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玉帝丢失的那块尺玉 ——北宋处州知州翰林学士杨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玉帝丢失的那块尺玉
——北宋处州知州翰林学士杨亿
浙江温州叶高首文/摄
蓝田壁润吐虹光,更疑山水有精神。

干越山位于玉山县西北部,横跨闽浙赣三省,绵亘三百余里,千山万壑,曲折盘亘,逶迤而去,东连三清山、南接武夷山、西邻梧风洞、北靠黄山、东北和天目山相望,起伏的大山被茫茫绿海掩映,素称“天灵之窟”。

千峰献奇,万壑汇碧,山如书叠,水似诗魂。

干越山以苍然如黛、绰约多姿的浑灏美景,深邃凝重的文化底蕴,构成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成为千年不衰的胜迹。

古代为干越人所居,西周武王时期,在此建立干越国。

干越人擅长造船,有断发、纹身、摘齿、悬棺等古老习俗,传说中的铸剑大师干将就是干越国人,他为越王勾践打造的宝剑至今锋利无比。

相传久居天宫的玉帝因为寂寞,遨游人间,见这翠连黛接、胜景叠出的干越山,游兴大发,不慎遗落随身携带的尺玉于山中,被山神所拾,见是稀世之宝,忙藏于山中。

山中怀玉,夜发异光,故而唤作怀玉山;或云山有异光夜烛,因名辉山;其山上干天际,势联北斗,又名玉斗山。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尺玉精雕细琢着展翅飞鹤,坠落山地后生长葛絺,“山不产棉而产葛,其条渍久成丝,从而绩之,粗者织以自用,细者善价而沽。

”韶光递嬗,物换星移,尺玉后来有了灵性,遂为怀玉山人,冬穿姑绒,夏穿葛衣。

早在唐大历年间,怀玉山就建有法海寺院,鼎盛时达三千尼姑八百僧,成为名震江南的佛教名山。

北宋著名宰相王安石亲临怀玉山,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写下了《题玉光亭》:“共传尺玉此埋湮,千古谁分
伪与真?每向小亭风月夜,更疑山水有精神”。

王安石听说玉光亭就是山神埋藏美玉的地方,在清风明月之夜,坐在亭子里,觉得山水奕奕有精神。

关西孔子杨伯起,四知美誉留人世。

杨震八世祖杨喜,在汉高祖时因诛杀项羽有功,被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因功被封安平侯;父亲杨宝,研习《欧阳尚书》,遂成名儒,授徒为生,朝廷征召,不愿出仕,逃避隐匿,不知去向。

相传“圣汉龙兴,神只降祉,乃生于公”。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少时好学,受《欧阳尚书》于桓郁,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穷神知变,与圣同符,誉为“关西孔子”。

冠雀衔鳣,飞栖堂前,贻我三鱼,以章懿德,知天命而仕。

大将军邓骘辟举茂材,除襄城令,迁荆州刺史,转东莱、涿郡太守。

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严于律己,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

召为太仆,升任太常,立朝正色,恪勤竭忠,饮鸩而卒。

丈高鸿鸟,飞奔丧前,俯仰悲鸣,泪流湿地,葬毕方去。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

后来他调任东莱大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时,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

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

”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

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

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什么东西。

”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没有人知道呢?没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消失在黑沉沉的夜幕中。

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之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弘农杨氏,积善世德,硕儒辈出,鸿渐衡门,万世瞻仰。

震子杨秉,隐居授徒,通晓《欧阳尚书》,不惑而仕;秉子杨赐,师从桓荣,精通《欧阳尚书》,隐授不仕,三公荐举,直言无讳,疏陈黄巾;赐子杨彪,孝廉茂才,不屈董卓,尽节护主;“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四世清德,海内所瞻。

彪子杨修,盖世文才,阖门钦敬,极赋聪慧。

后任曹操主簿,才华横溢,自叹不如,后为曹操嫉杀。

杨修死后,曹操万分痛惜,赠赐财物,补偿杨彪,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答说:“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也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


神童试才震帝都,越影绝尘日千里。

杨修后裔杨郜,为浦城杨氏始迁祖,仕闽为义军指挥使,次子杨弼为义军讨击副使,其家世代尚武。

至长子杨澄时才开始苦读习文,终浦城县令。

杨澄之子杨徽之弱冠通群经,尤刻意于诗,与邑人江文蔚及子江为齐名,后周显德二年举进士甲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迁侍御史权判刑部转库部员外郎,奉诏参与编修《文苑英华》,历迁刑兵二部郎中。

端拱初,拜左谏议大夫,出知许州,入判史馆事,加修撰。

后至集贤校理,出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改镇安军。

真宗咸平初,加礼部侍郎,累官左拾遗,赠兵部尚书。

杨弼之子名杨文逸,雅学好问,十余岁,以大伯父杨澄为浦城令荫,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以丁父忧归。

见闽乱,遂不仕,闽亡,入南唐,授右千牛胄曹参军,知建州仓事,加本卫骑曹参军,调南丰主薄。

南唐开宝七年(974),任南唐玉山县令,以治闻,仍留任,加大理司直。

赵宋兵平江南,有司敦促其入朝,以疾推辞。

详明
典故,锐意风雅,洞晓音律、术数,擅草隶,匹名家。

杨文逸长子杨仁党,杨仁党子男三:亿、倚、伟。

次子杨仁坦,嗣杨徽之,子男二:备、倬。

有一天晚上,在玉山县署,杨文逸梦见一位道士,自称怀玉山人前来拜见。

不久,杨亿出生,身上长有一尺左右的长毛,酷似葛丝,过了一月才脱落。

杂书《梦纪》说他:“惟杨亿始生,而体有鹤蜕。

”《春渚纪闻》记载则更为神奇:“杨文公之生,胞胎始脱,则见两鹤翅,交掩块肉而蠕动。

其母令弃诸溪,始出户,祖母迎见,启视之,则两翅歘开,内有玉婴,转侧而啼,举家惊异。

”说是杨大年一出生,仙鹤两只翅膀环抱着蠕动肉球,他母亲以为是妖怪要将之丢弃。

出门碰到了他奶奶,打开襁褓一看,两只翅膀自然展开,里面有个粉雕玉琢的娃儿,就是杨大年。

不久就能说话,他母亲用小经进行口授,马上就会背诵。

宋开宝末太平兴国之初(976),在怀玉山金刚峰之前,杨文逸为杨亿寻读书之所,建精舍于法海寺侧,后称“杨亿精舍”,此为儒宗进山之始。

杨亿七岁,就能赋诗作文,跟客人谈论,显出很老成的样子。

太宗雍熙元年(984)十一月十日,杨亿十一岁,宋太宗闻之,诏令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前往,以测试他的词艺水平,连续三天应考,命写诗赋五篇,都是下笔立成。

遂送至朝廷,太宗对他大加赞赏,说天下难得奇才,命人送之中书,并赋诗一首;宰相感到相当惊讶,叹才能如此出众,忙为神童道贺,且撰文一章。

第二天,朝廷下达制书说:“正当年少,无师教晦,识字为文,精神清爽,似有神助,越影绝尘,一日千里,寄有厚望。

”竟以浦城童子杨亿举童子科,授秘书省正字,特赐官袍和官牌。

宋太宗谓曰:“卿久离乡井,得无念父母乎?”对曰:“臣见陛下,一如见父母。

”上叹赏久之,令读书于秘阁。

不久,因丁父忧离职,守孝期满,逢从祖父杨徽之任许州知州,杨亿便前往投靠。

致力研习,昼夜不停,杨徽之偶尔与之交谈,感叹说:“兴旺杨家门庭就靠你了”。

诗赋词笔冠当世,副予前席待名贤。

淳化初年(990),杨亿改任太常寺奉礼郎,仍在
秘阁读书。

淳化二年(991)三月,苑中曲宴,杨亿献诗,太宗赞叹。

太宗怪有司没有及时征召,宰相说:“按照前朝旧例,无授官职不得参预。

”于是太宗授直集贤院,杨亿敬献《二京赋》。

淳化三年,命杨亿参考翰林,赐进士第,任光禄寺丞,时年二十一岁。

后又在后苑赏花曲宴,太宗特召之侍旁作诗,杨亿又敬献《金明池颂》,太宗对宰相诵读杨亿所作之精彩绝句。

至道初年(995),太宗亲作九弦琴、五弦阮,文人墨客上奏颂词,唯杨亿最优异,龙颜大悦,赐佩红鱼。

至道二年春天,升著作佐郎,帝知其贫,屡颁霑赉,每有奏颂,频频称善。

时公卿大臣上表奏疏,多倚杨亿为文,声名闻达。

宋真宗在京府时,杨徽之为首席幕僚,官府书章上疏,皆为杨亿草定。

真宗即位初年,破格升杨亿为左正言。

诏钱若水修《太宗实录》,若水奏请杨亿参预,凡八十卷,杨亿独书五十六卷。

书成后,乞丐外添差,以补就养。

真宗知其才,欲长史学,以留不遣。

杨亿固请,乃诏许之,咸平元年(998)出任处州知州。

咸平三年(1000)奉诏回京,授左司谏、知制诰,赐金紫。

咸平中,西鄙未宁,诏近臣议灵州弃守之事,亿上疏言,阐明利害,存有大害,弃则大利,洋洋洒洒,下笔千言。

景德初年(1004),因家贫困,杨亿请求主管江左郡,朝廷令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景德二年(1005)杨亿主管史馆,逢修《册府元龟》,杨亿与王钦若共担此事,该书体例编次,皆杨亿为之定。

他人分撰每篇序言,诏令杨亿审定方用。

景德三年(1006),召为翰林学士,又和钦若共修国史,凡所体例皆由亿出。

大中祥符初年(1008),加兵部员外郎、户部郎中。

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病归乡,朝廷派遣宦官携太医前去看望,杨亿上章表谢,真宗阅罢,提笔表末书“副予前席待名贤”之句。

因久病未愈,杨亿请求解职,真宗下诏不许。

杨亿未得诏书擅离京城。

有人唆使宦官弹劾之,真宗一直器重杨亿,对他们所说的都不相信,且授太常少卿,分司西京,许其于居所就近休养。

曾作《君可思赋》,称:“亦怀材而待试兮,将乘时而奋庸”,来表明其忠诚报国之壮志;又言:“蝇薨薨以交乱,犬狺狺而迎吠,贤登朝而共嫉,女入门而各媚”,来抒发其愤恨现实的心绪;“胡能伤君德之巍巍,徒以动贤心之惴惴”而表达愤世嫉俗之愤慨,阐明“感骚人之遗韵,聊抒意于斯文”之担忧。

《册府元龟》写成后,升为秘书监,分司西京。

大中祥符七年(1014)御史姜遵疏:“其顷居近列,擅去阙庭,所宜屏迹衡茅,尽心甘旨,忽求领郡,深属要君,请罢分符,用惩着位。

”真宗曰:“亿本以属疾而省母病,素无终焉侍养之请,昨求归朝,授郡寄耳。

”即命宰臣召遵谕之。

八月十五日,遂出任汝州知州,时亿以疾愈求朝谒,因有是命。

遇真宗加封玉皇名号,上表请求陪预,即让人代职,入为参详仪制副使,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

天禧二年(1018)冬天,丁母忧,会举郊礼,朝廷让杨亿担任典司礼乐,典礼未毕,泪流满面。

守孝未满,便任工部侍郎,诏令主持政事。

天禧元年(1019),权同知贡举。

天禧四年(1020),复为翰林学士,受诏注释真宗文集,又兼史馆修撰、判馆事,代理景灵宫副使。

羸弱多病,操劳过度,天嫉英才,那堪摧残,十二月仙鹤而去,英年四十七,谥“文”,世称“杨文公”,墓在浦城杨村后山。

五代处州龙泉县金沙塔(华严塔)
皇帝不恼反称许,诗家总爱西昆好。

鸿才硕儒欧阳修,谈及杨亿,津津乐道,据《归田录》记载,杨亿担任知制诰时,曾起草答辽国书,中有一句“邻壤交欢”,真宗阅览,在旁批注,应作“朽壤、鼠壤、粪壤”等字。

昔辽军屡次入侵,践我赵宋,真宗心生愤恨,遂鄙词称辽土。

杨亿看到批注,只改“邻境”,没有采用皇帝鄙词。

后真宗对辅臣谈起此事,没有生气,颇赞许说:“杨亿真有气性,商量不得”。

真宗欲册封刘娥为皇后,让杨亿起草诏书,派丁谓传旨,杨亿没同意。

丁谓说:“你就试着起草吧,不愁你将来没有富贵”。

杨亿说:“这样的富贵,也不是我所希望的”。

皇帝没办法,只好命其他学士起草诏书。

杨亿有座别墅在阳翟,杨母过来看望,不巧罹患疾病。

杨亿获悉母亲生病,就写一份文书,没等批准就连夜赶回阳翟。

宋真宗就听说杨母病了,派使者送汤药和金币前去慰问,使者来到杨家,发现杨亿已在阳翟。

先斩后奏,不辞而别,该当何罪?朝臣议论纷纷,朝野舆论哗然,认为杨亿做法实在不妥,建议罢免官职。

但真宗惜杨亿才华,没有罢免。

尽管杨亿数次忤逆旨意,但真宗胸怀宽大,依然对他恩赏有加,礼遇不衰。

杨亿身体羸弱,常常生病,上表请求辞官休养,真宗准奏,但之后不久,马上又任命杨亿担任新职。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不为权势所屈,是个性情中人,一生堪称传奇。

杨亿曾告诫门人,写文章应避免借用套话。

不久,他写表文说:“伏惟陛下德迈九皇”,他的学生郑戬马上开玩笑地讨教说:“不知什么时候得卖生莱”?杨亿会意大笑,于是改掉了这句套语。

寇准在中书,和其他大臣做对子为游戏,说:“水底日为天上日”。

没有人能对出,恰逢杨亿有事相告而来,于是别人请他赋诗以对。

杨亿开口便说:“眼中人是面前人”,众座拍手称妙。

西昆体诗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西昆酬唱集》是以杨亿为首的十七位馆阁文臣唱和升平的诗歌总集,为晚唐五代诗风沿续,多师法晚唐诗人李商隐,他们用学问做诗,擅用典故,做文章好为骈体,成就较高是杨亿和刘筠,时号称“杨刘”。

其诗文被视为“新体”“时文”,左右一代文人,影响极大。

“神童”杨亿是北宋初期的“盛世符瑞”,以“神童”传奇资源和西昆文学影响力,开创了大宋王朝新的文学时代。

杨亿倡导的西昆体诗,迅速风靡当时的大宋文坛,成为大宋王朝第一个流行文学样式。

北宋龙泉七层华严塔
吏道详明饰文学,天资高明辅经术。

咸平元年(998)诏令钱若水撰修《太宗实录》,钱若水上奏请求杨亿参加,《太宗实录》共八十卷,而杨亿单独起草初稿五十六卷。

书写成后,此时的杨亿身心疲惫,母亲患病在床,自己身体也欠佳,而宋真宗又准备命钱若水和杨亿修《太祖实录》。

为了免除自己“制文的烦恼”和照顾服侍病中老母,于是“夫子厌承明,还求领郡行”。

杨亿上表乞外补就养。

真宗称赞杨亿擅长史学,欲长史学,以留不遣。

杨亿坚持请求离京,九月,受诏知处州。

十二月三日,杨亿到任处州。

北宋任官有较为严格的地域回避制度,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就曾下令:“应见任文武官悉具乡贯、历职、年纪,著籍以闻,或贡举之日解荐于别州,即须兼叙本坐乡贯,或不实者,许令纠告,当置其罪。

不得为本道知州、通判、转运使及诸事任”。

建州浦城恰与处州接壤,杨亿得以获任处州,确是真宗对其恩赐有加。

据《丽水县志•宦绩》记载:“吏道详明而饰以文学,天资高明而辅以经术,曾未期月,县政有成。

”清雍正《浙江通志》亦记载:“亿知处州,以宽大为政,岁稔刑清。

”其知处州有异政,祥瑞呈现,杨亿在《贺再熟稻表》中称:“臣某言,据本州丽水等县状申,今年人户所种早稻自秋初刈后,为雨水调适,元根再发青苗,结实成熟,共得两收,已具州司别状闻者,多稼并熟,所谓有年嘉谷再登,斯为上瑞。

”处州郡城小栝山与万象山相连,南园在其间。

园内有莲城堂、莺花亭,其东有翔峰阁,西有少微阁,又西为回溪阁、照水堂,均米芾书额。

再后有凝霜阁,据《栝苍汇记》记载:“翔峰阁,郡守孔元忠建;少微阁,郡守关景晖建;回溪阁,旧名松声阁,照水堂,郡守李尧俞建;凝霜阁,杨亿建。

可知丽邑南园,阖名贤胜迹之所萃也”。

丽水郡城,四面环山,不易散热,夏天闷热。

咸平二年,杨亿兴建处州南园的西亭与凝霜阁,其撰《处州郡斋凝霜阁记》称郡城夏天时:“毎温风勃兴,畏景流烁,如临炽炭,若游沸鼎,冰壶屡挹,内热靡蠲,羽扇迭挥,流汗相属,俄顷之际,燋烂可期”。

点明兴建凝霜阁目的:“将使来者无执热之烦,登者有解愠之适,亦犹抱朴子所謂玄冰丸飞雪散用以却暑,兼取夫相胜之义云”。

杨亿在处州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留下的诗文有四十余篇,其中不少是在万象山的郡斋中写的,如《初至郡斋书事》《到郡满岁自谴》《郡斋西亭夜坐》《郡中即事书怀》等。

修《龙泉金沙塔院记》,述《无相大师行状》。

杨亿初至郡斋,“宾宴求婉画,
僧舍问真如”,此时与僧人交往甚多,杨亿酷爱佛教禅学,贯通佛教精髓,他撰《处州龙泉县金沙塔院记》记载了龙泉崇仁寺华严塔内藏大量《华严经》之事实。

“县之南有精舎曰金沙,邑人李文进施财百万,造塔七层,货泉之费巳殚,土木之功未毕。

桑门延通与其徒鸿显,暨大姓李仁禄,共唱其事,薄敛于人,经斯营斯,载朴载斲;基扃环回而固护,堂陛崛起以穹崇。

斩材也,必取山木之良,砻之以密石,购匠也,必择云梯之巧,赏之以兼金,极剞劂之工,加丹雘之饰。

且以岳阳王感应舎利、李长者《华严合论》,匮而藏之,目之曰:华严宝塔。

举其一而称焉,亦取夫百宝庄严之义也”。

邑人李文进施财百万,建造一座七层宝塔,倾尽施财,工程未毕。

后来,在僧人延通及其弟子鸿显、当地大户李仁禄的共同主持下续建,约花了十二年时间,大功始成。

这座塔院规模宏大,用材讲究,工艺精美,计有殿宇四十间。

金沙塔位于塔院中间,塔中收藏岳阳王感应舍利和李长者《华严合论》,所以称为“华严宝塔”。

塔中收藏的这两样东西,无论哪一件都堪称“百宝庄严”。

岳阳王即是南北朝时期后梁皇帝萧詧,萧詧和祖父梁武帝一样,也是一位崇佛的帝王。

据史书记载,他幼而好学,善属文,尤长佛义。

著有《华严》、《般若》、《法华》、《金光明》等佛经义疏共四十六卷,流行于世。

《华严经》凡三译,实叉难陀之译本,别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李长者依次注释,作《华严合论》。

据李贽撰《李长者华严经合论序》记载:李通玄《华严合论》卷一,有李长者对华严经的解读。

此论一出,即受推崇,一直影响至今。

李长者援引易理以释佛经,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佛教易学。

因此塔中收藏的这两样东西,无论哪一件都是价值连城之国宝。

《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

据《高僧传》记载:“唐太宗问隐士孙思邈:佛经以何经为大?孙曰:华严经为诸佛所尊大”。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的莲池大师说:“华严见无量门,诸大乘经,犹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耳。

华严,天王也;诸大乘经,候封也;诸小乘经,侯封之附庸也”。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崇仁寺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地点之一,是研究华严宗教理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的来源地。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根本经典而得名,崇仁寺也因此成为华严宗的圣地。

有人认为华严塔的历史地位和佛教学术价值可与“敦煌发现”相媲美。

另据杨亿撰《无相大师行状》记载:“温州永嘉玄觉禅师者,永嘉人也,姓戴氏,丱岁出家。

遍探三藏精天台旨,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

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

永嘉大师法号玄觉,戴姓字明道,初在永嘉龙兴寺为僧,遍览佛学经典,首先参学天台宗,与左溪玄朗禅师同出天台宗七祖慧威门下,精研止观圆融法门,学大乘经论各有师承,然后无师自悟心地法门与禅宗真义。

同为天台宗传人的左溪玄朗禅师,当然希望和玄觉共同弘扬天台宗圆融法门,于是出言相激,玄觉以之为励。

武后长安三年(703),玄觉与东阳玄策
禅师偕行广东韶关曹溪拜谒六祖惠能,据《无相大师行状》记载:“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矣。

策公乃留。

师翌日下山回温江。

学者辐凑。

答号真觉大师。

着禅宗悟修圆旨。

自浅之深。

庆州刺史魏静。

缉而成十篇。

目为《永嘉集》。

及《证道歌》一首。

并盛行于世云尔”。

翌日玄觉下山回温,玄策禅师乃留。

温州玄觉与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同列禅宗六祖慧能门下,成为著名弟子。

回温后,以致永嘉禅法,名闻天下,备受推崇,法席昌盛。

“名重当时道扇方外,三吴硕学辐辏禅阶,八表高人风趋理窟”,足见影响之大。

永嘉禅法走向世界,经历了1300多年后,至今仍被韩国、日本、美国、法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广泛推崇和学习。

杨亿“留心释典禅观之学”,著有许多关于佛教的作品,如《佛祖参同集序》、《景德传灯录序》、《古清规序》等。

他对佛教的兴趣和了解,远在一般士大夫之上,为弘扬佛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永嘉大师圆寂的西山龙兴寺(今温州景山护国寺)
文公文章擅天下,清忠鲠亮远未卒。

杨亿以文才称雄当时,《宋史》说他“天资颖悟,自幼及终,不离翰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

杨亿每当想要写文章时,就跟门客、亲朋饮酒游戏,投壶下棋,大家尽情谈笑,却不妨碍杨亿构思.他常常用一片片的小方纸作稿纸,在上面密密麻麻地书写,挥笔如飞,不用修改,每写满一张纸,就要门客拿去传抄,门客们常常被他搞得疲于奔命,顷刻之间,他就能写出几千字的文章来,一代文豪,令人惊叹! 还喜欢诲诱后进,受他教晦而成名的人很多,一时众望所归,俨然文坛盟主,无愧宋初“文眼”。

杨亿性格刚直不合众,仅与李维、路振、刁絗、陈越、刘筠等人十分友善。

当时的文人学士,都依赖杨亿的品评,有的人遭贬斥,贬斥后大多心生怨恨,然后肆意诽谤杨亿。

王钦若骤然富贵,杨亿一直瞧不起他。

王钦若怀恨在心,多次挑剔他的过失;陈彭年正准备以文史求升官,忌讳杨亿比他闻名。

于是两人臭味相投,一起在皇帝面前诋毁。

天禧四年(1020),杨亿因为宫廷斗争而受牵连,抑郁而终,年仅47岁。

杨亿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的精神生命已经永远留在了文字中,他的辞章千古传诵,他的诗书万世流传。

为人正直,风骨铮铮,人虽卒,但清忠鲠亮之气永远未卒。

正如浦城籍宋大儒真德秀所说:“国朝南方人物之盛,自浦城始;浦城人物之盛,自文庄公及文公始;再考史称,宋一海内文治日起杨文公,首以辞章擅天下,为时所宗,蓋其清忠鲠亮之气未卒。

”又称:“当咸平、景德间,杨文公文章擅天下,然使其所立独以词翰名,则亦不过与骚人墨客角逐争后先尔。

唯其清忠大节,凛凛弗渝,不义富贵,视犹涕唾,此所以屹然为世之郭郭也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