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
高中地理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 动为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
2 000~3 000 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
千米
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 宙射线作用
2、水 圈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 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地 海洋水
冰川水
球
上
的
大气水
河流水
3.大气垂直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 动状况,分为 对流层 、 平流层 、 高层大气 。
4.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其主体 是地球上的 海洋 ,淡水的主体是 冰川 。
5.生物圈:是由地球所有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所构成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 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上部 。
4.地幔: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分为_上___地__幔 和 下地幔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 岩石圈 。
5.地核:主要是由铁 和镍 组成,分为 外核 和 内核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大气圈 、水圈 和 生物圈。 2.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 减小 。低层大气由 干洁空气、水汽 和 固体杂质 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 氮 和 氧 。
③ ④ ⑤
33
横波在通过A面时,
60
波速 变大,通过B面时,
B
400
波速 突然消,失
⑥
说明B面以下的⑥物质接近
2900
于 液体 状态。
⑦ 6000
③是 软流层 ; ①和②合起来是 岩石圈;⑦ 是 内核; 岩浆发源于 ③ 。
二. 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 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探究二: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 相比,有些什么不同? 答案:(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 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之间;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岩石圈是指( C )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 B.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D.地壳和上地幔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A、B、C三个圈层分别是( D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 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地球内部 圈层的依据
2.不连续界面
界面
深度 (km)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洋部分较薄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的顶部 (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干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洁 空 气
水汽、杂质多
3.生物圈 ①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 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②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③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OK!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 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高度增,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50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层;现代飞机多在 B层
B
飞行,因为该层 天气晴;朗 12
大气平稳。
A
B层中有人类生存的天然 屏障; C层中的电离层 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 -50 0 50 100温度(℃) 100
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想一想:
位于非洲中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被称为 “赤道上的白雪公主”,即地处热带,山顶 却终年积雪,这是什么原因?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轮船上的人能否 感觉到横波的到达?
地壳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1.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
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平均厚度 约33km;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平均厚度约 6km
地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 部分 )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
该面下,P、S波速都 明显增加
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 降,S波完全消失
速度(千米/秒)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一、内部圈层
1. 划分依据:
地震波
地震波
纵波(P)
传播 方向 上下 左右
速 度 快 慢
可通过介质 固、液、气
固
横波 (S)
思考1: 地震发生时,在陆地上的人们. 纵 首先感到房子上下跳动,是_ _ 波造成; 横 其次感到房子左右摇摆,是___ 波造成。
生物圈——最活跃圈层
质量最小的圈层
是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特殊圈层。 1.概念: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范围:
3.特点: ①不单独占有空间,②是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
对流层的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那么在对 流层有没有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呢? 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建烟囱的 高度必须超过逆温层的高度。 A图 B图
17 KM B 35 KM C 6 KM D 60-70 KM
A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E F 1000 深 2000 度 3000 (千米) 4000
A C D H B
5000 6000
(1)图中E、F属地震波横波的是 E ,判断理 由 传播速度较慢,在古登堡面消失 。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 外核 地幔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__D是_________ (4) D层物质状态可能是__________。 液态
思考2: 地震时,在水中潜泳的人感觉是怎样的? 只感觉到上下颠簸
阅读课本24-25页,思考如下问题
1.哪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分为三层?地下深度 ?确定依据? 2.从表到里依次是哪三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平均为17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
地幔
岩浆的发源地: 上地幔的软流层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 位置: 组成: 铁和镍
地核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 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 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 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防御措施: 躲在坚固的家俱下面,切勿逃跑。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
氧
问题:
低层大气中各种成 分有什么作用?
其他气体(氩、 二氧化碳、臭氧 等)
阅读P26-27图文,并讨论归纳对流层、平流 层的特点。
对流层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对流现象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
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 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纵波:传播速度 快, 能通过三态物质 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横波:传播速度 慢, 我们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是地球的坚硬外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
位置: 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
平流层
电离层在哪一层大气中?有什么作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
圈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 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冰川水 人类实际能够利 海洋水 地 球 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 1 :海洋、河流和 问题 2 :一个体重 50 河流水 上 大气水 球淡水储量的 0.3% , 的 湖泊约占地球表面积 千克的学生,体内含 地表水 湖泊水 水 约为地球总储水量的 的 3/4 水 千克。 。 陆地水 生物水 十万分之七。 地下水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外层
2、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是地球上水循环的载体
3、生物圈: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5、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三、重点难点讲解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是学习本节内
容的重点。
只有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这些圈层的特征和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同时,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球圈层结构特征
地球圈层结构特征
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三个圈层结构的特征如下: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地壳中约为5-10公里,而在陆地地壳中约为20-70公里。
地壳主要由硅氧酸盐矿物组成,其中最常见的是二氧化硅。
地壳是地球上生物和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的最大圈层,占据地球体积的约84%。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温度逐渐增高从地壳到地核的方向。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铁、镁等金属组成。
地幔具有流体性质,其中的熔岩和岩浆是地球上火山和地震活动的主要来源。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圈层,包括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2250公里。
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约2400公里。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达到数千摄氏度。
地核的运动产生地球的磁场,并且对地球的形态和地壳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圈层的特征使得地球具有复杂的地质活动,包括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现象。
地球圈层结构的了解对于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演化以及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演示文稿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考察、 实验室研究、数值模拟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地质学、地 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
地球科学的应用领域: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地球物理学方法:通过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 地球化学方法:通过研究地球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演化,揭示地球的物质组成和演化过程。 地球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地球上的生命现象和生物演化,揭示地球与生命的关系和演化历程。 地球地质学方法:通过研究地球的地质历史和地质作用,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地球资源学方法:通过研究地球上的资源分布和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能源。
地球内部圈 层结构包括 地壳、地幔 和地核三个 主要层次
地壳是地球 表面的硬壳, 主要由岩石 组成
地幔位于地 壳下方,主 要由硅酸盐 矿物组成
地核位于地 球最内部, 主要由铁和 镍组成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是地球科学的重 要研究领域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于人类资源开 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内核
大小:半径约为1220公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温度:极高,约5700摄氏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震波速:内核中的地震波速比地 球表面岩石中的波速快很多。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特 点
圈层结构的层次性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为古登堡界面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从地球表面向内部依次分为不同的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层次性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添加副标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单元整体分析
(2)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出现依赖他人、分工不均等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调整。
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地震、风化、沉积等地质作用。
4.了解板块构造理论,掌握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5.探讨地球表面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地球结构、地质作用等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2)视频:播放地球科学知识科普视频,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质现象。
(3)在线工具: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地球科学虚拟实验室、在线地质图谱等,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球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范文
地球的圈层结构范文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厚度约为5-70千米,平均厚度约为30千米。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5千米,主要由长英质岩石组成。
海洋地壳位于海洋底部,厚度较小,约为5-10千米,主要由玄武质岩石组成。
地壳的岩石类型多样,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等。
地壳上分布着陆地和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内部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构成,包括橄榄石、辉石等。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由较高的镁铁矿物组成,下地幔由较高的镁铁矿物和较低的铁镁矿物组成。
地幔温度较高,因此处于部分熔融状态。
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主体,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质量。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位于地幔和内核之间,厚度约为2200千米,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外核温度高于铁的熔点,因此呈液态状态。
内核位于外核之内,直径约为3300千米,主要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内核温度高于铁的熔点,但由于压力较高,使得铁变为固态。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热的地方,也是地球磁场形成的地方。
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与地球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
据科学家推测,地壳是由地幔中升上来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地幔的运动是地球自转和热对流的结果,驱使着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地核的形成可能与地球的分层演化、自转和磁场形成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生命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地壳的运动和变形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也造就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幔的流动和热对流是地球内部热能的重要释放方式,维持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气候。
地核产生的磁场保护了地球免受太阳风暴等宇宙辐射的侵害,维持了地球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总之,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内部不同层次的物质组成和特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参与地球的地质活动和生命的发展,维持着地球的动态平衡。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推知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震发生时: 纵波传播速度快,首先到达地面,人上下跳动 横波传播速度慢,稍后到达地面,人前倾后仰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 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地 人类海洋实水 际能够利冰用川水
问湖千球 上 的的淡泊克题淡水约的12水 储::大占学资量气海一水地生源的洋个0仅球,、.体3占表体%河重地面内,流5河球积含约0流和水
333/4 的水水为万地分球 之陆地总七千水储。。克水地地。下表量水水 的湖十生泊物水水
地核:外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内核可能是 铁镍核心——固态金属球
课堂练习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 B
A.地壳的物质组成
B.地震波转播速度
C.地壳的物质结构
D.岩石圈的厚度
2、关于地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大洋地壳薄,均厚度约7km B.大陆地壳厚,均厚度约35km
C.地壳位于地表与莫霍面之间 D. 岩石圈只存在于地壳层
地
水圈
球
的
圈 层
地核
结
岩石圈
构
圈层理论:六大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划分)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莫霍面
地核
地幔
古登堡面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地
莫霍 壳
面 地
地 核
幔
古登堡 面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地球构造
由水平运动造成的构造形迹,大多数比较清楚。 由水平运动造成的构造形迹,大多数比较清楚。 强烈的挤压总是和紧密的褶皱、 强烈的挤压总是和紧密的褶皱、逆掩断层以及断层 面呈波状的辗掩断层相联系。 面呈波状的辗掩断层相联系。 由于褶皱、辗掩而使地壳缩短变形、甚至重复。 由于褶皱、辗掩而使地壳缩短变形、甚至重复。 当重复地层遭受长期风化后, 当重复地层遭受长期风化后,有时会形成飞来峰或 构造窗。 构造窗。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地震波: 地震波: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速度 任何物质均可通过,又称P 快,任何物质均可通过,又称P波;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 不能通过液态介质,又称S 慢,不能通过液态介质,又称S波; 33km处 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33km处,P波、S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2885km处 的速度下降 下降, 波降至0 2885km处,P波、 S波的速度下降,S波降至0; 5155km处,S波从0变为3.46km/s。 5155km处 波从0变为3.46km/s。 3.46km/s
上部为固态(33~60km); 上部为固态(33~60km); 上地幔上部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 (上地幔上部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 中部为部分熔融状态(60~250km,岩浆发源地) 中部为部分熔融状态(60~250km,岩浆发源地) 中部低速层(部分熔融状态)为软流圈) (中部低速层(部分熔融状态)为软流圈) 下部为固态(250~650km)。 下部为固态(250~650km)。
在大陆内部, 在大陆内部,垂直 运动可以通过大地水准 测量来发现。 测量来发现。 在海边可以利用各 种标志来验证。 种标志来验证。 如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 海岸波簇里奥城神庙前 的三根大理石柱, 的三根大理石柱,就因 地壳的升降一渡没入海 中,人们就根据海生动 物在柱上的钻孔痕迹来 判断地壳升降的幅度。 判断地壳升降的幅度。
地球的结构
莫霍洛维奇
古登堡与古登堡面
1914年,美国学者古登堡 (Gutenberg)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 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
首先是发现距震中11500~16000 千米的范围内存在地震波的阴影 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 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波 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 为7.98km/s的截面,而横波则突 然消失了。
地壳上部:硅铝层,不连续。地壳下部:硅镁层,连续。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壳——课堂练习
是 地表以下,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 在其传播速度比较 均匀。到了莫霍面,地震波 的传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壳厚度不均,平均 17千米。陆地壳为 3千3 米,海洋壳为 6千米,高山、高原 60-7千0 米。 海拔越高,地壳 越厚 ,海拔越低,地壳 越薄 。
(三)生物圈
①生物圈广泛分布于 地壳 、大气圈 和 水圈 中。 ②地球生态系统是由 岩石圈、大气圈 、 水圈 、
生物圈 组成, 生物 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
最活跃 的因素。
莫霍洛维奇与莫霍面
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 维奇发现:当地震波通过地下33
公里处时,纵波速度由 7.6公里/ 秒急增到 8.1公里/秒,横波由 4.2公里/秒增至4.6公里/秒。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能上 “九天揽月”却仍然“入地无门”
嫦娥一号距地球38.4万KM
他能钻透地球?
你知道世界上最深的钻井有多深? (地球半径6371KM)地球内部有着怎样的秘密?
现代“愚公”
为探明地球内部的奥秘,原苏联在1970年开始,于今俄罗 斯科拉半岛摩尔曼斯克附近进行钻孔探测,至1985年,深 度已达12千米,是世界上最深的钻孔。
地球圈层结构与物质循环
地球圈层结构与物质循环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神奇的星球。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由不同的“零部件”组成,并且这些“零部件”之间还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和循环。
要深入了解地球,就不得不提到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循环。
地球的圈层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外壳”,平均厚度约为17 千米。
相比之下,地幔就厚得多了,它的厚度约为 2865 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则处于地球的中心位置,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外部圈层则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就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免受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伤害。
它的厚度可以达到数千千米,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逐渐降低。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如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等。
水是生命之源,水圈的存在对于地球生命的诞生和发展至关重要。
生物圈则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它与其他圈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说完地球的圈层结构,咱们再来说说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就像是地球这个大“机器”中的“传送带”,将不同圈层中的物质不断地输送和转换。
首先是碳循环。
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在大气、陆地、海洋和生物之间不断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动物吃了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中。
此外,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接着是水循环。
水在地球上不断地进行着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过程。
太阳的热量使海洋和陆地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
在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凝结成云,最终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降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和海洋;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水循环对于调节地球的气候、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4
矿物组成,其含量可达90%以上,而在花岗岩等地下深处形
成的岩石中却不可能出现高岭石等粘土矿物。
岩石的结构: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
(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
关系。也就是说,它主要是指岩石中颗粒本身的一
些特点。例如花岗岩,其中的矿物颗粒全是结晶的,
且颗粒较粗大,同种矿物的颗粒大小基本相等,因
其中的长石、石英、云母常沿着一定的方向作断断 续续的定向排列,这种构造称为片麻状构造;又如 砾岩、砂岩中碎屑颗粒的排列或堆积常具有分层性, 这种构造称为层理构造。
3、地壳中的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 质岩)
(1)岩浆岩(magmatite) 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岩
浆岩按其形成的环境有两种类型: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
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 入岩。岩浆岩的物质成分主要是各种硅酸盐,如果以岩浆岩 中SiO2化学组分的百分含量来划分,则岩浆岩可分为四大类: 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为45%~52%之 间)、中性岩(SiO2为52%~66%之间)和酸性岩 (SiO2>66%)。
常见岩浆岩
酸性岩:花岗岩 花岗斑岩 中性岩:闪长岩 闪长玢岩 基性岩:辉长岩 辉绿岩 超基性岩:橄榄岩 流纹岩 安山岩 玄武岩
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朱红悬崖(Coyote Buttes)的帕利亚
(2)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先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
广的主要有长石(包括钾长石、斜长石等,约占地壳质量的
50%)、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云母(包括黑云 母、白云母等),较常见的矿物有绿泥石、高岭石、石榴子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
(3)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2CO。
地球圈层结构
大气、 地球环境由大气、水、生物以及 地壳、地幔、 等六大圈层组成。 地壳、地幔、地核等六大圈层组成。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1.1 (大气圈) 大气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 是很厚的一层气体, 是很厚的一层气体, 包围着整个地球。 包围着整个地球。
传播速度 突然下降
完全消失
?地球外核 波 地球外核s波
消失,内核 波 消失,内核s波 重新出现, 重新出现,说 明什么? 明什么?
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 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Moho)最先由 莫霍面Moho) 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Mohoroviche, 1857 - 1936) 于1909年发现.在莫霍面上下, 1909年发现 在莫霍面上下, 年发现. 纵波速度从 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左 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 迅速增加到 km/s左 横波速度则从 速度则从4.2 km/s增加 增加到 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 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人们 km, 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 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 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到古 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 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地球是一个由多层构成的行星,外部由海洋和大气组成,内部则是固体地球的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三个圈层之间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状态,因此对它们的准确描述和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划分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1. 化学构成:每个圈层的化学构成可以根据地震波和地球物理学方法进行研究。
2. 温度和压力: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每个圈层的特征温度和压力可用于确定其位置和分界点。
3. 物理特性:每个圈层的物理特性,如密度,弹性和导电性等,也有助于确定它们的位置和范围。
有了以上划分的基础信息,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的三个主要圈层。
第一个圈层: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外壳,从地表到约35公里(22英里)的深度。
由于地壳主要由硅和铝组成,被称为“硅铝质岩石”。
地壳总共分为两种: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陆地地壳是由大陆岩石形成的,而海洋地壳则是由海底火山、熔岩和海水中的物质形成的。
第二个圈层: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从地壳下界到地核上部的约2,900公里(1,802英里)深度的区域。
地幔主要由硅、氧、镁和铁等金属元素组成。
它是一个极端高温、高压的区域,其熔点超过了地壳的熔点,但温度不足以使地幔完全融化。
地幔可以被分为两个层次:上地幔和下地幔。
第三个圈层: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位于地幔下方。
它是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的,直径约为3,485公里(2,161英里),是地球直径的约20%。
地核也被分为内核和外核。
内核是一个球形结构,直径约为1,220公里(758英里),由铁和镍组成的固态物质构成。
外核则是由液态铁、镍和其他轻质元素组成的熔融物质。
总结在可见的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壳和一些揭示其内部结构的山脉和岩石形态。
然而,地球内部的三个主要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对我们的理解和掌握地球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外部圈层的特点: • 大气圈: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臭氧层被 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湿作用。 • 水圈:是一个 连续但不规则 的圈层。
•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占有
石林
侵蚀
喷出型岩 浆岩
搬运
堆积
侵入型岩 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接触带
石灰岩
(高温)
变质
石灰岩 大理岩
岩浆
变质带
岩浆
变质岩的形成
已成岩石
岩浆活动、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石灰岩 举例 页岩
大理岩
板岩 片麻岩
花岗岩
1、读右图,回答:
(1)写出下列岩石名称:
学以致用 ① ③ ②
花岗岩 ① _玄武岩 ______;②___ ____.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A、B、C、D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B.C、F、G为地球的内部圈层 C.A、B、C、D各圈层之间能够相互影响 D.D、F、G圈层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 理环境 2.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圈层是 (C )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读 图回答1—3题。
1 .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的是 ( B)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 A.②——外力作用 B.③——固结成岩作用 C.④——地壳下沉 D.⑤——高温熔化
3、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风华、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喷出型 岩浆岩Leabharlann 侵入型 岩浆岩沉积岩
岩浆
沉积岩及特点
裸露岩石
风、流水、冰川、海浪等 沉积岩 风化、外力侵蚀、搬运、堆积、固结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特点
常含有化石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沉积岩 —— 砾岩
沉积岩 —— 砂岩
沉积岩——页岩
back
沉积岩 —— 石灰岩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各类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把握层次:形成过程、特征和常见岩石
喷出型 岩浆岩
侵入型 岩浆岩
岩浆
岩浆岩的形成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常见岩浆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花岗岩
结晶度好、致密
玄武岩
多气孔、疏松
(2)写出下列岩石的成因型 ①_
喷出岩 _________;
___;
②_______ 侵入岩
沉积岩 ③____________.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喷出型 岩浆岩
固 沉积物
成 结 岩 变质 变质岩 重熔再 作用 岩浆 生作用
侵入型 岩浆岩
沉积岩
冷 却 凝 固
变质作用
21/18
AAAAA制作
答疑QQ:26023581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联系了四大圈层,实现了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 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
大气圈 的底部、 水圈
的全部、 岩石图
的上部。
内部圏层
• 1.划分依据——地 震波速度的变化 • 2.图中字母代表的事 物名称 • 3.内部各层的特点: • 地壳:大陆地壳较厚, 大洋地壳较薄, 平均厚度17千米
岩石圈,由软流层 以上的地幔部分和 地壳组成。
• 地幔: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 地核: 分为内核和外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