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新型城镇化”参考答案

一、“给定资料6”介绍了国外在促进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请概括我们从中能借鉴到的经验。(20分)

要求:(1)内容全面、观点明确、语言简洁;(2)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国外经验给我们的借鉴有:一是强化人口聚集功能。以理论为依据进行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赋予小城镇人口流动中转站作用;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完善民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注重编制发展规划。注重科学性,以宜居为导向,考虑全部要素,结合当前发展趋势;注重前瞻性,三方分工负责,着眼长远,避免浪费。三是巧妙融入自然特色。开展环境建设,注重绿化美化,体现环境色彩;举办评选活动,鼓励民众参与建设。四是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抓住人们回归自然心理,发展旅游农业,增加收入。五是重视缩小城乡差距。政府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分阶段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从而缩小城乡差距。(计空格292字)

二、根据“给定资料4~5”,对专家所说的“土地利用的‘中国式悖论’”加以解释。(30分)

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洁,有逻辑性;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的“中国式悖论”是指尽管当前我国土地资源极度稀缺,但同时却存在着利用严重浪费的现象。一方面,资源极度稀缺,人口基数大,人均陆地面积占有量少;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程度加剧,致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小。另一方面,利用率较低,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失控;基础设施建设贪大求全;工业用地闲置情况严重;农村耕地荒废形势严峻。产生该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粗放外延的增长模式,此种模式如果长期持续将加重人地矛盾。

因此,要通过节约集约的方式进行土地开发利用,从而提高聚集程度,提升土地利用率。(计空格241字)

三、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3”的内容作了一版关于“T市‘城中村’改造”的专栏,请你为该专栏写一则编后记的内容要点。(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

(2)紧扣材料,重点突出;

1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4)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T市自启动“城中村”改造的十余年来,173个村仅仅完成了3个村的整村改造。各种原因,耐人寻味。具体如下:

一是基层群众顾虑多,对改造信心不足。村民对改造后生活预期不高,改造后收益远低于改造前,担心改造后公共服务无法保障。二是各类手续办理难,多处建筑不合法。审批手续繁杂,涉及部门众多;政策性强但体系不健全,加之相关部门缺乏担当精神,致使部分部门在手续办理过程中存在推诿扯皮,故意刁难现象。三是干部作风存问题,阻碍了改造进程。借着“城中村”改造之名谋一己之私,侵犯村民利益;改造过程中存在除暴拆迁,失信于民。

上述问题增加了“城中村”改造成本,让原本履步维艰的“城中村”改造雪上加霜。因此,要通过最大化保障拆迁户利益,简化审批手续,增强各部门担当意识,严抓村干部作风问题等方式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计空格397字)

四、“给定资料7”中李克强总理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写好‘人’字”。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观点明确,认识深刻,内容充实,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1000字。

【参考例文】

写好“人”字 提升质量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如果在发展中忽视城镇化质量,即便达到70%以上的高城镇化水平,也难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契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速度很快,但质量却不高。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服务治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这些矛盾的存在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通过推进身份的城镇化,促进发展的均等化,提升空间的优质化等方式可以化解上述矛盾,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身份城镇化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于工业化。2011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首次超过5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低30%左右。各大中城市约有2.5亿农民工,相当一部分没有稳定的就业和固定居所。即使一些已经长期生活在城镇的

2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农村户籍居民,也难以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成为被边缘化的“市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有利于让这部分农民在城市能够定居下来、发展得好。这对于促进投资和消费、进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是促进发展均等化的重要手段。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已达62.2%,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分别只有48.5%和44.8%,随着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在中西部资源承载力较强的地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从业定居,具备了条件和可能。统计显示,2010至2012年,全国新增农民工总量2038万人,中西部吸纳了62.4%,年均增长635.5万人。因此,可以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等方式,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的发展后劲,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从业定居,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是提升空间优质化的关键举措。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高城镇化水平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能给城镇人口和移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配套的公共服务,出现了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的“贫民窟”现象。统计表明,仅有0.6%的外出农民工在务工地购房,绝大多数农民工尚不具备在城市购房的能力。因此,通过改造棚户区和城中村,可以改善我国城市人居环境。

城镇化的本质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的客观现象,作为改革的总抓手和指针,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既是基调,也具有高度的现实指向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势必成为重启改革、经济再发展的破题之举。(计空格1108字)

3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