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一材多用(2017.3.1)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作文素材一材多用一、一例多用与最佳角度的运用任何事例都包含多方面的意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个事例,可以在不同的视角、表述、侧重点下,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意义或观点。
正因为事例有多种的使用角度,在事例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对同一事例作不同的裁剪,从多种角度充分利用同一事例。
例1:有一则寓言故事:蚂蚁每天不辞劳苦地建筑房舍,储备粮食,而蟋蟀却忙于张大喉咙唱歌。
寒冬来临,蚂蚁躲在温暖的家里,幸福地享受着美味,而可怜的蟋蟀却饥寒交迫,最后终于一命呜呼。
这则故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用来证明不同的观点:(a)要做勤劳的蚂蚁,每天坚持不懈地劳作。
千万不要学蟋蟀,就只会短暂地玩乐,最终却一事无成走向死亡。
(b)蚂蚁一生不辞辛苦的奔波,最终的追求只不过是填满它们芝麻大的肚皮,而蟋蟀虽只有短暂的一生,却自始至终在快乐的歌唱。
例2:同样是一个人伏在书本上睡着了。
可以这么说:你看,这么懒!这哪是读书的料,一见书本就打瞌睡。
也可以这么说:你看,多用功啊,读书都读累了,撑不住睡了。
例3:《梦溪笔谈》和《唐宋八大家丛话》中,都记载了“黄犬奔马”的故事。
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写的是穆修、张景一同上朝,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两人便各记其事,以比较优劣。
穆修说:“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说;“有犬死奔马之下”。
《唐宋八家丛话》中写的是欧阳修和同事一同出游,见“有奔马毙犬于道。
”同事说:“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
”欧阳修嫌同事说得太啰嗦,说:“逸马杀犬于道。
”这样,同一个故事就有了六种不同的说法。
以上这三个事例,说明了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视角的不同,侧重点的不同,表述也就不同,语言的表述具有倾向性,是随着侧重点的变化而变化的。
而表述的不同,又显示出事物的不同角度和侧面。
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文章中,使用同一个事例,也不是不可以的,一例多用,就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素材资源。
正因为同一事例包含着多方面的意义、多种的使用角度,那么,我们在分析事例、运用事例时,就要选准最佳的角度,注意寻找适合主题需要,能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典型地表现主题的角度,或独特新颖的角度,从素材中挖掘出一般人没有看到的内涵或哲理,力求观点的论证精巧到位。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一、素材:苏轼的一生。
(一)素材内容。
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
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
苏轼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文章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大家的赏识。
他初入仕途,心怀壮志,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的讨论。
但他对变法中的一些激进举措提出异议,结果遭到新党排挤,被贬到黄州。
后来,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
可是他又不满旧党全盘否定新党的做法,再次被贬到岭南的惠州。
在惠州,他依然能苦中作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就体现了他随遇而安的心态。
他被流放到儋州(今海南),在那个偏远之地,他还致力于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不少当地的学子。
(二)适用主题及范文示例。
1. 主题:乐观豁达。
苏轼的一生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
从朝堂之上的意气风发,到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坎坷流离。
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被这接二连三的打击给击垮了。
但是苏轼呢?他就像一个不倒翁。
到了岭南,那地方在当时可是很偏远落后的,他却能因为有荔枝吃就说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话。
就好像他不是被流放到那里受苦的,而是去度假享受美食的。
苏轼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就能在风雨中找到彩虹。
他就像一盏明灯,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感觉自己快被黑暗吞噬的时候,只要想想他的故事,就会觉得有了希望和力量。
2. 主题:坚守自我。
苏轼就像是一棵屹立在北宋官场的松树,不管风雨如何吹打,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
他刚进入仕途的时候,王安石变法搞得轰轰烈烈。
新党那是风头无两,很多人都跟着潮流走,不管变法是好是坏,先站对队伍再说。
可苏轼不一样,他有自己的思考。
他看到变法中的一些弊端,就大胆地提出来。
他才不管什么新党旧党呢,他只在乎真理,在乎老百姓的利益。
结果呢,他就被新党当成眼中钉、肉中刺,被贬到黄州去了。
后来旧党上台,按说他该高兴了吧,毕竟旧党把他召回京城了。
可是他又和旧党杠上了,因为旧党把新党的政策全盘否定,他觉得这样也不对啊。
一材多用作文
想念那段温暖的时光 岁月匆匆流逝,而今为了追 寻心中的梦想,我背着行囊离开了 母亲。回想过去与母亲在一起的温 暖时光,十分想念。 俗话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与母亲在一起时我无需考虑吃饱穿 暖,每逢需要时母亲总会站在我的 后面。
想念母亲为我倒牛奶的温暖时光。夜晚学习很晚, 我伏案埋头,沉思苦想,渐渐身体有些劳累。每 至此时,母亲总是蹑手蹑脚进来,轻轻在我手边 放杯牛奶。牛奶杯是圆圆的,牛奶静静的躺在里 面。我慢慢用双手圈住牛奶杯,因为我的摇晃, 牛奶原本圆润而平静的面波光一样荡漾起来。我 小口小口抿着,牛奶杯口留下唇印一样的奶渍, 杯中生成一圈圈涟漪。母亲在旁边微笑地看着我, 橘黄色的灯光下十分可亲。那滑滑的液体直流进 我的心田,我的困意瞬间便无影无踪。不一会, 圆圆的牛奶杯变得空荡荡的。母亲又小心翼翼的 端起它,轻轻摸摸我的头,离开了。这幅温暖的 画面时时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想念母亲为我织红毛衣的温暖时光。冬天的风似乎 总是那么无情,没有遗留一点秋风的忧愁,似乎决 心让你畏惧。我怕冷,于是母亲总在秋天便开始为 我准备过冬的毛衣。我坐在小小的床上,看着母亲 的手不停的转动,微微翘起的小拇指像一朵向上的 百合的花瓣。记忆中的红色毛衣鲜艳又温暖,像冬 日的暖阳。摸上去十分柔软,我喜欢用手轻轻抚过 每一处针脚,感受工艺品般的细密滑软。我盯着母 亲不断转动的手,那细细的针像两只魔法棒,又像 指挥家的指挥棒,谱写出了扣人心扉的温暖的乐谱。 不一会,红毛衣的基本形态就出来了。只见那火焰 般的团团越卷越大,原本只是球形的,后来像是空 中有只无形的手拉扯它成型。最后它便穿在欢喜的 我的身上。向母亲道谢她总一脸温柔。我想念那红 毛衣,那温暖的时光。
母亲知我冬日畏寒,便会在秋风萧瑟时织毛衣。 它是红色的,温暖的如同冬天的暖阳。细细摸去, 便会体会到细细的毛线,紧凑的针脚。脑中不禁 想起母亲拿着细长的织针,手指灵巧的转动,已 完成半面的红红的毛衣搭在母亲膝上。是了,是 母亲用织针为我织出心中那一抹最温暖的彩霞, 那么绚丽。我总会在冬天穿着红红的毛衣在飘扬 的雪花中肆意玩耍。我忘不了母亲那为我所织的 火红色的毛衣,它代表着母亲在我成长路上的陪 伴以及对我浓浓的爱意。
议论文写作素材:一材多用
小结: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
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 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尴尬局面。
注意
一则材料希望运用到什么话题中
假如只有一个材料,该 如何来写?如屈原事例。
[例一] 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 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 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那“鸾鸟凤凰, 日以远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 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 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2002年高 考湖南满分作文《良心》)
(03卷——情感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袁隆平为什么能攻克这样的科学难题呢? 与他对杂交水稻的特殊感情有关。从特 定的角度看,这不正是对杂交水稻的深 厚感情,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吗?
小结:“一材多用”中 思路的拓展
——用材料就观点进行提问 是什么? 为什么? 意义或作用 怎么样?
注意事项:针对不同论题,有目的 地,重点地突出已知材料中的某个 方面!
1.观点:安于位置,创造价值
2.安于位置对于苏轼而言,指的是什么? 苏轼为什么安于位置? 他的安于位置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他怎么样去安于位置,创造价值的?
话题:安于位置,创造价值
上天给苏轼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昔 日的朝廷重臣,转眼便成了阶下囚,之 后又流放到了黄州这穷乡僻壤,苏轼的 人生位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 造化的弄人,乐观的苏子坦然相对。他 认为;“既来之,则安之”,与其悲苦 万分,以泪洗脸,不如安于现在的位置, 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
——用材料就观点进行提问:是什么 ?为什么? 意义或作用怎么样?
作文范文素材一材多用二则作文范文素材壹图壹材
作文范文素材一材多用二则作文范文素材壹图壹材【素材一】小鲨鱼觅食深海里,一条小鲨鱼长大了,开始和妈妈学习觅食,它逐渐学会了捕食。
妈妈对它说:“孩子,你长大了,应该离开我去独自生活。
”鲨鱼是海底的王者,几乎没有任何生物能伤害到它们,所以妈妈虽然不在小鲨鱼的身边,但还是很放心。
它相信,儿子凭借优秀的捕食本领,一定能生活得很好。
几个月后,鲨鱼妈妈在一个小海沟里见到了小鲨鱼,它被儿子吓了一跳。
小鲨鱼所在的海沟食物很丰富,它是被鱼群吸引到这里的。
小鲨鱼在这里应该变得很强壮,可是它看上去好像营养不良,很疲惫。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鲨鱼妈妈想。
它正要过去问时,看见一群大马哈鱼游了过来,而小鲨鱼也来了精神,准备捕食。
小鲨鱼隐蔽起来,等着马哈鱼游进自己能够攻击到的范围。
一条马哈鱼已经游到了小鲨鱼的嘴边,但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
鲨鱼妈妈想,只要儿子一闭嘴就可以美餐一顿了。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儿子连动也没动。
两条,三条,四条。
越来越多的马哈鱼游近了,可是小鲨鱼还是没有动。
看着远处剩下不多的马哈鱼,小鲨鱼急躁起来,凶狠地扑了过去,可是距离太远,马哈鱼轻松地摆脱了追击。
鲨鱼妈妈追上小鲨鱼问:“为什么不在马哈鱼在你嘴边的时候吃掉它们”小鲨鱼说:“妈妈。
你难道没有看到,我也许能得到更多。
”【多棱镜】1、贪婪是人生的悲剧小鲨鱼为什么不能吃到游到嘴边的马哈鱼主要是因为贪婪。
它想吃到更多的马哈鱼,所以,对已到嘴边的一两条根本看不上眼。
这样就造成了它什么也吃不到的悲剧。
人的欲望是无底的沟壑,永远也填不满。
有时,我们得不到一些东西并不是因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是因为我们过于贪婪,积重难返。
欲望是无法满足的,贪婪不会让你得到更多,反而会使你失去原本可以得到的。
贪婪是快乐的大敌,贪婪的结局一定是悲剧。
2、把握机遇只要小鲨鱼一闭嘴就可以饱餐一顿,可是它放过了捕食的最佳时机,最终一无所获。
这充分说明了把握机遇的重要性。
以此为写作角度,可立意为: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机遇的把握需要当机立断;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等。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议论文写作指导——作文素材一材多用》教材简析:《议论文写作指导——作文素材一材多用》选自课外,是补充拓展教材,一材多用,顾名思义,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可以为自己不同的立意服务,学会从新的角度来使用已有的素材。
在新课程标准中重视教授学生学习方法,讲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设计理念: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善于捕捉,勤于思索,手头的有限素材也可以多次使用,写入不同的话题,让你快速成文。
只要用得好,同样能收到极佳的效果。
而学生在面对同一则材料的时候,在写作时却不懂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其原因大抵有二:一是平时学习只是停留在表浅的“识记”层面,许多东西未能入心入脑,未能通过情感体验把它们融汇进自己的精神境界。
学会活用材料,实际是一个将已经内化的知识和观点根据需要外化的过程,首先要做到的是内化。
二是思维缺少灵活和流畅,许多人执笔为文,少有联想,致使贮存于大脑的材料处在封闭沉睡状态,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单靠逻辑思维并不能激活想象和联想的,浮想联翩、触类旁通是要靠激情来激发的,可以说,情感是思维的催化剂和润滑剂。
因此,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时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评、讨论、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从而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一、素材:“司马光砸缸”(一)适用主题:创新思维。
1. 素材阐述。
在小伙伴掉进大水缸,大家都惊慌失措,想着把人从缸里拉出来的时候,司马光却打破常规,想到用石头砸破水缸,让水流出来从而救了小伙伴。
这种做法打破了人们惯有的思维模式,不是想着如何让人离开水,而是让水离开人。
2. 范文片段。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那个被水困住的孩子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看似难以解决的困境。
大多数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沿着传统的思路去寻找解决办法,就如同那些试图从缸里捞出孩子的小伙伴。
司马光却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他那创新的思维打破了常规的枷锁。
当周围的人都在“如何让人脱离水”这个思维怪圈里打转时,司马光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水离开人”。
这种创新思维,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那些被传统思维紧闭的大门,为解决问题开辟出全新的道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思维更是不可或缺。
从苹果公司打破传统手机按键模式推出全触屏手机,到特斯拉改变汽车能源的传统模式致力于电动汽车的研发,这些成功的案例无不是创新思维的成果,就如同司马光砸缸一般,是对旧有模式的突破,是在困境中找到新生的智慧。
(二)适用主题:冷静应对危机。
1. 素材阐述。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一个孩子掉进装满水的大缸里,随时可能被淹死。
其他孩子都吓得大哭或者不知所措,而司马光却能保持冷静。
他没有被危机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观察周围的环境,迅速地想到用石头砸缸这个解决办法。
2. 范文片段。
人生就像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危机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随时可能让我们的航船触礁沉没。
就像那个掉进缸里的孩子面临着生死危机一样,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遭遇各种紧急情况。
当危机来临,大多数人可能会像那些围在缸边大哭的孩子,被恐惧和慌乱所支配。
可是司马光不一样,他就像一位临危不乱的船长。
在小伙伴生命垂危的紧急时刻,他没有被恐惧吞噬,没有被慌乱左右。
他冷静的头脑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在危机的迷雾中清晰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一材多用作文范例
一材多用作文范例滋味味觉上最香的滋味,是儿时常吃的那道菜肴,是妈妈为我做的红烧鱼;而精神大餐最可口的滋味,来源于书籍。
一次次品读,品出的是酸甜苦辣的滋味,品出的,是百味俱全的人生本真。
小时候,书的滋味,甜中夹着微辣。
那本《十万个为什么》,如今想起,仍然回味无穷。
记得那天,我读到人类的文明起源于阳光为大地带来的火焰,便兴冲冲跑下楼,用放大镜对着太阳,将小小的光斑投射在白纸上。
直到青烟袅袅飘出,带着几丝火的香气。
阳光点亮了白纸,一本小书,激起了我的味蕾。
那书页中的滋味,懵懂的我不曾完全咀嚼清楚,但那淡淡的辣味,“尝”一口,便迫不及待地想再尝。
那一道道菜肴,有的叫“四季的轮回”,有的叫“月亮的阴晴圆缺”,有的叫“盘古开天地”,有的叫“人猿的进化”……它们带给我的是收获知识的甜,是诱人刺激的辣。
慢慢地,年龄的增长让我不再满足于儿童读物。
青稚一点点淡去,总想试着品尝名著的滋味,而那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恰合我的口味。
读着一个出生19个月就又聋又盲女孩的真情告白,泪水一次又一次顺着面颊留过,留进嘴里,咸咸的,又有些苦涩。
我试图想读懂份苦,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记得庆祝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我被选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护卫国旗的少先队员代表之一。
整个暑假,我们每天都要在烈日下练上三个多小时。
虽然我十分认真,可就在暑假最后一天训练时,我的脚不慎扭伤了,被宣布为替补队员。
那一刻,心中充满了失望,真想找到老师申请退出,而海伦的经历冲淡了我心中的那份苦涩。
我忽然明白,连失明失聪的人都有机会成为演讲家,这样一个小小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
开学后,训练更苦了,面对其他学校替补队员的训练时漫不经心打闹嬉戏,我不屑一顾,咬着牙忍着痛,站在队伍后面,与正式队员一起训练,并为他们认真做场记。
休息之余,还会请教练指导敬队礼的姿势。
国庆节终于到了,当天一位同学突然身体不适,不能上场了,需要找人替补。
一材多用作文(精)
一“材”多用 培养变通能力
中考作文要求
1、根据题意和要求写作。中心明确,思想健 康,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力求有创 意地表达。 2、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和详略。 3、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 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 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 文。
初三
1.提炼典型感人的材料。 2.具体生动清楚地叙述几件事; 真挚动情地描写人;详略得当。 抒情含蓄自然,议论深入有力。 3.立意深刻,结尾升华主题。
所谓一材多用-----
指同一个写作素材用 于多个文题、多种文 体、从不同角度换化 不同的中心。
所谓变通----指考生应试时,根据文题的新要 求,对曾经挖掘过的、亲身经历 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素材或 者成功的一类文,进行转换角度, 有所侧重的思考,从而生成一篇 切合题意的新文章。
变通作文“四个一”
捕捉一个瞬间 选好一个角度 写出一点感悟 以不变应万变
◆一类文
的情感标准
1、捕捉鲜明的形象
2、确定所写的对象 3、展开相关的联想 4、找到自己的感悟 5、描写感人的瞬间
3、变通事件背景和相关情节
4、变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如何进行变通
1、审清题意确定变通方向 2、善于变通描写和议论部分 3、变通事件背景和相关情节 4、变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
变通的前提和基础
亲身经历
一类文
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生活缺少发现,不会写实; 写事记流水帐, 不会聚焦; 难以发现深意,不会立意; 依题转换角度, 不会变通.
作文
按要求完成作文: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重视“结 果”,而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其实, 美好的“结果”只带给人难忘的一瞬, 而“过程”才是演绎和展示精华的全部, 令人回味,值得珍藏。 请以“过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注 意在文章里不要出现自己所在的学校、 老师和同学的名字。
议论文写作一材多用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运用温故知新【佳作1】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忘,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
磨难,是祸,又是福。
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温故知新【佳作2】“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
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画家。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绝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以上的议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运用事例。
事例,我们称之为写作的素材,素材往往就是别人写的东西,引用它来做议论文论据,它属于最原始的材料,没有谁规定它适用于哪个观点的论述。
必须先经过我们的理解,看适合不适合用来论证某某观点,从而进一步改造、润色,才会使我们的作文阐述得当,具有说服力。
作文一材多用学生版
高考作文一材多用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一材多用”指对同一素材的多角度使用。
一个材料可从不同角度说明多个问题.“一材多用”的关键是要找准素材与话题的联系点,并善于依照材料转变思维角度,进行多维推论。
一、举例说明如:用“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作为例子,证明下列开头句观点。
(1)在灾难中站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孙膑被庞涓骗到魏国被施以膑刑,他不屈服于命运的魔掌,而是坚强的斗争。
为了生存,他在监狱中装疯卖傻,让庞涓放松警惕,齐国使者把他带回齐国后,作为齐国军师在马陵之战中使庞涓中计兵败身死。
而孙膑这一在逆境中崛起的英雄从此扬名天下,并写下了《孙膑兵法》,而泽被后世。
(2)嫉妒是杀人的刀。
(要善于包容)妒忌是一剂毒药。
庞涓与孙膑同门师兄弟,本来感情和睦,按照正常的方向发展,可以同朝为臣,共同效力,把一个国家搞好。
但由于庞涓心胸狭隘,不能容忍崭露头角的锋芒已露的孙膑,以致于施出毒计,残忍的剜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而自己也最终难逃兵败自刭的下场。
(3)作恶的下一步就是毁灭。
庞涓本人也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但是他却用他的才学来陷害比他聪明的孙膑,这换来怎么样的结果了?是桂陵之战的惨败,是在马陵之战中被活活逼死,是可悲可怜的被毁灭,被耻笑。
(4)轻易相信他人容易受害。
具有如此聪明才智如孙膑者,还好似忘记了这样一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样就让他无视庞涓的险恶用心,让自己掉进了陷阱。
轻易相信他人的结果是什么呢?(5)感情影响了理性认知。
孙膑抱稀世之才而惨遭膑脚之祸,是因为他太相信他奸诈的师兄庞涓所致。
一材多用记叙文的作文素材
一材多用记叙文的作文素材
《我的“神奇”素材》
哎呀呀,今天来说说我那个能一材多用的记叙文素材。
记得有一次啊,我和朋友们一起去爬山。
那座山可真是够高够陡的呀,我们一个个都兴致勃勃的。
刚开始爬的时候,大家都还精力满满,有说有笑的。
我呢,看着路边的小花小草都觉得特别有意思,还时不时地去摆弄一下。
我们中间有个小伙伴,特别逞强,一路冲在前面,那速度,简直像只猴子一样,蹭蹭蹭地就上去了好远。
我在后面慢悠悠地走着,还不忘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
慢慢的,我们就拉开了距离。
等我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发现那个逞强的小伙伴正坐在一块石头上大口喘气呢,脸都红得像个苹果似的。
我就打趣他说:“哟,你这速度也不行呀!”他白了我一眼,说:“累死我了,我得歇歇。
”然后我就看着他那副样子哈哈大笑起来。
等我们好不容易都爬到山顶了,那感觉,真的是太棒啦!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景色,那高楼大厦都变得小小的。
我们在山顶上又闹又笑,还拍了好多搞笑的照片。
后来不管是写关于坚持的作文,我可以说爬山时大家的坚持;写关于友情的作文,我就写和朋友们爬山时的趣事和互相帮助;写关于景色的作文,山顶的美景不就正好派上用场嘛。
你瞧,这就是我的“神奇”素材,能在好多作文里都用上呢!哈哈,这可真是一材多用呀!。
一材多用法优秀作文
一材多用法优秀作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材多用法优秀作文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一材多用法作文内容,我将课余时间分享优秀作文素材,作文轻松拿高分。
一材多用
一材多用近几年,一些材料连续多年频繁地出现在众多高考佳作中。
如兵败乌江的项羽、归隐园田的陶潜、以月为伴的李白、赋诗赤壁的苏轼、精忠报国的岳飞、怀沙投江的屈子……其实“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要善于捕捉,勤于思索,手头的有限素材也可以多次使用,写入不同的话题,让你快速成文。
只要用得好,同样能收到极佳的效果。
一、例如:愚公移山(1)坚持就是胜利愚公带领全家人移山的确任务艰巨,但他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即使神不相助,坚持,坚持,再坚持,愚公移山也能成功。
由此可知,坚持就是胜利。
(2)人人赞成支持的事是没有的愚公带领一家人移山,于己于人都有好处,但并非做好事就必然会得到每个人的赞同,智叟就是“笑而止之”的一个,可见,人人赞成支持的事是没有的。
(3)仁义之举总会得到人们的支持愚公移山,造福子孙后代,有益乡里民众,尽管任务艰巨,但先得到了子孙们的拥护,再有邻居那孤儿寡母的相帮,后又得到天帝的神助,最后移山成功。
仁义之举总会得到人们的支持。
(4)统一思想认识在先是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愚公他们一家人同心同德,勤勤恳恳,没有一个临阵脱逃、半途而废,这与愚公的“聚室而谋”不无关系,由此可知,统一思想认识在先是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
(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实干愚公移山,困难重重,但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率子孙”“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移山得以成功。
足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实干。
(6)老当益壮,古已有之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交通障碍激发了他的凌云壮志,最后以实际行动感动了天帝,实现了远大的理想,由此可知,老当益壮,古已有之。
二、苏轼(1)豁达一只蚂蚁,它身负重物,艰难爬行着,小小的沟沟坎坎,就是那么难以逾越,一分一寸的高度它都感觉至深;一只燕雀,可以飞过两三丈、蹿上三五尺,它飞蹿林间,几丈几尺的高度,它也能够察觉;但是,那搏击长空的雄鹰,翱翔千仞,翼触青云,背负苍天,它俯视地面,嗬!满眼是广袤的山川和平原,哪里还分得清什么沟沟坎坎、树枝树梢,什么几寸几分、几丈几尺?东坡啊,自然,你就是那雄鹰.(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作文材料三一材多用
7
8
9
10
11
12
抱树而死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 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 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 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注意点:忌“以引代认真审题; 2.紧扣观点,用心选材; 3.扣关键词,进行分析; 4.忌“引言堆砌” ; 5.忌“以引代议”; 6.引用要准确。
22
课堂活动三:牛刀小试
用引证法论证下面的观点, 150字以上。
拒绝冷漠
23
课后活动
“出格”,意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 又可理解为越出常规,做得过分。
4
5
6
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 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 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 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认为 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 认为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 “难于处矣”。
注意点: 紧扣观点,用心选材。
③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 次,我们要珍惜生命。泰戈尔说过:“聪明的人警告 我说,生命只是荷叶上的一颗露珠。” 因此,我们 更应珍惜,珍惜生命的存在,珍惜生命此时绽放的光 彩,不能虚度,让人生黯然失色了。
问题: 没有分析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多角度使用素材
●指出下列材料,可以用于证明哪些观点。
● 2008年6月27日比尔·盖茨正式宣布从微软退休,他捐出财产,全身心投入慈善事
业。
因为他意识到,人生在世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留下多少。
在告别会上,他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
”谈及微软的未来,他说:“如果我们不求改变,不吸引优秀人才,这对我们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
●这段新闻内涵丰富,请你分析。
● 1)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人生需要放下”,开辟生活的新空问等话题
●2)他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论述:“人
才的更新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等
●3)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可以论述“如何正确看待金钱财富”,也可以
论述“从‘留下’什么,看人生的价值”等话题
●4)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证可以用来论及“创新求变”的重要性等
●
多角度解读《陈情表》
相关人物——李密、祖母
相关事件——童年孤苦,勤奋读书;
官路坎坷,正直不屈;
乡村授业,活出价值;
事亲祖母,至孝美德。
(1)习惯认识:忠孝不能两全。
历史上有“读李密
《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之说,所以这则材料,我
们常用来作为“”的素材。
(典型但不新颖)
孝道
2)深层挖掘:表面看,是李密的忠孝不能两全,事亲至孝感动晋武帝司马炎,不再调他到朝中任职,但实际是,晋灭蜀汉,司马炎任用蜀汉旧朝官员,看似宽宏大量,实则为了收罗控制他们,一个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李密这么做,有其看清时局的理性智慧,没有被太子冼马这看似荣光的职位迷惑,因为嵇康被杀,阮籍装傻,便是明证。
所以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用(来作为“理性”“智慧”等的素材。
(常见但新颖)
(1)李密的苦难童年。
从李密的角度:父亡母嫁,体弱多病,伶仃孤苦,坚强懂事,勤奋好学,不辍学业。
所以李密的童年生活苦难但仍勤奋读书这则材料,可以作为
等话题的素材。
“坚强”“逆境成才”“勤奋”
(2)从祖母的角度:老年丧子、丧夫,家道中落,年老多病,但细心抚育孙子,坚持让李密读书。
所以李密祖母在艰难环境中仍细心抚育孙子并让其读书的材料,可以作为
等话题的素材。
“教育”“责任”“高远胸襟”“爱心”“亲情”
(2)李密的人生经历。
因直言被贬,因刚正被参,淡出朝野,免费授学,兴办学校,播散爱心。
从为官“因直言被贬,因刚正被参”的角度,可以作为“正直”“坚守”等观点素材;
从为民“免费授学,兴办学校”的角度,可以作为“拒绝平庸”“爱心”“人生的意义”“失意不失志”等话题的素材。
(3)从李密与祖母的关系角度思考,适用“带着感恩上路”、“源泉”等题目
(4)从整体角度思考,适用“补钙”、“镜子”(反思当今孝文化的缺失)。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自己不能应召出仕理由的一封奏章。
全文情真意挚,情理交融,令人动容。
晋武帝读完后,非但没有追究他的怠慢之责,反而赞赏他的孝心
“语言的艺术”、“情与理”、“真诚的力量”
课堂训练
●观点:语言与沟通
●材料:陈情表
论点与材料契合的思路
● 1.搭起观点与材料的桥梁——共通处
● 2.叙例:强化材料中契合观点的部分
● 3.评议:咬紧观点深化说理
语言与沟通:
●委婉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沟通。
李密在面临尽忠还是尽孝的两难抉择时,他选择了
委婉的语言方式来沟通。
在《陈情表》中,他避而不谈转事新君的忧惧及不满,而是抓住“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机会,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可谓句句含情字字带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样的人间至情焉能不感动武帝?这样的语言艺术焉能不带来沟通上的成功?所以说,委婉的语言表达能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课堂训练
观点:以退为进—双赢的智慧
材料:陈情表
以退为进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李密在成为亡国奴之后,屡被新朝征召。
侍奉新君,焉知祸福,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面临着两难选择。
他聪明地选择了以退为进的方法,上《陈情表》一文,陈述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终于感动武帝而不再勉强。
如果当初李密坦言对新朝的担心,则势必天子震怒,自己小命不保,而他的这种以退为进的做法,既保全了天子的颜面,又让自己得以孝敬祖母,实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古语说“刚者易折”,宁折不弯固然让人敬佩,而以退为进则更是一种获得双赢的智慧。
●论点与材料契合的思路
●1、搭起观点与材料的桥梁——共通处
●2、叙例:强化材料中契合观点的部分
●3、评议:咬紧观点深化说理
课堂练笔:
示例:《烛之武退秦师》
1.以“责任”为话题;
2.以“换个角度看问题”为话题;
3.以“知错能改”为话题;
4.以“屈与伸”为话题。
提示:思维的关键是通过联想和创意,找到素材与主题之间的契合点。
1.以“责任”为话题
●国危矣,烛之武带着“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责任夜縋而出,在秦伯面前慷慨陈词,
最终使秦伯退师。
这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弱小的烛之武敢去见郑伯呢?这就是责任的力量。
正是责任,才使他放下了与郑伯之间的怨恨;正是责任,才使他敢于冒着危险夜縋而出;
也正是责任,才使他敢于去面对并说服强大的秦王。
2. 以“换个角度看问题”为话题
●国危矣,烛之武在说服秦伯时,以退为进,他不去陈说郑国的安危,而是替秦国考虑,从
秦国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一切,他的陈述让秦王不得不接受。
换个角度看问题,不仅显示了烛之武机智的外交才华,也使之凭三寸不烂之舌保存了郑国。
如果他当时不换个角度去劝说秦王,他能成功吗?秦王能派杞子、逢孙等帮助郑国守卫吗?晋师又何以能退?换个角度看问题,有如黑暗中的明灯,有如迷雾中的灯塔。
3.以“知错能改”为话题
秦晋围郑,郑国存亡旦夕之间。
佚之狐向郑王推荐烛之武。
郑伯立即召见烛之武,当烛之武拒绝出使的时候,郑伯没有大发雷霆,而是深情地道歉,说“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
”如果没有这样深情地道歉,怎能没有郑国的灭亡?一个为国者需要的是大度量,更需要知错能改的品德,这样才能造福于人民。
4.以“屈与伸”为话题
●秦晋围郑,郑无力招架。
郑伯紧急召见大臣,佚之狐推荐了烛之武,但烛之武以年龄太大
为由推脱了。
但郑伯为了郑国的利益,不惜放下君王的脸面与威严,在烛之武面前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言辞恳切。
烛之武被他的诚心打动了,最终出使郑国化解了危机。
李白至少还可以给我们这些启示:
●提示:
● 1.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 2.乐观与悲观;
● 3.位置与价值;
● 4.淡泊。
项羽至少还可以给我们这些启示::
● 1.忘记与铭记;
● 2.遭遇挫折与放大
规律方法总结:
●总结引述材料的要点:
● 1.叙述时对素材适当取舍,筛选保留与话题、观点相关的情节内容(特别是细节);
● 2.叙述时做到角度吻合,突出与观点有实质性联系和契合的内容;
● 3.要简明扼要。
一般字数控制在50-100字较佳。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