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思考:
你怎样看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8日凌晨1时多,市公安局派人要求将尸体 运至殡仪馆,遭家属再度拒绝。 凌晨2点,武警开着消防车再次试图进入, 人群将轮胎砸穿,有七八名武警受伤。20 日下午,死者表弟王子豪把自己和冰棺关进 酒店大厅内间小屋,备上了两桶汽油,准备 随时同归于尽。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朱清时
朱清时是一位中国化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 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校长。 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的家长的一封信”
2010年12月15日,筹备三年的南方科技 大学官方网站刊登出校长朱清时“致报考南 方科大考生的家长的一封信” 。 “我们要想一步到位办成一所一流大学。我 们没有时间去做这么长的时间申请。我们只 好先行先试。就是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 凭。”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9年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 2009年6月17日晚8时许,石首市公安局 接到群众报警,该市永隆大酒店门前发现一 具坠楼男尸。警方现场初步认定是自杀,并 要求将尸体带走解剖,遭到死者家属的拒绝 。经查,死者涂远高,男,24岁,本地人 ,该酒店厨师。家属对死因及遗书的真实性 表示怀疑,将尸体停放在酒店大厅,引来众 多群众围观。
南方科技大学的招生
筹办三年多后,仍未获得“招生许可证”, 南方科技大学去年年底作出决定:拟自主招 生并推出其首期实验班,如果学生最终不能 获颁教育部认可的文凭与学位,南方科大将 自发文凭与学位。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 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 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这些思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
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的理想追求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孔子说过“以和为贵”,墨子提出过
“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
会状态。《天朝田亩制度》中也曾赞扬“有
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
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人相亲,人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
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
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淮,做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
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
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小布什上台
后推出的“新美利坚帝国”、

第 十一 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 十一 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重点和难点问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4.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第一,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

第二,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三,要不断深化改革,尤其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五,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说服教育为主。

第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二)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第一,从国内情况看,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从国际情况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第二,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提供了物质保证。

第三,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得到了巩固,全体人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深刻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和准确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和谐的认识,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明确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一同构成“四位一体”的战略地位。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单选多选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单选多选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过《全世界和谐》一文,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提出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的具体设想是( )A.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B.自由人联合体C.重建个人所有制D.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2.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眼点是( )A.解决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C.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不和谐问题D.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3.十六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是()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社会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和谐社会D.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须与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4.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是()A.科学发展B.以人为本C.和平正义D.改善民生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或核心价值是( )A.民主法治B.自由民主C.公平正义D.社会稳定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是( )A.安定有序B.社会安定C.发展有序D.秩序良好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以人为本B.共同富裕C.民主法治D.公平正义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A.科学发展B.诚心友爱C.充满活力D.民主法治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B.社会安定C.民主法治D.改革开放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经济发展D.社会稳定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A.经济发展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共同富裕D.增强社会活力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是( )A.党的领导B.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C.各族人民D.各阶层民众二、选择题(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思考
中国共产党为何反复强调要 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其现实依据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实依据
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 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 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1803年,法国的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 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 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 1824年,英国的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 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的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 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 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我国历史上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 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 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 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 “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我国人 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课件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课件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科学含义
2、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 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 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4、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在执政50多 年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即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 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 理社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 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摆在突出位置, 这就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认识, 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三位一体, 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体 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 识的深化。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提高执政能 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的提 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起 源于十六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时有六个更加,即使经济 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 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中央在总结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经 验基础上采取了“四位一体”的表述, 把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 涵,从而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本 质的认识,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丰富 了内含和明确了方向!
16
第二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进入21世纪后,以胡锦涛为首的党 中央领导集体,把社会和谐纳入了社 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从而丰富了社会 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深化和拓展了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1
本章的重点提示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背景?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社 会主义 和谐社 会理论 产生的 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背景。 •中国古代思想最有影响的 是儒法道墨。 •在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理论,是中国传统和 谐理论在今天的一次升华。
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社 会主义 和谐社 会理论 产生的 背景。
1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一、 深化 认识 社会 主义 本质

第十一章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 1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 重和保障; 重和保障;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 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 障体系基本建立; 障体系基本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 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礼运》 《礼记·礼运》: 礼记 礼运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 下为公,选贤与能, 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 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 老有所终, 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鳏、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 所养”
“务使天下共享”, 务使天下共享” 有田同耕, “有田同耕,有饭 同食,有衣同穿, 同食,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有钱同使,无处不 均匀, 均匀,无人不饱 暖”。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 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从实际出发,本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从实际出发,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 进的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进的要求,提出了到 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pt课件

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pt课件

1、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
❖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 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
❖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 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 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 社会理想。
❖ 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 会理想的历史。
最新版整理ppt
最新版整理ppt
21
❖ 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最新版整理ppt
19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 ❖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最新版整理ppt
20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 ❖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节收 入分配格局。
最新版整理ppt
18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 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 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 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的运 营和监管
3
中国共产党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邓小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 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最新版整理ppt
4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毛概课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课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LOGO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
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LOGO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 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 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
LOGO
(1)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 重和保障;
LOGO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 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 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
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 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 统一。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 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LOGO
(1)指导思想 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 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 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 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LOGO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 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 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LOGO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业压力上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09年1月20日公布,20 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末 上升0.2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数字自2003年以来首 次呈现上升趋势。 “这个数据看上去并不严重,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 因为失业的农民工和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统计 在内。” 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 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
邓小平经典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邓小平还提出,如 果精神文明建设没有 抓好,风气如果坏下 去,经济搞成功又有 什么意义呢?
江泽民强调:社会 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 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 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 的全面发展、全部进 步这样的社会,是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 社会,也包括了促进 人民全面发展的这样 一个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 义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题研讨班上,曾经发表过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 一个讲话中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这样 一种社会。这28个字,既是对我们要建一个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描述,基本含义的 一种解释,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 来的一个总体的要求。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 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和 谐社会,它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所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那种田园的风格,也不同于空 想社会主义的那种乌托邦,它更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所 谓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 个阶梯。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理论
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 整来解决; 整来解决;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 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 发展; 发展;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执政 理念的升华。 理念的升华。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 供良好社会环境。 供良好社会环境。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 统一的; 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条件。 会的重要条件。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1、世情依据 2、国情依据
3、党情依据
1、世情依据
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 险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新阶 段,我们面临的 发展机遇前所未 有,面对的挑战 也前所未有。
2、 国情依据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 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 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上图是一位行人走 过被沙尘笼罩的中 华世纪坛
3、党情依据
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 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
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
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第一讲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导入
解读“和谐” 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时 代课题。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 共济之意; “谐”者,相合也,有协 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教学导入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 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 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 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转型期。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目标和任务。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全 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如何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章将对此做出专门的介绍与分析。
0.434 0.382 0.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教学理念与目标1.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教学理念,注重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统一,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认知方式和特点出发,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本章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前各级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来阐述理论,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拓展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对接。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掌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2)能力目标:使高职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碰到的社会经济现象。

学会运用和谐思维认识事物,分析社会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素质目标:使高职学生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妥善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明确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发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意识,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3.教材处理:本章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具体领域中的展开。

通过教学,本章主要回答:第一,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如何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第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三个问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七,坚持共同建设与共同享用。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Βιβλιοθήκη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 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 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 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 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 殷实。这是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自 古就崇尚“和”,孔子提出“和为贵”的思想,孟子 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提出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 在社会主义中国,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待 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 人,建立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 础是“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 分,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必须改造自然又顺应自 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生共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 五项能力:
1.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2.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3.不断提高建设社会先进文化的能力; 4.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5.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属于十六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党根据十六大以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新的战略构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主要有两节,第一节主要讲三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如何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第二节主要讲两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虽然“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现在才提出的,但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1.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我国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集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运用了“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提到过“和为贵”。

图原文是: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段话的大意是“礼”的作用,当以和谐社会为上。

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就以它为最高原则。

孔子所渴望、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就是一种和衷、和谐的状态,和合、和平的环境,和顺、和洽的气氛。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

几千年来,墨家思想在中国虽然不曾占据主导地位,墨子精神却始终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真理和理想奋斗不息。

毛概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的科学内涵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 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和谐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和谐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 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 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 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 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 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 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 相合、相反相成,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 相合、相反相成,既统一又斗争, 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 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 和谐的价值: ★和谐的价值: 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 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 社会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 然要求。 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 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 精品课程主持人 万泽民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章教学重点: 本章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社会”的含义; ★正确理解“社会”的含义;正确理解 和谐”的含义;准确把握“和谐社会” “和谐”的含义;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 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难点: 难点: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属性。 的本质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授课对象:二年级本科生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熟悉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重点难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可能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

课外阅读文献: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课外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在改善民生方面,我们的社会还有那些不和谐的地方?如何改进?”进行讨论。

并做好课堂交流的发言准备。

分课时教学安排:第1课时: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第2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第3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第4课时: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古今中外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子和谐思想,中国近代和谐社会思想。

西方社会有关和谐思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实依据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