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略考-吕姓

合集下载

吕姓研究报告

吕姓研究报告

吕姓研究报告
以下是关于“吕姓”的研究报告:
1. 起源和分布:
吕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吕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夏朝时期,最初是夏朝贵族的姓氏。

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吕姓逐渐扩散到各个地区,成为全国各地的常见姓氏之一。

据统计,吕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河南、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份。

2. 姓氏意义和象征:
吕姓在汉字中的意义是“田地中的稻穗”,寓意着家族的繁荣和富裕。

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农耕文化对姓氏的赋予象征意义的传统。

3. 历史贡献和名人:
吕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重要的贡献和知名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吕不韦,他是秦国的丞相,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吕姓还有许多其他的知名人物,如明代的文学家吕中、当代的革命家吕振羽等。

4. 吕姓的分支姓氏:
随着时间的推移,吕姓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一些分支姓氏。

常见的分支姓氏有吕乾、吕望、吕仲等,这些分支姓氏通常都有着共同的起源和血缘关系,但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地域分布。

5. 吕氏宗族和家族文化:
吕姓有许多宗族和家族组织,通过世系图谱和家谱的记录来维系家族的血缘和传承。

吕姓宗族对于保持家族团结和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一些地区,吕姓的家族文化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例如吕氏清风堂是维护吕姓族人权益的团体。

综上所述,吕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吕姓在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吕姓族人也为中国的文化、军事、政治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派字派〗中国各省姓氏辈分大全——吕氏字辈派行

〖通派字派〗中国各省姓氏辈分大全——吕氏字辈派行

〖通派字派〗中国各省姓氏辈分大全——吕氏字辈派行吕氏字辈吕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

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

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

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

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

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

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吕氏共五大分支,解放前直汉代常年战争,各族、各派纷争,各有出录(路数),都带有个性,有些穷的没文化的大多乱用,大多数辈收费,有的也不续了,所以各有各得说法,不利于和谐社会,所以推出谱表,供国内外后代使用,按道教一分三,万物众生,一字一辈,一字同音分三字,为同辈共用:经、永、思、庭、建(清代用辈分较乱)、传、明、承(成)、宗、常、德、源、守、幸、广、志、恒、祥、嘉、光、继、世、旗、盛、安、忠、立、汉、国、存、春、泽、书、正、远、太、吉、真、仁、处、金、童、宇、始、尊、蒙、公、著、向、卿、唐、时、慎、静、肃、坤、画、相、勉、恩、英、圣、济、忱、佩、中、本、纪、彦、布、鲁、晨、温、释、君、浩、达、俊、天、洞、士、博、才、来、运、瑞、雪、润、冬、夏、楷、栋、行、长、庆、厚、理、杰、修、功、民、跃、兆、秉、富、怀、桂、紫、开、悟、启、学、翰、文、亭、慧、统、华、珏、志、良、留、帅、泰、宫、龙、卧、宝、弘、堂、田、丰、昂、奥、宁有关辈分差异与历史、性格、观点、文化与贵低,国内外通用山东武城吕氏字辈:“连元岭一宝春化福云昭”。

吕姓源流考

吕姓源流考

吕姓源流考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的《献县姓氏的由来》节目。

今天,我们邀请的嘉宾是XXX,XXX,你好,欢迎您。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吕姓的由来。

吕姓在全国100个大姓中,居第40位,就目前情况来看,河南、山东吕姓居多,我们这一带的吕姓也不算小姓,下面,请嘉宾介绍一下吕姓的起源。

嘉宾:吕姓的起源比较简单,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炎帝的后人伯夷,在虞舜的时候,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到吕这个地方,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西30里的董吕营一带,建立姜姓吕国。

后来,吕国又分出一支,在今天的河南省新蔡一带建立东吕国,这两个姜姓吕国,在春秋末期,同时被楚国攻灭,吕国公族宗室,为了不忘记故国,按照当时人们以邑为氏的习惯,改姜姓为吕姓。

伯夷就成了老吕家得姓第一人。

主持人:噢,原来吕姓出自姜姓,姜、吕本是一家,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子牙。

民间叫他姜子牙,姜尚,史书上却叫他吕尚。

这个帮助周武王成就大业,又传说封了许多神的人,到底是姓姜呢,还是姓吕呢?嘉宾:说姜子牙姓姜,姓吕都是对的。

因为吕姓出自姜姓,民间称他为姜子牙、姜尚,称的是他祖先的姓;《史记》等史书上称他为吕尚,称的是他封国的姓。

主持人:吕尚又叫太公望,师尚父,是齐国的建立者和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关于这位传奇人物,我们做了一段短片,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他的情况。

配音: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字子牙,东海人,即今天江苏、山东一带人。

他的祖先在虞舜的时候被封在吕,吕尚就是他们的远代子孙。

吕尚本姓姜,后以他祖上的封地为姓,所以叫吕尚。

吕尚自幼胸怀大志,满腹韬略,只是不遇明主,只好在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后在渭水垂钓,得遇周西伯,即后来的周文王。

双方交谈的十分投机,文王大喜。

他说,我的太公(祖父)就曾说过,当有圣人到周家来,周家困此就会兴盛。

你就是我的太公所说的人啊。

吕氏分布——精选推荐

吕氏分布——精选推荐

吕⽒分布吕⽒分布历史来源⼀; 出⾃「姜」姓。

以国为⽒。

据《通志.⽒族略.以国为⽒》所载,夏朝有「吕」国,在河南省南阳市,周宣王时,吕国改为甫国。

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其后有吕⽒。

⼆; 据《魏书.官⽒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丘」⽒,后改为汉字单姓「吕」⽒。

家族名⼈吕洞宾吕尚吕不韦(前?~前235)战国时秦⼈。

本为商贾,因有功於秦庄襄王,⽽为秦相,后封⽂信侯。

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政,即秦始皇。

始皇时尊为仲⽗,后与太后私通,畏罪⾃杀。

居相位时,曾使门客著「吕⽒春秋」⼀书。

吕布字奉先,东汉九原⼈,勇冠三军,武艺超群。

为董卓义⼦,后因董卓暴虐,与王允联⼿杀董卓,拥兵割据,最后为曹操所擒杀。

吕蒙(178~219)字⼦明,富陂⼈。

三国时吴国名将,曾计夺荆州、擒关⽻,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吕光(337~399)字世明。

后凉开国君主,略阳氐⼈(故治在今陕西省秦安县东南⼋⼗⾥)。

初事苻坚,苻坚死后,⾃称凉州牧,建元太安;后以麟见⾦泽县,改号麟嘉,称三河王;⼜七年,改元龙飞,称天王。

在位⼗年,諡号懿武皇帝。

吕留良(1629~1683)字庄⽣,⼜名光纶,⼜字⽤晦,号晚村,晚号何求⽼⼈,清浙江⽯门县(今崇德县)⼈,⽣於明末。

著作中含有种族思想,并誓不仕清。

死后因牵涉曾静⽂字,被毁墓戮⼫,全家抄斩。

地望分布:⼭西河东郡,⼭东东平郡。

吕姓起源参考之⼆吕姓在当今中国姓⽒中排名第四⼗,在台湾排名第⼆⼗六。

吕姓出⾃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始祖是伯夷。

伯夷为姜姓,是炎帝的裔孙,在尧,舜时期负责制订和掌管礼法,是四岳的始祖。

⼤禹时期,伯夷因为帮助治⽔有功,被封在吕,建⽴吕国,被称为吕侯。

春秋初期,吕国被楚国所灭,吕国贵族就⽤原来的国名作为⾃⼰的姓⽒,从此姓吕。

发展和演变:吕姓还有其他⼀些来源,⽐如说,北魏时期,孝⽂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叱吕⽒为吕姓,北周时的俟吕陵⽒,也被改为吕姓。

吕姓得姓以后,商朝末年,吕尚因为辅佐周武王有功,被封在齐,建⽴了吕姓齐国,使得吕姓得到了极⼤的发展。

吕氏分布

吕氏分布

吕氏分布历史来源一; 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夏朝有「吕」国,在河南省南阳市,周宣王时,吕国改为甫国。

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其后有吕氏。

二;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比丘」氏,后改为汉字单姓「吕」氏。

家族名人吕洞宾吕尚吕不韦(前?~前235)战国时秦人。

本为商贾,因有功於秦庄襄王,而为秦相,后封文信侯。

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

始皇时尊为仲父,后与太后私通,畏罪自杀。

居相位时,曾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一书。

吕布字奉先,东汉九原人,勇冠三军,武艺超群。

为董卓义子,后因董卓暴虐,与王允联手杀董卓,拥兵割据,最后为曹操所擒杀。

吕蒙(178~219)字子明,富陂人。

三国时吴国名将,曾计夺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吕光(337~399)字世明。

后凉开国君主,略阳氐人(故治在今陕西省秦安县东南八十里)。

初事苻坚,苻坚死后,自称凉州牧,建元太安;后以麟见金泽县,改号麟嘉,称三河王;又七年,改元龙飞,称天王。

在位十年,諡号懿武皇帝。

吕留良(1629~1683)字庄生,又名光纶,又字用晦,号晚村,晚号何求老人,清浙江石门县(今崇德县)人,生於明末。

著作中含有种族思想,并誓不仕清。

死后因牵涉曾静文字,被毁墓戮尸,全家抄斩。

地望分布:山西河东郡,山东东平郡。

吕姓起源参考之二吕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六。

吕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始祖是伯夷。

伯夷为姜姓,是炎帝的裔孙,在尧,舜时期负责制订和掌管礼法,是四岳的始祖。

大禹时期,伯夷因为帮助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建立吕国,被称为吕侯。

春秋初期,吕国被楚国所灭,吕国贵族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吕。

发展和演变:吕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比如说,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叱吕氏为吕姓,北周时的俟吕陵氏,也被改为吕姓。

吕姓得姓以后,商朝末年,吕尚因为辅佐周武王有功,被封在齐,建立了吕姓齐国,使得吕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范县吕氏考

范县吕氏考

范县吕氏起源
元末明初,吕端之七世祖从湖北嘉鱼县迁至山东濮县(今河南范县)。

吕端乃明正德庚午(1510年)举人,勒赠兵部主事。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吕端之子吕调羹中三甲进士第七十四名。

此人性格古怪,既傲视众人,又乐善好施,能救人危难之中。

其先是担任知县于太和,后又调任至曲周,终官任兵部主政,宁备山海关。

此人性喜酒,继娶韩氏时,黄左田赠联云:“调羹定识威姑性,洒翰应增吕子书。

”调羹因饮乐过度,四十岁即卒于山海关。

其弟吕调梅,以贡生曾任定州学正,其后人分居中于今河南范县
各地。

姓吕的研究报告

姓吕的研究报告

姓吕的研究报告姓吕的研究报告吕姓是一个在中国非常常见的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吕姓在中国名人辈出,为历代文化、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从吕姓的起源、分布、名人等方面对吕姓进行深入研究。

一、吕姓的起源吕姓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吕姓源自姬姓,为中国历史上的六姓之一。

姬姓是中国古代最尊贵的姓氏之一,而吕姓作为姬姓的一个分支逐渐独立成为独立的姓氏。

吕姓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的周武王时期,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壮大。

二、吕姓的分布吕姓在中国的分布相当广泛,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北等地。

山东是吕姓的发源地,吕姓在山东的分布最为密集,并且有许多古老的吕氏宗祠。

此外,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迁徙,吕姓也逐渐传播到其他地方,形成了吕姓在中国各地的分布格局。

三、吕姓的名人吕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1. 吕洞宾:宋朝道教中的八仙之一,被尊为神仙,有‘悟性很高’的称号。

他不仅通晓文学、音律、法术,还致力于保护人民疾苦,晚年即购买给孤儿婴幼儿建立教养机构,可谓慈善家。

2. 吕子乔:明代初年著名的抗倭将领和农民起义军领导者,通过一系列的战役,成功地抵御了倭寇的入侵。

他是中国农民起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3. 吕祖谦:中国现代矿业工程领军人物,他在煤矿开采、矿井设计、安全生产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煤矿工程的发展,并且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以上只是吕姓名人中的几位代表,吕姓还有许多其他杰出人物,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吕姓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姓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吕姓在中国的分布广泛,同时也有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通过对吕姓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对吕姓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转载]吕氏宗族第八次修谱述略

[转载]吕氏宗族第八次修谱述略

[转载]吕氏宗族第八次修谱述略X吕氏宗族第八次修谱述略吕姓为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望姓之一,分布海内外,现居第四十位。

尤以河南、山东居多,其次分布于安徽、山西、浙江、福建、台湾等省。

其血脉上溯原始社会末期,传为炎帝后裔。

到周朝吕部族繁衍壮大,居于山西、河南,史称吕国。

其首领吕尚帮助武王伐纣,有功,封为吕侯。

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后以国为姓,后世在河南南阳,新蔡继称吕国。

后吕氏因战乱而南迁,一支聚居在安徽、江苏北部,其中安徽淮南、寿县居多,两宋时就为望族,占《百家姓》22位。

考据旧谱序跋:我吕祖自北宋以后,避金人之乱,从河南新蔡到灵阳(后改灵璧),我族先贤为铭记根基,从元代在今灵璧凤凰山北麓奉祀祖碑(此碑今不存),从此我族在“山川灵秀,石皆如璧”之地繁衍生息,香火绵延。

迁居灵璧的吕姓历史悠久,繁衍外迁,门户兴旺,前世断代不可考。

大清朝后、以寺东(吕巷)祖坟的一颗松(松大几围,传为唐代秦琼挂刀处,1950年前后毁于天火,祭坛毁于文革。

)为祭祀地(今灵璧城东北角吕巷庄,旧谱有祖陵图),传“文献堂”为我族堂号。

我族“遥宋迄明,世居于灵”,传为吕东莱后裔,“虽兵戈数起,克于张、李二姓,守庐墓而不迁”。

然古谱已亡佚,现仅存同治十一年第七次修谱本,已百有余年,这也是沿用七世祖吕称旨,六世祖吕生芳本,早见的修撰日期大约在明朝中期,旧谱云:“七世孙称旨再识”字样。

瑾公七世孙吕称旨是贡员,“忧祖姓繁衍,子孙众多,尊卑长幼莫可稽查,因于顺治七年创为家谱。

”而最后的第七次修撰后序落款是:大清同治十一年(公历1872年)岁次壬申仲夏之吉——十五世孙宗钦-----薰沐敬撰。

中间几次续修有生芳、起山、鸿谟、世禄等前辈撰序,即留传到今天的全本。

最早古谱说,瑾公、珩公而上,“世远无稽”,今存谱本是以“正公”为一世,正公有瑾、珩二子,珩公传到三代(五世)有叔兄弟六人,由“琦”、“泰来”、“璜”、“珊”到“玮”、“瑚”分别为一到六房。

吕姓来源——精选推荐

吕姓来源——精选推荐

吕姓来源一、姓书记载:《元和姓纂》说:炎帝姜姓之後,虞夏之際封吕,今南陽宛縣西吕亭是也。

至周失國,子孫氏焉。

《姓氏考略》说:出自姜姓,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氏之始。

见《吕氏世袭表》望出河东、东平。

又晋之吕錡、吕相本魏氏所分,见《姓源》。

又后魏叱吕氏、后周俟吕陵氏均改为吕氏。

见《通志氏族略》。

《姓氏寻源》说:《史记》:吕尚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唐卢若虚《录》云:齐太公之后有吕氏。

《世系表》云:吕出姜姓。

炎帝裔孙共工伯九州,其地在宏农,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号太岳,佐禹治水有功,为心吕之臣,故封为吕侯。

澍按:伯夷之吕,杜预谓在南阳宛西。

太公之吕,乃东吕莒也。

《博物志》西海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所出。

又按;晋吕锜、吕相,本魏氏所分。

又略阳氐酋有吕姓,巴婆楼是也,见《前秦录》。

汉人吕氏,脑夷姓药葛罗氏,见《唐书》。

《宫氏志》云:比丘氏改为吕氏,一作叱吕氏改吕。

后周赐韩褒姓侯吕陵氏,后改为吕氏。

《万姓总谱》说:《姓纂》云:姜姓太岳是禹心吕的大臣,因此被封为吕侯,今天南阳宛县是他的封地,到了周朝,失去了国家,子孙们便以故地吕为姓。

《姓考》说:晋大夫魏武的儿子名吕錡,吕錡儿子名吕相,吕相的后代中有姓吕的。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东莱郡。

吕又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

超始子后魏的北吕氏将姓改成吕。

《古今姓氏辨证》说: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

伏羲、神農之間,能覇九州,有地在弘農。

從孫伯夷,佐堯掌禮,為秩宗;徧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

又佐禹治水有功,賜姓曰姜氏,曰有吕,封為吕侯。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见《说文》。

闾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

虞夏之际,受扮为诸候。

又晋有吕氏,出于魏氏。

又后魏有比丘改为吕氏。

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秦)吕不韦,阳淦人,秦相。

(宋)吕本中:寿州人,诗人。

(清)吕留良,浙江石门人。

《中国姓氏大全》说:《百家姓》收,分布较广。

百家姓——吕姓

百家姓——吕姓

百家姓——吕姓一、来源1、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

其始祖为伯夷。

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

帝舜时,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

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

伯夷和亲族就被舜分封到现河南省南阳附近,组成了一个疆域不过七十里地的侯爵国,伯夷是吕国第一代吕侯,为吕氏始祖。

在夏商周时,吕国都是诸侯国。

商末,伯夷后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吕尚辅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勋首封太公吕尚于营丘,曰齐国。

后太公之子丁公吕及即位,春秋战国时代,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吕小白时,楚文王发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古申国。

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人,惧怕楚国发兵来攻,一大部人东迁新蔡,建立了新的吕国,史称东吕国。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

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

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东吕国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

在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地则完全归了楚国。

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楚平王曾下令蔡平侯姬庐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芈围所灭)。

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国故地,该地遂改名称为“新蔡”。

东吕小国灭亡后,其国贵族子孙大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东吕,是为新蔡吕氏。

2、出自姬姓魏氏。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追随人员中有个叫魏犨的人,又称魏武子。

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便封魏犨为大夫、魏犨的儿子魏锜在吕、厨两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为吕锜。

吕锜的子孙就以封地为氏,称吕氏。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

关于吕姓的历史

关于吕姓的历史

关于吕姓的历史吕姓是中国汉姓中排行第31位的姓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根据史书记载,吕姓始祖是黄帝的一个嫡长子,名叫吕伐。

由于吕伐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吕氏。

此后,吕氏先后分布在吴越、汉中、南昌、荆州、渭南、陕西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系。

吕姓在汉朝时期就已经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今天的湖南、湖北等地。

当时,许多出身于吕姓的人物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

其中,赫赫有名的有颜回、枚乘、胡母等人。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徒,在儒家学说的传承和发扬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枚乘则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发展了墨家的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墨家学派。

而胡母则是拓展了汉代道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在唐朝时期,吕姓人才济济,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唐朝著名将领张仪、吕稳等都是来自于吕姓。

此外,吕姓还涌现出了许多才子佳人,如唐代诗人吕岩、清代画家吕霁等等。

吕岩是唐代诗人和文学家,被誉为“诗仙”和“鬼谷子”。

他的诗歌以清新、洒脱、丰实为主要特色,深受今人爱戴。

而清代画家吕霁则是中国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山水画酣畅淋漓、气势宏伟,富有大气磅礴之势,被誉为“狂人中的吕霁、吕霈”。

总的来说,吕姓作为一种中国汉姓,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吕氏人自古以来居行于各地,包括南昌、汉中等,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树立了众多杰出人物,成就了汉文化的长久传承、发展和繁荣。

吕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人族,他们秉承着很高超的智慧,一步步开创出人类文化的新篇章。

无论是其所创立的文化思想、美术艺术还是其他领域的重大贡献,都被后人称赞为中国文化的辉煌历程之一。

吕姓源流、分布及其他

吕姓源流、分布及其他

吕姓源流、分布及其他吕姓为中国第47大姓。

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59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

约32.2%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4省,27%分布于浙江、安徽、辽宁、黑龙江、四川、广东6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

望出东平郡、河东郡、京兆郡、冯(pínɡ)翊郡。

吕姓有东平堂、河东堂、京兆堂、冯(pínɡ)翊堂、东莱堂、淮南堂、金华堂、晋江堂、锦上堂、渭滨堂、渭启(起)堂、企渭堂、明禋堂、敬和堂、敬知堂、慎德堂、尚德堂、道德堂、世德堂、德本堂、德仁堂、三相堂、三星堂、三味堂、三居堂、三戎堂、四约堂、百福堂、永思堂、孝思堂、如意堂、如松堂、敦睦堂、讲习堂、舒爱堂、笃馀堂、绥禄堂、遗安堂、复昌堂、光裕堂、守正堂、咸萃堂、萃涣堂、行钧堂、祥符堂、维则堂、名儒堂、文献堂、著存堂、寅清堂、斯祜堂等堂号。

其中东平堂、河东堂、京兆堂、冯(pínɡ)翊堂乃以郡望为堂号。

有人谈到吕姓“渭滨堂”的来历时说,吕望(就是民间传说的姜太公)的后裔为了纪念在渭水之滨遇周文王,而以“渭滨堂”为堂号。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吕望虽然姓吕氏,但他的后裔并不姓吕。

今天的吕姓人根本不是吕望的子孙,以“渭滨堂”为堂号,其实并不合适;北宋大臣吕蒙正,公元988年、993年、1001年3次拜相,他的子孙以“三相”为堂号;南宋理学家吕祖谦,人称小东莱先生,子孙以“东莱”为堂号。

吕姓有3个主要来源:①姜姓吕氏,出炎帝裔孙夷父(fǔ)之后。

夷父佐尧掌四岳,号太岳,后佐禹治水有功,为心膂之臣,封为吕侯,因此以吕为氏。

裔孙商时建吕方(吕方,就是吕方国,是吕部族建立的国家)于今山西北部及河套一带,后东迁到山西霍州西南。

其后有一支迁到东吕,即今山东日照境内。

商代末年,吕人助周灭商,周武王封其首领为吕侯。

周穆王以吕侯为相,命作吕刑。

周宣王时吕国南迁今河南镇平县侯集镇宋小庄村、马圈王(自然村)一带,后为楚国所灭;一支迁今河南新蔡县城古吕街道,改称甫,春秋初为宋所灭,吕人迁今江苏铜山县东南废黄河北岸之吕梁集,其地后为蔡国所并。

简说吕姓

简说吕姓

简说吕姓;吕姓起源于河南、山西,兴盛于山东,她以豫、鲁、晋为核心逐步向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各地区发展、逐渐普及全国,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吕姓人口701.2万(不含国外吕姓),占全国14亿人口中100个大姓的第40位,咱们吕姓分布很广,但不均,在山东、河南东部、皖功北部、山西中部、陕西北部、河北南部、湖北东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东南、云南中北部、台湾、福建东北角地区。

吕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

,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

内蒙中部的偏西地区。

陕甘宁大部、川贵鄂大部、海南地区,吕姓分部频率在0.2%--0.6%,其他地区吕姓分布频率在不足0.2%。

吕姓除汉族外还有回、壮、苗、满、土、俄罗斯、高山族等少数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吕姓是由吕尚后裔转入的。

现在吕姓都供吕尚为祖,这是不正确的。

抛开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改吕姓这支不说,有一支吕形成的比较早,距今最少己有四千年的历史,炎帝神农氏时由于居住地有姜水而姓姜,在伯夷时就有了南吕和东吕国。

春秋时的代表人物有姜尚。

姜尚的子孙有的以姜为姓,有的以吕为姓,还有的以丁、高、卢等等为姓。

这支吕姓是现代吕姓的主流,后代子孙们又以居住地不同分为众多的堂,其中著名的有河东堂和东莱堂。

随着朝代的更替同一个堂子孙的繁衍,又在堂下分系,比如新安系、洛阳系等。

在源自姜姓的这支吕以后的一千四百年,距今约2600年的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叫魏锜的士大夫由于食采于吕邑,人们又叫他吕锜,从他的儿子吕相那代就开始以吕为氏了。

由于居住地在黄河以东,人们习惯称这支源自姬姓的吕氏为吕氏河东郡。

这两支吕氏虽然现在都姓吕,但是从父系的血缘关系上讲是没有任何关联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字纪录的缺失,再加上历代撰写谱牒的人喜欢认权贵名人为祖,所以,现在的吕姓很难分清你是源自姜姓的吕,还是源自姬姓的吕。

换言之,谁也不敢拍胸膛保证自己的远祖是吕尚还是吕绮了。

吕姓氏研究报告结论

吕姓氏研究报告结论

吕姓氏研究报告结论
根据对吕姓氏研究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吕姓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族谱传承,吕姓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2. 吕姓在古代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

根据历史文献和家谱记载,吕姓曾出现王侯将相等重要地位,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有较大影响力。

3. 吕姓在中国的分布比较广泛,尤其集中在华北、陕西、四川等地。

这与历史时期吕姓的迁移和流动有关,也与各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4. 吕姓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口规模较大。

根据公安部门的人口统计数据,吕姓在中国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

5. 吕姓的姓氏特点主要表现为勤劳、勇敢、忠诚等。

吕姓族谱中有很多对吕姓先祖的赞美和赞扬,认为他们在历史上展现出了这些美德。

6. 对吕姓的起源和意义仍有争议。

虽然有不少学者对吕姓的起源和历史进行过研究,但仍存在一些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综上所述,吕姓是中国古代姓氏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影响力的姓氏之一。

其分布广泛,人口规模较大。

吕姓族人在历史上
表现出勤劳勇敢、忠诚的特点。

但对于吕姓的起源和意义仍有一定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探讨。

吕姓的来源,姓吕的名人

吕姓的来源,姓吕的名人

吕姓的来源,姓吕的名人本文是关于吕姓的来源,姓吕的名人,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吕一、来源有三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

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

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

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

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

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

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

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

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二、迁徙分布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

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

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

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

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

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

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

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等地。

自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浙江平阳和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堂号】1、"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

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

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2、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吕姓的来源,姓吕的名人

吕姓的来源,姓吕的名人

吕姓的来源,姓吕的名人导读:本文是关于吕姓的来源,姓吕的名人,希望能帮助到您!吕一、来源有三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

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

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

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

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

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

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

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

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二、迁徙分布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

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

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

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

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

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

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

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等地。

自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浙江平阳和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堂号】1、"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

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

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2、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吕姓百家姓排名第几_百家姓吕姓历史名人

吕姓百家姓排名第几_百家姓吕姓历史名人

吕姓百家姓排名第几_百家姓吕姓历史名人吕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2007年以及2010年的中国姓氏排行榜上排行43位,人口约有701万,约占总人口数的0.44%。

那么你知道吕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吗?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吕姓百家姓排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吕姓百家姓排名吕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

吕姓人口在中国大陆排第四十七位,在台湾排第二十五位。

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

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

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

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

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

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

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

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

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吕姓女孩两个字名字起名吕琪吕雯吕荣吕月吕曼吕娟吕凌吕红吕彤吕欢吕芝吕茹吕海吕若吕普吕林吕问吕兰吕听吕白吕彦吕桑吕媚吕水吕昕吕夜吕梅吕音吕春吕枝吕秀吕含吕沐吕怡吕萍吕蓉吕秋吕如吕雨吕佳吕芹吕芬吕平吕琼吕真吕依吕宛吕明吕帆吕绿吕淑吕嫦吕琴吕影吕祎吕槐吕净吕璟吕珊吕幼吕羽吕阳吕佑吕月吕黛吕菊吕乐吕樱吕琳吕芍吕霞吕馥吕莲吕芸吕娜吕寻吕烟吕歆吕语吕笛吕纹吕尔吕松吕蓝吕幽吕玫吕沁吕书吕新吕玉吕洁吕婷吕蕊吕芷吕絮吕悠吕妍吕皎吕荷吕青吕姓女孩三个字名字起名吕黛柔吕雪彦吕雅绿吕初瑶吕灵芸吕紫蓝吕珊雨吕晴柔吕若娟吕甜荷吕妙月吕晓荷吕乐瑶吕依悦吕晓雨吕又晴吕幽燕吕冰萍吕春兰吕美莲吕珊卉吕冰露吕夜珊吕谷波吕夜甜吕静枫吕晴兰吕绿真吕水英吕幽月吕松梅吕梦岚吕雪青吕妙竹吕雪丽吕秋柳吕忆丹吕初丹吕晓夏吕万丽吕南莲吕晓花吕柏珊吕菲倩吕绿夏吕诗如吕雅灵吕巧凤吕冰安吕香柏吕秋双吕甜舒吕涵雁吕雨双吕松铃吕若菊吕甜悠吕沐卉吕佩雅吕江青吕雪敏吕蝶蝶吕梦露吕晴琪吕可青吕醉蝶吕雪燕吕若南吕碧彤吕欢柔吕忆彤吕晓青吕冰旋吕菲松吕晓艺吕纹玉吕晓夏吕诗霜吕冰玉吕静璇吕依怡吕虞灵吕春柔吕以柳吕水莹吕冰羽吕寻真吕乐安吕芳菲吕语蓉吕柏薇吕君壁吕婉茹吕晓灵吕月悦吕含蕾吕纹竹吕寒安吕秋柏吕万英百家姓吕姓历史名人吕臣: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

小乐趣味国学百家姓之二十二:吕,与哪九个姓一起都是任家人?

小乐趣味国学百家姓之二十二:吕,与哪九个姓一起都是任家人?

小乐趣味国学百家姓之二十二:吕,与哪九个姓一起都是任家人?好,各位看官,我们上回说了百家姓的何,今天我们来说说吕,吕姓源出有:第一支源出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

第二支源出姬姓魏氏。

第三支源出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第四支源出任姓,属于任氏分封之国。

《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

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可见当时任氏氏族的显赫。

这一看,别说同姓,500年前是一家,这不同姓,十家人都是一家人啊,我的乖乖。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

吕姓在河南、山东两省人口最多。

吕,本意是铜锭。

甲骨文中,吕字像古铜饼状,金文的吕字将两口填实,成为铜锭的直观图像。

吕,表示冶炼的技术和行业。

上面的凤鸟代表炎帝氏太阳火鸟图腾,黄帝部落图腾为山中兽(熊、虎、罡);炎帝图腾多以水中蛟(鱼、蛇、龟);东夷族则是空中鸟(凤、火、乌)。

可以断定,吕氏原始出于东夷一族。

吕姓始祖为伯夷的裔孙,为姜姓,他因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姜姓诸侯国吕国(国都在今河南南阳)。

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并,其后裔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尊伯夷为开国始祖。

武王伐商功成,伯夷叔齐隐居求志,不与武周为伍,谢绝周武王的封赏和高官厚禄。

至此,夷齐兄弟”采薇而食“,直至饿死首阳山。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扶植秦国质子异人继位成为秦庄襄王。

在太子政为王后,吕不韦成为相邦,权倾天下。

他执政时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并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

奇货可居: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秦国质子异人后大喜,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氏略考-吕姓第一个渊源:源于姜氏,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

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

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

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

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

姜氏与姬、媙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氏、纪氏、许氏、向氏等姓氏。

吕氏与申氏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古羌族人的一支,是姜氏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氏部族从羌族人中分出,与亲族申氏部族由甘肃东部向东迁徙,一直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陕西志丹杏子河)。

杏子河发源于今山西省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

吕氏族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氏族人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

今山西乡宁县东南四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古吕氏族人进入山西的落脚点。

吕氏族人在夏、商王朝时期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地区,至今仍存有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人群中就已有了吕氏,其后人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他后来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灭了殷尚王朝。

这一时期是吕氏族人的真正发端。

吕尚,就是称姜尚,人们习惯以其祖姓姜来称呼他,这是正确的:吕,是氏,是族、邑之称,是一种封号;而姜,才是他真正的姓。

到了商王朝末年,吕国成为周族人的同盟,其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

周武王为了奖赏吕人的功劳,在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吕他为吕侯。

到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吕侯为国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为五刑:墨(脸上刻字)、劓(割去鼻子)、剕(剔掉膝盖骨)、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卸掉四肢),具体内容有三千条之多。

后周宣王姬静(姬靖)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以镇守南方。

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地理志》记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

”在史籍《括地志》中,确切指出在吕国在“南阳县西三十里”。

唐朝时期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

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期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申、吕二国的国势渐衰。

到春秋初期,楚国开始逐渐强盛,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

到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吕国与申国、缯国等诸侯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

到楚灵王芈围执政时期(公元前540~前529年),吕国部分遗民被强行迁至今湖北省的蕲春地区。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

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

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河南新蔡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地区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

南阳吕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后,楚文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的附庸,史称东吕国,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

后来,东吕国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

在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地则完全归了楚国。

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楚平王曾下令蔡平侯姬庐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芈围所灭)。

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国故地,该地遂改名称为“新蔡”。

东吕小国灭亡后,其国贵族子孙大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东吕,是为新蔡吕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氏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通志》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支吕氏,系魏氏家族的分支。

春秋初期,山西古吕人的居地被晋国所吞并之后,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

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但因封于吕人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

后来的晋大夫吕錡、吕相便属于魏氏家族的后人。

在晋惠公姬夷吾执政时期,属下有大夫吕甥,他的封邑即在吕地,。

在史籍《读史方舆纪要•霍州吕城》中记载:“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霍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

”吕邑最后被晋国完全吞并,吕甥的后裔子孙以先祖食邑名称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吕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南北朝时期,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

在北魏王朝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5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间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均改为汉字单姓吕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伊吕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有褒氏,出自上古时期的古褒国,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褒国,是上古时期居于今陕西汉中地区的一个古国,其地域包括汉台区、勉县、留坝一带。

褒国的开国国君叫作有褒氏,其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曾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历经十余载,终于帮助大禹完成了治理洪水的任务。

大禹以有褒氏辅佐有功,将其分封到今天陕西汉中以北,建立了诸侯国。

褒国享国时间悠久,历经夏、商、西周三朝。

传至其末代国君时,名叫褒珦,是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的王室大夫,他因耿直直谏而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结果被囚入牢狱。

其子褒洪德为救其父,献上了褒国的美女褒姒于周幽王,以赎其父之罪,周幽王好色贪婪,见褒姒后大喜,结果褒珦得复官爵。

后来,周幽王在褒姒身上引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随着西周王朝的灭亡,褒国亦随之衰败,到了战国时期,褒国被巴国所灭,其国王族后裔及其国民皆称褒氏。

而后,巴国又被秦国所灭。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将褒氏族人赐改为鲜卑姓氏为俟吕陵氏,亦称叱吕勤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叱闾神氏、俟吕氏等,后在五代后周时期,被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赐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汉中吕氏。

在陕西的历史上一直有座古褒城,故址在今勉县褒城镇及汉台区河东店镇之间,古称褒城县,至今仍有其遗址。

直到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全国区划调整时,褒城县方被撤消,所属地域化分给勉县,南郑县及汉台区。

原县治改为红庙乡,后改为褒城镇,与汉台区河东店镇一水之隔。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典籍《五音集韵》中记载:“汉复姓有瑕吕氏。

”瑕吕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

瑕吕饴生,亦称阴饴生、瑕吕饴甥、瑕吕饴、吕甥等,是当时晋国著以辩称著名的大夫。

瑕吕氏的姓氏来源比较复杂一点,据史籍《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秦乃许晋平。

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

子金教之言:‘朝国人而以君命赏。

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

’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

”据清朝时期著名学者江永所撰著的《春秋地理考实》中记载:“永有周礼疑义举要。

已著录。

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邑地名。

悉从经传之次。

凡杜预以下旧说。

已得者仍之。

其未得者始加辨证。

皆确指今为何地。

俾学者按现在之舆图。

卽可以验当时列国之疆域。

及会盟侵伐之迹。

悉得其方向道里。

意主简明。

不事旁摭远引。

故名曰考实。

于名同地异。

注家牵合混淆者。

辨证尤详。

如谓隐公元年传。

费伯帅师城郞。

其地在今废鱼台县。

去曲阜二百里许。

而九年经书城郞。

及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郞。

庄十年齐师宋师次于郞者。

别为鲁近郊地名。

则公羊传所谓吾近邑。

左传记公子偃。

自雩门出。

先犯宋师。

与哀十一年师及齐师战于郊。

檀弓作战于郞者。

皆无疑矣。

僖公三十年传。

烛之武见秦伯曰。

许君焦瑕。

杜预以焦瑕为晋河外列城二邑。

与传所云晋惠公赂秦以河外列城之五。

东尽虢略。

南及华山。

内及解梁者不合。

永则谓之武所言。

乃于河外列城举焦。

于内及解梁城者举瑕。

以该所许之邑。

引水经注云。

涑水西径郇城。

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解梁。

卽斯城也。

又西南径瑕城。

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云云。

且考定郇城在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

瑕城在解西南五里。

二地相距三十里许。

杜预于成公六年绛大夫言郇瑕氏之地。

沃饶近盬。

合郇瑕为一。

于僖公十五年瑕吕饴甥。

以暇吕为姓。

余皆失之。

其订讹补阙。

多有可取。

虽卷帙不及高士奇春秋左传地名考之富。

而精核则较胜之矣。

”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秦、晋两国之间在韩原(今山西河津)爆发了著名的“韩原大战”,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姬夷吾被秦军大将公孙俘。

两个多月后,秦穆公嬴任好才允许晋国派使者来讲和。

于是晋惠公派人从国内请瑕吕饴生来秦国,以他是机智来救回自己。

瑕吕饴生奉命到了秦国,于是吕甥与秦穆公之间在王城(今陕西大荔)开始了一场事关晋惠公是否能安全返晋的对话。

秦穆公先声夺人,直截了当地问道:“晋国近来团结吗?”瑕吕饴生却摇了摇头,坦然回答:“不团结!”这种直率出乎秦穆公的意料,他问:“为什么呢?”瑕吕饴生回答:“老百姓耻于国君被俘,哀悼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不怕征税练兵,他们叫嚷着一定要报仇。

那些做官的爱戴自己的国君,并且知道自己战败而污辱国君的罪过,不愿征税练兵,以等待秦国早日释还国君,他们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即使是死,也不愿有贰心。

因此,晋人不团结。

”没想到是这样的“不团结”,秦穆公顿了一下:“那么,你们晋国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君呢?”瑕吕饴生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那些老百姓们不知事理,只知忧虑,认为我们的国君必定要被您处死;然而,那些明事理的君子们,则认为您必然会归还我们的国君。

小人们又说:我们对不起秦国,秦国肯定不会放还我君的。

君子们则说:我们已经认罪,秦国肯定会放还我君的。

天下的恩德,再也没有比放还我君更伟大的,最严厉的刑罚没有比俘虏我君更残忍的。

服罪的人怀念恩德,无知的人畏惧刑罚。

如此一来,秦国不但就此收服人心,也可以称霸天下了。

相反的,假如秦国扣押我们国君不放,就等于是以怨报德,我相信秦君是不会那样做的。

”秦穆公无话可说,借此下台阶:“你说得没错!释放晋惠公也是我的本意啊!”此后,瑕吕饴生与秦穆公在秦王城签署了媾和协议,将原先晋惠公早就答应的划予秦国的河西之地给出,顺利地接回了晋惠公。

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得救,就是在于瑕吕饴生会运用“软硬兼施”的说话功夫。

懂得运用这种“棉里藏针”的论述功夫之人,他能够根据对方心理特点软硬兼施,让对方不知不觉地被他说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