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监测实训》任务与指导书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Hydroelectric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变形监测实训任务及指导书(供工程测量专业使用)系部:水利建筑工程系课程类别:专业课编写单位:测量教研室编写教师:张凌___编写日期:2 0 1 6 年 6月第一部分测量仪器使用一、仪器借领与使用1、借领时,各组成员依次进入室内。
先在登记表上填写班级、组号及日期,借领人签字后将登记表交管理人员;然后,在指定地点清点、检查仪器和工具。
2、实习过程中,各组应妥善保护仪器、工具。
各组间不得任意调换仪器、工具。
若有损坏或遗失,视情节照章处理。
3、实习完毕后,应将所借用的仪器、工具上的泥土清扫干净再交还实验室,由管理人员检查和验收。
二、测量仪器与工具的正确使用和维护1、领取仪器时必须检查1)仪器箱盖是否关妥、锁好背带、提手是否牢固。
2)脚架与仪器是否相配,脚架是否完好,脚架腿伸缩连接螺旋是否滑丝。
2、打开仪器箱时的注意事项1)仪器箱应平放在地面上才能开箱,不要托在手上或抱在怀里开箱,以免将仪器摔坏。
2)开箱后未取出仪器前,要注意仪器安放的位置与方向,以免用毕仪器,再装箱时因安放位置不正确而损伤仪器。
3、自箱内取出仪器时的注意事项1)不论何种仪器,在取出前一定要先放松制动螺旋,以免取出仪器时因强行扭转而损坏制、微动装置,甚至损坏轴系。
2)自箱内取出仪器时,应一手握住照准部支架,另一手扶住基座部分,轻拿轻放,不要用一只手抓仪器。
3)自箱内取出仪器后,要随即将仪器箱盖好,以免沙土、杂草等不洁之物进入箱内。
还要防止搬动仪器时丢失附件。
4)取仪器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触摸仪器的目镜、物镜,以免玷污,影响成像质量。
不允许用手指或手帕等物去擦仪器的目镜、物镜等光学部分。
4、架设仪器时的注意事项1)伸缩式脚架三条腿抽出后,要把固定螺旋拧紧,但不可用力过猛而造成螺旋滑丝。
要防止因螺旋未拧紧而使脚架自行收缩而摔坏仪器。
隧道-变形量测作业指导书
变形量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新奥法”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与围岩密贴喷混凝土、锚杆、钢筋网等,并积极利用围岩本身的支承能力来达到衬砌结构的稳定。
监控量测工作是采用新奥法设计、施工的隧道在监视隧道围岩稳定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施工程序,它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是确保施工及结构运营安全、指导施工程序、便利施工管理的重要手段。
2.监控量测项目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
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
本标段主要监控量测项目有:2.1 必测项目必测项目是在采用锚喷构筑法施工时必须作为一道工序进行的项目,它包括:(1)洞内外观察;(2)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的量测;(3)拱顶下沉量测;2.2 选测项目选测项目是根据围岩性质、隧道埋置深度、开挖方式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的项目,它包括:(1)地表下沉量测;(2)围岩内部变形量测;(3)锚杆轴力量测;(4)围岩压力量测;(5)支护、衬砌应力量测;(6)钢架内力及所承受的荷载量测;(7)围岩弹性波速度测试。
3.量测断面的间距和量测频率3.1 洞内、外观察洞内、外观察是直接利用肉眼对隧道内外围岩及其支护、衬砌结构变化进行观察,以了解围岩稳定状况,对隧道施工其指导性作用。
3.1.1 洞内观察洞内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段观察两部分。
(1)开挖工作面观察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内容包括围岩围岩等级变化、节理发育程度、岩层及裂隙走向、地下渗水情况等。
每次观察后必须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见附表1),对于易引起坍塌的岩块及时进行锚杆支护或喷射混凝土封闭。
(2)已施工段观察对已施工段的观察每天进行至少一次,主要观察内容为: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的工作状态,并作好详细的记录。
3.1.2 洞外观察洞外观察应每天进行一次,观察重点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其观察内容为: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
变形监测实验指导书
变形监测实验指导书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实验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一、实验目的:掌握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DS1精密水准仪1台,铟钢尺一对,尺垫一对。
三、实验方法:1、在1、2号教学楼周围布设观测点和基准点,观测点布设:根据建筑物的大小、荷重、基础形式和地质条件等选定观测点。
在建筑物基础压力和震动影响范围以外,选择土质坚固、稳定的地方,埋设3个以上水准点。
2、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先对基准点进行观测,然后通过观测布设在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与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来计算建筑物的高程。
1) 本次实验基准点采用一等水准测量,变形点的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
一、二等水准测量各项限差规定如下:2) 每个测段都要布设成偶数站,且采用往返观测;往测对奇数测站采用“后—前—前—后”、对偶数测站采用“前—后—后—前”的观测顺序。
返测时的观测顺序与往测相反。
3)每个小组观测一个测段,所有小组的成果进行平差,利用平差后的基准点的高程计算变形点的高程四、上交资料个人交实习报告一份。
各小组上交观测原始数据一份。
平差成果一份,变形点的高程成果一份。
附表:水准测量观测记录簿测自至 200 年月日时间始时分末时分成像温度云量风向风速天气土质太阳方向实验二建筑物的水平位移观测一、实验目的:了解视准线的布设方法和观测原理,利用视准线观测点的位移。
二、仪器设备:经纬仪仪等。
三、实验方法:在1、2号教学楼周围选用已知点作为基准点,并在变形体上布设观测点。
用前方交会法观测建筑物的坐标。
实验三视准线测量一、实验目的:了解视准线的布设方法和观测原理,利用视准线观测点的位移。
二、仪器设备:经纬仪,钢尺等。
三、实验方法:在地面上选择两基准点,并选择1变形点,写出其实验过程,数据整理,精度分析的过程。
实验四高层建筑物倾斜观测一、实验目的:了解高层建筑物倾斜观测原理、方法及位移计算过程。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模板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变形测量的内容1.1 水平位移监测:主要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在建筑物、筑物竣工后即应有计划地进行变形观测,在同一基准点上测定变形点的坐标,依据不同时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其较差在剔除测量误差后即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水平位移值,可根据所测成果的坐标值绘制出相应的点位,分析出点位的偏移方向和偏移值以及偏移的规律和速度。
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1.2 垂直位移监测(即沉降监测):主要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垂直位移监测,在施工开始时即应有计划地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在同一基准点上测定变形点的高程,依据不同时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其较差在剔除测量误差后即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垂直沉降值,可根据所测平差成果的高程值绘制出相应点位高程,分析出点位的下沉量和下沉的速度;观测数据要有阶段性和数据的连续性,才能合理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结构桥墩(台)沉降变形观测点示意图测量基准点示意图1.3 挠度变形监测:主要用于桥梁、隧道的扭曲变形监测,在桥梁、隧道的顶层进行平面位置和垂直沉降观测,测定扭曲变形数值。
观测点布设示意图(1)每个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一般采用独立网,如需要求与城市网联测时,只在初期将基准点与城市网进行高精度的联测,并进行一次布网,固定基准点坐标;(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观测点。
(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变形观测点:平面位置特征点是桥梁面跨度支撑顶点和跨中,高层建筑物四边顶点,隧道内顶点等;垂直变形观测点是两侧桥梁柱支点,高层建筑墙基;挠面变形观测点定在桥梁面和隧道顶容易扭曲部位。
基准点观测墩示意图深埋双金属管基点标石深埋钢管基点标石1.5 变形观测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一、引言钢结构是现代建造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建造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钢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变形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钢结构变形检测的实施细则,包括检测目的、检测方法、检测设备、检测标准和报告编制等方面。
二、检测目的钢结构变形检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结构的变形情况,判断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安全规范。
通过变形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结构的变形问题,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检测方法1. 观测法:通过人工观察和测量,记录钢结构的变形情况。
观测点的设置应遵循工程设计要求,并采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
观测结果应准确、可靠,并及时记录。
2. 数值摹拟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钢结构进行数值摹拟,预测结构的变形情况。
数值摹拟方法需要建立准确的结构模型,并输入相应的荷载和边界条件。
摹拟结果应与实际观测结果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估。
四、检测设备1. 测量仪器:包括测距仪、水平仪、测角仪等,用于测量结构的线性和角度变形。
2.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实时采集和记录测量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值摹拟软件:选择适合的数值摹拟软件,如ANSYS、ABAQUS等,用于进行结构的数值摹拟和分析。
五、检测标准1. 国家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如《钢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建造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0-2022)等,对钢结构的变形进行评估和判定。
2. 行业标准:根据行业相关标准,如《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GJ 81-2002)等,对钢结构的变形进行评估和判定。
3. 设计要求:根据钢结构的设计要求,对结构的变形进行评估和判定。
六、报告编制钢结构变形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检测目的和背景:简要介绍检测的目的和背景,说明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检测方法和设备:详细描述采用的检测方法和使用的检测设备,包括观测法和数值摹拟法。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引言概述:钢结构作为建造领域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建造物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钢结构的安全运行,变形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介绍钢结构变形检测的实施细则,以匡助工程师和相关人员更好地进行变形检测工作。
一、检测设备选择1.1 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测距仪、水准仪等,确保能够准确测量钢结构的变形情况。
1.2 确保设备准确性:在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对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保养设备维护: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保养和维护,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长期可靠性。
二、变形监测方案制定2.1 制定监测计划:在进行变形监测前,应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频率、监测点位、监测方法等,确保监测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2 确定监测指标:根据钢结构的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监测指标,包括变形量、变形速率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3 制定应急预案:在监测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停工处理、通知相关部门等,确保及时处理问题。
三、监测点位设置3.1 合理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位应根据钢结构的结构特点和变形情况合理设置,包括主要承重构件、连接节点等,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2 注意监测点位的数量:监测点位的数量应根据钢结构的规模和重要性确定,既要保证监测的全面性,又要避免监测点位设置过多导致监测工作繁琐。
3.3 定期检查监测点位:定期对监测点位进行检查和调整,确保监测点位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并处理监测点位异常情况。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4.1 数据采集与存储:对监测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及时记录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对照、趋势分析等,及时发现钢结构的变形情况。
4.3 结果呈现与报告:将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和呈现,制作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或者人员汇报变形检测结果,提出建议和处理措施。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1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1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大坝变形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技术设计 设计图纸文件校核 观测仪钻孔造孔放样定位仪器购外业观测 预留预埋验收入观测资土建施平差计算 设备安装编制成果工程竣工资料整理观测资料整理分析施工建筑仪器编写变形(二)大坝变形监测施工与观测方法及要求1.技术标准和规范:承建工程变形监测仪器设备的检验、率定、埋设安装与施工期观测,应严格执行现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设计文件、承包合同要求。
应执行的现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但不限于):(1)《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2)《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4)《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5)《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97)(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2.变形监测仪器设备购置、加工:变形监测仪器设备购置、加工应按照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设计图纸、仪器设备清单进行。
仪器设备购置、加工前应向监理工程师报送:(1)仪器设备购置、加工计划:(2)仪器设备检验、率定计划。
仪器设备运抵施工现场后,应会同监理工程师开箱检查验收,应向仪器设备供应方索取仪器设备出厂合格证,计量检测证。
仪器、设备检验合格后应妥善保管。
3.倒垂孔、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造孔施工与埋设安装:倒垂孔、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应在施工部位形成后进行。
按照设计坐标、高程进行钻孔孔位定位、放样。
钻机就位,应认真进行校正。
经校正安装固定的钻机,主轴必须严格垂直,钻孔孔位定位精度须满足设计要求。
钻孔施工过程中应每进尺1 m~2m,采用倒垂浮体组配合弹性导中器进行钻孔垂直度检测,以控制钻孔质量,进而指导调整钻孔施工。
倒垂孔钻孔垂直度应满足保护管安装埋设完成后,其保护管有效孔径必须在大于100mm。
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钻孔垂直度应满足保护管安装埋设的要求。
变形监测实验指导书
第一部分:变形监测实验的一般要求一、测量实验须知1、在测量实验之前,应认真仔细地阅读本指导书,明确目的与要求、熟悉操作步骤、注意有关事项,并准备好所需文具用品,以保证按时完成实习任务。
2、实验分小组进行,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办理所用仪器工具的借领和归还手续。
3、实验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应在指定的场地进行,不得擅自改变地点或离开现场。
4、必须严格遵守本指导书列出的“测量仪器工具的借领与使用规则”和“测量记录与计算规则”5、服从教师的指导,每人都必须认真、仔细地操作,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要发扬互相协作精神。
每项实习内容都应取得合格的成果并提交书写工整规范的记录表,经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方可交还测量仪器和工具,结束该项实习内容。
6、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纪律,爱护现场的花草、树木,爱护周围的各种公共设施,任意砍折、踩踏或损坏者应予赔偿。
二、测量仪器工具的借领1、在教师指定的地点办理借领手续,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仪器工具。
2、借领时应该当场清点检查。
实物与清单是否相符,仪器工具及其附件是否齐全,背带及提手是否牢固,脚架是否完好等。
如有缺损,可以补领或更换。
3、离开借领地点之前,必须锁好仪器箱并捆扎好各种工具;搬运仪器工具时,必须轻取轻放,避免剧烈震动。
4、借出仪器工具之后,不得与其他小组擅自调换或转借。
5、实验结束,应及时收装仪器工具,送还借领处检查验收,消除借领手续。
一切仪器工具若发生故障,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汇报,不得自行处理;若有损坏、遗失应写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赔偿。
三、测量仪器操作细则1、携带仪器携带仪器时,应注意检查仪器箱盖是否关紧锁好,拉手、背带是否牢固2、开箱提取仪器1)先安置三脚架,将各架腿插入土中,使三脚架稳妥。
启箱取出仪器前应看清并记住仪器在箱中的位置,以免仪器装箱时发生困难。
2)提取仪器之前,应注意先松开制动螺旋;从箱中取出仪器时,不可握拿望远镜,应双手握住基座或远镜望的支架,取出仪器后小心地安置在三脚架上,并立即旋紧仪器与三脚架的中心连接螺旋。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12节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1 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变形监测作业方法,提供成果资料的格式,特制订本作业指导书;2 适用范围我院承接的所有构筑物如房屋、地下室、道路、桥梁等变形测量工作;3 职责本作业指导书由生产管理室负责业务下达,由分队负责具体作业实施和作业过程检查,质检办负责审核,总工办负责审定,本作业指导书最终解释权归总工办;4 措施与方法接收任务4.1.1由院生产管理室将任务下达到作业队、室,并开具测绘项目生产过程管理表;由业务承接人员在测绘项目生产过程管理表上简要写出项目的技术要求;4.1.2作业队、室接收任务后,应按照测绘项目负责人制度的规定确定该项目的项目负责人;生产准备4.2.1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组织好人员,并进行分工,安排工作实施计划;4.2.2项目负责人应就技术设计书中的技术要求及作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作业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文件;4.2.3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收集有关资料如构筑物的设计图纸、地质勘察报告等,变形监测的相关仪器等,并按JGJ/T-97国家建筑变形测量规程,CJJB8-99城市测量规范对仪器设备进行常规检定即水准仪的I角检验、全站仪的2C差检验、测斜仪正反读数稳定性检查、准直仪的I角检验;生产作业变形测量是对工程构筑物在施工和运营期间的形变进行监视测量,我院目前主要承担构构物沉降监测,位移监测,地下室基坑开挖安全监测,以及地形沉降等变形测量工作;以下主要就变形测量的主要作业环节制定作业技术要求,本作业技术要求未提及的其他技术规定应依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有关条款执行;4.3.1监测前准备工作4.3.1.1工地现场踏勘;4.3.1.2埋设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4.3.1.3确定基准点稳定性监测和变形观测方案,沉降观测应在现场选定观测线路并做好标记;4.3.1.4绘制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点位布置图,观测线路图;4.3.1.5编写技术设计书;a观测周期小于五次或工程产值小于1万元的小型项目可以不编写技术设计书,但应编写技术说明;院管工程技术设计书由生产部门编写,质检办审核,总工办审定;b技术设计书要根据测量合同编写,主要内容应包括基准点的设置方案、观测方法与可靠性分析,变形观测点的布设方案与施测方法,观测周期与观测精度等级,数据处理方法和各项限;c 观测周期可根据差指标,拟上交成果目录等;技术设计完成后应交由总工室审核甲方要求或根据预估的变形速率和测量精度来确定;按预估变化率和测量精度等级确定变形观测周期时,可按T>2M/V 计算T :变形观测周期,M :变形量观测中误差,V :预估的变形速率;d 观测精度等级可根据甲方要求或根据所监测工程的重要性来确定,也可以根据变形建筑物允许变形量由M=S/20M :变形观测点观测中误差,S :变形建筑物允许变形量,计算变形观测点测量中误差,再根据观测方案和观测线路,按Ф=M/Q 221Q 为最弱观测点权倒数,Ф为单位权观测中误差,计算单位权观测中误差,现根据建筑变形规程表2.0.5套用相应的测量精度等级;4.3.2 基准点设置与可靠性分析4.3.2.1 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之外,每个测区至少应设置三个基准点,三个基准点间应单独布设水准线路构成监测网,观测精度应较变形观测精度高一个级别,若条件许可,应尽量将基准点设置在一个测站可以同时观测到的位置直接测定高差,通过计算高差观测不符值或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按M=][41nN ∆∆±N:测段数,△:高差不符值,n 各测段平均测站数,计算每站高差测定中误差,若相邻两周期基准点间差变化量大于n 22Mn 为测站数,可以认为基准点不稳定,应重新设置基准点;4.3.2.2 位移监测位移监测基准点也应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之外,重点工程以及测区面积较大时,应布设独立的基准点稳定性监测网;观测精度应较变形测量精度高一个等级;小型工程可不布设独立的基准点稳定性监测网,但每测区至少应设置三个以上基准点和检核点之间的角度和距离,观测精度也应较变形观测精度高一个等级;根据:M=KV/m K=)1(10253-n n V:各方向观测值与其均值之差,M:方向数,n:测回数计算n 个测回角度观测中误差;根据MD=]2[n∆∆± n:测距边数,△往返测较差或测回间较差计算测距中误差;若两周期基准点与检核点间角度或距离变化量大于22倍的M 或MD,可以认为基准点不稳定,应采取措施重新设置基准点;4.3.2.3 基准点联测每观测两次基准点联测一次,若观测时发现监测点有异常,应及时联测基准点;观测时间超过一年的变形监测工程,变形观测点应与城市等级控制点联测,联测精度不应低于基准点检测精度;其他变形监测工程若条件许可,也应尽量与城市控制点联测;作业实施依据变形监测作业实施应严格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表2.0.5中的等级和精度以及相应的技术要求实施;观测成果的验算4.5.1沉降观测成果验算4.5.1.1根据水准网环线闭合差按MW =][1nWWN±N:水准环数,n和环平均站数,W:水准环线闭合差计算的每站高差测量定中误差不得大于所选定测量等级的精度要求;4.5.1.2根据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按M△=][41nN∆∆±N:为测段数,n为各测段平均测站数,△为测段高差不符值,计算的每站高差测定中误差不得大于所选定的测量等级的精度要求;4.5.1.3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附合或闭合线距闭合差均不应超过±2MO MO为所选用等级的每站高差测定中误差,n为测站数;4.5.2位移观测成果验算根据平差结果计算的变形观测点位测定中误差或根据角度和边长观测不符值按变形测量规范7.2.2-1、、、、、、式计算角度和边长测定中误差,再根据边长和角度测定中误差计算变形观测点点位测定中误差,计算的点位测定中误差不得大于选定的变形测量等级所规定的观测点点位测定中误差;成果资料4.6.1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成果资料主要指建构物沉降观测资料,其他如基坑回弹观测,建筑场地观测等成果提交详见变形测量规范5.2.8、、条;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资料:4.6.1.1设计书或技术说明;4.6.1.2沉降观测成果表每期观测提供;4.6.1.3沉降观测点点位与沉降量展开图每期观测提供;4.6.1.4基准点检测及稳定性分析报告每期观测提供;4.6.1.5沉降观测成果验算报告每期观测提供;4.6.1.6沉降观测点、基准点点位分布图以1:500地形图作基础图,每期观测提供;4.6.1.7水准线路图;4.6.1.8观测手簿;4.6.1.9技术总结与成果分析报告;4.6.1.10观测过程中若发现异常变化应及时通知甲方;4.6.2位移观测位移观测成果资料主要指建构物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等成果资料,其他如挠度、风振、滑坡等观测资料提交详见变形测量规范;4.6.2.1构筑物位移观测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a技术设计书或技术说明;b水平位移观测点,基准点点位布置图以1:500地形图作基础图,每期观测结束后均应提供;c基准点稳定性分析报告;d观测成果表包括位移量、位移方向、观测时间、累计位移量,每期观测提供;e移矢量图每期观测后提供;f观测成果验算报告;g技术总结及成果分析资料;4.6.2.2建筑物裂缝观测结束后应提交以下资料:a倾斜观测点点位布置图;b观测成果表包括观测时间、水平位移分量、倾斜量和倾斜方向;c倾斜量矢量图;d观测手簿;e主体倾斜曲线;f测量说明与观测成果分析;4.6.2.3建筑物地下室基坑开挖安全监测:a技术设计书;b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变形观测点、测斜管点位布置图以1:500地形图为基础图,每期观测均应提供;c基坑周边建筑及地面沉降观测点,基准点布置图以1:500地形图为基础图,每期观测均应提供;d基准点稳定性分析报告每期观测均应提供;e外业观测手簿;f基坑土体侧向位移图每期观测应提供;g沉降观测、位移观测成果表每期观测提供;h技术总结与观测成果分析;过程检查整个作业过程由作业队、室检查人员必须按照变形测量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检查无误且在成果资料的相应栏目内签名后方可提交下道工序上交部门质检;否则应提出返工意见,检查结果填写在项目跟踪单上的相应栏目内作为质量评定记录予以保留;踪单上的相应栏目内作为质量评定记录予以保留;最终检查最终检查由院质检办负责实施,检查人员必须按照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CJJ8-99城市测量规范对数据记录、计算100%的内业检查;外业检查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抽查;检查无误且在成果资料的相应栏目内签名后方可提交;否则应提出返工意见;检查结果填写在项目跟踪单上的相应栏目内作为质量评定记录予以保留,必要时还需编写产品质量检查报告;后附范例一、闽江二桥桥面沉降监测至1、概述福州市六一路闽江二桥于1969年12月5日正式开工,1970年6月20日建成,1970年6月30日通车;在福州市鳌峰大桥建成1993年前的23年间一直是福州市区唯一能通行重载的跨闽江桥梁;1994年随着过江交通量剧增,福州市政府投资5800万元对旧桥进行了加宽;加宽后的桥面宽度由原来的18米改为米,净宽为14米机动车道+2×米非机动车道;该桥全长米;旧桥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加宽部分为钢梁 ,两者等高;桥跨布置均为:+5×50++米;该桥荷载等级为汽车-26级设计,为1967年版旧标准,拖车-100级检算;桥上设计车速50KM/H,人行道人群设计荷载4KN/M2 ;该桥经过近30年运营,发现六个水中承台均有不同程度的侵蚀现象,其混凝土有剥落破损、孔洞和露筋等问题;为了确保闽江二桥的正常运营及交通安全,我院受福州市政府及市城乡建设发展总公司委托,从2001年5月至2003年2月对闽江二桥桥面进行沉降监测每天上午6点至7点监测一次,共计进行了1122次观测;2、监测方案设计水准点水准点是沉降观测点的基准点;建筑物沉降均根据它来确定,因此它的构造和埋设要保证稳定与可靠,在二桥桥南桥北附近稳固、不受影响的位置埋设两个沉降观测基准点M、N 两点;每次观测联测M、N两点,另外又在桥南选定一个固定点A点,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沉降观测点沉降点的数量和位置全面反映大桥沉降情况,它与大桥荷载、基础形式和地质条件等有关;应市城乡建设总公司要求,经协商大桥桥面共布32个沉降监测点,监测点布置在桥墩位处桥面上,每个桥墩面上布置四点,桥北与江滨路交界起点处布设四点;曲线图观测值曲线图如图一:图1累计下沉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如图二:图2从图一中可以看出:每个月份的观测成果,呈现在一定区间内的上下波动曲线;从图二中可以看出:累计沉降量曲线走势带有一定规律性,即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的沉降变化幅度最大;闽江二桥变形监测,为在此期间二桥的安全营运、福州市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技术人员在此期间,风雨无阻、没有节假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二、马尾青洲大桥施工变形监测2002、04、17至10、271、工地位置与监测目的马尾青洲大桥北起马尾开发区南至长乐,是罗长高速公路跨闽江的特大双塔叠合梁斜拉桥;为保证安全施工,提供及时、可靠的反馈信息,我院受香港建设公司委托对青洲大桥最后施工阶段进行监测;2、监测项目1桥面线形标高测量2主桥钢架偏离轴线测量3换索附近桥面垂直变形监测4沥青施工标高控制测量5主塔偏位监测3、监测方案设计桥面线形标高测量、沉降监测、沥青施工标高控制测量1基准点为了确保各次测量基准点的稳定、可靠,在2、3主塔上不受工地影响的位置各埋设一个基准点点位和高程均由甲方提供;2观测点各个项目的测量均按照香港建设总公司要求,在桥面上部设观测标;主桥钢架偏离轴线测量在2、3主塔的中心设站,定出主桥的中心线,再定出主桥上每个钢架的中心,每个钢架的中心到主桥的中心线距离,即为该钢架偏离主桥中心的距离;主塔偏位监测1基准点大桥施工控制网点DQ13和DQ15由甲方提供;2观测点大桥主塔顶端中心点标志为塔顶西北角3观测方法在基准点DQ13和DQ15上设站交会出主塔顶端中心点标志为塔顶西北角坐标4、监测内容桥面线形标高测量桥面观测点由甲方布设提供,施工过程中观测点变动,各观测点的引测杆高由甲方提供;4月17日为换索前测量,5月30日为换索后测量,10月24日为沥青施工完后测量;主桥钢架偏离轴线测量在2、3主塔的中心设站,定出主桥的中心线,再定出主桥上每个钢架的中心,每个钢架的中心到主桥的中心线距离,即为该钢架偏离主桥中心的距离;测量情况详见成果表;换索附近桥面沉降观测换索前后监测两次,监测情况详见施工安全监测报表;沥青施工标高控制测量定出主桥的中心线;测出四个里程K9+102、K9+144、K10+252、K10+304;在这四个里程横断面上各定出四点,共十六个观测点;由基准点引测这十六个观测点高程,各点高程值和点位略图详见报表;主塔偏位监测在基准点DQ13和DQ15上设站交会出主塔顶标志点标志为塔顶西北角坐标分别为2X=米,Y=米、3X=米,Y=米,与其理论坐标2X=米,Y=米、3X=米,Y=米进行比较,得出2、3分别往北方向、南方向偏了厘米、厘米详见略图;另注:2、3标志点的理论坐标由香港建设公司提供;福州市勘测院二00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三、福清新世纪国际商厦基坑变形监测1、工地概况与监测目的••••福清新世纪国际商厦位于福清市一拂路与田乾路交叉口西北角,紧邻工地西侧的是房管局宿舍楼共八层,北侧毗邻城关幼儿园教学大楼;基坑支护采用喷锚网与前置木桩,高压旋喷桩联合支护,地下室层数为一层,原有场地标高约为至+1.40m基坑底面开挖至-5.30m,实际挖深约为5.20m至6.70m;在深基坑开挖期间,由于基坑内土方开挖,工地四周的土体势必往基坑方向倾斜,直接影响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为科学准确地确定周边建筑物、挡土结构、周围土体变形情况,确保周边住户和基坑施工的安全并提供及时、可靠的反馈信息,我院受福清新世纪房地产有限公司委托,从2001年02月09日至对福清新世纪国际商厦基坑施工期间进行安全监测;2、监测项目基坑工地西侧、西北侧建筑物和地面沉降观测基坑工地东北侧建筑物沉降观测喷锚网挡土结构顶部水平位移观测七二十一支护体变形测斜四、宁德国税培训大厦主楼、裙楼施工变形监测1、工地概况与监测目的宁德国税培训大楼位于古西路和104国道交叉口西南角,主楼十七层、裙楼五层,属框架结构;紧邻工地西侧的是三幢国税局宿舍楼每幢均为七层楼;西侧基坑支护采用锚杆喷锚网支护,东、南、北侧采用土钉墙围护,地下室层数为一层,基坑底面开挖至±下米;在深基坑开挖期间,由于基坑内土方开挖,工地四周的土体势必往基坑方向倾斜,直接影响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为科学准确地确定周边建筑物、挡土结构、周围土体变形情况,确保周边住户和基坑施工的安全并提供及时、可靠的反馈信息,我院受宁德国税局委托,自2001年08月27日至2003年10月,对国税培训大楼在基坑施工期间进行安全监测;2、监测项目基坑工地西侧建筑物和地面沉降观测基坑挡土结构顶部水平位移观测基坑工地西侧三幢房子倾斜观测西侧支护体变形测斜主楼、裙楼施工沉降监测主楼电梯井道垂直度检测五、福州中城广场基坑开挖安全监测1、工地位置与监测目的福州中城广场工地位于八一七中路东侧,紧邻工地南侧的是省工会宿舍楼共六层、省电子大楼共八层和省电子大楼招待所共八层,北向靠近工地的是尚友礼堂;地下室三层、两道支撑,开挖深度达十二米,在深基坑开挖施工期间,由于基坑内土方开挖,工地四周的围护桩势必往基坑方向位移,直接影响四幢楼和围护桩的安全,为科学准确地确定四幢楼和工地四周围护桩倾斜变形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并提供及时可靠的反馈信息,我院受福建中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委托,在基坑开挖施工期间对四幢楼、工地四周围护桩和围护圈梁进行安全变形监测;2、监测项目省工会宿舍楼沉降观测尚友礼堂沉降观测省电子大楼沉降监测省电子大楼招待所沉降监测省工会宿舍楼倾斜监测省电子大楼倾斜监测电子大楼招待所倾斜监测围护桩的内部测斜圈梁围护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围护桩圈梁沉降观测3、监测方案设计沉降监测1基准点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点的基准;建筑物沉降均根据它来确定,因此它的构造和埋设必须保证稳定、可靠及长期保存;为此,•在工地附近稳固且不受工地施工影响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基准点A、B、C省工会宿舍楼附近和D、E、F尚友礼堂附近;采用独立高程系,首次观测对各基准点进行联测,并计算出各基准点高程;在往后的观测中,定期联测基准点,检验其稳定性;2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全面反应楼房沉降情况,它与楼房基础形式、地质条件和工地施工进度等因素有关;用钻孔把螺丝固定在楼房墙上相应位置作观测点用;•倾斜监测方法1省工会楼倾斜监测由于受周围场地限制,在如附图三所示的固定点M、N设站,瞄准目标G、H,用视准轴法进行投影量取;从第二十二次观测时,采用交会坐标法;观测结果见倾斜量观测表;2省电子大楼倾斜监测由于受周围场地限制,在如附图五所示的固定点M0、N0设站,瞄准目标GO、H0,用视准轴法进行投影量取;从第七次观测时,采用交会坐标法;倾斜监测观测结果见倾斜量观测表;3省电子大楼招待所倾斜监测采用交会坐标法,如附图七所示;倾斜监测监测结果见倾斜量观测表;围护桩的内部测斜在围护桩四周适当的位置埋设八根测斜管如附图所示,应用航天工业部测斜仪CX3,根据基坑开挖进度,及时监测;测斜时每隔米测一个数据,每次观测数据都相对首次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圈梁围护的顶部水平位移在远离工地稳固地方布设四个基准点JD、JD2、JD3、JD4并相互联测,采用独立坐标系统;为了作业方便,在工地周围合适地方布设四个工作基点,分别是、;工作基点与基准点联测,以检核工作基点稳定性;在圈梁四周布设八个观测点如附图所示;在工作基点上设站,采用小角观测法来观测各个相应的观测点平面变化情况,同时辅以坐标法,以便在工作基点发生变化时做出相应的改正;。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资料归档(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
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
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1.收集资料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2.现场踏勘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2.1 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
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3.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 监测网的布设: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
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3.1.4内业计算: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4.1.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3.1.4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4.监测网图上设计
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设方案。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
(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
(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
4.2.2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物纵横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物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以能测出沉降的零点线为原则进行确定。点位可在以建筑物基础深度1.5~2倍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由外墙附近向外由密到疏布设。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点。具体可根据地质 条件选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一、引言变形测量是工程领域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用于评估结构物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本文旨在提供变形测量作业的指导细则,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二、测量前准备1. 确定测量目的:明确需要测量的结构物、测量的变形参数以及测量的时间点。
2. 确定测量方法:根据结构物的特点和测量目的,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法、水准仪法、激光扫描法等。
3. 准备测量设备:确保测量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如全站仪、水准仪、激光扫描仪等。
4. 制定测量方案:根据测量目的和方法,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包括测量点的选取、测量次数和测量顺序等。
三、测量操作步骤1. 设置测量基准:根据测量方案确定测量基准点,并进行准确的标定和校正。
2. 建立测量网格:根据测量目的和结构物的特点,在结构物表面建立测量网格,确定测量点的位置和数量。
3. 进行测量:按照测量方案,使用合适的测量设备进行测量,确保测量点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4. 数据处理: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校正、滤波和计算等,得出变形参数的结果。
5. 结果评估:根据测量结果,评估结构物的变形情况,判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质量控制要求1. 测量设备的校准:定期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测量环境的控制:在测量过程中,控制好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3. 测量人员的培训:对测量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测量技能和操作水平。
4. 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对测量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和校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果的可追溯性: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和保存,确保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
五、安全注意事项1. 在进行测量作业时,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在测量过程中,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因素,如高空作业、施工现场等,确保测量操作的安全性。
3. 使用测量设备时,应按照操作手册和安全要求进行操作,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地铁变形监测实施细则作业指导书
地铁变形监测实施细则一、编制目的为保证地铁施工监测工作的正确有效实施,以获取反映地铁变形实际情况的资料信息,反馈给地铁监控人员,监控人员通过数据处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原先确定的施工状态,使施工状态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之中,确保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保证地铁变形监测项目的顺利开展,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性,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适用范围地铁的施工控制是一个施工→量测→判断→预告→处理→施工的循环过程,为了能够控制地铁的外型尺寸和所承受的内力,首先必须安排一些基本的和必要的量测项目,其内容包括地铁隧道拱顶沉降、桩体倾斜、桩体位移、桩顶位移、地下水位及围岩压力等项目。
三、监测方法隧道的拱顶沉降采用水准仪、桩体倾斜采用测斜仪、桩体位移采用水准仪及全站仪、桩顶位移采用全站仪、地下水位采用电测水位计、围岩压力采用综合测试仪进行测试。
四、相关仪器操作规程:1、BJJYT-ZY-03-2012 DiNi03水准仪操作规程2、BJJYT-ZY-04-2012 LeicaTC402系列全站仪操作规程3、BJJYT-ZY-05-2012 XB338-2 测斜仪操作规程4、BJJYT-ZY-06-2012 JMZX -3006 综合测试读数仪操作规程五、相关原始记录表格:1、BJJYT-JJ-01-2012 水准测量原始记录表2、BJJYT-JJ-02-2012 桩体倾斜原始记录表3、BJJYT-JJ-03-2012 水平位移测试原始记录表4、BJJYT-JJ-04-2012 地下水位测试原始记录表5、BJJYT-JJ-05-2012 应力(应变)测试原始记录表BJJYT-ZY-03-2012 DiNi03水准仪操作规程一、工作原理电子精密水准仪--就是测量水平高差的可以自动记录的光学仪器,原理是将仪器置于两个有高差的地点(分别置有一把铟钢尺)中间就可以比对出两点的高差值。
二、操作规程1.放置仪器,仪器架设时应注意架设地点对视线的影响以及周边是否有会影响水准仪居中的不利因素,如过车等;2.粗略对中:将三脚架立在站点(地面标记点)的上方,三脚架架头约大致水平位置,从螺旋孔中垂线对中以确保三脚架大概在地面测站点的正上方。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观测仪器检验 观测资平差计算 编制成果基准外业观编写变形资料(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
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
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1.收集资料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2.现场踏勘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2.1 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
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3.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 监测网的布设: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
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一、引言钢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和其他工程领域的重要结构形式。
为了确保钢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变形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旨在制定钢结构变形检测的实施细则,以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检测目的钢结构变形检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结构是否存在过大的变形,超出了设计要求的范围;2. 检测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情况,以便进行维护和修复;3. 评估结构在自然灾害等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检测方法钢结构变形检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1. 光学测量方法:包括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可以实时测量结构的变形情况,并生成相应的数据和图像。
2. 振动测量方法:通过在结构上安装振动传感器,测量结构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从而评估结构的变形情况。
3. 力学测量方法:利用应变计、位移传感器等设备,测量结构的应变和位移,进而分析结构的变形情况。
4. 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结构的数值模型,模拟结构在各种工况下的变形情况,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评估结构的变形程度。
四、检测方案在进行钢结构变形检测时,应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检测目标:明确需要检测的结构部位和变形指标。
2. 检测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说明具体的设备和仪器。
3. 检测点布置:确定检测点的位置和数量,保证能够全面反映结构的变形情况。
4. 检测时间:确定检测的时间节点和频率,以便及时获取结构的变形数据。
5. 数据处理:制定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标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报告编制:根据检测结果编制详细的检测报告,包括结构的变形数据、分析结果和建议措施。
五、检测要求钢结构变形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1. 检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检测设备和仪器。
2. 检测设备和仪器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一、引言钢结构是现代建造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建造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钢结构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及时发现和处理结构变形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钢结构变形检测的实施细则,以便有效地监测和评估钢结构的变形情况,为结构的维护和修复提供依据。
二、检测目的和原则1. 检测目的钢结构变形检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评估结构变形情况,为结构的维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检测原则(1)全面性原则:对钢结构的各个部位进行全面检测,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存在的变形问题。
(2)准确性原则:采用准确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周期性原则:定期进行钢结构变形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变形问题,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4)可行性原则: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和技术,确保检测工作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三、检测方法和技术1. 检测方法(1)目视检测:通过人眼观察钢结构的外观变形情况,如裂缝、变形等,进行初步的检测和评估。
(2)测量检测:采用测量仪器对钢结构的变形进行精确测量,如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
(3)应力监测:通过应变片、应变计等监测钢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以评估结构的变形程度。
2. 检测技术(1)激光测距技术:利用激光测距仪测量钢结构的变形距离,具有高精度和快速测量的特点。
(2)全站仪技术:通过全站仪进行三维测量,可以获取钢结构的空间坐标和变形情况。
(3)应变片技术:将应变片粘贴在钢结构的关键部位,通过测量应变片的变形情况,评估结构的变形程度。
四、检测步骤和要求1. 检测步骤(1)确定检测范围:根据钢结构的设计图纸和实际情况,确定需要检测的部位和范围。
(2)选择检测方法和技术:根据钢结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3)准备检测仪器和设备:根据选定的检测方法,准备好相应的检测仪器和设备。
(4)进行检测工作:按照事先制定的检测计划,进行钢结构的变形检测工作。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一、引言钢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具有高强度、轻质、耐久等优点。
然而,由于长期使用、自然灾害等原因,钢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形。
为了确保钢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变形检测成为必要的工作。
本文旨在制定钢结构变形检测的实施细则,以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检测目的钢结构变形检测的目的是评估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平面变形和垂直变形。
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结构变形问题,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确保结构的安全运行。
三、检测范围钢结构变形检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平面变形检测:包括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的测量。
2. 垂直变形检测:包括结构整体的竖向变形和局部构件的竖向变形。
3. 变形监测点的选择:根据钢结构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在结构的关键位置选择合适的监测点进行变形检测。
四、检测方法钢结构变形检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1. 光学测量法:利用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变形检测。
2. 激光扫描法:利用激光扫描仪对钢结构进行扫描,获取结构的三维形状信息,进而分析结构的变形情况。
3. GPS定位法: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结构进行定位测量,可以实现结构的平面变形检测。
4. 建筑物振动法:通过在结构上安装振动传感器,测量结构的振动情况,从而判断结构的变形情况。
五、检测流程钢结构变形检测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检测方案:根据结构的特点和检测要求,确定合适的检测方法和监测点。
2. 安装监测设备:根据检测方案,在结构上安装相应的监测设备,如激光测距仪、振动传感器等。
3. 进行测量:按照预定的测量方案,对结构进行测量,记录相应的数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算结构的变形量和变形速率。
5. 结果评估与报告编制:根据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结果,评估结构的变形情况,编制相应的检测报告。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钢结构变形检测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
钢结构变形检测实施细则一、引言钢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和其他工程领域的结构材料。
为了确保钢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变形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本文旨在制定钢结构变形检测的实施细则,以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检测目的钢结构变形检测的目的是评估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位移、变形角度和变形形态等参数,以确定结构是否存在超过允许范围的变形,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或加固,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三、检测方法1. 变形测量仪器的选择根据具体的检测需求,选择合适的变形测量仪器。
常用的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测距仪、水平仪等。
确保测量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测点布设根据钢结构的形状和尺寸,合理布设测点。
测点应覆盖整个结构,并考虑到结构的变形特点,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测量。
测点之间的距离应均匀分布,以确保对整个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全面监测。
3. 测量方法在测量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测量方法进行操作。
根据测点的布设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三角测量法、水平测量法等。
在测量过程中,应注意测量仪器的校准和使用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数据记录与处理测量完成后,将测量数据进行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AutoCAD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可视化展示。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评估结构的变形情况,并制定相应的修复或加固方案。
四、检测频率钢结构的变形检测应定期进行,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具体的检测频率可以根据结构的使用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确定。
一般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变形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下一次检测的时间间隔。
五、检测报告每次变形检测完成后,应编制相应的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检测目的和范围的描述;2. 测点布设图和测量数据表;3. 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4. 结构变形评估;5. 修复或加固建议;6. 其他相关信息。
六、质量控制为确保钢结构变形检测的质量,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资料归档(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
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
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1.收集资料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2.现场踏勘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2.1 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
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3.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 监测网的布设: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
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3.1.4内业计算: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4.监测网图上设计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设方案。
4.1 控制网(点)的布设:4.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2)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3)控制网可采用GPS网、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GPS网、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附合导线等形式。
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4)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的布网方式与构进行埋设,每一个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个测区的工作基点不应少于2个。
4.1.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2) 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将两个层次布网,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3)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
扩展网亦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4)每一个测区的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
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
在建筑区内,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
在建筑物内部的点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地基土压缩层的深度。
(5)工作基点与联系点布设的位置应视构网需要确定。
作为工作基点的水准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
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性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
(6)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
4.2 观测点的布设:4.2.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米或小于15米尔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4.2.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点的布设:(1)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物纵横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物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
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以能测出沉降的零点线为原则进行确定。
点位可在以建筑物基础深度1.5~2倍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由外墙附近向外由密到疏布设。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点。
具体可根据地质条件选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4.2.3 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点的布设:(1)观测点应沿对应测站点的某主体竖直线,对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对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设。
(2)当从建筑物外部观测时,测站点或工作基点的点位应选在与照准目标中心连线呈接近正交或呈等分角的方向线上距照准目标1.5~2.0倍目标高度的固定位置处;当利用建筑物内竖向通道观测时,可将通道底部中心点作为观测点。
(3)按纵横轴线或前方交会布设的测站点,每点应选设1~2个定向点。
基线端点的选设应顾及其测距或丈量的要求。
4.3 图上设计步骤:(1)按照保证精度,方便施工和测量的原则布设控制点。
(2)判断和检查点间通视情况。
(3)估算控制网的精度。
(4)拟定水准路线。
4.4控制网优化设计GPS网:先提出多种布网方案,同步图形扩展布网形式如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混连式,原则上采用边连式,有条件时采用混连式,不提倡点连式。
尽量保证基线边长均匀。
三角网(或边角网):特殊工程需要时采用测角网、测边网、导线网、边角组合网等。
根据网形和各点近似坐标,利用计算程序进行精度估算,优选出点位中误差最小,相对点位中误差在重要方向上的分量最小,而观测工作量最小的方案。
4.5根据对测区情况的调查和图上设计的结果,写出文字说明,整理各种数据、图表,并拟定作业计划。
4.6上报有关领导部门审核二、标石的选埋1.对于变形测量来说各种测量点的选埋应符合下列要求:1.1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1.2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1.3当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之间需要进行连接是应布设联系点,选设其点位时应顾及连接的构形,位置所在处应相对稳定.1.4对需要单独进行稳定性检查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检核点,其点位应根据使用的检核方法成组地选设在稳定位置处.1.5对需要定向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定向点,并应选择稳定且符合照准要求的点位作为定向点.1.6 观测点应选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可以从工作基点或邻近的基准点和其他工作点上对其进行观测.2.平面控制点标志的型式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1对特级、一级、二级及有需要的三级位移观测的控制点,应建造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并应根据使用仪器或照准标志的类型,顾及观测精度要求,配备强制对中装置。
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最大不应超过±0.1mm.1.2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要求。
根据点位不同情况可选重力平衡球式标、旋入式杆状标、直插式觇牌、屋岭标和墙上标等型式的标志。
1.3对用作基准点的深埋式标志、兼作高程控制的标志和标石以及特殊土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应另行设计。
2.高程控制点标石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2.1水准基点的标石,可根据点位所在处的不同地质条件选埋岩层水准基点标石、深埋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或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
2.2 工作基点的标石,可按点位的不同要求选埋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上水准标志等。
2.3标石、标志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不宜少于15天。
三.检校仪器按规范要求在作业前对准备使用的仪器和配套的器具进行检定和校准(I角、2C)。
四.作业要求1.变形观测周期(1)对于单一层次布网,观测点与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对于两个层次布网,观测点及联测的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控制网部分可按复测周期进行观测。
(2)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
当观测中发现变形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3)控制网复测周期应根据测量目的和点位的稳定情况确定,一般宜每半年复测一次。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适当缩短观测时间间隔,点位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观测时间间隔。
当复测成果或检测成果出现异常,或测区受到外界因素(如洪水、地震等)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
(4)变形测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5)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相同类型的测量仪器。
对于特级和一级变形观测,还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2.控制测量每次观测应遵守“四固定”原则,即:观测所用仪器及水准标尺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环境和条件基本相同。
2.1 使用全站仪观测(1)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导线测量中,当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应按左、右角观测;当导线点上多于两个方向时,应按方向法观测。
方向观测法的操作程序,应按国家现行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
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应按要求的测角精度、使用的仪器类型及观测条件确定。
以可按下列经验公式估算:对测角网与导线n=5.3(m a/m b)2,对独立测站n=(m a/m y)2;其中:n表示测回数,m a表示测站上一测回角度中误差,m b表示按闭合差计算的测角中误差,my表示测站平差后的角度中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