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那可真是个超级神奇的事儿。
就像地球在宇宙这个大舞台上跳着永不停歇的旋转舞。
你看,地球这一转,就转出了昼夜交替。
白天像地球开了大灯,整个世界都亮堂堂的,人们像勤劳的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
黑夜呢,就像是地球拉上了巨大的黑色幕布,大部分人都开始休息,只有那些像夜猫子一样的生物还活跃着。
这昼夜交替就像一场无休止的黑白电影切换,一天又一天,乐此不疲。
而且地球自转还导致了地方时的差异。
这就好比在一个超级大的操场上,太阳这个大裁判站在中间,不同地方的人们就像站在操场不同位置的选手。
东边的人就像是离裁判近的选手,总是先看到太阳这个“信号枪”,所以他们的时间就早,西边的人呢,就只能等地球慢慢转过去,才看到太阳,时间就晚。
有时候感觉就像住在东边的人像是住在时间的快车上,西边的人在慢车道上,要是从东边飞到西边,还能“穿越”回过去一小会儿呢,是不是超级酷?再说说地转偏向力,这东西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专门给那些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捣乱。
在北半球,物体运动就像被一个无形的手向右推,南半球就向左推。
这就导致河流啊,气流啊这些东西走得歪歪扭扭的。
比如说北半球的河流,本来好好的直着流,地转偏向力这个小捣蛋鬼一来,就像在河边悄悄推了一把,河流就慢慢向右岸侵蚀,就像一个贪吃的怪兽总是向右岸咬一口。
地球自转这个自然现象就像一个超级大的魔法盒,里面装着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地转偏向力这些神奇的魔法。
这些魔法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生物,每一个小细节。
我们就像是生活在这个魔法世界里的小居民,感受着地球自转带来的一切,有时候觉得好玩,有时候觉得有点小麻烦,但不管怎样,它都是地球独特的魅力所在,就像地球独特的标识,让地球在宇宙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永远跳着那充满魅力的自转之舞。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高中地理是文科的三大组成科目之一,学好高中地理对于高中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决定昼夜交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地球不透明,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射地球的一半,使地表产生昼和夜的区别。
如果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自转,那么昼夜更替周期将不是一日而是一年。
在这种情况下,与地表热量平衡相联系的一切过程都将发生和现在全然不同的变化。
例如,巨大的昼夜温差将会引起十分强烈的风暴,过度的炎热和严寒将会造成生物的灭绝等。
但由于地球有自转,昼夜更替适中,地表增温和冷却不超过一定限度,生物才得以生存,其他许多过程才不朝极端方向发展。
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
科里奥利首先发现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因此称为科里奥利力。
科里奥利力D可用下式表示D=2vw sinφ,式中:v为运动物体的速度;w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运动物体所在纬度。
科里奥利力对气团、洋流、流水的运动方向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有着明显影响,例如北半球河流多有冲刷右岸的倾向,高纬地区河流上浮运的木材多向右岸集中。
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一个地方的正午时候,距其180°经度处却正当午夜。
这说明地球表面每隔15°经线,时间即相差1h。
人们据此划定地球时区。
全部经度360°,分为24个时区。
以本初经线为中心,包括东西经各7°30′的范围为中时区。
东西另外各15°经度为东1区、西1区;如此类推,至东西12区,即以180°经线为中心的时区。
在同一时刻,180°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
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出发,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
公转,其他运动形式没有涉及,这体现了新课标“培养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本节则侧重介
绍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3)利用“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教学目标
等。这里教师不要匆忙下结论,可以告诉学生必要的背
景知识,如“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等,引导学生
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结合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其他同
学的探讨,独立地得出结论,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产生昼夜交替”部分,教师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
组(每组 4 人),共同完成本部分的学习。首先观察地
球仪,找到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上面立一根牙签,用橡
2.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创造 性地利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 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高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称
在第一节讲述了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从
这节开始,教材将眼光从宇宙转移到了地球,并且用两
节的篇幅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
地球的运动。其实,地球的运动非常复杂,除了自转和
教材分析 公转外,还有许多运动形式。教材主要从与类的关系
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此我们理应积极投身于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中。例如,选取课程 资源成功利用的案例,进而找出其一般规律,形成特定 的利用风格。再如,积极参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形成 具有学校特色和符合学生特点的学校课程资源库,进而 实现校内共享、校际共享乃至城际共享。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2)利用地球自转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3)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2)提问: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3)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3)举例解释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4. 互动环节:(1)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
5. 总结提升:(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现象;(2)强调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思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己的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这一运动是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日夜交替。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暴露在太阳光下,导致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这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的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白天的阳光提供了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支持了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
而夜晚的黑暗则为动物寻找食物和休息提供了条件。
日夜交替对于人类的生活也非常重要,人们可以利用白天的阳光进行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其他各种活动,夜晚则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和睡眠的时间。
其次,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上的经度和时区的存在。
地球自转的运动使得地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时间相差约1小时。
这是因为地球绕着自转轴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所以每当地球旋转1小时,太阳经过15度的经度。
这些时区的存在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起来,并方便人们进行跨时区的活动和国际交流。
其次,地球自转也影响着地球上的风、气候和海洋流动。
由于地球自转,各个地区的温度、气压和湿度都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空气的流动和气候的变化。
例如,地球赤道和中纬度地区由于受到来自两极的气流和赤道上升气流的影响,形成了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
此外,地球自转还会带动海洋的运动,形成海洋流,影响着全球的海洋环境和气候。
此外,地球自转还会导致一天的长度变化。
虽然地球自转的速度非常稳定,但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会发生微小的变化。
这些变化会导致一天的长度增加或减少数毫秒。
虽然变化非常微小,但长期累积下来会对地球上的时间计量和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地球自转还对导航和地理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导航和地理测量时,需要确定地球上不同地点的经度和纬度。
地球的自转运动使得通过测量其中一地点所处的太阳高度角和太阳光的方向,可以计算出该地点的经度和时区,从而确定位置和导航方向。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及其意义地球绕地轴进行自西向东的旋转称为地球自转。
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为1日,但对于不同的参照物,1日的时长略有差别。
若以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1日时长为23时56分4秒,称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内地球绕地轴旋转360度。
若以太阳为参照点,1日时长为24时,称太阳日,也是我们在地球上感受到的一天变化。
一个太阳日内,地球绕地轴旋转略大于360度(即360°59′)。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太阳日)。
地球的自转将造成昼夜更替,形成“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形成地方时和时差。
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同一纬度位置较东的地区能较早看到太阳的升起。
而各地的时刻又要参照太阳的位置,因此同一时刻经度不同的地区时刻不同,而地方时就是指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为了解决地方时不同带来的不便,人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将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
同时,人们还设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即日界线,与180度经线大致重合,但并非完全重合),用来作为日期的分界线。
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和西侧的东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上东十二区要比西十二区早一天,东十二区是世界上时间最早的地方。
二、地球公转及其意义地球按其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一周为1年。
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共365天6时9分10秒。
而我们常用的周期是回归年(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北回归线的间隔),共365天5时48分46秒。
由于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间存在23°26′的黄赤交角,因此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会发生变化,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直射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球自转示意图、PPT等;2. 教学资源:相关阅读材料、讨论题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展示: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展示和解释。
让学生反思地球自转对人类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阅读材料,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2. 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相关地理现象;3.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地球自转意义的理解;3. 作业布置: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地理现象的掌握。
七、教学延伸1. 探索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2. 研究地球自转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 讨论地球自转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2. 考虑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相关的科学新闻和研究成果;2.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进行户外观测活动,增强对地球自转的直观认识;3. 开展地球自转主题的科学竞赛或展览活动。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一般特点
1.方向 自西向东 逆时针 从北极上空俯视: 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2.周期: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
3.速度
二、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原因: 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A A
C
B
B
B
俯视图:顺自转方向,走向光明的为晨线, 走向黑暗的为昏线。
15°
1°
4分钟
1分钟
15′
900W 00 1800
900E
(2)地方时计算方法: 将两条经线标注在图中;找到经度 小于1800的弧段,在其外围逆时针 画箭头;将经度差换算成时间差; 所求经线靠近箭头,则加上时间差; 反之,则减去时间差。
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 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 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下图为长城站 位置示意图。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规偏 律移
北半球:右偏 赤道:不偏 南半球:左偏
北右南左赤道无, 纬度越高越显著。
举例:太平洋上空,热带气旋云图
水池里面旋转的涡旋
弯曲的河流
某军舰在南纬58°、西经20°海面上沿西经20° 经线向南发射远程炮弹,炮弹射程在100千米 以内,炮弹落点位于 A.东半球、南寒带 B.东半球、南温带 C.西半球、南寒带 D.西半球、南温带
林良铭
李惠堂,中国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足球运动员。从 17岁开始足球生涯,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亚 洲足坛,被球迷和香港媒体亲切的评为“亚洲球王” 。他不但是战前罕见的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也是 当时公认的中国足球第一人。1979年7月4日,李惠 堂因病逝世,享年74岁。据统计他在各项足球比赛 中,共射进1860个球,与巴西的里登雷克、德国球 星盖德穆勒、球王贝利以及独狼罗马里奥是迄今世 界上进球逾千个的五大巨星。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即24小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恒星运动的解释地球自转提供了解释为什么在不同时间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星座以及星座运行的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了地表相对于地心的运动,使得人类能够在不同时刻观测到不同的恒星。
二、昼夜交替的产生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照射在地球的一半时,该地区就进入白天,而另一半地球则变成了黑夜。
昼夜的交替通过地球自转的运动得以实现,这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地球时区的划分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被划分成了24个时区(每个时区约为经度15°),人们在不同时区根据当地的时间进行统一的工作和生活安排。
地球自转带来的不同时区的存在,促进了全球的经济交流和国际间的协调合作。
四、风向和气候的形成地球自转也对风向和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自转,地表的物体相对于自转轴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从而使得高纬度地区的气流向东偏转,低纬度地区的气流向西偏转。
这种偏转导致了地球上的风向,从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系统。
五、地球卫星导航的实现地球自转是卫星导航系统实现的基础。
卫星导航系统通过卫星接收器向地球上的卫星发出信号,通过测量这个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时间和频率,从而确定接收者所处的位置。
地球自转运动将为接收器提供有关地球自转速度和方向的信息,以便准确计算用户所处的位置。
总结起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在于解释恒星运动、昼夜交替、地球时区的划分、风向和气候的形成以及地球卫星导航的实现。
地球自转不仅是地理学的基础概念,而且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D.21时
(1)求时区数——广州东8区,美国东部西5区、美国西部西8区,英国中时区 (2)求时差——广州与美国东部差11个,与美国西部差8个,与英国差8个。 (3)求区时——广州8点
答案 (1)D (2)B
返回
日期变更
自然界线:即0/24时所在的经线,向东加一天,向西减一天。 人为界线:180°经线、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返回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有无数个
(2)时区和区时 24个 24个
夜 半
地球
昼 半
球
球
太
太阳直射点
阳
光
120°E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时区和区时
东八区(时区)的区时是120°E的地方时
时区序数= (该地经度+7.5°)÷15 。取商 时区范围 = 时区序数×15 ± 7.5°
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
的手表( )
A.调快1小时
B.调慢1小时 C.调快24小时 D.调慢24小时
(2)到达美国后,酒店大堂悬挂着三个大钟(如下图所示),这时广州时间可能为( )
A.5时
B.8时 C.16时
180°
B.②地所在经线两侧分属东西半球
C.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向
D.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
(2)与②地相比,⑤地自转的速度(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
C.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小
D.角速度小,线速度相等
答案 (1)D (2)C
返回
[预测演练]
2.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在行程中发生了一些地理事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的规律及其地理意义①地球的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的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的逆时针方向和南极上空的顺时针方向。
关键是要找出地球自转方向与地球上经线的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或者根据自转方向来推断经线的经度。
②昼夜交替。
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晨昏线的变化和应用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掌握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很重要,一般来说可以根据“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东昼西夜为晨线,东夜西昼为昏线”来判断。
晨线和昏线与赤道相交的两点分别是6时和18时,是晨昏线知识的重要应用。
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的关系也是判断日期的重要依据。
③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与经度的变化相关,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区时的计算随时区的变化而改变,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地方时和区时都是“东早西晚”,因此在计算时一般采用“东加西减”的原则。
④“北京时间”。
关键是要区别开“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这两个概述。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我国目前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而北京的地方时是指116°E经线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要晚约16分钟。
2、地球公转的规律和黄赤交角。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从文字上表述为自西向东,但要与地球的公转轨道结合起来,因为从不同的方位看,地球的公转会有不同的表述,关键是要掌握地轴与地球公转方向的关系。
而地球上的四季又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有关。
②黄赤交角与五带。
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叠加而形成的,是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的平面——黄道平面之间形成的一个夹角,目前的黄赤交角为23°26′。
地球上的五带范围随着黄赤交角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示意图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难点突破(附同步练习与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难点突破(附同步练习与答案)1.理解两个运动规律:地球自转运动规律和地球公转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运动是绕轴旋转运动,我们可以从地轴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理解地球自转运动规律。
由于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在地球上观察北极星在天空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而周围的天体则围绕着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的运动。
地球绕日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运动,一般从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和周期等方面来说明公转的规律。
地球在公转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直射点)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
2.把握三个关系: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太阳直射点与时间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的最大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向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的差,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该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该半球各纬线,昼长大于夜长,巨纬度越高,昼越长,当太阳直射回归线时,该半球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极圈到极点出现极昼现象。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为该纬线昼长的中间点(昼长的平分点)。
3.认准三条线:晨昏线、日界线、0时经线。
晨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假若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作用,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积相等,晨昏圈应为一个大圆,并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为0°,二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时,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在太阳光照图上,晨线与昏线的一般判断方法:根据地球自转方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2)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掌握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运用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提高对地球自转现象的认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地球自转的概念;(2)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学生结合地球仪或地图,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3)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如时区差异、地转偏向力等。
4. 实例分析:(1)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计算、导航等;(2)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地理环境等。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2. 收集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是否清晰;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 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5. 反思学生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究地球自转的现象和影响;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球仪、地图、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地理现象;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精品试题: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2021·安徽铜陵一中高三月考)多少亿年来,地球按照一定的规律不停地自转和公转着。
据此完成1~2题。
1.假设地球“叮”的一声停止自转,分别站在0°、30°、60°、90°纬线上的甲乙丙丁四人瞬间会A.都向东同速飞出B.都向西同速飞出C.甲向东飞出且速度最快D.丁向东飞出且速度最快2.假如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地球表面可能A.不分昼夜B.没有四季C.没有大气环流D.没有地转偏向力(2021·西安期中)地轴北极在自转和公转中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下图为甲地观测者夜晚观察北极星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甲树位于乙树的A.北方B.东方C.南方D.西方4.如果甲处观察者在夜间连续观察2小时,会发现A.北极星与地面夹角将逐渐升高B.北极星与地面夹角将逐渐降低C.图中某恒星沿圆形轨道向M方向移动D.图中某恒星沿圆形轨道向N方向移动读表,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A.乙地地方时比甲地晚16分钟B.乙地区时比甲地区时早1小时C.甲、乙两地区时均为105°E的地方时D.甲、乙两地区时均为120°E的地方时6.甲、乙、丙三地自转线速度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乙>甲>丙读下面的日照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B.C在昼半球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D.AB是昏线8.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A.120°E B.100°W C.20°W D.60°E王教授某日坐飞机从悉尼到西安,飞机着陆时西安正值日落。
下表示意该航班的信息。
据此回答9~10题。
9.当天悉尼的日出时间约为当地时间A.5:01 B.5:59C.6:01 D.6:5910.王教授乘坐的航班实际飞行时间约为A.6小时25分钟B.8小时25分钟C.10小时25分钟D.12小时25分钟熬夜,是指到深夜(一般指24:00)还不睡或一夜不睡。
1.3.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转偏向力)
例: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我国“神州”五 号载人飞船在酒泉顺利升空。此时某宾馆墙上的四座 时钟指示的钟点,错误的是: AC
A
东京(东9区)
B
洛杉矶(西8区)
C
莫斯科(东2区)
D
伦敦(中时区)
一架飞机从美国费城(75°W,40°N)起 飞,以每小时1110千米的速度向北匀速飞行, 计划沿经线圈绕地球一周,因故在中国四川 省内江市(29.5°N)降落。回答: 11 (1)飞机飞行了___________ 小时。 105°E (2)内江市的经度为 _ _______ 。 加拿大、俄罗斯、蒙古 (3)飞机途经的国家有美国、_______ 和中国。 (4)如起飞时费城的区时为10月1日8时, 那么降落时内江的时间(北京时间)为 10月2日8时 ________________ 。
例:已知西经60°W为10点,求 90°E地方时?
地方时的推算方法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 注:“东加西减” 例:甲地经度为1360E,乙地经度为 1200E。若乙地此时为11时,求甲地此 时的时间。
1200E 乙11时
经度相差160
1360E 甲
甲地时间=11+(16×4)=12:04
150º W
西十二区 180°
45º E
150º E东十一区 东来自区东十二区7.5º E
东一区 22.5º E
东二区 东三区
37.5º E
172.5º E
52.5º E
157.5º E 142.5º E
地球自转方向
时区: 中央经线:
区时:
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 ° 每个时区中间的那条经线,等于时区数×15 ° 定义:就是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计算:东加西减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说课稿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公转、气候、洋流等地理现象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基本特征,然后重点阐述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意义。
这些内容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后续地理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球的自转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3)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4)理解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2、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及其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
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等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晨昏线和极昼圈(极夜圈)的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 的纬度之和等于 90° (如上图中 α+θ=β+θ=90° )。晨昏线和 极昼圈的切点(如上图中 C)地方时为 24 时(0 时);晨昏线和极 夜圈的切点(如上图中 D)地方时为 12 时。 (4)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而变 化。晨昏线在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时与极圈相切。 (5)晨昏线以 15° /时的角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考点二 时间的计算与判断 1.地方时的确定与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 度 4 分,东 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 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为例:
首次成功对接时,地球表面的晨线是(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
【答案】 A 【解析】 图示中心处为北极点,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而此时是北京时间 11 月 3 日,极夜的纬度范围应在极圈以内的某处,故②④不符合题 意。此时北京时间是 1 时 36 分 6 秒,180° 经线的地方时为 6 时左右。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6 时,应选择①线。
(5)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 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 15° 的商,夜长 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 15° 的商。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 纬线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 纬线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方法点拨 晨昏线的判读及画法 (1)晨昏线的判读 方法 依据 昏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 昼进入夜的那条线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 18 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夜半球西侧或昼半球 东侧的界线 晨线 自转 顺地球自转方向, 由夜 法 进入昼的那条线 时间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 6 法 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方位 夜半球东侧或昼半球 法 西侧的界线
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 极昼、极夜分布情况 日期 节气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 6 月 22 夏至 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日前后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 12 月 22 冬至 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 日前后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①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 度数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②确定经线: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 90° 且大部分 或全部都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如上图中 的 OD。
3.速度 角 除两极外,任何地点的自 速 转角速度均为 15° /h 度 线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速 赤道最大,极点为 0 度 温馨提示 赤道的自转线速度最大,为 1 670 千米/小时;南北纬 60° 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如图)
(1)昼夜现象 ①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②昼夜半球:甲位于夜半球,乙位于昼半球。 ③晨昏线:图中 AOB 为晨线。 (2)昼夜交替 ①成因:地球的自转。 ②周期,1 个太阳日。
2.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图中若 A B 为昏线,则地球呈逆 时针方向自转;若 B C 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2)确定地方时: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 6: 00, 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 18: 00。 如右图中若 A B 为晨线,AO 的地方时为 6:00;若 A B 为昏线,AO 的地方时 为 18:00。 (3)确定日期和节气 ①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时为 3 月 21 日 或 9 月 23 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或秋分。
2.产生时差 (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 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2)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3)时区与区时 ①时区:全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 15° 。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 自然界线:0时经线 (4)日期界线 经线 人为界线:180°
第三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说基础
课前预习读教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础梳理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如 A 图);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如 B 图)。
2.周期 时间 旋转角度 意义 23 时 56 360°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恒星日 分4秒 太阳日 24 时 360° 59′ 昼夜交替周期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说考点
拓展延伸串知识
知识整合 考点一 晨昏线的特点及应用 1.晨昏线(圈)的特点
(1)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将地球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 分。 (2)太阳光线总是垂直于晨昏圈所在平面。
(2)根据晨昏线的特点, 其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其中心一定通过地球的地心,所以在太阳光照图侧视图上, 过地球的球心作太阳光线的垂面,该垂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 即为该日的晨昏线;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反映出极圈 的极昼或极夜状况。
针对训练 1 2012· 江苏卷北京时间 2011 年 11 月 3 日 1 时 36 分 6 秒,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 交会对接。下图是“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空 间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温馨提示 (1)“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中的“早”与日常生活中 的“早”有所不同。前者中的“早”应看东西,也可以记忆 为东边的时数总比西边大。 (2) 北京的地方时不等同于北京时间,它是指北京所在 116° E 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指 120° E 的地方时。 (3)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指 0 时区的区时或 0° 经线的 地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