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而卒葬之古义:终于;死今义:士兵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凡。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很。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道有碑仆道(道路,名词)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语助词,无实意;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表目的)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而人之所罕至焉 /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1. 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 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 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 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 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 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3. 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1. 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因为”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准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 其 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游褒禅山记知识点(2)(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3)(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
原因的作用。
h
7
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 ”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 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 该读成“huá”。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且。
的 奇异雄 伟
不同寻常的 景象
险阻僻远的 地方
h
22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古今异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帮助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h
9

翻译第二段:
h
10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从旁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边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幽深的样子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曰:那“不些出,火且尽。”遂与之形 尽俱作 头出动。,走到
h
28
特殊句式
• 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h
29
第四自然段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h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课文内容总结: 课文内容总结: 课文内容总结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 ):记叙——游山经过。 游山经过。 记叙 游山经过 ):议论 议论——游山心得。 游山心得。 二(3、4):议论 游山心得 ):记叙的结尾 记叙的结尾,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 者的籍贯、姓名。 者的籍贯、姓名。
申为主观努力
可以无悔矣, 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所得 得到的东 难道
西,心得
重点字词
• 于是: 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于是: 古今异义。 对于这种情况。
不同寻常。 • 非常: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 非常: 古今异义。 度副词, 度副词,很,十分。 十分。
那些
形作动,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之愈深, 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而欲出者,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代游洞者 动作名, 动作名, 所看到的
懈怠
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不出, 且尽。 与之俱
将要 完
于是
一起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 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视其左右, 不能十一

有志与力, 至于幽暗昏惑 幽暗昏惑,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而无物以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 足以 足够 帮助
用来
而不能至者,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志向,这里引 在

大概 因为
错 误

《游褒禅山记》 讲义

《游褒禅山记》 讲义

《游褒禅山记》讲义一、作者及作品背景王安石(1021 年 12 月 18 日-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年)任舒州通判时所写的一篇游记。

这一时期,王安石正处于仕途的上升阶段,他满怀政治抱负,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二、文章内容解读(一)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褒禅山名字的由来以及华山洞得名的原因,同时指出了碑文中“花山”被误读为“华山”的错误。

通过对山名和碑文的描述,为下文的游览埋下伏笔。

(二)第二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段详细描述了游览褒禅山的经过。

先介绍了前洞,平坦开阔,游览的人很多。

而后重点描写了后洞,洞内幽深寒冷,前进艰难但景象奇异。

由于有人担心火把即将燃尽而提议退出,作者也随之而出,出来后又后悔没有极尽游览的乐趣。

这一段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力足”“火明”却未能深入探究的遗憾。

(三)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 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六)重点翻译句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②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和同伴游褒禅山的经历,阐述了治学处世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道理。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重点知识点的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2、文体这是一篇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

二、重点字词1、实词(1)“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3)“谬”:弄错,使错。

(4)“穷”:走到尽头。

2、虚词(1)“其”: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代词,代指“我们”);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③其孰能讥之乎(副词,难道,表反问语气)。

(2)“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并且)。

三、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四、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字“11”。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五、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用作动词,居住)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4、问其深(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5、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6、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7、而其见愈奇(见: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解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著名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和友人同游褒禅山的经历,阐述了志、力、物三者在成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对《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

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革新,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在文学上,他的散文简洁峻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2. 文体知识《游褒禅山记》是一篇记游性散文。

记游性散文以记叙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主要内容,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重点字词1. 实词(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称。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4)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同寻常的景象。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2. 虚词(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能够。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并且。

三、特殊句式1. 判断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也”表判断)2. 省略句(1)有碑仆道。

(“仆”后省略介词“于”)(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焉”后省略代词“之”)3. 倒装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状语后置,应为“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往往有得”)四、文章内容分析1. 记叙部分文章开篇介绍了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由来,接着叙述了作者和友人同游褒禅山的经过。

作者详细描写了褒禅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一、《游褒禅山记》简介《游褒禅山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韩愈于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所著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游记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游记文学作品。

二、《游褒禅山记》的内容《游褒禅山记》主要讲述了韩愈游览褒禅山的历程,囊括丰富的描写褒禅山的秀美山川景色的情景,同时以褒禅山的知名寺院,名胜建筑地形壮观水景及其当地人物、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部丰富深刻的文学记述。

三、《游褒禅山记》的作品特点1、描写褒禅山的秀美景色:《游褒禅山记》对褒禅山的秀美景色有很多描写,他表现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热情洋溢和激越的情感,他对神奇的自然现象拥有最高的敬畏,理想主义的情感也贯穿其文稿中。

2、关注宗教信仰:《游褒禅山记》还关注了褒禅山这个地方的宗教信仰,甚至有传言褒禅山容纳中国最早的佛教传入。

文中也描写了褒禅山这里圣贤弟子们修炼、祷告、议事、祭祀的情景,他对这些信仰文化活动有着深深的钦佩。

3、表达和谐思想:韩愈也是一位和谐思想家,在他的游记中,他把自然因缘人情之间的和谐关系表达地十分完美。

他认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本应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的,他在游褒禅山的记录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四、《游褒禅山记》的文学价值1、美学价值:《游褒禅山记》中,韩愈以其极具艺术的笔法描绘褒禅山的美,视角丰富,他的游记将褒禅山的苍劲如画、犹若写实,让褒禅山的生动美景复原,甚至比面前实景更加具有绘画性质。

2、历史价值:《游褒禅山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韩愈用自己的视角记载了褒禅山的当地文化,帮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历史文件,为我们深入学习当地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参考。

3、文学价值:《游褒禅山记》历来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游记文学作品,是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学名著。

它反映了古代文人之间的学习手记体文学,也把作者自身的思想情绪投射到具体的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一、山水描写:
1.王之涣以丰富的词藻描绘了褒禅山的壮美景色,如“大川之阳,有
万丈之园”、“峦头如削,山势清峭”、“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等。

2.描述了山上的流泉、瀑布、飞瀑和行云流水的景象,如“冷泉如泻”、“飞瀑断岩”、“山上有云海”等。

二、禅意:
1.文章中提到了禅师的禅室和禅院,以及作者向禅师请教禅学的情景,展示了禅宗的修行境界和博大精深的佛学理念。

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1.作者赞美了褒禅山的奇妙和壮美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仰慕和赞叹
之情。

2.描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如“山明水秀”、“山色若云锦,
水色若罗绮”等,以及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和流动的景象,如“搏击飞跃”、“猿啸洞庭”等。

四、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1.作者通过游山观景,体验大自然的恢弘和广阔,思考人生的意义和
境界。

2.描述了山水之间的变幻和人生的起伏不定,如“人未至,山径已行尽”、“人行百里,其耻诚矣”等,借此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反省。

3.通过对静心修行和倾听内心的向往,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安宁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一、通假字无二、古今异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有碑仆道(道路,名词)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而卒葬之(代词,这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3.体悟作者“尽吾志”“深思慎取”的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

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字词汇总字音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深父(fǔ)怠(dài)咎(jiù)好游(hào)仆(pū)碑无物以相(xiàng)之有穴(xué)窈(yǎo)然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形容词活用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动词活用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一词多义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相1.无物以相之动词,帮助2.则将焉用彼相矣名词,扶助盲人的人3.桓公欲相鲍叔动词,使为相4.悔相道之不察兮动词,省视,察看5.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6.及时相遣归代词,(偏指一方)我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虚词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而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连词,表示转折2.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连词,因而表示因果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连词,表示并列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表示递进其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代“仆碑”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8.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9.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11.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12.既其出助词,无义以1.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介词,因、由于。

2. 无物以相之介词,来。

3. 险以远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4. 由山以上连词,表承接。

重点语句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此余之所得也!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舍)省略句不随(之)以止也。

课文精要理清结构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第二部分(3、4段),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把握重点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接着,追述命名为褒禅山的原因;而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然后,以慧空禅院为基点,重点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

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

“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要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

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本段记叙了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

承接上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

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

因而,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

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

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

”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

走出洞后,作者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

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

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

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

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

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

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

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

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

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

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

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

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

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

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这是就正面来说。

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

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

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

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也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