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合集下载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重点字词释义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重点字词释义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重点字词释义《登泰山记》原文姚鼐1清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徐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痛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注释1.郦:(lì)2.兽:(zhòu)3.徂:(cú)4.戊:(wù)5.樗:(chū)6.汶:(wèn)7.麓:(lù)8.磴:(dèng)9.鼐:(nài)10.圜:(yuán)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与译文‎[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高中必背古文解析_姚鼐_登泰山记

高中必背古文解析_姚鼐_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姚鼐一、本篇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二、文章结构:便于快速把握文章纲要,辅助理解,便于记忆《登泰山记》├──泰山地理位置│├──泰山之阳:汶水西流│└──泰山之阴:济水东流├──古长城│└──泰山南北分界├──日观峰│└──位置:长城南十五里├──作者登泰山│├──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自京师经齐河、长清至泰安│└──同行者:知府朱孝纯子颍├──登山过程│├──路程:四十五里│├──道路:砌石为磴,七千余级│└──途径:中谷、中岭、西谷├──山顶景观│├──雪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远眺:城郭如画,汶水、徂徕│└──半山雾景:如带├──日出观赏│├──时间:戊申晦,五鼓│├──地点:日观亭│├──经历:大风、积雪、云海│└──日出:赤如丹,红光承之├──泰山周边│├──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石刻观赏│├──时代:唐显庆以来│└──状况:远古刻失,僻不当道者未至├──泰山地貌│├──石头:苍黑、平方、少圆形│├──植被:少杂树、多松、平顶│└──环境:冰雪、无瀑水、无鸟兽└──作者信息└──桐城姚鼐记三、文章解析:这篇文章是清代文学家姚鼐所作的《登泰山记》,记录了作者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历经风雪,穿越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谷,越过古长城,最终到达泰安,并攀登泰山的经历。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同学们知道《登泰山记》吗?其实,里面的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本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泰山记原文逐字逐句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逐字逐句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阳: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

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完整版)《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完整版)《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注释选自《惜宝轩诗文集》。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人。

桐城派古文家。

阳:山的南面。

汶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姚鼐《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姚鼐《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姚鼐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登泰山记-姚鼐》原文及译文

《登泰山记-姚鼐》原文及译文

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

登泰山记全文翻译及注释

登泰山记全文翻译及注释

登泰山记全文翻译及注释登泰山记【作者】姚鼐【朝代】清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登泰山记文言文原文登泰山记作者:姚鼐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原文、译文、重点字词释义及文言知识积累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原文、译文、重点字词释义及文言知识积累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重点字词释义《登泰山记》原文姚鼐〔清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
1.郦: (lì)
2.兽: (zhòu)
3.徂: (cú)
4.戊: (wù)
5.樗: (chū)
6.汶: (wèn)
7.麓: (lù)
8.磴: (dèng)
9.鼐: (nài)
10.圜:(yuán)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选自《惜宝轩诗文集》。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人。

桐城派古文家。

阳:山的南面。

汶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 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 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人称 桐城派。
预习自测:
1、《登泰山记》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
记。作者姚鼐,字________,一字________,
室名________,其文集名因此而来。他是
________派古文家,_____代人,他与_____、






讨论
1、第三段按什么顺序描写泰山日出的动 人景象?试找出相应的描写语句。
2、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时间 大风扬积雪击面
日将出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色 彩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
日正出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光动摇承之
回观日观以西峰
绚 丽
——冬天的摩崖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摴蒱chū pú 少圜 yuán 若偻lǚ 徂徕cú lái
绛皓驳色jiàng hào 石罅xià 石磴dènɡ 雕砌qì
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阳与阴 山南水北(即山的南面,水的北
面为阳)
• 勾画重点字词,并翻译。
•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 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句式)。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为三更(即“子时” ),午夜1时至3时为四更,后
半夜3时至5时为五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苍山负雪
日照城郭
• 勾画重点字词,并翻译。
•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 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 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 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 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五)文言特殊句式: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判断句 ) 余始循以入。( 省略句,“以”后省“之”)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定语后置句 )
同步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山麓(lù) 雕砌(qiè) 山巅(diānB)(A.徂“徕雕砌(”cú的“l砌ài”)读“qì”; B.悬崖(yá)徕——石l磴ái()dC.è“n姚ɡ鼐)”的“鼐”读 须臾(yú) “nà摴i”蒱;(绛ch—ū—jpiúà)ng D.“膝盖” C.戊申(wù)的“膝岱”祠读(“cxíī”)) 姚鼐(lài) 绛皓(xiáng hào) D.膝盖(qī) 石罅(xià) 佝偻(lóu) 若偻(lǚ)
照,比较
5.坐
A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B 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 C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停车坐爱枫林晚 意思:与“站”相对,坐在;判罪;通“座”
座位;因为
6.始
A 余始循以入 B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思:开始;最初;才;开头、开端。
说说下列这些句子是怎样既生动又简洁地 描绘泰山景色的?(注意划线字)
2、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 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 色,而皆若偻。
答:这句写的是旭日初升时从日观峰俯瞰群山 所见的景象。“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 特点写出了红色与白色辉映的景象;“而皆若偻” 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 气势。 4、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登泰山记 姚鼐
作者简介
• 姚鼐,清朝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主 要作家之一。字姬传,又字梦谷,室名 惜抱轩。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作 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其散文简洁精 练,温润清新,富有文采。著有《惜抱 轩诗文集》
清朝桐城派简介
•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 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 祖”。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 “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
同步练习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下列句子中加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D.石苍黑色,多平方
3、C (解析:A.“采”通“彩”;B.“圜”通 “圆”;D.“受”能“授”。) 4、D (解析:D.“平方”是“平整方正”。)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上远
山巅 景象
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
| 下
半山居雾若带然

第二段写作者与朋友登山的过程,用浓墨写出登
山的( 艰难 )和在山顶上所见的( 雄浑壮丽) 的景色,突 出了泰山的( 高峻 )。作者登山 的线路可以简明地表述为( 京师)( 泰安) 南麓 (山巅 )
南天门
泰山溪水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 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 带然。
同步练习
2.下列句子中对加划线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句末语气助词)
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A (解析:③稍:渐渐;⑤及:等到。)
答: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对比,写出 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 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言知识积累 (一)多义字
1.居
A 半山居雾若带然 B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 居十日 D 居庙堂之高 E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 其居仅仅足 意思:停留;居住;过;处在;坐;住所
2.限
A 越长城之限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D 皆不可限以时月 E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城墙;像门槛一样;阻隔;
限制;限度。
3.乘
A 自京师乘风雪 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D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意思:冒着;乘坐;趁;量词,一车四马
为一乘
4.视
A 回视日观以西峰 B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 子孙视之不甚惜 D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E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意思:看;审察;对待;眼力,目光;比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D、皆不可限以时月(

E、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①A、界限; B、像门槛一样; C、阻隔; D、限制; E、限度。
6.指出下列多义词的词义。
②坐:A.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 )
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
C.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和(道中石刻),
其目的是表现泰山的(古老 )风貌。
碧霞元君祠
道中石刻
第五段,总结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
色特点:“三多”、“三少”、“三无”。 “三多”是:多(石 )、〈石〉多
( 平方 )、多( 松 );“三少”是:少 ( 土)、〈石〉少( 圜)、少( 杂树 ); “三无”是:无( 瀑水 )、无 ( 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
7、阴
A、其阴,济水东流( )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C、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 )
答案:A、山的北面 B、阴天 C、暗中,暗地里
(二)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2.其阴,济水东流 3.明烛天南 4. 道少半,越中岭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山多石,少土 7、极天云一线异色
( 树)。
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色

(夕阳晚照)



奇 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旭日东升)



总介泰山的自然景观
(泰山九怪)
3、全文共五段,每一段的要点是什么?
• 第一段:介绍泰山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
和山巅的景象。 • 第三段:写观日出的情景。 •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建筑群和石刻。 • 第五段:写泰山的冬日景象。
5.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行无过矣 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C (A.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B.烛:照亮,名词作动词; D.绳:约束,名词作动词。)
6.指出下列多义词的词义。
①限:
A、越长城之限(
说说下列这些句子是怎样既生动又简洁地 描绘泰山景色的?(注意划线字)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赋予静 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 “负”字以动写静,显 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写出日光和雪光相 映的奇景。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气势雄浑的图 景
_____等同属_____派作家,三人并称为

”。该流派作家主张文学兼
具_____、_____、词章之长,注重内容和形
式的关系,在文论和写作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游记 姬传 清代 方苞 “桐城三祖 ”
梦谷 刘大櫆 义理
惜抱轩 桐城派 桐城派 考据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 于(古今异义)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 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 七千有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