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考研真题精选 论述题)【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7-10章)】【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7-10章)】【圣才出品】第7章战国秦汉考古一、名词解释1.云梦秦简答:云梦秦简是指在湖北云梦发现的一系列秦朝文书,计1155枚,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
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更为重要的是秦律。
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
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
云梦龙岗秦简150余枚,出自6号墓,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等。
这是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但与睡虎地秦律又一脉相承。
2.工官答:工官是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
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
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
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
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3.低温釉陶答:低温釉陶是指出现于西汉中期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的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陶。
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铅。
器物种类有仿铜礼器和生活用器。
低温釉陶多见于墓葬,或专供随葬用。
4.蚁鼻钱答:蚁鼻钱是指楚国货币。
蚁鼻钱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
其大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终达4.2克。
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
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
蚁鼻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出土。
5.侯马晋城答:侯马晋城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区西北部。
年代在公元前585年~前416年,于1952年发掘。
该城由6座城址组成,白店、台神、牛村、平望4座城连成一片,其东为呈王古城,东北为马庄古城,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有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 中国各地区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圣才出品】
第5章中国各地区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名词解释1.湖南道县玉蟾岩答:湖南道县玉蟾岩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岩洞遗址,位于湖南道县,年代距今约2.1万~1.4万年。
发现的主要遗迹现象是一些烧过火的灰堆,出土少量陶器和稻谷遗存以及石、骨、角、牙器、动物骨骼等。
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陶土中多含石英砂砾可辨器形仅釜一类;出土稻谷遗存,兼具野生稻、籼稻、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过渡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表明了当时的居民已经有了早期的人工栽培水稻。
玉蟾岩遗址所见考古学文化是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一种表现。
2.玉猪龙答:玉猪龙,又称猪龙形佩饰,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距今约6000~5000年。
最早在辽宁建平县发现,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也有发现,对于中国史前宗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装饰物系绳佩挂。
但是一些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而言,已不适合佩戴。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是一种装饰物,而应该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文化的先民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
3.聚落形态答:聚落形态是人类各种形式居地的总称。
它不仅包括房屋的安排方式,还包括其他与社团生活有关的建筑物的性质与处理方式。
这些聚落是自然环境的反映,更再现了建造者所使用的技术,以及这个文化所保持的各种社会交接与控制的制度。
聚落形态可分为微观聚落形态和宏观聚落形态,通过对聚落形态的考古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研究过去人们的居住形式、埋葬的空间布局形态及其变化,从而探索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考古最重要的手段。
4.琮答:琮是史前时代常见的一种筒形器,外圆内方,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一说。
目前所见最早的玉琮是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所出,距今约5100年。
新石器时代末期,玉琮在良渚文化、石峡文化、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厦门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历年真题
2013年(厦门大学)一、名词解释(8选5,每个20分)1.长信宫灯2.南通博物苑3.定陵4.拓片5. Paraloid B726.热释光断代法7.大遗址保护8.原状陈列二、简答题(3选2,每个50分)1.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方法。
2.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方法。
3.古建筑修缮的原则三、论述题(2选1,100分)1.中国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的内容及你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认识。
2.博物馆的安全工作。
2013年厦大文博专硕试题一、名词解释(8选5,每个20分)(长信宫灯;南通博物苑;定陵;拓片;热释光段代法;大遗址保护;原状陈列)1.长信宫灯在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345页有提及但没具体解释,可以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82页2.南通博物苑可以参考《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第73-78页,或《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389-390,需概括3.定陵可以参考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565-566页4.拓片又称“文物传拓技术”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591-560页5.热释光断代法可参考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19-20页6.大遗址保护参考书上没有涉及,可参考网络(大遗址保护区,就是人们通常把占地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范围较大、有居民生活、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地下文物遗迹保护起来称为大遗址保护区。
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原状陈列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706页二、简答题(3选2,每个50分)1.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方法。
2010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0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2010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元谋人答:元谋人是指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
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
元谋人的地址时代属早更新世晚期,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
根据出士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2.龙山文化答: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
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
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3.二里头文化答: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命名。
年代约为公元前21世纪~17世纪。
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
出土的陶器有做炊器的鼎、折沿深腹罐、侈口圆腹罐等,做食器和容器的深腹瓶、三足盆、平底盆、足、小口领罐、澄滤器和锤缸等等,洒器有盉、觚、爵等。
居民以农业经济为主,居址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和窑洞式,还发现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遗迹。
二里头文化的墓葬开了用青铜礼器随葬的先河。
二里头文化的遗物,除青铜器外,还有玉器、绿松石饰、象牙器、木漆器等珍品,这些遗物制作精美,反映了二里头文化高超的工艺水平。
4.燕下都答:燕下都是指战国中、晚期燕国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7-10章)】【圣才出品】
第7章战国秦汉考古一、名词解释1.云梦秦简答:云梦秦简是指在湖北云梦发现的一系列秦朝文书,计1155枚,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
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更为重要的是秦律。
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
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
云梦龙岗秦简150余枚,出自6号墓,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等。
这是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但与睡虎地秦律又一脉相承。
2.工官答:工官是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
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
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
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
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3.低温釉陶答:低温釉陶是指出现于西汉中期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的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陶。
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铅。
器物种类有仿铜礼器和生活用器。
低温釉陶多见于墓葬,或专供随葬用。
4.蚁鼻钱答:蚁鼻钱是指楚国货币。
蚁鼻钱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
其大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终达4.2克。
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
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
蚁鼻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出土。
5.侯马晋城答:侯马晋城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区西北部。
年代在公元前585年~前416年,于1952年发掘。
该城由6座城址组成,白店、台神、牛村、平望4座城连成一片,其东为呈王古城,东北为马庄古城,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有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
在呈王古城南的秦村发现春秋晚期盟誓遗址,出土了侯马盟书,是研究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盟誓制度的珍贵史料。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第6章夏商周考古⼀、名词解释1.偃师商城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
商城包括⼤城、⼩城、宫城,为三重城垣式城址。
⼤城平⾯近长⽅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条。
在⼤城的西南部,还有⼀个平⾯呈长⽅形的⼩城。
⼤城、⼩城的建筑⽅法⼀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成。
⼩城的年代早于⼤城,⼤城是在⼩城的基础上扩建⽽成。
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
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
2.利簋答:利簋,⼜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王时期青铜器。
1976年出⼟于陕西临潼县零⼝镇,其特征为侈⼝,兽⾸双⽿垂珥,垂腹,圈⾜下连铸⽅座。
通⾼28厘⽶,⼝径22厘⽶,重约7.95千克。
采⽤上圆下⽅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天圆地⽅”这种古⽼观念的体现。
器⾝、⽅座饰饕餮纹,⽅座平⾯四⾓饰蝉纹。
器内底铸铭⽂4⾏32字,铭⽂载武王伐商之事。
因⽽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且证实了古⽂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盘龙城答:盘龙城遗址是1954年在湖北黄陂发现,并于1974、1976年进⾏较⼤规模发掘的⼀处商代古遗址。
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四世纪前期,时代为商代前期或称早商时期。
这⼀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古城位于府河北岸⾼地偏东南部,平⾯略呈⽅形。
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期城市的形态。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揭⽰了商⽂化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与分布,为研究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祭答:⼈祭是⽤活⼈来祭祀祖先(⼈⿁)、神灵或⾃然界万物,主要流⾏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 概论)【圣才出品】
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4)绝对年代的断定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但对于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得不借助于自
然科学的方法。测定考古资料的绝对年代的方法有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
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曜岩水合法
3 / 16
圣才电子书
(2)地层学断代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步骤
地层学首先应该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顺序,进而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再以各层所
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
②基本原则
a.各层(或各墓)所含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代表该层(或该墓)可能的最早年代;
2.铜石并用时代 答:铜石并用时代是指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为 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 1877 年,意大利学者 G·基耶里克提出这个理论。红铜的使用是铜石并用时代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 下限到龙山文化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以红铜为主,兼有少量黄铜、青铜。
6.柴尔德
2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柴尔德是澳裔英籍考古学家,以欧洲和近东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而著称。柴尔德 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考古学和用考古材料研究古代史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史 前时代的多瑙河》《青铜时代》《苏格兰史前史》《不列颠岛上的史前社会》《欧洲的史前移民》 《欧洲文明的黎明》《古代东方史的新发现》等。他还撰写不少通俗读物,包括《人类创造 了自己》《工具的故事》等。他注意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著有《社会演化》等书。他首 先把西亚和欧洲考古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预见到重视环境给予人类影响的系统考古学研究必 将出现。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概论一、名词解释1.放射性碳素断代[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答: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
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
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2.相对年代[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答:相对年代是考古学年代分类的一种,与其相对的是“绝对年代”。
“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绝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具体年代)。
确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是考古学研究中两种常用的断代方法。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判断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3.埋藏学[2014年山西大学研]答:埋藏学又称化石形成学,专门研究化石的埋藏条件及其产地的形成原因,即研究生物体从死亡到形成化石的全部历史过程。
埋藏学的提出使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研究古生物科学时,研究者必须考虑到无论是该类生物生活期间或者死亡以后形成化石的全部过程都和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密切有关。
4.洛阳铲[2014年山西大学研]答:洛阳铲又称探铲,是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
其一端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
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5.金石学[2014年吉林大学研]答: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
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
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6.考古学[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答: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2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圣才出品】
第2章中国考古学简史一、名词解释蒙特留斯答:蒙特留斯是瑞典考古学家,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他提倡类型学方法,研究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
主要著作有《青铜时代年代问题》(1885)、《异教时代的瑞典文明》(1888)、《使用金属器以来的意大利原始文化》(1895~1910)、《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1903~1923,第一卷的中译本名为《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英国青铜时代年代学》(1908)、《史前希腊》(1924)等。
他奔波各地博物馆和大学的演讲,对考古工作的普及也有很大贡献。
二、简答1.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答:(1)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1万~9000年,长江中游发现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等遗址,此类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但比较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稻作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2)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9000年~7000年,长江中游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有城背溪文化、彭头山文化等。
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显提高,发现较多稻作农业遗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3)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年~4500年,这个时期有很多重要的发现,诸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研究也较深入。
晚期以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发现早期城址,社会复杂化程度较前期有所提高。
(4)铜石并用时代距今约4500年~3900年,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
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
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 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第6章夏商周考古一、名词解释1.偃师商城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
商城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为三重城垣式城址。
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
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
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
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
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
2.利簋答: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王时期青铜器。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
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约7.95千克。
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
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盘龙城答:盘龙城遗址是1954年在湖北黄陂发现,并于1974、1976年进行较大规模发掘的一处商代古遗址。
绝对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十八世纪至公元前十四世纪前期,时代为商代前期或称早商时期。
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
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期城市的形态。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商文化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与分布,为研究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人祭答:人祭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
在中国,人祭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
《考古学通论》部分试题及答案
2004—2005年考古学通论期末试卷一、名词解释(20分)1、文化层2、贝币3、丁村人4、裴李岗文化5、敦煌莫高窟二、简答题(三题选二题,30分)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货币类型。
3、简述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三、论述题(二题选一题,50分)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
2、试论宋元明时期都城规划和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文化层:文化层就是包含有文化遗物、文化遗迹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
因为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所以大部分文化层中都含有有机质,土层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土层呈褐色。
由于积存时间和积存地点的条件不同,在同一地点便自上而下形成了质地不同、土色不同、包含物不同的若干层次,这些层次越往下越古老。
2、贝币: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形态,我国最早的贝币出现于夏商时期,原为天然贝壳,后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铜贝继续被用于商品交换中,并由于使用地的不同,有无纹铜贝和有文铜贝两种贝币。
3、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其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5—10万年,即早期智人阶段。
丁村人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有较高的时石器期制作水平。
4、裴李岗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一带,故名。
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北部,主要遗址有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临汝县中山寨等。
裴李岗文化的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且比较精细。
主要器形有铲、镰、斧等。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器表大多是素面。
根据测定的数据,裴李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300年前后,结束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年前后。
5、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0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1600余米。
据记载,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其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都曾在此开窟造像,历时达千年之久。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 中国考古学简史)【圣才出品】
第2章中国考古学简史一、名词解释蒙特留斯答:蒙特留斯是瑞典考古学家,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他提倡类型学方法,研究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
主要著作有《青铜时代年代问题》(1885)、《异教时代的瑞典文明》(1888)、《使用金属器以来的意大利原始文化》(1895~1910)、《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1903~1923),第一卷的中译本名为《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英国青铜时代年代学》(1908)、《史前希腊》(1924)等。
他奔波各地博物馆和大学的演讲,对考古工作的普及也有很大贡献。
二、简答题试列举三部有关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研究方面的专著,并简介其内容。
答:有关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研究方面的专著有:(1)《晋系墓葬制度研究》①作者:宋玲平。
②出版时间:2007年8月1日。
③内容简介:《晋系墓葬制度研究》运用考古类型学、分类统计与比较方法、二重证据法以及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对晋系墓葬制度进行了宏观研究及微观探索。
a.对两周时期晋系墓葬进行了探索性的分类及分期与断代;b.在分类、分期的基础之上,考察了晋系墓葬等级秩序演变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类墓葬的纵向演变轨迹,并对晋系墓葬等级秩序破坏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社会背景进行了探讨;c.在对晋系墓葬等级秩序演变轨迹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对晋系墓葬制度中的墓地制度、墓祭、墓上封土、墓上建筑、墓葬形制与规模、车马坑、墓室封护、棺椁重数、随葬器用制度、殉葬制度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为探索周代墓葬制度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大礼安魂:中国古代墓葬制度》①作者:霍巍。
②出版时间:1998年7月1日。
③内容简介:探讨了墓葬制度的起源,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氏族墓地、家族墓地、葬式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就中国传统墓葬制度所体现的风水理论、宗教信仰进行了分析。
(3)《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①作者:贺西林。
②出版时间:2002年11月1日。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1.汉源富林遗址答:汉源富林遗址是指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富林文化,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
遗址位于大渡河和流沙河汇合的第二阶地上,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发现的石制品大多为石片和石核,石器较少,此外还发现大量碎石屑和不成型的废石片,由此可知该遗址为一处石器制造场。
其石制品的特点是细小。
富林文化与中国被放弃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某些遗存,如山西的峙峪文化,内蒙古的萨拉乌苏遗址、河南的小南海文化等地的石器有相似处,富林文化可溯源于北京人文化。
2.莫维斯线答:莫维斯线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教授莫维斯划定的一条区分不同传统和文化区的分界线。
他于1948年提出人种优劣有别论,认为旧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按照早期人类的技术和行为能力,存在着东、西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因而有必要把欧洲地区和亚洲地区划分开来。
这两个类型的界线,大致经过印度半岛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
3.影青瓷答:影青瓷,又称印青瓷,被称为“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
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
器形多见盘、碗等生活用具,装饰有刻花和印花。
4.《世说新语》答:《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宗室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述人物的轶闻琐事、言谈举止等。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5.萨珊银币答:萨珊银币是萨珊波斯所使用的货币。
萨珊波斯(公元226~651年)是伊朗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政权。
从4世纪起,萨珊银币就已在中国各地出现,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北及广东等地都有发现。
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非常惊人。
萨珊波斯银币的流行,是中古时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论述题
1.大遗址保护的意义、注意的问题,举例说明。
[四川大学2012年研]
答:“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
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新考古学学派所指出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问题?[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1)“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含义
该问题是1973年英国考古学家戴维·克拉克在其发表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一文中提出的,后被中国文博考古界翻译成中文版。
他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新考古学背景下,考古学学科意识的扩展是以学科纯洁性的丧失为代价的,代价虽高,收获却也颇丰,而纯洁性的丧失已是不可挽回的了。
“纯洁性丧失”的内涵是指,考古学在新方法、新仪器设备、新观察、新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目标等学科意识扩展之后的新知识生产方式。
(2)“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主要表现
①考古学的整体性受到挑战。
考古学被分解,考古学分支学科增加,学科进一步细化为更具朝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领域,整体性受到挑战。
②新研究分析方法的出现。
获得信息的手段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尤其是相对微观层面的研究,传统考古学来应付已是力不从心。
③学科交融的特点愈发明显,一些非传统考古学学科兴起。
(3)对“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思考
①事实上,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采纳了多学科的精华,体现了交叉学科的特点,纯洁性一说似可商榷。
②其他学科和考古学是相互渗透的,其中考古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体现了它强大的活力,通过整合其他学科,考古学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
③考古学将人直接带入到历史层面去获取未知信息的特质,也注定考古学的独立性不会丧失。
3.考古发现中植物和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
[南京大学2011年研]答:(1)考古发现中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
①确定遗址的年代
通过对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以及对其中的绝灭动物属种与现代属种的对比及比例统计,可帮助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及划分地层。
②环境与气候
分析出土动物的种类,还可以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情况。
③经济与文化
全新世早期,家畜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
研究这一时期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
通过对世界各地区遗址中出土的兽骨的对比研究,还可以究明各种家畜饲养业在地域上的发展和传播,从而了解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野生动物骨骼与家畜骨骼的数量统计和比重研究,可以推断出渔猎经济与畜牧经济在当时人类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如果墓葬中发现的动物遗骨及骨制品所用骨料不属本地区所产的动物,则可以据此推断当地居民和外地居民之间存在着交往与交换关系。
(2)考古发现中植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
①确定遗址的年代
通过对古代遗址中苔藓、蕨类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的花粉遗存的分析,可以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对石器时代的断代有重要意义。
②生活环境与文化发展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还可以复原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了解其文化发展状况。
例如,根据文化层中农作物花粉显著增加的现象,可以推测当地居民栽培作物经济的增长。
③农业
利用“碳-14测定法”来研究古代农作物遗存,可以了解早期农作物的栽培区域,农作物的变更时代,以及农业的发展水平。
通过对植物种子的鉴定和数量统计,可以了解农作物的品种和居民的生活条件。
④其他
遗址和墓葬中常见的植物遗存有木材、纤维和种子(谷粒、果核和瓜菜种子)等。
通过对木材的鉴定,可以了解各种木器的材质,进而推定它们的制法和用途。
通过对纤维的鉴定,
可以了解纺织品的质料和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4.论述史前铜器的发现与意义。
[西北大学2013年研]
答:(1)史前铜器的分布
冶铜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重要技术成果之一。
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铜器或与制作铜器有关的遗迹、遗物,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陕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仰韶和龙山时代诸文化中。
①仰韶时期的铜器
a.1942年,在山西榆次源涡镇发现一块陶片上附有铜炼渣,经化验应为冶铜剩下的炼渣,其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
b.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一房址的居住面上出土有一块半圆形铜片。
该房址属仰韶文化早期,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铜器残片。
c.1977~1978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类型地层中,发现一把铜刀,经化验分析其属于青铜。
其年代相当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晚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刀。
②龙山时期的铜器
a.黄河中游地区
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郑州牛砦村龙山时期遗存中,发现熔化青铜的炉壁残块;1975年,在河南临汝煤山遗址龙山时期灰坑中发现有一泥质熔铜炉底残块;1977~1981年,河南登封王城岗发现铜容器残片1件,表面平整,可见一小段合范缝。
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铸造铜容器残片;1979~1980年,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期城址中发现一块铜渣;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铃形铜器1枚,为红铜铸造。
b.黄河下游地区
1974年,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层中,发现两段黄铜锥;1978年,在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现1块铜片;80年代以后,先后在山东栖霞杨家圈发现一段残铜锥,并有许多铜炼渣和炼铜原料。
在山东长岛北长山店子发现1块圆铜片,牟平照格庄发现有青铜锥等。
c.黄河上游地区
1975年,在甘肃永登蒋家坪文化马厂类型地层中,发现一把残青铜刀,相当于龙山时代晚期;继马厂类型之后的齐家文化,是龙山时代最晚,出土铜器最多的文化,其后期可能已进入青铜时代。
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大量铜器;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遗址以及广河齐家坪遗址都发现一定数量的铜器。
(2)史前铜器的铸造
从考古发现上讲,中国铜器及其制作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了。
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发现的铜器有自然的红铜,也有人工冶炼的合金铜,但并非有意识配制的,而是由共生矿冶炼而得到的。
史前的铜器多为小型的手工工具和生活用具如刀、锥、镜、环等,有锻造,也有单范铸造的。
(3)以石器为主体的史前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虽然出现了铜器,但数量和品种都很少,当时绝大多数的生产工具仍是石器。
铜器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不大,地位不高。
直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才正式进入青铜时代。
5.简述二里岗青铜器特征。
[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二里岗类型是早商文化的主体类型。
以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为代表,其分布范围西越华山,东近豫、鲁、苏、皖等邻境地区,北面基本以黄河为界,南面大体在桐柏山以
北。
中心区域为郑洛地区。
较著名的遗址还有山西省垣曲商城以及河南省巩义市稍柴、登封市王城岗、郑州市上街、陕县七里铺等。
其中,郑州二里岗商城于1950年首次发掘。
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下限不清,大约相当于商汤立国时期。
出土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烹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
其特点如下:
(1)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
二里岗上层青铜器有的器壁已相当厚重,器形更为发展,商代青铜礼器的体系已形成。
属于二里岗下层时期的青铜器,器壁则普遍很薄。
(2)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
鼎、鬲等三足食器,其中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
柱状足或锥状足的鼎、斝等器的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
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
爵的形状则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一律为扁体平底。
(3)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的主体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
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其中二里岗上层的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
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青铜器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则仍是纹饰而非文字。
6.秦汉墓葬制度,地面设施和陪葬品。
[吉林大学2015年研]
答:(1)墓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