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下)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行业在这轮改革中也需要进行转型发展,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的转型发展对策研究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背景分析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改革的核心是要破除私有制、垄断和行政管制对市场准入的限制,鼓励竞争和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 建筑行业面临的挑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传统建筑模式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等问题。
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的建筑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建筑行业需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和转型。
二、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对策研究1. 加快建筑产业化进程传统的建筑模式存在着建筑周期长、资源浪费多等问题,建筑产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筑产业化,可以实现建筑工程的标准化设计、模块化生产和规模化施工,降低建筑成本、提高建筑质量,加快建筑项目的推进速度。
2.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绿色建筑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还可以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建筑行业需要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促进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3. 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营维护的数字化、智能化,提高建筑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4.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是推动建筑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建筑行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模式创新,提高建筑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分析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指在国有企业中引进非国有资本,实现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共同参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以及经营管理权的改革。
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的分析需要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出发,探讨其在中国建材公司治理中的具体实践。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建材公司作为国有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任务,但由于体制落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效益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困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中国建材公司中得以推进。
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在这一路径下,可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引进市场化的管理决策、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式,为中国建材公司注入新的资源和活力。
可以引入非国有资本,与国有资本共同参与公司所有权,提高公司治理的灵活性和效率。
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可以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路径路径。
在中国建材公司中,多数采取公司法人治理形式,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治理机构,并引入独立董事和专业经理人等外部监督和管理力量,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司治理中的权责义务,加强对公司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确保公司治理能够有效运行。
混合所有制改革也需要注重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为此,可以加强对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投资者的知情权和参与度,建立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防止相关利益的损害。
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中国建材公司治理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等措施,可以推动中国建材公司向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也需要注意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分析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分析中国建材公司是中国政府拥有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建材生产和销售业务。
在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建材公司面临着诸多的治理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出发,分析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国有企业改革背景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二是国有企业的规模庞大,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效率低下、管理腐败等问题。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增加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市场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企业家精神;三是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改变国有企业过去对内部员工的过度依赖,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分析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中国建材公司应通过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以适应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需要。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外部董事,增加公司的管理层级,保证公司的决策公正性和稳定性;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构,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防范公司治理风险。
2. 改革资本结构中国建材公司应积极引入非国有资本,改革资本结构,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引入外部投资者,增加公司的投资主体,降低国有资本的比重;通过发行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扩大融资渠道,为公司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引入外部专业管理团队,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3. 提高生产效能中国建材公司应通过提高生产效能,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市场竞争加剧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政府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关键,而混合所有制改革(简称“混改”)则是其核心部分之一。
混改是指在国有企业中引入非国有资本,与国有资本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共同所有或共同经营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模式。
在政府积极推动下,混改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混改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开始发生变化。
引入非国有资本可以引入新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同时,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混改模式也可以避免职工大规模下岗、企业资产流失等问题,保持企业稳定发展。
此外,引入非国有资本还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减轻国企债务负担,促进政府在宏观经济领域的调控力度。
然而,混改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混改需要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来创造条件,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缓慢,存在很大的阻力。
其次,混改需要进行商业和法律的重组,这涉及到利益和权力的变化,也容易引发各方面的不满和矛盾。
再次,非国有资本的引入也会对国有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如何协调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思想文化差异也是一个挑战。
总的来说,混改模式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既有利于优化国有企业的经营结构和提高效率,又能避免企业资产流失和职工下岗等问题,还能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然而,混改实施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规划、解决问题,确保混改的顺利进行。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上)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上)2020年02月21日摘要摘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式,但与国企混改的模式有所不同。
中国建材集团是被国资委列为首批混改试点的单位,经历多年改革探索出以并购重组为核心的三种改革方式。
与此同时,建材行业整体效益下滑,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严峻,是国家供给侧改革实施的重点领域。
选择中国建材集团下属核心公司中国巨石为案例来具体研究双重改革下对其经营绩效的长期影响。
可以给其他有内部整合诉求的行业和需要市场化改革的国企提供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分析一、引言在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方案,希望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提高国企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
从2014年国资委启动改革试点以来,截至2018年末,前三批混改试点企业达到50家,并且未来呈现批量推动趋势。
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建材集团,是一家集科研、生产、流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材产业集团,被国资委纳入首批改革试点。
自2002年起,企业为解决未来如何发展以及改变行业整体“多散乱”的问题,中国建材集团开始进行行业的整合以及多种资本的融合,重组近千家不同所有制企业,明确了“央企市营”的道路。
与此同时,中国建材集团所处行业又是激烈竞争的领域,水泥、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从供给方来看,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近几年建材行业的产能扩张受到明显抑制,减少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而随着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各产业协同效应也在逐渐扩大。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中国建材集团并购提升市场集中度,即增加民营资本注入降低国有产权集中度能否改善行业竞争格局,并提高盈利水平。
二是从供给角度看,减产量、去产能能否有效缓解建材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并保证相对稳定的盈利。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基于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学者研究发现股权越分散,越容易出现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相背离的“两权”分离现象。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分析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分析随着资源配置优化和市场环境变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对中国建材企业而言,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治理挑战。
针对中国建材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治理问题,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
一、混合所有制有助于提升中国建材企业治理水平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引入新的股东,并将原有的股东注资权力进行重新分配。
在混合所有制的背景下,企业必须重新思考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的设计。
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混合所有制将有利于提升中国建材企业的治理水平,推动企业实现规范、透明、有效的治理。
首先,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增加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公司治理的动态化。
其次,混合所有制通过优化组织结构,促进股权结构的合理分配,提高了企业的治理效率。
最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动,有助于打破以往国有企业的僵化体制,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更加适合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
二、加强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为了加强公司治理结构,中国建材企业需要加大内部控制力度,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一方面,企业需要完善股权制度,优化股权的设计,改善公司治理的制衡机制。
另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流程管控,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效防范经济风险和实施财务制度。
此外,企业需要将公司治理结构设计适应市场化、法治化的发展需求,在拥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的同时,通过合理设置表决权机制,保障股东合法权益。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信息披露透明度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关键点。
因此,企业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的内外部信息披露机制。
通过信息披露,企业可以提高投资者的参与度,增加透明度,有效降低公司治理风险。
同时,企业还应注重公众利益,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四、聚焦企业发展关键问题为加强公司治理,中国建材企业需要聚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浅析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浅析国企混合所有制是指通过引进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并与国有资本进行混合经营,以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国企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为了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实现国有资本保持控股地位。
以下将以中国建材集团(简称建材集团)的混合所有制为例,浅析国企混合所有制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建材集团是我国重要的建材企业之一,曾经是典型的国有大型企业。
在混合所有制中,建材集团引进了民营资本,实现了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混合经营。
通过与民营企业合作,建材集团成功实施了资源整合、市场拓展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措施,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首先,建材集团通过引进民营资本,实现了资源整合。
通过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建材集团能够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例如,建材集团与民营企业合作成立了联合公司,共同经营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各自的技术优势,提高了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
此外,建材集团还通过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共享,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其次,建材集团通过混合所有制实现了市场拓展。
在混合所有制之前,由于国有企业的体制性问题,建材集团的市场开拓往往受到限制。
而引进民营资本后,建材集团能够借助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和市场敏锐度,拓展市场份额。
例如,建材集团与民营企业共同组建销售团队,推动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再次,建材集团通过混合所有制实现了技术创新。
传统的国有企业往往面临技术更新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而引进民营资本后,建材集团能够借助民营企业的创新思维和市场敏感度,加强技术创新。
通过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建材集团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了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
特别是在环保绿色建材的研发上,建材集团与民营企业合作,共同投入研发资金,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技术能力,符合了现代化建筑材料的需求。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关注的热点。
混合所有制,简称混改,是指通过多种所有制主体的股权结构变化,使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组合在一起,实现多元化股权结构和多元化经营管理的经济活动。
本文将对混改模式及其影响进行研究。
一、混改模式在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引进外部投资,控制权分离和权益交易。
其中,引进外部投资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混改的核心。
故此,本文将主要讨论引进外部投资的混改模式。
该模式是指国有企业引进内部和外部的非国有资本,通过引进外部投资方获得资本,增强企业实力。
具体操作方式为,引进有意向的投资方,与现有股东协商增资扩股,或者新设立一家合资或控股公司,引进外部股东入股。
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或其他股权交易平台,完成全员持股、员工持股等进一步持股改革。
则企业的实行方式发生变化,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混改不仅仅涉及企业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管理,还有行业政策和国家政策层面的影响。
首先,混改可以带来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引进外部投资,可以通过获得优秀的企业资源、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而企业的发展,又可以吸收更多资金,再次引进更加优秀的企业资源,实现良性循环。
二、混改能引入市场化机制,增加企业灵活性,提升效率。
引进私人资本,将企业从行政化管理中解放出来,对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将产生积极推动作。
企业实行市场化机制,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切实提升企业质量和效益。
三、混改也会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
混改过程中,在国有企业改革与私人资本引进方面,存在利益博弈和产权保护的问题。
引进私人资本后,股权结构复杂,股东利益涉及面广,有的外部股东不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在企业发展进入困境时不主动参与沉淀过程,会增加企业重组、剥离不良资产等复杂操作带来的难度和风险。
总之,混合所有制的新经济模式,为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前景。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对策研究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经济转型、供给侧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些变化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也需要适应新的发展模式,加强自身转型发展。
本文将探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行业的转型发展对策。
一、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中国建筑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但是,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建筑行业正在不断实施技术创新,探索智能化发展道路。
未来,建筑行业应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加速智能化建筑的研究和开发。
此外,建筑行业还应该与其他行业深度结合,推动建筑与智能家居、城市管理等领域的交互。
二、推进建筑环保和节能在全球环保和节能的趋势下,建筑行业也应该跟随潮流,加强自身的建筑环保和节能方面的建设。
在实际生产中,建筑行业应该把生态环保纳入企业发展的策略,将环保概念融入建筑设计、施工、监管等方面,努力推进节能减排的成果,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建设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之一。
建筑行业应该注重品牌建设,从产品质量、工程效果以及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品牌竞争力。
加强和建立行业标准,强化监管和执法,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可信度,从而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四、完善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资源的培养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行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定期对行业内部的人才进行动态管理和培训,从而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在人才流动和管理上,应该开展合理的激励机制,吸纳、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总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行业面临的转型发展机遇和挑战双重,但是需要抓住机遇,挑战自我,积极应对、积极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对策研究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建筑行业也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与机遇。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建筑行业需要转型升级,但也需要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制定针对性强的对策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一、优化产品体系,提高品牌影响力建筑行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往简单模仿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求建筑企业要积极面对市场竞争,进行品牌建设和提升。
因此,优化产品体系,提高品牌影响力成为摆在建筑企业面前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通过挖掘市场需求,采取创新设计、创新材料、创新施工工艺等方式,提高产品品质水平,与传统建筑行业紧密相连的装配式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建筑等领域都将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
同时,在品牌建设方面,建筑企业需要挖掘自身的竞争优势,通过广告宣传、品牌形象、网络营销等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消费者的认知程度和忠诚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加强品牌的管理和维护,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产业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当前,传统的建筑行业普遍面临着人员流动率高、信息不对称、管理滞后等问题,这也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发展。
因此,建筑行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深化产业升级,提高管理水平。
建筑行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与先进管理方法等途径,建筑企业能够更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更能够在产品品质上提高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稳定国内市场当前,中国建筑行业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国内市场,同时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影响。
因此,建筑公司需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稳定国内市场。
建筑行业企业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专业机构的合作,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进行技术研究、开展市场化合作,提升产品技术含量,逐步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和信赖,从而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分析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大支柱行业,建材行业也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浪潮中探索着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出发,分析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探索其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建材行业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建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长期以来,中国建材行业一直以国有企业主导形式为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产能过剩、技术滞后、管理不规范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建材行业迫切需要改革,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了破解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中国建材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中国建材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化元素,使企业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混合所有制改革也让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更加注重效益和盈利能力。
面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形势,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找准治理路径,才能更好地适应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新发展环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国建材公司治理路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化市场导向。
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得中国建材公司不再仅仅是依赖政府指导和资源配置,而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建材公司的治理路径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导向,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技术提升,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
2. 加强企业治理结构。
混合所有制改革下,中国建材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注重股东权益保护和公司治理的规范性。
只有建立起更加健全的企业治理结构,才能更好地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激发员工活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给中国建材公司带来了更高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与资本优化配置基于中国建材集团的案例分析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涉及多个方面,关键步骤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合作 伙伴的选择以及股权结构的调整等。
政策法规的制定:为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明确改革的目标、措施和时间表。例如,国务院国资委于2015年颁布了《关于深 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在 多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
未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资本优 化配置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国有企业应继续政策法规的变化,加强与合作伙 伴的战略合作,优化融资策略和资本运作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升 级。政府也应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资本优化配 置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资本优化配置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另一目的是实现资本优化配置。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企 业可以更好地评估资本需求,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并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产业升 级和结构调整。
评估资本需求和选择融资方式:企业应首先明确自身的资本需求,并根据实 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常见的融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资产证 券化等。中国建材集团在融资过程中,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市场环境,采取了多 种融资方式并举的方式,成功地满足了公司不同阶段的资本需求。
基于中国建材集团的案例分析
中国建材集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资本优化配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 引入民间资本,公司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同 时,资本优化配置使得中国建材集团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能和效益。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中国建材集团首先制定了详细的改革方案,明确了 改革的目标、措施和时间表。随后,通过多轮谈判和协商,成功引入了多家民间 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在此过程中,公司重视法律法规的遵守和股东权益的保护, 确保了改革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对策研究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顺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建筑行业必须要进行转型发展,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建筑行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转型发展对策,以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建筑行业面临的挑战1、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市场对建筑产品的品质和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对环保、节能、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传统的建筑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建筑行业必须面对产品升级换代的挑战。
2、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建筑行业也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建筑行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建筑行业必须要面对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提高产业竞争力。
3、资源环境约束建筑行业对人力、土地、能源等资源的消耗较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资源环境约束的要求。
建筑行业必须要面对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对策1、加强技术创新建筑行业必须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功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也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市场的需求。
同时要加大对建筑科技的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2、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筑行业必须要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性。
可以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新型施工工艺、新型建筑设备等方式来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和环境适应性。
同时要加强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引导,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下的国企混改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下的国企混改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而国有企业混合改革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有企业混改是指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引入市场机制等手段,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机制,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推动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混改模式、混改效果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下的国有企业混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政策背景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国有企业混改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混改的政策。
2015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思路,鼓励国有企业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
2017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市场机制更加完善。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深化员工持股,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多元化所有制经济。
在政策的引导下,国有企业混改逐步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
混改政策的出台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混改模式国有企业混改的主要模式包括引入社会资本、外部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引入市场机制等。
具体来说,引入社会资本是指通过拍卖、竞标等方式,引入国有企业的股权,实现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制。
外部战略投资者是指引进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和先进管理理念的投资者,通过专业化管理和战略合作,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
员工持股是指鼓励国有企业员工以自愿的方式购买公司股份,使员工成为企业的股东,进一步加强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享和责任承担。
引入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制定激励政策,激发国有企业的内部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混改的模式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混改方式,推动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建筑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建筑经济转型发展成为了当前建筑行业所面临的重要命题。
本文将从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业的影响、建筑经济转型的必然性、以及转型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业的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在建筑业领域,供给侧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能过剩问题突显。
长期以来,建筑业的发展一直呈现出过剩的产能现象,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
随着国家对去库存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及对楼市调控的加强,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矛盾越发凸显,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
2. 建筑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传统的建筑业主要以规模化、低成本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
与此人才短缺、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3. 绿色、智能化建筑需求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对建筑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对建筑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以上种种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
二、建筑经济转型的必然性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筑经济转型成为了当前建筑业的必然选择。
建筑经济转型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能过剩压力使然。
目前,建筑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日益加大,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
而这种转型升级就意味着向技术密集型、绿色环保型、高端智能化型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产能利用率。
2. 市场需求结构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产品的品质、功能、环保要求不断提升,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的建筑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业必须转型升级,满足市场需求。
3. 技术进步推动转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势不可挡,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建筑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中国建材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的做法与思考
中国建材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的做法与思考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Developing Mixed Ownership Economy in CNBM编者按:2017年12月28日,“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首届)”发布会在京举办,发布会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组织,评出一等奖48名、二等奖60名。
本成果为一等奖,所展现的企业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方略一定能对业界读者有所启迪。
♦■宋志平曹江林光照宇等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材集团)是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由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建材集团)与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材集团)重组而来,是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集产业制造、科技服务、物流贸易、成套装备和新型房屋于一体的综司,其中海外上市公司2家。
在水泥、家国家级科研设计院所,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3个国家、行业质检中心。
2014年7月,原中建材集团被国资委列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落实董事会职权“双试点”企业。
2016年函》(国资产权〔2014] 1155号,简称《复函》)的有关要求,原中建材集团和重组后的中国建材集团开展了发合性建材产业集团。
截至2016年9月,中国建材集团总资产5849亿元,其中,中建材集团4620亿元、中材集团1229亿元。
目前拥有15家上市公商混、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以及国际水泥工程市场和余热发电国际市场领域均位居世界第一。
拥有267月中国建材集团再次列为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和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企业。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有关问题的复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在国企改革领域贡献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和成功方案。
现将有关做法与成效总结如下。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中国建材集团处于充分竞争领域,发展中始终面临两 大压力:企业自身底子薄、资本金少,如何快速做大做强做优;行业产能过剩、集中度低、竞争无序,如何与众多民企共同发展。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作者:王雪纯杨洪涛来源:《对外经贸》2019年第10期[摘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式,但与国企混改的模式有所不同。
中国建材集团是被国资委列为首批混改试点的单位,经历多年改革探索出以并购重组为核心的三种改革方式。
与此同时,建材行业整体效益下滑,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严峻,是国家供给侧改革实施的重点领域。
选择中国建材集团下属核心公司中国巨石为案例来具体研究双重改革下对其经营绩效的长期影响。
可以给其他有内部整合诉求的行业和需要市场化改革的国企提供借鉴。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分析[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9)10-0105-06Research on “Mixed Reform” Mode and its Influ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of Supply-Side Reform——Take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Group as an ExampleWang Xuechun Yang Hongtao(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24)Abstract: The mixed ownership reform is the main wa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form in China, but the mode of mixed ownership reform varies with differ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Group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mixed reform pilot units by the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SASAC). After years of reform, it has explored three reform methods centering on merger, acquisition and reorg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overall benefit of the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is declining, and the problem of effective supply shortage is severe. The core company of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group, China Stone, is selected as a case to study the long-term impact of dual reform on its business performance.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industries with internal integration demand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need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Keywords: Supply-side Reform; Reform of Mixed Ownership; Financial Analysis[作者簡介]王雪纯(1995-),女,江苏人,会计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和政策,旨在通过改革和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作为建筑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经济转型发展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建筑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转型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建筑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
传统的建筑业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粗放式增长方式和低水平产能过剩成为制约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是通过优化供应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使供给更加适应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和品质升级。
建筑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建筑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传统的建筑业发展模式注重数量和速度,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供给侧改革要求建筑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建筑向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现代建筑转变,从单纯的建设过程向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建筑生态圈转变。
建筑行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集成。
传统的建筑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限制了建筑经济的转型发展。
供给侧改革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建筑行业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产业链的集成和协同发展,推动建筑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建筑经济转型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建筑行业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强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集成,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推动建筑行业向高质量、高效益、高科技的方向发展。
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措施。
这个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优化中国经济结构,以加强供应端实力和改善产品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国家竞争力。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经济也需要进行转型和发展。
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
然而,由于靠低端的人力成本和规模扩张来支撑发展,建筑业在经济转型时面临着严重的受阻。
这已经成为建筑业竞争力得不到提高的主要瓶颈。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国家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这意味着建筑企业必须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发展,从人力成本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向以技术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建筑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建筑企业需要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水平,实现产品差异化竞争。
企业应该加强研发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并将创新成果逐步应用于生产和销售环节,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
其次,建筑企业应该着眼于品牌建设,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品牌是企业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品牌建设,企业可以更好地树立形象,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应该加强合作和联合发展,与其他相关行业开展合作,形成合作共赢的格局。
相互合作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
总之,建筑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建筑企业完全转变过去的发展模式,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
只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筑集团,才能够在新的经济时代中更好地发展壮大,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联合重组与公司治理——基于中国建材集团的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联合重组与公司治理——基于中国建材集团的案例分析童露;杨红英【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5(000)010【摘要】After year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ill exist low returns, inefficient and irregulariti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 points that develop mixed ownership economy, this will be contribute to achiev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in different ownership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d ownership structur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in the merger integration of China National Building Materials Group Corporation(CNBM), and put forward a"merger integration, a diversified ownership structure, standardized corporate governance"analytical framework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path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rger integr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of mixed ownership reform and helpful to improv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company. The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mixed ownership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helpful to achieve win-win between state-owned capital and private capital.%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国有企业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然存在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不规范、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报率低下等问题.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将有利于实现不同所有制资本的取长补短. 文章对中国建材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联合重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做了深层次分析与探讨, 提出了"联合重组—股权结构多元化—规范透明的公司治理" 的分析框架. 研究结论表明, 联合重组是国有企业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并提高企业绩效. 研究结论和建议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有利于实现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互利共赢.【总页数】6页(P39-44)【作者】童露;杨红英【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1;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6.1【相关文献】1.基于公司治理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分析 [J], 王璐2.基于公司治理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分析 [J], 王璐;3.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J], 张月玲;郝梓秀;Lamya4.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关键影响因素研究\r——基于3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 [J], 陈晓暄;刘晓璐;全威5.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 [J], 李明娟; 金海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
——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下)
2020年02月21日
(2)民企参股模式
中国巨石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企业。
1999年4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年首次公开发行普通股7000万股,之后一直以发行股票、吸引基金等形式不断引入外来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股东,从而逐渐降低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如表2、3所示。
表2 中国巨石上市后的主要股权持股情况(1999年)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股权比例(%)
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国有企业37.79
浙江桐乡振石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22.26
江苏永联集团公司地方集体企业 4.24
中国建筑材料及设备进出口公司国有企业 2.38
其他流通股股东普通流通股33.33
数据来源:中国巨石1999年度报表。
表3 中国巨石主要股权持股情况表(2018年)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股权比例(%)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26.97
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民营企业15.59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外资战略投资者7.13
BlIL&MELINDAGATESFOUNDATIONRUST基金 1.54
其他流通股东普通流通股49.77
数据来源:中国巨石2018年度报表。
把中国巨石成立之初时的主要股权成分与2018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巨石中的国有和集体资本占比持续降低,股权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企业通过引入外资,设立公司以及引入基金等途径,使国有企业与其他战略投资者逐步融合,共同经营。
(3)以“三七原则”设计的股权结构
从中国建材集团来看,它采用了“正三七”与“倒三七”的多种股权构成形式。
当原所有者仍持有上市公司30%左右股份相对控股时,然后引入其他股东的方式是“正三七”;至于“倒三七”是指部分上市公司会持有70%左右的股份,然后其他投资者或民企实际控制人将分摊约30%的股份。
这种改革方式不仅使得集团对内部战略决策、固定资产与股权投资等拥有绝对控制权,还能通过注入民营资本来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供给侧改革”后建材行业绩效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2015年受到供给侧改革以及市场重组等影响,建材行业整体经济状况不佳,但2015年之后至今,建材行业利润总额呈上升趋势而亏损数额也在下降,2017年末国内建材行业利润总额达到4446亿元,同比增长9.8%,但增速有所放缓;另外从2015-2017企业的毛利率和销售利润率水平的持续增长情况可以看出,在去产能去库存政策下建材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呈上升趋势。
可见政策以及经济环境的有利变化的确能够促成建材行业的转型发展。
图1 2013-2017年中国建材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中国巨石绩效分析
中国建材集团已建成产业、技术、成套设备和物流贸易四大业务板块,中国巨石作为核心企业,负责开展集团战略性新型玻纤材料产业及其研发,也是我国新材料行业最早进入资本市场,企业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同时,中国巨石同北新建材等其他三家企业也是中国建材集团在2015年提出的改革试点方案批准后,第一批选入混改的试点企业。
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巨
石作为案例来分析该集团在双重改革下的财务绩效状况[8]。
1.财务指标分析
(1)盈利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获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之一;营业利润率是指营业利润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可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效率。
由图2可以看出,除了在2015年供给侧改革正式提出之后,其净资产收益率呈现小额下降之外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而营业净利率在2015年之后更是呈加速增长趋势,表明供给侧改革通过减少该行业过剩能源和降低低端产品产量,切实提高了该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营业效率。
但2018年左右,受房地产行业低迷的影响并且建材行业正处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接力发展的结构调整期,技术装备水平升级形成持续性压力;同时还因面临环保约束,受生产环境治理影响,建材生产有关的原料、燃料供给结构和价格出现较大变化,生产成本增加,因此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当年的水泥建材销售盈利能力有所下降[7]。
图2 2011-2018年中国巨石集团盈利能力表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2)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反映公司持有的可变现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速动比率则是在全部流动资金基础上扣除存货、预付账款等变现能力较弱的流动资产之后,再来衡量其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因此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更合理。
从表中可以看
出,2015年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有较大波动,然后逐步稳定提高,表明供给侧改革降库存、去产能以及企业正在进行的混改确实短暂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虽然之后有所回落但一直呈向有利方向发展的趋势,与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分析相同,其经营绩效和偿债能力都有所提高。
2017年建材行业整体流动比率均值为1.25,中国巨石为1;而2017年建材行业整体速动比率均值为0.9,中国巨石也为0.9,这表明公司流动资产中的存货和预收款项等资产的变现能力仍有待改善。
图3 2011-2018年中国巨石集团偿债能力表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3)营运能力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的周转次数。
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之比,体现企业管理存货的能力,并衡量库存商品占用的资金量及其流动性是否合理。
由图4可以看出自企业集团于2014年起正式进入混合所有制改革行列后,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都有提高趋势,这表现出在推行改革进程中企业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企业的存货周转一直处于较稳定状态,正是由于国家一直在努力调节产业结构和控制产能释放,加强了环保监控、质量严抓、错峰生产等综合手段的实施,致力于维持市场供需的动态平衡。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中建材、海螺等企业在境外均有大型项目,加大了对建材物资的需求量,因此企业销售的资金周转速度有所增加。
图4 2011-2018年中国巨石集团营运能力表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4)发展能力
由图5可以看出,2012-2014年企业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每年均有提高,且营业收入增长率也从负转为正,正是由于工信部在201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提高了能源消耗、工艺设备等准入门槛,合理限制了建材行业低水平建设和盲目扩张,但后续增长仍不稳定且动力不足。
2015-2017年,自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全行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受惠于复合材料制品市场的大量需求,公司净利润有所增加,但2018年后由于公司不断地进行海内外扩张,面临的贸易壁垒逐渐增大,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因素影响增加,而国内低迷的房地产行业等也给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
且其营业收入增长状况一直较差,甚至负增长,表明其盈利能力较弱,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图5 2011-2018年中国巨石集团发展能力表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2.结果分析
通过对中国建材集团的改革原因、改革方式、其上市子公司各项财务指标以及改革后的建材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建材行业经济发展整体保持稳定,并呈现出稳中有变的发展特征,可见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大量并购重组有效缓解了市场的无序和恶性竞争,使得许多处于亏损状态的民营企业扭亏为盈,稳定了行业发展。
再通过对多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和流动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变动情况分析,可知:中国巨石在改革后,优化了其财务结构,特别是2015年后净利润增长率的不断提高,表明了其净利润的不断增长,但2018年净利润又有所下降,说明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仍然存在市场需求和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集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如何解决这些年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适时调整改革路径,并确保“混合”中的国企利益和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利益都能兼顾。
从中国建材集团这一案例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以及国企层面实施混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材行业正处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接力发展的结构调整攻坚期,以及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并举发展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建材集团要抓住政策和市场的有利优势,与时俱进,加快创新步伐,实现企业未来持续盈利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信息和经济运行部.加快推动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全年稳增长目标顺利实现——2017年以来建材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7(20):17-19.
[2]Megginson W L,Netter, Jeffry M. From State to Market: 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Privatiz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1, 39(2): 321-389.
[3]张辉,黄昊,闫强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性负担与国有企业绩效——基于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
究[J].经济学家,2016(9):32-41.
[4]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国有企业改制效果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8):4-13,69.
[5]马红,王元月.混合所有制与资本运营——基于中国建材集团的案例[J].财会通讯,2015(11):15-18.
[6]滕泰.新供给主义宣言[J].中国经济报告,2013(1):88-92.
[7]孟圆.中国建材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财务成果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7.
[8]冯帅.建材行业2017年经济运行分析及2018年展望[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