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1篇)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1篇)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1篇),欢迎大家分享。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篇1一、学期教学目标总体目标:本学期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册书中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学期力争使70%的学生进入优秀之列,100%的学生及格,期末成绩位列全街道同课前五名。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懂得如何科学观测和描述天气变化。

2、学习物质的状态及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3、让学生学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说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区别,从而找出生命的主要特征。

4、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5、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业与技术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物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能力。

2、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例如:化冰实验,蒸发、沸腾、凝结等的实验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分析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活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受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保护环境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操。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科学课,本年级共有学生17人。

其中男生11人,女生6人,他们大多数年龄在10--11岁之间,他们身心健康,活泼可爱,接受知识的能力强,。

由于科学接近生活,大多数同学对科学很感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抓住学生新奇、爱动的特点,创设多种观察实验的情景,多给学生实验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在实验中发展智力和提高观察思维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推荐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推荐下载

一个物体上,物体中的粒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形成对电荷的认识。 从初始认识向科学
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3.(出示图片:用塑料梳子梳头发)讲解:当 正电荷与负电荷,以 这个发展对学生来
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 及梳子与头发摩擦后 说还不是很深入的,
上的电子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梳子有了 他们各自的带电情况。 但对于四年级学生
同时也进一步了解
到学生对静电现象
的初始认识。
培养学生质疑、 倾听的能力。
不到物体带电呢?
2.讲解: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
电荷。由于中性物体所带正负电荷数量相等,
电量的代数和为零,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
不到物体带电。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 学生认真倾听,解 现象做出了科学的
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外 释心中的疑惑,初步 解释。完成了学生
学生活动
学生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活经验, 深入了解学生的原
学生进行尝试
学生随着教师的质 疑进行深入的思考。
教学设计思路
激发学生研究兴
趣,迅速进入主题。
教师注意对学生
的想法进行追问,
生的回答,适当引
出“静电”一词。
让学生自己去寻
找生活中的静电现
象,并试着让他们
做出解释,使学生
感受到静电现象并
不稀奇,它随时随
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第一部分: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了解学生
对静电的初始认识。
1.引入:出示充满气的气球
2.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漂 认真倾听并积极调
亮的气球小朋友,可是,它有一些烦恼,因为 动生活中的经验。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电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 点亮小灯泡3 简单电路4 电路出故障了5 导体与绝缘体6 做个小开关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第二单元新的生命1 油菜花开了2 各种各样的花3 花、果实和种子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5 种子的萌发6 动物的卵7 动物的繁殖活动第三单元食物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1各种各样的岩石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3 岩石的组成4 观察、描述矿物(一)5 观察、描述矿物(二)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7 岩石、矿物和我们第一单元电一、单元教学意义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

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

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

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

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

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

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变化的原因。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花生和豆芽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的具体变化和原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变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变化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变化的原因。

2.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花生和豆芽植物,让学生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如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长过程等。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植物的生长变化。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花生和豆芽的生长过程,并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花生和豆芽的生长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植物生长变化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结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和原因。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材分析:这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3个部分:(1)体验静电现象。

通过一些小游戏和交流,让学生能感受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是随处可见的。

(2)研究不一样的电荷。

这是引导学生从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3)让电荷流动起来。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以上三个活动的结构属于线型结构,是递进关系。

它在本单元的地位是让学生从对静电的元认知到对电的本质的一个初步认识,为后面几课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对静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历过,可能学生也能说出静电这样的科学语言。

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探究,特别对正负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对电流的概念也是教学思路:一、以小魔术引入,利用学生周边材料和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做一做,体验静电。

再通过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辅以图片补充,让学生感受静电现象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物质中。

二、通过问题“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受不到物体带电呢?”引到第二个活动,通过动画讲解,学生举例解释,板书小结,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再通过实验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让学生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三、通过让学生“用带电吸管点亮小灯泡”的情境创设,引到“带静电的物体,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再到电流、电路。

四、通过将掉下的轻小物体捡干净应用到静电,再到更小的粉尘的收集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5、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1全书导学、科学家这样做、第一单元导学22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种植凤仙花23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24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25种子的传播、科学阅读26凤仙花的一生、成果展示27复习第一单元(测试+评讲)28第二单元导学、电和我们的生活29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210电路出故障了111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导体和绝缘体212电路中的开关、模拟安装照明电路213复习第二单元(测试+评讲)214第三单元导学、岩石与土壤的故事215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岩石的组成216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岩石、沙和黏土217观察土壤、比较不同的土壤218岩石、土壤和我们、复习第三单元219复习一~三单元220学年复习考试23
四、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人,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和思考问题,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预测、调查、实验、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不过,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科学,实践运用也不尽如人意。还有少数学生不重视科学这门学科,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对立学生科学的意识,端正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教学中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饮食与健康【引言】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一章主题是饮食与健康。

通过学习本章的知识内容,学生将了解到不同食物对身体的影响,以及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食物对身体的影响,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2. 掌握不同食物的分类和特点,如谷物、蔬菜、水果、肉类等;3.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合理搭配食物;4. 了解食物中可能存在的危害物质,如过多的糖和食品添加剂。

【教学重点】1. 不同食物对身体的影响;2. 饮食的分类和特点;3.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难点】1. 了解和区分各类食物对身体的作用;2. 培养学生的饮食意识。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 教具:幻灯片、图片、食物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对本课主题的思考。

例如,"同学们,你们吃什么食物可以让身体变得更强壮呢?" "什么样的食物可以让我们保持健康呢?"二、讲授新知 (30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不同食物对身体的影响,如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脂肪维持体温,蛋白质帮助生长等,并结合图片和食物模型进行具体展示。

2. 分类和讲解各类食物的特点,如谷物、蔬菜、水果、肉类等。

可以通过比较他们的外形、味道和营养功效等进行说明。

3. 通过案例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多的糖和食品添加剂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并提出保持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 (10分钟)1. 带领学生一起制定一周的饮食计划,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合理安排各类食物的摄入。

2. 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饮食心得和健康的饮食经验。

四、巩固练习 (15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组织展示自己的饮食计划,并给予其他组的评价和建议。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的传播》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7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身边的花草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种子、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些植物,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值得我们去探究?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种子传播方式,并做好记录。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4、灵活应对意外:在执行教学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摩擦并不产生静电。尽管同学 们的热情很高,使劲用塑料棒摩擦头发,摩擦衣服,或者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均不能吸起细 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按照常规,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或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
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这到底是为什 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也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面对这 意外实验现象,该如何解释,也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的大好契机。我决定根据同学们已有 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 今天摩擦过的塑料棒不能吸起碎纸屑,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也不能吸起头发,而在冬天却很 容易吸起它们呢?”孩子们面面相觑,“哪是不是与天气有关啊?冬天天气怎样,现在呢?” 这下同学们向炸开了锅似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冬天天气又冷又干,我脱衣服的时候会 发出啪啪的响声,经常被衣服电到,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头发衣服都被汗浸湿了, 在夏天脱衣服时从来没被电过;摩擦起电是不是与湿度有关?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建议用实 验来证明,只要用梳子摩擦干头发和湿头发,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同学们发现长发女孩的发 梢比较干燥,就用塑料梳子摩擦发梢,结果发现头发发梢随着梳子飘起来,而用同样的方法 去梳出了汗的湿发却没有随梳子飘起来,用塑料棒摩擦其他的干燥物体也会吸引碎纸屑。通 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
课后,对此课我进行了反思,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中,面对教学意外,教师要 积极引导学生对意外现象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 的好奇心,其实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也能使学生获 得意外的收获。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2 课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套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套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 年月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电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 点亮小灯泡3 简单电路4 电路出故障了5 导体与绝缘体6 做个小开关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第二单元新的生命1 油菜花开了2 各种各样的花3 花、果实和种子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5 种子的萌发6 动物的卵7 动物的繁殖活动第三单元食物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1各种各样的岩石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3 岩石的组成4 观察、描述矿物(一)5 观察、描述矿物(二)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7 岩石、矿物和我们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是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和土壤的性质,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和土壤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岩石和土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岩石和土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难点:岩石和土壤的成因,实验探究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岩石和土壤的相关知识,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预习教材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地球的构成、地壳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初步认识岩石和土壤。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如硬度、颜色、密度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土壤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知道土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2.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土壤样本,用于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铁铲、玻璃杯等。

3.准备实验材料,如水、棉花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土壤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实验步骤如下:a.用手触摸土壤,感受土壤的质地。

b.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了解土壤的细腻程度。

c.将土壤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土壤的溶解性。

d.将土壤放入棉花中,观察土壤的吸水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太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掌握简单的天文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描述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和八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学会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和八大行星的特点。

难点: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行星运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文望远镜、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习单、画笔、尺子、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导入本课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认识太阳和八大行星。

a. 太阳:讲解太阳的结构、表面温度、能量来源等。

b. 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介绍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特点。

3. 实践环节:分组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找出太阳和八大行星。

4. 例题讲解:讲解太阳系知识点的相关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2. 太阳和八大行星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要描述太阳系的组成。

b. 画出太阳和八大行星的顺序,并标注特点。

c. 解释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2. 答案:a. 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

b. 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特点:略。

c.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是因为它距离太阳适中,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最新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全册】

最新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全册】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静电的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静电现象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也生活中也接触过静电现象,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根据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通过本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第一部分:带灯座的电路关于电路,学生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能够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光了。

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样用手来按住导线的两头与电池和小灯泡连接,太不方便了,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本课中,一开始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给每个小组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元件的构造。

电池盒内的两端分别装有铜片,并连接外面的两个接头,应让学生注意观察接头的弹簧夹、小灯座的螺口,以及旁边的两个接线头,想想这些构造的用处。

了解了这些元件的构造后,能用这些元件使小灯泡亮起来吗?教科书引导学生用三个步骤进行安装。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把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一我们的小灯泡亮了!这样的安装步骤,特别是第二步,可以强化学生对前一课学到的知识的理解。

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

小灯泡亮了以后,要让学生拿出科学文件夹,把电路用实物图画下来。

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觉得画实物电路图比较费时间,这时可以引人一种简单的方法,即简单电路图。

要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再告诉他们用线段连接的方法。

第二部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在学生们已经学会使用电池盒、小灯座后,用这些材料来组建一个比较复杂电路的活动就可以开始了。

点亮更多的灯泡,意味着要提供比较多的材料。

教科书要求用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4根导线、电池盒和电池组成电路。

教科书中对电池的数量没有具体的要求,可以先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然后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让学生探究电池在电路中怎么连接。

当新的电路连好时,要让他们把这些电路画在科学文件夹上,以便在讨论、交流时使用。

教师可以从这些图中,了解学生对电路的掌握情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1《一天的食物》 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1《一天的食物》      教科版

1.一天的食物【教材简析】《一天的食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起始课。

由“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和“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活动组成。

“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希望让儿童关注食物,并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每个人“一天中的食物”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并为食物的分类和健康饮食提供素材。

记录完一天所吃的食物后,为了交流汇报,又促使儿童自觉地对一天所吃的食物进行生活中的分类和描述。

在这里,分类是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食物进行有效描述的方法。

当然,分类也使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食物的认识上升到概括的层面。

所以,无论是“记录一天的食物”还是“给食物分类”的活动,都是为达成“让儿童关注自己所吃的食物”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单纯地为记录而记录,为分类而分类。

当儿童开始关注自己的食物,并对自己所吃的食物进行整理分析时,就有可能认识到自己每天都要吃几十种不同的食物,继而产生一系列与“食物”相关的问题,引发后续的学习活动。

如:为什么要吃那么多食物?每天只吃一两种食物,行吗?怎么吃这些食物(包括加工、搭配等)?所以,本课是《食物》单元的引入课,同进更是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的课。

【学情分析】儿童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等,已经初步了解了食物是可以为人体提供营养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

儿童对于食物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但他们对食物的认识有比较大的局限,他们往往比较关注食物的口味,而其他方面的问题关注就比较少,更谈不上研究、思考。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2.食物可以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别。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一天的食物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一天的食物种类是非常丰富的,感受摄入种类丰富的食物的必要性。

2.通过对食物的记录和分类的研究,提升对食物单元的学习的兴趣。

科学态度目标能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食物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一天的食物》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一天的食物》教案

《一天的食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2、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准备学习单、食物卡片、黑板思维图、PPT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小视频。

师: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生:美食。

师: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以狩猎野生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的方式获取食物。

后来,人类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便慢慢开始栽培农作物,以及驯养家畜,从此人类的饮食便开始文明起来了。

今天,就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走近《一天的食物》吧!(二)记录“我昨天所吃的食物”师:你注意过自己一天中吃的食物吗?让我们先进行统计吧!每位同学都要回忆一下自己昨天吃过的食物,按照早餐、中餐、晚餐、其他的顺序记录下来。

这里注意:每餐吃了几种食物就记录几种,如果你一餐吃的太丰富了,那就挑选主要的四种记录下来。

2分钟时间,开始吧。

(生记录,师巡视)师:好,我看大家都已经写好了,现在请四个人相互分享自己的记录单,3分钟时间。

师:时间到,现在有谁愿意给全班同学分享一下你昨天的食物吗?(生1、生2汇报,老师展示自己昨天的食物表)师:通过回忆自己一天的食物,并了解了同学们和老师一天的食物,你有怎样的感受?生:我们吃的食物真丰富啊!师:刚才我们经历的过程就是收集信息,那如果要整理出有用的信息,我们需要怎么做呢?生:分类。

(二)给食物分类师:给食物分类可以方便我们的研究。

给食物分类,你有哪些方法?生:可以按照荤菜、素菜;可以按照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师:很高兴可以从你们那里听到如此多的分类方法,但是科学的分类的方法可以使每个人的分类结果都一样。

请看这里,大家跟我一起读出来。

(PPT展示分类方法)师:每一类你能举出例子吗?生:熟食有米饭、肉类,生食有水果……植物类有蔬菜、水果,动物类有肉、蛋……主食有米饭、馒头、面条,其他都是副食……师: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14种食物……的卡片,请你按要求完成活动记录二吧!(组内交流)(请学生来黑板前粘贴分类结果)师:大家同意他们的分类结果吗?生:同意。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岩石的组成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岩石的组成教科版

4.3岩石的组成教学内容及分析本科教学内容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的组成》。

本课在学生初步对岩石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分类的基础上,以花岗岩为例指导学生认识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的。

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矿物是组成地壳岩石的重要物质。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结构,以及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 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矿物和岩石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与人类关系密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学情分析矿物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不少学生也可能听说过,对矿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陌生,也很少有学生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教学难点:观察花岗岩中三种矿物的形态,对比花岗岩中的三种单独的矿物晶体,从中发现他们的联系。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放大镜等,常见矿物的标本及课件教学过程6.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从学生身边的花岗岩制品导入,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生生活中的花岗岩物品,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都有哪些用途,又是哪些特点让花岗岩适合用来制成这件物品。

引起学生进一步观察花岗岩的兴趣。

活动2【活动】美丽的花岗岩1.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学生已经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

利用导入部分激发的学生兴趣让学生利用放大镜再次仔细观察花岗岩,找出组成花岗岩的几种颗粒的特点,并记录在记录表中。

在观察前通过让学生说出如何观察和观察什么,从而明确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将观察重点放在组成花岗岩的几种颗粒上。

2.观察结束后,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反馈其中部分小组记录表。

3.根据不同小组间的结果差异,引出“花岗岩究竟有几种成分组成,他们分别叫什么名称?”的问题,并进行介绍:花岗岩主要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成分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电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电荷能流动起来教学后记:1·2 点亮小灯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教学准备】小灯泡、1. 5 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

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1、小灯泡的构造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三、让小灯泡发光1、点亮小灯泡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板书设计:点亮小灯泡小灯泡导线电池不同实物图展示:教学后记:1·3 简单电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

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

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板书设计:3、简单电路电池导线用电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教学后记:1·4 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过程与方法: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教学准备】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

【教学过程】一、观察导入: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说明: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板书:回路)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建议: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1. 小灯泡坏了;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3.……4.……(说明:这是发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可能,并做好记录。

)三、做个电路检测器: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①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

(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②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电路检测器做法:把上节课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

)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灵不灵。

4、根据教材10面的插图讲解检测电路和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小灯泡、导线)的方法。

(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

)5、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6、制定检测计划。

提醒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要边检查边做记录;最后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7、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让学生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

分组汇报。

8、强调安全事项。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9、拓展: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板书设计:4、电路出故障了回路故障电流中断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1. 小灯泡坏了;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3.……4.……电路检测器教学后记:1·5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