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物理演示性实验报告

物理演示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3. 通过实验验证光的折射现象。

二、实验原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速度的变化,从而导致光线的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定律表明,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且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1. 折射仪2. 钢尺3. 毛巾4. 纸张5. 针6. 透明塑料板7. 水盆8. 橡皮筋四、实验步骤1. 将透明塑料板放置在桌面上,用针在塑料板上扎一个小孔。

2. 将水盆装满水,将塑料板平放在水面上,使小孔位于水面下方。

3. 将毛巾平铺在桌面上,将折射仪放在毛巾上,使其稳定。

4. 将钢尺的一端插入小孔,另一端与折射仪对齐。

5. 调整折射仪的角度,使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

6. 观察折射光线在水中的位置,用钢尺测量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之间的距离。

7. 重复实验步骤,改变入射角,观察折射光线的变化,记录数据。

8. 将透明塑料板取出,用橡皮筋将钢尺固定在塑料板上。

9. 将塑料板放入水盆中,观察折射光线的位置,用钢尺测量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之间的距离。

10. 重复实验步骤,改变入射角,观察折射光线的变化,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及分析1. 第一次实验数据:入射角:30°折射角:20°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距离:15cm2. 第二次实验数据:入射角:45°折射角:30°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距离:20cm3. 第三次实验数据:入射角:60°折射角:40°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距离:25cm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也相应增大,且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之间的距离也随之增大。

这符合光的折射定律。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折射现象,并掌握了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结果表明,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折射,且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5篇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5篇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5篇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 (1)一、实验任务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二、实验要求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_,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ncosα-mg=0(1)nsinα=mω2_(2)两式相比得tgα=ω2_/g,又tgα=dy/d_,∴dy=ω2_d_/g,∴y/_=ω2_/2g.∴g=ω2_2/2y..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_、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方法四、光电控制计时法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方法五、用圆锥摆测量所用仪器为:米尺、秒表、单摆.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直尺测量出h(见图1),用秒表测出摆锥n转所用的时间t,则摆锥角速度ω=2πn/t摆锥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 由以上几式得:g=4π2n2h/t2.将所测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方法六、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在摆角很小时,摆动周期为:则通过对以上六种方法的比较,本想尝试利用光电控制计时法来测量,但因为实验室器材不全,故该方法无法进行;对其他几种方法反复比较,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较简单且最熟悉,仪器在实验室也很齐全,故利用该方法来测最为顺利,从而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值。

小学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小学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XX小学科学实验室实验班级:五年级(1)班实验目的:1. 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和特性。

2.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3. 探究影响水的表面张力的因素。

实验原理:水的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产生的一种现象,表现为液体表面像被拉紧的弹性膜一样,具有收缩的趋势。

这种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尽量减少其表面积,从而形成稳定的表面。

实验器材:1. 烧杯(100mL)2个2. 滴管3. 洗洁精4. 水彩笔5. 滴管支架6. 纸条7. 记号笔8. 记录纸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水。

2. 使用滴管将洗洁精滴入一个烧杯中的水面上,观察水的表面张力变化。

3. 使用水彩笔在另一个烧杯中的水面上画一条直线,观察直线是否因水的表面张力而保持清晰。

4. 将纸条平放在烧杯边缘,慢慢将烧杯中的水倒出,观察纸条是否能够保持干燥。

5.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1. 在加入洗洁精的烧杯中,水的表面张力减小,水面的形状变得不规则,水滴的直径增大。

2. 在画有直线的烧杯中,直线因水的表面张力而保持清晰,一段时间后,直线因水的蒸发而逐渐模糊。

3. 在倒水的烧杯中,纸条能够保持干燥,没有沾湿。

实验结果分析:1. 洗洁精中的表面活性剂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使得水滴的直径增大,表面形状变得不规则。

2. 水的表面张力使得画有直线的烧杯中的水保持清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的蒸发使得直线逐渐模糊。

3. 水的表面张力使得纸条能够保持干燥,因为水的表面张力使得水面尽量减少与纸条的接触面积。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和特性,观察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探究了影响水的表面张力的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而水的蒸发会使得表面张力逐渐减弱。

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自然现象,理解科学原理。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共4篇)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共4篇)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共4篇)1、锥体上滚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2、声波可见实验目的:借助视觉暂留演示声波。

实验仪器:声波可见演示仪。

实验原理:不同长度,不同张力的弦振动后形成的驻波基频、协频各不相同,即合成波形各不相同。

本装置产生的是横波,可借助滚轮中黑白相间的条纹和人眼的视觉暂留作用将其显示出来。

实验步骤:1、将整个装置竖直放稳,用手转动滚轮。

2、依次拨动四根琴弦,可观察到不同长度,不同张力的弦线上出现不同基频与协频的驻波。

3、重复转动滚轮,拨动琴弦,观察弦上的波形。

注意事项:1、滚轮转速不必太高。

2、拨动琴弦切勿用力过猛。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3、弹性碰撞演示仪实验目的:本实验用于演示正碰撞和动量守恒定律,形象地显现弹性碰撞的情形。

实验原理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如果正碰撞的两球,撞前速度分别为V10和V20,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质量分别为m1和m2.则由碰撞定律可知:若e=1时,则分离速度等于接近速度解式和式可得:若m1=m2=m;e=1则v1=0,v2=v10,即球1正碰球2时,球1静止,球2继续以V10的速度正碰球3,等等以此类推,实现动量的传递。

实验器材1、实验装置如实验原理图示:1一底座—支架—钢球—拉线—调节螺丝2、技术指标钢球质量:m=7×0.2kg 直径:l=7×35mm 拉线长度: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L=55Omm实验操作与现象l、将仪器置于水平桌面放好,调节螺丝,使七个钢球的球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合集22篇)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合集22篇)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篇1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篇2实验名称:研究“青春”的性质。

实验目的:探索“青春”分别于“懒散”溶液、“追求”溶液、“奋斗”溶液反应所生成的“物质”。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三只大试管、药匙、“青春”颗粒、“懒散”溶液、“追求”溶液、“奋斗”溶液。

实验步骤:1、用托盘天平称取三份等质量的“青春”颗粒分别用药匙置于三只大试管中。

2、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三种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滴入“懒散”溶液的试管,试管中物质反应缓慢,很久才生成一种叫失败的.黑色沉淀和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滴入“追求”溶液的试管,试管中不断有气泡冒出,生成一种带香味的气体和一种叫做“坚持”的蓝色沉淀。

3、滴入“奋斗”溶液的试管,试管内物质反应极快,生成一种粉色气体,剩余物质并迅速凝固生一种叫“成功”的固体。

实验方程式:懒散+青春=失败+悔恨追求+青春=坚持+信念奋斗+青春=成功+美好实验结论:青春值得自己去努力奋斗,青春有梦就不怕痛,年轻的我们有梦,有理想,有追求,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不会妥协不会认输。

奋斗、努力、坚强、坚持是我们青春最好的良方。

只有奋斗过的青春才没有遗憾,青春值得我们去奋斗。

完整的演示实验报告

完整的演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水的沸腾过程。

2. 探究水的沸点与外界因素(如大气压、水面上方的空气密度等)的关系。

3. 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掌握实验数据记录方法。

二、实验原理水的沸腾是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克服分子间的引力,从而转变为水蒸气。

沸点与外界因素有关,如大气压、水面上方的空气密度等。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室烧杯:1个2. 蒸馏水:适量3. 温度计:1个4. 酒精灯:1个5. 火柴:1盒6. 量筒:1个7. 铁架台:1个8. 橡皮筋:1根9. 记录本:1本四、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蒸馏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2. 将温度计固定在烧杯上,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

3.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并记录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4. 在水沸腾时,记录水面上方的空气密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5. 改变实验条件,如调整酒精灯的火焰大小、改变烧杯中的水量等,重复步骤2-4,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并记录相关数据。

6. 对比不同条件下水的沸点,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次数 | 初始温度(℃) | 沸腾温度(℃) | 水面上方的空气密度------- | -------- | -------- | --------1 | 20 | 100 | 1.2252 | 20 | 101 | 1.2303 | 25 | 102 | 1.2354 | 30 | 103 | 1.240六、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水的沸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2. 在相同温度下,水面上方的空气密度越高,水的沸点越低。

3. 实验过程中,水的沸腾现象表现为水开始冒气泡,气泡逐渐增大,最终形成水蒸气。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探究了水的沸点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掌握了实验数据记录方法。

流体实物演示实验报告

流体实物演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流体实物演示实验,观察流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流动状态和性质。

2. 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如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等。

3. 掌握流体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1. 伯努利方程: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其动能、势能和压力能之和保持不变。

2. 连续性方程:流体在流动过程中,质量守恒。

三、实验器材1. 流体实验装置:包括管道、阀门、流量计、压力计等。

2. 实验仪器:电脑、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

3. 流体:水或空气。

四、实验步骤1. 安装实验装置,连接管道、阀门、流量计、压力计等。

2. 调节阀门,使流体从管道中流出。

3. 使用传感器和流量计测量流体的流速、流量和压力。

4. 改变管道的形状、大小、角度等,观察流体流动状态的变化。

5.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流速、流量、压力、管道参数等。

6. 利用伯努利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1. 实验数据:(1)管道直径为10cm,流速为1m/s时,压力为0.1MPa。

(2)管道直径为5cm,流速为2m/s时,压力为0.2MPa。

(3)管道直径为20cm,流速为0.5m/s时,压力为0.05MPa。

2. 结果分析:(1)根据伯努利方程,流速增加,压力降低。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

(2)根据连续性方程,管道直径减小,流速增加。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

(3)改变管道形状,流体流动状态发生变化。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流体实物演示实验,验证了伯努利方程和连续性方程的正确性。

2. 理解了流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流动状态和性质。

3. 掌握了流体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伤害。

2. 实验器材要保持清洁,避免污染。

3.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以便后续分析。

4.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流体流动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实验参数。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流体实物演示,验证了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加深了对流体性质的理解。

生物演示性实验报告

生物演示性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目的:1. 观察植物细胞在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现象。

2. 学习并掌握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和方法。

3. 了解细胞渗透压与细胞壁的相互作用。

实验材料:1. 酒精灯2. 烧杯3. 移液管4. 玻璃棒5. 胶头滴管6. 镜子7. 植物细胞(如洋葱鳞片叶外表皮)8. 蒸馏水9. 0.3 g/mL蔗糖溶液10. 0.9 g/mL生理盐水11. 柠檬酸12. 氯化钠实验步骤:1. 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用刀片切取一块大小适宜的薄片。

2. 将薄片放入盛有0.3 g/mL蔗糖溶液的烧杯中,浸泡5分钟。

3. 将浸泡后的薄片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以去除蔗糖溶液。

4. 将冲洗干净的薄片放入盛有0.9 g/mL生理盐水的烧杯中,浸泡5分钟。

5. 将浸泡后的薄片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6. 将薄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

7. 取出一片新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重复步骤1-5。

8. 将浸泡后的薄片放入盛有0.9 g/mL生理盐水的烧杯中,浸泡5分钟。

9. 将浸泡后的薄片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10. 将薄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

实验结果:1. 在0.3 g/mL蔗糖溶液中浸泡后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细胞质与细胞壁之间出现空隙。

2. 在0.9 g/mL生理盐水中浸泡后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消失,细胞质与细胞壁重新紧密贴合。

实验分析:1. 质壁分离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当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时,细胞内的水分向溶液中渗透,导致细胞质收缩,细胞壁与细胞质分离。

2. 当细胞置于等渗溶液中时,细胞内外渗透压相等,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细胞质与细胞壁重新紧密贴合。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验证了细胞渗透压与细胞壁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研究植物细胞生理学奠定了基础。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以便准确判断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演示实验,作为一种直观且富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界的关注。

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现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培养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一次关于声音传播的演示实验。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简单的演示,使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观察和解释一些与声音传播相关的现象。

三、实验材料1. 一个空玻璃杯2. 一只铁汤匙3. 一杯水4. 一块纸四、实验步骤和观察现象1. 在桌子上放置一只空玻璃杯。

2. 将铁汤匙轻轻敲击在玻璃杯的边缘。

- 观察现象:声音发出后,玻璃杯产生了明显的震动。

3. 在玻璃杯底部放一杯水。

4. 再次敲击汤匙在玻璃杯的边缘。

- 观察现象:声音发出后,玻璃杯的震动减弱了,声音的音量变小了。

5. 将一块纸放在玻璃杯的边缘。

6. 再次敲击汤匙在玻璃杯的边缘。

- 观察现象:声音发出后,玻璃杯的震动几乎没有,声音几乎听不到了。

五、实验原理解释本实验涉及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声音是通过空气中的分子振动而传播的,而空气的密度会对声音传播产生影响。

声音传播的三大因素是源、介质和接收器。

在这个实验中,铁汤匙是声音的源,空气是传播的介质,而玻璃杯的边缘则起到接收器的作用。

在第二步中,敲击铁汤匙时,声音传播到玻璃杯的边缘时,玻璃杯会随之振动,从而增强了声音的传播。

这是因为空气分子与玻璃杯的边缘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第四步中,如果在玻璃杯底部放一杯水,水会吸收一部分声波的能量,从而减弱了玻璃杯的振动,进一步减小了声音的传播。

在第六步中,如果在玻璃杯的边缘放一块纸,纸材料对声波的传播有吸收的作用,所以纸的存在几乎阻碍了声音的传播,因此声音的音量几乎无法听到。

六、实验结论通过这次演示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是通过空气中分子的振动传播的。

2. 声音传播的强弱受介质的影响,不同材料的介质对声音的传播有不同的影响。

雷诺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雷诺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雷诺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雷诺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雷诺演示实验了解流体的层流和湍流的特性。

2. 观察不同雷诺数下流体流动的形态和性质。

3. 探究不同因素对流动状态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雷诺数(Reynolds number)是描述流体流动的重要无量纲参数,定义为流体的惯性力与粘性力的比值。

雷诺数越大,流体就越容易产生湍流;雷诺数越小,流体流动更趋向于层流。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 雷诺演示实验装置:包括流量调节阀、流量计、直管道、水槽等。

2. 水。

四、实验步骤:1. 打开水龙头,调节流量调节阀使水流经过流量计流入直管道。

2. 观察水流的形态和性质,记录水流的雷诺数。

3. 逐渐调节水流量,重复步骤2,记录不同流量下的雷诺数。

4. 改变直管道的直径,重复步骤2和3,记录不同直径下的雷诺数。

五、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不同雷诺数下流体的流动形态发生了变化。

当雷诺数较小时,流体流动趋向于层流,流线整齐、平行;当雷诺数增大时,流体流动趋向于湍流,出现涡流、乱流等现象。

实验中发现,当流量增加时,雷诺数也随之增加,流动状态从层流逐渐过渡到湍流。

这表明流体流动趋向于湍流与流量大小有关,流量增加会增大流体的惯性力,促使流体产生湍流。

另外,实验还发现,当直管道的直径减小时,雷诺数也随之减小,流动状态从湍流逐渐过渡到层流。

这说明直管道内部流体的速度变化较小,层流较为稳定。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 流体的流动趋向于湍流与流量的大小有关,流量增加会增大流体的惯性力,促使流体产生湍流。

2. 流体的流动趋向于层流与直管道内部的速度变化有关,直管道内部速度变化较小时,层流较为稳定。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雷诺演示实验,我们深入了解到了流体的层流和湍流的特性以及雷诺数的概念和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雷诺数是描述流体流动状态的重要参数,在不同流量和直径条件下,流体流动的性质和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雷诺实验演示实验报告

雷诺实验演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流体在管道中的层流和湍流现象,了解两种流态的特征和产生条件。

2. 学习雷诺数的概念及其在流体流动中的应用。

3. 掌握雷诺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雷诺实验是一种经典的流体力学实验,用于研究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

实验原理如下:1. 流体流动存在两种基本状态:层流和湍流。

层流是指流体在管道中作平行于管轴的直线运动,各流层之间没有混合;湍流是指流体在管道中作紊乱的不规则运动,各流层之间有明显的混合。

2. 雷诺数(Re)是判断流体流动状态的无量纲参数,其计算公式为:Re = (ρvd)/μ其中,ρ为流体密度,v为流体在管道中的平均流速,d为管道直径,μ为流体黏度。

3. 当雷诺数小于2000时,流体呈层流状态;当雷诺数大于4000时,流体呈湍流状态;当雷诺数在2000~4000之间时,流体处于过渡状态。

三、实验器材1. 雷诺实验装置:包括管道、水箱、流量计、调速器、有色水等。

2. 测量工具:尺子、秒表、计算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实验装置组装好,检查各部件是否正常。

2. 向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有色水,并打开水流,使有色水在管道中流动。

3. 调节调速器,使管道中的流速逐渐增大。

4. 观察管道中的流态变化,记录层流和湍流现象出现的临界流速。

5. 计算不同流速下的雷诺数,分析流体流动状态。

6.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雷诺数与流速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当流速较小时,管道中的流态为层流,表现为流体分层流动,各流层之间没有明显混合。

2. 随着流速的增加,层流现象逐渐减弱,当流速达到一定值时,流态发生突变,出现湍流现象,表现为流体紊乱流动,各流层之间混合明显。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临界雷诺数与理论值基本吻合。

4.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雷诺数与流速的关系曲线,发现两者呈线性关系。

六、实验总结1. 雷诺实验是一种经典的流体力学实验,用于研究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

光学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光学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学的基本原理和光学元件的成像规律。

2. 掌握光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光学理论,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平行光管、透镜、光具座、屏幕、光屏、光源等。

2. 实验材料:白纸、黑纸、胶带、刻度尺等。

三、实验原理1. 透镜成像原理: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当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满足一定条件时,透镜会在另一侧形成一个实像或虚像。

2.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3. 光的干涉和衍射:光波在相遇时会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透镜成像实验(1)将平行光管发出的平行光束照射到透镜上,调整透镜位置,使光束通过透镜后聚焦在屏幕上。

(2)改变透镜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观察屏幕上的成像情况,记录成像位置和成像性质(实像或虚像)。

(3)根据透镜成像公式计算透镜的焦距。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实验(1)将光源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情况。

(2)将光线照射到透明介质(如玻璃)上,观察光线在透明介质上的折射情况。

(3)改变入射角,观察反射和折射角的变化,验证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3. 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1)设置干涉实验装置,包括两个相干光源、分束器、反射镜、透镜等。

(2)调整实验装置,使两个相干光源的光线在透镜后发生干涉,观察屏幕上的干涉条纹。

(3)改变光源之间的距离或透镜的焦距,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验证干涉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透镜成像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透镜的焦距,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实验:根据实验数据,验证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分析实验误差。

3. 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分析干涉现象,验证干涉条件。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光学演示实验,我们掌握了光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技巧,验证了光学理论,加深了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演示文稿实验报告分析(3篇)

演示文稿实验报告分析(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演示文稿已成为各类学术交流、商业报告和个人演讲的重要工具。

为了提高演示文稿的制作质量和演讲效果,我们进行了一次演示文稿制作与演示的实验,旨在分析不同演示文稿制作技巧对观众接受度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演示文稿制作风格对观众接受度的影响。

2. 分析演讲技巧对演示效果的关键作用。

3. 总结提升演示文稿质量和演讲效果的方法。

三、实验方法1. 分组制作演示文稿:我们将实验参与者分为两组,每组负责制作同一主题的演示文稿。

第一组采用简洁风格,第二组采用复杂风格。

2. 演讲技巧培训:对参与者进行演讲技巧培训,包括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方面。

3. 现场演示与观众反馈:在实验现场,两组参与者分别进行演示,观众对演示文稿和演讲进行评分和反馈。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演示文稿风格对观众接受度的影响- 简洁风格的演示文稿在内容清晰、重点突出、易于理解方面表现较好,观众评分较高。

- 复杂风格的演示文稿在视觉效果上较为吸引人,但内容繁杂,观众理解难度较大,评分相对较低。

分析:简洁风格的演示文稿更能抓住观众注意力,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在内容表达上,应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信息过载。

2. 演讲技巧对演示效果的影响- 经过演讲技巧培训的参与者,在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方面表现更为自然,观众反馈积极。

- 未接受培训的参与者,在演讲过程中存在语音不清、语调平淡、肢体语言僵硬等问题,观众评分较低。

分析:演讲技巧是演示效果的关键。

良好的演讲技巧能够增强观众对演示内容的兴趣,提高演示效果。

3. 提升演示文稿质量和演讲效果的方法- 内容方面:确保内容简洁明了,逻辑清晰,突出重点。

- 视觉效果方面:合理运用图片、图表等视觉元素,避免过多文字堆砌。

- 演讲技巧方面:加强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训练,提高演讲水平。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演示文稿风格对观众接受度有一定影响,简洁风格的演示文稿更易被接受。

雷诺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雷诺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雷诺数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2. 观察流体在不同雷诺数下的流动特性,包括层流和湍流。

3. 掌握通过改变雷诺数来控制流体流动状态的方法。

4. 学习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雷诺数(Re)是描述流体流动状态的无量纲参数,由以下公式计算:Re = ρvd/μ其中,ρ为流体密度,v为流体速度,d为特征长度(如管道直径),μ为流体的动力粘度。

根据雷诺数的大小,流体流动可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种状态。

当雷诺数较小时,流体流动呈现层流状态;当雷诺数较大时,流体流动呈现湍流状态。

三、实验装置与仪器1. 实验装置:雷诺演示实验装置,包括实验管道、水泵、流量计、阀门等。

2. 仪器:温度计、秒表、直尺、量筒等。

四、实验步骤1. 调整实验装置,连接好实验管道、水泵、流量计等。

2. 将实验管道充满清水,关闭阀门,使系统稳定。

3. 通过调节水泵的转速,改变流体速度,记录不同速度下的流量。

4. 测量实验管道的特征长度,计算不同速度下的雷诺数。

5. 观察流体在不同雷诺数下的流动状态,记录层流和湍流的转变过程。

6.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雷诺数与流速、流量等参数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雷诺数与流速、流量等参数的关系曲线,如下:(此处插入实验数据关系曲线图)2. 分析(1)层流状态:当雷诺数较小时,流体流动呈现层流状态。

此时,流体在管道内呈平行层状流动,流速分布均匀,流动稳定。

(2)湍流状态:当雷诺数较大时,流体流动呈现湍流状态。

此时,流体在管道内呈现涡旋、湍流等现象,流速分布不均匀,流动不稳定。

(3)层流与湍流的转变:当雷诺数达到一定值时,流体流动状态会发生转变。

这个转变值称为临界雷诺数。

在本实验中,临界雷诺数约为2100。

(4)雷诺数与流速、流量等参数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关系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流速的增加,雷诺数也随之增加。

当流速超过临界雷诺数时,流体流动状态由层流转变为湍流。

堰流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堰流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堰流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掌握堰流流量系数的测定方法。

3. 观察和分析堰流的水流形态和特征。

4. 学习水力学基本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堰流是指水流在无压条件下经过障碍物(堰)时,由于障碍物的阻挡,上游水位上升,随后水流溢过堰顶,形成自由溢流的局部水流现象。

堰流实验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堰,观察和分析堰流的水流形态和特征,进而测定堰流流量系数。

三、实验设备1. 实验台:包括堰体、测针筒、水槽、流量计等。

2. 仪器:包括尺子、量杯、秒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检查实验设备,确保其完好,熟悉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测量阶段:- 在堰前设置测针筒,测量堰前水位。

- 打开进水阀,让水流平稳地流入水槽。

- 记录不同流量下堰前水位、堰上水头、下游水深等数据。

-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

3. 分析阶段:-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流量-堰上水头关系曲线。

- 利用堰流公式计算流量系数m。

- 分析不同类型堰的流量系数和过流能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 表1:不同流量下堰前水位、堰上水头、下游水深数据| 流量(L/s) | 堰前水位(m) | 堰上水头(m) | 下游水深(m) || :----------: | :----------: | :----------: | :----------: || 10 | 0.50 | 0.15 | 0.05 || 20 | 0.55 | 0.20 | 0.10 || 30 | 0.60 | 0.25 | 0.15 || 40 | 0.65 | 0.30 | 0.20 |2. 流量-堰上水头关系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流量-堰上水头关系曲线,发现曲线呈非线性关系。

3. 流量系数m:- 利用堰流公式计算流量系数m,结果如下:- 矩形薄壁堰:m = 0.61- 三角形薄壁堰:m = 0.62- 实用堰:m = 0.63- 分析不同类型堰的流量系数和过流能力,发现实用堰的流量系数和过流能力最大。

演示验证实验报告

演示验证实验报告

演示验证实验报告一、引言演示验证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模拟实际情景来证明某种理论或假设的正确性。

本次实验旨在演示验证“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的原理以及光的全反射现象。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 光箱- 三棱镜- 直尺- 射灯- 测角仪- 白色纸张三、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1.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演示实验过程如下:1. 将射灯放在光箱上方的适当位置上,照射光线。

2. 在直尺上加上透明胶带,以形成一道窄缝。

3. 将直尺放在光箱上方,与光线垂直,使其经过光线照射产生的缝隙。

4. 观察直尺下方落在纸上的光线束,观察是否形成直线。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光线束在纸上呈直线排列,这表明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2. 光的全反射演示实验过程如下:1. 将射灯放在光箱上方适当位置上,照射光线。

2. 将三棱镜放在光线的路径上,使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到三棱镜中。

3. 调整三棱镜的角度,观察从三棱镜下方射出的光线。

4. 重复步骤3,改变角度,继续观察光线。

实验结果:当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三棱镜时,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完全反射,从而保持在第一个介质中。

观察结果表明光的全反射现象。

四、实验结论与分析通过以上两个实验的演示验证,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通过观察直尺下方光线束的排列,我们可以确定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2. 光的全反射现象。

当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到三棱镜中,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将会完全反射。

这一现象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通过简单的演示验证,清晰地展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全反射现象。

这种直观的验证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五、实验思考与改进在本次实验中,虽然用简单的设备和材料演示了光的传播和全反射现象,但还有一些改进的地方可以思考:1. 提供更多的实例演示。

通过提供更多的实例演示,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2. 制作更精确的测量工具。

榨果汁演示实验报告(3篇)

榨果汁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榨果汁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榨汁机的使用技巧。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水果榨汁的效果,分析不同水果汁的口感和营养成分。

二、实验原理榨果汁实验是利用机械力量将水果中的汁液分离出来。

榨汁机通过高速旋转的刀片将水果压碎,使水果中的汁液流出,从而达到榨取果汁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1. 榨汁机一台2. 水果:苹果、橙子、香蕉、葡萄各若干3. 量杯一个4. 研磨机一个5. 纱布或滤网一个6. 记录本、笔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榨汁机、水果、量杯、研磨机、纱布或滤网等实验材料准备好。

(2)将水果洗净,去皮去核,切成小块。

2. 榨汁实验(1)将水果块放入榨汁机中,开启榨汁机,观察榨汁过程。

(2)将榨出的果汁倒入量杯中,记录果汁的体积。

(3)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榨取苹果、橙子、香蕉、葡萄的果汁。

3. 比较实验(1)将榨取的四种水果汁分别倒入不同的杯子中,观察其颜色、口感和气味。

(2)品尝果汁,记录口感、酸甜度和营养成分。

4. 数据处理(1)将榨取的果汁体积、颜色、口感、酸甜度和营养成分等信息记录在表格中。

(2)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苹果汁:体积约100ml,颜色呈红色,口感酸甜适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2)橙汁:体积约150ml,颜色呈橙色,口感酸甜适中,富含维生素C、钙、钾等营养成分。

(3)香蕉汁:体积约120ml,颜色呈黄色,口感甜腻,富含维生素、钾等营养成分。

(4)葡萄汁:体积约80ml,颜色呈紫色,口感酸甜适中,富含维生素C、抗氧化物质等营养成分。

2. 实验分析(1)不同水果榨汁的效果不同,这与水果的品种、成熟度、含水量等因素有关。

(2)果汁的颜色、口感和营养成分与水果的品种密切相关。

(3)榨汁过程中,水果中的营养成分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总体上仍能保留大部分营养成分。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榨果汁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5篇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5篇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5篇物理演示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

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

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 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穿,形成不断放电。

结果弧光区逐渐上移,犹如爬梯子一般的壮观。

当升至一定的高度时,由于两电极间距过大,使极间场强太小不足以击穿空气,弧光因而熄灭。

简单操作:打开电源,观察弧光产生。

并观察现象。

(注意弧光的产生、移动、消失)。

实验现象: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

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同时产生光和热。

热空气带着电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经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梦中见到的天梯。

注意事项:演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保护状态,自动断电,稍等一段时间,仪器恢复后可继续演示,实验拓展:举例说明电弧放电的应用物理演示实验报告2院系名称:纺织与材料学院专业班级:轻化工程11级03班姓名:梁优学号:鱼洗实验描述:鱼洗是中国三大青铜器之一,在鱼洗内注入清水后摩擦其两耳,如果频率恰当,就会出现水面产生波纹,发出嗡嗡的声音并有水花跃出的现象。

经验表明,湿润的双手比干燥的双手更容易引起水花飞跃。

实验原理:鱼洗的原理应该是同时应用了波的叠加和共振。

摩擦的双手相当于两个相干波源,他们产生的水波在盆中相互叠加,形成干涉图样。

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相同。

按照我的分析,如果振动的频率接近于鱼洗的固有频率,才会产生共振现象。

通过摩擦输入的能量才会激起水花。

令人不解的是,事实上鱼洗是否能产生水花与双手的摩擦频率并没有关系。

在场的同学试着摩擦的时候,无论是缓慢的摩擦还是快速的摩擦,都能引起水花四溅。

动态演示实验报告结论(3篇)

动态演示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动态演示实验,验证实验原理,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采用动态演示的方式,使实验过程更加直观、生动,有助于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2. 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实验技能;3. 通过动态演示,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三、实验原理实验原理依据如下:1. 动态演示实验是一种将静态实验转化为动态实验的方法,通过动态演示,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便于观察;2. 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四、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实验装置、实验药品等;2. 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3.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4.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过程1. 实验一:液体沸腾实验(1)实验原理:液体沸腾时,液体内部产生气泡,气泡上升到液面破裂,使液体蒸发。

(2)实验步骤:将液体加热,观察液体沸腾现象。

(3)实验现象:液体加热至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产生气泡,气泡上升到液面破裂,使液体蒸发。

(4)实验结论:液体沸腾时,液体内部产生气泡,气泡上升到液面破裂,使液体蒸发。

2. 实验二:气体膨胀实验(1)实验原理:气体在密闭容器内,加热时体积膨胀,压力增大。

(2)实验步骤:将气体加热,观察气体膨胀现象。

(3)实验现象:气体加热时,体积膨胀,压力增大。

(4)实验结论:气体在密闭容器内,加热时体积膨胀,压力增大。

3. 实验三:溶解度实验(1)实验原理: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2)实验步骤:在一定温度下,加入不同量的溶质,观察溶解现象。

(3)实验现象: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有限,当溶质达到溶解度时,继续加入溶质将不再溶解。

(4)实验结论: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六、实验结果分析1. 实验一:通过动态演示,直观地观察到液体沸腾现象,验证了实验原理;2. 实验二:动态演示实验使气体膨胀现象更加明显,验证了实验原理;3. 实验三:动态演示实验使溶解度现象更加直观,验证了实验原理。

物体大小演示实验报告

物体大小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加深对物体尺寸概念的理解,并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尺寸的基本方法。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器材:1. 刻度尺(最小刻度1mm)2. 不同大小的物体若干(如书本、手机、笔、螺丝钉等)3. 记录本4. 针对物体大小的标签纸实验步骤:1. 将实验器材准备好,确保所有物体和刻度尺干净、无损坏。

2. 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以便于观察和比较。

3. 使用刻度尺分别测量每个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4.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包括物体名称、尺寸和单位。

5. 对比不同物体的尺寸,分析它们的大小关系。

6. 对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实验结果:物体名称长度(mm)宽度(mm)高度(mm)书本 200 150 20手机 150 75 8笔 15 10 1螺丝钉 5 5 2实验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物体的尺寸差异。

书本的尺寸最大,其次是手机,然后是笔,最后是螺丝钉。

2.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刻度尺的准确度对于测量结果至关重要。

在测量时,要确保刻度尺与物体平行,并尽量减少视差误差。

3. 在比较物体大小时,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尺寸与其用途和形状密切相关。

例如,书本通常用于阅读,因此尺寸较大;螺丝钉用于固定,尺寸较小。

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和比较了不同物体的大小,加深了对物体尺寸概念的理解。

2. 我们掌握了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尺寸的基本方法,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3.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物体的大小对于设计、制造和日常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刻度尺划伤手或其他意外伤害。

2. 在测量物体尺寸时,要尽量保持刻度尺与物体平行,以减少视差误差。

3. 在记录实验结果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总结:本次物体大小演示实验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不同物体的大小关系,并掌握了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尺寸的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氏摆与普尔弗里效应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上课日期:
周次:
时间:
正文内容
1,、概述:
当一个用绳子悬吊的重摆在一个平面内作往复摆动时,如果用一块茶色镜遮住一只眼睛,我们同时睁眼看到的运动摆的轨迹就会从单摆轨迹变成椭圆形轨迹,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小球不止左右摆动,还能自由前后运动[1]。

这个模型装置我们成为普氏摆。

实际上,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立体的景物,是因为双眼可以各自独立地看景物。

两眼有间距,造成左眼与右眼图像的差异称为视差,人类的大脑将两眼的图像合成,在大脑中产生有空间感的视觉效果。

在这个实验中,摆球在一平面内作往复的单摆运动。

当观察者通过茶色镜片观看摆球时,由于茶色镜片会延迟知觉(约0.01秒),单摆自左向右摆动时看起来是向前(靠近)摆动,自右向左摆动时似乎向后(远离)摆动,当把茶色镜片放在左眼,左眼的视觉就会“延迟”,当
“摆”由右向左运动时,视觉成像点跑到了后面,当“摆”
由左向右运动时,视觉成像点跑到了前面,看上去就好像在
顺时针运动,同时近处物体移动的速度看起来比远处物体移
动速度要快,视觉的延迟导致左右眼视点不能重合,较近的
物体看起来好像是跳出了平面而成为立体图像,即大脑将此
种情形解释为单摆朝某个方向发生了位移。

这种效应即称为
普尔弗里效应[2]。

1,背景调研:实验所涉及问题
1922年,德国物理学家Carl Pulfrich发现了人眼的一个生理现象,当一个用绳子悬吊的重摆在一个平面内作往复摆动时,如果用一块茶色镜片遮住一个眼睛,我们同时睁眼看到的这个运动摆的轨迹就会从单摆轨迹变成椭圆形轨迹,普氏摆之谜至今没有被完全解开。

一大批科学家试图解开这一神奇的人眼视觉生理现象的谜题,然而至今仍未得到满意的解释。

虽然普氏摆之谜没有被完全解开,但它带给人们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它启发人类,如果眼镜镜片有颜色的差异,那必须格外小心,因为此时人眼的轨迹判断存在较大的误差;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普氏摆现象发明一种眼镜,它可以在平面显示器上模拟出立体的效果[1]。

在发展应用上,一方面,它常被用来作为科学演示,在许多博物馆中基本都会有它的身影。

另外,它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

普尔弗里效应是Circlescan-4D的核心,这是美国加州一家公司开发的一项创新性技术。

目前,摄影师为了在屏幕上向观众显示三维视觉画面,必须用双画面接收系统拍摄镜头,然后再进行一定专业处理,但观众必须佩戴一种特殊的眼镜即偏振片才能将图像分离到每只眼睛的视网膜上,立体显示系统的复杂导致三维立体市场狭小。

现在市场上的3D影片,如果用裸眼看,是非常模糊的,与之不同,Circles4D的优点是裸眼看原始影片时也是正常的,这就意味着电影既可以用2D的方式进行观看,也可以通过戴上特制眼镜(一面含灰滤光片)——观看立体电影。

此外,该特制镜片的制造成本也非常低[4]。

要求调研充分,引用确凿。

推荐使用“天津大学图书馆”《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调研和查询。

2,详尽论述:实验所涉及的物理本质或相关问题的论述,与其他有关现象的联系等等
普尔弗里效应中我们产生的视觉错觉其实是由人体眼睛的知觉机构和大脑的神经结合造成的,当摆球从左向右摆动时,左眼通过茶色镜片看到的是摆球较暗的图像(因为被滤光的眼睛中的刺激亮度衰减,该只眼睛的视觉反应潜伏期延长约几百分之一秒)。

在某一时刻,右眼看到的是被照亮的影
像,同一时刻,左眼看到的是延缓影像,两条视线会聚的位置即摆球出现的位置,该位置离摆球实际的位置有一定的距离,且要远一些,当摆球从右向左摆动时,同理,左右眼视线会聚的位置即摆球出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近
一些,因此,当摆球来回摆动时,我们看到的摆球轨迹似乎是椭圆形轨迹
[4]。

还有一个效应:当摆球在远处时看起来大,在近处时看起来小[4]。

我们知道,物体的大小至少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物体在视网膜映像的大小和物体的表现距离。

对于一物体,若在视网膜上成像较大,则我们认为它比较大,若在视网膜上成像小,则我们认为它比较小。

而对于视网膜上映像一般大的物体,我们则认为较远的物体较大。

我们可以利用普尔弗里效应对一些事物进行分析[3]。

比如,当司机在驾驶时,若两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光线强度不同,就容易对周围物体如移动的汽车、静止的障碍物的位置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发生碰撞事故。

再如,打开电视,选取没有节目的频道,屏幕上就会出现电视雪花,这时,如果拿滤光镜靠近一只眼睛,人就可以观察到雪花图案会在不同深度上分成两个薄层,而且,这两个薄层向相反的方向运动[4]。

这部分内容可以包含一部分自由发挥的成分。

但引用的内容要注明出处,禁止拷贝整句、整段内容。

3,总结与展望
普尔弗里效应的发现给人们提出了新的问题,也促使着人们去不断探索找到解决问题并加以利用的方法。

伴随着人们对普尔弗里效应的研究,它的神秘面纱正被逐渐揭开。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在一些实验中规避一些视觉问题,还可以在生活中被利用,从而方便人们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的商业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随着3D影业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利用普尔弗里效应制成的镜片会逐渐普及,让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它的魅力。

4,参考文献
[1]罗春霞,神秘的普氏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4,2008
[2]王振朝,周阳,周玉,张自力,董爱国,王亚芳,普氏摆运动规律研究,物理实
验,34,2014
[3]汪亮,邱锦辉,杨仲乐,普氏摆现象形成机制的探讨,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07,2010
[4]孙为民,刘宪国,(Pulfrich)普尔弗里希现象分析,高师理科学刊,25,2005
注意:请勿更改各部分的字号、字体、行距、段落间距。

报告基本要求:
a,每人选取一个实验进行调研,如未选择,按照选课次序分配。

b,禁止从引文中拷贝粘贴整句、整段内容。

c,调研文献数量3篇以上。

d,报告篇幅要求1000字以上(不含图片、公式、非中文字符)。

e,格式按照模板统一撰写。

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立体的景物,是因为双眼可以各自独立看景物。

两眼有间距,造成左眼与右眼图像的差异称为视差,人类的大脑很巧妙地将两眼的图像合成,在大脑中产生有空间感的视觉效果。

在这个实验中,摆球作往复的单摆运动(即摆球在一平面内做往复的摆动)。

当观察者通过光衰减镜(右侧装深色镜片,左侧装浅色镜片)观看摆球时,由于深色镜片会延迟知觉(约0.01秒),单摆自左向右摆动时看起来是向前(靠近)摆动,自右向左摆动时似乎向后(远离)摆动,同时近处物体移动的速度看起来比远处物体移动速度要快,视觉的延迟导致左右眼视点不能重合,因些较近的物体看起来好像跳出平面而成为立体图像。

对于光衰减镜会延迟和人长期的用眼习惯对我们左右眼视力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
在做实验的时候,当我把左眼挡住,很难观察这个现象,但是当我把右眼挡住,就能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