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融简介_包融的作品_古诗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汇总,建议收藏!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汇总,建议收藏!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被归入各种流派。
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
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大有裨益。
【屈宋】屈宋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
他们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诗人,代表作品有《离骚》等。
宋玉写有《九辩》《风赋》等。
他们的诗篇在艺术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多用楚国方言,多依楚国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华美的风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高度评价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不过,屈宋虽并称,也有共同之处,但成就的大小却不能相提并论。
【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三曹】三曹指汉魏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南朝三谢】南朝三谢是对南朝三位谢姓名士的称呼,分别是谢灵运,谢惠连,谢朓。
【元嘉三大家】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春江花月夜》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
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吴中四士: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

吴中四士: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
吴中四士
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俱以吴、越之士,文辞俊秀,名扬上京”,此四人号为“吴中四士”。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与张旭皆是杜甫《饮中八仙歌》里的人物,其诗风率真、洒脱,著名的《咏柳》便是他的作品。
包融(约695-约764)诗仅存八首,以《酬忠公林亭》《登翅头山题俨公石壁》为代表。
张旭(约685-约759)又是草书大家,时号草圣、张颠,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曼剑被诏为三绝,有《清溪泛舟》《山行留客》等诗作。
张若虚(约670-约730),生平不可详考,唯《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唐宋元著名诗人及作品简介

唐宋元著名诗人及作品简介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唐宋元着名诗人简介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
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着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精神,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8、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
被誉为诗骨。
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
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
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
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9、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属江苏)人。
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唐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
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精神,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
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
尤善五言诗。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古诗武陵桃源送人翻译赏析

古诗武陵桃源送人翻译赏析
《武陵桃源送人》作者为宋朝诗人包融。
其古诗全文如下: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翻译】
进入幽静的武陵源后,村落中鸡犬处处,是那秦时人家。
最先见到这幅美景的是谁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动依旧,桃花也重开了。
【赏析】
陶渊明作《桃源记》,云:‘源中人自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自是之后,诗人多赋《桃源行》,不过称赞仙家之乐。
”武陵之于桃源,不仅在唐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而且对于初唐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使一些“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仅具有oRG更浪漫的想象空间和绚丽色彩,而且还产生了神奇诡异的仙化意象。
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唐朝社会道教盛行,再加上富裕的生活和繁荣昌盛的社会使得人们追寻心灵深处中对于生命短暂的忧郁。
因此,许多笃信道教的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会描写他们近乎幻觉式的想象。
据刘中文先生考证,在现存的唐人诗词中,以“桃花源”为题的作品达21题24首之多,包融的《武陵桃源送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吴中四士分别是哪四个

吴中四士分别是哪四个
吴中四士指的是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他们四位都是唐朝时期的人物,都位于江浙一带,而古代叫做吴中,所以就有了吴中四士这个称号。
其中张若虚、贺知章的是比较有名气的诗人,作品也比较多,张旭和包融的诗就少一些。
张若虚
张若虚的代表作品就是《春江花月夜》,该作品还被誉为了唐诗的开山之作,乃千古绝唱。
有“孤篇盖全唐”之名。
他的诗主要特点是情感细腻,音节和谐,在初唐诗风转变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贺知章
贺知章少时就以诗文之名,教科书中也有很多他的作品,比如《咏柳》《回乡偶书二首》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千古传诵。
贺知章是唐朝前期的一位很有影响力的诗人,对唐诗的发展也有很大引导作用,为唐诗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旭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比较擅长草书,喜欢喝酒,还是“饮中八仙”之一。
他的书法主要特点就是狂逸,有着非常豪放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作品恢弘大气,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大书法家,还勇于创新,对唐代的书法艺术的繁荣有着很大的作用和贡献。
包融
包融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留下的作品不多,仅存诗八首,载《全唐诗》里,代表作品有《武陵桃源送人》、《送国子张主簿》、《阮公啸台》等。
另外他和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
唐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唐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
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着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
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
赞美太湖石古诗大全

赞美太湖石古诗大全青为洞庭山,白是太湖水。
——包融《登翅头山题俨公石壁》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白居易《宿湖中》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黄庭坚《鹧鸪天·乐在风波钓是闲》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苟有王佐士,崛起于太湖。
——皮日休《太湖诗·太湖石》更买太湖千片石,叠成云顶绿嵾峨。
——无可《题崔驸马林亭》今年太湖浅,添却几弓阔。
——葛一龙《炼药洲与郑君熙醉题石上》恼人意,叵耐范蠡扁舟,一片太湖烟水。
——杨维桢《双调·夜行船·吊古》斯须到绝顶,似愈渐离z一片太湖光,只惊天汉落。
——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太湖三山口,吴王在时道。
——皎然《杂曲歌辞。
古别离》青为洞庭山,白是太湖水。
——包融《登翅头山题俨公石壁》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白居易《宿湖中》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黄庭坚《鹧鸪天·乐在风波钓是闲》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挈过太湖风,抱宿支硎雪。
——皮日休《二游诗·徐诗》使节尘生人共惜,朔风吹泪太湖湾。
——韩元吉《故运使直阁少聊刘公挽词》不然把天爵,自拜太湖公。
——皮日休《太湖诗·缥缈峰》或云太湖龙,避静扃神扉。
——陈造《喜雪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苟有王佐士,崛起于太湖。
——皮日休《太湖诗·太湖石》更买太湖千片石,叠成云顶绿嵾峨。
——无可《题崔驸马林亭》今年太湖浅,添却几弓阔。
——葛一龙《炼药洲与郑君熙醉题石上》闻有太湖名,十年未曾识。
——皮日休《太湖诗·初入太湖》我尝游太湖,爱石青嵯峨。
[吴中四士是指]吴中四士的是哪四个人,吴中四士四人写作特点简介
![[吴中四士是指]吴中四士的是哪四个人,吴中四士四人写作特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3df5e8781c758f5f61f6772.png)
[吴中四士是指]吴中四士的是哪四个人,吴中四士四人写作特点简介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
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
“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在唐诗中,多以诗歌内容和风格划分流派,如边塞诗人、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等;而吴中四士,则是以地域相同来称谓同一时期的四位诗人的,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人。
古时这一带属吴郡,贺知章,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
四人因此被后人称为吴中四士。
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
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张旭张旭,唐著名书法家,诗人,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
初为常熟尉,后任金吾长史。
世称张长史。
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精草书,喜欢喝酒,每当大醉后,便高声喊叫,发狂般地奔跑,然后下笔,有时竟以头发蘸墨而书,时称张颠。
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亦能诗,长于七绝。
所存六首写景之作意境清丽深幽,别具一格。
张若虚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人都以吴越名士,扬名京都。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在唐中宗时以“文词俊秀”闻名长安。
《全唐诗》存其诗仅二首。
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成就一般;一首《春江花月夜》却独具特色,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这就是所谓的“以孤篇压倒全唐”。
包融包融:生卒年不详,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
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
唐朝包融的诗词

唐朝包融的诗词一、作者介绍包融呢,是唐朝的一位超酷的诗人。
他生活在那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唐代,和很多有名的诗人都有交集哦。
他呀,就像是一颗璀璨却又有点低调的星星,在唐朝诗坛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为当时的诗歌文化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二、诗词赏析(一)送国子张主簿“湖岸缆初解,莺啼别离处。
遥见舟中人,时时一回顾。
坐悲芳岁晚,花落青轩树。
春梦随我心,悠扬逐君去。
”1. 注释缆:缆绳,这里指系船的绳索。
青轩:青色的栏杆或者窗户的轩廊。
2. 翻译湖岸边船的缆绳刚刚解开,黄莺啼叫在这离别的地方。
远远地看见船中的人,时不时地回头看一下。
坐着悲叹美好的时光已经很晚了,花朵落在青色轩廊的树上。
春天的梦随着我的心,悠悠扬扬地追逐着你而去。
3.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送别场景。
开头写船解缆要走了,黄莺啼叫仿佛也在诉说着离别的哀伤。
然后看到船中人频频回顾,很生动地表现出离别的不舍。
后面写因为离别而悲叹时光,落花也像是在渲染这种悲伤的氛围。
最后说春梦随着心追逐友人而去,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情感真挚动人。
(二)登翅头山题俨公石壁“晨登翅头山,山曛黄雾起。
却瞻迷向背,直下失城市。
暾日衔东郊,朝光生邑里。
扫除诸烟氛,照出众楼雉。
青为洞庭山,白是太湖水。
苍茫远郊树,倏忽不相似。
万象以区别,森然共盈几。
坐令开心胸,渐觉落尘滓。
北岩千余仞,结庐谁家子。
愿陪中峰游,朝暮白云里。
”1. 注释曛:昏暗,日落时的余光。
这里形容山雾的朦胧。
暾日:初升的太阳。
楼雉:城墙上面呈齿状的矮墙。
尘滓:尘世的污垢。
2. 翻译早晨登上翅头山,山上黄雾弥漫而起。
回头看的时候迷失了方向,向下看看不到城市。
初升的太阳挂在东郊,晨光出现在城邑里。
扫除了各种烟雾氛围,照出了众多的城墙矮墙。
青色的是洞庭山,白色的是太湖水。
苍茫的远处郊野的树木,忽然间看起来不一样了。
万物有了区别,森然地出现在眼前。
这让人心胸开阔,渐渐觉得脱离了尘世的污垢。
北面的山岩有千余仞高,是谁在那里盖房子居住呢?我愿意陪着中峰游玩,早晚都在白云之中。
姓包的诗人 寻古诗词

姓包的诗人寻古诗词
包姓诗人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包姓诗人及其作品:
1. 包融: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等并称“初唐四杰”。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如《登金陵凤凰台》、《夜泊牛渚怀古》等。
2. 包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清新、高远见长,如《题临川阁》、《游庐山》等。
3. 包公: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作以婉约、清新为主,如《夜泊牛渚怀古》、《登金陵凤凰台》等。
4. 包天笑: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如《登金陵凤凰台》、《夜泊牛渚怀古》等。
5. 包世臣:清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作以清新、高远见长,如《题临川阁》、《游庐山》等。
包氏父子故事概括

包氏父子故事概括
包氏父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人家族,起源于明代。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包氏家族就已经成为南方商业界的巨头。
而到了清朝,包氏家族更是独霸江南商贾一方。
在清朝官府与巨商的角力中,包氏家族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蕴藏了巨大的财富。
包氏家族的创始人是包龙图,他是一位聪明才智出众的商人。
他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传承给了儿子包融和孙子包世臣。
包融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对包氏家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是一位文化人,对书画艺术有着深厚的发掘和欣赏之情。
而包融的儿子包世臣,则更加名扬江湖。
他深谙商业之道,将包家商业带入了巅峰。
他经营的茶叶、纺织、种植、地产等多个产业都做得十分出色。
在包世臣的经营下,不仅提升了包家族的社会地位,还为整个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正是因为包氏父子的卓越成就,他们的故事被不少后人津津乐道。
他们的成功,既是商业上的,也是家庭上的。
他们代代相传,世世兴旺,成为了中国商界传奇的代表之一。
不在语文书上的诗人介绍

不在语文书上的诗人介绍1.不在语文书上的诗人——罗隐诗人介绍:罗隐,原名罗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人。
唐代诗人、文学家,主要著作有《谗书》及《两同书》,诗集有《甲乙集》,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在民间流传颇广。
2.不在语文书上的诗人——上官仪诗人介绍: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人,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
上官仪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
上官仪著有文集三十卷、《投壶经》一卷,曾参与编修《晋书》、《芳林要览》。
此外,《全唐文》和《全唐诗》中还收录有上官仪的诗文作品。
3.不在语文书上的诗人——王无竞诗人介绍:王无竞,字促烈,初唐诗人,原籍琅琊。
王无竞所存诗作多为咏史怀古内容。
这一方面因其有与宫中学士们编撰类书的学术积累,另一方面也多缘于他对现实的关注,是有感而发。
4.不在语文书上的诗人——包融诗人介绍:包融,汉族,润州延陵人,唐朝著名诗人。
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
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
包融之诗,今存八首。
5.不在语文书上的诗人——刘长卿诗人介绍:刘长卿,字文房,汉族,唐代诗人。
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刘长卿作品有集,称《刘随州集》。
《全唐诗》收刘长卿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6.不在语文书上的诗人——张祜诗人介绍:张祜,字承吉,唐代清河人,诗人。
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
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关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关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做PPT文档
基本解释:
1.唐之包融﹑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四人同时知名,均吴人,故称。
词语分开解释:
吴中: 1.今江苏吴县一带。
亦泛指吴地。
四士: 1.指禹﹑契﹑皋陶﹑后稷。
2.指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
3.指伍子胥﹑辅果﹑穆生﹑邹阳。
4.指蜀中四士:司马相如﹑严君平﹑王褒﹑扬雄。
5.指吴中四士:包融﹑贺知章﹑张旭﹑张若虚。
在唐诗中,多以诗歌内容和风格划分流派,如边塞诗人,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等等;而吴中四士,则是以地域相同来称谓同一时期的四位诗人的,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古时这一带属吴郡,贺知章,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四人因此被后人称为"吴中四士".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包融_精品文档

包融包融(909年 - 938年),字景通,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
他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于宋代的治理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包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家境富裕且家族世代研究经学。
包融从小聪慧好学,对经典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理解力。
他熟读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掌握了丰富的经学知识,尤其擅长解释经书中的深奥理论。
包融的政治才能也是无可置疑的。
他在官场上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包括礼部侍郎、集贤校理等,每一职位上都表现出出色的才干和谨慎的态度。
包融不仅注重维护朝廷的权威,还积极推动各项改革。
他提出了《廉政要略》等政策文件,规范官员行为,有效地减少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他还推行了多项社会福利政策,缓解了人民的贫困和疾苦。
除了政治和经学方面的成就,包融在文学领域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精通诗词歌赋,作品多次被选入国子监的诗文选本中。
他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山水意境。
他的代表作有《和仇三主簿开樽》、《凤仪亭》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思考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包融对于宋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积极倡导道德伦理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上树立了榜样。
他倡议整顿儒学,提倡勤俭节约等价值观,推动了新的文化思潮的兴起,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他也注重文化教育的普及,鼓励民众能够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包融对于经学的研究和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对经典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后世的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他的著作《图书续志》、《经义辑要》等被后人广泛引用,并成为后世经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包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政治才能、文化意识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北宋时期重要的一代人物。
他对于政治、文化和经学的贡献将会被后世铭记,他的思想和理念也会继续影响着人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融简介_包融的作品_古诗大全
包融(公元695-764),,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
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
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
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
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
融诗今存八首。
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
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兖州兵曹,巨监察御史。
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
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贺知章传》)
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
父融,集贤院学士,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门四士"。
融,延陵人。
开元间仕历大理司直。
与参军殷遥、孟浩然交厚,工为诗。
二子何、佶,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二包。
有诗一卷行世。
夫人之于学,苦心难;既苦心成业难,成业者获名不朽,兼父子兄弟间尤难/a/7308。
历观唐人父子如三包、六窦,张碧、张瀛,顾况、非熊,章孝标、章碣;公孙如杜审言、杜甫,钱起、钱(王羽),温庭筠、温宪;兄弟如皇甫冉、皇甫曾,李宣古、李宣远,姚系、姚伦等,皆联玉无瑕,清尘远播。
芝兰继芳,重难改于父道;骚雅接响,庶不慊于祖风。
四难之间,挥尘之际,亦可以为美谈矣。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