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乘法运算定律》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乘法运算定律》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乘法运算定律(第33~38页)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乘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数学基础理论中,自然数乘法的定义有多种方式。用“同数连加”定义乘法,相对于其他各种定义,比较直观,容易描述,所以一直被小学数学教材所采用。既然是同数连加,那么“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就是客观存在的,非人为的,至于分别叫做被乘数、乘数,还是统称为乘数或因数,则是人为的,它们的书写位置也是人为的。因此,尽管我们在引进乘法时,不再规定两个乘数的书写位置,但同数连加的定义本身与其他定义一样,都没有包含乘法的交换律,所以教材在这里正式概括乘法交换律还是有必要的。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除了从形式上抽象地加以证明之外,也可以依据“同数连加”的定义,借助直观进行说明。例如对于乘法交换律,可以通过直观说明b个a连加与a个b连加的结果相等。又如关于乘法分配律,可用a个c加b个c等于(a+b)个c加以解释。

在五条运算定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1、例2和例3,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

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三条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设计的。

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1.可以参照第1节的教学建议。只是在概括规律的过程中和用字母表示运

算定律的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在上节内容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本节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编写意图

这幅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

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

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

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

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多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如

“每组有几人?”可直接解决。学生们提出的

问题都可展示,为后面的例题教学做准备。

2.例1。

编写意图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

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

中。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一

般都能说出4×25和25×4两个算式。接

着提问: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然后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再提问: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交换律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通过具体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相

乘都有同样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这个规律命名,由于学生刚学了加法交换律,所以一般都能自己说出乘法交换律的名称。

然后,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交换律吗?看看谁的表示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得出a×b=b×a之后,应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能把运算规律非常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

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3.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

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

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

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其教学的安排

与例1大致相同。

(2)第35页“做一做”的两道题

分别是乘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与乘法

结合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目的在

于通过应用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并使学

生初步看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作

用。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问题试着从主题图中找到所需的条件,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通常,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会有学生列出(25×5)×2与25×(5×2)两种算式,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这里,还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到两个算式虽然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接着,可以让学生再自己

编出几个类似例2这样的算式,以积累更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结果相等,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一教学过程,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第35页上填空的方式进行。而后的教学与例1基本相似,但可以比教学例1时更放手些。

(2)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3)“做一做”的两道题可以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再作交流。第1题的右边一题,交换位置验算时出现了三位数的乘法。由于百位上是1,多数学生有能力类推。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给予指导,或者请会算的学生介绍,由学生教学生。第2题学生容易想到的算式是2×24×5或24×2×5,这里可以允许学生按运算顺序算,因为后面第3节的例4还会专门讨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当然也可以启发学生依据所学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即2×24×5=24×(2×5)。如果有学生直接列出24×(2×5)或2×5×24之类的算式,应予以肯定。因为其中有的学生在列式时就考虑到了怎样使计算简便。

4.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3继续由主题图引出新的问题“一

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解

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每组的人数乘组数,即(4

+2)×25;也可以分别算出挖坑、种树的

人数与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相加,即4×

25+2×25。两种算法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

因而计算结果相同,所以可用等号连接两算

式。有了前面几次类似的学习经历,教材通

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就相对

简略一些。

为促进学习的迁移,教材在得出(4+2)×25=4×25+2×25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类推出25×(4+2)=25×4+25×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也有这样的安排。但不要误认为这两种形式出全,才是完整

(a+b)×c=a×c+b×c

a×(b+c)=a×b+a×c

的乘法分配律。由于乘法交换律建立在前,因此只要得出两种形式之一,就可以依据乘法交换律得出另一种形式,所以不必要求让学生同时记忆两种形式。

(2)例3下面的“做一做”,安排了三道判断题,都是学生的典型错例,旨在通过判断,引起学生重视,避免类似问题出现。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看主题图,找出图中相关的信息,再独立列式并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并引导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完成“想一想”后,可以让他们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规律,再来看书,与教科书上的语言作比较,体会怎样说比较简洁,并让学生知道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教学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时,可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的填空,包括“想一想”。

(2)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3)“做一做”的三道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判断,再集体交流,说一说错在哪儿。学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从形式上作判断;也可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联系乘法运算意义来进行判断。如56×(19+28),从形式上判断,56应当与19、28分别相乘再相加,从意义上判断,56×(19+28)应当等于19个56加28个56的和,而不是19个56加28。

5.关于练习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为后面学习简便运算做准备的,可以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算式

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题有什么特点,即它们的积都是整十、整百、整千数。

第2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分别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与前面阐述三个、四个数连加时所指出的类似,三个、四个数连乘,后面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准确地说,既用了交换律,又用了结合律。与前面的处理意见一样,例如第2小题有两种填法,25×4和4×25,学生认为都只用了乘法交换律,应给予肯定。本题完成后可让学生比较等式的两边,想一想计算时用哪边的方法更简便一些,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看清楚算式的特点与数据的特点。这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审题意识和策略选择意识。

第3题和第4题是乘法运算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第4题除了文字提供的信息外,还要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即新教学楼有4层。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如第3题,先算一个来回游了多少米,再乘7;第4题先算25×4(可解释为4层,每层各取一个教室需配多少套课桌椅)再乘7。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第5题,其中的第1、3小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第2小题只是按运算顺序计算,没有运用运算定律;第4小题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通过本题的比较、辨析,有助于避免相关运算定律的混淆。

第6题是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的练习。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较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口算。比如,第1小题103×12,把它看成求103个12,那么转化为求100个12与3个12的和,计算比较简便。也就是把103改写成(100+3),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由于初学,这三小题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要着急,因为这里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练习,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在后面第3节教材中还将进一步学习。

第7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判断上下两个算式是否得数相等,并说一说理由。在确信每组得数都相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选择每组中自己认为能算得快一些的算式,算出得数,并说一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第8题是一道可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会以“角”为单位,列出5×45或45×5的算式,计算时再用乘法分配律。也会有学生这样算:

(4元+5角)×5

学生如果直接口算或列竖式算出结果,都是可以的。

第9*题安排在这里,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因为后面第3节教材中的例5,主要讨论的就是类似的简便计算。这里可以从算式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如:167×2+176×3+167×5可以理解为2个167加上3个167再加上5个167等于10个167,故方框里填10。

(完整)小学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知识要点及练习

小学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知识要点及练习 一、乘法交换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 ×b =b ×a 2 、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a ×b ×c ×d =b ×d ×a × c 二、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 ×b )×c =a ×( b × c ) 运用: 1、在乘法算式中,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为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简化运算。通常利用的算式是:2 ×5 =10 ;4 ×25 =100 ;8 ×125 =1000 ;625 ×16 =10000 ;25 ×8 =200 ;75 ×4 =300 ;375 ×8 =3000 如:125 ×25 ×8 ×4 =125 ×8 ×25 ×4---------------------------- 乘法交换律 =(125 ×8 )×(25 ×4 )----------------- 乘法结合律 =1000 ×100 =100000 2、在乘法算式中,当因数中有25 、125 等因数,而另外的因数没有4 或8 时,可以考虑将另外的因数分解为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为4 或8 的形式,从而利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使运算简化。 如:25 ×32 ×125 =25 ×(4 ×8) ×125 =(25 ×4 )×(8 ×12 5 ) =100 ×1000 =100000 三、乘法分配律 1、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a + b )× c = a × c +b ×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用字母表示为:(a - b )×c = a × c - b × c 3、以上几个算式均可以逆用,即: a ×c + b × c =(a +b )×c a ×c - b × c =(a -b )×c 4、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以上几个算式应注意利用乘法的意义进行理解:a + b 个 c 等于 a 个c 加上 b 个 c ,而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在运算中熟练运用,减少失误。 5、乘法分配律的实质与特点: 实质:利用乘法的意义将算式转化为整十、整百数的乘法运算。 特点:两个积的和或差,其中两个积的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或两数的和或差,乘同一个数。 6、当算式中没有相同的因数时,考虑利用倍数关系找到相同因数。

教学方法建议与意见

教学方法建议与意见 初中常用的几种化学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实验、练习、讨论和自学辅导等。根据初中化学教材内容,可采取下以教学方法: 1.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实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 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实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能够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理解清楚。 2.提倡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实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实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水平。有条件的要在演示实验后,再让学生亲自做一遍实验。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做好C,S,P和Fe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理解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当教师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把学生实验“氧气的性质”放在课堂上做,以增强感性理解。当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可用“对比迁移法”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 3.提倡用“讲练结合法”实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

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

教学方法及建议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以下提供几种教学方法,供参考。 1.案例教学法 在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案例的分析探究,不仅能使法律条文更加生动具体,而且现实中发生的案件又可能对法律条文提出挑战,引发争议,进而导致国家修订法律条文的可能性。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出示具体案例来组织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的矛盾,参加讨论,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看,案例教学有助于“活化”教材,改革传统概念教学;能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提出和阅读案例。它要求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精选案例,有些案例还可能需要作相应的改造,要求最好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还要尽可能体现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同时教师针对案例所设计的问题,一定是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教师应当在课前布置相应的阅读材料。案例材料的选择,除教材提供的案例外,教师还可以选取其他资料。 (2)案例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围绕案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在讨论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展开交锋。教师要保留对问题的看法,在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在适当时机可作适当的引导。教师应注意听取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思考的路线,辨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3)归纳总结。讨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应针对案例及时进行分析讲解,梳理思维过程,最后给出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法院处理结果。 (4)案例演练。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再次展示新的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演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实施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准备合适的案例,使之符合教学目的,并且这些案例在表达、清晰度和智力要求方面要有很高的质量,这实质是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尽量多地占有资料。案例教学法虽然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它必须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案例教学法与课堂讲授法不可相互替代。 2.体验式教学法

乘法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一、复习引入 问题: 1. 我们已经研究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2. 对于运算定律的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乘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数学基础理论中,自然数乘法的定义有多种方式。用“同数连加”定义乘法,相对于其他各种定义,比较直观,容易描述,所以一直被小学数学教材所采用。既然是同数连加,那么“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就是客观存在的,非人为的,至于分别叫做被乘数、乘数,还是统称为乘数或因数,则是人为的,它们的书写位置也是人为的。因此,尽管我们在引进乘法时,不再规定两个乘数的书写位置,但同数连加的定义本身与其他定义一样,都没有包含乘法的交换律,所以教材在这里正式概括乘法交换律还是有必要的。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除了从形式上抽象地加以证明之外,也可以依据“同数连加”的定义,借助直观作出说明。例如对于乘法交换律,可以通过直观说明b个 a连加与a个b连加的结果相等。又如关于乘法分配律,可用a个c加b个c等于(a+b)个c加以解释。 在五条运算定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1、例2和例3,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 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三条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设计的。 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1.可以参照第1节的教学建议。只是在概括规律的过程中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在上节内容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本节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的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它最适合于有一定的经念的教师,而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来说是一件比较头痛的事情。 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的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前,必须对教材十分的熟悉,只有在对教材的熟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并把教材的学习内容扩展出去,引进一些比较生动的实例,对理论进行生动阐述,这样才认人感觉不到厌烦,才不会累。 但是,相反:有些老师只是对课本进行一次复制,甚至一字不漏去读出来。难道这也算是教学,这也算是大学的教学,难道大学生字都不认得,要你这样一个一个得读,这有必要吗?还有些老师一次备课就用了好几年,一变也不变,这难道也叫教学吗?这样教,是教人学生的还是学死的东西?? 还有些老师,上理论课的时候老是过于注重强调出勤,例如:用按座位坐、或用出勤来压制学生等,本来学生就不是很喜欢上理论课,这样一搞,更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甚至使抵抗。当然,出勤是必要的,但不要过于强调。让人感觉来上课只是为了出勤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或者感觉老师要的就是出勤这样的要求。 其实,要教好理论课,特别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时,首先要做是跟们及时交流。建立平等的关系、还有就是宽容。有些老师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就针锋相对,甚至侮辱学生、说些有辱人格的话。就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老师是不及格的、失败的。虽然学生也有些不对,但如果老师和颜悦色的说,不要说些过于偏激的话,师生关系会更好,更有利于教学。其次,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到课堂内容中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还有,就是老师的用语的语调、声音是否清楚,老师的个人形象等。最后,理论和实践要密切结合一起来运用。 上面只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当然,作为学生也有很多需要注意和改正的地方。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种种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这一点是不应置疑的!!我想某些老师也许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这里只是对教学意见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谨供参考。 北京大学物理系(100871)赵凯华本文是赵凯华教授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理事会上作的学术报告(1999年11月3日于安徽省黄山市。根据录音整理)今天我主要谈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些问题,谈我自己近些年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我们的经验。我不想对此问题作全面地论述,而只是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教学改革的两个中心问题教学改革有两个中心问题。首先,教育改革要转变教育思想。如果教育思想没有变化,改来改去是改技术细节,没有抓到要害。第二个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两个问题都是教育部的领导提出来的,我们都赞成,都拥护。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

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时灵活应用乘法的运算律。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乘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总是要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看看小明的同学们,正在植树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组,每个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题意 根据已知条件,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求2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5×4或4×25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乘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乘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25×4=100(人)或4×25=100(人) (3) 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历史教学的方法及建议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必须全情投入。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哪节课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平和的)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不一会儿,班上的同学就“倒下一大片”了。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不管碰到什么烦恼,都得暂时无条件地把它抛开,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学习角色,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就营造出来了,也意味着这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二、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三、历史课的点面交*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点,即座标。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

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8)

为了探索数学新课程教学方法,我与同事们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的方式,逐步发现初中数学新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引导发现法 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水平,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然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基本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各种途径主动去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以达到获取知识和发展水平的目的。 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中“角边角定理”时,就尝试使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对三角形全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我在事先画好几组全等的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角的大小或边的长短,分组实行,让他们去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一到关键之处就加以点拨、引导,让他们在我的引导之下去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从而一步一步得出“角边角定理”。 引导发现法的特点是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有所发现,能够大大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但是,采用这种方法,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2 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教学法是采用“启(启发)、读(阅读)、练(练习)、知(当时知道结果)、结(小结)”的课堂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上课开始由教师启发5分钟左右,课结束前再由教师小结10分钟左右,“启”和“结”都是教师面向班集体实行的。中间的30分钟,教师不打断全班学生思路,让学生各自动手动脑地实行个别化自学,读、练、知交替实行,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学到课本中有指令做练习时就做练习并对答案。学生在自学时,教师要积极巡视课堂,辅导自学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优秀学生,检查学生作业。借此了解课堂上学习情况和共同性的问题,以便小结时有的放矢。 我在教学当中遇到简单的内容一般都让学生去自学,肯定他们学得好的地方,点拨一下他们学得不够的地方,这样也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能让他们发现自己还存有的问题。 经长期试验证明,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学业成绩、自学水平成长、自学水平迁移和学科全面发展等四个指标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教学能促动知识与水平同步发展。 使用自学辅导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自学水平,全新的教学内容和太难的内容都不适宜采用自学辅导法。 3 研讨式教学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实行研究并展开讨论、辩论的教学方式。 研讨式教学法明显不同于讲授法、讲解法。学生的研究、讨论活动占主导地位。能够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 我在每个年级的教学中都安排了几堂内容让学生自己研究、讨论,尤其是几何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完全能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们自己独立地或者分组共同去讨论、辩论。比如说,我在教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时,就是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效果很不同一般。 4 讲解法 讲授法的一种方式。教师用语言对教学内容实行解释、说明和论证的一种讲授方法。如:解释概念、论证数学公式或定理、阐明解题规律、归纳知识结构等。很多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也常常需要讲解法的配合。使用讲解法时,教师要注意讲解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要把握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更要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此,讲授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还要善于提

关于教学方法的建议和意见

关于教学方法的建议和意见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师每一天都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培养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学科教学能力的严重课程,其教学目前尚有不尽人意之处:反映在学生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浓,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这门课程学不学一个样,会写教案就行;反映在教学效果上,问题突出体现在数学教育实习中,如不会运用数学教育原理指导教学,不会运用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等。 新课程的实施现状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中学教师对新课程并不十分认同和理解,部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也同样存在着守旧和不理解的情结,对新课程所要求的内容、范围等把握不准。很多中学在进行课程实施中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第二、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对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教科书都有与以前例外的认识,认为考试评价与新课程理念并不一致。 针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现状及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以及对中学教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改革经验,我有如下建议: 1.重视对学生进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是教材教法课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建议、教学建议等都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相应制定的。即新课程理念是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指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关系到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制定等。叶澜教授曾指出:“具有一定的教育理念,这是新型的严重特征,也是决定把工作做成工匠型还是专家型的严重因素。”因此,必须对师范生进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从新课程产生的背景、研制,以及国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失败的教训与胜利的经验等,新课程标准与我国原教学大纲的区别等。 2.增加现代数学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是培养未来型数学教师的基础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学数学现代化今天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事实,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是不会停步的。高师数学系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保证具备这样“现代素质”的未来型教师呢?除常规的教法课的理论与技能课之外,还应增设现代观点下的中学数学内容。

(完整版)乘法运算定律练习题

乘法运算定律练习题 1.怎样简便怎样算 (40+8)×25 125×(8+80)36×(100+50)24×(5+10)86×(1000-2) 15×(40-8)(25+16)×4 (25+6)×4 (60+4)×25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24×49+24×51 18×19+81×18 13×25+17×25 78×99 63×104 56×10152×102 125×81 25×4131×99 42×98 29×9985×98 125×79 25×39 83+83×99 6×56+56×94 99×99+99 75×103-75×3 125×81-125 91×31-91 125×7×8 32×4×25 25×58×4 25×9×3×4 678+591+409 125×64×25 25×25×16 72×125 357+288+143 812+197+188 25×24 99×28+28 973×5×2 125×897×8 2×125×8×5 195×25×4 99×83 7×75-7×25 88×27+27×12

2.列出算式,并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77的25倍与4的乘积是多少?②142与8的乘积再乘125得多少?③32乘17的积加32乘83的积得多少? 3.运用乘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 ×______)×32 (28+25)×4=_____×4+_____×4; 15×24+12×15=_____×(_____+_____) 6×47+6×53=_____×(_____+_____); (13+_____)×10=_____×10+7×_____ 4.在□里填上“>”、“<”或“=”。 ①73×54□54×73 ②(75×76)×74□75×(76×74) ③87×53□87×52 ④80×90□8×(10×90) 5.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9+9+9+9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9()②7×25×4=7×(25×4)只用了乘法结合律() ③求和只能用加法计算()④2×3=6这个算式中2和3分别叫做积6的因数() ⑤几个数相乘,改变它们原来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不变() 6.根据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横线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 49+ =73+49; ②37×28=×37; ③55+136= +55; ④61×=44×; ⑤(74+39)+61=74+(39 + ); ⑥25×(4×18)=(25×4)× ⑦ 167+256+333=256+(+333); ⑧15×12×6=12×(×) 上面8道题中,只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只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只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既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既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又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7.应用题。 ①一台缝纫机6小时可加工服装48件,要用5台同样的缝纫机加工400件服装,需要几小时? ②一个盒子能装12支钢笔,每支钢笔3元钱,买这样的钢笔5盒共用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③一件毛衣95元,一件呢大衣325元,现在各买4件,买呢大衣工比买毛衣共花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 ④一服装店一天卖出70件运动服,上午卖出20件,每件运动服78元,问下午卖了多少钱?(用不同方法解答) ⑤两个车间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平均每人加工185个,第一车间有75名工人,第二车间有80名工人,两车间共加工多少个零件?(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1.情境教学法 “情境”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或体验。教材的这种设计增强了可读性、趣味性,可以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有关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每目探究活动所设计的情境,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例如,“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生命科技面临的伦理难题”、“走进虚拟世界”等目题下设计的探究活动都是以图片和问题形式呈现,图片比较直观地呈现了所要探讨的内容,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探究活动中还有一些问题情境的设计,例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两种观点,我们应赞成哪一个?是否应该发展转基因作物?科学家是否负有道德责任?该不该对科技活动进行伦理监督?等等。这些探究活动都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别观点,在自主探究和平等沟通的过程中提炼观点,从而做出符合伦理要求的价值选择。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给予学生一定的价值选择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对不对、该不该、能不能、值不值等方面进行权衡和判断,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探究活动,包括观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现象;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结果;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地整理;分析、解释信息;交流探究成果等。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进行自主探究,如“你还知道哪些与生命科技相关的手术或试验取得了成功?”“你注意到哪些商品贴有转基因产品的标签?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哪些国家不允许生产和进口转基因产品”。这些均可在课前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然后将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课上进行交流。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大家集体合作完成。经过这种探究性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建构知识。 3.运用与实践教学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材设计了一些认知性和践行性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几种实践活动。 (1) 结合相关探究活动的要求,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各种资料用于学习。 (2) 走访邻近的医院或科研单位,了解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及相关问题。 (3) 结合本专题的活动建议,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同学或校外人员对生命科技发展中伦理问题的认识,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撰写报告或论文。

美术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

我国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一直没有发挥出它本身具有的重要教育功能,几十年来教学改革总是裹足不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美术教学受传统的习惯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今美术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存在一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 (2)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 (3)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述三个方面虽然表现不同,其实根源只有一个,即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正是由于这样,我们的视野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才过多地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才不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的关系。因此,必须彻底地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才能发挥出美术教学的教育作用。教师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变革教学方法,实现美术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 过去的美术创作教学模式常常是以“师”为中心。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一步一步地教给学生。并且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其实这无所谓叫“创作”,而只是模仿,因为它不含自主性,创造性。就像“画匠”与“画家”的区别。画匠只是按部就班地模仿画别人的东西,而画家则是在创造一种艺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

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进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美术创作教学不仅是技能教育,更是一种人文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一、创设情境,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声像、游戏、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创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我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利用一切机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主体形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课堂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境和学习的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欣赏美 美术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

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

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 教学行为具有小尺度、短时间、外显化的特点。“小尺度”的特点是指:行为可以分解为一个个片段进行微格研究,如提问方法就可以分解为小尺度的发问、候答、选答、倾听、追问、理答、评价等行为。“短时间”的特点是指,每一片段的行为持续的时间一般是较短的,它不像一种教学模式(方法)持续较长时间,甚至一堂课。“外显化”的特点是指,行为都是可以被感知的,或者被看到,或者被听到,或者被接触到,而课程理念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需要由行为来体现。比如,新课标中所述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课程理念,是需要通过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而实施。 教学行为有各种分类,通常有三种分类方法:主要行为(与学生认知内容直接有关的行为)、辅助行为(对正常的教学过程起到维持与保障作用的行为);言语行为、呈示行为、指导行为;课堂组织行为、课堂传授行为、课堂活动行为。在以下的文本中,我们采用了言语行为、呈示行为、指导行为、互动行为、规约行为等提法。 观点: ●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讲,而是怎样讲,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与“灌输”不能同日而语; ●学教必须结合,学生在自学中仅从字面上看懂的不等于理解,而理解的不等于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讲解是十分重要的; ●限制教师讲授是形而上学的做法,也是对教师资源的极大浪费,讲多少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讲授时机的掌握与方法的应用大有讲究。 建议: ●讲要选择时机,一般不要先讲(先学、先问、先铺垫、先尝试……); ●讲要有针对性(难则详、易则简、会则略); ●讲要讲究方法(描述、概述、阐述); ●讲要调控难度(最近发展区理论); 观点: ●情境创设是“先行组织者”策略的需要; ●情境创设是发挥视觉作用的需要;

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的运算定律 课题一、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P24-25/例5(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例6(乘法结合律)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师:同学们还记得加法运算定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公式,或者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加法的运算定律? 生举例: 2、提问: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适时板书:a+b=b+a a+b+c=a+(b+c) 3、设问: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 二、猜测验证,合作探究 1、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1)认识乘法的交换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生3:??? 师:好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后回报自己的算法. 生1:4×25=100(人) 生2:25×4=100(人) 生3:发现了4×25=25×4 师:看来乘法的因数交换以后也有一定的规律,我们把这种规律也叫乘法的交换律。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一.课的构思: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每节课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印象,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及多样性思维和自我的创新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采用了尝试,启发,点拨的方法。使学生对新动作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的不同练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超越过去那种“授之以鱼”的被动教学模式,更好地贯彻“授之以渔”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会学、会用、会举一反三。通过热身游戏和素质练习游戏,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军的高尚思想。 二.教学过程: 准备:在课的开始部分,选用了创新“集体性”游戏,但是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的方法,并在合理运用情景导入的基础上,更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基本内容: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多中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图片示范、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甚至多媒体的观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即使点拨,诱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同时心理也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通过比赛,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灵敏性。其次,通过一些奔跑和跳跃练习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束:让学生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自我评定。这样整堂课在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结束。 由于体育课大都是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物质上、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根据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在初一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抓好体育各阶段组织教学。体育教育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

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5)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正确理解“三维”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落实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作为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科教育的中心由学科向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整合“三维教学目标”,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 1、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 2、认真制定符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目标是行为的导向,要简要、明确、具体。 1、数学学习过程充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有必要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面貌,使其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学趋于一致。学习数学的目的就不仅仅是获得计算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设置,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

并得出答案。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画图、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猜测,然后再逐步找到规律,将意义一般化,概念化。 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教学过程中,应当致力“多样化”、“合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例如:计算:6+8=?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计算办法和想法,教师以直观图形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他们不同的计算过程。当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就是思维从直观动作中分化出来的过程。教师帮助这一分化的实现,并创造条件(记录在黑板上),让他们以表象的形式再认自己的行为。进一步,以数字符号的形式表达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分别相应写在直观图形的下边,便于对照。如: 8+1+1+1+1+1+1; 6+8=6+(4+4)=(6+4)+4=10+4; 6+8=(4+2)+8=4+(2+8)=4+10 肯定每种办法都获得了成功,再引导学生利用表象比较和评价不同途径(想法)的数学特征。

小学四年级 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讲义

运算定律 第 2 节乘法运算定律 【知识梳理】 1.运算定律的发现及验证 在实际的计算中,当我们对一个算式进行变形的时候,如交换算式中某两个数字的位置或者给算式添上或去掉括号,这时不影响算式的结果我们就可以提炼出一个通用的运算规律,从而使计算更加简便。我们称这样的规律为运算定律。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在数学中通常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通常用小写字母a,b,c等代表代表算式中的数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能够达到更直观的效果。 3.乘法交换律 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如果用a、b分别代表一个因数,那么乘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 4.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如果后两个数相乘能使计算简便一些,就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5.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当我们遇到求两个积的和,而这两个积中正好有相同的因数时,我们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用相同的因数乘其他两个数的和。

【诊断自测】 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填空 (1)4×25=25×4,也就是说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后,积(),这叫(),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2)(25×5)×2=()、25×(5×2)=(),所以(25×5)×2=25×(5×2),像这样三个数连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乘法( ),用字母表示为()。 (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不变,这叫乘法(),用字母表示为()。 (4)三个数相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用字母表示为()。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入适当的数。 (1) 15×16=16× (2) 25×7×4= ××7 (3)(60×25)× =60×(×8) (4) 125×(8×)=(125×)×14 (5) 3×4×8×5=(3×4)×(×) 3.应用题 学校有教学楼4层,每层有7间教室,每间教室要配25套双人桌椅,学校一共需要购进多少套双人桌椅? 二、乘法分配率 1.用竖式计算 105×24 28×35 108×15

学生对教学地意见和建议

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大部分老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部分老师上课只顾自己讲,与学生的互动很少,或者说没有。 建议:采取多样形式和学生互动(提问,分组讨论等),这样能督促学生积极学习,相信效果比较好。 2、部分老师认为很多知识我们都已经学过,故而略去不讲,殊不知,我们急需老师给我们提点,带我们会回忆。 建议:老师上课时尽量花点时间,带着我们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二、对学生学习的意见和建议: 1、大多学生学习兴趣低,没有把心思放到学习上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不巩固。 建议:营造比先进的氛围(比如召开班队会,老师上课多指明其重要性等),这样可以提高班风学风,影响周围同学共同进步。 三:对教学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采取必要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调互动教学,互动是多情境、多维度、多容、多形式的互动体。互动的容不仅包括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道德规的认同、情感情操的冶;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是创新者和创造

者。 (1)互动性学习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知识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设计教学容。 (2)互动性学习应当既有集体组织形式的练习,又有分组、多层次的组织教学,而不是强调集体组织的统一安排,没有个人活动的自由,没有区别对待。 (3)互动性学习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其自觉锻炼和主动参与意识。 (4)传统的教育在教学评价中比较注重纪律良好、课堂有序。而互动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多样的、灵活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欢乐的、活跃的。教学容是多元的,有趣的。 (5)互动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单是组织者、主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的助学者。 四、总结 我们班教学工作一切正常,一切均按照课程安排顺利开展。在课堂上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提前备好课,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展同学们的知识面,使同学们不仅学好了课本理论知识,而且还增长了视野,其效果甚佳。有些老师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实例,使同学们深有感触,容易理解,也使课本知识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生活。有些老师加强了课堂讨论,使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查阅整理资料,对某一问题认识更深刻了。同学们也能积极的配合各位代课老师的教学活动,并且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位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