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评课
题西林壁_评课稿
《题西林壁》评课稿9月18日上午第二节,我有幸听了李正华老师执教《题西林壁》一课,收获颇多。
整个课堂氛围活跃,朴实、真实,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效果良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上课,李老师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写的一首相关庐山的诗。
再对苏轼实行了简单的介绍,”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确定标准教学中,李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当时未作评价,紧接着提出读好古诗的标准有哪些?(1.有节奏2.有重音3.有感情)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实行讲解。
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呆呆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
李老师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示人们:通过李老师反复的引导与图片的结合加上前两句诗句的意义,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
李老师又让学生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什么?最后通过老师的指点得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并且实行了延伸与拓展。
纵观本堂课表现出了几个亮点:1.课堂质朴、真实2.整堂课注重读,有指名读、齐读等方式3.注重学法指导4.课堂脉络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能突破。
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有待完善。
如:一、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不足。
李老师总怕学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
所以在课堂上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读古诗的标准、古诗的解释直接出示答案,这样影响学生思维与发展)。
二、教师激情不够,稍显淡定。
因为教师激情不够,导致课堂气氛稍显平淡。
王好题西林壁评课实录
评课记录王好上周,我参加了学校的“五步互动型”课堂展示活动,课后,本组的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课,现将评课记录如下:张丽芳老师:1.目标达成:通过当堂检测,教学目标“苏轼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子呢?”当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后,老师感觉有些学生说得不够具体形象,于是老师便通过一组图片(庐山景色)来帮助学生学习,然后再让大家说,这时,说得就比较具体形象了,程度差的学生也基本会说了。
2各有所得:优秀的学生不仅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还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角度,呼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样很好地做到了与生活相联系。
水平差的学生也明白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通过角度来理解这首诗。
3问题解决:教师在作本课小结时,这样问学生:遇到困难,你会怎样对待困难?然后指名回答。
最后又说在学习“缘”这个生字时,教师说道:能给“缘”组个词吗?(缘故)能给缘故找个近义词吗?这样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4新颖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介绍作者时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教师除了让学生交流课外找的资料,也用大屏幕出示一些个人资料,供大家学习;再比如以音乐欣赏(英文歌曲:困难是我的朋友)导入新课,做到了合理使用课外资源。
在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读,然后老师范读(同时出示朗读节奏),再让学生在古诗中划出朗读节奏,再指名读,这样很好地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使学生领略了古诗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李利华老师:王好老师的这节课,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孩子们能认真查找资料,提前了解苏轼的有关背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习的过程,能很好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聆听孩子们的意见,在教学时巧妙运用了课件,尤其是讲古诗第一句时老师运用了大量的图片来让孩子理解什么是横看,不足之处是如果能够把侧看正看等用课件或者是画图的方法展示给孩子们看,可能会更直观,效果更好。
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评课稿(最终五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评课稿(最终五篇)第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评课稿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评课稿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评课稿1一、“实”实效性、有效性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追求的最终目标。
本课的教学无疑是切实有效的。
1、关于字典的运用。
字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本课中,老师花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两次利用字典:一是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中查出“缘”,重点理解“缘”字第四、五画的名称,二是通过查字典区分“岭”“峰”意义的不同。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关于知识的拓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本诗的意思。
教者拓展的“到底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以及介绍有关庐山的古诗和最后对苏轼的词的歌唱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美”语文是美的,尤其是经典的古诗。
1、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具有韵律美,适合朗读与吟诵。
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理解时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时多次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朗读热情。
2、古曲的意境美。
教学时,教者有机地将四首古曲贯穿全过程,尤其时由学生自主选择后的配乐吟诵,更增添了诗味,使诗意更深远。
三、“活”1、学生的自主。
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可以选择学习的方式,研究的途径以及诵读的内容和古曲的名称。
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形式的多样。
诗意的理解,教者没有拘泥于简单的讲解,而是有效地采用写、画、查、读、议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去学习、去发现。
所以“一堂课就是一湖春波荡漾的活水。
”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评课稿2今天听了丁细莲老师执教《题西林壁》一课,收获颇多,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扎实、朴实、真实,体现了师生交流的多层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上课,丁老师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3)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诗中哲理,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全面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3. 苏轼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诗中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文朗读录音。
3. 与诗相关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题西林壁”,提问:“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 朗读诗歌:(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句:(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2)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4. 欣赏诗歌:(1)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诗歌。
(2)讨论诗中的美景,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
5. 领悟哲理:(1)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哲理,如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朗读与背诵,以及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题西林壁》。
(2)写一篇关于诗中哲理的小短文。
(3)预习下节课内容。
8.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山中。
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领会苏轼的写作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题西林壁》。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领会苏轼的写作技巧。
2.2 教学难点(1)苏轼的写作技巧。
(2)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3.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苏轼的写作技巧。
3.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题西林壁》的诗意和写作技巧。
(2)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以便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拓展知识。
4.2 学生准备(1)提前预习《题西林壁》,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课堂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题西林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题西林壁》的写作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4 案例分析(1)举例分析苏轼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体会其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探讨苏轼的独特之处。
5.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苏轼的写作技巧。
(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写一篇关于苏轼的作文。
5.6 课后反思(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文的意境。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领会诗文的意境和苏轼的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题西林壁》的诗文内容,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特点。
(2)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课件。
(3)准备相关参考资料和拓展阅读。
2. 学生准备:(1)预习《题西林壁》,了解诗文内容。
(2)搜集苏轼的生平资料,了解其文学成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介绍《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题西林壁》,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僻字词,理解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4.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优美词句。
(2)分析苏轼的文学特点,如用词严谨、意境深远等。
5. 拓展阅读(1)推荐相关苏轼的诗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能否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苏轼文学特点的把握。
《题西林壁》教学评析
《题西林壁》教学评析《题西林壁》教学评析《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题西林壁》教学评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一、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于老师把《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教学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课题与作者、首联和颔联、颈联和尾联。
在“课题与作者”部分,读课题,解课题,加进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在“首联和颔联”部分,出示幻灯片,要求看图说话,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庐山各是怎么样的;在“颈联和尾联”部分,揭示主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含义,再经由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得出正确读法。
难点是要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
关键就是两个部分:读诗句和悟诗情。
三、课堂结构设计本堂课的结构大致是三个部分:初探性自学、深究形自学、练习。
1.初探性自学:读诗句。
这一环节的要求是,读出正确的字音、正确的停顿,读出自己的感受。
另外,教师以作者为一个点,引出以前学过的作者的其他古诗,联系了旧知。
不仅如此,还以ppt形式简要给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它有利于对下个环节“解诗意”对课文的更透彻的理解。
但是,写作背景这段话太空泛,缺乏教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只不过是百科里复制粘贴的内容。
对于学生真正了解背景基本不起作用。
2.深究形自学:解诗意。
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是,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从六个角度看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这个过程中出示图片,实质上是看图说话。
但是,也正是因为给出了图片,学生只会说实话,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说的内容大都千篇一律,很难再展开自己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
个人认为,小学生“解诗意”不单是要说出字面意思,还要在说的时候运用诗化的语言,这里主要是要靠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准备,深入挖掘,小学生的课可以不教得那么深入,但是课一定要备的深,因为教师要有更高的眼界。
古诗《题西林壁》评课稿
古诗《题西林壁》评课稿古诗《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是苏轼五首记游庐山诗中的最后一首。
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在张颖老师的教学中,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本——鉴赏诵读——联系生活。
教学过程应该说比较清晰合理,层层深入,很有有层次感。
听课后我也进行了思考,也得出了一些个人体会,主要有下面几点:1.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点评,不能含糊不评。
2. 教学古诗重在领会大意,习得方法。
领会古诗的大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学的长远目标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生以后能够自主阅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一个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学习,那么这个学生的思路就会狭窄,学习的内容也是老师自己的体会,学生就成了老师的“克隆”。
相反,如果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就能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长远发展。
3.教学古诗重在诵读和积累。
要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全班读等方法,读出诗句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从而增强语感,以读促悟,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情感,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
以上就是在我听完张颖老师的课后对古诗教学的点滴体会,可能有些观点还是比较稚嫩,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题西林壁》评课稿二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用一个主问题(大问题)引领全首诗的教学同样适用古诗的教学,四年级学生能够适应这种方法,避免了逐词逐句讲授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
3、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融于“他有一个什么遗憾”“难道他没认真地观赏吗”和“他为什么没有遗憾呢”等问题中,较易地理解“入其内,出其外”,能懂得要全面分析事物的道理。
4、学生难于在生活中发现例子,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题西林壁评课简短
题西林壁评课简短《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新课程标准》有关第二学段学习古诗词教学要求: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并且能背诵古今优秀诗文。
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因此,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首先,我以庐山瀑布的图片导入,学生在诵读《望庐山瀑布》后激起学生学习写庐山古诗的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质疑诗题时,顺势讲解什么是题壁诗。
并让学生明白题壁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作者学生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教师作以补充,丰富了学生对题壁诗的认知。
其次,在读中整体感受庐山奇景。
让学生说出对庐山的整体印象(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明白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看庐山的?看到了什么景物?接着引导学生辨别山岭和山峰。
(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画一画、猜一猜、说一说、写一写的学习方法)大致说出前两句诗的含义。
并让学生结合老师提供的庐山各个角度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景物。
拓展在其它诗人的眼中庐山的形象,学生对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不同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学生举例说在生活中遇到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看到不一样的事物,如《画杨桃》《盲人摸象》等故事。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
”让学生观看画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此让学生们明白了,看庐山确实每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紧接着全班交流作者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缘、庐、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2篇】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抓关键词、借助注释、想象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课后评析
《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课后评析《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课后评析引言:《题西林壁》是苏轼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评课,希望对老师们有帮助。
一、说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二、教学目标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重点指导“缘”的写法,注意第四笔和第五笔分别是撇折和横折。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要考一考大家。
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明白了什么呢?(出示六色方柱体)2、欣赏庐山风光,引出课题。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简介庐山)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解题意、知作者1、结合注释解释“题”、“西林”的意思。
2、说说关于对苏轼的了解。
(课件出示苏轼简介。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1、现在请同学们把古诗仔仔细细的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侧:cè庐:lú缘:yuán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小组讨论赛读,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出示诗歌诵读)四、探究诗意,揭示道理1、感受“不同”,理解句意。
(1)学生理解“横看”、“侧看”,让学生明白“横看”是从正面看之意。
(2)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岭”和“峰”在形状上的区别。
岭峰(3)课件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象。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图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图片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图片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图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学生举手朗读。
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
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
(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
(板书:变化:岭、峰、不同)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评课稿一、课文基本信息•课文名称:《题西林壁》•出版版本: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二、课文内容概述《题西林壁》是一篇描写唐代文人在西林壁上题字的诗歌。
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古代壁上留存的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题西林壁》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能够感受并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热情和文化积淀;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兴趣;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1.理解《题西林壁》的基本意义;2.分析《题西林壁》诗句的内涵;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探究能力;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小诗。
五、教学准备1.课件和电子设备;2.准备多媒体资料,如图片或录音等来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3.打印并复印相关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所学内容,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课文《题西林壁》。
2. 课文欣赏(10分钟)播放录音或逐句朗读课文,并辅以适当的语音语调和手势表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 学习课文(15分钟)•读一读:学生自行或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默读:学生默读课文,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词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句,解释词义和理解诗句的内涵。
4. 探究课文(20分钟)•背景了解:通过讲解或讨论,让学生了解唐代西林壁、文人壁题的背景和意义。
•学习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诗意:带领学生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
5. 阅读理解(15分钟)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6. 创作小诗(2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句型和词汇,创作自己的小诗。
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参考《题西林壁》的风格。
7. 总结反思(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写的小诗,并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题西林壁评课稿
题西林壁评课稿我今天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观潮》。
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讲述。
一、说教材。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有两首古诗,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目标、教材给出的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学生的实际、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1、能借助注释,图片理解诗意。
2、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本课教学难点是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即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四、说学生。
《题西林壁》说课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五、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
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
《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课后评析
《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课后评析《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课后评析引言:《题西林壁》是苏轼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题西林壁》公开课讲课稿及评课,希望对老师们有帮助。
一、说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二、教学目标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王好题西林壁评课实录
评课记录王好上周,我参加了学校的“五步互动型”课堂展示活动,课后,本组的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课,现将评课记录如下:张丽芳老师:1.目标达成:通过当堂检测,教学目标“苏轼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子呢?”当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后,老师感觉有些学生说得不够具体形象,于是老师便通过一组图片(庐山景色)来帮助学生学习,然后再让大家说,这时,说得就比较具体形象了,程度差的学生也基本会说了。
2各有所得:优秀的学生不仅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还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角度,呼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样很好地做到了与生活相联系。
水平差的学生也明白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通过角度来理解这首诗。
3问题解决:教师在作本课小结时,这样问学生:遇到困难,你会怎样对待困难?然后指名回答。
最后又说在学习“缘”这个生字时,教师说道:能给“缘”组个词吗?(缘故)能给缘故找个近义词吗?这样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4新颖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介绍作者时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教师除了让学生交流课外找的资料,也用大屏幕出示一些个人资料,供大家学习;再比如以音乐欣赏(英文歌曲:困难是我的朋友)导入新课,做到了合理使用课外资源。
在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读,然后老师范读(同时出示朗读节奏),再让学生在古诗中划出朗读节奏,再指名读,这样很好地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使学生领略了古诗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李利华老师:王好老师的这节课,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孩子们能认真查找资料,提前了解苏轼的有关背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习的过程,能很好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聆听孩子们的意见,在教学时巧妙运用了课件,尤其是讲古诗第一句时老师运用了大量的图片来让孩子理解什么是横看,不足之处是如果能够把侧看正看等用课件或者是画图的方法展示给孩子们看,可能会更直观,效果更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
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
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
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知作者,解诗题1、作者简介: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题:书写。
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yuan)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
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生:美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很响亮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
2020年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听课评课实录精品版
《题西林壁》听课评课实录
分散研修阶段,我执教了古诗《题西林壁》,从理顺思路到各个环节的预设,一遍遍修改加工。
上完课后,观课教师针对本课进行了细致点评,我收获很大。
王娟娟:一直觉得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
但耿老师能让学生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感觉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了。
石胜海: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耿老师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视频,让学生谈谈感受。
再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作者观赏庐山之后的感受,并释题。
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
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
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
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时处理不恰当,当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时,过于心急,使学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牵强地引到主题上,学生也没有完全弄懂。
其实在学生答不上来时,可以让他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强调“横侧远近高低”,学生就会有所感悟。
在读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蔡华:通过听课发现,学生难于在生活中发现例子,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把语文教学生活化。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
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
(并介绍“题壁诗”)(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
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
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题西林壁评课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评析】
一、“实”
实效性、有效性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追求的最终目标。
本课的教学无疑是切实有效的。
1、关于字典的运用。
字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本课中,老师花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两次利用字典:一是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中查出“缘”,重点理解“缘”字第四、五画的名称,二是通过查字典区分“岭”“峰”意义的不同。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关于知识的拓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本诗的意思。
教者拓展的“到底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以及介绍有关庐山的古诗和最后对苏轼的词的歌唱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美”
语文是美的,尤其是经典的古诗。
1、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具有韵律美,适合朗读与吟诵。
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理解时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时多次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朗读热情。
2、古曲的意境美。
教学时,教者有机地将四首古曲贯穿全过程,尤其时由学生自主选择后的配乐吟诵,更增添了诗味,使诗意更深远。
三、“活”
1、学生的自主。
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可以选择学习的方式,研究的途径以及诵读的内容和古曲的名称。
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形式的多样。
诗意的理解,教者没有拘泥于简单的讲解,而是有效地采用写、画、查、读、议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去学习、去发现。
所以“一堂课就是一湖春波荡漾的活水。
”
【教师简介】:李伟忠,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副校长,1990年毕业于南通师范学校大专班,2000年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
该同志是南通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师范学校客座导师、南通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员、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学员,曾获南通市、启东市教学基本大赛一、二等奖,2003、 2004年两次获全国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近三年
来,在《小学教学参考》《中小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育探索》等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5 篇。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