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学案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引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也是全球文化史上最为经典和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教案将为教授该剧的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杰作。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哈姆雷特》,学生能够了解并分析戏剧文本的结构与形式;2.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升他们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3. 帮助学生掌握表演戏剧的基本技巧,并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4. 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哈姆雷特》原文剧本;2. 其他版本的《哈姆雷特》译本和解读材料;3. 影音资源,如电影版本的《哈姆雷特》;4. PPT或其他教具。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了解背景知识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哈姆雷特》所处的时代和文化。
第二步:读剧本1. 学生分组,分配剧本角色,然后大家一起朗读《哈姆雷特》的部分场景。
这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戏剧的语言和情节,同时熟悉各个角色。
2.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提问、讨论和思考。
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剧中人物的性格、动机和思想。
第三步:深入探究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对特定主题或场景进行深入研究,比如自杀主题、父子关系、复仇等等。
2.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问题或讨论指南,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深化对剧本的理解。
第四步:角色扮演和演出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并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组内成员可以自由分配角色,也可以通过面试等方式选拔角色。
2. 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内排练,然后在全班面前表演。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演技巧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演绎角色。
第五步:评价和总结1. 学生们可以互相评价和反馈,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评价指标,引导学生进行有建设性的讨论和反馈。
2. 教师可以组织小测验、写作和口头报告等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对《哈姆雷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帮助学生分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哈姆雷特的复仇动机和内心挣扎。
分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2、教学难点探讨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理解作品中的悲剧意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人物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雷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2、讲述《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
(三)情节梳理1、请学生概述《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2、重点强调关键情节,如哈姆雷特父亲的死亡、鬼魂的出现、哈姆雷特的装疯等。
(四)人物分析1、哈姆雷特引导学生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优柔寡断等。
探讨他延宕复仇的原因,如道德困境、对死亡的思考等。
2、其他人物分析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乔特鲁德的软弱等。
探讨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等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五)主题探讨1、复仇主题讨论复仇在作品中的意义和表现。
思考复仇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2、人文主义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如对人性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等。
探讨人文主义在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局限性。
(六)艺术特色1、语言艺术分析作品中精彩的对白和独白,体会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讲解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戏剧结构探讨作品的结构特点,如情节的紧凑性、悬念的设置等。
(七)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你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2、作品中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吗?为什么?(八)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哈姆雷特》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一、导入与预习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在阅读《哈姆雷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二、剧情梗概哈姆雷特是丹麦国王哈姆雷特之子,父亲突然去世后,他的叔父克劳迪斯迅速登上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
哈姆雷特在父亲的亡灵出现前,一直陷入对死亡的痛苦思考中。
亡父的亡灵告诉哈姆雷特,他的死是被克劳迪斯谋杀的,并要求哈姆雷特复仇。
哈姆雷特开始怀疑父亲的死因,并决定扮演疯子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他设下陷阱,通过一出戏剧来揭露克劳迪斯的罪行,这使克劳迪斯感到恐惧和内疚。
与此同时,哈姆雷特的好友奥菲利娅也因受到家人和克劳迪斯的操纵而精神崩溃。
最终,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发生了决斗,哈姆雷特成功地将毒剑刺入克劳迪斯的身体,为父亲报了仇。
然而,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哈姆雷特不幸受伤,他将临终前王位传给了挚友霍拉修斯。
三、个人思考与讨论1. "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认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吗?为什么?2. 你认为克劳迪斯为什么会选择谋杀哈姆雷特的父亲?3. 在这部戏剧中,与克劳迪斯和奥菲利娅相比,你更倾向于支持哈姆雷特吗?为什么?四、文学元素分析1. 威廉·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作品涉及各种文学元素,例如情节、人物、对白和主题等。
你认为在《哈姆雷特》中,哪个文学元素对你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为什么?2. 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语言运用,你觉得他有什么特点?他的语言技巧如何帮助你理解故事和角色?五、延伸阅读阅读莎士比亚其他的戏剧作品,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
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并思考莎士比亚作品的普遍主题和价值观。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次导学案,我们对《哈姆雷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探讨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和主题。
希望这次导学能为你进一步探索莎士比亚作品的世界提供了一些启示。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的主要情节。
2、分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复仇、道德、人性、命运等。
4、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戏剧结构、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深入剖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
2、难点(1)对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的把握。
(2)领会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多种类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
2、作品背景《哈姆雷特》创作于 1601 年,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激烈,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四、剧情梗概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时,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
回国奔丧时,他发现叔父克劳狄斯已经登上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父亲的鬼魂向哈姆雷特揭示了自己是被克劳狄斯谋杀的真相,哈姆雷特从此陷入了痛苦和复仇的挣扎之中。
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哈姆雷特开始装疯卖傻,试图寻找机会复仇。
但他的犹豫和彷徨使他错失了多次良机,还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导致其女儿奥菲利娅发疯溺水身亡。
最终,在与克劳狄斯的决斗中,哈姆雷特虽然杀死了仇人,但自己也中毒身亡。
五、人物形象分析1、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崇尚正义、善良和真理,但面对父亲的惨死和母亲的改嫁,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他一方面决心复仇,另一方面又对复仇的道德性和后果感到疑虑,表现出了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
中学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学问。
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惊慌、激烈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探讨、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正确相识哈姆莱特报仇的意义,汲取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1.把握惊慌激烈的冲突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相识哈姆莱特报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体会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困难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困难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绽开探讨,学生总结,老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寻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化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打算:PPT课件、《哈姆雷特》视屏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莎士比亚全集》),对,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而这个艺术之神的创建者,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最宏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部的世纪。
他是谁?莎士比亚!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莎士比亚!二、走近莎士比亚【参见《语文》(必修4)第96页《莎士比亚戏剧》】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1564年诞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起先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高兴》《无事生非》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此外还有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闻。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
⾼中语⽂《哈姆莱特》教案⼤全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亚创作于1599年⾄1602年间的⼀部悲剧作品。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中语⽂《哈姆莱特》教案⼤全,希望⼤家喜欢! ⾼中语⽂《哈姆莱特》教案⼤全⼀ 教学⽬标: 1、了解莎⼠⽐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体味“⽐剑”中主要⼈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学评论界有⼀句名⾔:“有⼀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剧作家莎⼠⽐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物。
⼆、作者简介。
威廉·莎⼠⽐亚,英国⽂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代表作有四⼤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莎⼠⽐亚⽣活在⽂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到中年的莎⼠⽐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主义的理想给⼈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分突出。
《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种审美观照。
三、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物的死亡⽽结束。
主⼈公虽然死了,令⼈⼼痛,但他为之奋⽃的理想却胜利了,使⼈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公之死给⼈以悲壮感,⽽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物的⾏动必须出⾃他们本⼈的意志和内⼼,即悲剧⼈物之所以⾛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应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四、复述基本剧情 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
⽽叔⽗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王⼦与幽魂对话,获知叔⽗谋害⽗王之真相,王⼦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出⽼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当场⾊变,母后以为王⼦疯了。
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哈姆雷特导学案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本导学案主要围绕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展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杰作。
一、作品背景《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具争议性和深度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6世纪末。
作品通过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探讨了欺诈、背叛、疯狂等主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二、主要人物1. 哈姆雷特作为本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矛盾、丰富多彩的角色。
他面对着父亲之死和母亲的再婚感到愤怒和痛苦,内心深处充满了挣扎和矛盾。
2. 克劳迪斯克劳迪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本剧的反面角色。
他图谋篡位,并与哈姆雷特的母亲结婚,被认为是一个狡诈、心机深重的人物。
3. 奥菲利娅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心上人,也是波洛尼厄斯的女儿。
她柔弱善良,但最终却因为父亲的死和哈姆雷特的变态而走向了悲剧。
三、主要情节1. 丹尼设挡故事发生在丹麦国王的宫廷,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被毒死,并要求他报仇。
哈姆雷特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他不知道是相信鬼魂还是国王。
2. 表演陷阱哈姆雷特设下一场悲剧表演,试图通过表演中的情节来检验克劳迪斯是否是凶手。
结果表演让克劳迪斯惊恐逃离,证实了他的罪行。
3. 误杀波洛尼厄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哈姆雷特误杀了波洛尼厄斯。
这一事件让哈姆雷特陷入更深的痛苦和矛盾,为他的心灵留下了永远的伤痕。
四、主题分析1. 复仇与救赎《哈姆雷特》以复仇为主线,通过哈姆雷特对父亲的复仇来揭示救赎与宽恕的主题。
哈姆雷特在追求报仇的同时,也在内心中寻找着真相和宽恕。
2. 疯狂与理智在哈姆雷特的行为中,既有疯狂又有理智。
他表现出了极端的情绪和行为,但在关键时刻又能保持理智和清醒。
这种矛盾性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难以捉摸。
3. 死亡与生存死亡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不断的死亡和自杀展示了生与死之间的冲突和边界。
这使得读者深陷其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结语《哈姆雷特》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深度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等问题的探讨,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2)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如角色、场景、剧情等;(3)分析并欣赏戏剧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感悟人生真谛,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1)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成就;(2)分析《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掌握戏剧基本知识(1)讲解戏剧的基本元素,如角色、场景、剧情等;(2)介绍《哈姆雷特》的剧情梗概。
3. 第三课时:分析人物性格(1)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2)讨论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4. 第四课时:欣赏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1)挑选并解析剧中的经典台词;(2)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第五课时:体验戏剧艺术魅力(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2)选取片段进行情景模拟;(3)分享表演心得,互相评价。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雷特》;2. 参考书目:关于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传记、评论等;3.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等;4. 道具、服装等表演用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表演评价: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中的表现;4. 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剧情、人物和台词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建议1.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 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4.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拓宽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
《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哈姆雷特》是一部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悲剧作品,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
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哈姆雷特》阅读教案1【教材】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
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
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
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C、本课生字、生词D、悲剧的定义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2、导入3、分发问题卡片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哈姆雷特》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二、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1、剧情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具体情节略。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节选剧情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3、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四、欣赏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2、尖锐的矛盾冲突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3、动作化的语言哈姆雷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雷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1 《哈姆雷特》(节选)学案
1 《哈姆雷特》(节选)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1哈姆雷特(节选)学案学习目标鉴赏课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难点:学习哈姆雷特处事(复仇)的态度,从而把握其复杂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节选部分主要写国王利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奧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的发疯,却被哈姆莱特识破的情节。
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与悲痛,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岀现。
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着力塑造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敢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
《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
哈姆雷特教案(优秀11篇)
哈姆雷特教案(优秀11篇)《哈姆雷特》节选1《哈姆雷特》(节选)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品读人物的方法;2.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教学程序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
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
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
(幻灯片2)三、引导学生讨论: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幻灯片3)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
(幻灯片4)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哈姆雷特》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
(3)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理解其复仇行动的复杂性。
(2)尊重生命,反思生死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弘扬真善美,谴责虚伪、邪恶和背叛行为。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述:本章主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概述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
2. 教学重点:(1)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
3.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2)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复仇行动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雷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作品,了解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重点讲解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复仇行动的复杂性。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和读后感写作水平,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述:本章主要分析《哈姆雷特》中的象征手法,包括复仇、疯狂、死亡等主题的象征意义。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篇一: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剧居于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中将其定为自读课,应当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戏剧的前提下,了解一下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篇,以开阔眼界,亲近经典,故本剧的学习应主要立足在了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讨。
2、教材分析:课文节选的是《哈》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局的高潮部分。
鉴于《哈》剧较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须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向学生简介剧情,此其一;又因节选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现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学生要想真正走进这一人物的内心尚有困难,无法自主研讨课后的思考题,故教师须向学生课前下发资料(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但即便如此,本节课的定位应仍是了解名著而非欣赏名著,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绍或讲解而非只是引导。
3、教法分析:有两种课型可供选择:一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下发一定量的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剧情和探讨人物性格,课上重点研讨人物和提出质疑,教师主要答疑。
但在程度较弱的班级想要学有所得,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下发歌德对哈姆莱特性格的细致分析的评价文章。
【教学过程】注:第二种教法。
1、由学生简介莎士比亚导入2、教师(学生)简介前四幕剧情3、了解本场情节的发展及戏剧冲突师生共同画出冲突示意图,明确本场情节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4、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问:哈姆莱特最终没有摆脱死亡,你认为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吗?(引导学生再读剧本,分析本场中哈姆莱特的性格)本场中的哈姆莱特:虽然机智,但为人坦荡,具有英国绅士的风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观,相信宿命,缺少行动的主动性。
他的对手国王:奸诈阴险,善用诡计,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结论:以君子来对小人,君子总是要失败的。
哈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师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时补充出哈姆莱特忧郁、延宕的性格内核,帮助学生明白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哈姆莱特》教案7篇
《哈姆莱特》教案《哈姆莱特》教案7篇《哈姆莱特》教案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学习重难点】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3.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一、莎士比亚(1564-1616):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传奇剧:《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辛白林》二、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三、关于《哈姆莱特》:1.《哈姆莱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剧本。
2.剧情简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
他是个乐观、充满理想的青年。
但是,父王老哈姆莱特突然身亡、叔父克劳狄斯登上王位、母亲改嫁新王等一连串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
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更使他烦恼的是,他不清楚父亲的死因。
哈姆莱特回国奔丧,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
克劳狄斯趁国王午睡时,用毒草汁滴入他的耳朵里,毒死国王。
(完整版)哈姆雷特学案
(完整版)哈姆雷特学案《哈姆雷特》自主导学案教学要求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著名的作品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时代的灵魂”——本·琼斯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
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
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
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别林斯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2、故事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3.字词(1)给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混淆()淆()乱崤()山佳肴()繁文缛()节被褥()溽()热匍匐()戏谑()暴虐()诙谐()难堪()怪诞()踟蹰()踌躇()彳亍()踯躅()迷惘()延宕()虔()敬紊()乱劝诱()嫁奁()陨落()横()暴脚镣()瞭望()燎原()燎了眉()毛枭首()棕榈树()伴侣()编纂()攥住()篡夺()戕害()蟊贼()闷热()闷声闷气()闷沉沉()甲壳()躯壳()地壳()金蝉脱壳()藩.属()吐蕃()宿怨()山鹬()颤栗()颤抖()昭告()忏悔()阡陌()纤细()纤夫()悬链()三着()偃旗息鼓()揠苗助长()都江堰()(2)写汉字。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3篇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二、作家作品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学案一、名段助读1.深夜幽灵【情节概要】霍拉旭向哈姆雷特讲起有关鬼魂的事时,困惑中的王子立刻相信了,并决定当天晚上一起见父王的鬼魂。
哈姆雷特看见鬼魂果然和霍拉旭他们描述的一模一样,鬼魂示意哈姆雷特跟它到人少僻静的地方去好一吐为快。
霍拉旭他们竭力劝阻哈姆雷特不要跟鬼魂去,生怕鬼魂露出狞恶的面目吓坏了年轻的王子。
但年轻的王子突然觉得像狮子一样强悍,挣脱了霍拉旭们的阻碍,跟着鬼魂走了。
当四处无人的时候,鬼魂打破了沉默,说它正是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
鬼魂说他是被人害死的,凶手就是他的亲弟弟克劳狄斯,目的是为篡夺王位、霸占王嫂。
当老国王照老习惯午后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歹毒的克劳狄斯趁他熟睡的时候,偷偷溜进花园,把毒草汁灌进国王的耳朵和眼睛里。
这样,卑鄙的弟弟夺去了他的生命,篡夺了王位,霸占了王嫂。
哈姆雷特听后立誓要为父亲报仇。
【内容解读】“深夜幽灵”这则故事发生在小说的第一幕,作为故事的开端,它通过幽灵的倾诉为读者填补了情节上关于先王之死的空缺,这同时也解决了戏剧开头设置的悬念,但紧接着又设置了新的悬念,哈姆雷特是怎样为父亲复仇的呢?因为《哈姆雷特》的另一名字叫《王子复仇记》,所以此处点题了,但又有产生新的悬念的效果。
对于哈姆雷特王子,一般的看法是认为他忧郁,缺少果敢的行动。
但在此处所表现出的果决和勇敢也应该是他丰富形象总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幽灵鬼魂这一想象的东西,总是心存戒备和畏惧的。
然而哈姆雷特没有任何的畏惧,反而觉得自己像“狮子”一样强悍,然后挣脱朋友们的劝阻,一个人去倾听鬼魂的倾诉。
这不能不说明哈姆雷特是一个勇敢的王子,尽管其中也包含一种对叔叔关于父亲之死的理由的怀疑。
这种疑虑加上他对父亲的敬佩,让他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哈姆雷特装疯【情节概要】在得知这个宫廷阴谋之前,精神的痛苦就使哈姆雷特的身体虚弱,精神颓唐,鬼魂揭开秘密又在他心灵上增加了极其沉重的负担。
哈姆雷特生怕这样下去会引起克劳狄斯的注意,。
于是王子就作出了一个奇特而大胆的决定:假装发疯。
这样一来,克劳狄斯可能就不会认为他有什么图谋,也不会有什么猜忌了。
而且,假装发疯不但可以巧妙地掩盖他内心中的真实的不安,也可以给他机会冷眼窥视克劳狄斯的一举一动。
自此,哈姆雷特在言语、服饰及各种行动上都装得疯癫怪诞。
他装疯十分肖似,以至国王和王后都被他哄骗了过去。
【内容解读】装疯的原因一,父亲的暴亡和母亲匆忙的改嫁。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哈姆雷特说:“人类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他父母的婚姻在他心目中也是坚贞的典范,这其中蕴涵着他对爱情,对友谊,对人性的一整套人文主义的看法。
而父王的突然死去,母亲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就急忙和新登基的叔父结了婚。
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彻底破灭了。
装疯的原因二,鬼魂的出现。
第一幕四五场鬼魂的出现又给哈姆雷特重重的一击。
哈姆雷特与鬼魂见面,通过他的口吐露了不可见人的宫廷丑闻,然而他一个人的肩头担负了过重的责任,而他的力量也过于渺小,他又无可避免,无法推委,所以只好装疯,寻找其他的解决途径。
哈姆雷特装疯原因三,一方面有效地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使自己有时间思索,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如何把危机变成转机。
这个行为表现了哈姆雷特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
3.葬送爱情【情节概要】波洛涅斯给国王献计,用女儿奥菲利亚做引诱引诱,让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见面。
然后国王、王后和波洛涅斯藏起来偷听,他们的对话,从而窥探王子疯病的原因。
哈姆雷特面对着该不该复仇的困惑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疑虑,然后用“讽子”的言语深深伤害了奥菲利亚【内容解读】“偷听”的行为隐含了三个人各自的想法:国王想知道哈姆雷特的真实想法;波洛涅斯想证实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乔特鲁德希望奥菲利亚的温柔能够治愈儿子的病。
而作为主角的哈姆雷特也有他的想法。
先前亲情和友情的打击,让他越来越忧郁,也无从选择,所以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发问,这是他选择忍耐和选择反抗的矛盾心理的体现。
但是从伤害无辜的奥菲利亚的中,我们又看到他的决心,不惜亵渎爱情,伤害恋人,以保证全身心地投入复仇的计划中。
奥菲利亚的形象在这一幕中是描绘得比较深刻的。
她甘心做父亲试探王子的工具,并遵从父命将定情信物还给恋人,这深深打击了哈姆雷特对爱情的信念。
这可以看出奥菲利亚的单纯,不明世事,同时也奠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4.贻误良机【情节概要】为证实鬼魂的话,哈姆雷特决定利用戏班子演出鬼魂所说的谋杀场面试探,然后仔细观察克劳狄斯的神情反应来确定他究竟是不是凶手。
国王和王后都应邀前来看戏,哈姆雷特便坐在他旁边,好仔细地察看他的神情。
当剧情发展到琉西安纳斯把毒药灌进在花园里熟睡的贡扎古的耳里时,哈姆雷特发现他的篡位的叔叔再也看不下去了。
国王忽然大喊点起火炬回宫,装作身体不舒服的样子,匆匆离开了剧场。
哈姆雷特终于断定鬼魂说的全是实话。
这个一直困扰着他的疑问终于得到解决。
可而后,当克劳狄斯对弑兄夺位的行为忏悔时,哈姆雷特没有抓住从他背后经过的机会动手,以至于失去了最好的复仇机会。
【内容解读】“戏中戏”是哈姆雷特聪明和机智的体现,然而接下来的错失复仇良机又是他优柔寡断性格的体现,他的人文主义性格的矛盾性在这里体现得最为集中而深刻。
他为什么要这样拖延贻误机会呢?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增加剧情,延长剧本;可以看做是他犹豫多疑、优柔寡断性格的体现;可以认为是人文主义理想和杀人复仇的动机的冲突;也可以看成哈姆雷特把较多的精力花费在决定上,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还可以看成是哈姆雷特意志软弱的表现……或者杂而有之。
5.误杀大臣【情节概要】正当哈姆雷特盘算着该如何去报仇时,王后奉克劳狄斯之命派人叫他去后宫谈话。
并向他表示,他俩都很不高兴他刚才的举止。
篡位的国王生怕乔特鲁德会偏袒儿子,隐匿起一些他很想知道的话来,所以就吩咐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躲在王后内宫的帷幕后面。
王后很温婉地责备了他的举止行为,说王子已经开罪于他的“父亲”了,哈姆雷特听到“父亲”这个词时非常吃惊和生气,便毫不客气地冲撞了王后。
当王后生气了想要离开的时候,哈姆雷特想利用这个好不容易的单独的机会,叫她意识到自己的堕落来,于是就抓住王后的手腕,按住她让她坐下来了。
王后十分害怕,担心他由于疯狂会做出伤害她的事来,于是就大声嚷了起来。
而此时躲在帷幕后面的波洛涅斯也大声喊叫,救王后,哈姆雷特以为是国王藏在那里,于是拔出佩剑向幕布后刺去。
当他把尸体拖出来才看到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内容解读】哈姆雷特的复仇的决心和行为在这个场景中体现得最为坚决,但遗憾的死去的不是他的杀父仇人,而是他女友的父亲。
在这个复仇过程中,悲剧的角色不止是他,另外还有两个女人的悲惨命运也让我们同情。
其中之一便是他的母亲乔特鲁德。
乔特鲁德是一个不守妇道,没有主见,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性格软弱的傀儡式的人物。
儿子对她在送葬时所穿的鞋子还没有破旧就嫁给了克劳狄斯的指责,便是对她性格的经典概括。
但她对自己的过错也有醒悟,当哈姆雷特指责她“你不觉得羞愧”时,她就觉得“这些话向刀子一样戳进我的耳朵”,但是她的性格缺陷决定了她的悲剧。
然而作为一个母亲,它又是真心爱自己的儿子的,从规劝闷闷不乐时的儿子,到找儿子谈心,再到为儿子的婚恋操心等等,都可是看出她对儿子的疼爱和担忧。
而且在哈姆雷特告诫她要保守自己装疯的秘密时,她也欣然允诺。
6.流放的阴谋【情节概要】国王以波洛涅斯的死为借口把王子驱逐出境,送到当时丹麦附属国英国,并安排两个大臣陪同坐船到去,以避免所谓的处分为借口。
同时,克劳狄斯给英国朝廷写了封信,要他们把哈姆雷特处死。
哈姆雷特怀疑这里面肯定有名堂,于是在夜里偷偷从那两个大臣处拿到那封信,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擦掉,而换上那两个大臣的名字。
不久,船受到海盗的袭击,哈姆雷特拿着剑杀上了敌人的船,而两个大臣却驾着船逃跑了,把他丢下。
带着改过的信件急急忙忙跑到英国去接受应得的惩罚了。
而海盗俘虏了王子以后,希望王子在朝中替他们说些好话,然后就把他放了。
【内容解读】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克劳狄斯一直没有放松对哈姆雷特的警惕,只要有一丝机会便会立即抓住。
克劳狄斯的凶险、奸诈在这个情节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要借刀杀人,却找一个驱逐犯人的借口;要大臣看管,却以避免处分的借口,由此可见一斑。
这段情节还是对哈姆雷特勇敢形象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他杀上敌船是直接展现其勇敢;陪同的大臣逃跑,是对比衬托出他的无畏。
7.奥菲利亚之死【情节概要】老波洛涅斯死了之后,奥菲利亚受了很大刺激,神经也变得不正常起来,因为她没想到老父亲居然会死在她所爱恋的王子手里。
她到处疯疯癫癫地跑来跑去,把一束束鲜花撒给宫里的女人们,说是在给她父亲举行葬礼;又时常唱一些爱情和死亡的歌儿。
她喜欢痴痴地坐在一条小河边。
有一天,她溜了出来,来到小河旁,编结了一只小小的花圈,然后爬上一棵柳树,想把花圈挂到伸向河中的柳条上,可是树枝一下折断了;奥菲利娅便带着她编的花圈掉进了水里。
【内容解读】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另一个悲剧的女性。
她性格单纯,对爱痴情,对哈姆雷特更是一往情深,然而她所爱的人却是她的杀父仇人,一个简单的姑娘怎能承受这样矛盾的打击,这是性格的悲剧,也是命运的悲剧。
同时这个情节也推动了后文雷欧提斯的复仇和两人的决斗的情节的发展。
8.最后的决斗【情节概要】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对其父亲妹妹惨死的忿愤,设奸计唆使雷欧提斯向哈姆雷特挑战比剑。
狠毒的国王利用被仇恨所支配的雷欧提斯,让他使用一把涂了致命毒药的开刃尖头剑。
比赛前,哈姆雷特挑了一把钝剑时,也没有检查雷欧提斯的剑。
比剑开始了,起初,雷欧提斯没拿出真实本领来,故意让哈姆雷特占些上风,好趁他掉以轻心之时全力一击;而这时国王克劳狄斯也故意称赞哈姆雷特的胜利,大声喝着彩。
这一切都分散哈姆雷特的心神。
几个回合过后,哈姆雷特剑势就有些松弛,这时,雷欧提斯凶狠地拿出了看家本领,用毒剑一下刺中了哈姆雷特。
但这一击也激起了他的怒火和勇气。
激烈的拼斗中,哈姆雷夺过那把毒剑并用它回敬了雷欧提斯一下。
正在这紧张的时刻,王后喝下那杯克劳狄斯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药,国王忘了事先关照王后,然后王后就倒地身亡了。
这时垂死的雷欧提斯觉得自己已深深地挨了哈姆雷特一剑,肯定是无救了,于是良心发现,招认了一切。
然后雷欧提斯便死去了。
哈姆雷特眼看自己快要死了,就拼起残存的力量猛地向奸诈的国王扑去,当即杀死了这个谋害他全家的凶手。
【内容解读】克劳狄斯的阴险、奸诈、狠毒再次集中体现,既虚伪地立意雷欧提斯的复仇心理,又设置二重诡计,可谓用心险恶。
而哈姆雷特的对比赛规则的信任也让他粗心地献出了无辜的姓性命。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