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唐)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
出塞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秦时明⽉汉时关,
万⾥长征⼈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
赏析:
这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希望起任良将,早⽇平息边塞战事,使⼈民过着安定的⽣活。
诗⼈从写景⼊⼿,⾸句勾勒出⼀幅冷⽉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汉代的关。
这⾥是秦、汉、关、⽉四字交错使⽤,在修辞上叫“互⽂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秦汉时的关。
诗⼈暗⽰,这⾥的战事⾃秦汉以来⼀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长征⼈未还”,“万⾥”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未还”使⼈联想到战争给⼈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民的困苦呢?诗⼈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还活着,就不会让胡⼈的骑兵跨越过阴⼭。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指代外族⼊侵的骑兵。
“度阴⼭”,跨过阴⼭。
阴⼭是北⽅东西⾛向的⼤⼭脉,是汉代北⽅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们在对往事的对⽐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诗被称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不凄凉,慷慨⽽不浅露,王诗《出塞》两⾸,本诗是第⼀⾸。
【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年代】:唐【内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
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
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
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
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適、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独指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出塞古诗译文
出塞古诗译文出塞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译文及注释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2、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
这里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令有说法,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3、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唐-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年代】:唐【内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
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
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
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
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適、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独指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原⽂及赏析出塞原⽂及赏析1 出塞 清代:徐锡麟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裹⼫还。
译⽂及注释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出征的战⼠应当⾼唱军歌胜利归来,决⼼把满族统治者赶出⼭海关。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多⽤此题反映军旅、边塞⽣活。
军歌:这⾥有⾼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环:战⼑柄上有环,环和“还”谐⾳,所以⽤它隐喻胜利⽽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和西⽅各族的泛称,这⾥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关:即⽟门关。
这⾥借喻⼭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裹(guǒ)⼫还。
战⼠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体以马⾰包裹⽽还。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裹⼫:英勇作战⽽死,⼫体以马⾰包裹⽽还。
译⽂及注释 译⽂ 出征的战⼠应当⾼唱军歌胜利归来,决⼼把满族统治者赶出⼭海关。
战⼠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体以马⾰包裹⽽还。
注释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多⽤此题反映军旅、边塞⽣活。
军歌:这⾥有⾼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环:战⼑柄上有环,环和“还”谐⾳,所以⽤它隐喻胜利⽽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和西⽅各族的泛称,这⾥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关:即⽟门关。
这⾥借喻⼭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裹⼫:英勇作战⽽死,⼫体以马⾰包裹⽽还。
创作背景 这是⼀⾸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带察看形势,⼀路⾛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七⾔诗。
赏析 “拼将热⾎洒疆场 ”,这是⼀⾸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带察看形势,⼀路⾛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七⾔诗。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内⼼的⼀种愿望,⽽且这两句,也是⾮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兵来说,应该要⾼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门关去。
出塞唐王昌龄的古诗
出塞唐王昌龄的古诗
出塞二首⑴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⑵,万里长征人未还⑶。
但使龙城飞将在⑷,不教胡马度阴山⑸。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⑹,战罢沙场月色寒⑺。
城头铁鼓声犹震⑻,匣里金刀血未干⑼。
白话译文
其一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离家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其二
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
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
创作背景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
诗人关心边
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
其中第二首诗在《全唐诗》中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军行》。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唐·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衍生注释: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隘。
明月和关隘都是边疆的典型意象,这里暗示了边疆战事自秦汉以来就不断延续。
2.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极言征战路途遥远。
人未还,说明众多出征的战士都没能归来,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3.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表示只要。
龙城飞将,一种说法是指卫青,他曾奇袭龙城;另一种说法是指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4.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不让。
胡马,指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是古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略带苍凉的意境。
那一轮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那关隘,也依然矗立,可是时光流转,战争却从未停止。
“万里长征人未还”,短短七个字,道尽了战争中无数士兵的悲惨命运,离乡万里,战死沙场,回不了故乡,让人不禁心生悲戚。
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发出感慨,如果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英雄在世,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这不仅是对古代名将的缅怀,更是对当时边疆安稳的渴望。
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忧虑,体现出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闺怨等题材。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古代的兵器和边塞的地图时,我突然就想起了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对朋友说:“你看啊,这些东西仿佛在诉说着古代边疆战争的故事。
【古诗专项训练】《出塞》王昌龄
【古诗专项训练】《出塞》王昌龄出塞[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汉时候的明月和边关还在那里,但是那些到万里之外征战的士兵们却没有回来。
如果镇守龙城的李广将军还在的话,他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飞将军”李广李广生活在汉代,出身将门世家。
他最擅长的是射箭,因为天生力气大,胳膊又长,拉起弓来比一般人更有优势,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神射手。
李广的箭法好到什么程度?历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说的是有一次李广出门打猎。
远远望见前面草丛里好像有老虎!李广赶忙拉弓射箭,“嗖”,一箭命中目标。
射中之后,李广走近了一看,哪有什么老虎,就是一块有花纹的大石头而已。
再看射出去的那只箭,竟然牢牢插进了石头里,拔都拔不出来。
不光箭法好,李广骑马的技术也很高超。
有一次,李广在战斗中被匈奴士兵抓住了,当时他身负重伤,匈奴士兵觉得这人伤得那么重,没什么威胁,也就没把他捆起来,而是找了两匹马,在中间拉了一张网,把李广随便往上一扔,像吊床似的驮着他往回走。
李广这一路可没闲着,他看起来一动不动,其实是在装死,暗地里偷偷观察周围的环境。
突然,李广眼前一亮,身旁有个匈奴士兵骑了一匹好马,用来逃跑是再合适不过了。
想到这里,李广飞快地跳起来,把马上的匈奴士兵一把推下去,自己骑着马就开始跑,边跑边射箭,竟然甩掉了几百名追兵顺利地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
李广骑马射箭都是高手,为人又勇敢善战,匈奴人对他十分敬畏,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将军”。
王昌龄生活在唐代,那时候的边塞也不太平,和秦朝汉朝一样,到了唐朝,依然有很多将士为了保护国家驻守在遥远的边关。
所以作者在诗的开头就说了,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
这一切都没有改变,说明战争也没有停息,只是那些出去征战的将士们,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有李广将军这样的人在,匈奴士兵一定不敢轻易过来冒犯。
在这里,作者又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渴望,他期待自己所处的时代也能出现一位像飞将军李广一样的英雄人物,给边关带来安宁。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
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
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出塞》王昌龄 译文
王昌龄《出塞二首》注释及译文
《出塞二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是由两首七言绝句形成。
作品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现入选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下边整理分享这两首古诗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出关,出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
长征:去很远的地方服兵役。
但使:只要。
龙城:一作“卢城”,指卢龙城,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治卢龙县。
一说指西汉名将卫青。
不教:不叫,不让。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北部。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出关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出塞二首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匣:刀鞘。
【译文】
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
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1【作品介绍】《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原文】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2在,不教3胡马4度5阴山6。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出塞二首》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出塞二首》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作品原文: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字词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白话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注释和译文素材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出塞注释和译文素材《出塞》的注释和译文《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长征:长途出征。
②还:回来。
③但使:假如。
④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
⑤教:让,使。
⑥胡马:胡人骑兵。
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译文】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
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
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
【赏析】《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多写边塞生活。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说:“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 《艺苑卮言》)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
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可解的地方。
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
试细绎之: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黄叔灿《唐诗笺注》)。
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即以“关山月”为边塞诗题。
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
奇就奇在王昌龄在“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
明月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
语意反常,其实合理。
明月,属于空间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时"。
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
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出塞的译文
出塞的译文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
原诗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为:秦汉以来,明月照耀下的边塞,出塞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只要龙城仍有像李广一样的将军驻守,外敌的骑兵就不敢踏过阴山(入侵中原)。
《出塞》的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扩展资料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
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
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
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出塞》王昌龄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简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作者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唐】王昌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3、学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引用典故”的写作方法。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目标:
一、解题,引入边塞诗。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出塞》,请大家读课题。
请同学们根据读音选择“塞”的意思,应该取第几个?大家读一读词语:要塞、边塞、塞外、塞翁失马。
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古以来,边塞战争连连不断,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以边塞为描写内容的古诗,这样的诗成为边塞诗,也形成了边塞诗的流派,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也被称为边塞诗人。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期。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大家联想一下,边塞诗可能写到那些内容?
概括一下,边塞诗通常会写到以下内容。
,那个孩子来读一读。
边塞风光战士生活报国抱负将士怀乡
二、交流边塞诗的一些代表作,横向拓展边塞诗,扩展课堂的容量。
师:大家可能了解很多边塞诗,接下来我们就分享一下。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几首堪称边塞诗代表作的作品。
整体感知一下,这些诗句写到了哪方面的内容?
PPT: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提示,比如这首诗中,描写边塞风光的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那三四句呢?写什么?(报国抱负。
)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整体感知下面的几首诗,请根据提示朗读。
PPT:《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师:描写边塞风光的是——
师:战士生活的——
三、1.学习《出塞》自学要求,小组汇报。
2、写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5]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四、学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引用典故”的写作方法。
这首诗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不仅仅有着我们刚才体会到的丰厚的内涵,还有着两个典型的写作方法,其中一个是互文,我们来看一看
PPT:
秦时明月汉时关
译文:明月是秦汉时的明月,关是秦汉时的关。
互文:诗句中的两个部分互相呼应,实际在说一件事。
诗句中的两个部分互相呼应,实际在说一件事。
所以这句诗正确的翻译,孩子们仔细看,要把秦汉放在一起,秦和汉形成了互文。
如果按照我们平常翻译古诗的方法,对应翻译,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这样理解就错了。
而要理解为明月是秦汉时的明月,关是秦汉时的关。
这种方法在其他古诗里也有运用,比如这首诗。
PPT: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师:这首诗也非常经典,请朗读。
生:朗读
师:运用刚才了解的“互文”的修辞手法,请你选择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正确译文。
PPT: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 )
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
( )
这句诗中烟和月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还有一个手法是什么呢?请孩子们再看这句诗。
PPT: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师:这句诗中引用了一个著名的人物——李广,这样的手法叫“引用典故”。
四、总结思想感情:
对戍边将士远离家乡的同情以及希望朝廷起认良将,平息边塞战争,让人民早日安康乐业的美好愿望。
五、作业
背诵《出塞》
《出塞》说课材料
说教材
之所以唐诗宋词被称为国粹,因为它博大精深,一首诗的内涵是极其丰厚的,看你怎么去读。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5]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1]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说教法
利用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教学,分别从交流边塞诗的一些代表作、学习《出塞》、学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引用典故”的写作方法进行教学。
说学法
采用小组互助学习,参与式学习,师生互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