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合集下载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圣才出品】

第8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一、老聃与李耳1.《老子》一书之时代考证《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之老聃所作。

其书之成,在孔子以前。

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

就本书中所述关于上古时代学术界之大概情形观之,亦可见《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

(1)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论语》。

(2)《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后。

(3)《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

2.老聃、李耳之考证李耳为“隐君子”,其讲学必不愿标自己之名。

传说中恰有一“古之博大真人”之老聃,故李耳即以其学为老聃之学。

既可隐自己之名,又可收庄子所谓“重言”之效。

故《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皆以《老》学为老聃之学。

及司马迁知李耳为《老》学首领,而又狃于世人之以《老》学为老聃之学之说,故遂误将老聃及李耳合为一人矣。

今当依司马迁认李耳为战国时《老》学首领,但认李耳为历史的人物,而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二者是二非一也。

二、《老》学与庄学1.《老》学《老子》之学说,《荀子》批评之,《庄子·天下篇》称述之,《韩非子》“解”之“喻”之,《战国策》中,游说之士亦引用之;故可知其在战国时已为“显学”矣。

2.《老》学与庄学之考证(1)汉以前,无道家之名,《老子》之学说与庄子亦不同。

上文谓《老》学为杨朱之学之更进一步者,而庄学则为其更进二步者。

(2)《老》学注意于先后,雌雄、荣辱、虚实等分别。

庄学则“外死生,无终始”。

《老》学所注意之事,实庄学所认为不值注意者也。

(3)战国以后,老学盛行于汉初;庄学盛行于汉末。

(4)《老》学述应世之方法,庄学则超人事而上之。

三、楚人精神楚人为新兴民族,本无较高文化,孟子又谓“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可见楚人慕周之文化者,须至北方留学,方能得之。

然楚人虽不沾周之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之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圣才出品】

第12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一、荀子之为学1.简介荀子,名况,字卿,“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关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

”此为荀子教人及为学精神。

2.评述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

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

上文谓中国哲学家中,荀子最善于批评哲学。

西汉经师,亦多得荀子传授。

盖其用力甚勤,学问极博。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1.对孔子之意见荀子认为孔子是最能“全”、能“尽”、能“粹”者。

他认为孔子“仁智且不蔽”,知“道”之全体,故异于“曲知之士”之只“观于道之一隅”也。

2.对孟子之意见荀子猛烈批判孟子。

孟子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3.荀子、孟子评述西人谓哲学家,可依其气质,分为硬心的及软心的二派。

孟子乃软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今所传《中庸》,未必全为子思所作。

即孟子观之,如尽性则知天,及“万物皆备于我”之言,由荀子之近于唯物论的观点视之,诚为“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也。

荀子攻孟子,盖二人之气质学说,本不同也。

战国时儒家中有孟荀二学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1.背景春秋、战国之时,旧制度日即崩坏。

当时贤哲有拥护旧制度者,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另立新制度,以替代旧制度者。

此诸贤哲于发表其主张之时,一方面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一方面又各托为古贤圣之言以自重,庄子所谓重言是也。

2.诸家对于周制的态度孔子拥护周制,故常言及文王、周公。

墨子继起,自以为法夏而不法周,特抬出一较古之禹以压文王、周公。

孟子继起,又抬出更古之尧舜以压禹。

老、庄之徒继起,则又抬出传说中尧舜以前之人物,以压尧舜。

在孟子时,文王、周公尚可谓为先王,“周道”尚可谓为“先王之法”。

3.荀子对于周制的意见荀子时,则文王、周公只可谓为后王,“周道”只可谓为后王之法矣。

荀子提倡“法后王”,对周制持有拥护态度,批判老庄之徒认为周制不可复行的观点。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经》及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经》及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第11章《墨经》及后期墨家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1.战国墨家的流派战国时期,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与邓陵氏之墨。

2.《墨经》战国时期,《墨经》已经出现。

墨家从感觉的观点出发解释宇宙,理论趋于精密。

3.儒墨与辩者辩者所持之论,皆与吾人之常识违反。

儒墨之学,皆注重实用,对于宇宙之见解,多根据常识。

见辩者之“然不然,可不可”,皆以为“怪说觭辞”而竞起驳之。

然辩者立论,皆有名理的根据,故驳之者之立论,亦须根据名理。

所以墨家有《墨经》,儒家有《荀子》之《正名篇》,皆拥护常识,驳辩者之说。

儒墨不同,而对于反辩者则立于同一观点。

盖儒墨乃从感觉之观点以解释宇宙,而辩者则从理智之观点以解释宇宙也。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思想,《墨经》确立起功利主义的依据。

《墨经》认为道德的要素是“利”。

边沁所谓快乐苦痛,《墨经》谓之利害,即可以致快乐苦痛者也。

边沁所谓理性,《墨经》谓之智。

欲是盲目的,必须智之指导,方可趋将来之利而避将来之害。

三、论知识1.知识之性质及其起源《墨经》从知识论方面论证知识的性质与起源。

(1)人类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2)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3)已经掌握的知识是认识其他事物的基础。

(4)不从感觉得来的知识,可能来自于天生。

2.知之才能——生命之要素《墨经》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人类生命的要素。

3.知识之来源及其种类(1)知识之来源①闻,是指由传授得到的知识。

②说,是指由推论得到的知识。

③亲,是指由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

(2)知识之种类①名,是指关于名的知识。

②实,是指关于实的知识。

③合,是指关于名实相合的知识。

④为,是指关于人类行事的知识。

为分为存、亡、易、荡、治、化。

四、论“辩”1.辩之广义狭义(1)《经》与《经说》所说的“辩”,是指争“辩”的“辩”,是狭义的“辩”。

(2)《小取篇》所说的“辩”,是指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是广义的“辩”。

2.立说之方法(1)或也者,不尽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圣才出品】

第6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1.孟子在中国的历史地位盖孔子开以讲学为职业之风气,其弟子及以后儒者,多以讲学为职业。

然能“以学显于当世”者,则推孟子荀卿。

二人实孔子后儒家大师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

2.孟子的抱负孟子邹人,邹与鲁极近,皆为儒家之根据地,故儒家者流。

孔子一生之职志为继文王周公之业,孟子一生之职志为继孔子之业。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1.孟子对《诗》《书》之态度(1)“为诗”不能“固”,即孟子所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孟子讲《书》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孟子对周礼之态度(1)政治经济制度,虽不必为历史上的周制,历史上的周制,在详细节目上,在诸国亦不能如此之整齐画一;然周制之普通原理,与此所说,当相差不远。

(2)仁政,即是上述之政治经济制度。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以“分田制禄”,其结果必与“周室班爵禄’’大致相同。

就此方面观之,孟子对于当时之传统的制度之态度,为守旧的。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1.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传统的观点,一切政治上经济上之制度,皆完全为贵族设。

依孟子之观点,则一切皆为民设。

此一切皆为民设之观点,乃孟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1)孟子贵王贱霸,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种不同的政治。

王者之一切制作设施,均系为民,故民皆悦而从之;霸者则惟以武力征服人强使从己。

(2)孟子以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皆为民设,所谓君亦为民设。

故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孟子虽以为社会中仍应有君子野人,治人者及治于人者之区分;但此区分乃完全以分工互助为目的。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绪 论第1章 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第2章 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第3章 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第4章 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第5章 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第6章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易传》的气化流行论第7章 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第8章 荀子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第9章 法家集成者韩非子的哲学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绪 论第1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第2章 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第3章 王充的自然哲学第4章 道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第5章 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第6章 佛教的传入与两晋南北朝的佛学源流第7章 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第8章 道教的国教化与隋唐道教哲学第9章 经学的重整与唐代儒家哲学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绪 论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圣才出品】

第10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一、庄子与楚人精神1.庄子庄子为宋人,然庄子之思想,实与楚人为近。

楚词,皆想像丰富,情思飘逸。

《庄子》书中,思想文体,皆极超旷。

2.庄子思想庄学对于传统的思想制度,皆持反对态度。

“剽剥儒墨”,而独推尊老聃。

《庄子·天下篇》虽不以老聃与庄周同派,而对于老聃则极致推崇。

盖宋与楚近,庄子一方面受楚人思想之影响,一方面受辩者思想之影响。

故能以辩者之辩论,述超旷恍惚之思,而自成一系统焉。

二、道、德、天1.道(1)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3)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

(4)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

(5)道非事物,故可称之为“无”。

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2.德(1)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

由此而言,则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即名曰道;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即名曰德。

(2)惟因道德同是物之所以生之原理,所以老、庄书中,道德二字,并称列举。

三、变之哲学物之形体,非一成不变者。

依庄学所见,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中。

庄学亦变之哲学。

四、幸福1.幸福不须外求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

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

2.外求不为幸福政治上社会上各种制度,由庄学之观点观之,均只足以予人以痛苦。

盖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认为之好,不必强同,亦不可强同。

物之不齐,宜即听其不齐,所谓以不齐齐之也。

一切政治上社会上之制度,皆定一好以为行为之标准,使人从之,此是强不齐以使之齐,爱之适所以害之也。

五、自由与平等1.庄子的社会政治哲学庄学中之社会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盖惟人皆有绝对的自由,乃可皆顺其自然之性而得幸福也。

主张绝对的自由者,必主张绝对的平等,盖若承认人与人、物与物间,有若何彼善于此,或此善于彼者,则善者应改造不善者使归于善,而即亦不能主张凡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4章)【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2.宗教与哲学(1)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2)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3)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3.关于中国哲学(1)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2)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

“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

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二、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1.两种对立的哲学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1)“出世”的哲学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

甚至抛弃生命。

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2)“入世”的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

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

(3)评价①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

②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2.中国哲学是否是“入世的哲学”(1)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注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第1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不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三、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

“义理之学”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

四、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之弱点(1)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2)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3)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2.中国哲学的弱点产生的原因(1)中国哲学未以知识问题(狭义的)为哲学中之重要问题。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子及前期墨家)【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子及前期墨家)【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及前期墨家一、关于墨子之考证1.墨子墨子为中国历史中一甚大人物。

战国至汉初,人多以孔墨并称。

但《史记》对于墨子之记载,极简略。

直至清末以后,研究墨学之兴趣,始渐兴起;关于墨子之考证,亦始渐加多。

2.墨子生平之考证(1)《史记》谓:“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墨子在孔子后,今已为定论。

(2)孙诒让作《墨子年表》,起周贞定王元年(西历纪元前四六八年),迄安王二十六年(西历纪元前三七六年)。

(3)钱穆先生作《墨子年表》,起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历纪元前四七九年)即孔子卒年,迄安王二十一年(西历纪元前三八一年)即吴起卒年。

3.墨子学子来源之考证(1)墨子之学说墨子反贵族而因及贵族所依之周制,其学说多系主张周制之反面,盖对于周制之反动也。

因儒家以法周相号召,故墨子自以其学说为法夏以抵制之。

盖当时传说中之禹,本有节俭勤苦之名,故墨子乐以此相号召也。

若必谓墨子法古或法夏,则“非愚则诬”。

(2)与孔子有关至其学之来源,《墨子》书中,引《诗》《书》处不少。

孔子聚徒讲学,开一时之风气。

墨子既为鲁人,则其在此风气中,学《诗》《书》,受孔子之影响,乃当然应有之事。

(3)与宋有关据《左传》,襄公殁后,华元向戌皆以止兵为务。

墨子出,始讲守御之法,不如《九败解》所讥。

墨子实宋大夫。

其后宋粒亦墨徒,欲止秦楚之兵,言战不利。

4.墨子名之考证(1)旧说墨子姓墨名翟。

近人始有谓:“古之所谓墨者,非姓氏之称,乃学术之称也。

”(2)墨乃古代刑法之一,刑徒乃奴役之流。

墨子生活刻苦,又与劳工同。

故从其学者,当时称之谓墨者,意谓此乃刑徒奴役之流耳。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1.战国后期古书体裁(1)古书之为私人著作者,最早为《论语》。

《论语》为记言体,其记言体又极简约。

(2)及《孟子》《庄子》书,遂由简约的记言进而为铺排的记言,更有设寓的记言,此乃战国诸子文体之初步。

(3)及此以后,则有舍去记言之体而据题抒论者,如《荀子》之一部分是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圣才出品】
2.人之设 及春秋之世,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的解释。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 人而设。 (1)提出“和”“同”之异,以说明礼乐及各种制度之所以须丰繁。 (2)此外说礼乐政刑之起源及其功用者。
3/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此说人君所以用礼乐,乃欲以使“百官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4)此反对子产之公布刑法,虽为守旧的见解,然固能与刑法以人本主义的解释也。 (5)此言礼乐刑罚之功用,在亍使民不昏乱;而其来源,则由亍人之能摹仿天地。 (6)各种制度,既皆受人本主义的解释,则所谓君者,亦失其圣神不可侵犯之尊严。
2.解释宇宙的阴阳之说 在甚早之时,亦已有试以阴阳之说,解释宇宙间现象者。以阴阳解释宇宙现象,虽仍不 免笼统混沌之讥,然比之以天帝鬼神解释者,则较善矣。范蠡所说之天,为自然之天,其言 颇似《老子》,恐即《老》学之先河也。
四、人之发现 1.帝之则 至亍社会中之种种制度,人初亦以为系天帝所制作。“帝之则”即上帝所制之礼教制度 也。古时希腊诸国之制度,其人亦以为系神所制作,盖古人大都有此种见解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3 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1.原始时代 人在原始时代,当智识之初开,多以为宇宙间事物,皆有神统治之。神能降福、受享、 能凭降亍人,则系有人格的可知,及乎“民神杂糅”之际,“民神”且“同位”,“神”且“狎 民则”,则神之丼动行为,且与人无异矣。此时人有迷信而无知识,有宗教而无哲学。
2.夏商以后 (1)至亍夏、商以后,则有“天”“帝”之观念起,似一神论渐有势力,然多神论亦 并未消灭。《左传》《国语》除“天”外,尚多言及神。 (2)文献记载屡言百神,可知神之众。神人并称,而执政者之最大责任,在亍“亿宁 百神而柔和万民”,否则“神怒民叛”,必不能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化性起伪[武汉大学2014、2015年研]答: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2.四书[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

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战国时之“百家之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战国时之“百家之学”)【圣才出品】

第7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1.杨朱之考据(1)“隐者”①在孔子时已有一种“避世”之人。

此等人有知识学问,但见时乱之难于挽救,遂皆持消极态度,不肯干预世事。

②消极的“隐者”,独善其身之人,对世事之意见,亦正即孟子所说“杨氏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者也。

此等消极的“隐者”,即杨朱之徒之前驱也。

(2)杨朱之主张①孟子云:“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②韩非子认为杨朱之徒,虽拔其一毛而以天下与之,彼亦不为。

此所谓“轻物重生”,所谓“不以物累形”也。

盖天下虽大,外物也;一毛虽小,亦己之形、己之生之一部分;故前者可轻,而后者可重也。

2.道家之初起(1)盖杨朱之后,老、庄之徒兴。

老、庄皆继杨朱之绪,而其思想中,却又卓然有杨朱所未发者。

于是杨朱之名,遂为老、庄所掩。

所以杨朱之言似消灭而实未消灭也。

(2)老、庄书中,杨朱绪余之论,依然存在;然此非老、庄最高之义也。

盖杨朱处此世界中,似只有一避字诀。

如“隐者”之“避世”,是其例也。

然人事万变无穷,害尽有不能避者。

(3)老子之学,乃发现宇宙间事物变化之通则,知之者能应用之,则可希望“没身不殆”。

老子之学,盖就杨朱之学更进一层;庄子之学,则更进二层也。

二、陈仲子1.简介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仲子,齐之世家也。

兄戴盖禄万钟。

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

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

避兄离母,处于于陵。

”2.评价陈仲子弃富贵而居于陵,“身织屦,妻辟”,以兄之禄及室“为不义”。

吾人虽不知其何以以之为不义,要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且名闻诸侯,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深恶,必亦一时名人也。

三、许行、陈相许行、陈相为《汉书·艺文志》所谓农家者流。

《汉书·艺文志》谓农家者流,“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此派学者对政治社会,均有极新理想制度,虽其言不多传,然据《孟子》所述,亦可见其大概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第一部分复习笔记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2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3章诸子的由来第4章孔子:第一位教师第5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第6章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第7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第8章名家第9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第10章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第11章后期的墨家第12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第13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第14章韩非子第15章儒家的形而上学第16章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第17章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第18章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第19章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第20章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第21章中国佛学的基础第22章禅宗:潜默的哲学第23章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第24章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第25章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第26章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第27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28章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第二部分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填空题2.名词解释3.简答题4.论述题第一部分复习笔记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2.宗教与哲学(1)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2)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3)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3.关于中国哲学(1)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2)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

“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圣才出品】

第15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一、《周易》起源及作者1.《周易》的起源筮法是周人所创,是用来替代或补助卜法。

筮法的兴起,解决了此前兆象繁多不易辨识,占辞繁多不易记忆的困难。

卦爻仿自兆而数有一定,每卦爻的下面又有一定的辞。

筮时遇何卦何爻,即可依卦辞爻辞,引申推论。

与龟卜相比,实在简易。

《周易》之名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因其为周人所作,故冠曰周;因其用法简易,故名曰《易》。

2.《易传》的作者《易传》的作者不止一人。

《易传》是赋予《易》的卦爻及卦辞爻辞以最大的涵义,以使《易》成为一有系统的哲学书。

所谓《十翼》非孔子所作,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等所著的《易传》,不知是否即在现有之《易·十翼》中。

二、八卦及阴阳1.八卦《周据易》的宇宙论是以个人生命的来源为根,来类推其他事物的来源。

宇宙间最大的是天地,而天上最惹人注意的是日月风雷;地上最惹人注意者是山泽;人生最切用者为水火。

古人以此数者为宇宙的根本,于是以八卦配之;而又依人间父母子女的关系,而推定其间的关系。

2.阴阳《易·系辞》中的两仪似指阴阳。

《易传》既采用老学道的观念,又采用阴阳之说,以之配于乾坤。

使之为道或太极所生的二宇宙的原理。

关于此二原理的性质,也是以个人生命的来源为根据,来类推万物的来源。

以“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事实,类推而定为“天地纲缊,万物化醇”的原理。

天地是乾坤阴阳的具体代表,此二原理,一刚一柔,一施一受,一为万物之所“资始”,一为万物之所“资生”。

3.乾、坤乾阳为主,坤阴为辅。

坤阴自为先,则“迷而失道”,从乾阳后,则“得主而有常”。

所谓“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天地是乾坤的具体的表现,而乾坤是天地所代表的抽象的原理。

男女必须交合而后能生子,阴阳也必须交合而后能生万物。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因乾坤的交感,而产生万物,进而才有发展变化。

宇宙间诸事物时时革新,时时变化。

宇宙间诸事物的变化都是依据一定的秩序,永久进行。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料学笔记简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料学笔记简

冯友兰中哲史料学笔记要求:全真透精。

《汉书。

艺文志》是西汉以前的书籍的总书目。

一部特定时代的哲学著作,倘若在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史中没有一点痕迹可寻,这部著作的来源就很可疑。

以前的人,特别是汉朝的人,喜欢托古。

判定史料的真伪,主要是的确定它的年代;这与它本身的学术价值,不能混为一谈。

要把它放到真正产生它的时代里去讲。

阶级社会中的史料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别是文字著作,我们必须注意它是为哪一个阶级写的。

论目录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就写一篇提要,称为“叙录”。

许多篇叙录汇集起来,成为一部书,名叫《别录》或《刘向别录》。

刘歆作出一个总目录,叫做《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七略》对于个别的书,只列书名和作者姓名,没有叙录,《七略》是《别录》的节本。

《刘向别录》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在某些古书中看到刘向所作的叙录。

《七略》也失传了,不过它的基本部分还在班固的《汉书》里保存下来。

《六艺略》于六艺之外,加上《论语》、《孝经》和小学,共有九种,包括103家,3123篇。

这九种书中,与中国哲学史史料有直接关系的是易、书、礼、春秋、论语、孝经。

因乐无经,只有五经。

五经加《论语》、《孝经》、《小学》为8,又因为《礼》有“三礼”,春秋有三传,宋人又把孟子列入,称为十三经。

《易经》还有中古文、费式和高氏三家,可是《艺文志〉就没有列这三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很多错误,近人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辩证》,订正了不少。

第三章奴隶社会时期(商至西周)的哲学史料一般地说,现在所见的《古文尚书》,不可作为资料来使用,除非有些词句,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它的来源。

就是《今文尚书》,也不完全可靠。

《尚书》中与哲学思想有关系的是:洪范、大诰、康诰、召诰、洛诰、无逸。

《尚书》注解:1、《十三经注疏》里面的伪孔传和孔颖达疏。

2、《书经集传》,南宋蔡沈。

3、《尚书今文注疏》,清孙星衍。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一、填空题1.据《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______,一曰______,一曰______。

《易经》的八卦(经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卦的四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连山》;《归藏》;《周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元;亨;利;贞2.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左传·文公七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六府。

______、______、______谓之三事。

【答案】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3.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______,二曰______,三曰______,四曰______,五曰______。

【答案】水;火;木;金;土4.《墨经》是战国时期后期墨家的著作,指今本《墨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篇。

《墨经》又称______,主要是讨论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问题。

《墨经》之名始见于______篇。

【答案】《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墨辩》;《庄子·天下》5.后期墨家逻辑以______为核心,其中包括______(概念)、______(判断)、______(推理)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他们把概念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还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类判断。

【答案】辩;名;辞;说;达;类;私;尽;或;假6.《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七种十篇文章,被称为“十翼”。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 贵族政治之崩坏。

2. 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圣才出品】

第9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1.辩者(1)汉人所谓名家,战国时称为“刑名之家”,又称“辩者”。

“辩者”乃当时之“显学”,而“辩者”亦当时此派“显学”之通名也。

(2)辩者之书,除《公孙龙子》存一部分外,其余均佚。

今所知惠施及其他辩者之学说,仅《庄子·天下篇》所举数十事。

然《天下篇》所举,仅其辩论所得之断案,至所以达此断案之前提,则《天下篇》未言及之。

2.思想倾向(1)欲明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须先看较古书中对于辩者学说之传说及批评。

此等批评虽未尽当,传说虽未必尽可信,然于其中可见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2)《庄子》书中所述历史上的人物之言行,虽不必真,然与其人之真言行,必为一类。

观之,可见辩者之学说必全在所谓名理上立根据,所谓“专决于名”也。

故汉人称之为名家。

二、惠施与庄子1.惠施的思想惠施姓惠名施,相传为宋人。

与庄子为友。

庄子及见惠施之死,则惠施似较庄子为年长。

惠施亦主张兼爱非攻,与墨家同。

然《庄子·天下篇》不以惠施为墨家。

盖惠施“去尊”之说,与墨家尚同之说相违也。

2.惠施的流派《庄子·天下篇》中虽未明言惠施为辩者,然谓:“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

”“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

”“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

”此可见惠施实以辩名家者。

3.《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1)惠施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7)今日适越而昔来。

(8)连环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三、惠施与庄子之不同惠施只以知识证明“万物毕同毕异”,“天地一体”之说,而未言若何可以使吾人实际经验“天地一体”之境界。

庄子则于言之外,又言“无言”;于知之外,又言不知;由所谓“心斋”“坐忘”,以实际达到忘人我,齐死生,万物一体,绝对逍遥之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第1章 绪 论
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
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
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

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第1章 绪 论
一、哲学之内容
1哲学
(1)分类
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
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
(1)宇宙论
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
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
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