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
(新教材)新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总结一、全面认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1.实行的原因(1)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且利用这一政策,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3)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2.评价(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2)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3)消极影响: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的社会分期单元主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夏商西周文化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典型的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三、由“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政治制度)(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商王对内服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外服地区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
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很不稳定。
(2)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分封制下诸侯的任免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较之商代的“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3)秦朝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较之西周的分封制,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建立。
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模式被充分巩固。
四、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五、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夏、商、西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确立。
(完整word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9课 辛亥革命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结果:收效甚微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发展: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预备立宪(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2)历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背景:四川保路运动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1)南北议和(2)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3)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开始军阀独裁统治。
共和是名义上的共和。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意义: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ppt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这段话?
※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A.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这段话?
其中直系军阀以谁为首( ) 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1915年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君主立宪时代
B. 民主共和时代
其中直系军阀以谁为首( )
社会生活:西方化、平等化
根据袁统治时期的大事件,归纳一下其统治时期特点?
对内专制独裁统治 对外出卖国家权利
民族危机加重
根据图片,概括袁死后,北洋政府统治特点? 军阀林立、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黎元洪
冯国璋
段祺瑞
张作霖
陆荣廷
唐继尧
出现了一系列“政治闹剧”...
思考:护国战争是失败还是成功?
材料一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各省之 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3.1915年至1919年 4.五四运动后
民主主义者 无产阶级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马克思主义
断由 深浅 化入 的深 复、 杂由 过表 程及
里 、 不
——摘自孙中山《辞大元帅职通电》(1918年)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这段话?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过: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 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所说的
C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由孙中山号召或领导 B. 都是武装斗争 C. 斗争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 D. 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清单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含义: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3.特征: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4.人类分布特点:分布广泛,遍布南北东西;主要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二)新石器时代1.含义: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代表文化地区社会生活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玉器,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3.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三)原始社会分期1.距今约170万年:原始社会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二.从部落到国家(一)古史传说——三皇五帝时期(二)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及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l统治措施: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都城殷统治措施:(1)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实行内外服制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l统治措施: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的等级结构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二者之间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青铜时代)————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一)农业:主要的生产部门(二)土地:实行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土地经营基本方式是井田制(三)手工业:青铜铸造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表现:(1)“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8课辛亥革命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预备立宪 (1)过程(连线)
(2)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认知升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剧,革命形势的高涨,迫使清政府
实行预备立宪以求挽救统治,但最终却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__中__华__民__国__临__时__政__府__在南京成立,__孙__中__山__ 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1.清末“新政”
2.孙中山的革命斗争
(1)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创建同盟会
成立 纲领
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 提出“__驱__除__鞑__虏__,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
(3)组织反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情境再现
2.《清帝逊位诏书》中说:“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材料中 的“民军起事”指的是中国近代的哪一历史事件? 提示 武昌起义。
思维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具 有历史进步性;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因人设法的色彩, 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易错点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 制度,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 深蒂固。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的知识点。
以下是重点内容:
古代中国历史
-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演变;
-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统一;
-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思想文化;
-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方势力对比和结局;
- 隋唐帝国的政治制度、开放政策、文化繁荣;
- 五代十国的政治混乱、农业生产和科技发展;
-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状况。
中外文明交流
- 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 元代的蒙古帝国和欧亚交流;
- 明朝的航海探险和文化交流;
- 清朝的对外贸易和外国侵略。
近代中国历史
-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 太平天国运动和清末民主革命的兴起;
-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 北洋政府和各种的斗争;
- 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诞生。
二战和冷战
- 世界二战的爆发和各国的参战情况;
-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及其在亚洲的影响;
- 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变化;
-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
以上是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的知识点概要。
请查阅详细资料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内容。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六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六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1.列强的侵华史(1)鸦片战争(1840-1842)①爆发的必然性: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军事: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外交:中国:闭关锁国;英国:为争夺世界市场疯狂扩张。
②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③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④《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危害: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破坏了贸易主权;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关税要与英国商定——破坏了关税主权;《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永居;中美《望厦条约》建教堂传教;中法《黄埔条约》自由传教。
⑤鸦片战争的影响: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瀛寰志略》);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②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③1860年《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说课课件(共25张PPT)
思考二:我们可以用何种方式整合此阶段史实?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认如识果马说克康思梁主时义代在是中国“的民传族播—对国中家国”革意命识的的深觉远醒影, “响五。四”则是“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之后还有“阶 级”意识的觉醒。三者形成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流。 (刘再复《共鉴五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年,第2页)
袁袁 签 孙
世世 定 中
凯凯 二 山
颁祭 十 领
布天 一 导
修 条护
正
国
大
运
总
动
统
选
举
法
1916年至1928 年,共发生140 余次战争,如将 小规模武装冲突 算在内,仅四川 一省就发生了 400余次。(黄克
武《两岸新编中国 近代史》)
1912年
3 月
1913年
3 7 10 11 12 1 月 月 月月月 月
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
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
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
第6卷第5号
中,有点正确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
(1919年9月)
《新青年》第6卷第5号)
思考:解读1919年以后《新青年》的变化?
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6卷第5号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想》)
民主政体
人权、平等
思考: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还要提倡民主?
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
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 言,广义的是指社会科学而言。……我们的 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 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陈独秀《新文化 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7卷第5号)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 单元总结
[框架建构]
[阶段特征]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国建立后,袁世凯窃取了革 命果实,进入黑暗反动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但新的进步力量 也在这一时期孕育和发展
辛亥 革命 与中 华民 国的 建立
政治上 经济上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国,但未改变 中国的社会性质,北洋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 帝国主义,孙中山等人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发 展,为新力量的孕育、发展和 社会生活的文明化,提供了物 质基础
文化
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美 术领域风格多样;经典物理 学出现危机,相对论和量子 论出现,方的学习,深入到思想领 域,针对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 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 子发动了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 文化运动
走向共和,近代化加速
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扩展和 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矛盾加剧,最终爆发一战;十 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 变为现实
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进入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革命和进步 人士与独裁专制的北洋政府展 开激烈的斗争;参加一战,一定 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经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 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 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辛亥革命后,政府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 业发展,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侵略,民族工 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经 济迅速陷入萧条。社会生活习俗快速发展变化
思想上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理念传播,新文化运动传播了 民主与科学
[中西对比] 20世纪初的东西方世界
西方
中国
特点 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争夺加剧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优化提升 课件(17张)
解析:A。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在华投资多偏向运输业,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随着各主要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它们都加紧了对殖民地的 争夺,通过投资运输业能够有效的扩大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 侵略权益,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A 项正确;外国在华投 资和所占比例情况不能说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从逆差转向顺 差,B 项错误;一战前,国际资本竞争激烈,并非趋于“和缓”,C 项错误; 仅从“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增加”及其在各行业中所占比例变化,不能得 出“中国民族资本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所提高”的结论,D 项错误。
4.(2019·全国卷Ⅰ)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 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 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 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A 项正确。国民革 命运动是在 1924~1927 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 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B 项错误。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 否定,不符合史实,C 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 矛盾未变,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优化提升
一、从不同史观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 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 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复习提纲
第19课 辛亥革命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结果:收效甚微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①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①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发展: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预备立宪(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2)历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背景:四川保路运动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内容: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民一律平等C.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项自由D.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一、背景介绍本文档是《中外历史纲要(上)》课程的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和外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介绍。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中国历史1. 古代中国古代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史,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中,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朝代,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巩固国家统一。
而后的汉朝则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统治体制,推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繁荣发展。
3. 唐宋元明清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高峰,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一个朝代,被誉为“贞观之治”。
而宋朝则注重经济发展,兴起了宋辽金三国并立的局面。
元朝则是北方民族崛起的时代,元朝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至清朝时期,中国已逐渐走向衰落。
清朝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外界的逐渐隔绝。
三、外国历史1. 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希腊历史上的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分别代表了希腊城邦民主和军事国家的特点。
而罗马则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欧洲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影响逐渐扩散。
而封建制度也是这个时期的一大特点,贵族和教会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黑死病的爆发也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近代欧洲近代欧洲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欧洲迅速进入现代工业社会。
大航海时代使欧洲国家探索和殖民其他地区。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则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四、总结通过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和外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历史纲要导引辛亥革命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学科素养对接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兴中会成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成立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3)三民主义的提出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4)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清末“预备立宪”(1)在革命运动推动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
(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学习聚焦]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立宪运动也造成很大声势。
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
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一、古希腊与罗马文明概述古希腊和罗马是欧洲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文明,对于西方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两个文明分别发源于希腊和意大利的地中海沿岸地区,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和对世界的影响。
1.1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位于东地中海沿岸地区。
古希腊由一系列城邦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城邦有雅典和斯巴达。
古希腊城邦以城市为中心,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在城市中心展开。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以城邦为单位,实行直接民主制,市民通过参与公民大会和投票来决定政治事务。
古希腊以理性主义和理论思辨闻名于世,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
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有着深刻的贡献。
古希腊的艺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艺术之一,其建筑、雕塑和戏剧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1.2 罗马文明罗马文明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位于意大利半岛。
罗马城邦最初是由一系列部落组成,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罗马政治制度开始是共和制,后来转变为帝制。
罗马帝国时期,政治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罗马帝国的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影响了后来的国家和政治体制。
罗马文明以其军事扩张和道德准则而闻名,罗马军队在欧洲和地中海地区进行了数场战争,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罗马法律体系对后来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法律原则仍然在现代社会中使用。
二、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
在这个时期,欧洲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革。
本节将介绍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2.1 封建制度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
封建制度是指领主与农奴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
领主拥有土地和权力,而农奴则为领主提供劳动和军事服务。
这种制度体系使得地方自治得以发展,各地的领主拥有自己的地方政权。
2021届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纲要(上)课件:第6单元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基
时
旧政治。
分
层
主
题 拓
(2)拥护“_赛__先__生_”(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作 业
展
素 养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_白__话_文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提
升
返 首 页
·
19
·
教
材
细
研
3.意义
素
养 奠
(1)推动了全国报刊业的发展。
课
基
时
(2)推动了妇女解放、_婚_姻__自__由__、家庭革命等。
研
素 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养
奠
课
基
提示:中华民国的成立;政府颁布鼓励兴办实业的措施;实业救 时
分
主 国思潮的推动;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题
层 作
拓
业
展
素
批注:
养
提
升
返 首 页
·
25
·
6.
教 材 细 研
素
养
奠
课
基
时
分
层
主
题
作
拓
业
展素 养 提 升·来自图中的场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
返 首 页
35
·
教
材 细
史料三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
作
拓
业
展 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素
养 提
4.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其对近代
升
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返
首 页
·
3
·
教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识点总结及单元整合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3)结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孙中山的革命斗争(1)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创建同盟会①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
②纲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
(3)组织反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温馨提示]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与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
清政府原想借此实现王朝的“自救”,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还加速了它的灭亡。
3.清末预备立宪(1)过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2)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概念阐释]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知识点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2.武昌起义(1)时机成熟: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2)起义开始: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默写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默写提纲一、中外历史纲要简介1. 了解《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编写背景和目的2. 探讨《中外历史纲要(上)》对于历史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二、第一单元:世界历史的基本起源1. 探讨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2. 分析人类最早的文明和社会制度3. 讨论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三、第二单元:古代东方社会的兴起1. 了解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2. 探讨古代东方社会的文化和科技成就3. 分析古代东方社会的社会制度和等级结构四、第三单元:古代西方社会的崛起1. 探讨古代西方社会的地理和气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 分析古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3. 了解古代西方社会的思想和宗教发展五、第四单元:中世纪文明的伟大发展1. 探讨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演变2. 分析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变革3. 讨论中世纪欧洲与其他地区的交往和影响六、第五单元:东西方世界的交融和发展1. 了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互相影响2. 探讨东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和思想的交流3. 分析东西方文明的科技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七、第六单元:近现代世界的变革和发展1. 了解近现代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变革2. 探讨近现代世界的科技和产业变革3. 分析近现代世界的文化和价值观变革八、第七单元: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调整1. 探讨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的影响2. 分析世界大战后的政治制度的改变和新兴国家的兴起3. 了解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九、第八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1. 讨论冷战时期世界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对比2. 探讨冷战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3. 分析冷战时期的国际组织和合作十、第九单元: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1. 探讨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原因和过程2. 分析世界多极化格局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的影响3. 了解不同国家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下的地位和作用十一、第十单元: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1. 了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2. 探讨世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3. 分析世界发展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和意义以上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的默写提纲,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
新教材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学课件
[图说历史]清末预备立宪
图为 1908 年《申报》刊登的讽刺清末立宪的漫画,该漫画表明 清政府在专制的基础上嫁接宪政,揭露了预备立宪的骗局。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四川保路运动 (1)1911年,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 收归“__国__有__”__,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 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2)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 ___装__起__义_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 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单元复习整合
第19课 辛亥革命
历史纲要导引 辛亥革命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 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梳理武昌起义的过程, 把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艰难曲折。
主题二 功勋千秋,未竟事业——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 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 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二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 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 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 始,往后的100年。”——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历史功绩 (1)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 ___全__意__义_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 革命。 (2)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君__主__专__制_ 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 _民__主__共__和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 化,冲破了_封__建__主__义_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结果:收效甚微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发展: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背景:四川保路运动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清王朝的统
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
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南北议和
(2)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3)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开始军阀独裁统治。
共和是名义上的
共和。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意义: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2.历史局限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
政党的领导。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
(1)背景⎩
⎪⎨⎪⎧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袁世凯称帝,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讨伐袁世凯。
(3)结果 袁世凯取消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的形成
(1)原因: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
(2)影响: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晥、直奉混战。
2.“府院之争”: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的斗争。
3.护法运动: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重新建立共和的民主法统。
(1)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
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4.参加一战: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
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短暂春天”)
(1)原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
供了一定条件。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2)表现: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面粉厂和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以轻工业为主)
(3)影响: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五四运动)。
2.民国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①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企图
复辟帝制;
②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兴起: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
3.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意义:
(1)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5.局限性:
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
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