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中语文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使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使臣
派 出使
栏 目 链
接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引见,延请 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预习 检测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只、只不过
①大王亦幸.赦臣 幸②而君幸.于赵王
渑.池(Miǎn)
张目叱.之( chì) 避匿.( nì)
栏
目
斋.戒( zhāi)
肉袒.负荆( tǎn ) 衣褐.( hè )
链 接
击缶.( fǒu )
奏瑟.( sè )
预习 检测
未雨绸缪.(móu ) 观.察(ɡuān )
缪.贤舍人(miào) 道观.(ɡuàn )
不肖.( xiào )
姓肖.(Xiāo )
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
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
栏 目
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
链 接
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
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
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
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
课文 导读
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
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
接
___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在__朝__堂__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毕.礼而归.之
____动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完___毕__;__使__…__…__回__去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
纪传体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应历史事件。纪传体 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 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情势上看,纪传体 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优秀的纪传 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 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 特殊的规格。
思维导图
主旨领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富有思想、社会意义的 作品。本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 请罪”三个故事,赞美了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主义 精神,即对敌斗争的坚持和对同僚的退让;同时也 赞美了廉颇忠于赵国与勇于改过的品质。
课堂互动
1.课文写了几件事?每件事各环绕什么矛盾展开?
事件
疑难探究
1.蔺相如这一形象的刻画,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态 度? 探究:司马迁怀着满腔的热情刻画了蔺相如这一人物 形象,对其机智、勇敢、大度、克制、忠正,表示了 极大的钦佩和敬慕之情,反应了作者反对强权政治的 思想,体现了作者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人才观念。
2.廉颇、蔺相如是赵国著名的将相,他们的历史事 迹很多,但司马迁为什么仅选择“完璧归赵”“渑池 之会”和“将相和”这三个历史事件来写呢? 探究:作者这一选择是很有匠心的。 第一,在同一篇文章中同时为两人作传,必须找准结 合点才能够一笔写两面。
写蔺相如同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方面,蔺相如步 步紧逼,秦王则节节败退。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 何再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到鲜明表现。另一方 面,在武士面前,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武 士的迟疑、软弱退却形成强烈对照,扫尽秦王与武士 的威风。
技法储备
反衬
一、教材发掘
本文以赵国君臣的束手无策反衬蔺相如的胸有成竹和 英雄才气。“完璧归赵”写秦王的贪欲、讹诈,是为 了反衬蔺相如的机智;“渑池之会”写秦王的色厉内 荏、难以下台的窘态,是为了反衬蔺相如的勇敢;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共71张ppt)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 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 ,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 ,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 ,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
谢如――这一情节简单,廉颇知 错能改,乃真勇士也。
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 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 ――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二《廉蔺 列传》)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 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 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 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重点词句
第十段
因跪请秦王: 趁机
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作动词,杀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名词作动词,敬酒,献礼
四、将相和(负荆请罪)
开端: 相如位高 廉颇恃功
经过: 相如不争:称病于朝→引车避匿 力说舍人:秦廉之比→国急私仇
结果: 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第十二段
• 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重点词句
徒:只是;以:介词,凭,凭借
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 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 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 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 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 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 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 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 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则幸得脱矣。”
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 事迹。
10
表
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 事件。
8
书
人教版必修四语文课件: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君何以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状语后置:
拜送书于廷
第二课时、课文分析
三、内容分析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1、1-2段,简介( 廉颇与蔺相如 )的身份和地位;
廉
颇
者 ,
蔺 相 如
赵者
之 良
, 缪 贤
将 也
舍 人
2、3-13段,完璧归赵;
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二、对照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 位上进行强烈的对照:“廉颇者赵之良将 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 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 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 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讹诈性的 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 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 婪与讹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 “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 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写作借鉴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 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 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 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 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1. 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 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 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 着后者,层层推动,引人入胜。内外两重矛盾冲 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 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楚而有力量。
二、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 件产生在战国 后期,当时秦、 楚、齐、赵等 七国纷争,以 秦力量最为强 大,它要统一 中国,采取各 个击破的战略, 对外扩张.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攻占阳晋,被任命为上卿。
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原文: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原文: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赵王的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原文: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当初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
课件17: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4.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 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 的矛盾? 提示: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 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 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 的矛盾。
5.廉、蔺矛盾的起因是什么?蔺相如是如何化解这一矛盾的?二 人和好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写舍人谏言有何用意? 提示: (1)矛盾起因:二人地位的转换和反差激发了矛盾。 (2)蔺相如用忍让和回避,避免正面冲突。 (3)两人和好的思想基础是:先国家后私仇的爱国思想。 (4)写舍人谏言的用意是:反衬蔺相如为大局着想、不计个人恩怨 的高尚品德。
②外在的原因。一是缪贤的推荐,这 是一个机遇,二是赵王的赏识,在无人出 使暴秦的情况下,蔺相如的一番谦虚 而又自信的表白无疑给赵王吃了颗定 心丸;三是赵国当时还比较强大,又 有廉颇的军事外援,再加上当时秦国 正在跟楚国交战,还不能全力以赴地 对付赵国。
2. 本文通过三件事表现了蔺相如的英勇无畏,但在历史上对完璧 归赵的事件有着不同的评价,如王世贞就认为,赵国因一璧之故, 加重了秦王对他的仇恨,也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蔺相如应负主要 责任。你是怎样看待蔺相如其人的? 提示:对蔺相如这一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注 意观点应客观,不失之偏颇。 答案:观点一:王世贞的评价确实有独到的批判成分,但蔺相如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其中的无畏与胆识,
3.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蔺相如的思想 性格的? 提示:(1)缪贤荐贤,侧面显其机智;(2)君臣无计,反衬其一言 决断之胆识;(3)廷斥秦王,烘托其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 勇敢;(4)渑池斗争,显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尊严; (5)廉蔺交欢,显其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4.文章节选部分着重突出的人物是蔺相如,其次也从一些细节上 写出了廉颇的性格特点,还有一个并非作者着重表现的,但却十 分重要的人物形象——秦昭王,廉颇和秦昭王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呢? 提示:(1)廉颇:①勇——以勇气闻于诸侯,秦不敢动。②智—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③纠——自责,知错必改。④忠— —负荆请罪,源于爱国。 (2)秦昭王:①贪婪狡诈,性喜侵略——设骗局,动兵戈。②重利 忘义,手段圆滑——索璧、返相如,凡事着眼于利益。
课件5: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重点词句
⑥秦王因曰:于是,就 ⑦不如因而厚遇之:乘机,乘此 ⑧卒廷见相如:名词状语,在朝廷 ⑨毕礼而归之:使动,“使…… 完毕”“让…回去”
第十二段
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
三、渑池之会
开端(9段):欲会渑池→廉蔺之议 经过(10段):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 结果(11段):秦不加胜于赵→位居将右
⑤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古代人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 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 “奉”通“捧”,托、举。
常用文言虚词释义
1、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
▪ (介词 凭)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介词 用)
4、即患秦兵之来 :被动句,被 5、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想找一个可
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
第四段
重点词句
6、何以知之? 介词的宾语前置
7、而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
8、君以何知燕王:介词的宾语前置
9、今君乃亡赵走燕:竟然
10、则幸得脱矣:侥幸
11、大王亦幸赦臣: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
己感到幸运的。
第五段
重点词句
1、可予不? “否”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3、王必无人: 倘若 4、臣愿奉璧往使:捧着 5、臣请完璧归赵:“使……保全完好”使动用法 6、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做状语,向西
①指示 ②布衣
第六段
古:指给……看
重点词句
今:上级给下级的命令
古:平民
古:尊敬
第十四段
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重点词句
第十五段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负荆请罪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这个故事也影响着很多人。
那今天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一下这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吧。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官做上卿。
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于诸侯各国闻名。
3、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4、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文: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文: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8、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9、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译文: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10、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译文: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1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1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4.11《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
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
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
’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
’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
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
”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
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
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11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
赵惠文王十夫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统帅,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r阳晋上廉颇)被任命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口[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从此川也凭勇敢而闻名于各诸侯国口I国的国君。
为:担任。
阳晋:在今山东鄴®im)城两。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1 位或官职口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f以:凭。
闻:闻名”出名口]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宦者令:宦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官的头目。
舍人:随倩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口]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艺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二秦昭王听说这个消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_块宝土雕琢■息能人送给赵王(?-封)国书,(说[愿意拿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诫的驰遗〔旋)送给。
凶用。
易:交换。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和各位大臣商量:想(把璧〕让给秦国吧,秦国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之来口『谋適议。
徒见欺:白白地受骗口见「被.秦国的大军来攻打口I■表示被劫。
即:则,就口患:忧急担心。
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计未定F 求人可使报之间,取消句干独立性。
1对策没有定下来’想找可派去回复秦昔未得。
阴:答第1页崑、]|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I回复口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 王宦官头目缪贤说严我的「I客蔺相如可以出使口”赵王问问严何以知之?“对曰T臣尝有罪'道严你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窃计欲c 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私下打算从赵国逃往燕国。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
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 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 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 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 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 出胆色过人
秦王: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 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 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 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 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 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1、(1)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 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 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 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2)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 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
2、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开端(17-18):相如位高 廉颇恃功 经过(19): 相如不争:称病于朝→引车避匿 力说舍人:秦廉之比→国急私仇 结果(20-21): 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思考以下问题:
1、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 2、相如如何说服舍人?
• 1、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
• 客观原因:廉蔺地位的变化 • • 主观原因:廉颇居功自傲、妒忌相如
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 出人物的事迹。 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 事迹。 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 事件。 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 革。
史 记
70列传
10 8 表 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翻译和原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翻译和原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作者】司马迁【朝代】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全文不仅成功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还有对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描写。
课文节选了原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集中记载了蔺相如的事迹,对廉颇也做了简要的叙述。
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二二”,即以三个小故事来描写两个人物,之间贯穿两种矛盾。
作者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
而故事情节的推进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矛盾的发展变化中进行的,这种矛盾包括秦赵之间的冲突这个主要矛盾和廉蔺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
本文共21段,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
由于两人地位高低悬殊、影响的大小不同,在他们之间将会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
这一段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3~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始末。
作者在第一部分极为概括地介绍了廉颇的主要功绩之后,就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蔺相如身上。
而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这样的侧面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接着蔺相如向赵王分析了秦赵之间和氏璧事件的形势,根据形势采取相应对策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毅然出使秦国。
接下来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出相如的敢于斗争,更突出了他的善于斗争。
入秦后他本已将和氏璧献与秦王,后见秦王并无偿城之意,便产生将璧取回之心,但在当时形势下又不能强行夺取,只能以智巧取。
在借“璧有瑕,请指示王”的理由取回和氏璧后,他又机敏地提出“人璧俱碎”来威胁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先缓和矛盾,“召有司案图”,装模作样一番,但相如依然看穿了秦王的伎俩,又提出条件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语文必修四课本重要内容,高中学生在学习该课文时首先要了解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全面版
请求
)
②乃置酒请.之(
邀请
)
③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希望对方做某事)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希望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
5.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
)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 )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来,连词 )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以,用来 )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予不.__“__不__”__通__“__否__”__,__表__疑__问__语__气_______________
(2)臣愿奉.璧往使_“__奉__”__通__“__捧__”__,__用__双__手__托____________ (3)召有司案.图__“__案__”__通__“__按__”__,__审__察__、__察__看____________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__“__孰__”__通__“__熟__”__,__仔__细_________ (5)拜送书于庭.__“__庭__”__通__“__廷__”__,__朝__廷__________________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__“__缪__”__通__“__穆__”_______________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因为
)
(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趁机
)
②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连词,于是,就)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介词,通过 )
④因地制宜( 根据,依据 )
⑤陈陈相因( 顺着,沿袭 )
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意动用法,以……为先;后,以……为后 (3)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4)宁许以负.秦曲( 使动用法,使……承担 (5)而相如庭.斥之( 名词作状语, 在朝廷上 (6)完.璧归赵( 使动用法,使……完整 (7)乃使其从者衣.褐( 名词作动词, 穿
11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
秦王派使者告知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会于西河外渑池:状语后置句,“于西河外渑池会”
激情讨论 合作探究
1、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2、(1)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是怎样分别描写秦、赵两国御史的 表现?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谋略? (2)“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面,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词 语?有怎样的不同? 3、在与秦国的多次较量中,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4、在本部分,介绍了廉颇的哪些事情?体现了他的什么 性情特点?
1、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未尝有坚明束缚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 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束缚”,“赵立 奉璧来”。
•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 镬。”
1、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 拉) (牵,拉,引申为掉转)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希望大王与大臣们仔细商量这件事。” 孰,通“熟”,仔细。
。
5 、意气相投的朋友叫_莫__逆__之__交_。__莫__逆:没有抵牾 。
6、交情不深,仅见见面,点点头的朋友叫__点__头__之__交__或__泛。泛之交
文章思路
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 展开叙述的?
[明确] 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
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注】。
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飱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注】戏下:即“麾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千里馈.粮馈:运送B.车不得方轨..方轨:两辆车并行C.赵已先据便地为壁.壁:墙壁D.信建.大将之旗鼓建:竖起,树立解析:C 壁:营垒。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坚营勿与.战欲与.王为好B.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归璧于.赵C.若.疾入赵壁不若.也D.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且.相如素贱人解析:C A项,介词,和。
B项,介词,到。
C项,代词,你们/动词,如,比得上。
D项,况且。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出韩信作战智慧的一组是( )①虏魏王,禽夏说②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③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④今日破赵会食⑤出,背水陈⑥鼓行出井陉口A.②⑤⑥B.②③⑥C.①②⑤D.④⑤⑥解析:A ①是韩信曾取得的辉煌战绩。
③是韩信听到好消息后的情态和行为。
④是韩信鼓舞士气的一句话,表现了他的信心十足。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韩信曾经辉煌的战绩让成安君心有余悸,不敢和韩信正面交锋,再加上成安君是个正人君子,所以他没有采用广武君的策略。
C.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
D.韩信胜利的关键在于他能够奇正并用,背水列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歼灭赵军。
解析:D A项,李左车在当时并未预见韩信定会背水而战。
B项,“心有余悸”在文中没有依据,而且“不敢和韩信正面交锋”不对,成安君主张正面交锋,不主张出奇兵制胜。
C项,“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既非汉军擂鼓出征时的举动,也非韩信亲领。
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译文:(2)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译文:解析:(1)“号”为“号称”;“其实”是古今异义词,“它实际上”;“罢”为通假字,通“疲”。
(2)“详”为通假字,通“佯”;“走”为“跑、逃”的意思;“疾”为“激烈”。
答案:(1)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它实际上超不过数千。
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
(2)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
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解析:找出断句的标志,如“矣”“之”“也”;还要注意代词要么作主语,要么作宾语,因此代词也是断句的重要标志。
答案: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参考译文: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人马,想要向东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
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王,生擒夏说。
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
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
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
如今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借给我骑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
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和他们交战。
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后退无法回还,我出骑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
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
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
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
”成安君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欺骗诡计,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
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它实际上超不过数千。
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
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广武君的策略不被采用。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广武君的计谋没有被采用,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
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
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
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
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
”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
”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的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
”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
天刚蒙蒙亮,韩信竖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
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
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经进入河边阵地,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溃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
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
二、语言运用7.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为蔺相如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析:写颁奖词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必须熟悉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②语言精练,句式整齐或长短句错落有致;③必须带有对人物的敬佩、颂扬之情,宣扬之意,充满感情地写;④嵌入人物的生平事迹或精神品质或作品、语言文字;⑤运用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⑥运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为蔺相如写颁奖词,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材料,巧妙化用原文;⑦语言要富有激情。
答案:(示例)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
伟哉相如,千秋美名扬!8.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
如:《诗经》——先民的歌唱。
《史记》——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②历史的长城。
《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两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
解析:点评言简意赅,要能突出这部作品的亮点。
答案:(示例)《庄子》——哲学的天籁;《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颜氏家训》——一位父亲的叮咛;《聊斋志异》——瓜棚下的怪谈;《三国演义》——龙争虎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