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味道
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语言风格-2019年文档
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语言风格老舍的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它的语言魅力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北京味道,糅合了现代西方句法、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和北京民间方言等,有着独特的魅力。
除此之外,还有着京派小说风格的叙事方式,这些都使老舍的作品有鲜明的风格。
一、老舍及老舍作品概述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及人民艺术家,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数量很多,最知名的当属《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剧本《茶馆》,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优秀代表。
在老舍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描写了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种种伤害。
在这些作品中,对民族觉醒的表现、弘扬民族气节,让老舍的作品有了更加深远的思想意义,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
二、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一)叙事讲究幽默性在老舍的作品中,注重人物幽默的描绘,从语言、动作、样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塑造,让人物变得幽默、搞笑起来,荒诞之余又合情合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物雕琢。
在一些对老舍作品语言特色进行分析的文章中,也频频提到幽默这个特征。
比如赵子曰、马裤先生、毛博士这些角色,老舍对他们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角色形象荒诞滑稽,充满幽默意味。
例如,赵子曰要对旅馆伙计嘱咐一番,让他去掀报子,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你赶紧跑,跑到后门里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红纸金字有我的名字,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楼前贴的那张,……”。
这段话中赵子曰在对李顺嘱咐当中,让读者感到赵子曰是沉浸在自己所谓的成功里的,这与他本身的身份、行为却是全然不符的,给人一种幽默荒诞的感觉。
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老舍的作品中还是比较多见的。
(二)叙述方式娓娓道来而富有哲理老舍对作品的创作是注重哲学性的,擅长将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人物分析和事实陈述联系在一起,使思想内容和事实叙述达到和谐推进、良好发展。
比如,《骆驼祥子》中老舍对祥子命运的安排,祥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角色,但他本人在一开始对生活是有计划、有盼头的,他想要的就是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
【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一同商榷。
【关键词】老舍语言特色幽默“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正文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
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
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
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
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
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
”“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
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
②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
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
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文学作品,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
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好:学以致用。
即把自己从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
这样做不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们的大脑更加充实。
老舍就是这样,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想的深,看得透,说的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
老舍笔下的老北京味作文
老舍笔下的老北京味《北京人》是老舍先生早年创作并发表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以北京市民社会为题材,讲述了一群在北平城里混迹的市民社会日常生活,反映了他们在生活中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所做出的各种选择和反映,是一部充满了市井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北京人》是老舍先生在北平生活和创作发表过的作品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自1943年出版至今。
这三十多年来,老舍先生凭借自己在北京生活创作的经历和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北京人民的深厚感情,写出了一部社会深刻而又鲜活生动的作品。
老舍先生是我国新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他的创作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是我国文学创作中的一座丰碑。
老舍先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老北京味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也表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风格等特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一、浓郁的生活气息《北京人》这本小说讲述了京城众多市民们在北平城里生活工作,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子女婚事、养老保险等问题以及自己和家人之间矛盾等问题。
这些市民社会典型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北京市民社会的特征,展现了北京市井生活的种种风情,如爱喝酒爱疯闹爱吵架爱偷窃爱打架爱赌博等,这些市民社会典型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北京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北京人》这部小说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部北京市民社会典型作品,这部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北京市民社会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先生为写好这部作品所付出的大量心血,他始终把真实鲜活地再现北京市民社会生活放在第一位,通过生动而又真实地描写出了北京市民社会日常生活中人们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风格。
这部小说创作是老舍先生在上海完成后返回北京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这是老舍先生一生当中最后一次回归阔别近十年之久“大上海”这个故土之上写作《北京人》。
二、独特的艺术风格《北京人》以老北京胡同为原型,描绘了这个城市中由生活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各种人物。
品味|老舍京味小说《离婚》赏析
老舍,满族人,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的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困苦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
一直到1924年,老舍始终生活在北京市民社会中间,他非常熟悉北京市民生活,喜欢市井中流传的戏曲和说唱艺术。
这种生活经历成为老舍日后小说创作的重要生活资源和情感资源。
1924年老舍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并开始小说创作。
192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随后又创作了《赵子曰》(192 6)、《二马》(1926),初步显示了老舍幽默才华。
当时有人把老舍称为“笑王”。
1930年老舍回国,到齐鲁大学任教。
30年代是老舍创作的高峰。
他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1936年完成《骆驼祥子》,还有短篇小说《断魂枪》《月牙》《微神》《柳家大院》等。
1937年,抗战爆发,193 8年老舍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
四十年代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四士同堂》。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从美国回国,把全部的热情献给新中国。
他创作的重心转向戏剧,由于《龙须沟》对新中国的热情歌颂,老舍被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但是成功的作品只有《龙须沟》和《茶馆》。
老舍小说几乎可以称得上“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北京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他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北京市民生活景观。
阅读他的小说,就相当于回到老北京旅游。
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尽收眼底。
这里有大杂院、小茶馆、小胡同、庙会、学校。
还有形形色色、五行八作的市民。
车夫、警察、暗娼妓女,流氓诬赖,艺人,教师、职员、剃头匠,八旗子弟、拳师,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老舍观察市民生活的视角是文化,在风俗人情中探索市民文化精神,反省市民性格,寻求新市民文化的方向。
《离婚》中的张大哥,他因循守旧、善良懦弱,与宗法封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贯穿他性格始终的是保守中庸和封闭自足的心态。
凡事保持一种适度的平衡,永远不做出格的事情,不为天下先,陶醉在自以为稳定的世俗秩序中。
老舍小说中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京味小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风格流派。
北京是几个少数构建了自身文化体系的城市。
京味小说的发展自老舍开始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京味小说家的出现,才推动了京味小说作为一个风格流派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继承了老舍时期的传统,又对其有所超越,并对90年代的“新京味”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研究了两篇文章中的京味特征,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京味小说这一小说流派,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张的哲学》《二马》中京味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开创了京味小说,通过对京味小说的研究,折射出京味小说的魅力,也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京味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京味特征;《老张的哲学》;《二马》;I引言老舍的生长经历,是他的文学作品“京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的“贫民区”,对北京城和北京“胡同市民”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在他的大脑里储存了无数个含有“京味”素材的文学语言细胞,为他日后的“京味”作品创作打下了独具特色的、丰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
老舍的作品,题材多来自北京市民生活,其所描写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等,也均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1 老舍小说“京味”的体现1.1 北京传统、丰富的精神文化北京自元代以来便成了京都,几百年的帝京历史使北京文化中充满了贵族气。
贵族文化可以说是宫廷文化、官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衍生文化。
宫廷的奢华,官场上的应酬周旋,士大夫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都渐渐浸濡到北京的城市文化中。
北平作为“六百年古都”,直到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相对于中国东南新兴的沿海商业文明来说,以北平为中心的北中国又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宗法文明为主导。
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
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想北平老舍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骆驼祥子》品析京味儿600字
"香芝"(英語:Camel Xiangzi)是我国作家老挝女神所著的小说,生动描绘了20世纪初北京下层阶级的生活。
故事围绕主角香芝展开,是一位勤奋的力克车手,努力摆脱贫困,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小说以描写北京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特质而闻名,俗称"京威",以真实的时间和地点感为叙事注入。
"康熙帝纪"中的"京魏"通过人物对北京方言的使用而明显可见,其特点是其鲜明的发音,词汇,语法。
这种语言特异性丰富了小说的文化真实性,为人物的互动增加了一层复杂性。
使用区域性的俗语,俗语,和口语表达方式,进一步加强了读者对老北京充满活力和繁忙的街道的沉浸。
除了其语言元素外,"卡梅尔·西安齐"通过生动描绘北京传统生活方式,彰显了"京威"精神。
小说中细细细地详述了当时该市流行的日常,风俗,社会规范,为读者提供了北京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一瞥。
从传统庭院住宅到活泼的街道市场,小说捕捉了过去时代的精髓,让读者体验风景,声音,闻到老北京的味道。
小说对社会等级和贫困阶层斗争的主题探索也反映了"京威"的世界观,强调面对逆境,社区,复原力和团结的重要性。
小说通过X子的艰辛历程和他所忍受的艰辛,凸显了北京工人阶级裙众结构中蕴藏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描绘了在压倒性的社会挑战中人类力量的鲜明肖像。
"康熙帝实录"是"京威"文学的显著体现,利用语言,文化的细微差别和专题深度,真实地抓住了老北京的本质。
老挝她对城市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特征的精湛描写,加上其社会动态的浓郁描写,使得"卡梅尔·西安吉"成为一部不断引起全世界读者共鸣的无时无刻不在的经典。
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
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想北平设若让我写一本,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语言品析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语言品析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
老舍先生用他那生花妙笔,将老北京的语言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北京城中。
咱就说这小说里的词汇,那可太有京味儿了。
比如说“拉晚儿”,这个词儿一出来,老北京人力车夫的那种生活状态就跃然纸上了。
祥子有时候为了多挣点钱,就得去“拉晚儿”,在夜晚的北京街头奔波。
还有“嚼谷”这个词,这就是老北京人对生活费的一种独特说法。
像祥子,他得努力挣钱来满足自己的“嚼谷”。
这些词汇啊,真的是带着老北京胡同里那种特有的烟火气。
再看这小说里的儿化音,那可多了去了。
“车份儿”“事儿”“这儿”“那儿”等等。
这儿化音可不是随便加的,它让整个语言变得更加轻快、俏皮,同时也更有北京的韵味儿。
就像祥子每天心心念念的“车份儿”,这个词儿如果没有儿化音,就感觉少了点老北京的味道。
儿化音就像是给这些词汇注入了灵魂,让它们在读者耳边响起的时候,就像听到了老北京人的对话。
还有那些个俗语和歇后语,在小说里也不少见呢。
像“别把人看扁了”“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之类的。
这些俗语和歇后语的运用,让小说里人物的对话更加生动形象。
你看虎妞和祥子的对话中,可能就会时不时蹦出这样的话来。
虎妞那泼辣的性格,通过这些富有京味儿的俗语和歇后语的表达,更加鲜活了。
而且啊,这小说里的语言节奏感也很强。
短句和长句交错使用,读起来就像是老北京街头的节奏一样。
比如说描写祥子拉车的场景,可能会有一连串的短句,“祥子跑起来。
风在耳边。
汗在身上。
”这样的描写简洁有力,让读者能感受到祥子拉车时的那种紧张和忙碌。
而在描写一些环境或者人物心理的时候,又会有长句,把那种复杂的情感或者环境描写得细致入微。
这京味儿语言在骆驼祥子里就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些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我们能够了解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
老北京人的那种豪爽、直率、幽默的性格特点,都在这些语言里体现出来了。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作文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你们读过《骆驼祥子》这本书吗?这是一本写实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叫祥子的人的悲惨生活。
整本书里都充满了浓浓的北京味道,作者用了很多京味十足的语言。
我来给你们讲讲这些语言,你们一定会很感兴趣的。
首先,书里经常出现一些北京地名和特色小吃,比如"三不管"、"豁口"、"六毡房"、"八宝粥"、"灌心菜包子"等等。
你们听过这些名字吗?很有意思吧?有些是地名,有些是小吃的名字。
再比如,书里人物常说一些北京口音很重的话,比如"嘎嘎(爷爷)""哎哟喂""嗨"等。
你们读的时候是不是会用北京口音念出来呢?书里还有很多北京方言和俗语,比如"挥霍无度"、"吹吹打打"、"铁公鸡一般硬"、"上上签"等等。
这些词语可真有意思,让人读起来特别有感觉!还有就是,很多人物的名字都很有北京味,比如祥子、玉翎、虎妞儿、老六子等。
这不就很像北京大妈、大爷的叫法嘛!你们说这些语言有没有让你们感受到了书中浓郁的北京气息呢?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好像走进了老北京的胡同里一样。
作者写得太生动了,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没读过这本书的同学,我劝你们一定要读一读哦。
不但有精彩的故事情节,还能了解到很多有趣的北京文化。
《骆驼祥子》可以说是非常契合北京人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习惯的一部作品了。
希望你们读后也能像我一样,爱上这种充满京味儿的语言!篇2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讲《骆驼祥子》这本书里的京味语言。
在这本书里,作者曹文轩用了很多北京人说的话,听起来既亲切又有趣。
比如说,祥子和他的母亲常常说"嘛"、"呐"、"罢了"这样的词语。
品味《骆驼祥子》里的“京味儿”
品味《骆驼祥子》里的“京味儿”实验中学2016级14班刘佳仪老舍的作品中极少提到皇城大户人家、上流社会的富贵安逸生活:在自家戏园子喝茶听戏,大摆筵席;出入风花雪月之地,躺在大檀木床上抽两口大烟;牵条京巴在中山公园里溜达一圈儿,坐回游船,看场电影;拎着个鸟笼逛逛琉璃厂,或是抱只猫咪躺在槐树下的摇椅上晒晒太阳。
这些毕竟是属于极少数非富即贵人家的精英贵族文化,只是北京文化中极小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是通常以城市下层贫民的视角来看北平市民社会,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描写,构筑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这个市民世界才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或者说是京味儿的核心文化载体,有一种极强的象征意义。
两者相比,就像五星级酒店之于地摊夜市,巍峨皇宫之于窄小胡同,但这种市民文化却是俗中带雅,看似朴素老旧,却含着些有年头的文化底蕴,那些略显粗俗的言行总透着那么一股子亲切与热乎劲儿,那一碗豆汁儿、一张烙饼都散发着浓浓的京味儿,置身其中,我们不会感到陌生,更不会有一丝的尴尬与别扭,反而有一种宝玉初见林妹妹时的熟稔,因为这就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有发自心底的喜爱和依恋,不然祥子怎会在屡遭变故与磨难后虽然痛苦万分,也绝不肯离开北平呢。
老舍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独具北京特色的语言,这几乎成了一种标志性的东西,在《骆驼祥子》里更是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像洋车夫的“拉晚儿“,就如同现今北京的的哥跑夜班车;将腰带”杀进腰“,就是紧紧裤腰带,打起精神头儿,好去卖力的拉车;“车口儿上”就是停车处,好比现在火车站外边出租车拉客的地方;还有什么再凑个块儿八角,一百元便可打住,管饭食叫“嚼谷”;当然也不乏一些粗俗的言语,如“来吊棒”便是调情之意,称娼主为“老叉杆”。
书中诸如此类北京方言俗语数不胜数,这种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的文字,极富有市井色彩,充满通俗的趣味,像白居易的诗歌那样,语言浅近晓畅,老妪也可听懂,正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但却能做到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辟。
骆驼祥子老北京环境描写段落
《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主人公祥子的命运展现了20世纪北京的社会环境和人文风情。
以下是书中关于老北京环境的描写段落:
"祥子推着独轮车到了东二环去卸了货,便又去了西什库,那是最繁华的地方,旧货市。
路上中间有一条胡同,胡同口出着火面旧货饭馆:火味、面墨、煤气、白酒、羊膻味,还有其它很多难闻的味儿从那里冲出来,能闻得老远。
胡同口别人家的影壁砖全破了,串了很多破烂铁罐、瓦祯,旁边是几张椅子堆在一处,上边压着一些破碗、烂盆、破摊儿。
门口还斜着一个幅布床幔,布幔上有些幽暗的彩花,把厨窗和小灶门布住了,门上下左右都红了,显然布的原来是肮脏的黄的衬衣。
"
这段描写通过祥子推着独轮车行驶到北京的繁华地带西什库,描述了那里陈旧、拥挤、充满各种气味的胡同场景,展现了老北京的独特环境和市井气息。
这些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北京城的繁荣与落后、现代与传统并存的景象。
浅谈《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
浅谈《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一、北京方言的普遍使用什么是为“京味”?“京味”即北京味,它应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的环境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
而“京味”的重要表现是北京方言的运用,在《骆驼祥子》当中老舍的京味特色就是采用了市民化的语言形式进行人物的刻画与描写,其语言精练、浓厚、富有寓意,由此带有一种浓浓的“京味”色彩,而这也是由口语与语言来体现的,下面我陈述的观点就将具体从《骆驼祥子》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一)原汁原味的北京方言词汇在老舍的经典作品中有许多都运用了北京方言,其中《骆驼祥子》当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北京地方方言使得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
比如:他们的是个破车,必须要很早的出车,不敢拉晚,只盼望自己能够靠自己的能力从早上一直到午后的三四点钟,赚出车份儿与嚼谷。
“嚼谷”是在华北平原一带比较常用的地方方言,指的是自己的生活费。
“他把自己的眼神全部放在那个车夫上面,就想看看如何能够纱巾她的腰。
”而“杀进腰”就是指让自己的身材更好一些,使自己变瘦一些。
“自己的身体有些刺挠”中的“刺挠”指的是自己的身体洋洋,不舒服[1]。
类似的词语还有话匣子、洋火、年下等这些原汁原味的北京方言。
运用这些正宗的方言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传统的北京方言对生活在北京城里的人来说已经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了一体。
(二)运用了儿化音由于文化背景和环境的不同,每个地方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如江浙一带的语言表现形式则是带有软软的娘娘腔;南方一带的语言表现形式则保留了大量的中古音残余;在北京地区的方言特色中,儿化音是北京所独有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主要指的是在在发音时韵母因卷舌而发生的音变现象。
在老舍的主要著作当中,有大量的儿化音的运用,使得文章中的作品人物更加立体、鲜活,具有浓厚的北京味道。
如在《骆驼祥子》中高妈让祥子把钱放下时用了大量的儿化音:“祥子,我必须要告诉你,钱搁在自个儿兜儿里,一个子儿都不会少,而放出去就不一定了,钱就可以生钱,咱们瞅准了咱在放,把钱用在正地方上。
骆驼祥子——品析北京味道
骆驼祥子——品析北京味道
《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民国时期北京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和人性的弱点。
小说中,作者用颇具诗意的笔墨描绘了北京固有的一种独特的味道,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
北京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祥子的生活经历,将读者带入了老北京的胡同里,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真实的民居风情图。
在小说中,祥子和其他穷苦人一样,住在一个破旧的院子里。
他们的房间潮湿、阴暗、没有阳光,每天都要吸着阴湿的空气。
因为缺乏水源,他们必须上街买水,甚至还要为了便宜的水在队伍中互相抢夺。
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困苦,但是却一直存留了下来,成为了老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北京味”,比如北京的特色建筑物,如天坛、地坛、圆明园等等。
这些都具有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气息,为北京增添了诗情画意的魅力。
此外,北京的特色美食也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祥子的师傅常常在炕头上烤羊肉串,嘹亮的歌谣声中,将那一串串鲜红的肉串递给没钱的徒弟,让人读来也觉得胃口大开。
总之,小说《骆驼祥子》以北京为舞台,将北京味道渲染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北京古老文化和民间生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北京城市的独特气质,从而更好地理解祥子在这个城市中的生存境遇和人生经历。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孙若钿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从小读了许多课文,也看了许多文章,见惯了平铺直叙的陈述,看多了文辞繁缛的描写,一直很喜欢中学课本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觉得在一众中规中矩的课文中显得很特别。
等到看完此文的全集《城南旧事》后,我发现这种特别缘于林海音笔下展现的老北京风情,这让此书有了一股别样的“精气神”。
此后看了老舍的作品,无疑更让人眼前一亮。
老舍作品中也有这么一种精气神,使得他笔下的寻常琐事、市井风情如信手拈来,却又不似市井嘈杂的声音,高亢絮叨让人听而生厌。
老舍的作品,是处处透着一股爽利的气息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北京腔,明明喜欢处处带个儿化音却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让人听着格外舒服。
其比之《城南旧事》,则更多了作为旁观者对文中各种人物现象的调侃与客观思索,和更接近市井的民俗气息。
他的作品是这样的:即便你不知道作者是谁,但略略一看文章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写的。
他的作品充满了北京气息,按他的故事脉络氛围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老北京。
那么这种“精气神”,便就是“京味”无疑。
关于“京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他叙述的语言文字、描绘的环境以及展现的文化风情上。
一、语言文化上洋溢出的京味其实说北京话的人很多,写文章的人也很多。
但是把京腔融入文字记叙成长篇,老舍先生是第一个。
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他语言中的北京调调几乎每个作品都有且十分突出,却不会显得很刻意使读者感觉审美疲劳,也并不故作高深对某些事情讳莫如深。
这关乎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语言是先入为主的直观印象。
一篇文章的语言文笔首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风格基调以及它对读者的吸引力。
我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他的语言,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京腔,干净利索,有股韵味,还十分幽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位代表作家张恨水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巴山夜雨》中,有个“许先生”始终未露面,主人公李南泉的介绍:“人家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文艺界第一流红人......许先生那分流利的国语,再加上几分幽默感,不用说他用小说的笔法去布局,就单凭对话,也会是好戏。
骆驼祥子老舍用北京老话的表达效果
骆驼祥子老舍用北京老话的表达效果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使用北京老话的表达方式,增强了小说的地域特色和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在小说中,老舍巧妙地运用了北京方言和俚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背景。
例如,在小说中,祥子常常用北京方言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比如他常说的"活着瞧瞧",这种表达方式既简洁朴实,又道出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许。
另外,祥子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充满了北京的口语味道,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通过运用北京老话的表达方式,老舍成功地刻画了那个时代北京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
老舍散文《想北平》赏析
⽼舍散⽂《想北平》赏析⽼舍散⽂《想北平》赏析 导语:读⽼舍的《想北平》,有⼀种亲切的感觉,这种亲切的感觉不仅是对作者⽼舍,因为作者地地道道的北京⼝语给⼈温馨的感觉,⽽且还在于作者笔下的北京给⼈⼀种真实的细腻感。
以下是⼩编分!享的⽼舍散⽂《想北平》赏析,欢迎⼤家阅读 ⽼舍 设若让我写⼀本⼩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那么⼤,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在那⾥,⼀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我的北平⼤概等于⽜的⼀⽑。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乎是要说⽽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件讨她⽼⼈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不放⼼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是不够表现我的⼼情的,只有独⾃微笑或落泪才⾜以把内⼼揭露在外⾯⼀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些什么,⽽是整个⼉与我的⼼灵相黏合的⼀段历史,⼀⼤块地⽅,多少风景名胜,从⾬后什刹海的蜻蜓⼀直到我梦⾥的⽟泉⼭的塔影,都积凑到⼀块,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已。
真愿成为诗⼈,把⼀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的⼼⾎⾥,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种像由⾳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北平,它是在我的⾎⾥,我的性格与脾⽓⾥有许多地⽅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定会和没有家⼀样的感到寂苦。
关于《骆驼祥子》中很有京味儿的作文
关于《骆驼祥子》中很有京味儿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关于《骆驼祥子》中很有京味儿的作文】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给大家讲讲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骆驼祥子》里面有哪些地方很有老北京的味道。
首先这本书里到处都透露着浓浓的京味儿,作者老舍就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所以他对北京的市井生活了如指掌,描写起来可真是驾轻就熟。
从小人物的语言习惯到生活方式,无不充满了京城风情。
比如说里面人物常常使用一些很有北京味儿的词语,譬如"卯钝儿""手祙子""拨呼拉腮"等等。
我当时看到这些词语还挺费劲儿的,得问爸爸妈妈什么意思呢。
原来"卯钝儿"指的是吹牛、说大话;"手祙子"就是手脚麻利、手艺不错的意思;"拨呼拉腮"形容说话声音洪亮。
这些词语随便一用,瞬间就有了老北京的味道。
再比如小说里边描写人物做饭的场景也很有京味儿。
祥子妈做菜的时候,要"把羊上脑打出来腌一腌"、"把羊肚子洗洗净,放素柴点着,对着风使劲熏",这不就是北京特色烧烤羊肉串儿的做法吗?看得我直流口水!除了词语和烹饪,人物的穿着打扮也颇有京味儿。
比如说祥子穿的棉袄就是"黑白相间线绣着'如意'两个字",他妈妈则穿着"雪花大红胸钉夹袄"。
这些个朴素的穿着打扮正和老北京人的朴实本性很相称。
再说说人物们聚会时的场景,那叫一个热闹非凡啊!"请客喝酒,就摆下二八杯酒碗,一圆盘子,四个紫菜盘儿,两个咸菜碟子,还配几个卤鸡爪子。
"看看,不就是老北京人最爱的那一套酒肉小菜吗?再加上"一个单手拍起'三朝元老',一个双手拍起坑盘子"的场景,那热火朝天的气氛跃然纸上。
这本书里也有许多写实的細节描写,正好体现了老舍对北京生活极为熟悉的一面。
骆驼祥子品析北京味200字作文
骆驼祥子品析北京味200字作文English:In the novel "Rickshaw Boy" by Lao She, the character of Xiangzi portrays the quintessential Beijing flavor in many aspects. His simple and down-to-earth manner, persistenc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and commitment to traditional values all reflect the unique Beijing way of life. Xiangzi's daily struggle as a rickshaw puller in the old streets of Beijing epitomizes the hardworking and resilient spirit of the city. His love for the traditional Beijing snack, fried tripe, and his insatiable desire for a better life despite his humble background, als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Beijing flavor. Additionally, the colloquial Beijing dialect used by Xiangzi and the colorful descriptions of the old Beijing streets and culture further enrich the novel with the distinct Beijing taste.中文翻译:在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祥子这个角色在许多方面展现了北京的独特风味。
北京纸醉金迷描写
北京纸醉金迷描写一、文学作品中的描写1. 老舍作品中的侧面反映2. 现代小说中的描写- 一些描写现代北京都市生活的小说,可能会有这样的场景。
比如描写北京的高档会所,“踏入那扇金碧辉煌的大门,水晶吊灯折射出的光芒刺得人有些睁不开眼。
大厅里弥漫着名贵香水的味道,男男女女穿着华丽的晚礼服和笔挺的西装,手中握着香槟酒杯,杯中的气泡缓缓上升。
舞台上的乐队演奏着舒缓的爵士乐,人们在舞池中摇曳生姿,周围的墙壁上挂着价值不菲的艺术画作,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金钱堆砌起来的奢华气息。
”- 还有描写北京的高级商业区,“王府井的夜晚,霓虹灯闪烁,各大奢侈品牌的店铺灯火通明。
玻璃橱窗里展示着最新款的珠宝首饰、高级定制的时装。
路上的行人,有的提着印有大牌标志的购物袋,脸上洋溢着满足又有些炫耀的神情。
街边的酒吧里传出欢声笑语,那些出手阔绰的顾客点着最贵的酒,在暧昧的灯光下享受着纸醉金迷的夜生活。
”二、影视作品中的体现1. 电影中的北京纸醉金迷- 现代电影中,如一些描写北京年轻富二代生活的电影,可能会有这样的场景:豪华跑车在夜晚的北京街头呼啸而过,车内的年轻人戴着墨镜,身边坐着穿着时尚的女伴。
他们在高级餐厅里订下最好的位置,餐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周围是恭敬的服务员。
然后他们又转战到夜店,夜店的灯光闪烁,舞池里人群扭动,他们坐在VIP卡座上,开着一瓶瓶昂贵的洋酒,享受着纸醉金迷的夜生活。
2. 电视剧中的相关场景- 在一些都市情感电视剧中,会有对北京商业精英生活的描绘。
比如他们的办公场所,位于北京繁华地段的摩天大楼里,办公室装修豪华,真皮沙发、进口的办公桌,墙上挂着名家字画。
下班后,他们会参加各种商务宴请,在高档酒店里,巨大的水晶吊灯下,摆满了精美的菜肴,人们在推杯换盏间谈着成百上千万的生意,这种场景也体现出一种纸醉金迷的商业社交氛围。
三、从历史角度看北京的“纸醉金迷”1.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北京,作为都城,有宫廷的奢华生活。
宫廷内有大量的金银珠宝、华丽的服饰和精美的宫廷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名家评介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论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味道姓名:屈子豪学号:2013010759学科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3-1班指导教师:张金环论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味道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不仅影响着乡土人情,更与人的文化息息相关。
作家的作品中往往与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的作品与北京文化紧密衔接着。
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散文,都普遍地浸透着北京独有的文化特质。
老舍堪称是京味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代言人。
对北京文化习俗的出色描写, 是老舍作品中独具艺术魅力的部分, 能够充分展现旧时代北京特有的风土民情、突出作品的民族风格、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北京人的人物形象。
老舍笔下, 老北京风俗、胡同、茶馆、四合院,以及往日的节令习俗一一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
这些北京风俗的描绘彰显出了老舍对北京的热爱与熟稔。
本篇文章中,从老舍作品中对北京味不同方面的描写来展开探讨。
关键词:北京文化、乡土人情、老舍作品一、老舍与北京老舍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他从事创作的四十一年里大部分时光都在北京,即便是不在北京的时候,无论在伦敦、济南、青岛、重庆,还是何处他仍然在写北京。
北京是他成长的地方, 是他创作的源泉。
老舍曾经说过:“在抗战前, 我已写过八部长篇和几十个短篇, 虽然我在天津、济南、青岛和南洋都住过相当的时期,可是这一百几十万字中十之八九是描写北平。
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买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地描写他。
”这些话语充分表达了老舍对于北京文化熟记于心,他对北京文化的念念不忘。
正是老舍对于北京文化有着深刻的见解,所以才能在文章中以文字抒发出那浓浓的北京味。
而这北京味,也是老舍作品吸引了众多人的原因之一。
北京文化在老舍的笔下得到深远的传播,而老舍也因对北京文化特殊的厚爱而深受北京人的喜爱和他人的追捧。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中明显透露出北京地方文化的一些特色,反映出他对北京风土人情、建筑、人物掌故、北京话等各方面都非常熟悉,他把这些地方文化与文学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老舍式北京文学。
下面,让我们从老舍作品中对北京文化不同部分的描写来展开探讨:二、作品中北京的特色建筑文化老舍熟悉北京,对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他的作品里,有着许多对北京的风土人情、胡同、茶馆、四合院的描写, 处处流露出乡土之情。
在北京,它不仅有秀美的山光水色与富丽堂皇的宫殿,而且有着独特的城市建筑与风格。
首先来说,北京的街道就独具特色。
在诸多大街之外,还有许多被称为“胡同”小巷狭道。
这些巷子狭窄细长,颇有特色。
往往去一个地方,走的最多的不是这大道,而是错综交缠的“胡同”。
老舍出生在北京,并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非常了解北京的布局风格、建筑特点和街道小巷。
如此,他把个人实际生活中的体验通过艺术化手段带进了他的作品中: “老舍用其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来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
”在老舍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北京的典型建筑———四合院以及四通八达的胡同,有几户人家合住在一起的大杂院,也有一户人家祖孙几代十几口、二十多口共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
这是北京当地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同于其他的地方。
在老舍小说中描述的事情往往是在这种情境里发生的。
在《四世同堂》有描写了一个大户人家——祁家在战争年代的生活。
他们一家祖孙四代共同生活在一个院子里。
小说中对祁家生活的周边环境刻画细致入微,特别是从不同方面对家庭住房进行了描述,字里行间显示出北京城的建筑特色,客观地展示了京味的建筑风貌。
小说还通过详尽地描写北京城特有的职业生活来展现北京的风土人情,使北京城以外的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京味”文化领域内特有的市民生活方式。
老舍对北京生活方式的熟悉被其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平常人的北京生活”写入书中。
详尽细致的描写,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甚至能够体味到文字间所描写的北京生活中的酸甜苦乐。
虽然只是对平常人家的写照,但是通过他对胡同,四合院风情、特点、与不同住户之间生活的逼真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在北京生活民众的日常情形以及北京生活的特点。
不仅如此,老舍在作品中,还记载了很多有特色的地方。
老北京的天桥、茶馆、冷摊等等。
他不光是对表面简单的介绍,更写出内部的格局构造及各种特有的规矩。
比如在《正红旗下》里就写道:“在北京做买卖都得有规矩, 不准野调无腔。
”“客人进了烟铺, 把烟壶儿递出去, 店伙必先把一小撮鼻烟倒在柜台上, 以使客人一边闻着, 一边等着往烟壶里装烟。
这叫作规矩。
”而“在古时候, 店中的伙计并不懂先`敬' 烟, 后装烟这个规矩, 叫客人无事可做,等到不大耐烦……一来二去, 就创造了, 并且巩固下来那条`敬' 烟的规矩。
”再以茶馆为例。
在解放前, 北京的茶馆遍布于大街小巷, 可谓名目繁多, 特点各异, 诸如荤茶馆、素茶馆、大茶馆、小茶馆、清茶馆、书茶馆、棚茶馆、野茶馆等等, 不一而足。
那时,茶馆是老百姓聊天、休息、听书的必去之处。
老舍对于京城的茶馆也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交友甚广,有的朋友就是茶馆众人。
正因为对茶馆的熟悉,所以在作品之中自然不乏对于茶馆的描写。
其中,最被人熟知的自然是话剧《茶馆》。
这部话剧所写的裕泰茶馆, 是个典型的喝茶、说书、代卖“烂肉面”,后来又兼开学生公寓的荤茶馆, 是北京茶馆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茶馆中人员错杂,包括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一个大茶馆实际上映射的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通过对裕泰茶馆由盛而衰和掌柜王利发的变化,描绘了那个时期的北京社会生活风俗画, 同时也写出了近代北京茶馆的变迁。
这些老北京茶馆、酒楼等地独有的特色被老舍系数写进文章之中,让阅读之人体味道北京一些地方独有的规矩,对北京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作品中的北京节令习俗在北京长时间的生活,让老舍也融入了北京的过节特色之中,理所当然,在作品中少不了对北京节令习俗的描写。
在《四世同堂》中, 出色地追忆了北京的节日特点。
作品中写道, 北京人过端阳节时,“家家必须用粽子、桑葚、樱桃, 供佛”。
较殷实人家还要吃“五毒饼”。
因此, “在往年, 到了五月初一和初五, 从天亮, 门外就有喊:`黑白桑葚大樱桃' 的,一个接着一个, 一直到快吃午饭的时候, 喊声不断。
再有, 到处是卖粽子的。
“人们只有照着自己的文化方式——像端阳节必须吃粽子、樱桃与桑葚——生活着才有乐趣。
”老舍在写这部反映北平沦陷后市民生活的作品里, 用了很多篇幅回忆北京的风情民俗,是因为,在这里面倾注了流亡异地的老舍对故乡北京深切的思念。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举国上下都要庆贺,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民族和习惯不同, 过春节的风俗也不尽相同。
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然有自己的习惯。
而这些的习俗在老舍的作品中也有所涉及。
在《正红旗下》里老舍写到:“在初二,他到财神庙借了元宝……在白云观, 他用铜钱打了桥洞里坐着的老道, 并且用小棍敲了敲放生的老猪的脊背, 看它会叫唤不会。
在厂甸, 他买了风筝与大串的山里红。
在大钟寺, 他喝了豆汁, 还参加了没白没票的抓彩, 得回手指甲大小的芝麻糖。
”春节期间,北京举办的厂甸、庙会等活动, 充满了北京文化所特有的味道。
老舍在他的作品中曾多次描写厂甸、庙会的热闹,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北京民间文化的喜爱。
而这些文章被广为流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北京过节的习俗与喜庆。
四、作品中的北京人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的核心是刻画人。
“京味”文学作品的主角自然是北京人,刻画北京人的形象,并通过北京人体现出北京文化。
身为一个北京人,老舍所写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北京各色文化的描写,自然也有着对北京人物形象的刻画。
那时的老北京人,大多好“面儿”。
在小说《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战火已经烧到家门口了,侵略者已到了街上,北京市民马上就要成为亡国奴了,他还在考虑如何过一个体面的大寿,叫嚷着: “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决不能忘了礼节!”眼看着战争就要在眼前爆发,而他自己还要体面的过大寿,可看出在那个时代,门面的重要性。
而《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则代表当时北京的中下阶层的劳苦大众,肯吃苦耐劳、善良,但却难以实现自己小小的理想。
《黑白李》中的哥哥黑李在恋爱问题上也让着弟弟, 他把作出牺牲当作安慰, 最后竟然替弟弟白李去受难。
《二马》里的老马先生也有类似的观念, 他宁可自己吃亏花钱而让别人高兴。
这都体现了当时北京人的谦让、义气。
老舍刻画的诸多北京人物形象,让人们了解了北京人有着怎样的特点。
从文字的之间,让人们能够清楚的感觉到北京人的大气、善良等优点,也有着极为好面儿、墨守成规的缺点。
五、结语北京这里有着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和不同类型的职业群体, 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积淀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老舍用自己的笔向读者全面地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把个人对“京味”文化的理解通过文学手段传播给了大家,表现了对北京文化的热爱之情,开辟了“京味”文学的新天地。
他在作品中抒发了自己对北京文化的见解,让北京文化被细腻的表达,在文学界中树立了北京文化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