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分析及建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分析及建议一、新教材的使用及变化2001年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2002年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2003年扩大实验范围,2004-2005年全国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2006年使用的九年级化学教材,根据全国试用情况的反馈作出了较大变动,在这几年的使用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调整。
到06年第二版第一次印刷的最新教材与第一版第四次印刷(最后一次)的前版教材相比较,上下两册共有一百多处变动的内容。
比如06年第二版将第一版中第一单元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改为<绪言>,并在第一单元中增设一个新的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在绪言后开篇第一课,集中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不会给学习化学新知识带来困难,也不在直接影响到以后教学内容的展开。
删掉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使演示成功率大大提高。
增加了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删掉了蜡烛然后前后质量的测定。
蜡烛燃烧天平不平衡试验改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因有气体放出、使反应后质量总和有所减少。
现象明显,使学生容易理解;删掉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的图片,增加为炼铁高炉及炉内化学变化过程示意图等等,相信在以后的使用中还将不断的完善。
这些改变使新版化学教材在图文排版上更趋合理,便于师生使用和学习;文笔叙述更为流畅,科学性明显提高;承上启下的系统性严密性进一步增强;习题作业份量有所增强,针对性练习明显增多。
二、新教材从全方位体现三维目标全书共有十二单元,分上下二册。
全书充分体现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程目标,教科书的编排十分重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机体现九年级化学课程的宗旨和目标,着眼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强大的素材空间,也为学生的化学探究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
教科书重视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和合理弹性的呈现方式把基础化学知识和技能展示出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科学物质观。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本章结构】(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初三化学作为一门起始学科,而第一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起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第一章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化学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通过科学探究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变化、规律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本章结构本章包括引言和两节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栏目多,共有彩色图片40多幅,观察、探究实验13个。
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的社会实际,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第一节:化学研究些什么?1、先以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知化学研究的内容,然后逐一阐述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2、通过实验引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3、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和特征,以及能量的改变。
4、由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知道一些物质的性质。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第二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由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引出学习化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意义。
2、从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角度,认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从生命科学和材料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第一节:化学研究些什么?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本质区别,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会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知道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的改变,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节,主题为“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在我国的化学课程体系中,本节内容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它在上册的前两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类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并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打下基础。
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
(2)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正确计算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此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未知。
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通过探究和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等实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视频资料展示:播放关于原子结构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原子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引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单元)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
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
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从一些生活或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本单元选择和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对氧气这中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真实材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基本能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据,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我们比较顺利的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分析及教学感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分析及教学感受一、新教材的变化:旧的化学教学大纲将旧教材设定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大板块,这四大内容体系像指挥棒一样,使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被死死的束缚住了,师生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虽然学得乏味,但教师还是满足于对它的运用自如,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机械地重复着这样的教学,使得原本精彩的化学世界变得枯燥无味。
而人教版新教材则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
新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做法,改成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体现“学会学习”。
因此,教材在编写体系上与老教材完全不同,大大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的内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还化学以本来面目。
它做到让教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它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化学,更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去联系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力求做到“让学生学有趣、有用的化学,让学生能学得来、能学得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且新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上、在化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都较旧教材有所改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二、新教材特色:1、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STS的思想。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是21世纪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此,现代公民不仅应当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应当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既要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与特点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是化学学科在初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本教材在编写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注重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化学反应原理、物质性质、化学实验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要点本教材的知识与技能要点主要包括:1.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
2.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
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规范。
4.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三、过程与方法指导本教材注重过程与方法指导,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问题导入、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方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教材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化学史实的介绍、环境保护意识的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科学素养培养本教材在科学素养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和探究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探究活动与实验本教材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和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探究化学现象和原理。
这些活动和实验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七、常见物质与概念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如金属、非金属、酸碱盐等。
同时,对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八、章节结构与内容本教材的章节结构清晰,内容安排合理。
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从基本概念到知识应用,逐步深入。
同时,每个章节都配备了相应的练习题和实验任务,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在内容编排、知识要点、过程与方法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新教材较好地表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彼此联系;引导以科学探讨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评判的诊断、鼓励与进展功能。
二、新教材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内容不单独另立,而是穿插在大体理论、大体概念、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等内容当中,方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设计,保证学生学习进程的统一和完整。
模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提倡学生多做实验。
实验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增设了“家庭小实验”和“习题实验”。
鼓舞学生设计实验,降低操作标准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科学合理,令人线人一新。
本着“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设计思路,使知识顺序、活动编排彼此匹配、彼此补充。
上册内容:共七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入门篇明白——“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如何学化学”了解——化学的价值感受——化学的乐趣练习——实验大体技术第二单元咱们周围的空气具体地从化学角度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
学习一些最大体的化学概念(化合物、混合物,化学反映,氧化反映,催化剂等),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熟悉身旁的物质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大体的核心知识,与单质、化合物概念一同起承先启后的作用有关水的内容具体表现化学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第四单元物质组成的隐秘——深切微观世界本单元大体概念较集中,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
因此本单元是全书(乃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重心,是基础。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大体概念和技术开始引入对反映的定量研究。
所学原理、技术是基础化学中最大体的,是尔后学习化学反映及各类规律的基础。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初中研究最细致的元素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气体制取实验技术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重点、难点;还原反映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映,该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映的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按照化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分为若干章节,每章节均包含若干知识点。
教材的整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此外,教材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知识点分布情况本册教材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方程式、酸碱盐的性质等。
知识点分布均匀,难度适中,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三、实验内容与教学要求本册教材包含多个实验,涉及的实验内容包括常见仪器和基本操作、物质制备和性质实验等。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教学要求实验操作规范、安全,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习题设计与解析本册教材配备了丰富的习题,题型多样,难度适中。
习题设计注重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详细的习题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方法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
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等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材优缺点评价本册教材的优点在于知识点全面,结构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验内容丰富,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教材还配备了丰富的习题和解析,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然而,本册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此外,教材中的部分习题难度较大,可能对部分学生造成一定的挑战。
七、实践应用与拓展本册教材注重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概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化学基础知识、实验、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化学方程式书写与配平、化学计算技能培养等。
这些内容按照知识体系进行编排,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化学基础知识解析本册教材首先介绍了化学基础知识,包括物质分类、化学式和化合价等。
这些内容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后续的化学知识至关重要。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掌握基本的化学语言和表达方式。
三、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多个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内容包括了物质性质实验、化学反应实验、制备实验等。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过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
四、化学反应原理讲解本册教材重点介绍了常见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通过对这些原理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掌握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这对于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化学知识,如有机化学和物质结构等非常有帮助。
五、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本册教材中介绍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性质的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学生可以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和性质变化规律,掌握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同时,学生可以学习到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变化过程。
这些知识对于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六、化学方程式书写与配平本册教材中介绍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配平技巧。
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和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同时,学生可以掌握配平技巧和方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这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和计算化学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七、化学计算技能培养本册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基础的化学计算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课标中的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两个一级主题,又是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我们周围的空气两个二级主题所包含的内容。
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学生初次体验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的实验课。
是气体制备的起始,也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的开端。
启后: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第六单元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做了铺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甚至高中氯气、氨气等气体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它也会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内容本课题的结构可分两部分:(即以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一方面通过【实验2-5】初步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另一方面是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介绍催化剂的概念。
本单元设计了一个“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该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此时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
在本课题的【实验2-5】里,制取氧气的原理与“实验活动1”中相同,因此,【实验2-5】为本单元的“实验活动1”做了铺垫。
在【实验2-5】中教师详细的介绍氧气制取原理并演示实验操作,以便学生在“实验活动1”中动手做实验时进行模仿。
教材在介绍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时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①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时,木条不能复燃;②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把带有火星木条伸入试管时,木条复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教材分析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3、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
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4、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
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
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
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
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一单元化学学习,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
而对于难点,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案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2、学情分析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案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3、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3)技能目标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4、教学案方法: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案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教材内容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主题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本单元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内容,既是对前面第二单元中物质的简单分类进行小结,又为后期学习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作以铺垫,更为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为质量守恒定律埋下了伏笔。
在内容的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等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的排布观念,离子以及离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材将这些内容以资料、卡通画、活动与探究、实验、讨论、习题等形式加以呈现。
具有以下特点:1、以图表代文,提供信息,说明问题2、利用卡通画形象生动地说明或解释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掌握知识3、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对知识进行整体性的把握,进行知识的梳理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本单元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从宏观走到了微观世界,那么课标对于这部分知识是怎样要求的呢?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能用简单的化学用语进行描述;(2)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索的品质,保持学习化学的好奇心教学中的重点是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的概念,难点是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我们再来关注学生情况:本单元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领域的重要开始,粒子由于看不到摸不着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根据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
因此,我建议本单元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
同时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同学们突破难点。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
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要他们真正建立清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因此我建议本单元主要采取合作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
针对学生现状,在教学中,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策略一、整合教材,分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期初,我们可以适当渗透元素符号,名称的教学,让学生提前进行记忆,书写。
策略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灵动、有趣、高效。
分子、原子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于课本上的图片、表格使学生加以理解,也可以通过一些史实帮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认识的发展历程,也可以通过一些视频、或者是flash动画将分子、原子的运动形象化。
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就以《水分子的自白》音频,通过活泼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认识了分子,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策略三、敢于对教材进行适时的删减或补充。
例如在核外电子的排布上,课本给出的是部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以补充,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前20位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并通过观察,找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各类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策略四:重视实验,合理设计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更好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增加或者改进实验,例如,我们可以将酒精和红墨水混合,让学生对比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理解分子间有间隔,又比如有很多教师觉得课本中氨分子运动的实验不太合理,我们可以进行改进,比如“铁树开花”。
策略五:整合知识,理清关系。
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较难理解,彼此之间也有密切联系,将知识梳理,整合,形成整体的感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罗列出来,思考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作交流,将知识整合起来,完成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
策略五:链接中考,把握动向。
本节知识在中考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一般试题难易程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其中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认识以及用原子分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考察最多。
在教育的舞台上,每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灵魂的舞者,用点点滴滴的细节,舞动出生命的灵动与睿智。
所以,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这是我们教师“收获幸福”永远的必修课。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从本单元的知识框架上看,以“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的净化”、“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三个课题围绕水从学科到人文,从生活技术多方位、多视角地认识水、利用水,形成一个较完整、较独立的学习板块。
在这一板块中,前有学科知识为主的“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后有人文内容为主的“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中间是两者兼而有之的“水的净化”,具有学科内容与人文内容均衡配合且从微观到宏观、学科到生活再到社会,知识和视角逐渐扩大的特点,较好地体现了STSE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