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运算定律(第33~38页)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乘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数学基础理论中,自然数乘法的定义有多种方式。用“同数连加”定义乘法,相对于其他各种定义,比较直观,容易描述,所以一直被小学数学教材所采用。既然是同数连加,那么“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就是客观存在的,非人为的,至于分别叫做被乘数、乘数,还是统称为乘数或因数,则是人为的,它们的书写位置也是人为的。因此,尽管我们在引进乘法时,不再规定两个乘数的书写位置,但同数连加的定义本身与其他定义一样,都没有包含乘法的交换律,所以教材在这里正式概括乘法交换律还是有必要的。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除了从形式上抽象地加以证明之外,也可以依据“同数连加”的定义,借助直观进行说明。例如对于乘法交换律,可以通过直观说明b个a连加与a个b连加的结果相等。又如关于乘法分配律,可用a个c加b个c等于(a+b)个c加以解释。
在五条运算定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1、例2和例3,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
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三条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设计的。
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1.可以参照第1节的教学建议。只是在概括规律的过程中和用字母表示运
算定律的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在上节内容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本节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编写意图
这幅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
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
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
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
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多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如
“每组有几人?”可直接解决。学生们提出的
问题都可展示,为后面的例题教学做准备。
2.例1。
编写意图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
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
中。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一
般都能说出4×25和25×4两个算式。接
着提问: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然后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再提问: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交换律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通过具体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相
乘都有同样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这个规律命名,由于学生刚学了加法交换律,所以一般都能自己说出乘法交换律的名称。
然后,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交换律吗?看看谁的表示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得出a×b=b×a之后,应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能把运算规律非常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
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3.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
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
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
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其教学的安排
与例1大致相同。
(2)第35页“做一做”的两道题
分别是乘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与乘法
结合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目的在
于通过应用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并使学
生初步看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作
用。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问题试着从主题图中找到所需的条件,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通常,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会有学生列出(25×5)×2与25×(5×2)两种算式,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这里,还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到两个算式虽然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接着,可以让学生再自己
编出几个类似例2这样的算式,以积累更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结果相等,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一教学过程,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第35页上填空的方式进行。而后的教学与例1基本相似,但可以比教学例1时更放手些。
(2)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3)“做一做”的两道题可以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再作交流。第1题的右边一题,交换位置验算时出现了三位数的乘法。由于百位上是1,多数学生有能力类推。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给予指导,或者请会算的学生介绍,由学生教学生。第2题学生容易想到的算式是2×24×5或24×2×5,这里可以允许学生按运算顺序算,因为后面第3节的例4还会专门讨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当然也可以启发学生依据所学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即2×24×5=24×(2×5)。如果有学生直接列出24×(2×5)或2×5×24之类的算式,应予以肯定。因为其中有的学生在列式时就考虑到了怎样使计算简便。
4.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3继续由主题图引出新的问题“一
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解
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每组的人数乘组数,即(4
+2)×25;也可以分别算出挖坑、种树的
人数与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相加,即4×
25+2×25。两种算法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
因而计算结果相同,所以可用等号连接两算
式。有了前面几次类似的学习经历,教材通
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就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