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和练习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廷,字子正,南充人。
嘉靖十一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
历苏州知府,有政声。
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
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
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
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
遂为定制。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
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
转左侍郎,还理部事。
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
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
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
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
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
”遂下齐诏狱。
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①阿阶意,罗织不辜。
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
直节劲气,始终无改。
宜如毛恺例复官。
”诏以故官致仕。
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
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注:①恺,即毛恺。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B.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C.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D.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人物传记类阅读法及答题法(课内五篇文章联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考教衔接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5、文章最后两段概括其内容? 屈原对后世影响:文学+政治 由传到评
小结: 叙事说理艺术? 人物形象?
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应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 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把曹无伤是内线一事告诉了刘邦,可以看出他胸无 城府; 刘邦百般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结为亲家,由此可 以看出他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复习目标: 叙事说理艺术? 人物形象? 词类活用?
叙事过程
(2-3)因变被扣 4、自杀殉汉 5、卫律劝降 6、? 7-8、?
梁启超《屈原研究》:屈原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我们应把屈原的死看作是他 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彻底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 理想,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他的死不是怯懦,不 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中国人爱讲调和,屈原不 然,他只有极端:“我决定要打胜他们,打不胜我就死。”这是屈原人格的立脚点。
人物传记类 阅读法及答题法
《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下 《鸿门宴》 《屈原列传》选必中 《苏武传》 《种树郭橐驼传》选必下
第一单元导语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增广贤文》)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 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 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 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 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 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 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 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 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 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 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 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 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 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 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 物和历史事件。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作者:安晨雯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7年第05期初中的课外文言文通常都是选择故事性强的语段,这其中就包含了人物传记类的选文。
而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在写作上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掌握语段的一般介绍顺序。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介绍:姓名→籍贯→官职→经历→事件→评价。
如2016年奉贤区的初三语文一模卷,课外文言文选段为“孙期传”: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里落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遣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
该语段依次介绍了孙期的字(仲彧)、籍贯(济阴成武)、家境(贫穷)、事件(养猪奉养母亲;大家追着向他请教经义;用仁义感化他人;拒绝官职)等。
我们平时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语段,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
明确这个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基本情况。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个性。
俗话说,举手投足皆文章。
的确,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能彰显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如2015年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卷的课外文言文:柳开少好任气,大言凌物。
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
引试日,衣襕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
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
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
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阅读时,抓住柳开的“投”、张景的“袖”“献”這些动作,就能体会到柳开任性气盛、张景谦逊内敛的不同性格。
3.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如前所述,语段一开始,往往会对人物进行介绍。
在此情况下,开篇先介绍的人物通常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作为这个主要人物的陪衬。
如2016年崇明区的初三语文一模卷,课外文言文选段为“孙泰”: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
高考文言文考试指导: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解题方略 含答案 精品

近几年来,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题型和分值,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考查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筛选辨别文中重要信息,文意的分析归纳和翻译等。
考生在复习这一块时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得分不理想。
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方法,没有探索传记文的特点,没有发现出题规律,也没有总结做题的方法,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一、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文体特点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
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
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四点:1.知人知人,就是清楚地认识人物及人物关系。
高考文言文,几乎都考史传类文章,而且多选择廉吏的一生小传,选择突出人物的某一点。
其一,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写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其二,为了突出这一点,常采用人物对比的手段,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物链,阅读时一定要理清这个人物链上的有关人物。
明确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比人物、陪衬人物等以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
2.明事高考文言文考题一般是人物的良好品行,在选材上是优秀人物,那么依据人物传记是“整理”而来的原则,这个整理出来的事迹一定比较集中,我们在阅读中就要牢牢抓住这一点信息去体会。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3.评价所谓评价,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有的“评价”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和练习培训资料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和练习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和练习高三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物传记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史料;从文学的角度看,人物传记为我们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提供了灵巧多样的写作技巧。
所以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文言文考的是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古人写人物传记,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
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
古代用以表明时间的,有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的专用术语。
古代纪年采用的是即位年次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古代皇帝都会为自己执政时期取一个或多个年号,如贞观、开元、乾隆、光绪等。
在没有使用年号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则采用即位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也就是赵惠文王当国王以后的第十六个年份。
干支纪年法是把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而成的纪年法,如甲子、乙丑、癸酉、甲戌、乙亥等,从干支的第一个甲子到最后的癸亥,一共是60年,所以有“六十花甲子”之称。
古代以序数纪月,但也有按季来纪月的,一年分四季,一季有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叫孟、仲、季。
如“孟春”就是指春天的第一个月,“仲夏”指的是夏天的第二个月等。
还有地支纪月法,即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如“建子月”“建亥月”等。
古代纪日,有序数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等。
“月相纪日法”中一些特别的叫法必须记住,如每个月的第一天叫“朔”,初三叫“朏”,月中(十五)叫“望”,望后的十六日叫“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等。
还有表明时间转换的一些词语,如“少时、初、先、尝、及、既而、俄而、已而、少顷、顷之、久之、未几、须臾”等。
文言文人物传记文本阅读技巧

13级语文集体备课发言稿周次:第一周发言人:张惠香时间:2015年8月24日文言文人物传记文本阅读技巧[考点要求]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2015年新课标全国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解析:可根据年号、官职名、句意、标志来断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考点精讲】1.所选的语段大多是短小而有情节的故事,一般选自史书中的人物传记或笔记,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展示个性,为人处世等内容。
2.侧重考查语言的积累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对考生语言的积累及理解文言文内容和形式的考查,以及对文本的鉴赏,将是今后文言文试题考查的侧重点。
3。
凸显民族文化内涵并积极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文化内涵和品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将是语文中考文言试题选文和命题的崭新价值取向。
【方法攻略】阅读文言文人物传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1。
通读。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词句意思和所熊脍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
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
圈画。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有些同学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习惯动手,不留下阅读的痕迹,这不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当然,阅读熟练以后,经验丰富以后,可以简化一些,只选最重要的作些圈画就可以了;但是,在训练的初期,一定要做得细一些,到位一些。
3. 跨“难”.中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即: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者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比较好懂;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初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不是非查工具书不可的文字。
尽管如此,由于考生各自的情况不同,有些人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
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和练习

人物列传类文言文阅读指导人物列传类的文言文,有着特别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世经历先人写人物列传,老是以时间为序,表示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世所碰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连在了一同。
因此我们在阅读人物列传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掌握传主一世的经历。
古代用以表示时间的,有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的专用术语。
还有表示时间变换的一些词语,如“少时、初、先、尝、及、既而、俄而、已而、少顷、顷之、久之、不多、须臾”等。
在阅读人物列传时,找出并掌握这些词语,能够认识传主在不一样期间、不一样地方所做的不一样的事情,把这些事情贯连起来,就是传主一世的经历。
二、以表示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剖析事情的前因结果古代的人物列传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相关,因此以在记述人物时,常常以担当某某官职始,以升为或贬为某某官职止。
人物列传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示了这件事情最后获得的结果,因此它就像是记述传主某件事情的一根轴,把一件事情的前因结果贯串了起来。
古代表示出仕从政的词语有“荐、举、征、召、拜、辟、授、除、为”等,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有“升、拔、擢”等,表示官职调换的词语有“调、徙、转”等,表示被贬官的词语有“出、谪、罢、黜”等,表示离职的词语有“致仕”“乞骸骨”等。
古代担当地方上的某个职务,经常采用官职名加地名的叫法,如巡浙江,那是担当浙江巡抚(或巡按之类),知杭州,那是担当杭州知州(或知府),判扬州,那是担当扬州通判等。
这也是阅读人物列传一定知道的。
三、以问“五个W”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who——什么人,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when——什么时间,几个时间; where——什么地方,几个地方; what——什么事情,几件事情; why——事情发生的经过,过程。
这“五个 W”好像记述文的四因素或五因素,在阅读人物列传时,问问自己这一部分是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事情的因由、经过、结果是如何的,这样也就弄清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这一部分也就读懂了,至于还有几个意思不懂的词语,也完整能够依据对这一事件的整体掌握去蒙,去猜,这些词语决不会成为阅读人物列传的拦路虎。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人物传记类》(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二年,御试进士,时晏元献①为枢密使。
杨察,晏婿也,时知制诰,避亲,勾当②于三班院。
察之弟置时就试毕,负魁天下望。
未放榜间,将先宣示两府,上十人卷子。
置因以赋求察问晏公己之高下。
晏公明日入对,见置之赋既考定第四人,出以语察。
察密以报置。
而置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③夺吾状元矣!“既而唱名④,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怿曰:“此语忌,不可魁天下。
”即王荆公卷子。
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置可矣。
”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
置方以鄙语骂时,不知自为第一人也。
荆公遂于杨置榜下第四人及第。
是时,上令十人往谢枢密使。
晏公俟众人退,独留荆公,再三谓曰:“延评乃殊乡里,久闻德行乡评之美。
况殊备位执政,而乡人之贤者取高科,实预荣焉。
”又曰:“休沐日⑥相邀一饭。
”荆公唯唯。
既出,又使直省官相约饭会,甚殷勤也。
比往时,待遇极至。
饭罢,又延坐,谓荆公曰:“乡人他日名位,如殊坐处,为之有矣。
”且叹慕之,又数十百言,最后曰:“然有二语欲奉闻,不知敢言否?”晏公言至此,语欲出而拟议久之,乃泛谓荆公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荆公但微应之,遂散。
公归至旅舍,叹曰:“晏公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卑也!”心颇不平。
荆公后罢相,其弟和甫知金陵,时说此事,且曰:“当时我大不以为然。
我在政府,执意革新,人人与之为敌,不能保其终。
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复不知能容于物,物亦容焉二句,有出处,或公自为之言也。
”(取材于宋代王铚《默记》)注:①晏元献:晏殊,谥元献。
②勾当:做事情。
③卫子:驴的别称。
④唱名:科举时代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进士,叫唱名。
⑤有官人不为状元:宋代在职官员可以参加科举,但不能录为状元。
⑥休沐日:休息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知制诰知:掌管B.上不怿曰怿:高兴C.饭罢,又延坐延:请D.何其卑也卑:卑劣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勾当于三班院于:在B.见置之赋既考定第四人既:已经C.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以:把D.人人与之为敌之:他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负魁天下望辜负了天下人想让他考第一的期望B.察密以报置审察的人把秘密报告给杨置C.晏公俟众人退,独留荆公晏殊等大家走的时候,唯独留下王安石D.不知敢言否?不知你敢不敢说?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庆历二年的殿试中,开始王安石的试卷获得第一名,因犯了皇帝的忌讳而被黜。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史传文)教师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史传文)教师(史传文阅读)一.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①姓名、字号;②籍贯;③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④学识;⑤性情;⑥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⑦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
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2.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
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
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 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高一期末复习(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指导、练习及答案) 共27页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趣)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9、游击:掌管军队 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12、 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征 、 辟、 荐、 举 、 拜、 除、 授、 起、 擢、 拔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 、 转、 调、 徙 、 补 、改.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
兼、领、署、权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 、 谪、 出、 左迁、 罢、 免、 黜、 废
第五类:其它。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 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 执掌、主持的意思。
传记体文言文的选文特点
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
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 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选文主要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
《新五代史》《新唐书》《晋书》 《资治通鉴》《元 史》 《明史》等
2.从内容上说,选文主人公多为正面形象。
选文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 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 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 文章思想性强, 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解答人物传记题,内容分析愁煞人。
带着答案解原文,省时省力省脑筋。
弄准姓名和身份,搞清事件做译文。
新知旧识多联想,仔细辨别少丢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一、【考纲解读】《考试大纲》要求: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体,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3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二、【考查方向】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三、【阅读方法】①要了解传记的阅读特点和传记的有关知识,注意文章一些微小信息的提示;②要抓住传记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人物个性,把握文章对人物描写叙述的地方,深入了解传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③最好把自己置入书中人物中,阅读传主就像和他们交朋友一样,这样就会有切肤之感,阅读起来也顺畅些;④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四、【传记有关知识】(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精选课后作业【4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精选课后作业【4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0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加点词。
(4分)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委而去之④环而攻之【小题2】与例句中“之”字用法或意思相同的是(2分)例句:三里之城A.多助之至B.天下顺之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环而攻之【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2分)原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4】本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什么结论?(2分)(用原文回答)【答案】【小题1】①这②凭借,靠③放弃④包围每个1分【小题2】C【小题3】示例:所以君主(得道者)要么不战(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分,每个分句1分,译错一处不得分。
【小题4】示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分,每句1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如,虚词“以”的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C中“之”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的”。
A中为动词,到;B、D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文言文人物传记答题技巧

文言文人物传记答题技巧文言文人物传记答题技巧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有关文言文人物传记答题技巧,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一、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
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
1、身份为人在前面《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介绍在文章开头部分: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2、典型事件跟后边《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人物介绍以后,写了三个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3、经历官位会多变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会有很多变化。
《屈原列传》屈原的经历变化:屈原者……为楚怀王左徒……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绌;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平既嫉之,虽放流;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官位的变化: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还没做官);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提拔做了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再次提拔做了上卿)。
4、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①表示授予、提升的':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②表示调动官职的:迁、转、调、徙;③表示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摄;④表示降职、罢免的:贬、谪、出、左迁、罢、黜。
二、文言文人物传记答题技巧末题先看是关键回头读文一两遍人时地事理清楚词句找出要划线实词语境很重要虚词对比定答案翻译看准重点词句意通畅高分见【2011四川卷高考】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
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
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标 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 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④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记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 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 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 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 ,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 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 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 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 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 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
为言天下事, 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
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秦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
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常识
1 姓名称谓 2 古代官职 3 科举制度 4 风俗礼仪 5 文史典籍 6 饮食器用 7 音乐文娱 8 天文历法 9 古代地理 10 服饰车马 11 古代刑罚 12 目录辞书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感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感
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 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 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 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 疾归。寻卒。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专题训练【4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专题训练【4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阅读下文(15分)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
”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小题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1分)【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与俱入山崖()(2)使为书招张世杰()(3)其末二句云()【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如果能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奉宋的心态事奉我们皇上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皇上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小题4】“不拜”表明文天祥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4分)【小题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的人,理由是(4分)【答案】【小题1】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题2】(1) 一起 (2)写(3)说【小题3】B【小题4】威武不能屈“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小题5】豁达大度(或“深明大义”)。
理由;“弘范遂以客礼见之”或“弘范笑而置之”(或“弘范义之”等)【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知识记忆直接作答即可,此诗源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小题2】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题型分析(附模考练习及解析)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题型分析(附模考练习及解析)壹~知识梳理~知识点1.文言文翻译标准: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得体、生动、优美。
要做到“信达雅”三点,必须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而在高考中,“雅”是不做要求,关键还是准确!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知识点2:翻译句子的方法1.保留法保留古代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石钟山记》)“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指南录后序》)2.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词语加以置换。
所以,掌握①古今异义词、②通假字、③词类活用对于翻译句子非常重要。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古义:地位低下;今义:品行低劣)“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名词活用为使动动词,生,使…活过来;肉,使…长肉)“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乡,通“向”)3.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
这些词包括:①发语词、②凑足音节的助词、③倒装结构的标志、④句中停顿的词、⑤个别连词、⑥偏义复词中的陪衬字等。
因此,掌握虚词的用法,知道偏义复词所要表达的重点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和练习(答案)一、《明史·于谦传》1.B (延:邀请)2.B(因为。
A为:第一个“对”;第二个“成为”。
C乃:第一个“于是,就”;第二个“才”。
D之:第一个是代词;第二个是助词“的”。
)3.C(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4.B(A和尚没有向朝廷作推荐,而是于谦自己考上了进士;C于谦被从监狱里放出来不是因为受到王振的器重;D向皇上请示不是体现于谦处事谨慎,为是爱护百姓。
)5.①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惟独对于谦很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超过顾佐自己。
②等到英宗(宣德皇帝)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参考译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对他很惊奇,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
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很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超过顾佐自己。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高煦的罪行。
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发抖,自称罪该万死。
皇帝很高兴。
班师回到北京,给于谦的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担此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各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都全部上疏提出。
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三个姓杨的主持朝政,都很器重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复,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冒犯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承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
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为大理寺少卿。
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
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皇上不听。
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等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郕王临时处理国事,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
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认为他说得对,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立即提拔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各营军马。
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
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
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要向敌人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马上分别调遣各路将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自己亲自督战。
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
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面的部众斩前面退下来的部众。
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从命令。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
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他的归路,也先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而去二、《朱熹》1.B(俾:使)2.B(与:①介词,对,向;②连词,跟,同。
A.以:介词,用。
C.之: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
D.所:助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3.D(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4.(1)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
(3分)(2)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
(4分)(3)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3分)参考译文: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
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
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
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
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
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
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
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
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
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
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
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
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
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
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
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
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三、《史记·田叔列传》1、C(敌:敌对,对抗。
)2、B(①说的是田叔做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的品行;③说的是孟舒、田叔甘愿认罪的情况;⑤说的是赵王的品格。
)3、D(孝文帝事先并没有想用孟舒。
)4、(1)您侍奉皇上的礼节很周到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等人请求叛乱。
(重点词语:“备”、“遇”、“为乱”等)(2)当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最严重,被免官。
(“是”、“坐”、“免”等。
被动句)(3)孟舒怎么能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重点词语:“岂故”“驱”等)参考译文:田叔是赵国陉城人,做人严谨廉洁乐观。
喜爱与众公交游。
赵王张敖让他作了郎。
汉七年时,高祖路过赵,赵王张敖亲自端着食盘进献食物,非常有礼貌,高祖很傲慢地坐着骂他。
这时赵的相赵午等几十人都很生气,对赵王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的礼节很完备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等人请求造反。
”赵王咬破手指说:“我的长辈失去国家,如果没有皇上,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你们等人怎么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
”于是贯高等人说:“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背弃皇上的恩德。
”最终私下里一起商量弑杀皇上。
恰逢事情被发觉,汉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
于是赵午等都自杀,只有贯高被抓。
这时汉下诏书说:“赵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
”只有孟舒、田叔等十余人穿着赤褐色的囚服,自己剃光头发、颈上套着刑具,假称是赵家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
贯高的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出来,被封作了宣平侯,于是向皇上称说田叔等十余人。
皇上全都召见了他们,同他们对话,感到朝中大臣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
皇上很高兴,全都封他们作了郡守、诸侯的相,田叔作了汉中太守十多年。
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你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人吗?”田叔叩头回答说:“以前的云中太守孟舒是忠厚的人。
”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最严重,被免了官。
皇上说:“先帝让孟舒作云中太守十多年了,匈奴曾一度入侵,孟舒不能坚守城池,无故使战死的士卒有几百人。
忠厚的人原本杀人吗?您凭什么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
贯高等人谋反,皇上发下明确的诏令:有敢追随赵王张敖的人罪及三族。
然而孟舒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锁,随着赵王张敖到了他去的地方,想要为这件事而死,自己哪里知道能作云中太守呢!汉和楚相对抗时,士卒都很疲惫。
匈奴冒顿刚收服了北方少数民族,前来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卒都很疲惫,不忍心说出战,士卒据城抵抗,如同孩子为了父亲,弟弟为了兄长,因此死的人有几百人。
孟舒哪里是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
”于是又召见孟舒让他作了云中太守。
几年后,田叔因犯法失去云中太守的职务。
梁孝王派人暗杀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汉文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
汉景帝说:“梁王有派人暗杀袁盎的事吗?”回答说:“臣死罪!梁王有那件事。
”皇帝说:“有罪证吗?”田叔说:“皇上不要过问梁王的事。
”皇上说:“为什么呢?”田叔说:“现在梁王若不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啊,如果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汉景帝非常赏识他,让他做了鲁国的丞相。
四、《贞观政要•任贤·魏征》1、A项,“遂”这里是动词,解释为“成全”。
2、D项。
(都表被动,A介词,从/介词,对;B连词,如果/连词,表修饰;C连词,来/连词,因为。
)3、C4、C项。
A项“一开始”不正确;B项“假托生病”错误;D项“放弃自己建造小殿”错误,文中只是说“辍其材为造”。
5、①你难道没有看见黄金(金属)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得分点:“独”为“难道”;“何足”译为“怎么值得”;“贵”译为“看重、重视”。
)②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子,把你当做好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