予。
大连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及毕业要求

车辆工程(专业代码: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现代科技知识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要求本领域的工程硕士掌握本学科内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车辆的现代设计理论、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测试技术和必要的实验技能,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能较熟练地掌握工程主流软件的应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主要从事汽车结构现代化设计制造,汽车车身工程,汽车材料工程,汽车电子控制及智能化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多年来在车身数字化设计制造、汽车涂装、汽车工业装备自动化控制、重型汽车车架与前后桥及客车骨架的现代化设计等方面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先后完成国家、省和企业的108、154T矿用汽车,高速公路客车,豪华客车等设计研究工作。
研制了汽车自动变速箱检测试验台、电动助力转向试验台。
本硕士点先后出版了“重型汽车现代化设计”教授专著,“代用燃料”、“汽车安全行驶与事故分析”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与故障诊断”等三本专著,先后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阶梯轴最佳设计”等四项研究获国家专利,该硕士点教师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其它省部级奖项若干。
目前,正承担国家863 攻关项目和国家973项目以及与国内外重要汽车企业的合作项目。
本学科点现拥有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中心装备有包括汽车底盘测功机、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仪、车身扭转及局部刚度试验台、发动机测试系统等在内的一批重要仪器设备,可以完成与本专业相关的多种实验和测试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车辆数字化工程研究汽车车身、底盘及零部件的数字化建模、力学仿真分析、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工程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毕业要求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二OO七年四月修订)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本校暂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十一个学科门类授予硕士学位,按哲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五个学科门类授予博士学位。
第三条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由学校报请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条本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按博士级学位组织。
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由本校主要负责人和指导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教授25-27人组成,任期二到三年,学位评定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产生是根据各院、系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的多少,由院、系学术委员会提出候选人,经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征求意见和协商后,最后由校长审定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后公布。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下按相近和相关学科设若干学科评定组,学科评定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组长和副组长应是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
组员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聘任。
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由7-15人组成,任期二到三年,分委员会设正、副主席各一人,分委员会主席必须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担任。
分委员会的产生过程是:经院、系学术分委员会协商推荐,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最后由校长批准。
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教授组成,应为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有博士点的院、系,博士生导师应在分委员会成员中占较大比例。
第五条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一)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1、听取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位授予工作的汇报;2、作出授予学士学位的决定;3、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4、作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5、通过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人员名单;6、作出撤销已授予学位的决定;7、研究和处理有争议的问题和其他事项。
(二)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职责:1、审查申请学士学位者资格,组织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作出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2、审查申请硕士学位者资格,组织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建议;3、审查申请博士学位者资格,推荐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并组织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作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建议;4、审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荐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三) 学科评定组职责:学科评定组受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托,对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通过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复审。
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的成员出席方得召开,作出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建议时需听取答辩委员会(含预答辩小组)的汇报,所形成的决议以不记名投票、并过全体成员半数方为有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的成员出席方得召开,作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时需听取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汇报和学科评定组复审报告,所形成的决议以不记名投票方式、并过全体成员半数方得有效。
硕士学位第六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且具备以下条件者,视为达到硕士学位授予要求:(一)按培养计划要求修满学分;(二)发表符合学校要求的学术论文;(三)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1、《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2、《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3、硕士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或录用证明的复印件;4、学位论文。
由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专人按照本细则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进行审查。
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具体要求由各院系确定。
如果硕士研究生申请答辩时未满足文章发表的要求,但满足其他毕业条件,允许组织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但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暂不审议其学位,直至在硕士生毕业两年内满足上述要求后,由本人提出申请,学位评定分委员再审议其学位。
如果硕士生自毕业答辩之日起满两年仍未满足发表论文要求,学校将不再讨论其学位。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接受学位申请或取消申请学位资格:(1) 未达到本细则第七条和第八条规定者;(2) 有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行为者。
第十二条学位论文答辩(一)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参考指导教师所提议人选指定不少于5位专家组成,必须有申请人所在院、系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和至少1位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
答辩委员会设主席1人,由具有高级职称的硕士生指导教师担任。
(二)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至少在答辩前三天把硕士学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送交答辩委员会成员审阅。
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并按答辩程序(参见附件2)进行,根据学位论文的水平和答辩的情况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
决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为通过, 决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院系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三)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要求院系抽取5-10%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复审,由研究生院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复审。
(四)对需要复审的论文作者,暂不讨论其学位授予,由研究生院将其学位论文送相关领域专家复审。
1)复审专家一致认为达到硕士论文水平要求者,可按同期答辩申请人授予学位;2)若有一位复审专家有异议和修改意见,申请人须对修改意见进行书面答复并修改学位论文,由校学位委员会讨论是否授予学位;3)若有两位以上复审专家有异议,则本次申请无效,申请人可在一年内修改学位论文,并再次由研究生院送相关领域专家评审,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达到硕士论文要求后可申请答辩。
对修改后的送审论文,若仍有两位以上(含两位)评审专家有异议,则校学位委员会原则上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
博士学位第十三条课程要求博士生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国语、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和学术活动)并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考试、考查,成绩合格后取得规定的学分。
第十四条学术水平学位申请人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一)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二)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三)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四) 在本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第十五条发表论文要求申请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学位论文预答辩之前,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而且:(一) 博士学位申请人必须是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必须是我校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二)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大连理工大学。
(三)我校根据学科门类分为以下三类:1) 理科类学科各专业的博士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为SCI收录的外文期刊论文;2)工科类学科各专业的博士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为SCI或EI收录的外文期刊论文;3)人文、经管、建筑类学科各专业必须在本学科指定的核心期刊(由各分学位委员会指定并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和学位办备案)上发表二篇学术论文和一篇外文期刊或外文会议论文。
(四)各门类学科的博士学位申请人在本学科指定的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外一流期刊(由各分学位委员会指定并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和学位办备案)上发表一篇文章等同于本学科发表论文要求。
(五)在我校主办的同一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只以该期刊一篇论文计。
(六)各院系可以根据本院系的情况制订高于本细则的标准。
各个院系制订的标准报研究生院学位办备案,具体实施由各个院系审查、学位办复核。
第十六条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一) 学位论文的基本科学论点、结论和建议,应在学术上有理论意义或对国民经济建设有实践价值。
(二) 对学位论文所述及的各个问题反映出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三) 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并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本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四) 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论文内容和书写格式的具体要求, 参见附件3。
各院、系可参考上述要求,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提出本学科、专业学位论文的具体学术标准。
第十七条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通过预答辩后方可印送有关单位同行专家评阅和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一)博士生要在预答辩前向所在学科点点长提交如下材料申请预答辩:①打印的学位论文初稿②《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③博士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原件。
(二)各学科点点长根据博士生提交的材料拟订预答辩小组名单,预答辩小组至少由三名本领域的专家组成(不含指导教师),其中至少两人为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把论文初稿在预答辩前一周送交预答辩小组的老师进行评阅。
(三)预答辩小组老师对学位论文初稿进行审阅,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水平以及学位论文完成的工作量、学位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成果、关键性结论及创新点摘要等做出评价,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并记录在《博士学位论文初稿评审表》中。
(四)博士生预答辩通过后应根据预答辩小组的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修改稿经预答辩小组组长和学科点点长确认后到研究生院申请送校外专家评审。
第十八条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一)博士生根据预答辩小组的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后,再将学位论文和创新点摘要(编号逐条简述)、《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原件、《导师提议明审评阅人名单(不少于六人,一个单位不多于两人)》交各院系的研究生教学秘书,由研究生教学秘书整理后交各学科点点长;(二)学科点点长可以根据情况对导师提议的明审专家名单进行调整和补充,提出三位明审专家;(三)研究生教学秘书将上述材料一并交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审批,学位办公室可根据情况对学位论文评阅人进行调整,确定三位明审专家,并从专家库中随机选取两位盲审专家。
(四)五份学位论文评阅书(以下简称评阅书)由研究生院学位办直接寄给评审专家,评阅时间约为四十个工作日,评阅书寄回学位办登记,并由学位办及时把回收的评阅意见反馈给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五份评阅书需全部收回,如不够份数要及时补寄。
第十九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按照本细则第十三条至第十六条规定,结合培养计划对答辩申请人的资格进行审查。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或学位办主任根据五份评阅书的评阅意见做出是否同意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的决定。
(一)五份评阅书的评阅意见全部为同意答辩的可以申请答辩;(二)如果评阅意见为修改后答辩,则研究生需根据评阅意见认真修改,然后由相关学科点组织专家对修改后的论文进行评估和认定, 给出书面意见以及是否同意答辩的决定;(三)如果有一份评阅意见为修改后再审,则研究生需根据评阅意见认真修改后送原评审专家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