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深化主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舞台》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解题思路
1.概括+特殊性
2.生动传神的表现……人物……心理(心情)
3.表现人物……性格
4.表达效果:情感、性格、结构等作用。
参考答案
1
动作描写(1分)。描写水电师傅凿瓷砖动作的准确有力,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电师傅的动作熟练、技艺高超(1
分),表现了水电师傅做事的专注和自信,表达“我”
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⑥单位边上有个停车场,收费员是个40多岁的农民工大姐,平时看到她,都是一脸卑微。可是,当指挥一 辆辆汽车停进车位的时候,她的声音忽然变得坚定而响亮,指挥的动作特别准确、到位、有力。这个从未 摸过汽车方向盘的中年妇女,在她的舞台上,气定神闲,像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⑦我的一位老乡,在小区边上开了一家小吃店,他生性内向,讲话还有点儿娘娘腔,很多人看不起他。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舞台》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舞台(共20分)
①他拘谨地站在我的面前,脸上带着憨憨的讨好的笑,不停地搓着双手,显得局促不安的 样子。我犹疑地看着朋友,朋友看出了我眼中的困惑,拍拍他的肩膀,对我说:“他是我 工地上最好的水电师傅,漏水那点儿小事,保准他手到擒来。”
1 本文记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考点分析
范围概括:此题考查学生对事件的概括能力。 概括事件关键要概括出核心内容、展现人物、 呼应主题的信息。通读全文,三个事件非常明 显,概括时,紧扣人物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精
彩表现即可。语言要简洁、流畅。
解题思路
1.明确范围
2.概括:什么人+什么事+结果+ 特殊性
这三位从农村来到城市里用自己的勤劳创造 美好生活的人,让我感动(1分),我想起 了我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他们拘谨木讷, 却勤勤恳恳的做好自己的工作(1分),我为 我的爸爸妈妈感到骄傲与自豪,也希望更多 的人能够理解他们的辛苦与付出(1分)。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一、由表及里,通过揭示本质升华主题。
例如: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说明: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家中的两个中年人分别背起了一老一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道理。
这样,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文章的主题就被提升了。
二、由点到面,通过揭示普遍性升华主题。
例如: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愿你珍重第一次。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说明:生活总是由具体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组成的,在事与事、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普遍性。
我们在作文中如果能由点到面,由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揭示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文章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
《第一次真好》从第一次做各种事的美好感觉上升到生命中诸多的第一次,这样由个体到整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文章的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
三、由此及彼,通过触类旁通升华文章主题。
例如: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冯骥才《珍珠鸟》)说明:事物之间总是相类似的,有些在其他事物间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如果在描写其他事物时,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它提炼出来,用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升华。
冯骥才《珍珠鸟》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养鸟的经过,作者对鸟不干涉,让它逐渐信任自己,小鸟开始敢于跟人接近,最后甚至放心大胆地在作者的肩头上睡着了。
小鸟信赖人,这种信赖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
作者从这件“鸟事”想到人事,从而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悟。
这句提炼出来的哲理不仅仅适用于人与鸟之间,更适用于人与人之间。
这就升华了主题。
记叙文现代文阅读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
记叙文现代文阅读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虽然中考的语文阅读题有许多的难题和知识,但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我们才能解决语文考试中的难题,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一) 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归纳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承接:便;就;于是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条件:只有……才……;只要……就……记叙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总结表达方法考题形式:本文采用了哪一种或几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1.记叙:作用: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记叙文写作之环境描写深化文章主题
记叙文写作之环境描写深化文章主题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15年第35期【写作目标】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会运用环境描写来深化文章主题。
【技法指津】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以我们要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注意环境方面的描写,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具体操作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通过环境描写直接深化主题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离不开对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为了表现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时,祥子还必须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时,祥子还必须在雨中拼命。
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
二、通过渲染环境气氛深化主题龙应台的《山间小路》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
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
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
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
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
”选段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书院周围的环境,渲染出书院的宁静清幽,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为后文进一步的议论及抒情作铺垫;同时,也用此时环境的宁静反衬出书院千年历史中曾经的“不平静”,表现了人事变迁的主题思想。
【牛刀小试】令我感动的滋味□孙于心雨人生百态,酸甜苦辣,没有“滋味”,何来“千里共婵娟”的思念。
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
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关于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语文的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有哪些,记叙文答题套路是什么?记叙的阅读的重点是理清记叙文挨次和线索,明确记叙的中心。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盼望对您有所关心!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技巧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谈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大事,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怎么看待。
即:内容+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白)……的故事(事迹、经过、大事、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或抒发了的……的感情。
二、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进展过程(找各个大事)4、根据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推断技巧:看题目,看谈论抒情句,看多次消失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大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示例:(1)以详细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3)以中心大事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最强高考励志书,淘宝搜寻《高考蝶变》购买四、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为文章拟题目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大事(4)情感为文段拟小标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消失的词语、句子。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五、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结尾段落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专题——结尾段落的作用试题类型①文章最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②文章结尾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③结尾段能删掉吗?为什么?作用①内容上: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
②主旨上:点明中心(暗示中心)、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③结构上:照应题目或开头,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④艺术效果上: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意犹未尽。
答题格式内容概括结尾段写了……的内容。
人物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特点。
主题点明、突显、深化、升华……主题。
结构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艺术效果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意犹未尽。
【中考真题链接㈠】滴水之恩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
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
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
”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
”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
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记叙文的五种构思方法
记叙文的五种构思方法中小学教材中的记叙文,以记事文为主,也有不少写人的文章。
一般来讲,记事的文章,要着力对事件意义的探求,要在事件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思想意义中找出最重要、最动人的“闪光点””。
下面介绍五种常用的构思方法。
一、巧用穿插穿插,是记叙文构思写作的基本套路之一。
所谓“穿插”,就是在记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插进抒情、议论、说明、描写等内容。
在记叙文中穿插以上内容,有六个方面的作用:1.表达作者的感情、观点;2.表现人物形象;3.深化文章主题;4.变化文章结构;5.增强文章的感染力;6.使文章有很清晰的文面。
从中考作文来看,在作文中巧用穿插,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一、优化文面结构,第二、表现构思水平。
而这两项对于提高中考作文得分是十分有好处的。
先看看如何进行穿插、穿插什么内容:1.穿插描写【例】《孔乙己》中有十几处写到众人的“笑”。
作者处处突出旁人的嘲弄、哄笑,在每一层描叙之后,都以“哄笑”、“笑声”一类语句作结,以至形成一种节奏,使“笑声”在小说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力量。
2.穿插议论或抒情【例】《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运用抒情议论表达感受,揭示中心;然后每叙述一个故事,就用抒情之笔,穿插一段文字;结尾安排了大段文字,进行抒情和议论,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激发人们的情感。
3.穿插主题句【例】《白杨礼赞》在文中反复穿插“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句子,不断地点示着文章的主题。
其实这种主题句也是“结构句”,不仅极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而且也有机地组织起文章的结构。
在以上内容的“穿插”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手法就是“反复穿插”。
可以说,没有“反复”就无所谓“穿插”。
正是由于有了“反复”,才能在“穿插”中形成文意的递进,才能形成前后内容的呼应,才能形成一唱三叹的感情波澜,才能清晰地显现出文章的思路。
二、横向组合横向组合,就是在文章中将一个一个的情节、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加”起来,组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记叙文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文表达方式及作用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让读者对其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②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③语言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来展现其性格、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特点。
④心理描写: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来展现其内心世界,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
环境描写主要是通过对场景、气氛、色彩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现环境。
这种描写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背景,增加文章的真实感和情感色彩。
三)抒情抒情是一种表达作者情感、感情的方式。
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来引起读者共鸣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的作用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从而增加读者的情感共鸣。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是通过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来引起读者共鸣,间接抒情则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让读者自然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四)议论议论是一种表达作者观点、看法、意见的方式。
它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阐述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引导读者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议论的作用主要是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引导读者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同时,议论还可以启发读者的思维,增强读者的逻辑思考能力。
议论的方式主要有直接议论和间接议论两种。
直接议论是通过直接陈述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来引导读者,间接议论则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让读者自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五)说明说明是一种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知识的方式。
它是通过对事物的解释、阐述和说明来表达作者的认识和理解,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物。
说明的作用主要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物,增加读者的知识和认识。
同时,说明还可以启发读者的思维,增强读者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说明的方式主要有直接说明和间接说明两种。
直接说明是通过直接解释、阐述和说明来表达作者的认识和理解,间接说明则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作者的认识和理解,让读者自然地了解事物。
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题
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题之宇文皓月创作刘湘萍黑龙江省密山市第二中学2003年10月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题密山市第二中学刘湘萍古人云:“文以意为主。
”“意”即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
是写作中须臾不成离开的东西,文章一旦偏离了主题,文章就失去了生命。
因此主题的正误、深浅,决定文章的成败与质量高低。
比方每逢校园举办“五四”、“十一”征文大展,或开展分歧名目的作文竞赛活动,交上来的稿件繁多,可是入选的文章竟廖廖无几(很遣憾这无疑是给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泼了一盆冷水)究其原因,一是在提炼深化主题方面不敷,也就是说虽有好的内容,没有挖掘出好的主题;二是表示主题上出现问题,不是内容假、大、空,或满篇豪言壮语,就是表示形式浮浅显露,或凭空拔高。
主题的俗浅显露都会使文章相形见绌。
怎样才干防止以上毛病,针对学生的作文实际,谈谈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化文章的主题不在题材的大小,贵在以小见大。
我们知道大的题材固然能反映宏大的主题,如《雄关赋》,语言豪迈,富有气势,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激情。
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记叙了雷棣关心妈妈,发奋读书,决心靠自己努力去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语言平实,内容生动,感人至深,表达了他企盼世界和平,立志为和平做贡献这一深刻的主题。
足见以小见大的表示手法的作用。
许多同学认为要歌颂“伟大的祖国”、“改革开放的中国”这样深大的主题。
不必宏大的题材,没有豪言壮语,就难以表达强烈军属的感情。
其实否则,勉强而为之的空泛的作品,概况看好像挺有“气势”,结果反倒给人读而生厌的感觉。
反之,好的作品大多是从生活的某一角度摄取生动的题材,用“一斑”来反映“全豹”。
无妨以初三王雪同学一首小诗《路》为例,也能说明以小的题材表示深刻而宏大的主题的道理。
路爷爷从小走的是羊肠小路,路旁长满了青青的草。
爸爸从小走的是宽阔的沙石路,路上老牛哞哞叫……如今,我走的是光洁的水泥路,路上,汽车挤得嘀嘀叫……。
从这首小诗看,作者选材小,仅仅是生活中极平常的“路”,短短六句把祖孙三代所经历的分歧的历史时代都囊括进去,而且深刻地表示祖国今昔巨大的发展变更,从小的题材中反映大的主题,竟给人以清新自然而又朴实的感受,发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考场作文深化主题常用的三种方法
以看 出编者的用意。课本 中需要背诵 的篇 目很多 , 但并
不是 每 一 篇 学生 都 能 理 解 。高 三 复 习 的时 侯 , 按 照 某 一
特 点将 这 些诗 歌 重 新 组合 , 既能进一步理解欣赏 , 又 能 与 高考 诗 歌 鉴 赏 知 识 点相 结合 , 效果会很好 , 毕 竟课 本 中所 选 的 诗 歌是 值 得 我 们 反复 品 味 的 。 以杜 甫 的 诗 为例 . 在欣赏的基础上 . 可 以 讲解 诗歌 的对 仗 、 押韵 、 平 仄 等 律 诗 知识 。
譬I I i 大 语 文 论 坛 ・ 评 价 与 测 试
姓. 一时 收 禽 , 上 下肃 然 , 称 为政 理 。
6 . 让 学 生 明 白 人物 传 记 的 写 作顺 序 . 概 括 官 员 一生 常用到的“ 官 职术 语 ”
( 三) 课 后思 考 : 张 衡 有 那 些可 贵 的品 格 ?请 结 合文
及其儿子 的善 良. 由爱大堰河 。 推广到对 “ 大 地 上 一 切 的大 堰 河 般 的 保 姆 和她 们 的儿 子 ” 的赞 美 : 黄 方 国 的 文 章也是由“ 向父 亲 乞 求 原 谅 和 深情 致 敬 ” . 推广到 向“ 天 下 所 有 像 父 亲 一样 的人 ” 表 达歉 意 和 敬 意 ; 《 道德底线》
主题有广度 , 有深度 , 有 力度 , 进而达到 意蕴深远 的 目
标 。深 化 主 题 , 就 是 使主 题 更 深刻 , 更 有社 会 穿透 力 。 更 能 反 映社 会 的 本 质 。为 此 。 考 场 写作 时 就要 考 虑 如 何 深
化主题 , 使全文有一 个强 有力的、 让 人回昧 的“ 豹尾 ” 。
黛 玉进 贾 府 》 《 祝福》 《 老人与海》 , 必 修5 选 的是 《 林 教 头 风 雪 山神 庙 》 《 装在套子里的人》 《 边 城》 , 均 为 历 代 小 说 中 的 精品 。 必 须认 真 复 习 。如 我 们 可 以 以《 林 教 头 风 雪 山神 庙 》 《 祝福》 《 边城》 为例 重点 讲 解 环 境 描 写 的作 用 , 以《 老人与海》 《 装在套子 里的人》 为例 , 重 点 讲 心 理 描
中考语文专题16 分析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的作用(学生版)
16 分析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考点解读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
记叙文中的议论句一般就是记叙内容的中心,就是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话。
所以,在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时候,要注意抓住这些议论句,通过议论句来看作者对所写人物或事物的评价。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出来,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形式。
精彩的议论、抒情可以揭示生活的意义,升华文章的主题。
可以这么说:记叙、描写是文章的“血肉”,议论、抒情是文章的“灵魂”。
课文解剖例1:试分析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部编版七上)结尾段议论的表达作用。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答案示例:这段文字,写“我”由此次经历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人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把事情化整为零,不去想远大的目标,而是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积小步成大步,慢慢就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结尾的议论揭示了这件事对“我”人生的影响,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2:鲁迅《社戏》(部编版八下)“思考探究”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答案示例:如课文开篇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叙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
中考语文记叙文复习--插叙的作用+专练
中考语文记叙文复习--插叙的作用+专练一、定义及概念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概念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在不改变全文中心的情况下,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这样的的叙述方式叫作插叙。
它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叙述方式。
二、作用(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推动情节发展,有助于情节的展开.(5)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6)为下文做铺垫。
(7)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8)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
补充背景材料,或交代细节。
(9)让文章情节有波澜,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10)使结构紧凑。
(11)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特点。
(12)与某些内容对比,突出(主旨/思想感情)三、答题思路(1)作者直接插进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
(2) 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四、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点题及结尾主题升华技巧
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点题及结尾主题升华技巧1. 引言在写作中,记叙文是一种广泛运用的文体,它通过叙述一段个人经历或故事来传达对生活、情感和人性的思考。
而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点题及结尾主题升华技巧,则是写手在构建文章整体结构和呈现思想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深入探讨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点题技巧以及结尾主题升华技巧,并分享个人对这些技巧的理解和观点。
2. 记叙文的开头点题技巧2.1 直接引入主题一个有效的记叙文开头点题的方式是直接引入主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展示文章的核心思想。
这可以通过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引人入胜的句子或一个有趣的情节来实现。
在一篇关于友谊的记叙文中,开头可以如下所示:“那一年夏天,我在一个陌生城市遇见了一个陌生人,从那一刻起,我们的友谊就开始了。
”2.2 提出疑问或反问另一种开头点题的方法是通过提出疑问或反问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
这样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促使他们继续阅读。
在一篇关于梦想的记叙文中,开头可以如下所示:“你曾经有过一个梦想吗?那种让你无法入睡、充满希望和渴望的梦想。
”2.3 利用寓意或象征开头点题时,运用寓意或象征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
通过引入寓意或象征的元素,可以为文章创造一种含蓄而深远的氛围。
在一篇关于自由的记叙文中,开头可以如下所示:“海浪轻拍着岸边的礁石,仿佛自由的歌声在呼唤。
”这样的句子通过寓意的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示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 记叙文的结尾点题及结尾主题升华技巧3.1 结尾点题技巧记叙文的结尾点题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要达到这个效果,写手可以通过呼应文章开头的方式来提醒读者文章的主题或情感。
在一篇关于家庭的记叙文中,结尾可以如下所示:“每当我回到家中,看到家人的笑容,我才真正明白,家永远是我内心最温暖的港湾。
”3.2 结尾主题升华技巧结尾主题升华是在文章结尾的时候,通过对主题的深化和延伸,使读者对文章思想产生更多的反思和启发。
这可以通过提出新的问题、给出观点或思考,或者用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句子来实现。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
示例二:能。从文中第⑦段可以看出:①弟弟已在变化,故事内容比较完整;(1分) ②弟弟已经成长,主旨已经点明;(1分)③不再叙述弟弟的成长给姐弟俩带来怎 样的感情冲击,文章点到为止,耐人寻味。(1分)
槐花飘香
17.B D
18.文章绘其声描其行描摹其态,均能抓住儿童特点。(1分)绘其 声,一人问说,众人呐喊应和,喊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描其行, “呼哧呼哧”嗅鼻子声的模拟,(2分)这些描写把儿童的天真烂 漫描写得栩栩如生,充满童趣。(1分)
19.“槐花飘香”是作者对故乡的深刻回忆,以此为题,能形象、集 中地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槐花飘香”又是本文 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槐花飘香”展开对故乡的回忆,线索分 明,内容集中,易于表现主题。(2分)
20.示例:“如果不能自己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 留下无穷的恐惧”(2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贫困者如果不能靠自己改变现状,就 有可能永远贫困,甚至遭受欺凌,滑向堕落。(2分)(或“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 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坎坷与挫折,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 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和顽强。”这句话体现了磨练亲人的残酷是 最深沉的爱,是希望亲人靠自己努力战胜磨难与打击,变得自立与自强)
(2)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修辞、 情感各1分。)
17.(1)“我”的成长历程。(2)“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3)老枣树(1 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的区别与运用
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的区别与运用一.什么是揭示主题“揭示”的“揭”是将覆盖在事物表面的覆盖物揭开,“示”展示给别人看。
由此推导,“揭示主题”就是揭开覆盖主题表面的事物,将主题拿出来,展示给读者看。
话外意是,主题在没揭示之前,始终处于一种被遮盖的状态,哪位读者也没见过,主题在这里第一次“露脸”。
要彻底弄明白什么叫“揭示主题”就需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蒙在主题上面的覆盖物是什么?二是什么叫主题?问题的突破口还在记叙文的定义。
记叙文是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常见文体。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一个词语——表现,表现的内涵是借助具体的表象内容以及由此呈现的特点,来委婉的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但不把思想感情具体、直接地说出来。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这个覆盖在主题之上的物就是:1.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人或物的具体行为及其在行为过程中呈现的具体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再加上侧面描写的事物和环境。
2.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所有景和物的外在状态。
而文章的主题就是文章本质上要表现的抽象的思想感情。
揭示主题——就是在行文过程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始终通过表现来进行,只有到了文章的结尾时才第一次把这种思想感情用几句高度概括的话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明白前面写了那么多内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二、深化主题逐步转变的过程为“化”。
例如:信息化——信息技术逐步演变成社会主流技术。
深化主题,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技术手段,使主题更明显;二是运用艺术手段,进一步凸显思想感情的深度、程度。
这种手段一是对主题的重复强调。
例如《白杨礼赞》反复重复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地赞美白杨树!一篇文章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已经分别揭示了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了文章结尾,再重复一遍,这种手法,就是深化主题的第一种形式。
它的运用,可以让作者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要表达何种思想感情,就像老师上课,为了突出重点,反复重复强调一样。
哲理性结尾升华文章主题——感悟升华式结尾思维训练
补充材料————1、叙述完毕,自然收束。
要叙述的内容结束了,文章也就很自然地结尾了。
这种用事情的结局作为文章结尾的手法,显得干脆利落,朴素自然,自有一番情韵。
比如《最后一课》,结尾写道:“他(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段文字就非常细致地描写了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深刻地表现了他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又表现出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而陷入了一种极大的痛苦之中。
至此,小说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的丰碑,就悄然立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2、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比如《济南的冬天》……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象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结尾呼应开头是记叙文写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它给人以结构严谨,叙事完整的感觉。
3、归纳总结,卒章显志。
有些文章的结尾,喜欢对所写的景物、人物、事件等进行归纳总结,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极其巧妙的方式点明文章主题。
比如《枣核》,文章先写朋友索要“枣核”却没有讲明用途,再写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却“故弄玄虚”,后写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一番谈话,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
这些都是蓄势、铺垫。
文章结尾一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则是对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的高度浓缩,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没有了这笔,文章将逊色不少。
4、抒情议论,激励感召。
文章结尾满怀激情,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生发开去,或激越而深厚,或清幽而甘甜,或畅达而明朗,或凝练而沉重……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鼓舞。
既深化了主题,又往往使人产生一股跃跃欲试的冲动。
比如《故乡》,结尾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告诉我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考场作文深化主题常用的三种方法
考场作文深化主题常用的三种方法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要获得阅卷者的青睐,在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表达生动、主题明确等基础上,还要使文章的主题深刻,即主题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进而达到意蕴深远的目标。
深化主题,就是使主题更深刻,更有社会穿透力,更能反映社会的本质。
为此,考场写作时就要考虑如何深化主题,使全文有一个强有力的、让人回味的“豹尾”。
下面介绍考场作文深化主题常用的三种方法。
一、拓展范围法考场作文写的多是一人一事一理,多表现“个别”和“点”的内容,而要让人思考则不能仅限于此,应该把这些内容拓展到“一般”、“面”的范围,使其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所以,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在具体记叙人事或议论说理之后,往往要再加以拓展推导,通过由自我想到他人,由家庭想到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宇宙的范围扩大,揭示出主题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最后部分写道:“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黄方国《父亲》的最后部分: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您及天下所有像您一样的父亲乞求原谅和深情致敬啊!考场优秀议论文《道德底线》的最后部分:金钱利益诱惑面前,不迷失方向,能时时刻刻坚守心中那条道德的底线,那么,和谐社会,幸福家园终将来临。
诚如此,实为人民之幸,国家之幸!三则例子中,艾青的诗由赞颂保姆大堰河的伟大及其儿子的善良,由爱大堰河,推广到对“大地上一切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的赞美;黄方国的文章也是由“向父亲乞求原谅和深情致敬”,推广到向“天下所有像父亲一样的人”表达歉意和敬意;《道德底线》一文则是从个人“不迷失方向,能守住道德底线”的作用,推广到这是整个社会人民的幸运乃至国家的幸运。
三篇文章的主题,都通过范围的拓展,使主题由个人这个“点”上升到整个社会这个“面”,从而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和情感。
记叙文深化主题
2
01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结尾写祖母送月饼给邻家孩子,“回家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想想,祖母说的是帮人的快乐啊。”
02
从中揭示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深化了文章主题。
经典示例: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写的是一件平凡的小事,却写出了普通人品格的不平凡,以及我的灵魂受到的震撼。
从事件中揭示所明白的道理:人生道路上会有许多困难,不要怕,把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容易战胜。深化了主题。
01
03
02
方法五:叙事中抓住细节描写,引发人生感悟(揭示细节的典型意义)
那是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天气异常闷热。父亲还在田中“双抢”。我戴上笠帽,一手拿着茶壶,一手拎着凉水,给父亲送凉茶,好给老爸解解暑气。骄阳似火,没有遮拦地晒下来。树上的知了叫得正欢。当我走到田边的时候,喊一声:“老爸,快来喝点茶,解解暑气!”这时,父亲抬起头来。在阳光下,我分明看到父亲那满是皱纹的古铜色的脸上,笑容荡漾开来。那笑容,仿佛是对儿子孝顺父母的肯定与赞许;那笑容,仿佛在告诉我中国农民的艰辛;那笑容,仿佛在告诉我,尽管脸朝黄土背朝天,但因儿子考上重高将来有出息的兴奋与喜悦。
方法七:点明人物动作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的影响)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尾作者这样写道:这事到了现在, 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 努力地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 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 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 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 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 望。
• 经典示例: • 《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我曾屡次发现, 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 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 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 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 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 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 从事件中揭示所明白的道理:人生道路上 会有许多困难,不要怕,把困难分解为一小步 一小步,困难就容易战胜。深化了主题。
蜜蜂 → 劳动人民
此方法适用于写咏物的文 章。文中要描写物的特点,物 的特点与人的精神品质有相似 之处,于是由物及人。
经典示例: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结尾
Hale Waihona Puke 方法2:由个别到一般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 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 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 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 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 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母亲→劳动人民 以尽忠民族和人民, 尽忠党的方式报答母亲的深恩
经典示例:
•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结尾写祖母 送月饼给邻家孩子,“回家来安慰 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 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想 想,祖母说的是帮人的快乐啊。” • 从中揭示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的道理,深化了文章主题。
方法四:写出对人的教育意义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写的是一件平凡的小事, 却写出了普通人品格的不平凡,以及我的灵魂受到的 震撼。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我”有急事雇了一辆车 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 当时,“我”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 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我”, 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地问 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我” 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 大起来,而“我”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 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方法1:由物及人 经典示例: 杨朔散文《荔枝蜜》中,写自 己到广东从化采访,吃了荔枝蜜, 后去养蜂场参观,了解了蜜蜂的勤 劳、无私奉献。出来时看到一群农 民在田里插秧,于是产生联想,歌 颂劳动人民的勤劳、无私奉献。 蜜蜂 → 劳动人民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 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 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 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 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 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方法七:点明人物动作行为的社会 意义(产生的影响)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 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 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 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 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 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 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 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 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 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 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 【温馨提示】
• 优秀的记叙文、散文——
• 1.选材典型有意义; • 2.描写细腻、叙述有波澜; • 3.善于理性升华,给人以人生 启迪。
作 文
从下列对象中任选一个作为吟咏 对象作文(也可自选),运用由物及 人的方法,写一篇深化中心的文章。 (800字左右 ) 荷花、桂花、落花、落叶、小草、 蚂蚁、青蛙、砖、石灰、春蚕、蜡烛、 松树、梅花、蜗牛、黄牛、石子„„。
方法六:阐发所叙之事的深层次的 文化内涵
德意志的市民似乎很懂得休闲,他们在紧张工作 之余,一家人或几家朋友一起外出,投入自然怀抱, 或三五成群,来到市政中心广场,借啤酒饮料来丰富 生活。我不禁想,他们那高大的身材简直与他们的啤 酒生活有关。啤酒成就了他们的身材高大,悠闲消除 了他们的工作紧张。休闲精彩了他们的生活,和谐了 人际关系,而闲谈中沟通了情感,升华了人生智慧。 不像东方的国人,清晨早早地起床,带上一两只面包, 匆忙赶路,匆忙走进单位。周末不属于自己,而属于 家务,属于工作的整理。人们在紧张中劳累,在劳累 中坚持生活,一家的主人更是如此,小孩则忙于繁重 的家庭作业,矮小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大自然的纯 美似乎与人生无关。美消失在人们忙碌的身影里。 ——《欧洲游学记》
假如我们写作文歌颂母爱, 能否由自己的母亲想到普天之下 的母亲呢?看到一个清洁工在辛 勤劳动,能否想到更多的在平凡 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呢?
方法3:由事件自然合理地生发联想, 所想内容有深意。
• 经典示例: 散文《散步》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 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 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划线句的含义: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 启后的责任,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 责任感、使命感。此句让主题深化。
• “叙事”理性升华:即叙事过程中或之后的理 性升华,着重写所叙之事对人的启发,对人 的教育意义,或者由此引发出对典型的社会 问题的思考。 • 写人理性升华:即表现人物的文章在写人叙 事、描写之后的理性升华,着重突出人物的 思想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 写景理性升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 对自然的感悟。
方法五:叙事中抓住细节描写,引发人 生感悟(揭示细节的典型意义)
那是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天气异常闷 热。父亲还在田中“双抢”。我戴上笠帽, 一手拿着茶壶,一手拎着凉水,给父亲送凉 茶,好给老爸解解暑气。骄阳似火,没有遮 拦地晒下来。树上的知了叫得正欢。当我走 到田边的时候,喊一声:“老爸,快来喝点 茶,解解暑气!”这时,父亲抬起头来。在 阳光下,我分明看到父亲那满是皱纹的古铜 色的脸上,笑容荡漾开来。那笑容,仿佛是 对儿子孝顺父母的肯定与赞许;那笑容,仿 佛在告诉我中国农民的艰辛;那笑容,仿佛 在告诉我,尽管脸朝黄土背朝天,但因儿子 考上重高将来有出息的兴奋与喜悦。 ——《父亲的笑容》
记叙文深化主题
【记叙文、散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叙述贫民化(内涵不丰富)。平铺直叙,不 擅长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 论、抒情结合。 2.描写景物不细致、不生动,不善抓住景物特 征;为写景而写景。 3.叙述描写后或过程中缺乏议论抒情,该点题 时不点题,缺乏理性升华——没有对所描写 的景物与所叙述的事情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