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主要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

这些运算定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运算定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掌握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故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运算定律的规律。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和解决。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故事等引起学生对运算定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算定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3《乘法运算定律》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3《乘法运算定律》人教新课标

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一、说内容: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一25页例5、例6和相关的做一做。

二、说教材: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混合运算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让学生掌握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学好这部分知识为学习乘法分配律打下基础。

教材呈现给学生“同学们植树”的生活化情境,其中蕴含的信息极为丰富。

这样,一方面为学习运算定律作素材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也为解释算式的意义提供了现实依据。

之后的做一做中编排了4道题。

这4道题,既有乘法交换律的,也有乘法结合律的。

用于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运用。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目标是:1、知识目标: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有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渗透德育教育。

四、说重、难点:按照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教相长。

本节课我的教学方法是:(1)情境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情境的创设,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促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意识和探求动机。

因此,我将创设3月12日同学植树这一情境。

设计色彩鲜明的,学生喜爱的植树的视频和运树苗、种树苗、浇树苗的活动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方法。

同时创设了猜测、验证、总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生动有趣。

(2)迁移教法。

让学生迁移加法运算定律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总结和教师的帮助、参与、指导,共同经历运算定律的形成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是混合运算的技巧,学好了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能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也就是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1、教学例1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8×5=5×8……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2、教学例2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户)=1152(户)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8×24)×6=8×(24×6)。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十二篇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十二篇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十二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课堂学习的信息交流,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资源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网络畅通。

教学过程:1问题创设,引发思考师:同学们,窗外树木新发的嫩芽正提醒着我们,现在已经是春季,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

最近我们学校也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响应学校的号召。

两个植树小组在进行比赛,比比哪一组种的树多,让我们去看一看吧!屏幕显示:第一小组——每行11棵,共种了7行;第二小组——每行7棵,共种了11行。

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先求出他们各自种的总棵数,再进行比较)板书:11某7=77(棵);7某11=77(棵)。

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固数相同)那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板书:11某7=7某11。

2启主探索,获得规律(1)探索采法交换律师:同学们,刚才的两个算式的因数相同,虽然位置交换了但结果是相同的。

那么在乘法中这种情况是否普遍存在呢请进入“互动学”的“探索1”,仿照黑板上的格式,每人举出三个符合以上规律的例子,并以回帖的形式上传。

学生开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请代表进行汇报。

师:同学们,你们试验的结果是否也都成立呢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呢学生汇报,大量的例子验证了,在乘法中只要两个因数相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是不变的。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重点难点1、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么表示?生回答,师板书:a+b=b+a (a+b)+c=a+(b+c)同学们想一想:这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么乘法有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2、新知识引入老师播放一段关于植树节的视频,让同学发现其中的你数学问题,然后展示PPT课件引出新课题。

PPT展示:关于植树节的活动提出一些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学生通过理解找出需要的信息:(1)共有多少个小组(2)每个小组的人数分析: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在旁边巡视。

找几个学生汇报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集体汇报。

引导: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4×25和25×4两个算式都是求“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结果怎么样?(相等)既然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板书:4×25=25×4教师和同学一起讨论分析,让同学多举几个类似的例子。

归纳总结:思考与问题: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不同点: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发现的规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下学期四年级学生将要学习乘法运算定律,作为老师的你要先写好教案。

那么大家知道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查看。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会根据不同算式的特征,正确灵活、合理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提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

出示上节课总结出来的本单元的框架,指出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并提出要求,掌握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并能灵活的运用于简便计算。

(二)复习定律1、简算。

4×13×25125×(8+80)全班练习、两位学生板演,完成后反馈校对,并说明计算的理由。

教师板书运算定律的名称。

2、掌握定律。

简要的叙述运算定律和字母表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相应的字母公式。

根据字母公式,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区别?根据字母公式说说他们的结构特征。

(三)定律运用1、课本第6题(1)归类,各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画出具有特征的数学运算符号。

(2)全班练习,完成上面一行3题,完成后反馈校对,指出每一题的特征。

(3)全班练习,完成下面一行3题,完成后反馈校对,指出每一题的特征。

2、判断、改错练习。

(1)400×(25+1)=400×25+1(2)(64+4)×25=64×25+25(3)25×32=25×(4×8)=25×4+25×8(四)综合练习1、练习第7题。

(1)找出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算式,并各自归入相应运算定律类型中。

(2)余下的两题:32+144+68+56,1230-216-184,为什么不能归入相应的类型?他们可以简算吗?(3)练习。

(4)反馈矫正。

2、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乘法运算律》教案

《乘法运算律》教案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汇报交流。

预设1:(6+4)×3=30(m1)预设2:6×3+4×3=30(m2)2.观察算式,提出发现。

(1)这两种方法列式虽然不同,但是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用等号进行连接。

(40÷30)×6=40×6+30×6(6+4)×3=6×3+4×3(2)借助数量关系,阐述算理。

预设1:第一题(40+30)X6是先求一套桌椅70元,再乘6,就是6套桌椅的钱数。

40X6+30X6是先分别算出6张桌子的钱数和6把椅子的钱数,再相加,也是6套桌椅的钱数。

两边都是求6套桌椅的钱数,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预设2:第二题(6÷4)X3是先求大长方形的长,长是10米,说明一行有10个面积单位,有这样的3行,面积是30平方米。

6X3+4X3是先求橙色长方形,面积是18平方米,再求紫色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米,把它们加在一起,面积是30平方米。

所以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也相等。

3.观察等式,初步提出规律。

预设1:左边算式都有括号,右边算式没有括号,左边有三个数,右边有四个数。

预设2:左边算式都是两个数相加的和再乘一个数,右边都是两个乘法算式相加。

预设3:左边算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都是两个数分别乘同一个数,再相加。

(二)举例验证规律学生作品1:I门通:T,斗*学生作品2:L”卜史丽1学生作品3:“邮珈)晒2时枚n同学们还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还要继续下去吗?预设:不用再继续了,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

上面举的例子都可以看作是几个几。

比如(16+14)×9=16×9+14×9,等号左边就是30个9,等号右边是16个9加14个9也是30个9,所以这样的算式都是相等的。

(三)表达规律学生作1:学生作学生作3:学生作4:学生作5:第4题:√O在交流过程中,重点从乘法分配律、等号两边得数是否相等、乘法的意义等多角度说明。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乘法运算定律(14)-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乘法运算定律(14)-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乘法运算定律(14)-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乘法运算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进行讲解。

学生将通过具体实例,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内容,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

通过练习,学生将能够运用这些定律简化计算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定律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过程的能力。

教学难点1. 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2. 乘法运算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乘法运算定律的相关内容。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和笔,用于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简单的乘法计算题,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

2. 讲解:通过PPT讲解乘法运算定律的基本概念,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

3. 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过程。

4. 应用: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5. 总结:教师总结乘法运算定律的内容,强调其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板书乘法运算定律2. 板书内容:- 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分配律:a × (b c) = a × b a × c作业设计1. 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过程。

2. 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乘法运算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PPT展示和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在练习和应用环节,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乘法运算定律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7.2乘法运算律及应用(教案)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7.2乘法运算律及应用(教案)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b+a×c;
4.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5.实际问题引入,加深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习乘法运算律及应用,使学生能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乘法运算律的基本概念。乘法交换律指的是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其结果不变。这是基本的数学性质,它在我们的计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你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5元,我们如何计算总价?通过乘法交换律,我们可以直接计算5×3或3×5,得到15元。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在哪些情况下使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实物或计算器,演示乘法分配律在计算长方形面积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乘法运算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7.2乘法运算律及应用(教案)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5课时-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重点讲义资料

第5课时-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重点讲义资料

第5课时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5。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

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或公式,或者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运算定律(板书:乘法交换律)。

【新课讲授】(一)分析主题图1.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7页看主题图,从图中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看图汇报:(1)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2.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同桌说说)(1)负责挖坑、种树共有多少人?(2)负责抬水、浇树共有多少人?(3)他们一共种多少棵树?(二)发现规律、概括规律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先说思路再列式。

2.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4×25=100(人) 25×4=100(人)2×25=50(人) 25×2=50(人)5×25=125(棵) 25×5=125(棵)3.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这三组的算式都是交换因数的位置,而积没有变。

你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2×4=8;4×2=8; 24×5=120;5×24=1204.上面的两组算式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来连接?(等号连接)2×4=4×2;24×5=5×245.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样的规律就是乘法定律中的乘法交换律。

6.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手势、图形、字母等形式表示)用字母表示:a×b=b×a(三)应用规律1.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用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验算、可以简便计算)2.同学们看看你在做题中是否能用到乘法交换律?【课堂作业】1.对号入座78×15=15×()273×463=( )×273a×c=( )×a ☆×△=( )×( )2.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发现在验算时更加简便)200×267= 400×269=3.我们刚才做的习题都是两个数相乘,三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会变吗?(自己举例子验证)4.谈谈你的发现(无论是两个数、三个数、多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2.前面学习的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不同?【课后作业】1.判断下面哪些是乘法交换律:(讲出你的理由)(1)50×2=25×4 ()(2)890×120=120×890 ()(3)160+38=38+160()(4)37×2×50=50×2×37 ( )(5)a×38=38×a ( )(6)25÷25=25÷25 ()2.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或符号.(1)11×50=()×11(2)30×200=200×( )(3)60×a=( )×()(4)△×○=( )×()(5)60○30 = 30○60教学板书:第5课时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4×25=100(人)25×4=100(人)2×25=50(人)25×2=50(人)5×25=125(棵)25×5=125(棵)用字母表示:a×b=b×a第6课时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结合律【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6。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 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 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教案与反思

2 乘法运算定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1课时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材第24~25页例5、例6)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等活动,发现并概括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规律。

2.初步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观察算式和归纳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几个运算定律?明确: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追问: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b+a(a+b)+c=a+(b+c)2.我们学习这些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呢?明确:为了使计算更加简便。

揭示课题:好,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一些新的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板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二、学习新课1.乘法交换律。

出示教材第24页例5情境图。

(1)提问:仔细读题,图中告诉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数学问题?明确:①已知条件: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②所求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如何列式解答?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指名汇报。

板书:4×25=100(人)25×4=100(人)(3)请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25=25×4(4)看看这组算式有什么规律?你能归纳出这个规律吗?明确: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5)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相互交流。

(6)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乘?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归纳:①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第1课时乘法结合律教学内容:P25:例6。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1、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旧知复习:(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

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

教师板书:4×25和25×4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乘法交换律:(1)探究、发现问题: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2)举例验证: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3)概括规律:a、总结定律: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第三单元课题:乘法运算定理学科:数学备课教师:陈圣东授课年级:四年级【下】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乘合律。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

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加强课堂学习的信息交流,通过学生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励学生动口、动眼、动脑,积极探究问题,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设计思路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教案学生:结合已学知识,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乘法运算定理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难点: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简单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一、说教材《乘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授的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而本节课着重讲授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正确的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加深学生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同时学好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

二、说学情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学习与之前所学的加法交换律类似,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但是乘法运算定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计算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记忆。

本节课的讲授应注重从学生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由学生来归纳。

三、教学目标依据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增强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1.情境教学法: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这样安排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

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会根据不同算式的特征,正确灵活、合理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提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

出示上节课总结出来的本单元的框架,指出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并提出要求,掌握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并能灵活的运用于简便计算。

(二)复习定律1、简算。

4×13×25125×(8+80)全班练习、两位学生板演,完成后反馈校对,并说明计算的理由。

教师板书运算定律的名称。

2、掌握定律。

简要的叙述运算定律和字母表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相应的字母公式。

根据字母公式,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区别?根据字母公式说说他们的结构特征。

(三)定律运用1、课本第6题(1)归类,各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画出具有特征的数学运算符号。

(2)全班练习,完成上面一行3题,完成后反馈校对,指出每一题的特征。

(3)全班练习,完成下面一行3题,完成后反馈校对,指出每一题的特征。

2、判断、改错练习。

(1)400×(25+1)=400×25+1(2)(64+4)×25=64×25+25(3)25×32=25×(4×8)=25×4+25×8(四)综合练习1、练习第7题。

(1)找出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算式,并各自归入相应运算定律类型中。

(2)余下的两题:32+144+68+56,1230-216-184,为什么不能归入相应的类型?他们可以简算吗?(3)独立练习。

(4)反馈xx。

2、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1)计算课本第8题,完成后校对。

(2)计算第9题,完成后的、反馈讲评。

3、应用题练习。

(1)独立练习第10题。

(2)反馈讲评,对25×400+25×40025×400×2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P12课文、例8、做一做,P13—15练习二第4、5、11—14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培养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激发:1、简便计算:25×95×425×32 4×48+6×48 102×56 44*25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说一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0.7×1.2○1.2×0.7(0.8×0.5)×0.4○0.8×(0.5×0.4)(2.4+3.6)×0.5○2.4×0.5+3.6×0.5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0.25×4×4.78乘法交换律=1×4.78乘法结合律=4.78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运算律,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乘法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2. 简便运算:利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分配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乘法运算律。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乘法运算律。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乘法的基本概念,如乘数、被乘数、积等。

(2)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算式,提出问题:如何进行简便计算?2. 探究新知(1)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观察以下算式:2 ×3 = 3 × 24 ×5 = 5 × 4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回答: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教师总结:这就是乘法交换律,即 a × b = b × a。

(2)乘法结合律引导学生观察以下算式:2 ×(3 × 4)=(2 × 3)× 45 ×(2 × 4)=(5 × 2)× 4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回答: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教师总结:这就是乘法结合律,即 a ×(b × c)=(a × b)× c。

(3)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观察以下算式:(3 4)× 2 = 3 × 2 4 × 2(5 6)× 3 = 5 × 3 6 × 3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回答: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这两个加数,然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2024年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5篇

2024年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5篇

2024年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5篇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分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材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4、教具: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开放了教学的时空。

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六个环节进行数学活动,分别是:复习铺垫,引出新知;质疑猜想,展开验证;实践新知,应用提高;加强对比,沟通联系;巧设练习,巩固提高;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乘法运算律》教案

《乘法运算律》教案

《乘法运算律》教案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很喜欢打羽毛球,打羽毛球简单易学,不同年龄的人在打羽毛球的过程中都能找到乐趣。

为了方便同学们打羽毛球,体育王老师新买了一些羽毛球拍和羽毛球。

二、自主初探
(一)阅读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题目。

2. 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1: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共330元。

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预设2:一筒里装着12个羽毛球。

3.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预设1: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预设2: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2:
1:学生作品2:

讨论发现:第二题360直接除以36就很简单。

做题不能靠模仿,先观察很重要。

乘法运算定律-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 - 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
2.掌握乘法的运算法则;
3.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
2.教授乘法运算定律;
3.帮助学生练习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2.能够正确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备好乘法口诀表;
2.课前准备乘法题目,准备好黑板、彩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5分钟)
•教师出示乘法口诀表并带领学生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所学知识点乘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15分钟)
•老师出题,并进行示范演示。

•让孩子自己上黑板把算式写出来,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让孩子证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 练习题(30分钟)
•让孩子们分组进行练习。

•让孩子自己出题、自己检查答案、自己交作业。

•教师巡视、监督,及时纠错。

4. 教学归纳(10分钟)
•概括总结乘法运算定律,概念要点、操作方法和应用情况。

5.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乘法练习题。

六、教学总结
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运算定律,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熟练掌握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运算定律(第33~38页)教材说明本节教学乘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数学基础理论中,自然数乘法的定义有多种方式。

用“同数连加”定义乘法,相对于其他各种定义,比较直观,容易描述,所以一直被小学数学教材所采用。

既然是同数连加,那么“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就是客观存在的,非人为的,至于分别叫做被乘数、乘数,还是统称为乘数或因数,则是人为的,它们的书写位置也是人为的。

因此,尽管我们在引进乘法时,不再规定两个乘数的书写位置,但同数连加的定义本身与其他定义一样,都没有包含乘法的交换律,所以教材在这里正式概括乘法交换律还是有必要的。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除了从形式上抽象地加以证明之外,也可以依据“同数连加”的定义,借助直观进行说明。

例如对于乘法交换律,可以通过直观说明b个a连加与a个b连加的结果相等。

又如关于乘法分配律,可用a个c加b个c等于(a+b)个c加以解释。

在五条运算定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

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1、例2和例3,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

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

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三条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设计的。

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1.可以参照第1节的教学建议。

只是在概括规律的过程中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在上节内容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本节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1.主题图。

编写意图这幅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

教学建议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

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多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如“每组有几人?”可直接解决。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都可展示,为后面的例题教学做准备。

2.例1。

编写意图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

教学建议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一般都能说出4×25和25×4两个算式。

接着提问: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然后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再提问: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交换律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通过具体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相乘都有同样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这个规律命名,由于学生刚学了加法交换律,所以一般都能自己说出乘法交换律的名称。

然后,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交换律吗?看看谁的表示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得出a×b=b×a之后,应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能把运算规律非常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

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3.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1)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其教学的安排与例1大致相同。

(2)第35页“做一做”的两道题分别是乘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与乘法结合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目的在于通过应用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并使学生初步看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作用。

教学建议(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问题试着从主题图中找到所需的条件,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

通常,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会有学生列出(25×5)×2与25×(5×2)两种算式,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这里,还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到两个算式虽然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

接着,可以让学生再自己编出几个类似例2这样的算式,以积累更丰富的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结果相等,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

这一教学过程,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第35页上填空的方式进行。

而后的教学与例1基本相似,但可以比教学例1时更放手些。

(2)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3)“做一做”的两道题可以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再作交流。

第1题的右边一题,交换位置验算时出现了三位数的乘法。

由于百位上是1,多数学生有能力类推。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给予指导,或者请会算的学生介绍,由学生教学生。

第2题学生容易想到的算式是2×24×5或24×2×5,这里可以允许学生按运算顺序算,因为后面第3节的例4还会专门讨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当然也可以启发学生依据所学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即2×24×5=24×(2×5)。

如果有学生直接列出24×(2×5)或2×5×24之类的算式,应予以肯定。

因为其中有的学生在列式时就考虑到了怎样使计算简便。

4.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1)例3继续由主题图引出新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每组的人数乘组数,即(4+2)×25;也可以分别算出挖坑、种树的人数与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相加,即4×25+2×25。

两种算法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因而计算结果相同,所以可用等号连接两算式。

有了前面几次类似的学习经历,教材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就相对简略一些。

为促进学习的迁移,教材在得出(4+2)×25=4×25+2×25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类推出25×(4+2)=25×4+25×2。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也有这样的安排。

但不要误认为这两种形式出全,才是完整(a+b)×c=a×c+b×ca×(b+c)=a×b+a×c的乘法分配律。

由于乘法交换律建立在前,因此只要得出两种形式之一,就可以依据乘法交换律得出另一种形式,所以不必要求让学生同时记忆两种形式。

(2)例3下面的“做一做”,安排了三道判断题,都是学生的典型错例,旨在通过判断,引起学生重视,避免类似问题出现。

教学建议(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看主题图,找出图中相关的信息,再独立列式并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并引导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完成“想一想”后,可以让他们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

然后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规律,再来看书,与教科书上的语言作比较,体会怎样说比较简洁,并让学生知道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教学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时,可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的填空,包括“想一想”。

(2)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3)“做一做”的三道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判断,再集体交流,说一说错在哪儿。

学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从形式上作判断;也可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联系乘法运算意义来进行判断。

如56×(19+28),从形式上判断,56应当与19、28分别相乘再相加,从意义上判断,56×(19+28)应当等于19个56加28个56的和,而不是19个56加28。

5.关于练习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为后面学习简便运算做准备的,可以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算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题有什么特点,即它们的积都是整十、整百、整千数。

第2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分别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与前面阐述三个、四个数连加时所指出的类似,三个、四个数连乘,后面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准确地说,既用了交换律,又用了结合律。

与前面的处理意见一样,例如第2小题有两种填法,25×4和4×25,学生认为都只用了乘法交换律,应给予肯定。

本题完成后可让学生比较等式的两边,想一想计算时用哪边的方法更简便一些,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看清楚算式的特点与数据的特点。

这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审题意识和策略选择意识。

第3题和第4题是乘法运算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第4题除了文字提供的信息外,还要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即新教学楼有4层。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

如第3题,先算一个来回游了多少米,再乘7;第4题先算25×4(可解释为4层,每层各取一个教室需配多少套课桌椅)再乘7。

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第5题,其中的第1、3小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第2小题只是按运算顺序计算,没有运用运算定律;第4小题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通过本题的比较、辨析,有助于避免相关运算定律的混淆。

第6题是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的练习。

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较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口算。

比如,第1小题103×12,把它看成求103个12,那么转化为求100个12与3个12的和,计算比较简便。

也就是把103改写成(100+3),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