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事典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

合集下载

中医眼诊--五轮

中医眼诊--五轮

中医眼诊--五轮目诊虽不如脉诊重要,但亦医家勘病之要着。

现就五轮主病部分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肉轮主病:胞浮者,主风,主虚,主水。

胞淳虚,指头微胀,久咳者,肺气虚。

胞胀,便溏,气怯神疲怠惰者,气陷。

睑内色白者,血虚,脏寒。

睑内色滞黄白者,食积。

有粟状白粒痰郁、虫积。

眼圈青润者,肝寒,腹痛,伏饮。

脸弦赤者,脾经风热,或湿郁热伏。

气轮主病:色红赤有火。

红而艳者,肺中有火。

红而淡者,虚火上炎,红而紫者,“木火刑金”,热郁血分。

色黄者,多疸;黄而明者,热盛于湿,治关阳明。

黄而晦者,湿盛于热,治涉太阴。

黄中透黑,肾中伏火,女劳疸。

淡黄而润,多缘脾虚,若兼泻益贞,色青便溏,“木乘土”或云“土败木贼'色灰黑主劳;有青筋,主痛。

小儿“面目爪甲皆青,眼生眵泪,摇头揉目,眼涩难睁,腹大筋青,羸瘦烦渴,便如青苔者,肝疳”(《望诊遵经》)。

风轮主病:正常者,乌黑有光,“黑如乌羽”,色淡则肝气疲矣。

赤如“鸠眼”热壅血分。

黑中黄浊,湿热蕴蒸。

色晦沉滞,劳而血瘀。

《金匮》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二目黯黑者,内有干血。

''血轮主病:大眦赤脉红暴者,心火,小肠湿热积滞。

小眦血络赤者,三焦、胆经郁火。

伤寒,目眦赤,身热,舌鲜绛,心包火盛,急防斑、疹、痉、厥。

小儿眦赤,流泪,腮赤,形如醉,尻冷,指头凉者,疹兆。

赤脉传暗,三焦积热。

红丝微布,虚火上炎,眦生胬肉,多因肠内积热;眦漏脓血,毎缘五志火极。

水轮主病,起坐昏花,瞻视昏渺,肾气虚损之候。

近视多缘火衰,远视恒因水亏。

瞳神散大,非龙火内燔,即痰火上攻;瞳神缩小,非真元亏损,即水盛火衰。

久病瞳神散大,将亡之兆;暴病瞳孔不收,中风之候。

其他,若喘咳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者,腽上病痰。

强上瞑视,吐出若浊涕,恶风而振寒者,肺劳。

目瞤瞤而动,汗出心悸者,亡阳。

咳而上气,目胀如脱,脉浮者,肺胀。

目青而闭,时时小惊者,将痫。

目上视,·痰鸣喉响者,中风。

对中医眼科基本理论五轮八廓及玄府学说的哲学认识

对中医眼科基本理论五轮八廓及玄府学说的哲学认识
愈 的中心 性视 网膜 炎 , 并强 调 除 了脏 腑 相关 外 , 还要 重视 五脏 与 四肢 百骸 的相 互关 系。说 明 眼睛不 但 与
五脏有关 , 还与 四肢百骸紧密联系在一起 , 提示在诊 疗上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治疗 眼病。李波等 [ 4 1 总结李 传课辨治 A M D( 老年性黄斑变性 ) 经验 , 提 出老年 体衰 、 肝肾亏虚是主要 病机 , 肝阳偏亢 , 心火动血是 出血 的常见病 机 , 肝脾失调 、 升降失常是渗 出的常 见病机 。在此说 明老年性 黄斑变性 的病 因病 机是 由脏腑 的异常而致 ; 更有学者 『 5 J 认为经络是联络脏
分展 现 了中 医学 的哲 学基 础 精气 、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的思 想 。
1 . 3 五 轮八 廓 学说 的 临床 意义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眼科属于 中医学范畴 , 故 中 医眼科 的五轮八廓学说和玄府 学说无不充斥着哲
学 的 思 想 。下 面 就 关 于 中 医 眼科 的 五 轮 八 廓 学 说
识病辨证 论治应 以眼部病 变为主 , 结合 全身体征 , 因全身某 病 而引起 的眼病 , 则必须 按 “ 轮表 脏本” 的 原 则 。 若 眼 病 证 候 明显 , 而全身无 脉证可验者 ,
则 可 专 科 识 病 辨证 论 治 。有 文 献 【 7 ] 论 述 白 睛疾 病 如急 、 慢性 结膜炎从 肺论 治 , 清热解 毒 宣肺 、 滋 阴
生津润肺 , 胞脸疾病 如上 睑下垂 、 睑腺炎等从脾论 治, 应 用 健 脾 益气 、 清 利 脾 胃湿 热 等法 。这 是依 据 五 轮 学 说 来 阐述 的病 理 状 态 下 眼 睛 与 五 脏 的关
系, 此 些 治 法 在 现 代 临 床 上 被 广 泛 应 用 。 更 有 文

中医五轮学说眼睛五个部位对应五脏

中医五轮学说眼睛五个部位对应五脏

中医五轮学说眼睛五个部位对应五脏中医眼科将眼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

1、脾胃--肉轮肉轮指胞睑,胞睑分上、下两部分,有保护眼珠的作用。

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

因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胃。

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2、心---血轮血轮指两眦,上、下睑弦鼻侧联合处交角钝圆,称大眦,又名内眦;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

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

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和小肠。

正常现象:血脉流畅则内眦部血管红活而有光彩。

3、肺---气轮气轮指白睛,为眼珠的外壁。

其表层无色,薄而透明,称白睛外膜,里层白色,质地致密而坚韧,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的作用。

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和大肠。

此外,白睛环绕黑睛周围,紧密相连,如有病变,易相互影响。

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

4、肝---风轮风轮指黑睛,位于眼珠前部的中央,质地透明,为光线进入眼内的必经之路,并有保护瞳神及眼内组织的作用。

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

因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和胆。

此外,黑睛后方与黄仁相邻,二者之间有一间隙,其间充满神水。

黄仁中央的圆孔即瞳神,故黑睛疾病病邪深入时,易影响黄仁、神水,波及瞳神。

正常现象:肝气和顺,肝阴充足,则黑睛色青而有光泽。

5、肾---水轮水轮指瞳神,狭义专指解剖学之瞳孔,广义的瞳神不仅指瞳孔,还包括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等。

'水轮'一般指广义的瞳神。

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

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疾病责之于肾和膀胱。

但由于瞳神结构复杂,经古今不少医家的实践证明,其生理、病理不仅与肾和膀胱有关,与其他脏腑也有着同样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

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

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导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陆南山,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我国中医眼科领域里探索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祖籍浙江省宁波市鄞县,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陆南山,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我国中医眼科领域里探索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祖籍浙江省宁波市鄞县,四代从医。

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仁济医院中医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

陆南山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结合多年临诊经验,所提出的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新学说,独具见解。

他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擅长中西医眼科,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

他使用眼科仪器检查眼底病变,并进行生化检验,充实了中医诊断手段,促使中医眼科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发表论文20 余篇,著有《眼科临证录》,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等,学术思想甚受眼科界的重视。

陆南山对眼病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主张中西医结合,应用现代眼科仪器结合中医四诊来诊治病人,运用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在诊治眼科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之处,屡见奇效,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

发展五轮学说,瞳神未必属肾中医眼科除了基本理论中的阴阳、藏象及经络学说外,还有五轮和八廓学说。

陆南山认为,一个中医眼科医生若不明五轮,则如盲马冥行,临诊不会有明确的路径方向。

他提出:五轮学说迄今有千余年历史。

虽然期间有不少发展,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学说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是现代眼科医师的重要任务,应把中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加以研究作为一种责任。

例如传统学说认为瞳神属肾,虽然可以用补肾阴的益阴肾气丸来治疗内眼疾病,但不能治疗眼底的所有病变,眼底镜诊察技术为眼底疾病的辨证创造了条件。

察病合参四诊,基于科学化检查陆南山强调,四诊中问诊为首。

为了使问诊全面,他专门编了一首眼科十问歌,兹录于下:一问视力二问泪,三问羞明四问眵,五问疼痛六问时,七头八身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大小便兮兼饮食,儿痧妇经在何时,阴阳虚实辨分明。

医疗卫生人才考试:中医眼科学上的中医“五轮学说”

医疗卫生人才考试:中医眼科学上的中医“五轮学说”

医疗卫生人才考试:中医眼科学上的中医“五轮学说”推荐阅读: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中医学的“五轮学说”,即是把眼比喻为轮,五轮分别属于五脏。

风轮——眼黑(包括角膜和虹膜)属肝脏;血轮——两眼的内外眦,及其附近组织属心脏;肉轮——两眼睑属脾脏;气轮——眼白(包括球结膜和巩膜)属肺脏;水轮——瞳仁(包括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属肾脏。

中医学认为“轮属标,脏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失调所致”,脏腑的病变能相应地在眼部出现某些特征,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

如:眼黑的病变,多责之于肝。

白内障、目珠夜痛等多从肝治,清肝以明目。

眼眦的病变,多责之于心。

心火旺,就会反映在两眼眦赤色。

眼睑的病变,多责之于脾。

眼睑无力,睑废下垂,多是由于脾主肌肉,脾气不足,肌肉收缩乏力所致。

眼白的病变,多责之于肺。

常见的眼白的病变如结膜炎,可从肺治,用银翘散治疗。

瞳仁的病变,多责之于肾。

肾气虚就会双目模糊。

这一理论,成为中医眼科独特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诊治眼病,确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因其也是五行学说的一种延伸,所以也常常出现在考题中。

考题举例:根据五轮学说,白睛应属于( )。

2013-济南市中医卷-25A.肺B.心C.肾D.肝【答案】A。

解析:五轮学说:白睛——肺,两眦——心,瞳仁——肾,黑睛——肝,眼睑——脾。

中公教育专家张华认为,记忆此类的知识点,要结合五行的颜色来记忆。

肺属金,色为白,白睛是眼中白色的部分;心属火,色为赤,两眦的血络是眼中红色的部分;肾属水,色为黑,瞳仁是眼中黑色的部分。

记住了这三个,另外两个就好辨析了。

只要知道脾主肌肉,不难记住眼睑属脾。

因为人体上没有青色的颜色,肝对应的是棕色的黑睛。

中医事典|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

中医事典|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

中医事典|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我们的物质世界存在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中医在治病诊视特别用到五行学说。

我们的眼睛也一样,也脱不开五行的制约。

中医将眼睛外观按五行(木、火、土、金、水)归类,分为五轮:风轮(黑睛)、血轮(两眦)、肉轮(眼胞眼睑)、气轮(白睛)和水轮(瞳子)。

风轮(黑睛)即为虹膜;血轮(两眦)还包括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网;肉轮(眼胞眼睑)还包括眼外六条肌肉;气轮(白睛)包括巩膜与角膜;水轮(瞳子)包括瞳孔、水晶体与视网膜。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眼睛又是另一小小宇宙,黑睛、两眦、胞睑、白睛、瞳神分别内应于肝心脾肺肾五脏,命名为风轮、血轮、肉轮、气轮、水轮,总称为五轮,传统上就是用“风轮肝木为乌睛、血轮心火为两眦、肉轮脾土上下胞、气轮肺金为白睛、水轮肾水为瞳神”来归类描述。

《审视瑶函》为中医一临床眼科专着,西元1644年明代傅仁宇着,其对“轮”有专门的论述:“夫目有五轮,属乎五脏。

五轮者,皆五脏之精华所发,名之曰‘轮’,其像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也。

”《黄帝内经》中已可见五轮之雏形:“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内经已将五脏与眼部相关连系描述出来,后世医家发展为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在临床上应用非常的方便,如视网膜退化,可见为血轮与水轮出问题,可与通血、活血、补血、补肾养阴的方法;再则如结膜炎,为气轮血轮的问题,西医常应用抗生素消炎杀菌,中医就可以给予清心肺之火的药物,如桑白皮、连翘、黄芩等,结膜炎自会消退。

《审视瑶函》:“上下眼胞,属乎脾土,应中央,戊己辰戌丑未也,脾主肉,故曰:‘肉轮’。

脾土主乎运动,磨化水谷;外应目之两胞,动静相应,开则万用,如阳动之发生,闭则万寂,如阴静之收敛,象土能藏万物而主静,故脾一合,则万有寂然而思睡,藏纳归静之应也。

中医“五轮学说”——望目,可知百病

中医“五轮学说”——望目,可知百病

中医“五轮学说”——望⽬,可知百病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这是中医主要的诊治⼿段,望诊中——望⽬就是其中主要的⼀项。

举⼏个简单的例⼦,⽐如,眼睑早起肿起来了,⼀些⼈会想到是不是昨晚熬夜了,喝的⽔太多了,但长期的眼睑⽔肿,就要注意了,脾虚或是内分泌系统紊乱,⼜或是过敏也会导致眼睑⽔肿的;⼜⽐如,眼睛⽩睛发黄,应该与肝胆病变有关系,等等。

想必⼤家都好奇了,通过望⽬(眼)就能这么神奇,反应⾝体哪⾥出问题了?来看看吧。

中医讲⽬为肝之窍,⼼之使,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因⽽⽬与五脏六腑皆有密切联系。

古⼈将⽬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灵枢·⼤惑论》⽈:“精之寞为眼,⾻之精为随⼦,筋之精为⿊眼,⾎之精为络。

其寞⽓之精为⽩眼,肌⾁之精为约束。

”后世医家据此⽽归纳为“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轮;⿊睛属肝,称为风轮;两毗⾎络属⼼,称为⾎轮;⽩睛属肺,称为⽓轮;眼险属脾,称为⾁轮。

并且认为观察五轮的形⾊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因此,望⽬可以测知五脏的病变,甚⾄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起到“见微知著”的作⽤。

故《重订通俗伤寒论》⽈:“凡病⾄危,必察两⽬,视其⽬⾊,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观⽬为诊法之⾸要。

”1. ⽬⾊正常⼈眼险内及两眦红润,⾃睛⾊⽩,⿊睛褐⾊或棕⾊,⾓膜⽆⾊透明。

当⾝体发⽣病变后,就会出现异常改变。

· ⽬⾚双眼或单眼⽩睛红⾚,俗称 “ 红眼 ” “⽕眼”,如全⽬⾚肿痛多为肝经风热上攻;两眦⾚痛,多为⼼⽕上炎;⽩睛发红,多为肺⽕;险缘⾚烂,多为脾经湿热。

若⽩睛红⾚灼热,眵多黏结,羞明畏光,有传染性者,多为感受时邪热毒所致,也称 “天⾏⾚眼” ,俗称“红眼病”。

· ⽩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伴⾝⾯发黄、尿黄等症,多因湿热内塞或寒湿内困,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般见于急性胆管炎,肝硬化,肝脓肿,胆道结⽯等。

· ⽬眦淡⽩多属⾎虚、失⾎,是⾎少不能上荣于⽬所致。

中医五轮学说

中医五轮学说

眼球突出 ---- 肺胀、瘿肿 眼窝凹陷 ---- 伤津、血虚、病危
关键词:目睛突起 形 象:因目睛突起,不愿睁眼,虽双目紧闭, 亦可见眼珠高突,面红色深暗,颈部有瘿瘤 主 病:肝气郁结,肝火旺盛 病 例:甲亢,突眼性甲状腺肿
关键词:目窠内陷 形 象:目窠凹陷,目暗晴迷, 面色暗晦,天庭黧黑 主 病:脏腑精气衰竭 病 例:胃癌术后复发转移
中医五轮学说
二、望五官
(一)望目
※目的五轮学说及脏腑分属
目眦——心(血轮) 白睛——肺(气轮)(巩膜) 黑睛——肝(风轮)(虹膜) 瞳仁——肾(水轮) 眼睑——脾(肉轮)(眼结膜)
眼的五轮分属
观察重点:目神、目色、目形、目态的异常改变
1、目神
关键词:目光有神
正常: 眼睑、两眦红润, 白睛(巩膜)色白, 黑睛(虹膜)褐色或棕色, 角膜无色透明, 瞳孔双侧等圆等大,直径约为3~4 mm, 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随意灵活 .
2、目的形态改变及其意义
瞳孔缩小 —肝胆火炽或中毒(川乌、草乌、吗啡、 有机磷农药) 瞳孔散大 —肾精衰竭或药物中毒(阿托品、杏仁、 洋金花—即曼陀罗、)。 ➢两侧瞳孔完全散大是临床死亡指征之一。 ➢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可见于中风、颅脑外伤、颅内肿瘤, 亦见绿风内障(青光眼)病人。
胞睑下垂 — 脾虚(睑废)
(胆管胰腺癌)
白睛黄染 ---- 湿热、寒湿
眼睑淡白 ---- 血虚
2、目的形态改变及其意义
※目胞浮肿 —水肿病(水肿基本特征) ※眼球突出—伴喘者为肺胀;伴颈前肿块,急躁 易怒,为瘿气;单眼突起为恶侯。 ※眼窝凹陷 —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
若久病眼窝深陷,甚则不可变及其意义
※目赤肿痛--实热 ※全目赤肿 — 肝经风热 ※目眦淡白 — 血虚、失血 ※两眦赤痛 — 心火上炎 ※白睛发黄 — 黄疸

中医五轮学说:黑睛属肝,为风轮!

中医五轮学说:黑睛属肝,为风轮!

中医五轮学说:黑睛属肝,为风轮!1.黑睛翳障,动翳类凡黑睛浑浊,表面污浊,边缘模糊,基底不净,荧光素着色阳性,具有发展趋势或发展迅速者,均属此类范畴。

黑睛翳色灰白,形如秤星,散在云雾状,或排列如树枝状,或向深层发展团聚如圆盘状,白睛混赤,羞明流泪,眼痛眉骨疼痛。

提示肺肝风热。

黑睛翳色灰黄,如凝脂样脆嫩,迅速发展,黄液上冲,白睛混赤甚或壅肿,溲黄便秘。

提示肝胆实热兼阳明腑实。

黑睛翳色淡绿,迅速溃烂,前房黄液量多,遮满瞳神白睛混赤壅肿,头目剧痛。

提示三焦热毒炽盛。

黑睛翳色白浊,表面如腐渣堆积,或边缘糜烂如虫蚀,眵泪黏腻,白睛混赤,为湿重于热,湿热蕴结所致。

黑睛翳色灰暗,双眼同时发生,白睛枯涩,不红不痒,只是羞明,是为疳积上目。

提示脾虚肝旺。

翳陷不起,久不愈复,眼痛,眼红赤等症较轻。

提示正虚邪(风)留。

2.黑睛翳障,静翳类凡黑睛浑浊,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基底干净,荧光素着色阴性,病理变化相互静止的均属此类范围。

翳菲薄,须在聚光灯下方见到的,称冰瑕翳。

翳较厚,自然光线下即可见到的,称云翳;翳更厚,肉眼明显可见的称后翳;翳与其仁黏着的称斑脂翳。

提示黑睛疾病痊愈后结瘢。

黑睛周边浑浊如环,视物昏花。

提示年老体衰,肝肾虚弱,黑睛失养。

3.黑睛赤脉黑睛浅层赤脉,排列密集如赤膜状,逐渐包满整个黑睛,甚至表面堆积如肉状。

提示肺肝热甚,热郁脉络,瘀热互结。

黑睛深层出现赤脉排列如梳,且深层呈现灰、白翳障。

提示肝胆热毒蕴结,气血瘀滞。

黑睛出现灰白色颗粒,赤脉直达黑睛浅层。

提示肝胆积热或虚中夹实。

4.形状改变黑睛形状大小异常,或比正常大(小)。

提示先天异常。

黑睛广泛突起,或局部突起如螺旋尾之状。

提示肝气过亢,气机壅塞。

从中医角度认识眼睛

从中医角度认识眼睛

从中医角度认识眼睛大家看这个图,这个是现代解剖学对眼睛的一个认知,大家看一下,其实眼睛是如同一个最精密的照相机。

就在镜头和前边儿,这个眼角膜相当于这个咱这个uv镜以及玻璃体黄斑、视神经。

西医对眼睛的认知出于他的这个理论系统解剖学所见即所得,所以,他对于眼部的疾病只是进行表面的,暂时的那种具象的治疗,跟中医从本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这个方法,下面呢,我们对中医对眼睛的认知给大家分享一下。

中医对眼睛的认知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毕竟这是5000年的文明,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把眼睛分为五轮。

什么是眼睛的五轮学说,这个是与五行相对应的。

五轮学说,其实就是对应着五脏,我们说瞳孔瞳仁儿属肾,被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边这个眼角儿血络属心。

被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睫上下属脾被称为肉轮。

《黄帝内经》中有“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意思是说:整个的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的精华表现在瞳孔;瞳孔外的黑睛是由肝精来决定的,因为肝开窍于目;心的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为白睛;脾的精华表现为约束整个眼系。

也就是说,眼睛的好坏跟五脏六腑的精气全都有关系。

后世这些医家,根据内经的这些指引,归纳形成了五轮学说,通过观察五轮的变化,可以诊断相应脏腑的病变,对于中医的望诊,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身体上的每个器官呐,都知道是秉持父母精血所生。

所以这个眼睛在器官当中也具有着特殊的地位,之所以把这五项称为轮。

是取其外形圆如车轮,能灵活运用。

目为肝之窍,心之始,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部目《大惑论》里边儿对这有一个很重要的认识,把眼睛的不同部位分为五脏,进一步明确了眼睛与脏腑的关系。

传统中医,还把它生动的比喻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二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这种思想,同时强调眼睛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眼睛与脏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的贯通,经络通,一切皆通,能够把水谷精微上注于目。

中医眼科之五轮辩证,望眼知百病

中医眼科之五轮辩证,望眼知百病

中医眼科之五轮辩证,望眼知百病古人认为五轮的轮脏隶属关系中,轮属标,脏属本。

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在临床上,根据五轮理论,通过观察眼部各轮所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即是眼科独特的五轮辨证。

这实际上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

由于五轮本身在辨证中主要是起确定病位的作用,故临证时尚须与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若干辨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以指导治疗。

(一)肉轮1.实证:肉轮红肿,多脾胃积热;睑弦赤烂而痒,多脾经湿热,或外感风邪;跟睑皮下硬结,不红不痛,多痰湿结聚;眵泪胶粘,睑内颗粒累累,多脾胃湿热蕴结。

2.虚证:上睑下垂,多中气不足;睑内色泽较淡,多脾虚血少;两睑虚肿,多脾虚湿泛,或脾肾阳虚;胞轮振跳,多血虚生风;目剳,多脾虚肝旺。

(二)血轮1.实证:血轮红赤,多心火上炎;血脉粗大且刺痛,多心经实火;眦头红肿溢脓,多心脾积热,兼有气血瘀滞。

2.虚证:血轮血丝淡红,干涩不舒,多心阴不足,虚火上炎。

(三)气轮1.实证:气轮红赤,属肺经风热;赤丝鲜红满布,多肺经实热;白睛结节隆起,血脉紫暗,多火毒郁结,气血瘀滞;白睛水肿,多肺气不宣;红赤肿起,属肺热亢盛。

2.虚证:气轮血丝淡红、稀疏或局限,多肺经虚火;白睛青蓝,属气虚血滞;白睛干涩少津,属肺阴不足。

(四)风轮1.实证:风轮星翳初起,多外感风邪;翳大浮嫩,或有溃陷,多肝火炽盛;黑睛混浊,或兼有血丝伸人,多肝胆湿热,兼有瘀滞。

2.虚证:翳久不敛,或时隐时现,多为肝阴不足,或气血不足。

(五)水轮1.实证:瞳神紧小,眼珠坠痛拒按,多肝经风热,或肝胆实火;绿风内障,眼珠胀痛欲脱,多肝胆火炽。

2.虚证:瞳神干缺,多肾阴不足,或阴虚火旺;瞳神变色,多肝肾不足,,或心脾两亏。

鉴于五轮辨证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故由宋至今,眼科医家运用比较普遍。

然而,五轮辨证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如白睛发黄,病位虽在气轮,但其病因多不在肺,而是脾胃湿热交蒸肝胆,胆汁外溢所致。

中医五轮学说:内外眦属心,为血轮!

中医五轮学说:内外眦属心,为血轮!

中医五轮学说:内外眦属心,为血轮!
眼睛是人体内唯一一个呈球状、半暴露的器官,是人体全息胚胎元之一,对于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走向有着重大意义,其诊断价值和地位不亚于任何一种诊法。

一些文献中是这样命名的:上下眼睑,为肉轮,在脏属脾(因脾主肌肉、四肢),反映脾胃系统的生理病理信息;内眦,外眦,为血轮,在脏属心(因心主血),反映心小肠系统的生理病理信息;白眼珠(包括球结膜和前部巩膜),为气轮,在脏属肺(因肺主气),反映肺与大肠系统的生理病理信息;黑睛,为风轮,在脏属肝(因肝为风木之脏),反映肝胆系统的生理病理信息;瞳神(黄仁与瞳孔以及内眼其他组织),为水轮,在脏属肾(因肾主水),反映肾膀胱系统的生理病理信息。

血轮的部位处在眼睛的内外眦,也就是内外眼角。

1.内眦红肿,触之有硬结,疼痛拒按。

提示心火上炎,或热毒结聚。

2.内眦有瘘管,久不愈合,常流脓水。

提示气血不足,毒邪羁留。

3.眦角皮肤红赤糜烂。

提示心火兼夹湿邪。

4.眦角皮肤红赤糜烂,兼干裂出血。

提示心阴不足。

5.两眦部赤脉粗大。

提示心经实火。

6.两眦部赤脉细小,干涩不适。

提示心经虚火。

7.两眦部胬肉红赤壅肿,发展迅速。

提示心肺风热。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16(临床各科.眼科)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16(临床各科.眼科)
眼的五轮学说具体内容有:(1)肉轮:位于胞睑,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胞睑生理、病变往往与脾胃有关;(2)血轮:位于内、外眦部,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两眦生理、病变常责之于心和小肠;(3)气轮:位于白睛,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白睛生理、病理常与肺和大肠有关;(4)风轮:位于黑睛,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黑睛生理、病理常与肝胆有关;(5)水轮:位于瞳神,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生理、病变常与肾、膀胱有关。因瞳神结构复杂,水轮的生理、病理与其他脏腑也密切相关。
14.简述视网膜的生理特点。
视网膜位于脉络膜与玻璃体之间,除色素上皮外,为透明的薄膜,具有感光和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由外向内分为10层: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外界膜层、外颗粒层、外网状层、内颗粒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层。
在视网膜后极部有视乳头,呈圆形或椭圆形,色淡红,直径约1.5 mm,其中央稍偏颞侧凹陷而称生理凹陷,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由此通过。位于视网膜正后极,离乳头约3~4mm处,有一椭圆形区域,称黄斑,此处无血管,约1~3mm大小,正中为中心凹,中心凹有一反光亮点,称中心凹反光,是视力最敏锐之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向视盘汇集,形成视神经。
16.视路包括哪些部位?
视路是视觉传导的通路。自视网膜起,经过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大脑枕叶皮质视中枢六个部位。
17.眼的附属器官有哪些,各有何功能?
眼的附属器官包括有眼眶、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五部分。
眼眶可容纳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泪腺、血管、神经、筋膜及眶脂肪。筋膜及脂肪共同形成软垫,可缓冲运动对眼球的震动。眼睑有保护眼球的作用,通过瞬目,泪液润湿眼球,以保持结膜、角膜的润泽,同时还可清除眼球表面的灰尘及细菌。结膜是一层薄而光滑透明的黏膜,其中杯状细胞和副泪腺可分泌黏液和泪液,滋润眼组织,减少摩擦,并杀菌和预防感染,对角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泪器分泌和排泄泪液,能润泽、营养和保护眼球。眼外肌支配眼球各方向的运动,两眼共十二条眼外肌,其共同协调的运动,使眼能达到双眼单视的作用。

肉轮对脾、风轮对肝、气轮对肺五轮对五脏,中医望眼知百病

肉轮对脾、风轮对肝、气轮对肺五轮对五脏,中医望眼知百病

肉轮对脾、风轮对肝、气轮对肺五轮对五脏,中医望眼知百病肉轮对脾、风轮对肝、气轮对肺、水轮对肾、血轮对心,中医上面自古以来讲究辩证治疗,五轮对五脏,五轮和脏腑之间属于隶属关系。

轮是辅,脏是本,轮上的异常变化,多半是因为内在的脏腑功能出现失调所致。

中医上面认为,根据五轮理论,可以通过观察眼睛周围各个轮廓之间的变化来判断出体内脏腑的健康与否。

五轮对五脏,中医眼科之望眼知百病一、肉轮对脾实证:肉轮位于上眼皮和眉毛之间最中心的位置,这个位置中医上面认为对应的是脾脏。

脾主运化,全身的津液都离不来它的输布,如果肉轮红肿多半是因为脾胃有积热所致;如果肉轮上有硬结,好像脂肪粒一样,不红不痒,多半是痰湿淤积所致虚症:肉轮位置下垂的明显,多半是因为中气不足;肉轮位置的肤色颜色暗淡,虚肿,多半是因为脾虚血少所致。

二、风轮对肝实证:风轮位于眼球周围的黄色区域,如果风轮位置的血色非常明显,多半是因为肝胆湿热所致;如果风轮位置肿大或者有凹陷,多半是因为肝火太旺盛;风轮颜色过于发黄,多半是肝胆功能出现了异常。

虚症:实证的症状久治不愈,并且就算治好了在不久还是会复发,久而久之就成了虚症,这多半是因为肝脏阳气不足,气血失衡所致,要及时就医调理。

三、气轮对肺实证:气轮对应的是肺,眼睛里眼白部位就为气轮。

气轮颜色发红,是肺经风热的表现;气轮红血丝满布,是肺经实热的表现;气轮颜色发白、水肿,是肺气不足的表现;气轮隆起,颜色暗紫,是肺毒淤积的表现。

虚症:气轮的颜色血丝淡红,稀疏,是肺经虚热的表现;气轮颜色发白干涩无津液,是肺阴气不足的表现。

四、水轮对肾实证:水轮位于上眼睑处,眼珠子的上方。

眼珠坠痛、红肿,多半是肾火大所致;眼珠绿风内障,胀痛欲脱,多半是肝胆火炽。

虚症:瞳孔处津液稀缺、干涩,多为肾阴气不足所致;瞳孔的颜色变暗发黄,多半是肝肾阳气不足所致。

五、血轮对心实证:血轮位于内眼角处,血轮颜色红赤,多半是因为心火大;血轮血脉粗大并且刺痛感很强,多半是因为心脾积热,气血淤滞所致。

眼睛的五轮学说

眼睛的五轮学说

眼睛的五轮学说中医对眼睛的认识博大精深,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将我们的眼睛分为五轮。

中医对眼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常是以五轮学说为基础的。

什么是眼睛的五轮学说?这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如《灵枢·大惑论》曰:“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为“五轮学说”。

通过观察五轮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对眼科临床和内科病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人体身上的每个器官都是"父精母血"所生,眼睛在人体器官中特殊的地位和古代中医理论在民间传说的影响所致。

之所以谓之为“轮”,是取其形圆如车轮,能灵活运动之意。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在《灵枢•大惑论》中又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后世据此发展形成了五轮学说,进一步明确了目与脏腑的关系: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瞳人属水,称为“水轮”,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人;白睛属肺,称为“气轮”,因为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眼胞属脾,称为“肉轮”,因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

五轮解:在祖国医学的理论中,眼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灵枢·大惑》上记载:"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认为眼睛和人体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又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于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也说明了眼的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医还生动地比喻: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

这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反映了眼睛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眼部五轮学说

眼部五轮学说

眼部五轮学说一、肉轮:即上下眼睑、属脾。

因脾主肌肉,故称眼睑为肉轮。

(一)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1.眼睑下垂、眼睫无力。

多中气不足。

2.目乏,多脾虚夹风。

3.眼睑非炎性浮肿,多脾虚夹湿。

4.眼睑红肿硬,多脾胃积热。

5.眼睑湿烂、痒痛,多脾有风湿热。

6.睑结膜乳头、滤泡增生,多脾胃湿热有瘀。

7.睑结膜颜色变淡,多脾虚血少。

二、血轮:即内眦,属心。

因心主血,故称血轮。

(一)正常现象:血脉流畅则内眦部血管红活而有光彩。

(二)病理现象:1.内眦部充血、刺痛。

多心火上炎。

2.内眦部红肿流脓,多心火炽盛,兼有瘀滞。

三、气轮:即白睛部分(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属肺。

因肺属气,故称气轮。

(一)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

(二)病理现象:1.球结膜充血,多为热邪犯肺。

2.球结膜水肿,多为风邪犯肺。

3.球结膜肿胀而混浊,为肺热亢盛。

4.眼分泌物深黄而干结,为肺实热;淡黄而稀薄,为肺有虚热。

5.巩膜充血肿胀,多肺热郁结或郁火上犯于肺。

四、风轮:即黑睛部分(包括角膜、房水、前葡萄膜)属肝。

因肝主风,故称风轮。

(一)正常现象:肝气和顺,肝阴充足,则黑睛色青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1.角膜溃疡,表面白色为肝热,带黄色为肝脾湿热,此时舌根部常有黄腻苔。

2.角膜溃疡表面较清洁,或呈灰色,为气虚或肝阴不足,后者常伴有淡红色的角膜新生血管。

3.角膜或虹膜新生血管粗大者,多火郁于肝,或气滞血瘀;细小者多肝阴不足。

4.前房积脓,为肝脾实热。

5.瞳孔紧小,多血分有热、或肾热。

6.睫状压痛明显,多肝热重。

7.角膜葡萄肿或眼球突出,多肝火旺或肝气盛。

五、水轮:即瞳孔,属肾。

因肾属水,故称水轮。

(一)正常现象:肾阴盛阳充沛则瞳孔色黑有神,目光炯炯。

(二)病理现象:凡外眼正常而自觉视物模糊,眼前黑花飞舞等,皆归入曈神疾患(即内障)的范围。

包括现代医学的所有玻璃体病、眼底病、视神经病,多以肝肾不足为根本,但发病开始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脏腑气血失调的症状。

眼科五轮学说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应用

眼科五轮学说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应用

眼科五轮学说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应用五轮学说渊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总结和积累而不断完善。

它运用中医脏象、阴阳五行等学说,结合古代解剖学形成了眼科五轮的独特脏轮配属关系,再通过辨证来指导眼科临床,值得后世学者深入研究和继续发展。

本文探讨了眼科五轮学说的起源、发展、临床应用及其局限性,为中医眼科学的五轮学说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Abstract] Five-orbiculus theory of ophthalmology is originated from Huangdi Neijing,which is accumulated by many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from different stages. It is a special method through match the relationship from viscera-stale and five-orbiculus,based on viscera,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theory of TCM,and ancient anatomy,which is significant to guide differentiation of TCM in clinical of ophthalmology.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origin,development,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limitation of five-orbiculus theory,and therefore can provide novel views for five-orbiculus theory of ophthalmology of TCM.[Key words] Five-orbiculus theory;Ophthalmology;Huangdi Neijing五轮学说是源于中国古代并延用至今的中医眼科的基础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方法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事典|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我们的物质世界存在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中医在治病诊视特别用到五行学说。

我们的眼睛也一样,也脱不开五行的制约。

中医将眼睛外观按五行(木、火、土、金、水)归类,分为五轮:风轮(黑睛)、血轮(两眦)、肉轮(眼胞眼睑)、气轮(白睛)和水轮(瞳子)。

风轮(黑睛)即为虹膜;血轮(两眦)还包括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网;肉轮(眼胞眼睑)还包括眼外六条肌肉;气轮(白睛)包括巩膜与角膜;水轮(瞳子)包括瞳孔、水晶体与视网膜。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眼睛又是另一小小宇宙,黑睛、两眦、胞睑、白睛、瞳神分别内应于肝心脾肺肾五脏,命名为风轮、血轮、肉轮、气轮、水轮,总称为五轮,传统上就是用“风轮肝木为乌睛、血轮心火为两眦、肉轮脾土上下胞、气轮肺金为白睛、水轮肾水为瞳神”来归类描述。

《审视瑶函》为中医一临床眼科专着,西元1644年明代傅仁宇着,其对“轮”有专门的论述:“夫目有五轮,属乎五脏。

五轮者,皆五脏之精华所发,名之曰‘轮’,其像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也。

”《黄帝内经》中已可见五轮之雏形:“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
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内经已将五脏与眼部相关连系描述出来,后世医家发展为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在临床上应用非常的方便,如视网膜退化,可见为血轮与水轮出问题,可与通血、活血、补血、补肾养阴的方法;再则如结膜炎,为气轮血轮的问题,西医常应用抗生素消炎杀菌,中医就可以给予清心肺之火的药物,如桑白皮、连翘、黄芩等,结膜炎自会消退。

《审视瑶函》:“上下眼胞,属乎脾土,应中央,戊己辰戌丑未也,脾主肉,故曰:‘肉轮’。

脾土主乎运动,磨化水谷;外应目之两胞,动静相应,开则万用,如阳动之发生,闭则万寂,如阴静之收敛,象土能藏万物而主静,故脾一合,则万有寂然而思睡,藏纳归静之应也。

”象土能藏万物而主静,临床上如遇过劳熬夜、睡眠不足,疲倦思睏,眼胞肿胀目欲闭,就要请其多休息,眼胞自会消肿。

《审视瑶函》:“五轮之中,四轮不能视物,惟水轮普照无遗,神妙莫测,乃先天之精液,肇始之元灵,人身之至宝,犹夫天之日月也,是以人之瞳神损者,不能治矣。

”古人早知水轮方能视物,其他四轮则不能,对应现代医学则是视网膜是视觉接受感应器。

中医临床常用的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明目方剂,皆补 1
肝补肾行血之品也。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 中医应用五行辩证之法,在眼科也如此,无所遗漏,或可见一斑。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