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观敏《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书体会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爱的良药为学生心灵疗伤
于观敏
近日,读了马志国老师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一书,深有感触。
通过读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对作为教师的责任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不单是了解了学生的心灵深处,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修炼,思想上更是得到了升华与滋养。
教师,本该是打开学生心锁的人。
但是,对学生的内心,我们究竟能深入多少?有时,看到某个学生调皮,或者做了有点出格的事情,心里非常气愤,狠狠地批评一顿。
但静下心来后,又有点懊恼,为什么不与孩子好好沟通一下呢?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对以后的道路会有更好的帮助。
教师的责任不就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吗?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当然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在学生的心目中,我们是知识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他们人生的引路人。
站在讲台上,我们面对着是一双双纯真的眼睛,是一群群即将褪去稚气,走向成熟的孩子。
他们将在我们的引导下,走向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我们肩上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在行动上容不得半点闪失。
如果我们不注重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放任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毁掉的将是无数人的一生。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
唯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有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从而通过我们在课堂、学校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教师,却很少有能让学生听进去的老师。
与学生沟通,不是要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自己的说话和演说能力,而是训练自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的能力。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磕磕绊绊,甚至遍体鳞伤,我们做老师的不应该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而是寻找一剂良药尽快为孩子疗伤。
那么这剂良药是什么呢?那就是爱。
教师如何来制造这剂良药呢,有两点是必需要做到的。
一是教师要心中有爱。
这是沟通进行的前提与基础。
教师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暖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
这种爱,要像农民爱土地,工人爱机器一样,发自内心,纯于天然。
要有严父慈母之爱,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要怀有一颗博大的宽容的胸襟,认真处理好日常事务。
去年军训时,我班新生中有一名叫秦士清的同学,不慎把自己刚发的军训裤子丢失了,非常着急地找到我,当我看到她那一脸无奈又很无助的样子,怎么忍心去批评她呢?便安慰她说:“不要紧,我儿子正好有一套不用了给你穿吧,以后小心些就是。
”后来,在她的作文中提到此事,言语中流露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还有一名叫董培彬的同学,一次体育课上不小心把裤子撕裂了,我赶忙找来针线为他缝补好,年前的家长会后,他的妈妈特别提出表示感谢,还说:“你一个男老师还能为学生缝衣服,真的很谢谢你!”听到家长发自肺腑的话语,看到家长那充满感激的表情,我感到了作为一名外国语老师真的很幸福。
二是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要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就有独立思想的人来看待,不能有私心偏心,对待学生一定要公平。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要想了解孩子的感受,就请你蹲下来。
老师要走近学生,是指教师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真正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而要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就必须“蹲下来”或是“坐下来”。
学生虽然年龄小,其实只要你把他当大人来看,当朋友来对待,他们更乐意接受你的教导。
去年刚接过我们班时,有一名性格孤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弱的女同学叫裴振宇。
在五年级时,他和同班、同宿舍的一名女同学形影不离,但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
六年级她们没有分到一个班级,她感到很痛苦,让家长给我打电话想再和那个女孩在一个班并且一个宿舍,如若不然,便想辍学。
在了解了她的性格及以前的表现后,我开始与她耐心的沟通、交流、劝说:“即使现在给你调班调宿舍,那么将来升入高中、大学怎么办?要学会适应环境、适应新的生活……”可以说经过一个多月的思想工作,她才逐渐地接受了现实。
当然,现在的她已经变得比较活泼,每天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唯有用爱心关爱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正如马老师所言“心病还须心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