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产业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全社会人
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转移;当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 三产业转移。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的现象称为配第—克 拉克定律。 早在17世纪,配地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 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 不同。他通过进一步考虑后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收 入多;而商业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 业的附加值高。 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通过开创 性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动 的内在关联,重新发现了配第定律。其结论是:随人均国民 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业;当人 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原因在于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 对差异。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 势,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
但是,马克思提出的2大部类仅指物质生产部门,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 门。虽然可以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的总规律,但不能揭示产业结构演 进的一般规律。 (2)结构均衡理论
马克思分析说明了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须满足: Ⅰ( v+ m) = Ⅱc , 并引伸出2个公式,即 Ⅰ( c + v + m) = Ⅰc+Ⅱc Ⅱ( c + v m) = Ⅰ( v + m) + Ⅱ( v + m) 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两大部类生产的平衡条件为: Ⅰ( c + v +m) = Ⅰc + Ⅱc + ⅠΔc +ⅡΔc
4)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经济增长。通过产业结 构的转换能力,提高产业素质,以结构求速 度、求效益,达到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 反过来,经济增长也可以为结构转换提供积 累,实现经济增长的技术推进效应。
二、产业结构理论
微观经济理论通过个量分析,注重市场机制的 自发调节作用;宏观经济理论以国民经济有关 总量的变化及其规律为分析对象,重视政府对 经济的干预。在偏重某一方面都难以正确解释 现实经济问题的时候,经济学家在“个量分析” 和“总量分析”之间,开始分析社会再生产过 程的中观层次――产业层次,这样产业结构理 论逐步产生了。
Ⅱ( c + v + m) = Ⅰ( v +m/ x) + Ⅱ( v +m/ x) + ⅠΔv + ⅡΔv
马克思抽象而清楚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但在现实生 活中,产业部门众多,产业结构中包括了多种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 中间产品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运用马克思的结构均衡理论难以 描述产业之间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对于产业结构的区际协调应用 性不强。
M.P.托达罗批判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认 为刘易斯的理论过于简单化,没有考虑农村劳动力 进入城市以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发展中国家,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难度很大,从而在经 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无业游民,故农村劳动 力向城市的转移一很大的阻力。
(2)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
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分为阶段划分为 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 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 进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他认为经济 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 门,主导部门通过回顾、前瞻、旁侧三重影响带动 其它部门发展。
第五章 产业结构分析
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的内涵 2、产业结构理论 3、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动因) 4、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趋势 5、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
1、产业结构的含义: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 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或 者说“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 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 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 式。”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想 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可 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 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 关,因而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特别 是在实践在中,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一些日本学 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 出的产业发展“雁形态论”。(日本政府依据动态比较成本 说制定了扶持若干幼小产业的政策并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 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汽车工业。)
(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的规律。列宁则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和资本 有机构成的理论及再生产公式相结合,提出 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 长的规律。他指出,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 “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 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这一理论在一定 前提下可以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2、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 关系: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及其优化是为实现经济持续、 稳定增长,而经济增长也为促进产业结构演进提供物质基础 和技术准备。
2)产业结构效益与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 专业化,社会生产部门日益增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 紧密、相互制约和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大。现代经济的增长过 程,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聚合效益,即产业间和产业内各 部门通过合理关联和组合,使组合后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产
与六个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罗斯托在《战后二十五 年的经济史和国际经济组织的任务》一文中,列出 了五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 1)作为起飞前提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是食 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工业部门; 2)替代进口货的消费品制造业综合体系,主要是 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 3)重型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 电力、通用机械、肥料等工业部门; 4)汽车工业综合体系; 5)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指服务业、城市 和城郊建筑等部门。
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改变,任何国 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罗斯托提出 的主导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带动经济增长的看 法,以及主导部门并非固定不变的看法、可供借鉴。
三、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动因)
1、内部动因。
1)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技术进步是产业 结构演进的根本推动力。由于各个产业的技术经济特 点不同,创造、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各不相同, 因而造成各产业间效率和扩张速度的不同。
2)需求量及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随 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社会的需求结构、人们 的消费结构都会发生变化。第一,在人们处于低水平 收入阶段,消费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是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 消费结构进入“追求便利的阶段”。第三,人们的消 费结构演变的第三个阶段是“追求时尚与个性的阶 段”。
煤炭、肥料、纤维等基础性产业的振兴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培育成长
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后,日本通过制定法律,并配合日本开发银行的低
息贷款,先后花大力气对机械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等主导产业
进行重点培育。之后是振兴软件开发等信息产业。但最近,日本培育成长 产业,已改变了过去那种针对个别产业采取振兴对策的做法,而主要通过
主要产业结构理论介绍:
1、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理论。 2、配第-克拉克定理。 3、日本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和赤
松要的“雁形形态论”。
4、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理论。
5、结构调整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 理论、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等。
1、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理论。
(1)产业划分理论 马克思将社会总生产分成生产资料(I)和消费资料(Ⅱ)2大部类,
3)产业资源配置效果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状态及其 变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效果。产业 结构合理与否,决定了在资源供给类别、方式和数 量比例既定的情况下,能否实现有效产出的最大化, 从而带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如果存在结构性 障碍,则无效的投入就会加大,降低资源配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果, 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会受到阻碍。
支持创业投资,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2)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及财税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不同收入水平所对应的消费结构差异最终影响产业结构。收入
分配差距扩大对消费结构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大多数的普通消 费者不得不因为社会保障缺失而被迫捂紧口袋的时候少数富裕者 却在奢侈品上一掷千金。由于消费递减规律,掌握巨额财富的富 裕者对第三产业消费有限,而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将绝大多 数的消费用于食品或工业平。这是造成我国第三产业消费不足, 进而影响第三产业生产规模的原因之一。 (据世界银行相关报告,中国80年代初期的基尼系数为0.28,2000 年达到0.458。以基尼系数衡量,贫富差距也在扩大。中国城市 的基尼系数或者说贫富差距由1978年的0.16增加到2000年的 0.32,同期中国农村的基尼系数则由0.212攀升至0.33。国际 经验表明,当基尼系数超过0.400时,国家往往开始出现社会紧 张局面。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基尼系数达到0.51,远超过 国际警戒线。中国财富及收入分布不均程度逐年升高并达到危险 水平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中国缩小贫富差距是一项紧迫而重 要的任务。) (2)在能够改善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产业中,我国还有相当多的 产业属于“幼稚产业”。财税政策可以通过增加和改善资本、劳 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与结构,通过优化政策设计与创新 制度等,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和增长质量的提高。
部(工业与服务之间)的结构变动不大。在按人口 平均产值的较高水平组距内(300—1000美元),农 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业部门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
非农业部门内部的结构变化则比较显着。他发现的
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首任均国民收入 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5、结构调整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罗斯托的 主导产业理论等。
4、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
值变动和就业人口机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 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 定律。他在《各国的经济的增长》一书中,对57个 国家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处理。并作了截面分析和实
践序列分析,结论是:在按人口平均产值的较低组 距内(70美元—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着下 降,非农业部门的份额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上: 1)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 2)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农业的人均
产出水平决定; 3)城市工业中的利润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 因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农业剩余劳动力
对城市工业的供给价格低,且工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高 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故工业发展就可以从农业中获得 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给价格与边际劳动力差额 中获得巨额利润。又由于工业利润中的储蓄倾向高,使得城 市工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提高,由此 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这种累积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 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以致达 到工、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相等。这时,二元经济转变为 一元经济。
3)供给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所谓供给结构是指资源(包括劳 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及相对价格的结构。广义的供给结构也包 括技术资源。
2、外在动因 1)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1)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基础是转型中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尚未完成
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背景下, 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尤为重要。 (2)产业结构政策的功能具有多重性。支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调 整和援助衰退产业的转移,是以往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功能。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这些功能可以继续发挥,但是要进行调整和增加。 (追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日本经济政策始终坚持的一个着力点。60年代的 目标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70年代指向知识集约化,80年代探索高 度技术集约化,90年代则追求知识创造型结构。日本战后初期,曾对钢铁、
3、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形形态 论”。该理论主张,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 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 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产业发展政策是要根据“雁形形态论” 的特点制定。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 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 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其 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 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 展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