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30d432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3.png)
《桃花源记》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一、说课稿: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和《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
2. 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自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品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品的意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5.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
二、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自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品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品的意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4.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
5.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和《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第二步: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第三步: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第四步:教师引导,分析作品中的意象;第五步: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反思:1. 优点:利用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和《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2. 不足:在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时,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课堂讨论时间安排不够充足,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改进措施:在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深入理解作品;适当延长课堂讨论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25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25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1f483fd4b35eefdc8d333f8.png)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读出感情。
2.理解并积累本课新学的文言词和一词多义、多词一义、古今异义词。
3.体会作者通过描绘虚虚实实的“世外桃源”,表达出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本课新学的文言词和一词多义、多词一义,古今异义词,能翻译全文。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主题思想。
【评价任务设计】1.课前任务: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完成文意的疏通掌握,并完成积累卡和疑问卡的整理。
(利用抽测重点词检查学生的积累、掌握情况。
)2.利用赏析桃花源的美点和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利用为什么要描绘桃花源理解文章主题。
3.课后任务:利用作业进一步巩固文言词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语:以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东晋时期,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浊世,却心向安宁;他才华横溢,却辞官归隐,他还曾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美谈,他就是——陶渊明。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桃花源,学习《桃花源记》。
二、字正句准读“桃源”:1.教师指导朗读节奏的划分。
2.找学生与老师一起配乐朗读,其余生跟读,要读准字音与节奏。
3.同桌间选择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再读,尽量读出感情。
三、咬文嚼字译“桃源”:1.小组合作。
互解疑问卡中疑问,未能解决的圈点出来;合力充实、完善每组最好的一份积累卡。
2.集体解决。
解决小组内未解决的疑问;展示学生充实、完善好的积累卡,教师分享自己的积累卡。
3. 利用“你记住了吗”检查学生自译和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寻根究底探“桃源”:1.赏析桃花源的美点。
明确:环境(景色)美,生活美,人情(人性、民风)美。
2.在东晋时候,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明确:“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做铺垫,太守派人去寻找桃花源却找不到路了,刘子骥还未找到桃花源就病死了,可见桃花源是虚构的。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9b931da01f69e314232946f.png)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读词句,感受桃花源美景。
2. 深入探究,感悟陶渊明追寻的社会理想。
一.导入春日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和谐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美景。
二.想一想,提取词句。
问题: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
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屏显。
(幻灯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三.找一找,理解词句。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老师也醉心于这美丽的景色,利用闲暇时间在葵山拍了几组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与桃花源的景色有哪些异同?(屏显照片)(学生观看插图,小组交流后发言)师过度:“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和“通”组成,意为“交错相同”;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做——古今异义。
(幻灯片)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屏显: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小结:同学们思考非常认真。
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
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水滴石穿,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四.说一说,品析词句。
1、品读词句,一探桃源。
理解了词句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作者通过这些词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在相关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2、出示背景,再探桃源。
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宁静,以及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在。
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
屏显: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
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248969431126edb6f1a10e3.png)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法。
(1)搜集作者生平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志趣爱好、所属流派及文学成就等。
老师发放相关详细资料供学生参考。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朗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晰,即字音咬准、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读出抑扬顿挫之情。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适当点拨翻译技巧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大胆试译课文。
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点拨。
4、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环节主要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以美丽的桃花图片导入,看到如此美丽的桃花,你能想到那些关于桃花的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文,从而自然导入课文。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04174e6767f5acfa0c7cd05.png)
备课教案课题: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桃花源记》学情分析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有了一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是毕竟太少,文言基础还是很薄弱,因此,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是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先预习,老师会把相关的资料(微课,视频录音)发送到学生的平板上,让学生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经历。
查找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等等。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课的学习或许会较为顺利些。
初二的学生正处在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形成。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养。
与此同时,学生的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但是在阅读中缺乏理性的认识,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吃不透、抓不准。
为此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对学生阅读技巧的的培养,培养其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桃花源记》效果分析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摈弃陈旧思想,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呢?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评课效果总结如下:1、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观看PPT、播放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曲。
看着同学们入神的表情,应该是效果不错;2、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本篇文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陶渊明,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是很有必要的;3、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视频示范朗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4、整体感知内容的环节老师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最概括的语言概括事件?5、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3ec67cc6e45c3b3566ec8b33.png)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言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有所了解,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二、学习目标:1.美读,走进桃花源,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四、教法学法:教法1.自主探究法。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2、点拨质疑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3、交流合作法。
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创设情景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
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5.直观形象法: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学法: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23cc946c281e53a5802ffcc.png)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五单元文言知识。
2.学习“把书读薄”,“把人物读厚”的读书方法。
3.文章写作方法的鉴赏评价,迁移运用。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复习目标(二)复习文学常识1.师友互查,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订正。
2.检查一组师友掌握情况。
(三)词语过关。
妻子、无论、绝境、鲜美、自矜、尝射于家圃、亭亭净植、陶后鲜有闻、香远益清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释担而立始欲着“推”字缘溪行便扶向路并悉皆具咸要延1.师友互查,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订正。
2.检查三组师友掌握情况。
(让师傅讲解记忆的好方法:分组归类)(四)成语释义世外桃()落英缤纷怡然自乐无人问津布衣之交1.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订正。
2.高难度挑战,用这五个成语说一段话,这五个词语都要用上。
3.学生展示。
(五)名句再现予独爱……其中往来种作……山不在高……1.学友背诵,师傅听诵。
2.师傅给学友听写易错字。
易错字板书到黑板。
(六)探究提升托物言志(以物为喻,表达含蓄)、推敲陶渊明、刘禹锡、周敦颐的“大志”1.师友互说,明确。
2.师生合作,用对联的形式加深理解。
桃花源里陶渊明归隐田园不慕荣利爱莲说中周敦颐独爱莲花高风亮节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奔冲直向)1.学生自己读一读这首小诗。
2.诗中空白处,选择自己认为一个词填上读出来。
3.讲解白居易的诗中志。
(七)课本剧展演,致敬经典(八)一课一得学情分析对于刚刚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初一学段已经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点点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毕竟太少,文言基础很薄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很差。
针对这种情况,适时的复习巩固更有利于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的存在。
因此,师友互助学习模式的应用更有利于学习能力较弱学生的文言掌握能力,课本剧展演的介入,也较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效果分析1、用师友互助和小组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2、课时目标基本实现,多数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并完成学习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438999b011ca300a6c390fb.png)
诗情画意,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桃花源记》
称
《桃花源记》诗人在文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
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
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
点,但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
教材分析 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
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作者借虚构的
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
虚构的色彩。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
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
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
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
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生学习能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
力分析 半点的偷工减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的文章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
美。
教学策略选
1.(欣赏图片)(引出“世外桃源”)
择与设计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
七、品读课文
八、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九、拓展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布置作业
课例研究综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
述
高涨,积极参与。这节课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现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7f62e1abe1e650e53ea994b.png)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读训练课文的第九课,选自陶渊明的《陶渊明集》。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自觉性很强,《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语言浅显易懂,疏通文意绝非是难事,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加之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有较快的理解,熟读成诵。
三、教学设想: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寻找“世外桃源”在文中的依据,朗读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对联”、“诗歌”“读后感”等形式来创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同学们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6a363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7.png)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桃花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 自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3. 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小结5. 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桃花源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6.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本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对象本文面向的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学生,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da88e1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5.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陶渊明集》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桃花源记》,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 讲解: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
4. 分析: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理想与现实,展开联想和想象。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桃花源记》,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后习题,深入理解文章。
3. 写一篇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六、教学反思:2. 教学方法: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顾《陶渊明集》的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时,教师结合实例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
3. 学生参与:学生在自读和合作探讨环节积极参与,但在拓展环节的思考和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
4. 教学改进:针对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增加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481504adaef5ef7bb0d3c4e.png)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学生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
然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一起走进桃花源,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作者表达的美好理想;二、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1、学生简介作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介绍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陶渊明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因不满现实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他是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课文,注意清断句、节奏,注意语速、标记生词。
学生听朗读,标记断句,生字.2.、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2)学生交流将古文读出感情,读出韵律的方法。
(3)教师指导朗读方法:(课件出示)A、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B、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学生展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4)全班齐读课文。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再读课文,积累文言词义。
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小组解决后,教师强调重点。
)五、读课文,深化理解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桃花源记》一文讲述的是的故事。
明确:一个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故事。
2、说说桃花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美丽、神奇)有同学心里会说:“我们龙口有山有水,一年四季各种花次第开放,比桃花源美多了,有什么稀奇的呀?”谁起来说说你的看法,引入渔人所处的战乱的社会。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cf917853186bceb19e8bb95.png)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2.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本文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3.感悟桃源的美好,领悟作者的一片赤心。
二、教学重难点1.仔细品味本文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
2.感悟桃源的美好,领悟作者的一片赤心。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通过诵读《饮酒·其五》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
1.正音:黄发垂髫()便要还家()诣太守()刘子骥()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释义(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反馈,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三)读一则故事。
1.学生合作诵读课文,用声音感知故事内容。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做到字正腔圆、声断气连、抑扬顿挫。
)2.教师示范读。
3.按照老师的提示梳理故事的线索: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诵读课文,让学生感知故事内容,梳理故事的线索。
同时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四)入一处绝境。
1.桃林奇景(1)从文章中圈点勾画描写桃林的句子,根据老师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桃林画面,与袁中道的《再游花源记》进行对比阅读,体会陶渊明语言的简洁凝练。
至桃源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朔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花源记》)(2)果然不出我们所料,一连串更神奇的景象出现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①疏通文意之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渔人跌宕起伏的心情,读好文中的波澜。
②填写感叹词,体会作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
初中语文_2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2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17500bd561252d381eb6e76.png)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语言,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赏析课文,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语言,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桃花源记》学情分析对于刚刚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初一学段已经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点点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毕竟太少,文言基础很薄弱,因此,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很差。
针对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或许会较顺利些。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有待形成时期。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养。
与此同时,他们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吃不透、抓不准,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就是“心中有景道不出”,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和被动的接受,这就是初中学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的“瓶颈”。
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桃花源记》效果分析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
在教学中,我把“读”作为贯串课堂的主线,通过“读通、读懂、读深”三个步骤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先让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特别注重句中的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言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有所了解,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二、学习目标:1.美读,走进桃花源,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四、教法学法:教法1.自主探究法。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2、点拨质疑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3、交流合作法。
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创设情景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
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5.直观形象法: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学法: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约2分钟)1.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去领略桃花源的美景,感受作者陶渊明的情怀。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展示:学习目标美读,走进桃花源,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预习展示:文体常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内容可以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简介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二)活动一:美读,走进桃花源(约10分钟)1.朗读课文(1)学生听朗诵,学生要注意正音、节奏感;(2)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
(3)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
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4)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
要求:语句流畅,发音准确。
读出节奏感。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2)勾划难点,互相讨论,或向老师提问。
(3)教师大屏幕出示重要字词句。
3.梳理文章的结构。
文章是以什么顺序写的?线索是什么?可以分几部分?文章以()为顺序,以渔人的()为线索,可以分为()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三部分,层次分明,故事性强,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一(1.)、发现桃花源二(2.3)、探访桃花源三(4.5)、重寻桃花源(三)活动二:品读,感悟桃花源(约20分钟)1.欣赏桃源的自然美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思考:(1)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
(2)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描绘。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2.品味桃花源社会美。
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1)“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2)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小结: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
(四)活动三:评读,超越桃花源(约6分钟)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思考并分组讨论:(1)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2)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现代社会人生的认识。
如:和谐社会的理念。
现代中国的崛起。
中国梦的实现。
现代农村的发展:取消农业税、小康家庭、城镇化社区、经济开发区等。
(五)归纳总结,(约1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
(六)延伸拓展,达标训练:(约4分钟)写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附、说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自然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人桃间花源乐社会美: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园《桃花源记》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初步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是文言基础还很薄弱,因此,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很差。
针对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或许会较顺利些。
八年级学生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养。
与此同时,他们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吃不透、抓不准,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就是“心中有景道不出”,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和被动的接受,这就是初中学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的“瓶颈”。
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学生阅读方法、技巧的培养,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
《桃花源记》效果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美读,走进桃花源,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围绕三个学习目标,我紧紧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
从学生的活动效果和达标检测看,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活动一: 1.采用了直接进入文本情景。
2.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词义和文章的意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活动二: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通过集体探究,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深入领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活动三: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现代社会人生的认识。
如:和谐社会的理念。
现代中国的崛起。
中国梦的实现。
现代农村的发展:取消农业税、小康家庭、城镇化社区、经济开发区等。
本课教学,教师是引导,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1、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提问,教师点拨,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上还稍嫌不足。
2、课堂上,教师营造的氛围还不够浓,学生体悟作者的心境还不够真切。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言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有所了解,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也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
作品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富有传奇色彩。
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中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
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桃花源记》测评练习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欲穷其林土地平旷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处处志之诣太守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欣然规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开朗:阡陌:交通:俨然:怡然:妻子:邑人:绝境:外人:间隔:无论:不足:未果:问津: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7、“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皆”有什么作用?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10、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1、东晋陶渊明2、顺着、沿着遇到花瓣走尽开阔同“邀”邀请摆、邀请告诉作标记到顺着从前计划不久渡口3、繁多的样子开阔明亮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整齐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妻子儿女乡邻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以外的人隔断不用说,更不必说不值得没有实现访求,探求指小孩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