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PPT课件_OK
![《产业结构》PPT课件_OK](https://img.taocdn.com/s3/m/a5e9ebeae87101f69f31959c.png)
2021/7/26
15
❖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的古典经济理论没 有把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等诸多结构变化当作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而排斥结构因素在经 济增长中的作用。
❖哈罗德和多马在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吸
收了凯恩斯的思想,发展了经济增长理论,为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这一
经济增长模型也没有将技术进步因素和结构变
❖罗斯托 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 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主要著作有《经济 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2021/7/26
8
❖ 钱纳里 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他的研究成果有《产业关联经济学》、 《发展计划研究》、《发展的模式》、《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和《工业化和经济增 长的比较研究》等。
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
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
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7业/26 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2
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 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 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 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2021/7/26
24
(五)从资源结构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的演变。 (六)从市场导向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由封闭型→进口替代型→出口导向型→市场全球化的演变。
2021/7/26
25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一)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 相适应。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 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日本经济学 家赤松要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 论”。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 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产业结构理论体 安虎森
![产业结构理论体 安虎森](https://img.taocdn.com/s3/m/bcf68a120740be1e640e9a0d.png)
产业结构理论体系产业结构,从字面上看,既可以解释为某个产业内部企业间的关系结构,也可以解释为各个产业之间关系结构,实际上,前一个结构即企业间关系结构的研究是“产业组织理论”,有学者指出,将包含有产业组织理论在内的产业结构理论称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把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称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是以研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对象的应用经济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的内容有如下几方面:1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论;2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其原因;3产业结构的静态分析和评价;4产业结构配置和优化;5产业结构政策。
以上五个方面的研究共同组成产业结构的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概念:是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和诸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等关系的总和。
一、产业分类(一)由权威机构颁布的产业分类方法1、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于1971年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再顺次分为若干中项、小项、细项。
10个大项是:①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石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和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和旅游业⑦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2.五大产业分类方法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按照是否为社会生产物质产品,划定五大产业部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和商业(二)霍夫曼分类法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产业作了如下的分类:(1)消费资料产业,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家具工业等(2)资本资料工业,包括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3)其他产业霍夫曼的这种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区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
分类的原则是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作为消费资料的就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料的就归入资本资料产业(三)三次产业分类法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fabba0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64.png)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主要研究经济系统中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产业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还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行业和技术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其中的趋势。
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深刻地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经济系统中各种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政府的规制和政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政府的规制可以有效地影响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趋势。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产业结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指导政策的制定。
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机制,以及它们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产业结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
总之,产业结构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
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趋势。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和市场机制的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05第5章 产业结构理论
![05第5章 产业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786f045bceb19e8b9f6ba11.png)
2.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早 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 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由 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学派 的创始人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 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他创立了“ 纯产品”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 流通做了分析。
一书是产业结构理论的经典之作。
4.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此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 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刘 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希金斯及 一批日本学者等。
里昂惕夫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 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 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 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 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方面出版了 《现代经济增长》、《各国经济增长》等重要 论著。
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条件》一书,总
结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
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
•
库兹涅茨在他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
一书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里昂惕夫早在1941年就对美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
入和系统的分析。他的《1919—1929年美国经济结构》
在配第之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在《国富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产业结构( industrial structure)概念,但论述了产业部 门(branch of industry)、产业发展及资本投 入应遵循农工批零商业的顺序。其时恰处工业革 命前夕,重商主义阻碍工业进步的局限性和商业 繁荣的虚假性已暴露出来。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8379c0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6.png)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产业结构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的组织和分布。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行业的相对规模和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就业、贸易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因此产业结构理论对于制定政策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产业结构理论中,有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模型。
以下将对其中一些主要理论进行概述。
1.制造业优势理论:制造业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
他认为,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并且制造业的规模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
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能够促使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2.服务业优势理论:服务业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克·罗塞尔提出的。
他认为,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罗塞尔认为,制造业的发展必然导致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服务业支持。
3.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劳动转移、资本转移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
劳动转移是指从农业到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转移;资本转移是指资金从农业领域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技术进步是指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4.新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产业结构理论,还有其他一些分支理论,如输送带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和资源丰度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试图解释产业结构的变化、演化和优化。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理论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优化,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产业结构理论对于制定政策、预测经济走势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指导意义。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理论将持续发展,并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对经济的认识和理解。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81e1482284ac850ad0242f9.png)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发 展的总体趋势上呈现出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 演进的过程。然而,从发展轨迹上看,各国 的产业结构由于其起飞的端点和生存的环境 不同,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也是有所差别的。
一、平衡增长模式和非平衡增长模式
是从资源配置的倾斜角度对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式
进行的归纳。
1、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理论,基本主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
贫困,应在国民经济的各产业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 投资,以各产业的平衡增长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国 民经济的发展。 代表人物: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工 业化的主要障碍是资本的不足,由于资本的 供给、储蓄和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小 规模投资不可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因而应实 行“大推进”战略,在各个部门都进行大量 的投资,使各部门一起发展,形成相互依赖、 互为市场的局面。
三、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和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是从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间的关系角度 描述产业结构的发展轨迹的。
1、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指工业后发国家为了实现本国的工业化, 在一些产业领域采取鼓励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 产品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政策,以支持本国 相应产业发展的模式。
2、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指工业后发国家为了实现本国经济的 增长,支持和鼓励国内产业,以国际市场 需求为导向而进行发展的模式。 特点:具有小国特点的国家更易获得成功; 一般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一般能使这些 国家的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 较快的提升。
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 系与联系方式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 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 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 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 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 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 产业关联理论。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f1da0c965ce0508763213e7.png)
一、名词解释
1.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产业部门关系,即是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出发,立足于基础支撑功能、经济增长功能和创新功能等各种目标之间持续协调原则,通过区域产业类型划分,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2.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参加区际服务分工(即产业链定位)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即增长极辐射功能)的双重功能。
日本经济学家结合一些国家实际数据对霍夫曼比值进行了检验,得出修正性结论:在工业化初期,霍夫曼定理是适用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业化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国家,霍夫曼比值是稳定的;只有对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霍夫曼比值将下降,然后趋于稳定。
8.试给出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
答案要点:
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农村地区人均农业产值低于最低人均生存费用。答题时需将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图画出,并在图上表明均衡点E的坐标含义。
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趋于一致性。由克拉克定律可以引发出两个推论:一是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在区域间流动,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区积聚,直至边际生产率相同。二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促使各区域一体化的过程。
3.试简述地区主导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
答案要点:
分别从四个方面叙述规律性:(1)从生产要素的密度看,(2)从生产技术看,(3)从三次产业变化看,(4)从产出角度看。见教材P.138~139。
4.怎样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要点:
(1)合理性评价标准: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与区域优势的适应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产业经济学5产业结构
![产业经济学5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441e4e5feefdc8d376ee32a0.png)
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
赤松要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 论”。
库兹涅茨在他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 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
里昂惕夫早在1941年就对美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和 系统的分析。他的《1919—1929年美国经济结构》一书是 产业结构理论的经典之作。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 内在联系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 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 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 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 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
钱纳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他的研 究成果有《产业关联经济学》、《发展计划研究》、《发 展的模式》、《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和《工业化和经济 增长的比较研究》等。
第六章 理论发展
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反映在他出版的《20世纪英 国工业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学、区域经 济学和城市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中。 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费)一起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 发展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 创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 增长——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 《马来西亚半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 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d6165b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e.png)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是一项基于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概念,旨在探讨由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和重组。
它探讨的内容有产业结构的定义、影响因素、发展模式、重组趋势等。
产业结构理论的目的是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行业及其产业类别、结构的演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政府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建立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并将其作为可以解释经济变迁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着眼于发展的产业结构,研究的重点是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经济发展中行业及其结构的演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它深入分析了发展中经济运行规律,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内部结构的重组特点,提出了经济发展提升经济效率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为后期政府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第五章产业结构
![第五章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fa1fe9f5af45b307e9719749.png)
(五)优化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 力 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不合理 的产业结构,使得比例失调、资源浪费,会 严重妨碍经济的发展,使社会需求也得不到 较好的满足;优化的产业结构,则会极大地 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产业结构
四、产业结构效应
1
结构关联效应
2
结构弹性效应
3
第五章产业结构
七、主导产业转换规律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第六阶段
社会经济特点
主导产业
农业占绝对优势
农业
消费品 、轻纺
轻工业Leabharlann 重工业加快发展 重工业(基础工业)
加工制造业
重工业(加工制造)
第三产业高速发展
第三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第四产业
第五章产业结构
八、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规律
第五章产业结构
(三)农业、轻工和重工业构成 不同的类型
根据物质生产部门划分为农业、轻工业、重 工业的分类,按照三者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不同,产业结构可分为重型结构、轻型结构、 以农为主型结构等3种类型。
轻型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 一般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的产业结构
以农为主型结构则是没有实现工业化国家的 产业结构。
第五章产业结构
七、国际因素
第五章产业结构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一、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 二、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 三、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 四、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 五、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规律 六、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规律 七、主导产业转换规律 八、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规律
第五章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4ec429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b.png)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区位理论、集群理论和价值链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对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要素和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内在机理以及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下面对这三个理论的观点进行整理。
一、区位理论区位理论通过分析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选择,深入探讨了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其观点主要包括:1.区位绝对优势:不同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的区位资源,如交通、市场和资源等,使得一些区域在一些产业或产业群体中具有绝对的区位优势。
这种区位优势会吸引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聚区。
2.区位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不仅是绝对的,还可以是相对的。
同样一个产业,在不同地理位置可能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这取决于区位上的特殊条件和资源组合。
3.分工与合作:区位理论指出,不同产业的集聚区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产业关联或合作关系,形成了分工与合作的产业网络。
这种合作关系有助于提高产业集中区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二、集群理论1.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集聚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共享和企业之间的互动。
企业之间的互动可以增强彼此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升级。
2.效率与创新:企业集聚有助于提高生产和交易效率,降低成本。
同时,企业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创新的形成和传播,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共享资源:企业集聚区往往具有丰富的产业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可以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价值链理论1.分工与协作:价值链分析将产业过程分为不同的环节或活动,并探讨了这些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
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可以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2.附加值的创造:价值链分析强调了价值在不同环节中的创造和转移。
不同环节的附加值创造,对于产业的竞争力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3.产业链的整合:价值链理论还强调了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和产业链的整合。
不同环节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的整体运作效率。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eda1741336c1eb91a375da8.png)
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及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的概念产业是社会分工现象,它作为经济单位,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是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
它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同类企业的集合。
但是由于产业的内容十分复杂,至今尚无统一的严谨的定义。
因此,对产业含义进一步给以质和量的规定是有必要的。
首先,产业是历史范畴,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不断扩展的。
从社会分工来说,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现象。
特殊分工是在一般分工基础上发生的。
其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转换和不断地向深层发展,以致形成了具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再次,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形成自变与应变之间的函数运动,使全部产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一个产业的存在,会成为其它产业出现和发展的条件,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其他产业的变化。
[编辑]结构的概念“结构”一词的涵义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
它较早地被应用于自然科学中。
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这个概念始于20世纪40年代。
所谓产业结构即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
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编辑]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编辑]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
![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d56c33879563c1ec4da711a.png)
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教学目的:熟悉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并能就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及内容,熟练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及配置原则。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调整政策,熟悉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和理论,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指标。
教学难点: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课、学时:7课时教学内容: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和诸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等关系的总和。
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获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利益。
第一节产业结构分类一、产业分类产业分类是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
(一)两大部类分类法将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
对应生产部门为生产生产资料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
(二)农轻重分类法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
产品单位体积重量大的工业部门属于重工业,重量轻的属于轻工业。
化学工业由于其突出地位往往独立罗列。
(三)霍夫曼分类法目的:为了区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
原则: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作为消费资料的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本的归入资本资料产业。
分类:1)消费资料产业2)资本资料产业3)其他产业(四)“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使用的分类法全部产业部门划分为7类:1)基础材料产业;2)加工组装产业;3)生活消费品产业;4)建筑业;5)商业;6)服务业;7)其他产业特点:一是包括了全部产业部门;二是划分部门较多,比价具体、详细(五)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其他公益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其中有[]符号的,是三个产业的归属问题上有争议的行业)。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0790a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1.png)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产业结构理论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分工和组织方式。
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和调整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几个重要的产业结构理论。
1.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产业结构理论。
他认为,帝国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产业结构出现巨大变化。
垄断资本主导了经济,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将非金融产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
这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国际化,大企业控制了主要的产业部门。
2.经济转型理论: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或服务业的转变。
经济转型理论主要研究经济系统如何在转型过程中适应变化和实现优化配置。
这个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尤为重要,例如中国在开放中的经济转型。
3.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由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决定的。
尤其是技术进步和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非常显著。
这个理论强调市场竞争和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政府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关系。
空间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的空间分布会受到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资源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地区的资源丰富会促使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交通运输的便利度也会影响产业空间结构布局。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理论对于经济发展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揭示了不同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指导了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理论也需要加强对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竞争的研究。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fd7da6852ea551811a68735.png)
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会 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经济总量的增长也 会加速产业结构的演进。
2. 产业结构效益与经济增长 3. 产业资源配置效果与经济增长 4.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指产业结构适应技术进
Hale Waihona Puke 步、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的变 化能力。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钢铁工业、铁路修建 业
电力、汽车、化工和 钢铁工业
钢铁、采煤、造船、纺织、机 器制造、铁路运输、轮船运输 等
电力、电器、机械制造、化工、 汽车等
第四阶段 汽车、石油、钢铁和 耐用消费品、宇航工业、计算
耐用消费品
机工业、原子能、合成材料等
第五阶段 信息产业
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 物工程、宇航工业等
3. 产业结构理论
3.1 产业结构内容 一、产业结构的基本含义 1. “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观点:产业结构是
研究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经济资源之 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提升资源 配置效率的运动关系。 2. “产业联系理论”观点:产业结构是研究 产业间技术经济的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 间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比例关系。
(2)向前关联效应:主导部门的发展诱发出 新的经济活力或产生出新的经济部门。
(3)旁侧关联效应:主导产业部门的兴起会 引起它周围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产业部门的 发展,以期对地区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3.主导产业的转换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更替顺序:纺织工 业→食品工业→重化工工业→汽车工业→家用电器工业 →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3.结构演进模式
(1)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第五章产业结构理论
![第五章产业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f91b19cfd0a79563c1e727c.png)
2、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全社会人 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转移;当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 三产业转移。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的现象称为配第—克 拉克定律。 早在17世纪,配地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 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 不同。他通过进一步考虑后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收 入多;而商业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 业的附加值高。 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通过开创 性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动 的内在关联,重新发现了配第定律。其结论是:随人均国民 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业;当人 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原因在于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 对差异。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 势,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
4)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经济增长。通过产业结 构的转换能力,提高产业素质,以结构求速 度、求效益,达到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 反过来,经济增长也可以为结构转换提供积 累,实现经济增长的技术推进效应。
二、产业结构理论
微观经济理论通过个量分析,注重市场机制的 自发调节作用;宏观经济理论以国民经济有关 总量的变化及其规律为分析对象,重视政府对 经济的干预。在偏重某一方面都难以正确解释 现实经济问题的时候,经济学家在“个量分析” 和“总量分析”之间,开始分析社会再生产过 程的中观层次――产业层次,这样产业结构理 论逐步产生了。
M.P.托达罗批判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认 为刘易斯的理论过于简单化,没有考虑农村劳动力 进入城市以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发展中国家,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难度很大,从而在经 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无业游民,故农村劳动 力向城市的转移一很大的阻力。 (2)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 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分为阶段划分为 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 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 进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他认为经济 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 门,主导部门通过回顾、前瞻、旁侧三重影响带动 其它部门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37fde7651e79b89680226fd.png)
产业结构理论2.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由于资源特别是资本的稀缺性,发展中国家全面投资或平衡发展一切部门是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的投入到某些行业,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增长。
赫希曼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本在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有两种不平衡的途径:一是“短缺的发展”,即先对直接生产资本投资,引起社会资本短缺,而社会资本短缺将引起直接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便迫使投资向社会资本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
然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资本的投资引发新一轮不平衡增长过程。
二是“过剩的发展”,即先对社会资本投资,降低直接生产活动的成本,从而促使人们对直接生产资本进行更多的投资,使二者达到平衡后再重複这一过程。
至于选择哪一条不平衡增长途径,则应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而定。
3.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主导部门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他运用创新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週期的分析。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主导部门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根据技术标準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
而每个阶段的演进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徵的。
罗斯托认为,经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主导部门通过回顾、前瞻、旁侧三重影响带动其它部门发展。
“回顾影响”是指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的诱导作用;“旁侧影响”是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与六个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罗斯托在《战后二十五年的经济史和国际经济组织的任务》一文中,列出了五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一是作为起飞前提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是食品、饮料、菸草、水泥、砖瓦等工业部门。
二是替代进口货的消费品製造业综合体系,主要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如纺织工业。
三是重型工业和製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肥料等工业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全社会人
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转移;当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 三产业转移。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的现象称为配第—克 拉克定律。 早在17世纪,配地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 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 不同。他通过进一步考虑后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收 入多;而商业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 业的附加值高。 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通过开创 性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动 的内在关联,重新发现了配第定律。其结论是:随人均国民 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业;当人 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原因在于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 对差异。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 势,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想 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可 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 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 关,因而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特别 是在实践在中,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一些日本学 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 出的产业发展“雁形态论”。(日本政府依据动态比较成本 说制定了扶持若干幼小产业的政策并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 最典型的例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的规律。列宁则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和资本 有机构成的理论及再生产公式相结合,提出 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 长的规律。他指出,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 “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 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这一理论在一定 前提下可以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但是,马克思提出的2大部类仅指物质生产部门,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 门。虽然可以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的总规律,但不能揭示产业结构演 进的一般规律。 (2)结构均衡理论
马克思分析说明了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须满足: Ⅰ( v+ m) = Ⅱc , 并引伸出2个公式,即 Ⅰ( c + v + m) = Ⅰc+Ⅱc Ⅱ( c + v m) = Ⅰ( v + m) + Ⅱ( v + m) 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两大部类生产的平衡条件为: Ⅰ( c + v +m) = Ⅰc + Ⅱc + ⅠΔc +ⅡΔc
支持创业投资,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2)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及财税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不同收入水平所对应的消费结构差异最终影响产业结构。收入
分配差距扩大对消费结构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大多数的普通消 费者不得不因为社会保障缺失而被迫捂紧口袋的时候少数富裕者 却在奢侈品上一掷千金。由于消费递减规律,掌握巨额财富的富 裕者对第三产业消费有限,而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将绝大多 数的消费用于食品或工业平。这是造成我国第三产业消费不足, 进而影响第三产业生产规模的原因之一。 (据世界银行相关报告,中国80年代初期的基尼系数为0.28,2000 年达到0.458。以基尼系数衡量,贫富差距也在扩大。中国城市 的基尼系数或者说贫富差距由1978年的0.16增加到2000年的 0.32,同期中国农村的基尼系数则由0.212攀升至0.33。国际 经验表明,当基尼系数超过0.400时,国家往往开始出现社会紧 张局面。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基尼系数达到0.51,远超过 国际警戒线。中国财富及收入分布不均程度逐年升高并达到危险 水平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中国缩小贫富差距是一项紧迫而重 要的任务。) (2)在能够改善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产业中,我国还有相当多的 产业属于“幼稚产业”。财税政策可以通过增加和改善资本、劳 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与结构,通过优化政策设计与创新 制度等,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和增长质量的提高。
第五章 产业结构分析
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的内涵 2、产业结构理论 3、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动因) 4、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趋势 5、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
1、产业结构的含义: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 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或 者说“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 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 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 式。”
主要产业结构理论介绍:
1、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理论。 2、配第-克拉克定理。 3、日本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和赤
松要的“雁形形态论”。
4、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理论。
5、结构调整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 理论、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等。
1、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理论。
(1)产业划分理论 马克思将社会总生产分成生产资料(I)和消费资料(Ⅱ)2大部类,
M.P.托达罗批判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认 为刘易斯的理论过于简单化,没有考虑农村劳动力 进入城市以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发展中国家,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难度很大,从而在经 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无业游民,故农村劳动 力向城市的转移一很大的阻力。
(2)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
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分为阶段划分为 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 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 进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他认为经济 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 门,主导部门通过回顾、前瞻、旁侧三重影响带动 其它部门发展。
Ⅱ( c + v + m) = Ⅰ( v +m/ x) + Ⅱ( v +m/ x) + ⅠΔv + ⅡΔv
马克思抽象而清楚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但在现实生 活中,产业部门众多,产业结构中包括了多种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 中间产品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运用马克思的结构均衡理论难以 描述产业之间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对于产业结构的区际协调应用 性不强。
3)产业资源配置效果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状态及其 变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效果。产业 结构合理与否,决定了在资源供给类别、方式和数 量比例既定的情况下,能否实现有效产出的最大化, 从而带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如果存在结构性 障碍,则无效的投入就会加大,降低资源配置效果, 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会受到阻碍。
煤炭、肥料、纤维等基础性产业的振兴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培育成长
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后,日本通过制定法律,并配合日本开发银行的低
息贷款,先后花大力气对机械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等主导产业
进行重点培育。之后是振兴软件开发等信息产业。但最近,日本培育成长 产业,已改变了过去那种针对个别产业采取振兴对策的做法,而主要通过
3)供给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所谓供给结构是指资源(包括劳 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及相对价格的结构。广义的供给结构也包 括技术资源。
2、外在动因 1)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1)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基础是转型中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尚未完成
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背景下, 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尤为重要。 (2)产业结构政策的功能具有多重性。支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调 整和援助衰退产业的转移,是以往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功能。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这些功能可以继续发挥,但是要进行调整和增加。 (追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日本经济政策始终坚持的一个着力点。60年代的 目标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70年代指向知识集约化,80年代探索高 度技术集约化,90年代则追求知识创造型结构。日本战后初期,曾对钢铁、
部(工业与服务之间)的结构变动不大。在按人口 平均产值的较高水平组距内(300—1000美元),农 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业部门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
非农业部门内部的结构变化则比较显着。他发现的
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首任均国民收入 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5、结构调整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罗斯托的 主导产业理论等。
3、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形形态 论”。该理论主张,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 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 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产业发展政策是要根据“雁形形态论” 的特点制定。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 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 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其 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 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 展形态”。
2、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 关系: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及其优化是为实现经济持续、 稳定增长,而经济增长也为促进产业结构演进提供物质基础 和技术准备。
2)产业结构效益与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 专业化,社会生产部门日益增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 紧密、相互制约和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大。现代经济的增长过 程,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聚合效益,即产业间和产业内各 部门通过合理关联和组合,使组合后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产
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改变,任何国 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罗斯托提出 的主导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带动经济增长的看 法,以及主导部门并非固定不变的看法、可供借鉴。
三、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动因)
1、内部动因。
1)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技术进步是产业 结构演进的根本推动力。由于各个产业的技术经济特 点不同,创造、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各不相同, 因而造成各产业间效率和扩张速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