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搭石》说课稿
《搭石》说课稿搭石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建筑技术,它是通过将石块按照一定的方式堆叠起来,形成稳定的结构。
搭石不仅可以用于建筑物的构筑,还可以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艺术创作。
本文将从搭石的起源与历史、搭石的分类、搭石的技术要点、搭石的应用以及搭石的意义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搭石的起源与历史1.1 古代搭石技术的起源搭石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当时人们发现通过将石块堆叠起来可以构建稳定的建筑物,从而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存需求。
1.2 搭石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搭石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从最初的简单堆砌到后来的精细搭石,搭石技术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建筑艺术。
1.3 搭石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不同文化中的搭石技术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应用。
例如,中国的古代搭石技术注重形式的和谐与自然,而日本的搭石则更强调平衡和静谧的美感。
二、搭石的分类2.1 按照石块形状的分类搭石可以根据石块的形状进行分类,常见的有方石搭石、圆石搭石、不规则石搭石等。
2.2 按照石块堆叠方式的分类搭石还可以根据石块的堆叠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有平行堆叠、交错堆叠、悬臂堆叠等。
2.3 按照搭石的用途进行分类搭石还可以根据其用途进行分类,例如建筑搭石、园林景观搭石、艺术创作搭石等。
三、搭石的技术要点3.1 选择合适的石材搭石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石材,石材应该具有足够的硬度和稳定性,以确保搭石的结构稳定。
3.2 确定搭石的结构和形式在搭石之前,需要先确定搭石的结构和形式,包括搭石的高度、宽度、倾斜角度等,以确保搭石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3.3 进行搭石的施工和调整搭石的施工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以确保搭石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四、搭石的应用4.1 建筑搭石的应用搭石在建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于建造房屋、城墙、桥梁等建筑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能赋予建筑物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4.2 园林景观搭石的应用搭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用于打造独特的山水景观、庭院景观等,增添园林的自然美感。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中。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意义以及保护措施,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则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破坏与保护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如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生态过程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来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机制。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1)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2)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
【推荐】建筑结构说课-范文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建筑结构说课篇一:建筑构造说课稿《建筑结构》说课稿任教课程建筑结构《建筑结构》课程目标分析 1.本课程地位:《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础课。
先行课程有有《建筑力学》、《建筑制图基础》、《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材料》等;后续课有《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
2.本课程作用:本课程处于本专业四大板块中的识图板块,学好本课程才能正确并理解图样文件所要表达的内容,为正确指导工程实践做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准备.3本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知识目标熟悉常用建筑材料的种类和材性;掌握建筑结构的构造知识;了解一般结构构件的计算思路;掌握平法制图规则。
能力目标会识读结构施工图;会应用图集及混凝土结构规范等技术资料、能进行钢筋的翻样计算。
职业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内容分析结构基础知识、基本构件、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钢结构及砌体结构教材特点:按照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编写;内容简明扼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各类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和构造要求的系统介绍,致力于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
其他资料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资料,专业类网站、论坛等。
重点与难点教学中在基础知识铺垫介绍之后,重点学习结构构造,并指导学生学习使用标准图集等工具书,学习工程图纸的钢筋翻样计算,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目前工程实际情况,做了适当的偏重、补充与删减。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结构的计算部分,基本公式的应用,在计算过程中针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如何分析它们的合理性,从而提出一个适宜的解决方案。
学时分配如下课程技能与实训1.实训的作用《建筑结构》实训是让学生掌握现浇肋型楼盖的设计,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
中班科学教案设计:桥梁的结构与稳定性实验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中班科学教案设计,具体地讲述桥梁的结构与稳定性实验的教案设计和实施过程,希望对中班科学教学有所启示。
一、教学目标1.了解桥梁结构的基本特点,学习桥梁的分类和用途。
2.理解桥梁稳定性的意义,学习如何提高桥梁的稳定性。
二、教学内容1.桥梁结构的基本特点2.桥梁的分类和用途3.桥梁稳定性的意义4.如何提高桥梁的稳定性三、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老师向孩子们介绍桥梁这个话题,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对桥梁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孩子们思考桥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知识讲解环节(1)桥梁结构的基本特点老师向孩子们介绍桥梁的基本结构,如跨度、支撑点、主梁等等。
并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让孩子们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桥梁的分类和用途在介绍桥梁的分类和用途时,老师可以让孩子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讨论,如:村里有哪些桥梁?大桥和小桥有什么区别?桥梁主要用于什么?(3)桥梁稳定性的意义老师通过讲述桥梁稳定性的意义,让孩子们了解未稳定的桥梁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
并介绍如何提高桥梁的稳定性。
(4)如何提高桥梁的稳定性在介绍如何提高桥梁的稳定性时,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结构的桥梁图并让孩子们分析不同结构的稳定性,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改进桥梁的结构,提高桥梁的稳定性。
3.实验环节让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使用简单的材料组装悬索桥和拱桥,然后用小车或其他物品来测试桥梁的承重能力。
通过实验,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桥梁的稳定性和结构。
4.总结回顾环节在实验环节结束后,老师让孩子们分析不同桥梁结构的优缺点,并总结今天的实验内容,看看自己是否能回答初次提出的问题,让孩子们对今天的学习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在完成教学内容后,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实验成果、讨论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孩子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也可以透过自己的评价或请学生相互评价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一、引言中国石拱桥是中国古代建造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次说课将以中国石拱桥为主题,通过介绍其历史背景、特点和保护现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造的魅力和重要性。
二、内容概述1. 历史背景中国石拱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
在古代,石拱桥是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也是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
2. 特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稳固:石拱桥采用石材建造,拱形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保证桥梁的稳定性。
(2)工艺精湛:石拱桥的建造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运用石材的特性,采用精细的雕刻和装饰技术,使桥梁充满艺术感。
(3)历史文化:石拱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建造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
3. 保护现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石拱桥面临着许多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修复、保养和加强管理等,以确保石拱桥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了解中国石拱桥的保护现状和相关措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石拱桥的结构和装饰,分析其特点和历史背景;(2)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通过了解石拱桥的保护现状,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造的热爱和兴趣;(2)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石拱桥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国古代建造的好奇心。
2. 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历史背景和特点(1)讲解中国石拱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其在中国古代建造中的重要地位;(2)通过展示石拱桥的结构和装饰,讲解其特点和工艺;(3)引导学生观察石拱桥的形态和雕刻,分析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胡波一、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分析本课为苏教版《技术语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一部分内容,本章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的两个核心概念。
本节是学生在了解结构的含义,结构的类型的基础上的一个升华,稳定性是结构的两大性质之一,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含义有更深的认识,为以后学习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打下基础。
他在本章节中的前后联系是承上启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了解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同时通过实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结构稳定性的探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体验学习乐趣,培养乐于实践,勇于探索的技术素养,适当渗透安全教育,提高对结构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a.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b.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结构稳定性的实际案例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第一节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分类有了初步了解,这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因此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对于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学生会有一定的探究欲望。
但学生对于认识结构,在学习物理科目的过程中,一般习惯从力学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而本章并不要求我们从力学角度分析,所以如何将影响结构稳定性因素让学生理解掌握也形成了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资源准备1.结构稳定性案例(多媒体)2.准备一些实物:空啤酒瓶、卡纸、三脚架3.为学生准备剪刀、卡片、胶带等实践活动用品四、教学策略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直观的演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促进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以教材内容为基本探究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讨论解答和尝试活动,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做中学”和“学中做”,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
《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优秀)
《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优秀)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我们将探讨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包括它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我们会通过实例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形状是否具有稳定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和性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形状是否具有稳定性,并能够运用稳定性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三角板、铅笔、直尺。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三角形稳定性的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讨论为什么自行车架是三角形的,它能够保持稳定。
2. 讲解: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包括它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示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三角板和铅笔来绘制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观察它们的稳定性。
学生可以尝试改变三角形的大小和角度,观察稳定性如何变化。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形状是否具有稳定性。
5. 练习: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该清晰地展示三角形稳定性的关键概念和性质。
可以使用图示和关键词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等边三角形2. 等腰三角形3. 直角三角形4. 任意角度的三角形答案:1. 等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因为三边相等,能够保持平衡。
2. 等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因为两边相等,能够保持平衡。
3. 直角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因为有一个直角,能够保持稳定。
4. 任意角度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因为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够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反思教学效果,考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一、引言中国石拱桥是中国古代建造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造风格。
本文将从石拱桥的定义、历史背景、建造特点以及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定义与历史背景1. 石拱桥的定义石拱桥是一种以石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拱形结构的桥梁。
它通过将多个拱形石块按照一定的建造原理和技术方法组合而成,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和结构稳定性。
2. 历史背景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当时,由于交通的发展和对水利工程的需求,石拱桥开始在中国各地兴建。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拱桥的建造技术逐渐成熟,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三、建造特点1. 结构特点中国石拱桥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拱形结构、石材构件、桥墩和桥面等。
拱形结构是石拱桥的核心,通过合理的拱形设计,使桥梁能够承受重力和外力的作用。
石材构件则是石拱桥的主要建造材料,其坚固耐用的特性保证了桥梁的稳定性。
桥墩作为桥梁的支撑部份,起到了分散荷载的作用。
桥面则是供行人或者车辆通行的平台,通常由石板或者石砌成。
2. 艺术特点中国石拱桥在建造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建造的特点,注重对称美和比例感。
石拱桥的桥墩和桥面通常会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展现了中国古代建造的精湛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保护与传承1.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中国石拱桥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对于已经受损的石拱桥,进行了修复和加固工作,确保其结构的稳定性。
其次,加强了对石拱桥的维护和管理,定期进行巡查和清理,防止石材老化和损坏。
此外,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石拱桥保护的意识。
2. 传承与利用为了传承中国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和文化价值,相关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传授石拱桥的设计、施工和保护技术,培养专业人材。
同时,利用石拱桥的独特魅力,开展旅游和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石拱桥的魅力。
五、结语中国石拱桥作为中国古代建造的瑰宝,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造价值,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工艺水平。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课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负反馈调节是重要概念,是学习完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后的综合知识,体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
教材通过两个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实例,阐述什么是负反馈调节。
之后,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建构食虫鸟与害虫这两个种群之间的负反馈模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练习建立概念模型,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负反馈的含义。
此后,再以森林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的事例做进一步说明,涉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再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是学习掌握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
1知识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探究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意识。
(2)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区别及其关系。
二、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和实地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 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DNA 分子的结构和特点》是高中生物必修 2《遗传与进化》中的重要内容。
DNA 作为遗传物质,其分子结构的揭示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细胞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介绍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
然后详细阐述了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包括双螺旋结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遗传物质的概念以及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等知识,对DNA 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 DNA 分子的具体结构和特点,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模型、图片和动画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 DNA 分子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家探索科学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认同 DNA 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体会生命的神奇和美丽。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教学难点(1)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
《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
《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1三维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
2、培养学生从周围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具有确定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1、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生活中哪些物体的结构是三角形?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观察结果,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生行为: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房梁、建筑工地的脚手架、自行车车架、乐谱架、起重机的起重臂等。
(教师播放实物投影)师:生活中有那么多物体的结构是三角形,为什么要把它们做成三角形呢?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推进新课活动2、以四个同学为一合作小组。
探究下列问题:(1)将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2)将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推断、实际操作,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体会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板书: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第一部分《三角形的特性》里面的例二,在课本61页。
例二是在例一三角形有关概念基础上设计的一节独立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教材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两个层次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体验中认识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大小、形状不变)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大小形状会变化),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以及生活中既要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也要用到四边形的易变性。
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如何把不稳定的四边形转化成稳定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框架式)》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形状的框架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通过简单的框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在这一课中,他们需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较为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并分析不同形状框架的稳定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发现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放大实验效果,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三角形结构的例子,如自行车三角架、铁塔等,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好奇心。
2.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搭建不同形状的框架,观察并记录其稳定性。
3.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规律。
4.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1.实验现象:不同形状的框架稳定性不同2.稳定性规律:三角形 > 四边形 > 其它形状3.应用:生活中的三角形结构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观察分析能力。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一等奖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一等奖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一等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一等奖1一.教材分析: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包括实验的组织和准备0.5课时)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知士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1、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
2、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
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3 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在前几章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稳定性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是对生态系统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和稳定性的概念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自我调节能力等基础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与稳定性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选自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一课时。
本节安排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常见结构的认识”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学生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同时本节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既是第二课时学习“结构与强度”的基础,也为后续结构设计的学习做好铺垫。
2、三维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点:(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技术试验,用案例分析、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结构稳定性的设计的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3、学情分析4、重难点:重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运用这些因素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教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图片、举例等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灵感,促进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
(2)探究式教学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学与合作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探究、尝试、质疑和讨论的机会。
做中学,学中做,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整体认识。
学法:根据新课标的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要求,教学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和分析,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作灵感。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用吹风机对矿泉水瓶吹风,瓶倒,引发学生对稳定性的关注和思考。
进而提问:如何保持在有风力的情况下矿泉水瓶的稳定性?环节二:结构的稳定性提问: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知道: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翻到在地的物体。
观看幻灯片,思考出现了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并填写好表格,引导学生总结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就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DNA分子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⑴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种类、碱基种类、元素种类。
⑵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
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⑴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3.能力方面⑴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⑵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课时:2五、教学过程出示DNA模型,学生阅书第50页,指着模型进解说过归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①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简要解释“反向”,一条链是5-3,另一条链是3-5,不宜过深)。
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教师对“氢键”要进行必要的解释)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T、G—C(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可见,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可在黑板上练习一道题以巩固互补配对原则)。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后,由教师回答:设问一:碱基配对时,为什么嘌呤碱不与嘌呤碱或嘧啶碱不与嘧啶碱配对呢?这是由于嘌呤碱是双环化合物(画出双环),占有空间大;嘧啶碱是单环化合物(画出单环),占有空间小。
而DNA分子的两条链的距离是固定的,只有双环化合物和单环化合物配对才合适。
设问二:为什么只能是A—T、G—C,不能是A—C,G—T呢?这是由于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G与C通过三个氢键相连,这样使DNA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A与T或G与C的摩尔数比例均为1:1。
科学实验说课稿(汇编10篇)
科学实验说课稿(汇编10篇)科学实验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如: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拳击沙袋------“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他们不知道摆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
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
但如何控制好实验过程中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等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认识到在实践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对新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的摆绳长度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的摆绳长度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教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
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彰显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
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五、说教学准备:学生材料:每小组一个计时器、一个单摆装置(铁架台、带挂钩棉线)、重量相同螺帽三个、研究摆锤重量和研究摆绳长短的记录表各一份。
幼儿园科学活动拱桥的说课稿范文
幼儿园科学活动拱桥的说课稿范文《幼儿园科学活动:拱桥》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 幼儿能够认识拱桥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特征。
- 了解拱桥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 鼓励幼儿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探索拱桥模型,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 激发幼儿尝试用不同材料搭建简单拱桥的兴趣。
3. 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
- 在小组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认识拱桥的形状特点,如拱形结构、桥洞等。
- 理解拱桥坚固的原理。
2. 教学难点- 用简单材料搭建出具有拱桥基本特征的结构。
- 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拱桥坚固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四、教材分析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拱桥》这一课题旨在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的常见建筑——拱桥。
教材可能会通过图片、简单文字等形式介绍拱桥的外观,让幼儿对拱桥有初步的印象。
它注重幼儿的直观感受,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深入了解拱桥的形状、结构及其功能。
这不仅能拓展幼儿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幼儿对建筑科学的兴趣,为幼儿今后学习更复杂的科学知识奠定基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游戏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过桥的游戏。
”(教师在教室地面上用彩色胶带贴出不同形状的“桥”,有直线桥、弯桥等) -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个一个地从这些桥上走过去,但是要小心哦,不要掉下去。
”(幼儿依次走过不同的“桥”)-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走哪座桥最特别呀?”- 幼儿回答后,教师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特别的桥——拱桥。
”2. 观察拱桥模型(探究式学习)- 教师拿出拱桥模型,放在桌子上。
-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大家可以过来仔细看看这个拱桥模型。
你们可以用手摸一摸,看看它和我们刚才走的那些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儿围过来观察、触摸拱桥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一、课题:第一章第二节结构与稳定性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的稳定性和稳定结构的概念,明确结构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稳定条件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演示、案例、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写出简单试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试验等方法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体验学习乐趣。
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四、说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属于《技术与设计2 》的第一个主题,该
主题总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核心概念。
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又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稳定结构的含义,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含义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难度不大,因此对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了一定探究的欲望。
因此采用激趣法,合理引导,通过典型案例、小试验、多媒体等方法,学生完全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技术点
(1)、重点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以及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结构稳定性的实际案例。
(3)、技术点通过各种试验,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五、说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激趣法,一开始利用学生演示试验,导入新课。
紧接着播放视频资料,介绍07年夏天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台风“圣帕”袭击,很
多结构受到破坏,通过四幅台风过后的结构图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结构被破坏的情景,引出结构的稳定性。
再结合不倒翁演示试验,引起学生对影响结构稳定性因素的兴趣。
接下来结合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事例,借助于演示及分组试验,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通过分析比萨斜塔和运动中自行车的稳定性,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稳定结构。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矿泉水瓶不倒翁熟鸡蛋麻将牌自行车陀螺等教学资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教师口述:结构从力学角度来说,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紧接着学生演示推矿泉水瓶试验,引出课题――结构与稳定性(大屏幕)
(二)知识构建
播放关于台风“圣帕”的视频资料,师生观看。
教师结合四幅台风过后的图片,指出,这是由于当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而出现了不稳定现象。
然而有的结构稳定,有的结构却不稳定。
引出――结构的稳定性。
1、结构的稳定性(大屏幕)
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平衡状态的能力。
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教师说明:如果一个物体的结构不能有效的抵御常见外力的作用,那么该物体很难承受负载而保持平衡,进而会导致安全隐患。
教师演示:静止立在桌面上的不倒翁用手扳倒后最终还能稳稳立住,这表明不倒翁维持其平衡状态的能力很强,即稳定性强。
接下来师生共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首先分析不倒翁稳定的原因(学生回答)发现:不倒翁有一个很低的
重心。
推瓶子试验也是这个道理。
得出结论:重心位置越低,结构越稳定。
教师举例:展示两幅茶几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独脚茶几的独脚是用密度较大的石头做成的,而双层茶几的下层也是用密度较大的材料做成,目的都是为了降低茶几的重心。
然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自己还知道哪些结构因为重心位置较低而稳定的例子。
小游戏:师生撑手,教师分别呈站立和下蹲姿势。
教师让学生观看教桌上的矿泉水瓶,并思考:为何要正立而不是倒立,原因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正立稳定,因为接触面积大。
教师展示双层茶几的图片,问:如果把茶几的四条腿换成四根坚硬的钢针,茶几稳定吗?由此区分接触面积与支撑面积的不同。
进一步让学生观察矿泉水瓶底部是凹陷的,并不完全跟桌面接触。
得出结论:支撑面积越大,结构越稳定
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教师手拿一熟鸡蛋,让学生不借助其它任何物体,将它立在桌面上。
开始立不起来,后来轻轻打破后可以立起来。
让学生解释原因。
教师趁机讲一个“哥伦布立鸡蛋”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
以此让学生体会创新的重要性。
教师接下来问:影响结构稳定性还有什么因素呢?学生分组试验:每三人一小组,每组20个麻将牌,分别摆出课本16页所示的三种形状,检验哪种形状稳定并写出简单试验报告。
得出结论: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形状有关。
教师演示说明,三角形结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结构,四边形则不稳定,生活中也有很多,请学生举例。
学生练习:野外勘探仪为什么用三角架支撑而不用四角架?五角架……(大屏幕)
临时摆放的屏风为什么摆成Z字型,而不摆成一字型?
(大屏幕)
小试验:把课本分别直立或展开立在桌子上,看哪种情况能成功。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大屏幕)
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
教师问:还有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材料)?强调:在设计制作一个结构时,为增加其稳定性,要充分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这样才能增加安全性。
(三)合作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结构看上去倾斜不稳,可实际是稳定的呢?例如: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图片)。
怎样的结构才是稳定结构?师生分析图示得出结论:
3、稳定结构: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底面内的结构。
(大屏幕)
师生一起分析案例:双脚支撑的自行车和单脚支撑的自行车的稳定性。
教师提出问题:通常情况下,一个物体要有三个支撑点才能稳定,但自行车骑起来时,却只有两个支撑点,为什么不会倒下?
学生演示骑自行车。
师问:当你乘车时,如果没有座位,身边又没有可用的扶手,两脚站立,怎样维持稳定?学生讨论回答。
得出:
静止状态与运动状态下结构的稳定条件不同。
教师演示:陀螺旋转时能够立在桌面上。
以上事例都属于动态稳定问题。
最后,教师指出,其实从本质上讲静止与运动状态稳定条件是一致的。
(四)能力拓展
师生一起举例分析利用结构不稳定性的事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人们将酒瓶之类的物体倒置在地上,利用这一不稳定的结构实现感知地震的功能;过去农村地区人们用水桶打水常常要在水桶口的边缘绑上一重物,水桶到水面时能自动翻倒打水,也是利用了不稳定结构。
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学生练习:观察学校的篮球架(大屏幕),并思考,篮球架要有较高
的稳定性,可采取哪些措施?
(五)总结提高
用1-2分钟时间,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同时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大屏幕)。
师: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作为一个中学生,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努力学好科技文化知识,还应有谦虚好学的品质,当然还要练就过硬的本领,这一点跟本节内容有相通之处(这段话目的在于提高、升华)
(六)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建筑物坍塌的案例,从结构稳定性角度分析其问题所在。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学生演示试验导入新课,利用视频引出概念,激起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上好课的热情。
教学过程采取情景导入――知识构建――合作探究――能力拓展――总结提高这一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比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
2、本节课使用CAI上课,效率比较高,尽管课件制作,花费时间、精力较多,但是从上课的效果来看,还是很值得的,加上老师准备的许多小试验、小游戏,尤其是学生亲自动手试验,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于条件所限,学生的分组试验――探究结构的形状与稳定性的关系所用物品不够很合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得出。
4、受目前高考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认为教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是以灵活的教材处理、新颖的案例选择、多变的活动方式、民主的课堂气氛、恰到好处的情景创设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喜欢通用技术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