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正确看待“中式英语”

浅谈如何正确看待“中式英语”

浅谈如何正确看待“中式英语”【摘要】本文从母语迁移、中介语等理论来探究中式英语的成因,同时探讨中式英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系统表现,并明确指出中式英语是受汉语影响的一种中介语,符合人类认知规律,有其发生的必然性。

正确地积极地看待中式英语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应采用的必要态度。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介语负迁移态度1产生中式英语的原因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存在差异,在中国人习得英语语言的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和文化的负迁移现象;由此,中国人在习得英语的某个阶段会产生一种带有汉语语言文化的烙印的英语。

在某些中国人的英语表达中,硬搬汉语句法和词汇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英语偏离标准英语,是在两种语言变化中产生的畸形儿,称为“中式英语”。

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如何克服中式英语,习得标准地道的英语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对中式英语这一“问题”的探讨、研究对于我们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2中式英语的成因2.1“语言迁移”的角度语言负迁移包括目标语和母语负迁移。

目标语负迁移是指学习者对已学过的目标语的规则或形式产生“过度泛化”;而母语负迁移是学习者用母语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去套用目标语。

中式英语反映了母语负迁移现象。

并非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时犯的所有错误都归罪于汉语的负迁移,都属于中式英语,其中一部分属于目标语的负迁移。

拉多(Lado)于1957年提出的“对比分析法”(转自毛艳阳,1998:88),比较了母语和目标语的异同,认为两种语言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点时,学习者的母语就会对目标语产生正迁移,这时学习目标语的这些方面的知识时困难少些;反之,母语便会对目标语产生干扰或负迁移,这时学习便相对困难,容易出错。

也就是说,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是学习的困难所在。

但在母语负迁移中,并非所有的迁移都是因为汉、英语言之间明显的差异引起的,两种语言相似但有不完全相同的微小成分也是引起干扰的因素。

例如:你能介绍一本好书给我吗?Chinese: Could you introduce me a book?English: Could you recommend me a book?例句中的汉英词义差别甚微,习得时的困难远大于差别明显的词汇。

浅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浅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浅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本文主要讨论了两种文化现象: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是准确规范的表达,是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都能接受的语言。

而中式英语是指受传统汉语口语或书面语影响而形成的不规范英语表达。

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解析,本文着重区分了这两个术语,以便英语和翻译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更熟练地使用英语语言,进行汉译英实践。

标签:文化现象;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区别每个国家或民族在信仰、文化、经济、政治、传统和风俗习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语言作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各民族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

在极具包容性的英语语言中,中国英语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使用的英语语言。

但是,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有很大的不同,中式英语是中国人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不正确使用的英语语言。

很多中式英语表达在网络上泛滥,严重地误导了很多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从事者。

一、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在中国,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需要用中文来表达。

中国英语最早是葛传桂提出来的。

葛曾说:英语是英国人的语言。

其他说英语的人当然应该遵循英国人的习惯用法。

1991年,王荣培指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在当地被说汉语的人使用,是建立在标准英语的基本规则上的。

1993年,谢志军又提出:“中国英语是建立在标准英语基础上的,完全有资格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

它在交流中的使用频率和有效性取决于说话人的语言技能。

”贾冠杰和向明友在1997年进一步解释道:“中国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是在标准英语的基本规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被说汉语的人使用。

它具有内在的中国特色,这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英语语言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我们可以从以上学者的理论中得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不断深入的交流,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或者表达方式在英语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论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

论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

论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随着英美两国的崛起而诞生、发展,随着世界全球化,成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交流工具。

正因为语言的可变性和包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的变体还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英语也将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这其中也势必融入在泱泱大国——中国所孕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

一、中国英语人们通常认为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是一种使用型英语变体,主要用于中国人与非本国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它具有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并带有中国特色的双重性质。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保证了中国英语作为信息媒介所体现出来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而“带有中国特色”则弥补了标准英语在涉及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文化传统方面的相对欠缺。

自葛传槼先生1983年首次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之后,国内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论证。

概括而言,中国英语应具备以下普遍特征:1.适宜性(Appropriateness)。

随着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标准不标准”的问题已逐渐被“适宜与不适宜”所取代。

中国英语虽然表现的是中国特有事物,但在表达上仍应确保其被英语国家人士所理解和接受。

中国英语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诸如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一箭双雕(one arrow, two hawks)等,这种通过借译或语义再生的手段生成的,虽然在标准英语中没有出现过,但英语国家人士还是能从字面的表述中大体明白其所含之意;另一类如麻将(mahjong)、功夫(gongfu)、汤圆(tangyuan)、风水(fengshui)、广东人(Cantonese)等,这类通过普通话或粤、闽地区的发音直接转化而成,且附有必要注解的,能够让英语国家人士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也填补了英语语言表达中的空白。

从中式英语谈英汉语言对比

从中式英语谈英汉语言对比

从中式英语谈英汉语言对比1. 引言1.1 中式英语的定义中式英语是指汉语和英语的混合使用,其中包含了许多汉语语法和表达习惯。

在中国大陆,中式英语通常是由非英语母语的人士使用的,他们可能会受到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导致英语表达不够规范和准确。

中式英语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英语的方言,其特点是在句子结构、词汇选择、语音语调等方面受到汉语的影响。

中式英语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会受到汉语的干扰和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在说英语时意识不到中式英语的使用,但在专业场合或正式场合,中式英语可能会被视为错误或不规范的表达方式。

中式英语是一种融合了汉语和英语特点的语言形式,是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1.2 中式英语的特点1. 语法简化:中式英语在语法上往往简化了很多英语的复杂结构,例如省略了冠词、时态、单复数等,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2. 词汇取舍:中式英语会选择性地使用中文词汇来替代英语词汇,或者直接将中文词汇直译成英语,造成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

3. 语音特色:中式英语的发音往往受到汉语语音的影响,例如发音模糊、音调不准确等,使得听起来有一定的口音。

4. 文化特征:中式英语中常常会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如习惯用语、成语等,反映出说话者的文化背景。

5. 表达习惯:中式英语在表达习惯上也有一定特点,例如句型的组织方式、逻辑的排列顺序等,与传统的英语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2. 正文2.1 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英汉语言对比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式英语中,词汇的使用常常受到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导致一些表达方式与英语原本的习惯用法有所不同。

在词汇方面,中式英语常常出现直译、错译等现象。

“小心翼翼”直译成“careful careful”而不是“carefully”,“五颜六色”直译成“five colors six colors”而不是“colorful”。

这种直译的现象在中式英语中比较常见,颇有一种“中国味”。

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

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

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作者:许文婧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07期[摘要]现代英语呈现全球化趋势,体现本土化特征。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种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式英语作为英语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形成的一种过渡语系,最终终会趋向同一,融入标准英语的大家庭。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标准英语接受理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随着英美两国的崛起而诞生、发展,随着世界全球化,成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交流工具。

正因为语言的可变性和包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的变体还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英语也将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这其中也势必融入在泱泱大国——中国所孕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

一、中国英语人们通常认为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是一种使用型英语变体,主要用于中国人与非本国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它具有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并带有中国特色的双重性质。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保证了中国英语作为信息媒介所体现出来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而“带有中国特色”则弥补了标准英语在涉及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文化传统方面的相对欠缺。

自葛传槼先生1983年首次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之后,国内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论证。

概括而言,中国英语应具备以下普遍特征:1.适宜性(Appropriateness)。

随着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标准不标准”的问题已逐渐被“适宜与不适宜”所取代。

中国英语虽然表现的是中国特有事物,但在表达上仍应确保其被英语国家人士所理解和接受。

中国英语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诸如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一箭双雕(one arrow, two hawks)等,这种通过借译或语义再生的手段生成的,虽然在标准英语中没有出现过,但英语国家人士还是能从字面的表述中大体明白其所含之意;另一类如麻将(mahjong)、功夫(gongfu)、汤圆(tangyuan)、风水(fengshui)、广东人(Cantonese)等,这类通过普通话或粤、闽地区的发音直接转化而成,且附有必要注解的,能够让英语国家人士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也填补了英语语言表达中的空白。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浅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摘要:本文从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起因,定义,和他们的区别等方面分析,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被规范英语所接收的一种英语变体,能反映中国的特色,有利于把中国推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应该积极发展中国英语并避免使用中式英语。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区别一、中国英语的起因与定义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全球化的语言。

世界各国的很多人们都在学习英语,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全球英语的主流,但在全世界众多学习英语的国家中,人们在学习标准英语的同时,却形成了英语广泛的本土化,,即带有地域特征的英语,如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等。

而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在各自国家的对外交往中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这些本土化的英语开始慢慢地被国际英语所接收。

在中国,随着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我国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越来越多。

因此,对具有中国地域色彩的英语——“中国英语”的出现,发展及研究也就日显重要。

中国英语的产生是由很多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就它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地位的明显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爱好中国文化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在与中国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承认并接受中国特有的文化,然后将其与他们的文化知识背景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同样,中国本土的英语工作者也通过翻译、交流等方式把本国文化推向世界。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中国英语这一英语变体。

它的出现填补了中西方在文化表达差异上的空缺,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的因素。

1980年葛传规先生最初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

他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

1991年,汪榕培先生则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1993)[1]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从词汇层面对比分析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从词汇层面对比分析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1]黄仕强.如何提高就业指导课教育效果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7.
[2]薛琴,林竹.胜任力研究溯源和概念变迁[J].商业时代,2007.4.
[3]林日团.管理人员胜任力研究评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2.
(上接第 45 页)雅,而且流露出才健气雄的“期男意识”。第五十五
1.3 措辞问题。中式英语在措辞问题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将汉语生硬的翻译为说话者认为对等的英语。最典型的有“Pe-
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
等等。如今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出现很多中英文对照的广告或是标
语,体现出的此类问题层出不穷,让人啼笑皆非。还有在日常对话
如:(1)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A:to accelerate thepace ofeconomicre-
formB: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form 事实上,动词“accelerate”本身
具有“increase thepace of”的含义,所以 A 句中“the pace of”的出现
回她径直说出:“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
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3)千方百计利用他人为自己带来
好处;彬彬有礼的外表藏着计谋。第五十五回写她在处理舅舅赵
碑,进而有利于他们在人才市场上抢夺优秀的毕业生资源。
总之,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
革的深入,社会对就业指导的要求将逐步提高,这就迫切要求建设
实际指导意义的、科学编制的课程体系。不仅仅是高校的教师,社
会各界也应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并深入到这门课程的

浅谈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

浅谈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

浅谈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作者:王荻秋傅长乐胡莹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9期一、中国英语人们通常认为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是一种使用型英语变体,主要用于中国人与非本国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它具有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并带有中国特色的双重性质。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保证了中国英语作为信息媒介所体现出来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而“带有中国特色”则弥补了标准英语在涉及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文化传统方面的相对欠缺。

自葛传槼先生1983年首次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之后,国内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论证。

概括而言,中国英语应具备以下普遍特征:(1)适宜性(Appropriateness)。

随着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标准不标准”的问题已逐渐被“适宜与不适宜”所取代。

中国英语虽然表现的是中国特有事物,但在表达上仍应确保其被英语国家人士所理解和接受。

中国英语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诸如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一箭双雕(one arrow, two hawks)等,这种通过借译或语义再生的手段生成的,虽然在标准英语中没有出现过,但英语国家人士还是能从字面的表述中大体明白其中的含义;另一类如麻将(mahjong)、功夫(gongfu)、汤圆(tangyuan)、风水(fengshui)、广东人(Cantonese)等,这类通过普通话或粤、闽地区的发音直接转化而成,且附有必要注解的,能够让英语国家人士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也填补了英语语言表达中的空白。

(2)中国特色(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英语虽然作为一门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但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指称有时也无计可施,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s)、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廉政建设( construct clean politics)等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形式。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作者:徐亚玲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7期【摘要】在我国引进并不断发展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同样存在着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冲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二者共存却也发生矛盾。

本文基于自身专业知识及经验,对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辩证理解。

【关键词】英语中国中国式【Abstract】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eaching, there also exist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local culture that Chinese English and Chinese style English are coexisting but contradictory.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 experience, 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English and Chinese style English.【Key words】English; China; Chinese style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的地位、角色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其中,我国教育体系中英语教学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多年以来的英语教育工作不断向社会培养和输送英语专业技能人才,对推动我国与国际接轨等国际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我国引进并不断发展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冲突的现象,那就是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二者共存却也发生矛盾。

具体来讲,中国英语是讲汉语的人使用的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和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的运用有利于促进中国同世界的交流,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鉴别法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鉴别法

- 211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鉴别法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杨艳萍【摘要】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是翻译中的难点和障碍,两者难有明确的界线。

本文从文化空缺的角度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区分两者的方法,以避免翻译中的相关失误。

【关键词】中国英语 中式英语 文化空缺【Abstract 】There is no exact boundary between China English and Chinglish, the difficult points in translation.In order to avoid relevant errors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ways to distinguish them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ltural vacancy.【Key words 】China English; Chinglish; Cultural Vacancy一、引言由于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别很大。

而且,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事物,在中英翻译中找不到对等项。

因而,中英文化交流过程中就出现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我们只有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区别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本质,才能在翻译中应对差异,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二、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早在1980年,葛传规老师就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

罗运芝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现在的学者们也普遍认可中国英语是指用规范的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现象。

要想彻底了解中国英语,就不得不提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是“那种畸形的, 混合的, 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

《译学辞典》曾对“中式英语”作出如下解释:中式英语(Chinglish)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不地道的英语。

浅谈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存在的理论基础及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存在的理论基础及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指 导 中 国 英语 教 学 。 关 键 词 : 式英 语 ; 国英 语 ; 语 教 学 中 中 英 中 国分 类 图号 : 1 . H3 9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 0 1 0 - 0 7 0 1 7 - 1 12 1 )8 0 6 - 2
得 的 有 限 的 、 完 整 的 目的 语 知 识 和 经 验 , 理 解 和 表 达 新 的语 不 去
言 现 象 。 当母 语 规 则和 目 的语 规 则相 同 时 ,通 常 发 生 语 际 正 迁 移 , 习 者 多 可 利 用 母 语 知 识 说 出 正 确 的 目的 语 语 句 。 学 当母 语 规 则 与 目的语 规 则 之 间 出现 差 异 时 , 出 现 语 际 负 迁 移 , 致 中式 则 导 英 语这 种病 态 语 言 。
本 溯 源 . 更 好 的 理 解 研 究 中 式 英语 和 中国 英 语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为
统 性 , 虽 然 中 介 语 处 于 不 停 变 化 中 , 语 言 系统 仍 是 一 个 包 括 即 该 语 音 词 汇 和 句 法 在 内 的完 整 规 则 系 统 ,只 是 这 一 规 则 系统 处 于 不 断 完 善 之 中 。 此之 外 。 介 语 理 论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就 是 除 中 母 语 迁 移 策 略 , 在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过 程 中 , 习者 利 用 由 经 验 积 即 学 累 和 储 存 组 成 的认 知 结 构 — — 已掌 握 的本 族 语 语 言体 系 和 已获
语 言 习得 的 因 素 。 十 世 纪 六十 年 代 以 来 的 研 究 表 明 , 二 儿童 在 习
得 第一语 言的过程 中或多或 少都会经 历一个 固定的发展顺 序 。

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docx

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docx

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标准英语接受理解论文摘要:现代英语呈现全球化趋势,体现本土化特征。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种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式英语作为英语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形成的一种过渡语系,最终终会趋向同一,融入标准英语的大家庭。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随着英美两国的崛起而诞生、发展,随着世界全球化,成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交流工具。

正因为语言的可变性和包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的变体还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英语也将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这其中也势必融入在泱泱大国——中国所孕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

一、中国英语人们通常认为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是一种使用型英语变体,主要用于中国人与非本国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它具有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并带有中国特色的双重性质。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保证了中国英语作为信息媒介所体现出来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而“带有中国特色”则弥补了标准英语在涉及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文化传统方面的相对欠缺。

自葛传槼先生1983年首次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之后,国内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论证。

概括而言,中国英语应具备以下普遍特征:1.适宜性(Appropriateness)。

随着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标准不标准”的问题已逐渐被“适宜与不适宜”所取代。

中国英语虽然表现的是中国特有事物,但在表达上仍应确保其被英语国家人士所理解和接受。

中国英语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诸如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一箭双雕(one arrow, two hawks)等,这种通过借译或语义再生的手段生成的,虽然在标准英语中没有出现过,但英语国家人士还是能从字面的表述中大体明白其所含之意;另一类如麻将(mahjong)、功夫(gongfu)、汤圆(tangyuan)、风水(fengshui)、广东人(Cantonese)等,这类通过普通话或粤、闽地区的发音直接转化而成,且附有必要注解的,能够让英语国家人士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也填补了英语语言表达中的空白。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成因分析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成因分析

2012 年1 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an.2012第31 卷第1 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31 No.1doi:10.3969 / j.issn.1001 -7836.2012.01.058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成因分析徐俊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310018)摘要:近年来,英语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导致出现了两种具有争议的语言现象: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

中式英语是不合英语规范和文化的畸形英语,而中国英语是具有中国社会文化特色的英语。

在中介语与语言石化的理论基础上,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和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出发来理解分析与“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的现象与特征,以及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国英语;文化背景:思维模式中图分类号:H310.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7836(2012)01 -0149 -03 引言一、中介语和语言石化邓炎昌认为,中式英语就是英语话语中受到中文的干扰中式英语的产生主要是受到母语的干扰。

通过中式英影响,有些句子的意思可能少于或多于逐字逐句翻译的中文语和标准英语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从中文到中式英表达。

中式英语可能语法上是正确的,但是单词或词组的选语,再从中式英语到英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经历了中介语〔3〕择和表达方式不符合标准英语的使用习惯。

尽管理解可能和语言石化的过程。

和中介语相比,中式英语并不一定语〔1〕不是个问题,但中式英语是不可取的。

也就是说,中式英法正确。

更明确的意思就是中式英语是中介语的初级阶段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自身英语或者说是一种石化了的语言。

为了迎合中介语的中心认知学习水平低下的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过程,中式英语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解释:语言传递,目标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言规则的过度泛化,训练的转移。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精品文档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精品文档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第一章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界定1.1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等通过音译、译借以及语义再生等方法传入国际英语世界。

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谢之君[1]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

1.2中式英语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因不了解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易产生语言失误和信息差,引起英语国家人的尴尬或者令人贻笑大方。

例如中国人习惯说“去哪?”。

翻译过来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但在西方,“Where are you going?”侵犯了他们的个人隐私;这种句式虽没有语法错误,却不合英语文化习惯,也可纳入中式英语之列,统称为Chinglish。

1.3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中式英语一般是对个体的语言特征而言;中国英语是对群体语言特征而言。

前者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处于不断自我修正之中,以便习得规范的英语;后者至少在句法文本上是相对稳定的;其发展变化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相适应的[3]。

中式英语是因学习者本身英语水平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点,出于无奈而瞎编的汉语式英语,是典型的负迁移。

而中国英语是为了表达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不同看法或是独到看法,有意识、有目的地、规范地“借用各种”汉式说法。

二者都是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具有中国特点,但中国英语属于规范英语,其构成和适用范围远比中式英语丰富和广泛,对英语的影响将随着我国对外宣传的进一步扩大而增强;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其构成和适用范围不稳定也不广泛,在对外交际和文化交流中起阻碍作用,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这种畸形语言会日趋减少直至消亡。

第二章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形成及表现2.1中国英语的形成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

谈谈中式英语的英语作文

谈谈中式英语的英语作文

谈谈中式英语的英语作文**The Charm and Challenges of Chinglish**In the global village of today, English has become a common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bridging the cultural divides and facilitating understanding among people of diverse backgrounds. However, this universal language often takes on unique flavors when it interacts with loc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ne such flavor is "Chinglish," a blend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hat reflects the uniqu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diosyncras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Chinglish, often characterized by a literal translation of Chinese expressions into English, can be both charming and challenging. It is charming in its authenticity, reflecting the beauty and richnes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For example, the phrase "long time no see" is a perfect blend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ncapsulating the informality and warmth of Chinese greetings. Such expressions are not just linguistic curiosities; they are cultural ambassadors, introducing the world to the rich tapestry of Chinese culture.However, Chinglish can also pose challenges, especially in formal or professional settings. Literal translations can sometimes lead to awkward or grammatically incorrect English expressions. This can create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mmunication barriers, hinder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instance, the direct translation of Chinese business cards, which often include titles like "General Manager of the Universe," can sound comical or even misleading to native English speakers.The emergence of Chinglish is not just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t is a reflection of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global stage. As China's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fluence expands, so does the reach of Chinglish. This linguistic blend is not just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it is a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facilitating understanding and fostering mutual respect.However, this bridge is not without its challenges. To ensure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mainta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Chinglish and adapting it to fit thegrammatical and cultural norms of standard English. This requires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both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s well as a willingness to embrac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arise from linguistic fusion.In conclusion, Chinglish is a fascinating and dynamic linguistic phenomenon that represents the unique intersec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ts charm lies in its authenticity and cultural richness, while its challenges stem from the need to balance traditional linguistic norms with the demands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As we navigate this linguistic landscape, it is important to embrace the beauty and diversity of Chinglish while also striving to improve its clarity and effectiveness.**中式英语的魅力与挑战**在当今这个地球村中,英语已成为一种通用的交流语言,它跨越了文化鸿沟,促进了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论标准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论标准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早先定义的标准英语被指认为狭义的,英格兰人使用的英语。但是现在英国英语已经受爱尔兰语,苏格兰语,盖尔语等大不列颠民族语言的潜移默化,已经变得相当带有地方特色。现在的标准英语,一般被指认为英国BBC电台所用的标准英语,并且被世界所接受。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民间,标准英语依然被指认为英格兰人使用的英语。
在多种世界语言中,语言使用人群最多的当然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有近1.4亿多的人使用中国话,其次是使用英语,约370多万人。而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澳洲,新西兰,南非,加拿大等。
英语真正的历史应该从公元5世纪时入侵英国的三个日耳曼部落说起. 这几个部落分是:盎格鲁人, 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他们从今天的德国北部和丹麦出发,然后横渡北海。那时候英国的本地居民都说凯尔特语。但由于入侵者的逼迫,他们都被赶到了西部和北部-主要是现在的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盎格鲁人来自Englaland他们的语言称为Englisc(古英语)-这两个词就是现在England和English的前身。而英语的发展又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古英语时代(450-1100AD),中世纪英语 (1100-1500),早期现代英语 (1500-1800)和晚期现代英语(1800-Present)。
中国式英语亦是一种英语变体,但中式英语则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英语,即畸形英语,指受到汉语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知识干扰和影响的英语。中国式英语亦为英语扩充了些许词汇,如:paper tiger(纸老虎),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而在翻译写作时亦有很多中文习惯,如倾向大量修饰词前置,导致句式冗余,往往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这些区别多源于英汉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更闹出了不少笑话,如将<<三字经>>翻译成色经,还有商店等地方由于翻译不当导致混乱,爆笑的情况,让外国人一头雾水而中国人则啼笑皆非。

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卢刚【摘要】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国际语言或世界语言,英语的繁荣和扩散及其在世界经济、文化和政治中的重要性带来了英语教育的相应变化和发展。

本文分析了作为母语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等概念旨在从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等角度来探讨中国英语【关键词】标准英语 中国式英语 中国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不时会遇到一些与英语有关的名词概念,如作为母语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等等。

这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很容易被混淆,为了更好的加以区分我们将逐一进行解释。

一、作为母语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和作为外语的英语按照社会功能,英语主要划分为三大形式:(1)母语/本族语(ENL);(2)第二语言(ESL);(3)外语(EFL)。

这种划分也许不够确切,但是这三种形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前复杂的英语形势。

如上所说,ENL国家指的是那些历史上将英语作为母语或本族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有其共同的传统文化和英语语言基础;ESL 国家指的是那些曾经被英国殖民的国家(如印度、尼日利亚、新加坡等);EFL国家指的是那些用英语与说英语的本族人和外国人交流的国家。

Kachru作了与以上三种英语形式相对应的分类:他把世界英语分为三个同心圈(three concentric circles):内圈(the Inner Circle)、外圈(the Outer Circle)和扩展圈(the Expanding Circle),他们代表了不同文化情景中的英语发展形式、英语习得模式和英语的功能分配。

内圈人所说的英语是“提供准则”(norm-providing),外圈人所说的英语是“发展准则”(norm-developing),扩展圈人所说的英语是“依赖准则”(none-dependent)(P3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论文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标准英语接受理解论文摘要:现代英语呈现全球化趋势,体现本土化特征。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种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式英语作为英语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形成的一种过渡语系,最终终会趋向同一,融入标准英语的大家庭。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随着英美两国的崛起而诞生、发展,随着世界全球化,成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交流工具。

正因为语言的可变性和包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的变体还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英语也将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这其中也势必融入在泱泱大国——中国所孕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

一、中国英语人们通常认为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是一种使用型英语变体,主要用于中国人与非本国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它具有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并带有中国特色的双重性质。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保证了中国英语作为信息媒介所体现出来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而“带有中国特色”则弥补了标准英语在涉及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文化传统方面的相对欠缺。

自葛传槼先生1983年首次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之后,国内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论证。

概括而言,中国英语应具备以下普遍特征:1.适宜性(Appropriateness)。

随着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标准不标准”的问题已逐渐被“适宜与不适宜”所取代。

中国英语虽然表现的是中国特有事物,但在表达上仍应确保其被英语国家人士所理解和接受。

中国英语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诸如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一箭双雕(one arrow, two hawks)等,这种通过借译或语义再生的手段生成的,虽然在标准英语中没有出现过,但英语国家人士还是能从字面的表述中大体明白其所含之意;另一类如麻将(mahjong)、功夫(gongfu)、汤圆(tangyuan)、风水(fengshui)、广东人(Cantonese)等,这类通过普通话或粤、闽地区的发音直接转化而成,且附有必要注解的,能够让英语国家人士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也填补了英语语言表达中的空白。

2.中国特色(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英语虽然作为一门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但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指称有时也无计可施,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s)、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廉政建设( construct clean politics)等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形式。

那么,显然中国英语若应用得当,它能更忠实地反映原文所含之意。

3.中国文化输出(Cultural output)。

中国文化的输出早在16 世纪之前就已经开始。

例如,现已被老外普遍接受并成为标准英语词汇的tea,typhoon等就是当时的中国英语。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国家人士在介绍中国特有的文化时也时常使用中国英语。

二、中式英语传统意义中,对中式英语(Chinglish)的理解从其英语字母的拼写即可得知。

Chinese和English两词掐头去尾的拼缀表示说英语者其思维方式、词汇的选择和搭配、以及表达等都不符合标准英语规律和习惯,其结果往往是不被英语国家人士理解和接受的,顾有别于中国英语。

1.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源—语言的负迁移。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徙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造成语言迁移(linguistic transfer)。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

由于两种语言的语系不同、使用语言的民族不同,因而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也不同。

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大多会用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语法结构,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因此,当部分中国学生对于简单的汉语句子“我很喜欢你”表达为“I very like you”时,就产生了对第二语言学习有消极影响的语言负迁移。

2.中式英语的显著特征——不规范性。

中式英语通常不遵循标准英语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搭配不当、重复累赘、修饰词过多、画蛇添足、省略不当、拟人有误、词末未转换等,这种英语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不被接受的。

三、中式英语向中国英语转移部分中式英语,由于没有或者基本不存在大的语法错误,同时在国际交流中,国人又长期和广泛地使用,因此,已经逐渐被英语国家人士所认同,并且逐渐过渡到中国英语。

中式英语可以向中国英语转变,这取决于中式英语所具有的不同于中国英语的独特特征:1.易变性(Variability)。

相对于中国英语的相对稳定性,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并且伴随着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完善,最终逐渐向标准英语接近。

2.创造性(Creativity)。

相对于中国英语,中式英语更富有创造力。

中式英语往往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由于无法用英语实现语言表达,从而随机选择或创造的单词、词组和句型。

但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学习者不断重建和重组语言与形式的相互对应关系,一些不符合规范英语习惯的中式英语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目标语即标准英语。

四、中式英语、中国英语融入标准英语1.呈现全球化趋势(Globalization)。

所有英语变体的集合体,统称为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

而人们使用英语的目的也不仅是为了英语民族之间的交流,更是为了非英语民族与英语民族之间、非英语民族相互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因此,保持一种共同的标准和范式也是必然的,否则,交流双方就会因为表达的内涵不一而造成无法沟通,进而失去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工具的作用。

2.体现本土化特征(Localization)。

在全球化大环境下,英语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带有中国符号的英语正强烈冲击着标准英语。

大量的中文词汇涌入,成为英语新词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词汇,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四书五经(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等。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国内学习英语人数的增加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充满中国文化气息和体现地道中国话的中式英语必然要被带入英语交际中去。

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

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文化输出的日益重要,中国英语作为体现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现实等特色的表达形式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英语虽不足以成为国别变体,但将是世界英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标准英语的重要补充。

五、结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中国特色。

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改进和中国人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不符合规范英语标准的中式英语必将消失,而其余的中式英语会逐渐转变成中国英语,融入世界标准英语中的大家庭。

英语就像经济发展一样具有全球化的趋势,又有本土化的特征,只有把握住这两个方向,才能真正了解现代英语。

参考文献:[1]王湘萍.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与中式英语[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2):132-134.[2]夏新蓉.论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J].西华大学学报,2007,26(5):102-104.[3]张红芸.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4,17 (7):151-153.[4]张毅.谈标准英语、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J].集美大学学报,2004,5(1):72-76.[5]周春艳.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之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39-42.浅谈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论文摘要:现代英语呈现全球化趋势,体现本土化特征。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种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式英语作为英语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形成的一种过渡语系,最终终会趋向同一,融入标准英语的大家庭。

Comment: Abstract is the summary of the paper. In this abstract, the author uses one sentence to introduc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rn English in the beginning. The second sentence is used to present the topic from four aspects. And the last sentence show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The abstract is very short, however, I think, it did not include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nor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五、结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中国特色。

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改进和中国人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不符合规范英语标准的中式英语必将消失,而其余的中式英语会逐渐转变成中国英语,融入世界标准英语中的大家庭。

英语就像经济发展一样具有全球化的趋势,又有本土化的特征,只有把握住这两个方向,才能真正了解现代英语。

Comment: The first sentence is just a simple one ,but it tells us many things. It presents the topic of the paper. What is more, it also tells us the research method :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Although the author don’t write how to use the questionnaire, it’s enough.The rest sentences illustrat e the research result specific in different ways. It is a very good template for our future English Thesis writing ,and we can get the main view of topic easil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