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数据司法鉴定通用实施规范
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关于电子数据收集提取判断的规定》(10月1日施行)

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关于电子数据收集提取判断的规定》(2016年10月1日施行)为规范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提高刑事案件办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一般规定第一条电子数据是案件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
电子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信息、电子文件:(一)网页、博客、微博客、朋友圈、贴吧、网盘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二)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三)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四)文档、图片、音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以数字化形式记载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等证据,不属于电子数据。
确有必要的,对相关证据的收集、提取、移送、审查,可以参照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侦查机关应当遵守法定程序,遵循有关技术标准,全面、客观、及时地收集、提取电子数据;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围绕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审查判断电子数据。
第三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电子数据。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
第四条电子数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应当保密。
第五条对作为证据使用的电子数据,应当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几种方法保护电子数据的完整性:(一)扣押、封存电子数据原始存储介质;(二)计算电子数据完整性校验值;(三)制作、封存电子数据备份;(四)冻结电子数据;(五)对收集、提取电子数据的相关活动进行录像;(六)其他保护电子数据完整性的方法。
第六条初查过程中收集、提取的电子数据,以及通过网络在线提取的电子数据,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二、电子数据的收集与提取第七条收集、提取电子数据,应当由二名以上侦查人员进行。
取证方法应当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第八条收集、提取电子数据,能够扣押电子数据原始存储介质的,应当扣押、封存原始存储介质,并制作笔录,记录原始存储介质的封存状态。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资质是怎样的,操作要求是怎样的

电⼦数据司法鉴定资质是怎样的,操作要求是怎样的我们都知道司法鉴定包括很多⽅⾯的内容,但是让⼤家最为想不到的就是电⼦鉴定,那么顾名思义电⼦鉴定就是与电⼦机械设备相关乎的⼀系列鉴定,那么接下来就由店铺⼩编来为⼤家来进⾏⼀系列的相关介绍。
希望⼤家对这⽅⾯可以进⾏⼀系列的具体了解。
电⼦数据司法鉴定资质是怎样的,操作要求是怎样的⼀、什么是电⼦数据司法鉴定?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运⽤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
电⼦数据司法鉴定是指鉴定⼈运⽤计算机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和技术⼿段,对诉讼涉及的电⼦数据进⾏恢复、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以取得最具证明⼒的电⼦证据作为认定事实依据的活动。
⼆、服务项⽬1、各种存储介质内的数据检验鉴定(1)计算机硬盘、SSD固态硬盘、软盘、磁带;(2)磁盘阵列 RAID0、RAID1、RAID5等;(3)移动存储设备 MO、移动硬盘、U盘、Zip盘等;(4)各种CD-R、CD-RW刻录光盘;(5)各种品牌型号⼿机;(6)各种数码相机⽤的Flashcard、Memory Stick、Microdrive等存储卡。
2、计算机软件检验鉴定(1)软件功能鉴定(2)软件⼀致性⽐对3、数据恢复针对所有存储介质和操作系统4、数据获取(1)⽹络数据获取(2)现场数据获取5、声像资料鉴定⾳频、视频、图⽚鉴定三、电⼦数据司法鉴定应⽤在哪些⽅⾯?1、刑事,民事诉讼活动中的电⼦数据司法鉴定、取证;2、审计、调查中的电⼦数据司法鉴定、取证(如:财务审计,公司调查等);3、保险,商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纠纷仲裁活动中的电⼦数据司法鉴定、取证。
4、执法机关侦破案件过程中的电⼦数据司法鉴定、取证。
四、鉴定服务不限故障类型1、病毒、系统故障、误操作、升级或安装软件错误等;2、意外事故、电击、⽔淹、⽕烧、震荡、撞击、机械故障等;3、其它原因故障。
以上就是店铺⼩编对于电⼦数据司法鉴定是怎样的,操作要求是怎样的的相关介绍,我们也知道现在是⼤数据和互联⽹的时代,那么相对应的⽹络技术也⾃然⽽然的运⽤于各个领域和⽅⾯,那么这就更警⽰我们要加强这⽅⾯的增强。
司法鉴定技术规范目录

2014年度V
9
电子数据复制设备鉴定实施规范
SF/Z JD0401001-2014
10
电子邮件鉴定实施规范
SF/Z JD0402001-2014
11
软件相似性检验实施规范
SF/Z JD0403001-2014
12
建设工程司法鉴定程序规范
SF/Z JD0500001-2014
2014年度IV
13
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司法鉴定经济损失估算实施规范
司法鉴定技术规范目录(13项)
序号
名 称
编 号
备注
1
周围神经损伤鉴定实施规范
SF/Z J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3005-2014
2014年度Ⅰ
2
外伤性癫痫鉴定实施规范
SF/Z JD0103007-2014
3
法医临床影像学检验实施规范
SF/Z JD0103006-2014
4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精神伤残评定规范
SF/Z JD0104004-2014
2014年度Ⅱ
5
生物学全同胞关系鉴定实施规范
SF/Z JD0105002-2014
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硫化氢中毒血液中的硫化物实施规范
SF/Z JD0107013-2014
7
藏文笔迹鉴定实施规范
SF/Z JD0201009-2014
2014年度Ⅲ
8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通用实施规范
SF/ZJD0400001-2014
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关于电子数据收集提取判断的规定》(2016年10月1日施行)

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关于电子数据收集提取判断的规定》(2016年10月1日施行)为规范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提高刑事案件办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一般规定第一条电子数据是案件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
电子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信息、电子文件:(一)网页、博客、微博客、朋友圈、贴吧、网盘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二)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三)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四)文档、图片、音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以数字化形式记载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等证据,不属于电子数据。
确有必要的,对相关证据的收集、提取、移送、审查,可以参照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侦查机关应当遵守法定程序,遵循有关技术标准,全面、客观、及时地收集、提取电子数据;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围绕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审查判断电子数据。
第三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电子数据。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
第四条电子数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应当保密。
第五条对作为证据使用的电子数据,应当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几种方法保护电子数据的完整性:(一)扣押、封存电子数据原始存储介质;(二)计算电子数据完整性校验值;(三)制作、封存电子数据备份;(四)冻结电子数据;(五)对收集、提取电子数据的相关活动进行录像;(六)其他保护电子数据完整性的方法。
第六条初查过程中收集、提取的电子数据,以及通过网络在线提取的电子数据,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二、电子数据的收集与提取第七条收集、提取电子数据,应当由二名以上侦查人员进行。
取证方法应当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第八条收集、提取电子数据,能够扣押电子数据原始存储介质的,应当扣押、封存原始存储介质,并制作笔录,记录原始存储介质的封存状态。
司法鉴定技术规

电子数据复制设备鉴定实施规范
2014-3-17 发布
2014-3-17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
发布
SF/Z JD0401001-2014
目次
前言 ................................................................................ Ⅱ 引言 ................................................................................ Ⅲ 1 范围 .............................................................................. 1 2 术语和定义 ........................................................................ 1 3 要求 .............................................................................. 2 4 检测步骤 .......................................................................... 3 参考文献 ........................................................................... 5
I
前言
本技术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技术规范由福建中证司法鉴定中心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福建中证司法鉴定中心。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赵庸,卢建斌,张雪峰。 本技术规范为首次发布。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问题研究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问题研究摘要: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数据在司法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针对电子数据司法鉴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电子数据的特点、鉴定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网络技术,法律问题一、引言二、电子数据的特点1. 可修改性: 电子数据可以被轻易地修改和篡改,因此其真实性常常受到质疑。
2. 不可见性: 电子数据通常是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储,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其内容,需要通过特定的设备和软件才能访问和理解。
3. 容易传播: 电子数据可以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因此可能会被多方获取并加以利用。
4. 隐私性: 电子数据可能涉及个人隐私,需要在司法鉴定中保护被鉴定对象的个人隐私权。
三、电子数据的司法鉴定方法1. 技术鉴定: 通过技术手段对电子数据进行检验和鉴定,包括数据提取、数据恢复、数据分析等过程,以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 遗留鉴定: 对电子设备、存储介质等进行鉴定,以确定其是否曾经具有某些特定的数据内容或操作记录。
3. 证人鉴定: 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证言和调查,确定电子数据的产生、存储、传输等情况,从而确认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1. 技术难点: 电子数据的司法鉴定需要依靠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设备,而这些技术常常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对司法鉴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 法律认可: 目前我国对于电子数据的司法鉴定标准和程序尚未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认可度和适用性存在争议。
3. 隐私保护: 电子数据中可能涉及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如何在司法鉴定中保护相关当事人的隐私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南省司法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司法鉴定业务类别规范(二)》的通知

河南省司法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司法鉴定业务类别规范(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司法厅•【公布日期】2010.07.14•【字号】豫司文[2010]163号•【施行日期】2010.07.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河南省司法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司法鉴定业务类别规范(二)》的通知(豫司文〔2010〕163号)各省辖市司法局、厅直属司法鉴定机构:现将《河南省司法鉴定业务类别规范(二)》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单位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二○一○年七月十四日河南省司法鉴定业务类别规范(二)根据《河南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和司法部《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试行)》第十七条的规定,结合我省司法鉴定工作实际,制定司法鉴定业务类别规范。
一、关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一)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执业类别定义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是通过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手段和设备,对诉讼所涉及的计算机或其他电子存储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恢复、鉴别和判断;或利用网络技术对通过网络进行的攻击、入侵、版权侵权等行为进行判定,为诉讼中认定事实提供电子数据证据材料的行为。
(二)上述执业类别按照司法部《司法鉴定文书示范文本》中“司法鉴定意见书”样式出具鉴定意见。
(三)申请设立“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机构,提交的材料中应当包括:1、行业资质证书:申报单位的法人证书,该证书上写明的经营范围应具有与电子数据鉴定、计算机技术服务等相关的内容;(申报单位仅限于具备一定计算机相关技术研发能力、检测能力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或其它特殊单位。
)2、基本仪器、设备清单及凭证:电子数据读取、恢复、鉴定等使用的专用设备如计算机取证勘察箱系统、电子数据取证专用机、电子数据取证分析服务器、动态虚拟仿真取证系统等,电子存储介质的读取设备,鉴定专用的计算机及服务器、刻录机、打印机等;3、人员资格证书:3名以上具有计算机、网络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且执业年限5年以上的工程师;或具有计算机、网络或相关专业的高级工程师。
电子取证标准规范

电子取证标准规范这可能是截至2018年6月相对最全的电子取证相关的标准规范,包括3个国家标准、22个公共安全标准、10个司法鉴定技术规范及大量的国外规范、操作指南。
大部分文档可以在本人博客中的对应页面进行下载。
第一部分国内的相关标准规范1.1国家标准(3)1.GB/T 29360-2012 《电子物证数据恢复检验规程》2.GB/T 29361-2012 《电子物证文件一致性检验规程》3.GB/T 29362-2012 《电子物证数据搜索检验规程》1.2公共安全标准(22)1.GA/T 754-2008 《电子数据存储介质复制工具要求及检测方法》2.GA/T 755-2008 《电子数据存储介质写保护设备要求及检测方法》3.GA/T 756-2008 《数字化设备证据数据发现提取固定方法》4.GA/T 757-2008 《程序功能检验方法》5.GA/T 825-2009 《电子物证数据搜索检验技术规范》(已废止)6.GA/T 826-2009 《电子物证数据恢复检验技术规范》(已废止)7.GA/T 827-2009 《电子物证文件一致性检验技术规范》(已废止)8.GA/T 828-2009 《电子物证软件功能检验技术规范》9.GA/T 829-2009 《电子物证软件一致性检验技术规范》10.GA/T 976-2012 《电子数据法庭科学鉴定通用方法》11.GA/T 977-2012 《取证与鉴定文书电子签名》12.GA/T 978-2012 《网络游戏私服检验技术方法》13.GA/T 1069-2013 《法庭科学电子物证手机检验技术规范》14.GA/T 1070-2013 《法庭科学计算机开关机时间检验技术规范》15.GA/T 1071-2013 《法庭科学电子物证Windows操作系统日志检验技术规范》16.GA/T 1170-2014 《移动终端取证检验方法》17.GA/T 1171-2014 《芯片相似性比对检验方法》18.GA/T 1172-2014 《电子邮件检验技术方法》19.GA/T 1173-2014 《即时通讯记录检验技术方法》20.GA/T 1174-2014 《电子证据数据现场获取通用方法》21.GA/T 1175-2014 《软件相似性检验技术方法》22.GA/T 1176-2014 《网页浏览器历史数据检验技术方法》1.3司法鉴定技术规范(10)1.SF/Z JD0400001-2014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通用实施规范》2.SF/Z JD0401001-2014 《电子数据复制设备鉴定实施规范》3.SF/Z JD0402001-2014 《电子邮件鉴定实施规范》4.SF/Z JD0403001-2014 《软件相似性鉴定实施规范》5.SF/Z JD0400002-2015 《电子数据证据现场获取通用规范》6.SF/Z JD0401002-2015 《手机电子数据提取操作规范》7.SF/Z JD0402002-2015 《数据库数据真实性鉴定规范》8.SF/Z JD0402003-2015 《即时通讯记录检验操作规范》9.SF/Z JD0403002-2015 《破坏性程序检验操作规范》10.SF/Z JD0403003-2015 《计算机系统用户操作行为检验规范》第二部分国外的操作规范及最佳实践2.1ISO/IEC电子数据取证标准体系1.ISO/IEC 27035:2011《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事件管理》2.ISO/IEC 27037:2012《信息技术-安全技术-电子证据识别. 收集. 获取和保存指南》3.ISO/IEC 27038:2014《信息技术-安全技术-数字化修订详述》4.ISO/IEC 27040:2015《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存储安全》5.ISO/IEC 27041《信息技术-安全技术-调查方法适宜性充分性保障指南》6.ISO/IEC 27042《信息技术-安全技术-电子证据分析解释指南》7.ISO/IEC 27043:2015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技术-调查原则和过程》8.ISO/IEC 27044《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指南》9.ISO/IEC 27050《信息技术-安全技术-电子证据发现》10.ISO/IEC 30121:2015《信息技术-电子数据取证风险架构管理》2.2SWGDE-手机1.SWGDE Best Practices for Chip-Off2016年2月8日发布V1.0版本2.SWGDE Best Practices for Collection of Damaged Mobile Devices2016年2月8日发布V1.1版本3.SWGDE Best Practices for Examining Mobile Phones Using JTAG2015年9月29日发布V1.0版本4.SWGDE Best Practices for Mobile Phone Forensics2013年2月11日发布V2.0版本5.SWGDE Core Competencies for Mobile Phone Forensics2013年2月11日发布V1.0版本2.3SWGDE-计算机1.SWGDE Best Practices for Computer Forensic Acquisitions2018年4月25日发布V1.0版本2.SWGDE Capture of Live Systems2014年9月5日发布V2.0版本3.SWGDE Best Practices for Handling Damaged Hard Drives2014年9月5日发布V1.0版本4.SWGDE Best Practices for Computer Forensics2014年9月5日发布V3.1版本2.4美国国家标准于技术研究院(NIST)1.Guidelines on PDA Forensics2004年11月1日发布,NIST SP 800-722.Guide to Integrating Forensic Techniques into Incident Response2006年9月1日发布,NIST SP 800-863.Guidelines on Mobile Device Forensic2014年5月15日发布,NIST SP 800-101 Revision 12.5美国联邦司法部1.Digital Evidence in the Courtroom A Guide for Law Enforcement and Prosecutors2.《法庭中的数据证据:执法部门及检察官操作守则》3.Electronic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An On-the-Scene Reference for First Responders4.《电子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响应者的现场参考》5.Electronic CrimeScene Investigation A Guide for First Responders6.《电子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响应者指南》7.Forensic Examination of Digital Evidence A Guide for LawEnforcement8.《数字证据的司法审查:法务人员指南》9.investigations involving the internet and computer networks10.《涉及互联网和计算机网络的调查》2.6美国试验与材料学会国际组织1.Standard Guide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omputer Forensics2.ASTM E2678-09(2014),2014年最后修订3.StandardPractice for Computer Forensics4.ASTM E2763-10,2010年最后修订5.Standard Guide for Forensic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6.ASTM E2825-18,2018年最后修订7.Standard Guide for Establishing Confidence in Digital Forensic Results by Error Mitigation Analysis8.ASTM E3016-15e1,2015年最后修订9.Standard Guide for Core Competencies for Mobile Phone Forensics10.ASTM E3046-15,2015年最后修订11.Standard Practice for Examining Magnetic Card Readers12.ASTM E3017-15,2015年最后修订2.7其他1.Good Practice Guide for Digital Evidence2.英国警察协会(ACPO)《数据证据良好操作指南》3.Best Practices For Seizing Electronic Evidence v.3 - A Pocket Guidefor First Responders4.美国特勤局,2007年发布5.Searching and Seizing Computers and Obtaining Electronic Evidence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第三部分参考资料及说明参考资料:1.取证中国论坛2.中国司法部网站。
CNAS-CL08-A001:2018(电子数据)

7.5.1
电子数据鉴定记录是否能够追溯到鉴定人员的操作过程和鉴定方法?是否能够支持当鉴定人不在时其他鉴定人可以评估鉴定过程并解释这些数据?是否记录所有使用的关键设备的操作参数,包括方法中未指定的参数?是否记录检出数据的完整性校验值?当出现异常数据时(如硬盘坏道等存储介质故障、超过方法可接受的范围),是否记录原因?
d)当鉴定活动对人身健康有危害时,是否配备保障人身安全的设施和防护装备?
6.4设备
6.4.4
对鉴定结果有效性有影响的鉴定设备版本或配置发生改变时,是否重新进行功能核查?核查的措施是否包括:
——对同一检材/样本进行重复鉴定,审查鉴定结果的可复现性?
——将核查结论与另一个鉴定机构的核查结论进行比对?
——将核查结论与预期结果进行比对,列出已知的缺陷?
7.7.2
在认可证书有效期内,鉴定机构参加能力验证活动是否覆盖认可能力范围内的鉴定项目/参数?对于无法获得能力验证的项目/参数,是否至少进行一次实验室间比对?
7.8鉴机构以硬拷贝或电子数据传输的方式发布鉴定文书时,是否采取措施保证鉴定文书的完整性?必要时,采用加密方式传输?
《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电子数据鉴定领域的应用说明》核查表
6资源要求
条款
核查内容
对应的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
自查结果说明
备注
6.2人员
6.2.2
授权签字人是否获得电子数据鉴定领域鉴定人资格证书后在本领域鉴定工作2年(含)以上(或依法从事电子数据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工作7年以上)?是否具有本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
7.1.1
i)在接收原始存储介质时,是否检查原始存储介质的相关信息?必要时,是否查阅封存记录?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是否检查是否采取了信号屏蔽、信号阻断或者切断电源等措施?接收电子数据时,是否计算、核查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校验值?必要时,核查提取电子数据过程的记录?
电子数据作为证据使用规则及注意事项(2020.5.1实施)

电子数据作为证据使用规则及注意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12月2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将于2020年5月1日起生效。
该决定进一步细化并扩大了电子数据的范围。
根据该决定电子数据包括:一、手机短信如何在法庭上出示手机短信应当庭出示,并将短信内容、发(收)件人、发(收)时间、保存位置等相关信息予以书面摘录,作为庭审笔录的一部分。
举证方也可自愿申请短信公证,并将公证文书作为证据出示,此时手机短信可以不予出示。
审查手机短信应注意哪些情况经过法院审查核实符合证据“三性”要求的手机短信,可以作为定案依据。
但因手机短信存在删改的特性,一般情况下不宜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应结合其他证据予以补强,短信证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审查发、收件人(姓名及手机号码)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发、收件人与案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确定双方属于案涉当事人;(2)审查手机短信的位置是否出现变动,有无中间删减的情况;(3)审查手机短信的内容是否完整,与其他证据是否有矛盾,与待证事实是否有关联;(4)必要时可申请鉴定或向电信运营商作调查。
已删除的短信哪里找?(1)搜索APP“手机数据恢复精灵”(2)打开APP,点击“短信恢复”(3)APP会对手机进行扫描(4)扫描完成后可以恢复查看了。
二、传真件由于传真件的真实性较难判断,采用某些技术性手段可以编造内容,同时传真件的保存时间不长,经过两三年时间,其字迹就会变淡、模糊,纸质泛黄,故对其真实性及证明力应注意审查。
所以重要的传真,一定要记得复印备份!1、核实传真的收件人、发件人,发、收传真的号码、传真时间,以判断传真收、发人与案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传真过程,传真内容是否真实。
在核实双方当事人身份的时候,应当注意双方的名片上或合同约定中是否留有传真号码;2、存在多份传真件的,应审查各传真件之是否相互衔接,与其他证据能否印证。
电子数据证据现场获取通用规范-司法部

2015-11-20实施电子数据证据现场获取通用规范司法鉴定技术规范SF/Z JD0400002——20152015-11-20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 (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原则 (1)5步骤 (1)6记录 (3)7注意事项 (3)前言本技术规范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上海辰星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雷云婷、崔宇寅、张颖、郭弘、黄道丽。
本技术规范为首次发布。
电子数据证据现场获取通用规范1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电子数据鉴定中电子数据证据现场识别、收集、获取和保存的通用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电子数据鉴定中电子数据证据现场识别、收集、获取和保存。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技术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SF/Z JD0100000-2012电子数据司法鉴定通用实施规范3术语和定义SF/Z JD0100000-2012电子数据司法鉴定通用实施规范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3.1随机存取内存转储Random Access Memory dump(RAM dump)将随机存取内存(RAM)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转存到某种类型的存储介质中。
3.2逻辑文件Logical files用户所观察到的文件组织形式,是可以直接处理的数据及结构。
3.3潜在电子证据Potential Digital Evidence所有与案件相关的电子数据证据。
3.4易失性数据Volatile Data容易改变或消失的数据,如内存数据。
4原则SF/Z JD0100000-2012电子数据司法鉴定通用实施规范所确立的原则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内容是什么?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内容是什么?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内容包括电子数据证据内容一致性的认定、对各类电子设备或存储介质所存储数据内容的认定等。
作为鉴定学的一个分支,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法律属性首先决定了其整个活动都必须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技术活动,电子数据鉴定又有其具体原则的要求。
▲一、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内容是什么?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是一种提取、保全、检验分析电子数据证据的专门措施。
也是一种审查和判断电子数据证据的专门措施。
它主要包括电子数据证据内容一致性的认定、对各类电子设备或存储介质所存储数据内容的认定、对各类电子设备或存储介质已删除数据内容的认定、加密文件数据内容的认定、计算机程序功能或系统状况的认定、电子数据证据的真伪及形成过程的认定等。
作为鉴定学的一个分支,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法律属性首先决定了其整个活动都必须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技术活动,电子数据鉴定又有其具体原则的要求。
▲二、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原则有哪些?1、合法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在业务范围、鉴定程序和技术标准上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这又包括两方面内容:(1)行为合法原则:这是针对鉴定人的要求。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首先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应该做到及时鉴定,防止电子数据随时间推移而改变,我国公安部出台的《公安机关电子数据鉴定规则》指出电子数据“应当在十四个工作日内完成检验鉴定”;做到保证电子数据在整个鉴定程序中真实完整地保存,注意保存环境并防止人为破坏;做到对电子数据的多备份,这是客观有效鉴定电子数据的解决方案;做到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鉴定活动并为鉴定的每一个步骤拍照和记录。
(2)状态合法原则:这是针对电子数据状态的要求。
电子数据应该有多个备份,应该远离高磁场、高温、灰尘、积压、潮湿等,应该尽量保持与目标系统的最初状态一致或改变最小。
之所以把状态合法原则单列出来,是因为进行监督和检查时只需要根据电子数据是否保持了上面所说的状态,。
人民检察院电子证据鉴定程序规则

人民检察院电子证据鉴定程序规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人民检察院电子证据鉴定工作程序,根据《人民检察院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人民检察院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和《人民检察院鉴定规则》(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检察机关电子证据鉴定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电子证据是指由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而出现的各种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材料及其派生物。
第三条电子证据鉴定是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人根据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诉讼活动中涉及的电子证据进行检验鉴定,并作出意见的一项专门性技术活动。
第四条电子证据鉴定范围:(一)电子证据数据内容一致性的认定;(二)对各类存储介质或设备存储数据内容的认定;(三)对各类存储介质或设备已删除数据内容的认定;(四)加密文件数据内容的认定;(五)计算机程序功能或系统状况的认定;(六)电子证据的真伪及形成过程的认定;(七)根据诉讼需要进行的关于电子证据的其他认定。
第二章委托与受理第五条进行电子证据鉴定,委托单位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一)鉴定委托书;(二)检材清单;(三)检材及有关检材的各种记录材料(接受、收集、调取或扣押工作记录,使用和封存记录;检材是复制件的,还应有复制工作记录);(四)委托说明(包括检材的来源、真实完整、合法取得、固定及封存状况等);(五)其他所需材料。
第六条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的,应说明理由并提交原鉴定书或检验报告。
第七条接受委托时,应当听取案情介绍,并审查以下事项:(一)委托主体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二)鉴定要求是否属于受理范围;(三)核对封存状况与记录是否一致;(四)启封查验检材的名称、数量、品牌、型号、序列号等;(五)检材是否具备鉴定条件;(六)记录材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
第八条经审查符合要求的,应当予以受理。
需要进一步审查的,应当在收到委托书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向委托单位作出答复。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不予受理:(一)超出受理范围和鉴定范围的;(二)违反委托程序要求的;(三)不具备鉴定条件的;(四)其他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法鉴定技术规范SF/Z JD0400001-2014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通用实施规范2014-3-17发布2014-3-17实施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电子数据鉴定基本原则 (2)5 电子数据鉴定通用程序 (2)6 电子数据鉴定通用要求 (4)参考文献 (6)前言本技术规范按照GB/T 1.1-2009的规则起草。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规范由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联合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辰星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共同起草。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叶红、王笑强、张羽、魏连、施少培、杨旭、李岩、金波、郭弘、黄道丽、徐隽。
本技术规范为首次发布。
引言本规范主要解决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基本定位、法律要求、程序规范和通用性技术要求,依据CNAS、ISO/IEC中检测实验室的相关标准及行业政策法规,结合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实际工作,对鉴定活动中所涉及的操作行为、工具设备、鉴定方法以及实施环境提出规范性要求,对鉴定各环节进行任务分解和权责划分,为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统一规范提供标准依据。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通用实施规范1 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通用实施程序和通用要求,包括鉴定实施中必要环节的程序规范以及技术管理要求。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指导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 术语和定义3.1电子数据 Electronic Data基于计算机应用和通信等电子化技术手段形成的信息数据,包括以电子形式存储、处理、传输、表达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
3.2存储介质 Storage Medium承载电子数据的各类载体或设备。
示例:常见存储介质包括硬盘、光盘、闪存等。
3.3检材Material for Examination电子数据鉴定中的检验对象。
3.4样本 Material for Comparison电子数据鉴定中用于同检材进行比对检验的电子数据。
3.5原始电子数据 Original Electronic Data委托鉴定时送检的检材或样本中包含的电子数据。
3.6电子数据副本 Duplication of Electronic Data通过逐比特复制,获得的与被复制数据完全一致的数据。
3.7完整性校验 Integrity Check确保数据复制结果与被复制数据完全一致的校验性比对过程。
3.8散列值 Hash Value又称哈希值或校验码,是通过特定的散列算法把任意长度的输入数据变换成固定长度的输出值,用于标识电子数据的唯一性或完整性。
示例:常用散列算法包括MD5、SHA1和SHA256等。
4 电子数据鉴定基本原则4.1 原始性原则电子数据鉴定应以保证检材/样本的原始性为首要原则,禁止任何不当操作对检材/样本原始状态的更改。
4.2 完整性原则条件允许情况下,电子数据鉴定应首先对原始电子数据制作电子数据副本,并进行完整性校验,确保电子数据副本与原始电子数据的一致性。
4.3 安全性原则电子数据鉴定原则上以电子数据副本为操作对象,检材/样本应封存妥善保管以确保安全。
整个检验鉴定过程应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进行。
4.4 可靠性原则电子数据鉴定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检验环境、软硬件设备应经过检测和验证,确保鉴定过程、鉴定结果的准确可靠。
4.5 可重现原则电子数据鉴定应通过及时记录、数据备份等方式,保证鉴定结果的可重现性。
4.6 可追溯原则电子数据鉴定过程应受到监督和控制,通过责任划分、记录标识和过程监督等方式,满足追溯性要求。
4.7 及时性原则对委托鉴定的动态、时效性电子数据,应及时进行数据固定与保存,防止数据改变和丢失。
5 电子数据鉴定通用程序5.1 案件受理5.1.1 受理方式案件受理实行程序审核与技术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确认符合受理规定的应予以受理。
5.1.2 程序审核审核委托方提供的委托书、身份证明、检材等委托材料,对手续齐全的予以确认。
5.1.3 技术审核5.1.3.1 审核检材/样本的送检状态,使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其外观和标识,并确认委托方要求鉴定的电子数据。
5.1.3.2 审核委托方的鉴定要求,通过相互沟通,引导其提出科学、合理、明确的鉴定要求。
5.1.3.3 审核鉴定要求与检材/样本的技术关联性,从技术层面确认委托鉴定要求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1.4 受理规则5.1.4.1 如有以下情况不予受理:a)经审核委托材料不齐全、委托鉴定要求不具备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无法补充完善的;b)《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第十六条规定的不得受理的情况。
5.1.4.2 对不能当场决定是否受理的,可先行接收进行检验,并向委托方出具送检材料收领单。
检验应在七个工作日内完成,确认是否受理并告知委托方。
5.1.4.3 经审核决定受理的,应与委托方签订司法鉴定委托协议书。
否则,应完整退还委托方提供的所有委托材料。
5.2 检验/鉴定5.2.1 方案制定5.2.1.1 案件受理后,应成立由两名以上鉴定人(含两人)组成的鉴定组共同实施鉴定。
5.2.1.2 根据委托要求、检材及样本的情况,鉴定组讨论确定鉴定方案,鉴定方案主要包括技术路线、使用方法、设备软件、鉴定进度计划等。
5.2.1.3 根据鉴定要求如需补充材料,应及时书面告知委托方,并调整鉴定方案。
委托方提供补充材料所需时间不计算在鉴定时限内。
5.2.2 鉴定实施5.2.2.1 电子数据检验鉴定原则上以电子数据副本作为操作对象,对可制作电子数据副本的检材应先制作电子数据副本,并计算散列值进行完整性校验,制作完成后检材应妥善保管。
5.2.2.2 对不能制作电子数据副本的,应在操作过程中采取可能的写保护措施,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所有对检材的操作行为。
5.2.2.3 如遇特殊情况,需要以检材作为操作对象并可能对其造成修改时,必须经委托人书面同意,并记录说明所有对检材的具体操作及结果。
5.2.2.4 检验鉴定的操作过程应严格遵守方案所选择的鉴定方法,合理使用设备仪器进行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工作。
5.2.2.5 检验鉴定应详细记录鉴定操作的每个步骤以及阶段性结论。
5.3 文书出具5.3.1 文书起草5.3.1.1 鉴定文书应依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和《司法鉴定文书规范》中要求的规范格式进行制作。
5.3.1.2 鉴定文书应如实按照鉴定组讨论形成的意见进行起草,真实客观的反映整个检验鉴定过程。
5.3.2 文书发放5.3.2.1 鉴定文书制作完成后,应进行内容核对和文字校对,并经相关负责人复核和签发后方可出具。
5.3.2.2 鉴定文书应按约定的方式及时送达委托方,并留存送达回证。
5.4 出庭作证5.4.1 出庭5.4.1.1 依法出庭质证是鉴定人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
接到审判机关的出庭通知后,鉴定人如无正当理由应准时参加庭审,并客观忠实回答有关鉴定文书的各项问题。
5.4.1.2 鉴定人出庭前应全面掌握鉴定文书的相关情况,包括送检材料、鉴定要求、检验过程和方法、鉴定结论和主要依据等,并准备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和软硬件环境以便进行鉴定结论展示。
5.4.2 质证5.4.2.1 鉴定人在庭审中回答问题应简练准确,尽量使用通俗、规范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明。
5.4.2.2 鉴定人接受当庭询问只限于回答与鉴定文书相关的内容,对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技术保密以及与鉴定无关的内容,鉴定人可以向法庭说明理由并拒绝回答。
6 电子数据鉴定通用要求6.1 鉴定人员6.1.1 从事电子数据鉴定人员必须取得鉴定执业资格。
6.1.2 新入职的检验鉴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可上岗。
鉴定人员应定期接受专业培训,培训可采用在职、脱产或其他适当形式。
6.1.2.1 当检验标准、检验方法、人员岗位和鉴定设备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
6.2 设备环境6.2.1 应配备合理的实验室环境,设置门禁管理系统,铺设防静电地板。
有手机检验项目的,还应配备必要的手机信号屏蔽设施。
6.2.2 应配备计算机系统及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及时对防入侵、防病毒软件设备进行升级。
6.2.3 应配置满足电子数据鉴定所必需的工具设备,具体可参照《司法鉴定机构仪器设备配置标准》文件执行。
6.2.4 应对工具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并记录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
6.3 鉴定材料流转和保存6.3.1 标识6.3.1.1 在不影响读取的前提下,应在检材/样本上粘贴唯一性标识。
6.3.1.2 无法直接粘贴标识的,可在检材/样本的外包装上进行标识。
6.3.2 交接6.3.2.1 检材/样本在流转过程中应办理交接手续。
6.3.2.2 在检验鉴定过程中,应妥善保存送检材料,防止其损坏或遗失。
6.3.3 保存6.3.3.1 同一案件的送检材料应集中放置于一处,放置处应标明案件唯一性标识等信息。
6.3.3.2 应在专门防磁、防静电的存储环境中保存送检材料。
6.4 鉴定方法6.4.1 应优先使用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发布的方法。
6.4.2 当没有以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发布的方法时,可根据具体鉴定要求,参照权威组织、有关科学书籍、期刊公布的方法,自行设计制定适用的鉴定方法。
自行制定的鉴定方法,在使用前应通过司法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确认。
6.5 检验记录6.5.1 检验鉴定过程中,与鉴定活动有关的情况应及时、客观、全面地记录,记录方式包括文字、拍照、截图、录像等。
6.5.2 检验记录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a)案件编号、检材编号、鉴定要求、检材的基本属性及状态描述;b)使用的鉴定方法、仪器设备、软件及软件版本号;c)鉴定步骤、操作结果、鉴定对象特征、鉴定发现;d)鉴定人员签名、时间记录;6.5.3 检验记录中的文字表述应准确、无歧义,拍照、录像等材料应清晰可辨识。
6.6 档案管理6.6.1 应将司法鉴定文书以及在鉴定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材料整理立卷,归档保存。
6.6.2 应在鉴定完成后及时完成立卷归档工作,并作好档案材料移交记录。
6.6.3 刑事案件档案保管期限为永久保管,其它案件档案保管期限不少于5年。
保管期限从该鉴定事项办结后的下一年度起算。
6.6.4 应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和清点,防止档案受损。
参考文献[1] GA/T 754-2008 电子数据存储介质复制工具要求及检测方法[2] GA/T 755-2008 电子数据存储介质写保护设备要求及检测方法[3] GA/T 756-2008 数字化设备证据数据发现提取固定方法[4] GA/T 757-2008 程序功能检验方法[5] GA/T 976-2012 电子数据法庭科学鉴定通用方法[6] SF/Z JD0300001-2010 声像资料鉴定通用规范[7] CNAS-CL0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8] CNAS-CL27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电子物证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9]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2007年10月1日[10] 司法鉴定文书规范,2007年10月1日[11] 司法鉴定机构仪器设备配置标准,2012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