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违法与犯罪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运用你的经验p64: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因为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违法的事情。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违法无小事。
拾到财物不归还、侵犯财产所有权、侵犯肖像权、侵犯知识产权、欠债不还等行为都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接受民事制裁。
包括: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情景二: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行政违法
2、不足之处就是从整节课来看,普通话和板书书写有待加强,没有将时事政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不能更好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问题。
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刑罚处罚。
情景一: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民事违法
我国的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
犯罪
共
同
点
都是违法行为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不同点
危害程度不同
危害不大,情节轻微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法制教育课教案》——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类别。
2、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用事例说明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用实例表明我国法律的性质。
3、学会依法自律。
【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思想觉悟目标】1、通过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学习,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与犯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
2.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案例研讨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日说法》——迷失的青春。
这些青少年到底是怎样一步步的沦落的呢?记者采访了这帮青少年犯罪团伙的“老大”林林,我们来听听他的成长故事。
(二)新课1、林林的采访记录(一)问:进入初中后,林林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2、林林的采访记录(二)问:此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两层意思:①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是违法行为。
②法律规定不能做而去做的,也是违法行为。
3、探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法律规定做而不去做,法律禁止做而去做的行为?学生罗列。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的行为。
4、林林的采访记录(三)问:(1)这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 (教案)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宋维苏【设计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多体验,不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哪一板块,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能力】提高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知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教学重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讨论式、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欣赏歌曲《心声》,学生自主感悟,教师导入新课)【环节二】认识小亮(出示少年犯小亮的照片及简介)【环节三】走进小亮(案例)小亮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打骂同学、向小同学索要财物,因之后,他便辍学在社会上放荡。
悔改。
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几个“朋友”竟盗窃汽车、电脑等,涉案金额达307年。
议一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行为规范相比,在制定、实施和约束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代表讲解,教师补充点拨)结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案例)……之后,小亮便辍学在社会上放荡。
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思悔改。
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几个“朋友”竟盗窃汽车、电脑等,涉案金额达30万,触犯了《刑法》,最终因盗窃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问题一:对比小亮的小偷小摸行为与盗窃汽车、电脑等行为,请分析两种行为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应受到的处罚方面,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补充点拨)(教师总结)小亮起初的小偷小摸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尚未触犯《刑法》,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受到的是行政处罚,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的含义》_八年级政治教案_5.doc
《犯罪的含义》_八年级政治教案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要求他们能完整地表述原理内容,并注重文字上的准确性,消除学生以知而非甚知的感觉。
提醒和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认真审阅、分析,看一看哪些行为属于犯罪?哪些属于一般违法?
介绍有关段落让学生阅读参考
有些涉及政策法规的案例,还要介绍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问:庄海原来是个什么样的学生?
问:此段影片中,庄海的行为是不是犯罪?
问:此段影片中,庄海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吗?
问:他的悔过……
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讲解:少年犯们的一切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真的,,所以我们千万要记住把握青春,把握住自己,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的青春在自己手里大放光彩,让我们青春无悔!
同时,指导学生完成倡议书。
法律常识课授课教案
法律常识课授课教案法律常识课授课教案课题:法律常识第三课第二节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基本掌握违法与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和犯罪构成的几个要件;掌握犯罪中止、预备、未遂和共同犯罪的有关规定。
使学员认清罪与非罪的界线,增强自身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犯罪的概念、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特别是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犯罪的主观方面中,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课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幻灯片)课前预习:阅读课文、自学、思考、收集案例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一)、组织教学、提出要求。
学员们,今天讲课之前首先强调一下课堂纪律。
一、上课期间端正态度、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二、如有问题,请举手示意,同意后再发言。
(二)、引入新课。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解《法律常识》第三课第二节“违法与犯罪”。
二、讲解新课。
首先,违法与犯罪这两个概念是否相同?二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界限呢?应该说,违法决不等于犯罪,而犯罪无疑是一种违法行为。
违反现行法律的行为即为违法行为,其中包括刑事违法与一般违法(民事、行政、经济等),犯罪是一种刑事违法行为。
(一)我国刑法第13条对犯罪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阐述(展示教学课件第二页)。
通过分析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展示教学课件第三页)。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一般违法行为以及不道德行为也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情节轻微。
(引用案例一,农妇用香灰谋杀丈夫,说明没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就不可能构成犯罪)。
2、刑事违法性。
犯罪行为必须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只有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才构成犯罪。
3、应受刑罚处罚性。
民事违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恢复原状、返还原物),行政违法要受到行政处罚(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刑事处罚是犯罪的必然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区分标准。
犯罪教案
七、教学设计后的反思:1、本框围绕什么是犯罪,犯罪与一般违法的关系,防微杜渐、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这些知识点对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自己感觉对这框内容的知识点,我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案例的丰富不同于课文的呈现方式,主要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究。
3、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1)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我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学生对法律知识点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
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2)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专用名词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让他们分析案例的时候,要将之转化为具体的透彻的讲解,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因此,在课堂上,我费了较多的时间,还是不能很好得引导学生,有点生硬灌输的味道。
(3)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
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所写的倡议书《提高道德修养,远离犯罪》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附录1“犯罪与刑罚”教案政史地教研组裴亚军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刑法的含义、犯罪的三个特征和我国刑罚的种类。
能力目标:能结合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犯罪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制裁。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犯罪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犯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犯罪应受到怎样的制裁?三、【教学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和小组竞赛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板书设计】: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大学预防违法犯罪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掌握预防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自我保护能力和遵纪守法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1.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2. 预防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3. 遇到违法行为的应对措施教学难点:1. 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运用2. 遇到违法行为时的心理调适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案例、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预防违法犯罪的宣传视频,引起学生对违法犯罪的关注。
2. 教师提问:什么是违法犯罪?为什么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二、讲授新课1. 阐述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2. 讲解预防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3. 分析违法犯罪的成因,如:法律意识淡薄、道德品质低下、社会环境不良等。
4. 介绍预防违法犯罪的措施,如: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等。
三、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违法犯罪的后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应对?四、互动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违法犯罪?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预防违法犯罪的感悟文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违法犯罪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预防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互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八年级政治教案)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案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案八年级政治教案导入:上一单元我们了解到当今社会处处有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我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我们的权利具有保护作用。
那么,对于法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自觉遵守,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是的,法律神圣不可侵犯,也就是“法不可犯”(板书)第八单元法不可违(一) 民意小调查:如果你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你通常会采取哪一种做法?A.将它占为己有B.寻找失主归还或上交C.置之不理同学们纷纷举手作出表决。
教师提问:捡到别人的遗失物占为己有不归还,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发言)小结: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不但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 探究园:P74“情景研讨――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吗?”思考:为什么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有关法律规定:(投影)《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分析:黄海同学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黄海同学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三) 案例分析:(投影)赶去参加中考的小明骑车至考场附近的十字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
他想:中考事关重大,即使现在闯红灯也不会妨碍交通,于是他继续向前骑。
问:小明的做法是不是违法行为?为什么?(学生回答)小结:小明骑车闯红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也就是他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所以,小明的做法是违法行为。
(四) 引入违法行为的概念(板书)1、什么是违法行为?综上所述,违法行为就是――(提问学生)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P76,划线)违法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即法律规定应为之而不为或法律规定不应为之而为之。
(板书)2、违法行为的类别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可分为……(见P76“小词典”)若根据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分,又可分为哪两种?(一般违法和犯罪) 刚才例子中,黄海同学的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小明的呢?(一般违法行为)(板书)3、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投影)根据下表,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名称比较内容一般违法犯罪不同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同点答案:名称比较内容一般违法犯罪不同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触犯的法律法规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违反了刑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用受刑罚处罚,但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应受刑罚处罚相同点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我国法律(五)重点理解犯罪的特征(板书)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① 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法制教育课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马书明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马书明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
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搜集不良行为走向违法犯罪的案例。
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搜集有关案例。
教学方法: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
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二、授新课名词解释: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I:不良行为类型及形成原因请同学们思考:问题1.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毒、注射毒品;(九)其它危害社会行为。
思想品德5.2.1《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题:勿以恶小而为之第一课时: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教学理念1.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体验,从丰富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2.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3.可采取小组讨论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等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2.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大大增强,但是又因为年龄和阅历所限,还不能真正做到明辨是非,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而且自制力欠缺,经不住各种不良诱惑而养成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所以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七年级下学期,加强有关违法犯罪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重难点确定依据:学生因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入,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行为属于违法,不能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且此知识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掌握好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自然引出下一课时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教学用具:多媒体,卡纸导入新课:三国时期的刘备留给后人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说告诉我们: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要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偏偏“恶小而为之”,最终做出违法的事情来,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他们不懂法,不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有不良行为不注意加以矫治有很大关系。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法律知识。
板书:8.1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讲授新课[请你来帮忙]展示案例“拾金而昧违法吗?”。
例举三种不同观点,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何看待拾金而昧。
八年级政治教案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9篇
八年级政治教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9篇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1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识记违法行为的类别,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能力目标在学习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一般违法行为如何制裁的过程中,提高辨别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的知识,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观看投影片:(投影一):初中学生孙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丢东西,居民意见很大,孙某认为是租房的外地菜贩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曾多次结伙拦劫、打伤过往的外地菜贩子,共抢人民币几千元。
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孙某有期徒刑8年。
(投影二):1998年1月20日,临时工刘某下夜班后,到某歌厅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酒,服务小姐催他结账,刘某却说“我没钱!”被保安人员拖出歌厅。
刘某对此不满,早7时,他拨打110称:“有4名男青年持刀抢走我人民币7000元、手机一部。
”公安机关查明事实后,以拨打110取乐,滋扰公安机关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将其拘留。
(投影三):课本P93页第二个案例。
提问:(1)上述三个案例中的当事人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2)朱某认为:“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
”这种看法有什么不对?(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使学生在发现共同点的过程中,引起对本节课要学习内容的思考;(2)从学生认识上的困惑点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扩散性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体结构上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因为他们的行为都未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
其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朱某认为:“拾到东西就是我的。
依法制裁违法犯罪教案
A 赌博是损害人民利益、危害社会的毒瘤
B 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 罪的有力武器
C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 性
考点四: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一)刑罚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 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二)刑罚的特点:
① 刑
②
罚 ③
(三)刑罚的种类: ① 主刑
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考纲要求)
知识要素
能级要求
(1)违法行为的类别
A
(2)犯罪的特征
A
(3)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 AB
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4)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A
考点一:违法行为的类别
违宪行为
违 法
民事违法行为
行
行政违法行为
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
请同学们注意分类的标准和依据
看书填 表
法律类别 违宪行为
所违犯的法律
宪法
承担的法律责 任
刑事违法
刑法
受刑罚处罚
民事违法 民事法律、法规 承担民事责任
行政违法 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受行政制裁
刑事违法行为__C_H__;民事违法行为__A_D_E__;
行政违法行为__B_F_G__。
A 赵某欠吴某三千元鱼苗费,拒不归还 。 B 郑某酒后回家跨越隔离栏,任意践踏公用草坪。 C 刘某伙同王某拦路抢劫 。 D 出租车司机沈某拾到乘客手机拒不归还。 E 超市保安怀疑顾客偷东西,强行搜身。 F 某摊主未经批准,在街道一侧乱搭帐篷。 G 某企业在生产中向附近小河排放未经处理的废 水,幸未造成重大影响。 H 河南省修武县的6个年轻人,因寻刺激,将一 名老乞丐活活打死在玉米地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 预防犯罪教案-教学设计
第2课时预防犯罪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7篇
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7篇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篇1活动目标要求:1.树立防范意识和平安意识,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平安、健康地生长。
2.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技能,提高平安生活能力,养成相应的平安生活行为习惯。
3.学习日常生活中平安使用电、火、煤气等常识。
活动准备:同学准备:课前搜集防触电、防火、防煤气泄漏、防学校伤害事故等平安小常识。
教师准备:课件、电话机、若干段电线、毛巾、卡纸等活动过程:一、录像导入,引入话题1.同学们,先让我们看一段录像,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2.看完录像,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话想说?请同学谈感想。
3、危险就在身边,我们要掌握防护危险的知识。
二、同学自由组合,学习防护知识1.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平安隐患还真不少,有火、电、气方面的、有食品、交通方面的,还有学校生活方面的。
由于有的同学的平安意识不强,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贪玩、逞强开玩笑等等原因,这些隐患酿成了许多悲剧。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天有一个班(40多人)的未成年人在意外伤害中丧身,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是最珍贵的,我们一定要树立平安意识,增强防护能力,使自身健康、平安地生长。
所以掌握一些防火、防触电、防煤气泄漏,防学校伤害事故……这样的防护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大家搜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就让我们用手中的资料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吧。
我们分为五个大组,第一组是防火、第二组是防触电、第三组是防煤气泄漏、第四组是防学校伤害、第五组是防其他……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资料,自由组合,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文明花上,在全班同学中交流。
让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合作最好、讨论最快、发言最精彩。
2.同学小组合作,学习防护知识三、各小组在全班交流。
(根据同学发言开展a、b、c、d、e 的活动)a. 防火1.同学介绍防止火灾常识。
①不玩打火机、火柴。
②家里的汽油、煤油、酒、衣服等易燃可燃物品要远离火源。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预防犯罪
预防犯罪一、教学目标:1.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如何预防犯罪三、教学过程:导入:小张案例导入1.尝试评判小张的行为。
2.如果小张将卡片据为己有,后果会是如何呢?3.小张的转变能够给我们哪些启发?教师总结: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一、了解罪与罚1.结合课件图片活动:想一想,说一说,图片中的行为性质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总结: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判什么样的刑罚。
2.出示材料,归纳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教师总结: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法律标志;必然后果3.合作探究通过教材p54图片和材料的分析,我们来探讨以下问题: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什么罪?教师总结:犯罪行为。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犯罪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法。
二、加强自我防范1.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刘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违法犯罪?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生活在法治社会,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作业:完成导学案的习题板书设计:预防犯罪什么是刑法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犯罪的后果刑罚的分类如何预防犯罪。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案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一般违法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2. 学生能够分析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明确预防和避免这些违法行为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掌握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
1. 如何使学生认识到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重要性。
2. 如何启发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讨论教学、互动讲解、案例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导入
1. 教师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2. 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
1. 解释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列举其中几种行为。
2. 分析这些违法行为的危害,如造成财产损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等。
3. 讲解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方法和技巧,如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轻易信任陌生人等。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2. 聚焦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分析,形成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
第四部分:小结
作业:
针对本人所在的城市,调研一种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了解其危害和预防措施,撰写一篇调研报告。
人教版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五课5.2预防犯罪教案设计
探究三:你了解酒驾吗?
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特征:犯罪的特征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教学设计
课题
《预防犯罪》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明确刑法的内容和作用;知道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知道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意识到犯罪处罚的严厉性。
加强自我防范,做守法的好公民。
重点
犯罪的特征、刑罚处罚
难点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做守法的好公民。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小组讨论得出刑法的作用及内容、犯罪的含义、犯罪的基本特征。
答案解析:都属于犯罪,受到刑罚处罚。
.刑法的作用及其内容?
刑法作用: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刑法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探究二:犯罪基本特征
思考: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答案解析: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规范)
二、讲解中考地位,出示课题
三、出示复习目标、考标依据
四、梳理核心考点
(一)违法行为的含义: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列举生活中哪些行为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哪些行为是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二)违法行为的分类
1、根据触犯的法律类别: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1)列举生活中的常见违法行为分别是属于哪种性质的违法行为。
(2)学生观察三幅漫画,区分三种情景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然后把学生引入到所要复习的法律知识。
告诉学生此部分知识在中考中所占比例(8-14分),引起学生的重视。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核心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一般违法的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犯罪的特征、刑罚处罚的方式、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启示等。
三幅漫画通过具体的情景事例让学生学会区别民事违法
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1)一般违法是指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的违法行为。
主要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2)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犯罪的标准是什么?(是看这种行为是否同时具有犯罪的三个特征)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的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4)刑罚处罚的方式:
主刑:
①管制: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的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
②拘役: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
③有期徒刑
④无期徒刑
⑤死刑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捡、偷、抢性质的不同,违反的法律不同,让学生明白从捡到抢会有个演变的过程。
讲解刑罚处罚方式
附加刑:
①罚金:只能由人民法院依刑法的规定判决,除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行使罚金权。
②剥夺政治权利
③没收财产
④驱逐出境:不具有中国国籍,在中国境内违法犯罪。
(三)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观看《小孩不笨》片段,杨学谦和陈材都是聪明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双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的缺失,一次次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后来因为和国文老师发生冲突,陈材打老师,学谦成帮凶,陈材被开除,学谦被学校公开鞭打。
从此两人离开学校,结识了不良社会青年,抽烟喝酒偷东西打架斗殴,后来持刀抢劫老奶奶金项链,后因两人及时认错,家长向老奶奶求情,老奶奶原谅后免于刑事处罚。
(1)他们两人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属于犯罪行为?两种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完成表格内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2)两人从逃课玩游戏抽烟结识不良社会青年到打架偷东西,再到持刀抢劫,这样的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的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区分“刑法”“刑罚”,前者是法律的名称,后者是处罚的方式的名称。
通过《小孩不笨》故事的分析主要讲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启示。
让学生知道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青少年应该谨慎交友,防微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